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讲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386337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29.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32讲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第32讲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第32讲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第32讲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第32讲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32讲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docx

《第32讲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32讲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32讲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docx

第32讲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第32讲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最新考纲

考纲解读

考法指南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

1.理解某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的特点。

2.掌握某地区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以区域图、区域产业结构图等为载体,考查区域工业化发展条件、产业结构变化、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等,本部分多与工业生产和城市化联系在一起考查,如2014全国卷ⅡT1~2等。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学生用书P207]

1.对外开放的前沿

(1)特定的国际国内背景

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a.产业结构变化:

第二产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

b.工业内部结构变化:

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c.产业转移情况

②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

(2)有利的地理条件

①良好的区位

②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2.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

3.问题与对策

(1)问题产生的原因

①受地区产业基础和市场腹地等条件的限制,对外资的吸引力正在下降。

②缺乏合理的规划与管理。

(2)问题与对策

问题

对策

产业升级面临困境

产业结构调整:

发展石化、钢铁、汽车、造船等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制造业,推动产业升级

城市建设相对落后

构建城市群:

加强相互分工与合作,构建以香港、广州、深圳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加强规划与管理:

加强交通、通信、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自我检测]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长三角经济圈以上海为中心,以南京、杭州为副中心,是目前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总量最大、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板块。

其工业基础雄厚,商品经济发达,水陆交通便利,是全国最大的外贸出口基地。

材料二 珠三角位于广东省的东南部,珠江下游,毗邻港澳,海陆交通便利,被称为我国的“南大门”。

(1)珠三角地区在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城市等级体系不合理、产业结构趋同等问题,请为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2)试简析在长三角地区工业化、城市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其农业应如何发展。

(3)能源短缺是长三角和珠三角两地区面临的共同问题。

有人建议从外地输入天然气和电能,有人则建议加大对本地区新能源的开发力度。

你赞成哪种观点?

请表明观点并说明理由。

答案:

(1)加强城市群的整体统筹与规划;构建区域核心城市并提高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强城市间的产业分工与协作,避免恶性竞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2)对农业生产结构进行调整,如加大蔬菜、肉蛋奶、花卉等城市需求量大的农副产品的生产力度;保护基本农田;增加科技投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

(3)观点一:

从外地输入天然气和电能。

理由:

我国西部地区天然气资源丰富,我国北部地区煤炭资源丰富;西气东输和西电东送工程,可实现能源跨区域调配,且有利于减轻调入区(珠三角地区和长三角地区)的环境污染。

或观点二:

加大本地区新能源的开发力度。

理由: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风能资源和潮汐能资源丰富,且科技力量雄厚,开发核电技术成熟;对本地区新能源的开发可减少大量的工程建设,减少对工程沿线地理环境的影响,减轻两地区的大气污染。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天津滨海新区地处环渤海经济圈和京津冀都市圈,背靠华北、东北、西北广大地区,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直接面向东北亚,面向迅速崛起的亚太经济圈,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通道。

材料二 京津冀协同发展,核心是京津冀三地作为一个整体协同发展,要求以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解决北京“大城市病”为基本出发点,调整优化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系统,努力形成京津冀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协同发展新格局。

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面向未来打造新型首都经济圈、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下图为京津冀及附近地区资源分布图。

(1)简述天津滨海新区的位置优势和资源优势。

(2)天津滨海新区把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一并作为发展重点。

简要分析它们在本区发展的有利条件。

(3)滨海新区的建设,对于天津中心城区的发展有何积极意义?

(4)试分析北京市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充当的角色。

解析:

(1)位置优势的分析一般考虑交通条件、城市和区域依托、与其他区域的协作关系等方面。

资源优势可从土地、石油、海洋等方面回答。

(2)工业区位分析从工业基础、资源、交通、人才等方面入手。

(3)城市新区的功能可从所学卫星城的作用中提取。

(4)从北京市的城市职能方面分析回答。

答案:

(1)位置优势:

位于天津市的东部沿海,拥有我国北方重要港口天津港;地处京津冀城市群的核心区域内,依托京津,背靠三北(东北、华北、西北);邻近日韩,便于引进外资。

资源优势:

土地资源、石油资源和海洋资源丰富。

(2)地处京津唐工业基地,制造业基础雄厚;教育发达,人才众多;基础设施完善,交通便利;石油资源丰富。

(3)分散中心城区人口和工业,减轻中心城区基础设施所承受的压力;缓解中心城区因拥挤而产生的众多城市化问题;拓展城市化区域,提升区域城市化水平;缓解中心城区就业压力;改善中心城区居住条件等。

(4)北京市作为中心城市,为我国科技、教育和文化中心,人力资源开发能力强大;作为一个巨型市场,具有较强的消费能力;为天津、河北的发展提供信息、资本和技术等方面的强大支持。

[通性通法]

1.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条件分析方法

分析一个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条件,一般可从国家政策、资源条件、交通运输条件、劳动力条件、技术条件等方面进行。

2.区域工业化分析思路

(1)三大产业比重变化统计图的分析

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反映区域内工业化的发展;工业生产数据的变化直接反映区域工业化的发展特点。

(2)根据外来务工人员分析区域工业化特点

一般来讲,区域内外来务工人员增加,可直接反映出区域内工业化的发展;务工人员的素质可以反映出区域内主要的工业类型,若务工人员以低学历为主,则区域内的工业一般是传统工业或劳动密集型产业,若务工人员以高学历为主,则区域内的产业多是高新技术产业。

(3)根据资源状况分析区域工业化

资源是一个区域工业发展的基础,一般来说,资源丰富区的工业主要是采掘工业或资源加工业,因此多形成以传统工业为主的工业区。

3.解决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中问题的方法

工业化、城市化会带来一系列问题,如资源和能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交通拥挤等,因此各区域应针对自身的实际情况,从调整产业结构、调整工业布局、积极发展科技、努力改善交通、美化环境等方面入手,促使该区域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2018·石家庄模拟)产业结构超前系数(E)是指某一产业增长相对于整个产业经济系统增长趋势的超前程度,可用来测定某产业结构的变动方向。

当E>1时,表示产业超前发展,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当E<1时,则表示产业相对滞后发展,所占比重呈下降趋势。

粤东、粤西地区和粤北山区是广东省除珠江三角洲以外的其他地区,习惯上被合称为“粤东西北”,属于广东省内经济欠发达地区。

下表示意2001-2013年“粤东西北”产业结构和制造业行业结构超前系数。

据此完成1~3题。

时间

产业结构超前系数

时间

制造业行业结构超前系数

第一

产业

第二

产业

第三

产业

劳动

密集型

资源

密集型

资金、技术

密集型

2001-2005

-2.35

0.87

0.52

2001

-2013

1.51

0.66

-0.08

2006-2010

-1.10

2.13

1.35

2011-2013

0.88

0.21

1.31

1.2001-2013年,“粤东西北”(  )

A.第一产业滞后发展趋势减缓

B.第二产业超前发展趋势稳定

C.第三产业超前发展趋势波动

D.地区三大产业发展趋势相同

2.2001-2013年,“粤东西北”制造业发展的主要方向是(  )

A.技术密集型行业     B.资源密集型行业

C.资金密集型行业D.劳动密集型行业

3.2001-2013年,“粤东西北”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可能是(  )

A.第二产业生产力水平下降

B.制造业分工协作程度较低

C.产业经济效益在持续降低

D.三大产业结构趋于不合理

解析:

第1题,由材料可知2001-2013年,“粤东西北”第一产业产业结构超前系数越来越接近1,说明滞后发展趋势减缓,A正确;第二产业产业结构超前系数先小于1,后大于1,再后来又小于1,说明超前发展趋势不稳定,B错误;第三产业产业结构超前系数先小于1,后大于1,超前发展趋势较平稳,C错误;地区三大产业发展趋势并不相同,D错误。

第2题,从表中制造业行业结构超前系数可看出,“粤东西北”只有劳动密集型行业结构超前系数大于1,说明其制造业主要发展方向是劳动密集型行业,D正确。

第3题,由表中数据可看出,制造业分工协作程度较低,B正确。

答案:

1.A 2.D 3.B

(2018·兰州诊断)“再工业化”作为一种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是指通过政府的帮助来实现旧工业部门的复兴和现代化,并鼓励新兴工业部门增长。

“去工业化”去掉了低附加值的加工制造环节,但也使发达国家抗危机的能力降低。

“再工业化”主要表现为以制造业信息化和服务化为核心特征的现代制造技术和先进制造业的发展,这将导致直接从事生产制造的人数减少,逐步实现少量“现代知识型员工”对大量“传统简单劳动者”的替代。

据此完成4~6题。

4.发达国家“去工业化”的主要原因是(  )

①自然资源趋于枯竭②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③劳动力成本过高④国内市场逐渐萎缩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5.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可能给本国带来的影响是(  )

A.产品生产成本和价格提高

B.产品研发、销售费用降低

C.第二产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例提高

D.产品的生产规模扩大

6.“再工业化”给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启示是(  )

A.充分发挥我国的劳动力资源优势

B.向外转移低附加值的加工制造业

C.发展以金融、贸易为主的第三产业

D.加速创新及产业的转型升级

解析:

第4题,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去工业化”是将低附加值的加工制造环节向外转移,向外转移的这些工业的用工数量较多,污染较重,附加值较低。

与发展中国家相比,发达国家的劳动力成本、地租水平都较高,给大量用工的传统制造业造成较大的成本压力,加上传统制造业的环境污染相对严重,故发达国家将较多的此类产业向外转移,形成“去工业化”现象。

第5题,根据材料对“再工业化”的描述可知,“再工业化”能够刺激经济增长、复兴旧工业部门、提高生产效率,因此“再工业化”会提高第二产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例。

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会有更多的技术投入和产品研发,会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产品研发费用。

“再工业化”会使直接从事生产制造的人数减少,产品的生产规模不一定会扩大。

第6题,改革开放后,我国东部地区的产业结构逐步完善,为提高利润,应进行产业的技术投入和结构转型升级;我国劳动力数量庞大,“去工业化”虽然可以为其他产业腾出发展空间,但也会造成就业机会的流失。

因此,我国应促进低附加值产业的对内转移(由发达地区转移至欠发达地区),同时,加速创新及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答案:

4.B 5.C 6.D

 江苏省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学生用书P209]

1.江苏省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

(1)江苏省概况

①位置:

位于长江、淮河下游,黄海之滨。

②社会经济特征:

城市众多,人口密集,经济发达。

(2)工业化和城市化现状

①工业化:

总体上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化水平较高,进程明显加快。

②城市化:

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但城市化水平仍低于发达国家和世界的平均水平。

2.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措施

(1)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①对城市化的内涵认识不够全面。

②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产生了环境问题。

③城市化质量有待提高。

④城乡统筹发展思路有待进一步完善。

⑤城镇体系结构有待进一步改善。

(2)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主要措施

①调整行政区划,加大城市的聚集力和辐射力。

②“组团式”地发展城市群,建设三大“城市圈”。

③以工业发展促进小城镇建设。

④进城农民的利益得到体制和政策保证,农村城市化有了稳固的基础。

⑤广泛吸纳社会资金,盘活城市存量土地,将土地推向市场以得到增值。

[自我检测]

读我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每一个城市群都有核心城市,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核心城市分别是哪里?

(2)我国城市群发育程度呈现的空间分布特征是什么?

发育程度较高的城市群位于哪里?

(3)珠三角城市群发展的主要动力是什么?

与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相比,目前制约环渤海城市群发展的主要条件是什么?

(4)与其他城市群相比,长三角城市群的先天竞争力排第一,简要分析原因。

答案:

(1)北京、上海、广州。

(2)自东向西降低。

 东部沿海。

(3)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地区的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

 水资源不足。

(4)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点、长江入海口,水运便利;平原面积广,腹地宽广;人口稠密,劳动力资源丰富。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16年北京市加力疏解非首都功能,进一步缓解“大城市病”,从而实现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实现京津冀优势互补、促进环渤海经济区发展。

伴随着首都城市功能定位的调整,一些非首都核心功能将被疏解,北京城市布局将迎来大变革,部分央企总部可能外迁。

下图为京津冀地区图。

材料二 2014年《河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公布,河北省将打造京津保三角核心区,做大保定城市规模,以保定、廊坊为首都功能疏解的集中承载地和京津产业转移的重要承载地(如图所示)。

保定市定位:

着力做优城市环境,承接首都部分行政事业单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医疗养老等功能疏解。

(1)简述央企外迁对北京市发展的有利影响。

(2)据图说明,与廊坊相比,保定功能定位的优势。

(3)试分析廊坊市抓住有利时机,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新兴产业的区位条件。

(4)城乡一体化是今后京津冀地区发展的重要目标,试分析城乡一体化发展对河北地区城镇化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

答案:

(1)缓解交通压力;减轻环境污染;利于产业结构调整、产业优化升级;抑制房价过快增长。

(2)靠近西部山区,环境优美;地形平坦开阔,发展空间比较大;位于北京、天津、石家庄三市中心地带,地理位置优越。

(3)位于京津之间,地理位置优越,利于接受京津产业转移;交通便利;靠近京津,科技力量雄厚;市场广阔;与京津相比,地价低廉。

(4)使城市人口数量增多,城市人口比重上升;改善基础设施,推进城市化进程,使城市用地规模扩大;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增加就业,提供大量就业机会,促进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就地转移;减少城乡差异,促进地区均衡发展。

[通性通法]

1.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

问题

解决对策

工业化

①大量占用耕地;

②城镇和工业过度密集;

③环境污染严重;

④产业结构层次偏低等

①建立山水城市生态模式;

②寻找最佳状态的城市规模扩张模式;

③高效合理的产业结构模式

城市化

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完善;

②城市占用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③珠江水质恶化;

④城市酸雨现象严重;

⑤城市固体废弃物污染加剧

2.经济发达地区的环境治理措施

经济发达地区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带来环境污染、交通拥挤等问题。

为应对这些问题,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应采取以下措施:

(1)做好区域规划和调整,合理布局城镇,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发展模式。

(2)搞好城镇规划,防止城市过度膨胀,使人口、生产规模与当地环境承载力相适应。

(3)治理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4)优化产业结构,尤其要淘汰耗能大、成本高、污染重的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建立生态工业园区。

(2018·滨州模拟)截至2016年1月,江苏省的城镇化率已提高至66.5%,远高于全国城镇化率发展速度,但省内南北差距大。

下表是江苏省最新城市等级与数量统计表。

据此完成1~3题。

城市等级(常住人口)

数量

城市

特大城市(500万人以上)

1

南京

Ⅰ型大城市

(300万~500万人)

2

苏州、无锡

Ⅱ型大城市

(100万~300万人)

8

徐州、常州、南通、淮安、扬州、连云港、昆山、江阴

中等城市

(50万~100万人)

6

盐城、镇江、泰州、宜兴、常熟

小城市

(50万人以下)

40

张家港、启东、高邮、仪征、丹阳等

1.目前江苏省城镇化率高于全国10%,主要原因是(  )

A.人口流动和职业变化比较少

B.人口与产业密集,集聚效应好

C.实施改革开放的政策最早

D.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

2.关于表中江苏省城市新等级划分,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城市面积越大,城市等级越高

B.城市化水平越高,城市等级越高

C.经济水平越高,城市等级越高

D.常住人口越多,城市等级越高

3.江苏省城市化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

A.南京积分落户制导致城市级别降低

B.城市级别与城市数量不合理

C.北部产业饱和,亟待向南部转移

D.Ⅰ型大城市目前城市用地紧张

解析:

第1题,目前江苏省城镇化率高于全国10%,主要原因是江苏省人口与产业密集,集聚效应好,城市化速度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城市化速度快,人口流动和职业变化活跃。

第2题,表中信息显示,不同等级城市的主要差异是常住人口的差异,因此常住人口越多,城市等级越高。

第3题,南京城市等级最高,推行积分落户制,抑制人口膨胀,有利于城市可持续发展;江苏省城市级别结构与城市数量合理,即小城市数量比大中城市多;南部产业饱和,亟待向北部转移;Ⅰ型大城市为苏州和无锡,都是改革开放后迅速发展的工业城市,由于城市的迅速扩张,目前城市用地紧张。

答案:

1.B 2.D 3.D

(2018·昆明调研)下图为2016年国家发改委发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中“一核五圈四带”空间发展格局示意图。

读图完成4~6题。

4.关于“一核五圈四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一核五圈四带”以轻工业发展为主导

B.沿海都市圈以海洋重化工业为发展方向

C.五个都市圈的中心城市服务范围一致

D.四条发展带主要依托交通运输线形成

5.该规划的实施可以(  )

A.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B.提高农业人口比重

C.降低城市路网密度D.减小环境人口容量

6.关于沿海发展带的正确叙述有(  )

①推进陆源污染防治与海洋生态保护

②大力发展临港制造业和海洋捕捞业

③推进江海联运,打造港航物流基地

④辐射带动云贵川地区经济全面发展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解析:

第4题,长三角地区是轻、重工业并重的综合性工业基地;重化工业污染较大,并不适合作为长三角的发展方向;各都市圈中的核心城市等级并不一样,服务范围也有所差别;从图中可以看出城市发展带依托沿海航线、沿江航线、沪宁铁路、沪昆铁路等重要的交通干线。

第5题,从长三角全局进行规划,有利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提高农业人口比重、降低城市路网密度与发展潮流不符;合理规划、科学发展会增加环境人口容量。

第6题,大力发展海洋捕捞可能会造成渔业资源枯竭,不可取;长三角距离云贵川较远,不可能带动云贵川经济全面发展。

答案:

4.D 5.A 6.B

[学生用书P365(单独成册)]

一、选择题

(2018·江西重点中学协作体一模)比较劳动生产率是指行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与行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的比值。

读我国S省区比较劳动生产率变化及其2009年产业产值结构图,完成1~2题。

1.下列四幅图中,最有可能表示S省区2009年产业就业结构的是(  )

2.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对劳动力的转移影响较大,比较劳动生产率差异越大,劳动力转移人数越多。

如果仅考虑比较劳动生产率,则S省区劳动力转移规模最大的方向可能是(  )

A.第一产业→第二产业

B.第一产业→第三产业

C.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D.第三产业→第二产业

解析:

第1题,依据题意:

比较劳动生产率=行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行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则行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行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比较劳动生产率。

再依据图示三个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及2009年产业产值结构图信息,可判断B正确。

第2题,图示第一和第二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差异最大,则这两个产业之间会有较大的劳动力转移,结合劳动力转移的基本知识,可判断A正确。

答案:

1.B 2.A

(2018·太原模拟)发达国家在经历了20多年金融自由化后,金融危机重创了其过度膨胀的虚拟经济,危机过后,发达国家纷纷出台了再工业化的政策,掀起了再工业化的浪潮。

下图示意再工业化的动力机制。

据此完成3~5题。

3.再工业化使发达国家(  )

A.新兴产业比重下降

B.资源、环境问题加大

C.传统工业部分复兴

D.实体经济地位上升

4.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对我国的影响是(  )

A.延缓制造业升级换代进程

B.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

C.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加大

D.提高制造业的竞争力

5.应对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我国应(  )

A.大量承接低端产业的转移

B.大力推进新型工业的发展

C.从“走出去”转向“引进来”

D.逐步取缔中小型民营企业

解析:

第3题,发达国家通过再工业化,使传统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迈进,使新兴产业的比重增加;先进制造业对技术的要求较高,对环境的影响要小于传统制造业,会使发达国家的资源、环境问题得到有效缓解;由于制造业升级,利润增加,发达国家的实体经济地位会明显上升。

第4题,与发展中国家相比,发达国家在技术实力上占优势,故在再工业化的过程中,发达国家将传统产业升级之后,传统制造业面临过剩。

而我国目前承接的来自国外的产业转移,已由传统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变化,故发达国家淘汰的传统制造业并不会被大量引进我国,对我国而言,制造业升级的进程可能延缓。

第5题,长期以来,我国的制造业技术水平较低,在国际竞争中获得的利润也较低,在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制造业升级的过程中,我国也应该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步伐,推进新型工业的发展,这样才能在将来的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答案:

3.D 4.A 5.B

(2018·茂名五校联考)下表为2016年茶叶、糖料、谷物和棉花四种农作物产量全国排名前五位省区的分布状况表。

读表,完成6~7题。

农作物

2016年农作物产量全国排名前五位的省区

a

黑龙江、河南、山东、吉林、四川

b

新疆、山东、河北、湖北、安徽

c

福建、云南、四川、贵州、湖北

d

广西、云南、广东、内蒙古、海南

6.a农作物是(  )

A.茶叶         B.糖料

C.谷物D.棉花

7.内蒙古所生产的d农作物(  )

A.喜温耐寒B.喜热耐旱

C.喜旱耐盐D.喜盐耐热

解析:

第6题,读统计表可知,a作物以黑龙江、河南、山东、吉林、四川为主产区,应为谷物生产;b作物以新疆、山东、河北、湖北、安徽为主产区,应为棉花;c作物主产区为福建、云南、四川、贵州、湖北等省区,为茶叶;d主产区为广西、云南、广东、内蒙古及海南,应为糖料作物。

第7题,结合上题分析可知,d作物为甜菜。

我国中温带地区气候温凉,适宜甜菜生产。

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