行政法学期末复习.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389433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0.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行政法学期末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行政法学期末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行政法学期末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行政法学期末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行政法学期末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行政法学期末复习.docx

《行政法学期末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行政法学期末复习.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行政法学期末复习.docx

行政法学期末复习

行政法学期末复习

《行政法学》

(1)课程考核说明

一、启用时间

2010年春季启用。

二、考核对象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法学(行政执法方向)的本科学生。

三、课程性质及文字教材考核使用说明

本课程为学年课,开设两个学期。

课内126个学时,7个学分。

具体分为《行政法学》

(1)和《行政法学》

(2),两个学期分别考核,各3.5学分。

文字教材共设27章。

《行政法学》

(1)的教学和考核任务是完成文字教材前九章的教学内容,也就是第一、二、三编的内容;《行政法学》

(2)的教学和考核任务是完成文字教材后十八章的教学内容,也就是第四、五编的内容。

四、考核方式

本课程的考核采取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相结合的方式。

形成性考核成绩占考核总成绩的20%。

其中形成性考核作业占15分,由中央电大下发形成性考核作业册,教学点面授教师负责评分;教学过程管理占5分,由教学点负责核定计分。

终结性考试成绩占考核总成绩的80%。

《行政法学》

(1)和《行政法学》

(2)的总成绩均按百分制记分,60分及以上为合格,合格者方可获得学分。

五、命题依据

本课程考试的命题依据:

一是本课程的文字教材,罗豪才、湛中乐主编的《行政法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二是课程内容所涉及的相关法律法规及其司法解释。

六、考核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做到:

  

(一)掌握我国行政法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我国行政法的基本精神和各种具体制度与规则。

学会运用行政法学的理论和有关行政法的规定,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二)本课程的考核要求分识记、领会、应用三个层次,每一层次都有具体的考核要求。

识记指识别和记忆,是最基本的能力层级。

识记要求了解有关的名词、概念、重要论断、知识的含义,并能正确认识和表述。

命题题型为客观题,具体形式主要是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名词解释题等。

领会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考核的是学生的理解能力。

主要命题题型为主观题,具体形式有简答题、论述题和一部分选择题。

应用是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和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

主要题型为案例分析题。

七、试题类型及其结构

试题分为较难、适中、较易三个等级,分别占卷面总成绩的10%、40%、50%。

试题包括六种类型,即:

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和案例分析题。

各类题型占卷面总成绩依次为15%、10%、25%、20%、15%、15%左右。

八、考核形式及时限

终结性考试为闭卷考试,考试时间为90分钟。

试题类型及试卷结构举例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15小题,共15分。

每小题备选答案中有一项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1.在行政法律关系中,与行政主体处于相对应的一方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称为(B)。

A.行政对象B.行政相对人

C.行政主体D.行政客体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5小题,共10分。

每小题备选答案中,有二项或二项以上的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

1.《行政处罚法》对行政机关规定有组织听证义务的是( ABD    )。

A.责令停产停业              B.吊销营业许可证

C.行政拘留                  D.数额较大的罚款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5小题,共25分)

1.行政合同——(又称行政契约),是指行政主体为了行使行政职能、实现特定的行政管理目标,而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经过协商,相互意思表示一致所达成的协议。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2小题,共20分)

1.简述行政法的特征。

答:

行政法作为一个部门法,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有区别于其他部门法的特点。

(一)行政法在形式上的特点:

1.行政法没有统一、完整的法典;2.行政法规范数量特别多,属各部门法之首。

(二)行政法在内容上的特点:

1.内容广泛,行政法的内容从行政组织、行政管理到行政救济,从民政管理、卫生管理到教育文化管理,包罗万象。

2.硬法规范比较稳定,软法规范变动较大。

在行政法的诸多渊源中,属于硬法规范的行政法渊源,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规章中的行政法规范,一般而言稳定性较强;而其它类型的行政法渊源,如法律解释、国际条约,软法规范等易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而改变。

3.实体性规范与程序性规范交织。

五、论述题(15分)

论述行政程序的主要制度。

六、案例分析(15分)

案情介绍:

A市工商局和消协在对该市摩托车市场进行联合检查过程中,认为甲公司的某两辆摩托车是假冒商品,于是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共同署名对甲公司作出罚款、销毁这两辆摩托车的处罚决定,并于当日将价值3万元的两辆摩托车销毁。

甲公司不服,未向上一级工商局申请复议就以A市工商局为被告直接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问题:

1.甲公司未向上一级工商局申请复议,直接向法院起诉是否正确?

为什么?

2.A市消协在本案中能否成为诉讼参加人?

成为何种诉讼参加人?

为什么?

答:

1、正确。

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当事人对此种行政处罚不服的,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2.A市消协在本案中能成为诉讼参加人,成为第三人参加诉讼。

《行政诉讼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同提起诉讼的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的其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作为第三人申请参加诉讼,或者由人民法院通知参加诉讼。

第三人具有独立的诉讼地位,是原告、被告以外的人,参加的是他人已经开始、尚未结束的诉讼。

第三人纳入行政诉讼程序有利于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行政法学》

(1)

(2)综合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不属于行政权特点的是(C)

A.强制性B.优益性

C.参与性D.自由裁量性

2.关于行政权的表述,正确的说法应当是()

A.行政权即行政职权

B.行政权即行政权限

C.行政权是国家政权和社会治理权的组成部分

D.行政权即行政机关的职权

3.行政合理性原则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

A.行政违法行为的存在B.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存在

C.公务员的素质不同D.应急性原则

4.依据有关规定,部门规章不得称为()。

A.规定B.条例

C.办法D.细则

5.行政法的特定调整对象是()。

A.行政关系B.行政关系和监督行政关系

C.一切社会关系D.行政诉讼关系

6.按行政法规范的性质可以把行政法分为()

A.一般行政法和特别行政法

B.实体行政法和程序行政法

C.行政组织法、行政行为法和行政监督法

D.行政机关法和公务员法

7.关于行政法律关系的特点,说法不正确的是()

A.其中必有一方是行政机关

B.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一般是法定的。

C.法律关系双方具有不对等性

D.法律关系中行政主体的权利义务是重合的。

8.根据我国《立法法》的规定,下列哪一项属于地方性法规可以规定的事项?

()

A.本行政区内市、县、乡政府的产生、组织和职权的规定

B.本行政区内经济、文化及公共事业建设

C.对传染病人的强制隔离措施

D.国有工业企业的财产所有制度

 

9.行政法规由()签署国务院令公布.

A.国家主席B.总理

C.部长D.首长

10.下列有关行政法的说法错误的是()

A.行政法具有极广泛的内容

B.行政法在形式上没有完整、统一的法典

C.行政法的实体性规范与程序性规范总是交织在一起.往往共存于一部法律文件之中。

D.与其他法律规范一样,行政法规范具有较强的稳定性。

11.在履行行政合同中,以下权利并非为行政机关单方面具有的是()

A.指挥权B.监督权

C.补偿权D.合同变更权

12.国务院各部委有权制定().

A.行政法规B.地方性法规

C.规章D.法律

13.按行政法的调整范围可以把行政法分为()

A.一般行政法和特别行政法

B.实体行政法和程序行政法

C.行政组织法、行政行为法和行政监督法

D.行政机关法和公务员法

14.下列行政类型中,不属于行政法的研究范畴的是()。

A.私人行政B.国家行政

C.形式行政D.实质行政

15.在行政法律关系中,与行政主体处于相对应的一方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称为()。

A.行政对象

B.行政相对人

C.行政主体

D.行政客体

16.下列哪项内容不属于行政合法性原则的内容()。

A.法律优先B.法律保留

C.越权无效D.行政公正

17.下列哪项内容不属于正当法律程序的要求()。

A.不做自己案件的法官B.听取陈述和申辩

C.说明理由D.不偏不倚

18.下列不属于行政主体是()。

A.各级人民政府B.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

C.法律法规授权的社会公权力组织D.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

19.新录用的公务员的试用期为()

A.三个月B.六个月

C.一年D.二年

20.属于行政职务关系变更的是()

A.调任B.调出

C.晋升D.挂职锻炼

21.公务员一经任用,非因法定程序不被免职.降职.辞退或者行政处分,这属于公务员的何种权利()

A.身份保障权B.依法执行公务权

C.申诉控告权D.享受报酬福利权

22.取消公务员现任职务和责任关系,但仍保留其作为公务员最基本的权利和义务的法律关系的是()

A.降职B.开除公职

C.撤职D.辞职

参考答案:

1.C 2.C 3.B 4.B 5.B6.B7.A 8.B9.B

10.D 11.C12.C 13.A14.A15.B16.D17.D18.D19.C20.C21.A22.C

二、多项选择题

1.行政法律关系当事人在行政诉讼中均享有(BC)。

A.起诉权B.辩论权

C.质证权D.使用本民族语言权

2.我国监督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ABCD)。

A.国家立法机关B.有关的国家行政机关

C.人民法院D.被监督的特定行政主体

3.行政法规的公布应当(ABD)。

A.国务院总理签署B.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

C.在《国务院公报》上全文刊载D.以国务院令的形式公布

4.下列应当属于行政合理性原则的是(BC)。

A.应急性原则B.比例原则

C.信赖保护原则D.回避原则

5.下述对行政法关系这一概念及其内涵表述正确的有(ABCD )。

A.行政法关系就是由行政法调整的具有行政法上权利义务内容的社会关系

B.受行政法调整的社会关系主要是行政关系和监督行政关系

C.行政法关系是由行政法调整而形成的

D.行政法关系具有行政法上的权利义务内容

6.行政法调整的对象是(AC  )。

A. 行政关系 B. 行政法律关系

C. 监督行政关系 D. 监督行政法律关系 

7.行政法律关系的变更是指行政法律关系要素的变更,包括(ABD)。

A.主体变更B.客体变更

C.形式变更D.内容变更

8.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有如下基本功能(ABCD)。

A.引导行政法的发展B.指导行政法的制定

C.指导行政法的实施D.有助于行政法的解释

9.根据《公务员法》,公务员的责任有(ABCD)。

A.接受处分B.刑事责任

C.引咎辞职D.行政赔偿责任

10.根据我国《立法法》的规定,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制定的行政规章应当报备案的机关是(ABC)。

A.国务院B.河北省人大常委会

C.河北省人民政府D.全国人大常委会

11.公务员的处分有(ABCD)形式。

A.记过B.撤职

C.降级D.降职

12.可能引起公务员职务关系消灭的情形有(BCD)。

A.降职B.离休、退休

C.死亡D.开除公职

13.行政法规的公布应当(ABD)。

A.国务院总理签署

B.经国务院全体会议或者常务会议审议通过

C.在《国务院公报》上全文刊载

D.以国务院令的形式公布

14.根据《公务员法》规定,下列情况可以引起公务员法律关系的发生(ABCD)。

A.选任B.委任

C.聘任D.考任

15.在国家创设的制度中,下列属于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制度是(ABCD)。

A.听证制度 B.暂缓执行制度

C.国家赔偿制度D.行政申诉制度

16.根据《公务员法》规定,担任领导职务公务员法律关系发生的情况是(ABD)。

A.选任B.委任

C.聘任D.调任

17.行政行为无效的理由有(ABD)。

A.有明显的违法情形B.明显超越职权

C.不适当D.没有实施的可能

18.抽象行政行为的特点有(ABD)。

A.对象不特定B.可以反复适用

C.是可诉的行政行为D.具有普遍性

19.行政司法行为是相对于(AC  )而言的另一类行政行为。

A. 行政立法行为 B. 行政法制监督行为 

C. 行政执法行为 D. 行政诉讼 

20.行政行为撤销的条件有( CD )。

A. 行政行为有特别重大的违法情形 B. 行政主体不明确 

C. 行政行为合法要件缺损 D. 行政行为不适当 

21.行政行为的内容包括( ABCD )。

A.科以义务 B. 变更法律地位 C. 剥夺权益 D. 赋予权益 

22.行政行为的效力包括(ABCD)。

A.确定力B.拘束力

C.公定力D.执行力

23.行政立法根据所授权力来源的不同,可分为(BD)。

A.中央行政立法B.一般授权立法

C.地方行政立法D.特别授权立法

1.BC2.ABCD 3.ABD4.BC 5.ABCD 6.AC7.ABD8.ABCD 9.ABCD10.ABC11.ABCD12.BCD13.ABD14.ABCD15.ABCD16.ABD 17.ABD18.ABD19.AC20.CD21.ABCD  22.ABCD23.BD

三、名词解释

1.行政权

2.行政法

3.行政法律关系主体

4.监督行政法律关系

5.行政法规

6.部门规章

7.地方规章

8.行政主体

9.行政职权

10.行政决策权

11.行政决定权

12.行政司法权

13.行政职责

14.行政优益权

15.行政优先权

16.获得社会协助权

17.国家行政机关

18.地方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

19.行政授权

20.行政委托

21.公务员

22.行政行为的公定力

23.行政行为的确定力

24.行政行为的拘束力

25.具体行政行为

26.自由裁量行政行为

27.行政行为

28.内部行政行为与外部行政行为

29.羁束行政行为与自由裁量行政行为

30.行政立法

31.抽象行政行为

参考答案:

1.行政权是由宪法、法律赋予或认可的、国家行政机关和其他公共行政组织执行法律规范、对国家和公共事务实施行政管理活动的权力,是国家政权和社会治理权的组成部分。

2.行政法是国家重要的部门法之一,是指调整行政关系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监督行政关系的法律规范和原则的总称。

或者说是调整因行政主体行使其职权而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和原则的总称。

3.行政法律关系主体,亦称行政法律关系的当事人,是指行政法律关系中权利的享有者和义务的承担者,包括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方。

4.监督行政法律关系是指在监督行政行为的过程中,国家权力机关与行政主体以及有关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形成的受行政法规范调整的各种关系。

5.行政法规是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的关于行政管理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

6.部门规章则是指国务院各部委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

7.地方规章是指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根据法律和行政法规所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

8.行政主体是指享有国家行政权,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权,并能独立地承担因此而产生的相应法律责任的组织。

9.行政职权是国家行政权的转化形式,是行政主体实施国家行政管理活动的资格及其权能。

行政职权一般可分为固有职权和授予职权两大类。

前者以行政主体的设立而产生,并随行政主体的消灭而消灭;后者来自于法律、法规或有权机关的授权行为。

10.行政决策权是指行政主体有权依法对其所辖领域和范围内的重大行政管理事项作出决策。

11.行政决定权,包括行政主体依法对行政管理中的具体事宜的处理权,以及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未明确规定的事项的规定权。

12.行政司法权是一个复合概念,是指行政主体作为某项纠纷的第三人,对当事人双方的纠纷进行调解、仲裁、裁决和复议的权力。

13.行政职责是指行政主体在行使国家赋予的行政职权,实施国家行政管理活动的过程中,所必须承担的法定义务。

14.行政优益权是国家为确保行政主体有效地行使职权,切实地履行职责,圆满地实现公共利益的目标,而以法律、法规等形式赋予行政主体享有各种职务上或物质上优益条件的资格。

职务上的优益条件属行政优先权,物质上的优益条件属行政受益权。

15.行政优先权是指国家为保障行政主体有效地行使行政职权而赋予行政主体许多职务上的优先条件,即行政权与其他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的权利在同一领域或同一范围内相遇时,行政权具有优先行使和实现的效力。

16.获得社会协助权,行政主体享有获得社会协助权,即行政主体在从事紧急公务时,有关组织或个人有协助执行或提供方便的强制性义务,违反者将承担法律责任。

17.国家行政机关,又叫国家行政管理机关,即狭义上的人民政府。

指国家根据其统治意志,按照宪法和有关组织法的规定设立的,依法享有并运用国家行政权,负责对国家各项行政事务以及相应的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组织、管理、指挥和监督的国家机关。

国家行政机关包括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和地方国家行政机关,其中,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即中央政府是国家行政机关的核心。

18.地方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是指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经有权机关批准,在一定区域内设立的行政机关。

我国地方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有三种类型:

省、自治区人民政府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行政公署;县、自治县人民政府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区公所;市辖区、不设区的市人民政府经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街道办事处。

  

19.所谓行政授权,是指法律、法规将某项或某一方面的行政职权的一部分或全部,通过法定方式授予某个组织的法律行为。

20.所谓行政委托,是指行政主体将其职权的一部分,依法委托给其他组织或个人来行使的法律行为。

21.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

22.所谓公定力是指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一经作出,不论其实质上是否合法,都具有被推定为合法而要求所有机关、组织或个人予以尊重的一种法律效力。

23.所谓行政行为的确定力,是指有效成立的行政行为,具有不可变更(改变)力,即非依法不得随意变更或撤销和不可争辩力。

它是一种对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方而言的法律效力。

24.行政行为的拘束力是指行政行为成立后,其内容对有关人员或组织所产生的法律上的约束效力,有关人员必须遵守、服从。

25.具体行政行为是指在行政管理过程中,针对特定的人或事所采取具体措施的行为,其行为的内容和结果将直接影响某一个人或组织的权益。

26.自由裁量行政行为是指法律规范仅对行为目的、行为范围等作一原则性规定,而将行为的具体条件、标准、幅度、方式等留给行政机关自行选择、决定的行政行为。

27.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在实施行政管理活动、行使行政职权过程中所作出的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

28.行政行为以其适用与效力作用的对象的范围为标准,可分为内部行政行为与外部行政行

为。

所谓内部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在内部行政组织管理过程中所作的只对行政组织内部产生法律效力的行政行为,如行政处分及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所下达的行政命令等。

所谓外部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在对社会实施行政管理活动过程中针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所作出的行政行为,如行政许可行为、行政处罚行为等。

29.行政行为以受法律规范拘束的程度为标准,可分为羁束行政行为和自由裁量行政行为。

羁束行政行为,是指法律规范对其范围、条件、标准、形式、程序等作了较详细、具体、明确规定的行政行为。

自由裁量行政行为,是指法律规范仅对行为目的、行为范围等作一原则性规定,而将行为的具体条件、标准、幅度、方式等留给行政机关自行选择、决定的行政行为。

30.行政立法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制定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的活动。

31.抽象行政行为,是指国家行政机关针对不特定的人和事制定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的行为。

 

四、简答题

1.简述行政法的特点。

2.简述行政法的调整对象。

3.简述行政法律关系的特征。

4.简述监督行政法律关系的概念和特征。

5.简述行政合法性原则的含义和具体内容。

6.简述行政合理性原则的含义和具体内容。

7.简述行政应急性原则。

8.简述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9.简述国家行政机关的概念和特征。

10.什么是行政授权?

什么是行政委托?

二者有何区别?

11.简述行政行为的特征

12.简述行政行为的合法要件。

13.简述行政行为的内容。

14.行政行为的效力。

15.简述行政行为的成立要件。

16.简述行政行为的合法要件。

17.简述行政行为无效的条件。

18.简述行政行为无效的法律后果。

19.简述行政机关其他规范性文件和行政立法的区别。

20.简述抽象行政行为的特征。

 

参考答案:

1.与其他法律部门比较,行政法具有以下特点:

(一)行政法在形式上的特点:

(1)行政法没有统一、完整的法典;

(2)行政法规范赖以存在的法律形式、法律文件的数量特别多属各部门法之首。

(二)行政法在内容上的特点:

(1)行政法的内容广泛;

(2)以行政法规、规章形式表现的行政法规范易于变动。

(3)行政法的实体性规范与程序性规范总是交织在一起;并往往共存于一个法律文件之中。

2.行政法的特定调整对象是行政关系和监督行政关系,是因国家行政机关及其他行政主体行使其行政职权而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

这里,行政职权是关键要素,只有与行政职权的行使直接或间接发生联系的社会关系才是行政关系及监督行政关系,与行政职权的行使无关的社会关系,即使有行政机关为一方当事人,也不是行政关系或监督行政关系。

行政关系或监督行政关系经过行政法的调整后就形成行政法律关系和监督行政法律关系。

两者互相关联,密不可分,后者以前者为基础,又不可或缺地与前者共同构建完善的、统一的、和谐的行政法律秩序。

3.行政法律关系具有一些区别于其他法律关系的特征

(1)行政法律关系中必有一方是行政主体。

(2)行政法律关系具有非对等性。

(3)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义务一般是法定的。

(4)行政主体实体上的权利义务是重合的。

(5)大多数的行政法律关系争议由行政机关或行政裁判机构依照行政程序或准司法程序加以解决,只有在法律有规定的情况下,才由法院通过司法程序解决。

4.监督行政法律关系是指在监督行政行为的过程中,国家有权机关和行政主体以及有关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之间形成的受行政法规范调整的各种关系。

监督行政法律关系是在行政法律关系的基础上形成的,和行政法律关系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它是一种独立的法律关系,具有自己的特征。

(1)监督行政法律关系是一种多重的、复杂的法律关系。

(2)监督行政法律关系包含这行政诉讼法律关系。

(3)监督行政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具有非对等性。

5.合法性原则的具体内容合法性原则的具体内容因各国法律制度的不同而有所不同,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行政职权必须基于法律的授予才能存在。

合法性原则要求行政主体在其法定的权限内行使职权,任何没有法律根据的职权都是不应存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