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磨练心理浮躁的孩子.docx
《怎样磨练心理浮躁的孩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怎样磨练心理浮躁的孩子.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怎样磨练心理浮躁的孩子
怎样磨练心理浮躁的孩子?
孩子心理浮躁
每个人一天中都会有种种情绪波动,这是人的天性,现在许多小孩都有浮躁心理,什么事情时间一长就待不住。
那么怎么磨掉孩子的浮躁心理呢?
家长们来了解下。
为了改变宝宝的不踏实,不安分的心理,爸爸妈妈们应指导宝宝注意以下问题:
教育宝宝从小立长志。
俄国伟大作家托尔斯泰说过:
“理想是指路的明灯。
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
”爸爸妈妈们只有帮助宝宝树立远大的理想,才能使宝宝明确生活的目的和对崇高理想的追求,具有对生活和学习的高度责任感,这对防止宝宝浮躁心理的滋生和蔓延是十分有利的。
爸爸妈妈们在帮助宝宝树立远大理想时,要注意两点:
一是立志要扬长避短。
有的宝宝立志经常不考虑自身条件是否可行,而是凭心血来潮,或看到社会上什么挣大钱,就想做什么工作。
这种立志者多数是要受挫的。
爸爸妈妈们应该告诫宝宝,根据自己的特点来确立目标,才会有成功的希望,千万不要赶时髦。
二是立志要专一。
俗话说:
“无志者常立志,有志者立长志。
”爸爸妈妈们要告诉宝宝立志不在于多,而在于“恒”的道理。
要防止宝宝“常立志而事未成”的不好结果的产生。
正如赫伯特所说:
”人不论志气大小,只要尽力而为,矢志不渝,就一定能如愿以偿。
“
造成宝宝心理浮躁的原因
1、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高效率的社会,动不动就是畅销读物、排行榜、新奇的标题、离奇的情节、夸张的形式,这让抵抗力还不高的孩子眼花缭乱。
在这种娱乐化和感官化的刺激下,便有了只注意表面而不注重内在的风气,他们追求速度和解决方法的捷径,对知识的认知就变得肤浅,根本不愿意去深入研究知识。
2、家庭的影响。
激烈竞争的压力使父母的要求过高,压力和竞争也直接影响着孩子浮躁的性格,竞争促使他们期望快速优化学习成绩,对学习结果认知的错误导致他们适得其反。
3、还有的孩子缺乏恒心,他们遇到困难就采取草草了事来逃避,甚至安慰自己已经学会了,这也是意志薄弱、怕苦怕累的表现,往往是由于孩子在家里过于娇惯而使他们不愿过多投入精力,“浪费”自己的脑细胞。
4、孩子做其他事情可能就有沉不住气、易冲动的毛病,所以学习上也容易急躁、不踏实。
重视宝宝的心理教育
当宝宝性格浮躁的时候,家长要鼓励宝宝用榜样,形象的优良品质来对照检查自己,督促自己改掉浮躁的毛病。
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是要求宝宝做事情要先思考,后行动。
比方出门旅行,要先决定目的地与路线:
上台演讲,应先准备讲稿。
爸爸妈妈们要引导宝宝在做事之前,经常问自己这样一些问题:
”为什么做?
做这个吗?
希望什么结果?
最好怎样做?
”并要具体回答,写在纸上,使目的明确,言行、手段具体化。
二是要求宝宝做事情要有始有终。
不焦躁,不虚浮,踏踏实实做每一件事,一次做不成的事情就一点一点分开做,积少成多,积沙成塔,累积的最后即可达到目标。
有针对性地“磨炼”。
爸爸妈妈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有针对性地“磨炼”宝宝的浮躁心理。
如指导宝宝练习书法,学习绘画,弹琴,解乱绳结,下棋等,有助于培养宝宝的耐心和韧性。
还有,爸爸妈妈们还要指导宝宝学会调控自己的不安分的情绪。
比方说,在做事的时候,宝宝可用语言进行自我暗示,”不要急,急躁会把事情办坏”,“不要这山看着那山高,这样会一事无成”,“坚持就是胜利”。
只要宝宝坚持不断地进行心理上的练习,宝宝浮躁的毛病就会慢慢改掉。
用榜样教育宝宝。
身教重于言教。
首先爸爸妈妈们要调适自己的心理,改掉浮躁的毛病,为宝宝树立勤奋努力,脚踏实地工作的良好形象,以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宝宝。
鼓励宝宝用榜样,如革命前辈、科学家、发明家、劳动模范、文艺作品中的优秀人物以及周围的一些同学的生动、形象的优良品质来对照检查自己,督促自己改掉浮躁的毛病,教育、培养其勤奋不息,坚韧不拔的意志。
总结:
爸爸妈妈们只有帮助宝宝树立远大的理想,才能使宝宝明确生活的目的和对崇高理想的追求,具有对生活和学习的高度责任感,这对防止宝宝浮躁心理的滋生和蔓延是十分有利的。
什么事情该孩子自己做?
当孩子渐渐长大,他需要学习更多的技能,其中一些技能的掌握是为了将来能更好地照顾自己,比如自己脱衣服、穿衣服,自己吃饭等等。
学习如何照顾自己是孩子个人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这个学习的过程是漫长的,并充满了各种酸甜苦乐。
从学习到精通
在父母的眼里,刚刚开始学习走路的孩子依然还是个小婴儿。
可是,你知道吗?
当孩子吹灭他人生第一根生日蜡烛的时候,他就可以开始学习如何照顾自己了。
在接下来的6个月里,这些技能的学习,以及他自身对这些技能的兴趣会发展得非常快,通常都出乎父母的意料。
虽然孩子非常勤奋地学习着,但他们可能做得还不够好。
所以,在未来的几年里,孩子依旧需要父母更多的帮助和关注,帮助他们掌握更多自我服务的基础技能——穿衣、洗手、自己吃饭、自己上厕所等等。
在父母的帮助和鼓励下,在不久的未来,也就是大约孩子4周岁的时候,他们就能熟练精通这些技能了。
长大的2岁
在许多父母看来,一个2岁的孩子在自我服务能力方面表现得还很差,其实,孩子早在这之前就表现出了自我服务的愿望。
在孩子大约8个月大的时候,他们就开始明白一个物体和另一个物体之间的联系,并开始用自己的行为探索它们,有时候他们甚至是故意的。
不久以后,他开始学习如何用杯子喝水,再过不久,他们就可以自己拿着杯子喝水了。
到24个月,他们就可以用一个手握住杯子喝水了。
另外,在11个月大的时候,他们就会伸开他的手臂和腿来帮助你给他穿衣服。
孩子真正开始发展他的自我服务能力是在2岁以后。
15个月大的孩子能够识别出镜子里面的自己,过不了多久,他就会伸出手去触摸另一个孩子。
像很多孩子一样,他慢慢地也开始常常把“不”字挂在嘴边。
这是他们维护自己个性化的方式。
这些事情我能做
当孩子意识到自己正在长大,孩子自我服务的成绩单也将一张一张的到来。
在这两三年之间,他们对以下事件开始慢慢地熟练,甚至达到精通:
使用餐具
孩子们都是非常愿意和喜欢使用餐具的。
一些孩子甚至在他13个月的时候就表现出了强烈的愿望,而大部分孩子开始学习这个技巧是在他们17~18个月大的时候。
在孩子4岁的时候,他们就能够像成人一样使用餐具了,这个时候也正是他们应该开始学习餐桌礼仪的时候。
脱衣服
这是一项关键的技能。
孩子一般在13~20个月之间学习它,当然这段时间里他们做得一点也不好。
用牙刷刷牙
16个月大的孩子就可以用牙刷刷牙了,但是他们还完全需要在父母的帮助下完成。
直到3岁以后,孩子才会较好的自己用牙刷刷牙。
有牙科医生认为,仅凭学龄前儿童自己刷牙是不能彻底清洁牙齿和口腔的,所以他们建议即使孩子已经自己会刷牙了,还是少不了父母监督和帮助,直到孩子上学以后。
这里有一个折中的办法:
如果孩子非常喜欢自己刷牙,父母可以让孩子在早晨自己刷牙,或者让他先刷,你后刷,完成收尾工作。
洗手
这个技巧发展在孩子19~30个月之间。
学习洗手也许并不难,重要的是要让孩子知道什么时候应该洗手,比如吃饭前或上完厕所以后。
穿衣服
当孩子20个月大的时候,自己穿上一件宽松的衣服也许并非难事。
但是,他需要练习几个月才能穿上T恤衫之类的衣服。
一两年之后,他们就可以熟练的自己穿上几乎所有类型的衣服了。
在27个月大的时候,脱去自己的鞋子也不会是大问题。
使用厕所
学习自己上厕所是许多父母在教养问题上的一大难题。
许多孩子在身体上或心理上都没有准备好开始独自使用厕所。
当孩子18~24个月大时,父母可以注意一下他们两个关键的表现,看看孩子是否能够独自如厕——开始会在如厕前后拉下或拉上他自己的裤子。
如果你的孩子不能做到这点,那他还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准备。
准备自己早饭
这里说的准备早饭,当然不是让孩子自己烧早饭。
给自己的碗里添加食物对3岁的孩子来说是一个新的尝试,比如盛一碗粥、在面包片上涂上果酱或往杯子里倒牛奶等等。
当他们4岁半的时候这些事情就会变得很容易了。
另外,给他们提供合适的餐具会让他们更快地学会做这些事情。
你的原则
总之,父母的鼓励和支持是关键。
无论何时,当孩子在尝试学习一个新技能的时候,父母都要告诉孩子,对于他每一次积极的努力,不管成功还是失败,你都会为他而骄傲。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孩子需要帮助,但是拥有足够的时间对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孩子自己学习一件事情是需要时间的,他会按照自己的步伐调整学习的进度。
在孩子还没有准备好之前不要强迫他会这个会那个,也不要一看到孩子不会做或失误了就马上帮他做了。
孩子可能只是洗个手就把厕所弄的很乱,也许这样的状态还要保持一个星期的时间。
这个时候,父母除了要有耐心,还要学会懂得变通。
更多孩子自己做得更多,将来他们就能做得更好。
孩子对学习一项新技能永远都是不会设防的。
所以,当孩子在做一件还不太熟练的事情时,请将实现保持在孩子身上,避免发生危险。
但是,这不是说你要对孩子进行限制,在大胆放手让孩子去做的同时,也要向他们解释:
为什么这是不安全的,什么地方应该小心,当然太过危险的事就应该立即阻止,即使孩子可能会因此而不高兴。
什么时候该担心
每个孩子的成长速度是不同的。
有些孩子在这个技巧上发展快一些,而有的孩子在另一些技巧上发展快一些。
但是,如果你的孩子在两岁的时候对这些事情依然没有表现出什么兴趣,请咨询医生。
另外,早产的孩子在发展上也许会比他的同龄孩子慢一些。
怎样让孩子克服上课“走神”?
一、自我暗示法
自我暗示能够激发内在心理潜力,调动心理活动积极性,有助于注意力的集中,克服注意力涣散的现象。
如学习时用自言自语的方式提醒自己,“集中注意”、“不要分心”、“努力听讲”;也可以找几张小卡片,在上面分别写上:
“专心听讲”、“不要走神儿”、“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等句子,然后把它们放到你平时容易看见的地方,如铅笔盒里,或贴在书桌上,或夹在课本里。
这样,无论你上课听讲还是写作业,只要一看到它们,就会提醒自己:
“别走神儿呀!
”
二、情境想象法
无论多么爱走神儿的学生,当参加重要的考试或竞赛时,他也会尽可能地集中注意力作答、发挥出最佳水平。
因此,请你每次上课和做作业时想象自己是在参加某次大考或竞赛,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完,提高单位时间内的效率,这样可以使自己真正紧张起来,注意力就自然集中了。
正如著名数学家杨乐所说:
“平时做作业像考试一样认真,考试时就能像做作业一样轻松。
”
三、培养间接兴趣
间接兴趣对学生的注意力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学生缺乏对事物的间接兴趣往往导致注意力涣散。
间接兴趣的培养,一要树立远大理想,明确努力方向或奋斗目标;二要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对所学知识保持浓厚的探求欲望;三要为自己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努力为未来的发展,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用理想的目标激励鼓舞自己,都有助于克服注意力走神。
四、记录法
给自己准备一个小本子,专门用来记录走神儿的内容。
比如,今天数学课中你想昨天的足球赛来着,那么就要在本子上做记录:
“数学课——足球赛——约一分钟半”……这样记录几天以后,你从头至尾认真看一遍,你会发现自己胡思乱想的东西是多么无聊,浪费了多么宝贵的时光。
渐渐地,你会对走神儿越来越厌恶,记录本上的内容也会随之越来越少。
相信要不了多久,你的本子上就会出现这样一句话:
“我今天学习的一直很专心,没有分神。
”
五、自我奖惩法
在你每次写作业或复习功课之前,先给自己定一个时间表,从几点几分到几点几分要完成什么内容,越具体越好。
如果在规定时间完成了学习计划,并且始终是专心致志的,那么就可以奖励一下自己:
看会电视或听一下音乐;相反,如果由于分神而使计划落空,那你就该毫不留情地惩罚自己做不愿做的事,如干杂活或跑楼梯等。
这样长此以往,你就会为得到奖励、避免惩罚而渐渐养成集中注意力学习的良好习惯。
怎样面对孩子“取绰号”?
取绰号是小孩用来显示自己的威风,嘲笑别人的手段。
一些小孩经常给别人取绰号,一些小孩从不这样做。
他们可能在家里、电视或其他小孩那儿听到取绰号的话。
有时听到孩子这样被人辱骂,我们会感到心碎,我们的第一反应是责骂取绰号的小孩,让他住嘴。
有时候我们要很有耐心,才能等到被辱骂的小孩站出来保护自己。
如果我们进行干预,制止取绰号的行为,结果会怎样?
有很多可能:
1、受害人感到更加自卑,因为他被看成一个弱者;2、取绰号的小孩会瞧不起受害者,因为他要老师的保护;3、受害人开始依赖老师,向老师诉苦,而不是维护自己的权利;4、取绰号的小孩在老师听得见的时候,不再取绰号了,但是老师一走开,他还是不改;5、取绰号的小孩停止取绰号,大家成为朋友。
所有的这些情况都可能会发生,第五个发生的可能性比我们通常认为得要高。
事实上,不论你是否进行干预,多半会出现第五种情况。
孩子的感情和情绪都是易变的,他们往往一瞬间就改变了。
两个小孩一分钟前还是敌人,一分钟后就成了好朋友。
我们曾经见过两个小孩打架,突然笑起来,然后又一起玩游戏,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
另一方面,结果可能是其他四个。
我们无法预知结果。
毫无疑问,我们大家都为这个问题而苦苦思索。
我们希望孩子学会自立,自己考虑问题(在一定范围内),但是我们也要保护他们感情免受伤害,造成心灵创伤,失去自信心。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根据我们的同情心强弱来作出反应。
我们的个人感情和孩子们的感情因此掺杂在一起。
我们为一个孩子的受苦而心痛时,我们就很难看清事情的全貌,客观地判断。
那么,我们应该在什么时候进行干预?
这没有金科玉律,因为每个孩子,每个事件的情形都不同。
但是,有一些通用的原则也许有参考价值。
1、有趣吗?
如果孩子们在互相取笑,问他们是否只是闹着玩,大家都没有生气。
如果大家都说是为了开心,闹着玩,那么你就可以容忍(除非他们说脏话)。
特别是男孩子认为给朋友取绰号很有趣,就象他们喜欢打打闹闹一样。
2、是否当真?
如果孩子们经常生气,想用绰号来贬损对方,你就应该阻止他们,向他们说清楚问题的严重性。
此后,让每个人都注意解决自己的问题。
如果有人被当成取绰号的对象,鼓励他对取绰号的人说“不要再说了”,并确保加重他的要求的语气。
3、双方是否是不平等?
有两个或好几个小孩叫另一个人的绰号时,双方的关系往往是不平等的。
拉帮结派或者孤立别人是不尊重别人的做法,你应该毫不犹豫地设定一个界限,制止他们这样做。
或者你可以通过支持被取笑的对象来“平衡”局势,和她一起面对那些起哄的人。
然后,象第二点里面所说的那样,鼓励她对取绰号的人说“不”。
4、是否再三发生?
如果有一个小孩被一而再,再而三地被取绰号,而且他不喜欢这样,就很有必要做一个调查。
那些性格粗鲁,率先起哄的孩子同样也可能因为经常被取笑而收到伤害。
有些孩子表现得似乎毫不在意,其实内心很难受。
我们的工作是保护每一个孩子,即使是不可爱的孩子,他们也许是最需要帮助的。
5、你要自己判断。
如果你听到的东西让你感到很不安,你就要进行干预。
心平气和地对孩子说话;鼓励“受害者”表达自己的感受,认真倾听她的话语,让其他人感觉到她说的都是合理的。
注意跟踪确保孩子们都互相尊重对方。
孩子在校是“喇叭”,怎么在家是“哑巴”?
两天,儿子只与我说了五句话
这五句话是:
“好”、“下周要买书”、“差不多”、“不去”、“走了”
田先生说,在校活泼的儿子在家却很沉默,这让他不能接受
上个周末,住校回家的儿子与田先生只说了五句话:
“好”、“下周要买书”、“差不多”、“不去”、“走了”。
儿子昨天返校后,田先生郁闷得不行:
“儿子刚上小学时,整天跟在我们身边,有什么事都和我说,可现在却沉默寡言了。
”
在学校时
他活泼开朗,对同学热心
田先生的儿子读初二。
田先生发现,儿子对父母的反应越来越冷淡,对田先生的主动提问也是敷衍了事。
“周末放学回家后,除了吃饭,看一会电视,就是钻进自己的房间不出来。
”田先生说,有时他故意找话题问问情况,儿子也很简单地回答:
“没什么好说的”,“差不多”,甚至是“烦死了,有完没完的”。
田先生清楚地记得,几个月来,儿子对自己说得最多的一句话竟是:
“爸,给我点钱。
”
一开始,田先生以为儿子是遇到什么烦心事。
可他在向老师诉说时,老师告诉他,儿子在学校活泼开朗,喜欢运动,对同学也很热心,有什么事请他帮忙他都不会推辞,同学们都反映他很真诚、很少沉默。
回到家时
两天只与父母说了几句话
上周五,住读的儿子回家了。
田先生主动找儿子聊天,问了半天,儿子埋头玩手机,偶尔低声“嗯”一下作为回答。
田先生不敢问得太细,“这段时间哪个科目学得比较轻松啊?
”绞尽脑汁,他觉得这个问题还算平缓。
儿子头都没抬,“差不多。
”
“那下周有啥安排?
”“下周要买书。
”
聊到这,田先生实在不知道如何再聊下去。
周六下午同事邀请出去玩,儿子面对父母的询问,很直接地拒绝了,“不去。
”
“为什么回家就判若两人了呢?
”儿子的反应让田先生备感苦恼。
昨天,重庆晨报记者联系到田先生的儿子。
他说,父母根本不了解他内心在想什么。
“有一次,我和爸妈提到了一个明星,他们就觉得我心思没有放在学习上,把我念惨了。
”从此以后,他不愿意再跟父母多聊天了。
记者调查
孩子最讨厌家长不理解人
昨天,我们也采访了一些孩子。
发现孩子们不愿意跟家长说话,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第一,很多孩子都说,之所以不愿和家长说话,最主要的是听不惯他们说话时的那种口气。
“有时我也知道爸爸是为我好,但每次和他说话时,感觉他都是在以一种以大压小的方式在告诉我应该怎么做。
”14岁的男孩小坤说,这让他感觉特别别扭,他和父亲之间根本没有探讨,所以时间久了,就不再愿意坐下来和父亲说些什么。
第二,还有许多孩子认为,在和大人交流时,他们总感觉“大人似乎听不明白我在说什么”。
初二年级的王成均说,有时和爸爸妈妈说话,平时和同学经常说的一些词,他们根本听不懂。
“我也想和他们交流,但除了学习情况和家庭琐事,似乎找不到共同语言。
”
第三,孩子们对大人最为反感的就是他们经常说“我小时候怎样”。
13岁的小董说,有时,家长在训斥他的同时,就会搬出自己小时候遇到什么困难,或者是自己小时候怎样艰苦。
“社会环境都不一样了,怎么还能以那个时候的经验来解决现在的问题?
”
专家建议:
别老是否定孩子意见
重庆市家庭教育研究会的肖亨利老师表示,造成这种情况是因为父母在教育上存在偏差,没有意识到孩子与父母的沟通习惯需要从小培养,让孩子愿意也习惯跟父母说出对生活的观察、经历和感受。
孩子进入初中后,再培养习惯存在一定难度。
孩子进入初中后,独立意识增强,对事情逐渐有自己的独立判断,就会出现不愿与父母交流的情况。
千万不要认为孩子的话幼稚荒谬而急于否定或者纠正孩子说的话。
要抱着对与孩子交流很感兴趣的想法,让孩子感觉到父母的肯定和理解,从而鼓励孩子的倾诉行为。
了解孩子心理成长的历程
孩子的心理成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他们每天都在为自己成长为一个成熟的人而积累着知识和经验。
——美国心理学家皮亚杰
家教个案
10岁的郑小颖是一个漂亮的女孩子,现在上小学四年级。
在她刚读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有一天妈妈给她买了一条漂亮的花裙子,她非常喜欢。
可是到了学校之后,小颖的同学却说这裙子样式太简单,太老土了。
小颖回到家后一直闷闷不乐,当妈妈问她时她便把同学的话向妈妈重述了一遍。
妈妈便让小颖仔细观察裙子的质地、花纹等,然后又问她:
“裙子穿在身上感觉合适不合适?
”小颖认真地点点头,告诉妈妈:
“裙子的质地很好,花纹也很漂亮,穿在身上也非常舒服。
”然后,她冲着妈妈笑了笑,愉快地和小伙伴们去玩了。
前几天,由于小颖不愿意教一个同学做数学题,而被她的一个朋友批评了一顿。
回到家后她跟妈妈说起了这件事,她理直气壮地说:
“我没有做错,每个人都有拒绝的权利。
”妈妈便告诉她:
“你将心比心啊,如果今天被拒绝的人是你,你会怎么想呢?
”小颖听完就立即向自己的同学道了歉。
教育感悟
孩子的心理发展过程具有阶段性特征,是循序渐进地慢慢发展的,不可能一蹴而就。
因此父母要了解孩子每个阶段心理发展的特点,根据实际情况因材施教,科学地教育并引导孩子。
案例中的小颖一年级时不懂得客观地认识别人的评价,总是受到他人言语的影响。
因此,妈妈就指导她从其他方面来考虑问题,客观地看待他人的评价,不盲目相信他人的话。
但是进入四年级后,小颖已经有了自我意识,开始不去理会他人的评价而只考虑自己的感受,这时候妈妈就引导她学会换位思考,慢慢地走出过于自我的误区。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个长期的任务,父母不要为孩子一时的表现过于着急。
只要了解了孩子的心理特点,再根据他们心理成长的规律正确地进行引导,便能让孩子健康地成长。
孩子的心理是随着孩子知识水平的提高和生活阅历的不断丰富而逐渐成长起来的。
作为父母,最需要做的是先了解孩子心理成长的历程并掌握其特点,在尊重孩子心理成长规律的前提下,根据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进行正确的引导,帮助孩子顺利地走向成熟。
专家建议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更应该充分地了解并遵循孩子心理成长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对孩子加以正确的引导,指导孩子的心理慢慢走向成熟。
1.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
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孩子的心理也不可能在一夜之间成长起来。
孩子在婴儿时期特别好养,吃饱了就睡,睡醒了就吃;到了上小学的时候,他们就开始有自己的想法了,但还是容易受到他人观点的影响;等到了三年级的时候,他们就开始认为自己的行为和想法是正确的,于是常常固执己见,凡是别人说的坚决不照做。
#本文内容来自好家长网()
很多父母都抱怨:
我家孩子怎么突然这么不听话了?
当父母了解了孩子的心理特点后,这一切疑问便都迎刃而解了。
2.尊重孩子心理发展的规律
了解了孩子的心理特点后,父母首先应该尊重孩子心理发展的规律。
一般来说,孩子在小学阶段的注意力和意志力等的发展都还不太健全,他们的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做事也缺乏毅力。
父母应该尊重他们的心理发展规律,不要强迫他们长时间地学习。
李琳是个三年级的女孩子,今年9岁。
她很聪明,但是上课特别不专心,这让妈妈很头疼。
妈妈也教育过她几次,但是琳琳每次都是左耳进右耳出,上课依旧东张西望,没有什么长进。
后来,妈妈决定采取强制措施,自己亲自监督,让孩子连续两个小时做练习和写作业。
结果不言而明,妈妈的措施没实行一个星期就宣告破产了。
李琳的妈妈不尊重孩子心理发展的规律,主观地对孩子进行改造。
其实,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是正常的心理现象。
有研究表明,小学低年级的孩子注意力只能集中20分钟左右,而李琳的妈妈却要求孩子坚持两小时集中精心学习,这肯定是行不通的。
3.理解孩子不成熟的行为
孩子的情绪不稳定,喜怒哀乐都表现在脸上,这是父母了解孩子的最佳渠道。
但同时,孩子不分环境、场合乱发脾气的行为也令父母非常苦恼。
一天,8岁的盈盈放学刚回到家,就砰地把门一摔,也不跟客厅里坐着的客人打招呼,气冲冲地就进了自己的房间。
妈妈看到盈盈的表现当即火冒三丈,走进女儿的房间把她狠狠地训了一顿,女儿放声大哭起来。
这一出家庭闹剧让客人更加坐立难安,于是赶紧找个借口提前回家了。
孩子发脾气在客人看来是很正常的,因为哪家孩子都会有这种表现。
但是父母却觉得孩子当众乱发脾气有损自己的颜面而训斥孩子,从而引发了更大的家庭冲突,这就让客人难以忍受了。
因为孩子心理还不成熟,可是大人却不理解孩子的这种表现,并且还受孩子的影响而情绪失控,这就非常不理智了。
4.引导孩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