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卖白菜》优质导学案.docx
《七年级语文《卖白菜》优质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卖白菜》优质导学案.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语文《卖白菜》优质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卖白菜》优质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运用整体感知的阅读方法弄清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学习小说运用个性化语言和细节性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
3、体会文中坚强而又诚信的母亲形象,体会自己父母的艰辛,学会诚信,学会感恩。
学习重、重点
1、分析母亲形象,学习小说塑造人物的高超手法。
2、体会母亲诚实至上的优良品质。
学习过程
一、走进作者
同学们,你们对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这位大作家了解多少?
给大家分享一下。
莫言,原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生,祖籍山东高密,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他自1980年代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
2019年,莫言的《红高粱》入选《亚洲周刊》评选的“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
2019年《檀香刑》全票入围茅盾文学奖初选。
2019年莫言荣获茅盾文学奖。
2019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12月6日,莫言获颁授澳门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2019年10月30日,中国首家培养网络文学原创作者的公益性大学“网络文学大学”开学,莫言担任该校的名誉校长。
据不完全统计,莫言的作品目前至少已经被翻译成40种语言。
北京时间2019年12月8日凌晨零点30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莫言莫言在瑞典文学院发表领奖演讲。
莫言的演讲主题是“讲故事的人”,在大约40分钟的演讲中,莫言追忆了自己的母亲,回顾了文学创作之路,并与听众分享了三个意味深长的故事:
尊敬的瑞典文学院各位院士,女士们、先生们:
通过电视或网络,我想在座的各位,对遥远的高密东北乡已经有了或多或少的了解。
你们也许看到了我的90岁的老父亲,看到了我的哥哥姐姐我的妻子女儿和我的一岁零四个月的外孙子,但是有一个此刻我最想念的人,我的母亲,你们永远无法看到了。
我获奖后,很多人分享了我得光荣,但我的母亲却无法分享了。
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我要给大家讲故事。
其中第一个故事就是讲得《卖白菜》这个故事。
这是作者童年时期的一件事。
我们的童年是天真烂漫的、童年是无忧无虑的,童年是伴随着歌声,伴随着阳光的,然而,莫言的童年记忆是什么样的呢?
是“黑暗、恐怖和饥饿以及那一次终身难忘的经历--卖白菜”,莫言说这是我最后悔的一件事。
二、温故知新
1、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
小说:
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2、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有哪些?
这篇小说的故事发生在什么样的环境里?
3、故事情节分为哪四个部分?
请概括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
4、塑造人物形象的描写方面有哪些?
三、知识积累
给带点的字注意并解释词语:
抽噎木橛子蔫踽踽
乍绺黢黢箢篼
嘟哝清洌
四、合作探究
(一)、阅读小说开端部分并思考:
1、“母亲苦着脸,心事重重地在屋子里走来走去,时而揭开炕席的一角,掀动几下铺炕的麦草,时而拉开那张老桌子的抽屉,扒拉几下破布头烂线团。
母亲叹息着,并不时把目光抬高,瞥一眼那三棵吊在墙上的白菜。
最后,母亲的目光锁定在白菜上,端详着,终于下了决心似的,叫着我的乳名,说……”
①这段文字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
②这段描写刻画了母亲什么样的心理变化?
③小说极力描写母亲下决心卖白菜时的心理变化,有何作用?
2、“我们种了一百零四棵白菜,卖了一百零一棵,只剩下这三棵了?
?
”为什么这里要详细地列出白菜的数字?
3、为什么我会为母亲卖白菜的决定而哭?
(二)阅读小说发展部分并思考:
1、“篓底有几根蜡条跌断了,那棵最小的白菜从篓子里跳出来,滚到路边结着白冰的水沟里。
母亲在我头上打了一巴掌,骂道:
‘穷种啊!
’然后她就颠着小脚,乍着两只胳膊,小心翼翼但又十分匆忙地下到沟底,将那棵白菜抱了上来。
我看到那棵白菜的根折断了,但还没有断利索,有几绺筋皮联络着。
我知道闯了大祸,站在篓边,哭着说:
“我不是故意的,我真的不是故意的……”
①母亲对我的打骂和我的哭泣表现了什么?
②哪些词语表现了白菜在母亲心目中的分量?
2、“她摇摇头,看样子是嫌贵。
但是她没有走,而是蹲下,揭开那张破羊皮,翻动着我们的三棵白菜。
她把那棵最小的白菜上那半截欲断未断的根拽了下来。
然后她又逐棵地戳着我们的白菜,用弯曲的、枯柴一样的手指。
她撇着嘴,说我们的白菜卷得不紧。
”
①这段文字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老太太形象?
②小说为何要着力描写这个老太太?
3、“老太太低声嘟哝着,从腰里摸出一个肮脏的手绢,层层地揭开,露出一叠纸票,然后将手指伸进嘴里,沾了唾沫,一张张地数着。
她终于将数好的钱交到母亲的手里。
母亲也一张张地点数着。
”
“一张张地数着”这个细节描写表现了什么?
(三)阅读结局部分并思考:
1、母亲为什么流泪?
从这里可以折射出母亲什么样的品质?
2、小说开头部分写道:
“母亲的眼睛湿漉漉的,但她没有哭,她有些恼怒地说:
‘这么大的汉子了,动不动就抹眼泪,像什么样子!
’”那时的母亲面对困境,一筹莫展,却为什么不流泪?
3、母亲“让我终生难忘的声音”里包含了哪些复杂的情感?
4、我为什么终生难忘母亲的眼泪?
5、小说塑造了一位怎么样的母亲形象?
五、拓展延伸
1、同学们,你们从这篇文章中学到了什么做人道理?
2、请写出3-5个诚信方面的格言:
3、莫言从母亲身上学到了人的最可贵的品质-诚信。
我们从母亲身上还学到了哪些难能可贵的品质呢?
在那个极端贫困的年代,母亲语重心长地告诫“我”做人要诚信,不能贪别人的一分一毛。
多么难能可贵,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该怎样坚持我们的诚信?
所以,同学们请感谢我们的母亲吧,每一位母亲都是用自己全部的心血培育自己的儿女。
不要留下“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
六、阅读提升
阅读莫言的另一篇文章《我的梦想》回答问题:
⑴最早发现我有一点文学才能的,是一个姓张的高个子老师。
他教我们语文,是我们的班主任。
他的脸上有很多粉刺,眼睛很大,脖子很长,很凶。
他一瞪眼,我就想小便。
有一次他在课堂上训我,我不知不觉中竟尿在教室里。
他很生气,骂道:
“你这熊孩子,怎么能随地小便呢?
”我哭着说:
“老师,我不是故意的……。
”
⑵大约8岁的时候,我在村里小学读三年级,因为生活的自理能力很差,加之上学时年龄较小,母亲给我缝的还是开裆裤。
为此,常遭到同学的嘲笑。
张老师到我家去做家访,建议母亲给我缝上裤裆。
我母亲不太情愿地接受了他的建议。
缝上裤裆后,因为经常把腰带结成死疙瘩,出了不少笑话。
后来,大哥把一条牙环坏了的洋腰带送我,结果出丑更多。
一是,六一儿童节在全校大会上背诵课文时掉了裤子,引得众人大哗;二是,我到办公室去给张老师送作业,那个与张老师坐对面的姓尚的女老师非要我跟她打乒乓球,一打,裤子就掉了……
⑶在我短暂的学校生活中,腰带和裤裆始终是个恼人的问题。
大概是上四年级的时候,我写了一篇关于五一劳动节学校开运动会的作文,张老师大为赞赏。
后来,我又写了许多作文,都被老师拿到课堂上念,有的还抄到学校的黑板报上,有一篇还被附近的中学拿去当作范文学习。
有了这样的成绩,我的腰带和裤裆问题也就变成了一个可爱的问题。
⑷后来我当了兵,提了干,探家时偶翻箱子,翻出了四年级时的作文簿,那上边有张老师用红笔写下的大段批语,很是感人。
因为文革,我与张老师闹翻了脸。
我被开除回家,碰到张老师就低头躲过,心里冷若冰霜。
重读那些批语,心中感慨很多。
那本作文簿被我的侄子擦了屁股,如果保留下来,没准还能被将来的什么馆收购了去呢。
⑸11岁时,我辍学当了放牛娃后,经常会忆起作文的辉煌。
村里有一个被遣返回家劳改的“右派”,他是山东师范学院中文系的毕业生,当过中学语文教师。
我们是一个生产队,经常在一起劳动。
他给我灌输了许多关于作家和小说的知识。
什么神童作家初中的作文就被选进了高中教材啦,什么作家下乡自带高级水啦,什么作家读高中时就攒了稿费三万元啦,什么有一个大麻子作家坐在火车上见到他的情人在铁道边上行走,就奋不顾身地跳下去,结果把腿摔断了……他帮我编织着作家梦。
⑹我问他:
“叔,只要能写出一本书,是不是就不用放牛了?
”
⑺他说:
“岂止是不用放牛!
”然后,他就给我讲了丁玲的“一本书主义”,讲了那些名作家一天三顿吃饺子的事。
大概从那时起,我就梦想着当一个作家了。
别的不说,那一天三顿吃饺子,实在是太诱人了。
⑻1973年,18岁的我就跟着村里人去昌邑县挖胶莱河。
冰天雪地,三个县的几十万民工集合在一起,人山人海,红旗猎猎,指挥部的高音喇叭一遍遍播放着湖南民歌《浏阳河》,那情那景真让我感到心潮澎湃。
夜里,躺在地窖子里,就想写小说。
⑼挖完河回家,脸上脱去一层皮,自觉有点脱胎换骨的意思。
跟母亲要了五毛钱,去供销社买了一瓶墨水,一个笔记本,趴在炕上,就开始写。
书名就叫《胶莱河畔》。
第一行字是黑体,引用毛泽东的话: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第一章的回目也紧跟着有了:
元宵节支部开大会,老地主阴谋断马腿。
故事是这样的:
元宵节那天早晨,民兵连长赵红卫吃了两个地瓜,喝了两碗红黏粥,匆匆忙忙去大队部开会,研究挖胶莱河的问题。
老支书宣布开会,首先学毛主席语录,然后传达公社革委关于挖河的决定。
那部小说写了不到一章就扔下了,原因早已记不清。
如果说我的小说处女作,这篇应该是。
⑽1978年,我23岁,参军入伍成为一名光荣的战士。
当了兵,吃饱了穿暖了,作家梦就愈做愈猖狂。
我在黄县站岗时,写了一篇《妈妈的故事》,写一个地主的女儿(妈妈)爱上了八路军的武工队长,离家出走,最后带着队伍杀回来,打死了自己当汉奸的爹,但文革中“妈妈”却因为家庭出身为地主,被斗而死。
这篇小说寄给《解放军文艺》,当我天天盼着稿费来了买手表时,稿子却被退了回来。
后来又写了一个话剧《离婚》,写与“四人帮”斗争的事,又寄给《解放军文艺》。
当我盼望着稿费来了买块手表时,稿子又被退了回来。
但这次文艺社的编辑用钢笔给我写了退稿信,那潇洒的字体至今还在我的脑海里摇头摆尾。
信的大意是:
刊物版面有限,像这样的大型话剧,最好能寄给出版社或是剧院。
信的落款处还盖上了一个鲜红的公章。
我把这封信给教导员看了,他拍着我的肩膀说:
“行啊,小伙子,折腾得解放军文艺社都不敢发表了!
”我至今也不知道他是讽刺我还是夸奖我。
⑾后来,我调到保定,为了解决提干问题,当了政治教员。
因基础太差,只好天天死背教科书。
文学的事就暂时放下了。
一年后,把那几本教材背熟溜了,上课不用拿讲稿了,文学梦便死灰复燃。
我写了许多,专找那些地区级的小刊物投寄。
终于,1981年秋天,我的小说《春夜雨霏霏》在保定市的《莲池》发表了。
(《读者》杂志2019年第16期)
1、文章第⑽段中“但这次文艺社的编辑用钢笔给我写了退稿信,那潇洒的字体至今还在我的脑海里摇头摆尾”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什么作用?
2、本文突出的写作特点是巧用年龄阶段组织材料。
你觉得这种方法巧在哪里?
请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回答。
3、莫言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在语言表达上追求淡淡的幽默。
请你从文中找出两句来进行简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