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810操作手册03中继群.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361833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368.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A810操作手册03中继群.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A810操作手册03中继群.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A810操作手册03中继群.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A810操作手册03中继群.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A810操作手册03中继群.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A810操作手册03中继群.docx

《A810操作手册03中继群.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A810操作手册03中继群.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A810操作手册03中继群.docx

A810操作手册03中继群

第三章中继群

3.1在子路由里增加No.7中继群

1.概述

1)增加一个No.7中继群就是增加一个使用No.7信令的若干中继电路的集合。

2)它涉及到[中继数据]菜单项下[中继数据]中的[中继群表],[中继群七号数据表],[路由描述],[子路由/中继群表]。

2.简要过程

1)分配一个中继群号,并在[中继群表]中增加相应的记录;

2)在[中继群七号数据表]增加相应的群数据;

3)在[子路由/中继群表表]中,在相应子路由中增加该群的记录。

3.详细过程

1)分配一个中继群号,并在[中继群表]中增加相应的记录;

打开[中继数据]/[中继数据]下的[中继群表],按下键,在最下行产生一新的空白记录。

图3-1中继群表

在记录中填上新的“中继群号”,同时填写该中继群的下列属性:

a)[模块号]:

该中继群所属模块号。

b)[群号]:

新分配的群号。

分配新群号的原则:

取值范围在0~65534之间,不能与已经存在的“群号”重复。

c)[呼叫源码]:

如果中继群是“入中继”或“双向中继”时,这里要填入该入中继所属的呼叫源编码,该[呼叫源码]必须是在[呼叫源表]中定义的。

如果是其他情况可缺省不填。

d)[局向/对端模块号]:

若该中继群是出局中继群,则在这里填入对端局的“局向号”,“局向号”必须是在[局向表]中定义的。

若该中继群是局内模块间的中继群,则在这里填入中继群所对的“对端模块号”,取值在0~254之间。

e)[电路类型]:

中继群拥有中继电路的类型。

如果中继群是数字中继考虑几种情况:

①如果中继群上承载No.7业务: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TUP”(TUP业务)、“ISUP”(ISUP业务)、“PRA”(PRA业务)、“PHI”(PHI业务)、“iDT”(用RSMII方式组网,用数字中继连接局内各模块)、“OPT”(用RSMII方式组网,用光纤连接局内各模块);②如果中继群上承载一号业务: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DT”;③如果中继群上承载V5业务: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V5”。

f)[群向]:

设定中继群是“出中继”,“入中继”,还是“双向中继”。

g)[电路选择方式]:

中继群内选择中继电路的方式。

一般需要同中继群对端在该群上选电路的方式配合,尽量避免群两端在同一群内选电路时产生同抢的可能。

若对端按“最大”选,则本端按“最小”选。

若对端按“最小”选,则本端按“最大”选。

若对端按“循环”选,则本端按“循环”选。

若对端按“FIFO”选,则本端按“LIFO”选。

若对端按“主控/非主控”选,则本端按“非主控/主控”选。

h)[保留电路数]:

可保留若干条中继电路供具有优先权的用户使用。

i)[接卫星电路]:

中继群的中继电路是否接上了卫星电路。

j)[信令类型]:

使用一号、No.7信令。

若[电路类型]是“TUP”,“ISUP”,“PRA”,“PHI”,“iDT”,则[信令类型]必须是“No.7”,否则[信令类型]必须是“一号”。

k)[呼入权限],[呼出权限]:

可在中继群上设定是否具有“本局”,“本地”,“本地长途”,“国内长途”,“国际长途”的呼入或呼出权限。

l)[DOD2]:

对小交换机用户拨0或9等出局时,是否送二次拨号音。

m)[初始送音]:

对MFC,PULSE,DTMF记发器信号方式,当入中继被占用后,可以送初始音。

n)[初始音类型]:

如果送初始音,设定送哪种类型的初始音。

o)[异常送音]:

当发生拨打空号/错号用户情况时,如果异常送音标志为“是”,则能在入中继侧或出中继侧给用户送空号音/错号音。

p)[能否要主叫号码]:

中继群上是否有向对端局要主叫号码的功能。

在一号中继中:

即能否发A6,它和[中继群一号数据表]中[是否发A6]一起用来向出中继要主叫用户类别和主叫用户号码。

q)[无主叫号码是否接通],[主叫号码最小长度]:

[能否要主叫号码]和[中继群一号数据表]中[是否发A6]都为“是”时才起作用。

入中继接收到前向信号15(即主叫号码结束标志)后,若收到的主叫号码长度小于表中设定的[主叫号码最小长度],且[无主叫号码是否接通]为“否”,则呼叫失败;

r)[主叫号码提供方式]:

当[能否要主叫号码]为“否”时,用中继线标识或缺省主叫号码作为主叫号码。

s)[缺省主叫号码]:

当[主叫号码提供方式]是“缺省主叫号码”作为主叫号码时,这里提供“缺省主叫号码”的实际值。

当所有的属性修改后,按下键提交所做的修改,或用鼠标点[操作]/[表格操作]/[提交数据]保存所做的修改。

如果要使所做的修改在接入服务器里产生作用,点按鼠标右键选取[设定整表]并发送到所有模块中;或用鼠标点[操作]/[数据设定]/[设定整表]将修改的数据发送到所有模块中。

〖注〗:

以上加黑的文字具有普遍的适用性,以下叙述中将尽量避免不再重复。

2)在[中继群七号数据表]增加相应的群数据;

打开[中继数据]/[中继数据]下的[中继群七号数据表],按下键,在最下行产生一新的空白记录。

图3-2

在记录中填上新的[中继群号],同时填写该中继群的下列属性:

a)[模块号],[中继群号]:

必须与

(1)中[中继群表]内的定义完全一致。

b)[导通检验]:

在该群上是否做导通检验。

c)[时延值]:

该中继群电路的时延度,用于No.7信令中判断该中继电路对本次呼叫是否符合时延要求。

d)[群消息超时传单条消息]:

用于和某些早期的交换机进行No.7信令对接。

当对端交换机对本端发出的“群消息”返回“拒绝”时,本端是否需要转为发送多条的“单电路消息”。

e)[传输能力]:

设置“话音业务”,“数字业务”,“视频业务”等各类业务的传输能力。

f)[传输方式]:

设置“分组方式”,“64KBit/s”,“128KBit/s”等各种传输方式。

g)[CIC变换类型]:

在中继群自环方式下,要作CIC变换。

h)[CIC变换值]:

自环的两个中继群之间CIC的差值。

3)在[子路由/中继群表]中,在相应子路由中增加该群的记录;

打开[中继数据]/[路由描述]下的[子路由/中继群表],按下键,在最下行产生一新的空白记录。

图3-3

在记录中填上新的[中继群号],同时填写该中继群的下列属性:

a)[子路由号]:

该中继群所属的子路由的编号。

b)[中继群号]:

该中继群的编号。

c)[优先级]:

该中继群在子路由中的优先级别。

0是最高优先级,255是最低优先级。

d)[可利用度]:

该中继群在子路由中的利用率。

当所有的属性修改后,按下键提交所做的修改,或用鼠标点[操作]/[表格操作]/[提交数据]保存所做的修改。

4.示例

例:

新增一个去往长途局、使用No.7信令的中继群,承载TUP业务,具有所有的呼入权限和呼出权限。

该中继群属于子路由1。

1)分配一个中继群号,并在[中继群表]中增加相应的记录。

打开[中继数据]/[中继数据]下的[中继群表],按下键,在最下行产生一新的空白记录。

图3-4

分配一个中继群号0,假设中继群属于模块1,在[中继群表]中填写记录中的各域。

图3-5

当所有的属性修改后,按下键提交所做的修改,或用鼠标点[操作]/[表格操作]/[提交数据]保存所做的修改。

图3-6

2)在[中继群七号数据表]增加相应的群数据;

打开[中继数据]/[中继数据]下的[中继群七号数据表],按下键,在最下行产生一新的空白记录。

图3-7

按照[中继群表]的设定填入[模块号],[中继群号],并在[中继群七号数据表]中填写记录中的其他域。

图3-8

3)在[子路由/中继群表]中,在相应子路由中增加该群的记录。

打开[中继数据]/[路由描述]下的[子路由/中继群表],按下键,在最下行产生一新的空白记录。

图3-9

在记录中填上新的中继群号,同时填写记录的其他属性:

图3-10

当所有的属性修改后,按下键提交所做的修改,或用鼠标点[操作]/[表格操作]/[提交数据]保存所做的修改。

至此,数据设置全部完成。

3.2在子路由里删除No.7中继群

1.概述

1)删除一个No.7中继群就是删除一个使用No.7信令的若干中继电路的集合。

2)它涉及到[中继数据]菜单项中的[中继群表],[中继群七号数据表],[子路由/中继群表]。

2.简要过程

1)在[中继群表]中删除相应的中继群记录;

2)在[中继群七号数据表]中删除相应的中继群记录;

3)在[子路由/中继群表]中删除该群的记录。

3.详细过程

1)在[中继群表]中删除相应的中继群记录;

打开[中继数据]/[中继数据]下的[中继群表],找到要删除的中继群对应的“群号”,删除的操作顺序如下:

a)给该记录设置删除标记:

按下键删除该记录,或用鼠标点[操作]/[记录操作]/[删除]命令删除该记录,或者用鼠标点工具栏的“剪刀”快捷键删除该记录。

b)真正删除该记录:

在表格上点按鼠标右键,在弹出菜单中选择[PACK],或按下键,或用鼠标选中[操作]/[表格操作]/[PACK]真正删除该记录。

图3-11

2)在[中继群七号数据表]删除相应的群数据;

打开[中继数据]/[中继数据]下的[中继群七号数据表],找到与

(1)中同样的“群号”,删除的操作顺序如下:

a)给该记录设置删除标记:

按下键删除该记录,或用鼠标点[操作]/[记录操作]/[删除]命令删除该记录,或者用鼠标点工具栏的“剪刀”快捷键删除该记录。

b)真正删除该记录:

在表格上按鼠标右键,在弹出菜单中选择[PACK]真正删除该记录,或按下键真正删除该记录,或用鼠标选中[操作]/[表格操作]/[PACK]真正删除该记录。

图3-12

3)在[子路由/中继群表]中删除该群的记录。

打开[中继数据]/[路由描述]下的[子路由/中继群表],找到与

(1)中同样的“群号”,删除的操作顺序如下:

a)给该记录设置删除标记:

按下键删除该记录,或用鼠标点[操作]/[记录操作]/[删除]命令删除该记录,或者用鼠标点工具栏的“剪刀”快捷键删除该记录。

b)真正删除该记录:

在表格上按鼠标右键,在弹出菜单中选择[PACK],或按下键,或用鼠标选中[操作]/[表格操作]/[PACK]真正删除该记录。

图3-13

4.示例

例:

删除子路由1的中继群0。

1)在[中继群表]中删除相应的中继群记录。

打开[中继数据]/[中继数据]下的[中继群表],找到中继群0,按键将中继群0置上删除标记,按鼠标右键在弹出菜单中选择[PACK]真正删除该记录,程序同时提醒提交修改数据。

图3-14

2)在[中继群七号数据表]中删除相应的群数据;

打开[中继群七号数据表],按键将中继群0置上删除标记,按鼠标右键在弹出菜单中选择[PACK]真正删除该记录,程序同时提醒提交修改数据。

图3-15

3)在[子路由/中继群表]中删除该群的记录。

打开[中继数据]/[路由描述]下的[子路由/中继群表],找到中继群0,按键将中继群0置上删除标记,按鼠标右键在弹出菜单中选择[PACK]真正删除该记录,程序同时提醒提交修改数据。

图3-16

如果要使所做的修改在接入服务器里产生作用,点按鼠标右键选取[设定整表]并发送到所有模块中;或用鼠标点[操作]/[数据设定]/[设定整表]将修改的数据发送到所有模块中。

至此,数据设置全部完成。

3.3在子路由里增加一号数字中继群

1.概述

1)增加一个一号中继群就是增加一个使用一号信令的若干中继电路的集合。

2)它涉及到[中继数据]菜单项中的[中继群表],[中继群一号数据表],[子路由/中继群表]。

2.简要过程

1)分配一个中继群号,并在[中继群表]中增加相应的记录;

2)在[中继群一号数据表]增加相应的群数据;

3)在[子路由/中继群表]中,在相应子路由中增加该群的记录。

3.详细过程

1)分配一个中继群号,并在[中继群表]中增加相应的记录;

打开[中继数据]/[中继数据]下的[中继群表],按下键,在最下行产生一新的空白记录。

图3-17中继群表

在记录中填上新的“中继群号”,同时填写该中继群的下列属性:

模块号、群号、呼叫源码、电路类型、群向、电路选择方式、附加群、保留电路数、接卫星电路、信令类型、呼入权限、呼出权限、DOD2、初始送音、初始音类型、异常送音、计费源码、能否要主叫号码、无主叫号码是否接通、主叫号码最小长度、主叫号码提供方式、缺省主叫号码。

请参考3.1在子路由里增加No.7中继群。

2)在[中继群一号数据表]增加相应的群数据;

打开[中继数据]/[中继数据]下的[中继群一号数据表],按下键,在最下行产生一新的空白记录。

图3-18

在记录中填上新的“中继群号”,同时填写该中继群的下列属性:

a)[模块号],[中继群号]:

必须与

(1)中[中继群表]内的定义完全一致。

b)[线路信号]、[记发器信号]:

需要和对局配合使用。

“PULSE”记发器方式:

DTM04版支持PULSE记发器方式,DTM03版不支持PULSE记发器方式。

c)[是否发A6],[发A6位置]:

是否向对端局发A6要主叫,以及在第几位发A6。

当[中继群表]中的[能否要主叫号码]为“是”时,这两项才起作用。

d)[是否收主叫]、[是否发主叫]:

收主叫用户类别KA而不收主叫号码时,设定[收主叫]为“否”,对方也应设置[发主叫]为“否”;发主叫用户类别KA而不发主叫号码时,设定[发主叫]为“否”,对方也应设置为[收主叫]为“否”。

e)[KD变换]、[KC变换]、[KD1~KD6]、[KC1~KC5]:

用于专网中,实现某些特殊信令配合的要求。

f)[等占用证实时长]:

信令配合过程中有占用证实信号(如数字中继DT)时,该定时器起监视对方占用证实信号的作用;

信令配合中无占用证实信号,该定时器起延时进入占用证实的作用。

g)[号间间隔时长]:

出入中继记发器设备收发号码时,号间间隔的监视时间。

h)[等KD时长]:

出入中继记发器设备等待业务类别(KD)信号的监视时间。

i)[等KB时长]:

出入中继记发器设备等待被叫状态(KB)信号的监视时间。

j)[振铃时长]:

入中继振铃的监视时间。

k)[听回铃音时长]:

出中继听回铃音的监视时间。

l)[延时发号时长]:

出中继进入占用证实状态后至发出第一位号码间的延时时间。

m)[延时听回铃音时长]:

出中继发号长度超过最小号长后,自动进入听回铃音状态的延时时间。

n)[自动应答时长]:

出中继进入听回铃音状态后,至自动进入通话态的监视时间。

表3-1定时器的定义

名称

超时后处理

作用线

T值取值范围

(s)

缺省值

(s)

等占用证实时长

需要等对方占用证实时,作释放处理

不需等对方占用证实时,进入占用证实状态

出中继

0

3

号间间隔时长

出中继:

发送下一位号码

入中继:

释放处理

出/入中继

0

50

等KD时长

释放处理

出/入中继

0

50

等KB时长

释放处理

出/入中继

0

50

振铃时长

释放处理

出/入中继

0

240

听回铃音时长

释放处理

出/入中继

0

240

延时发号时长

发号

出中继

0T10

0

延时听回铃音时长

自动进入听回铃音状态

出中继

0T30

5

自动应答时长

自动进入通话状态

出中继

0

15

〖注〗:

当设定的数据不在取值范围内时,该定时器取缺省值;

第一位号码在收到“占用证实”或者等到“占用证实超时后”,若[延时发号值]为“0”,则立即发出,否则等延时发号超时发出。

记发器信号为“MFC”时,其余号码通过收到“后向互控信号”后发出,所以定时器值可以较大;其它记发器方式下,通过判断“号间间隔超时”发出,所以定时器值应较小;

记发器信号为“MFC”时,出中继能在收到“后向KB信号”时进入听回铃音状态,“延时听回铃音定时器”不会启动。

采用其它记发器信号时,需要在“延时听回铃音定时器”超时后进入听回铃音状态;所以若对方振铃后立即摘机,会出现一段时间的单向通话,可以修改自动应答时长定时器。

表3-2

等占用证实时长

号间间隔时长

等KD时长

等KB时长

振铃时长

听回铃音时长

延时发号时长

延时听回铃音时长

自动应答时长

MFC记发器信号

5

50

50

50

240

240

0

5

15

其它记发器信号

3

10

10

10

40

40

3

5

15

3)在[子路由/中继群表]中,在相应子路由中增加该群的记录。

打开[中继数据]/[路由描述]下的[子路由/中继群表],按下键,在最下行产生一新的空白记录。

图3-19

在记录中填上新的[中继群号],同时填写该中继群的下列属性:

a)[子路由号]:

该中继所属的子路由的编号。

b)[中继群号]:

该中继群的编号。

c)[优先级]:

该中继在子路由中的优先级别。

0是最高优先级,255是最低优先级。

d)[可利用度]:

该中继在子路由中的利用率。

当所有的属性修改后,按下键提交所做的修改,或用鼠标点[操作]/[表格操作]/[提交数据]保存所做的修改。

4.示例

例:

新增一个去往长途局、使用一号信令的中继群,具有所有的呼入权限和呼出权限。

该中继群属于子路由1。

1)分配一个中继群号,并在[中继群表]中增加相应的记录;

打开[中继数据]/[中继数据]下的[中继群表],按下键,在最下行产生一新的空白记录。

图3-20

分配一个中继群号1,假设中继群属于模块1,在[中继群表]中填写记录中的各域。

图3-21

图3-22

2)在[中继群一号数据表]增加相应的群数据。

打开[中继数据]/[中继数据]下的[中继群一号数据表],按下键,在最下行产生一新的空白记录。

图3-23

按照[中继群表]的设定填入“模块号”,“中继群号”,并在[中继群一号数据表]中填写记录中的其他域。

图3-24

表中的[KD1~KD6]、[KC1~KC5]可以不填,则取缺省值。

当所有的属性修改后,按下键提交所做的修改,或用鼠标点[操作]/[表格操作]/[提交数据]保存所做的修改。

3)在[子路由/中继群表]中,在相应子路由中增加该群的记录。

打开[中继数据]/[路由描述]下的[子路由/中继群表],按下键,在最下行产生一新的空白记录。

图3-25

在记录中填上新的[中继群号],同时填写记录的其他属性:

图3-26

当所有的属性修改后,按下键提交所做的修改,或用鼠标点[操作]/[表格操作]/[提交数据]保存所做的修改。

至此,数据设置全部完成。

3.4在子路由里删除一个一号中继群

1.概述

1)删除一个一号中继群就是删除一个使用No.7信令的若干中继电路的集合。

2)它涉及到[中继数据]菜单项中的[中继群表],[中继群一号数据表],[子路由/中继群表]。

2.简要过程

1)在[中继群表]中删除相应的中继群记录;

2)在[中继群一号数据表]中删除相应的中继群记录;

3)在[子路由/中继群表]中删除该群的记录。

3.详细过程

1)在[中继群表]中删除相应的中继群记录;

打开[中继数据]/[中继数据]下的[中继群表],找到要删除的中继群对应的[群号],删除的操作顺序如下:

a)给该记录设置删除标记:

按下键删除该记录,或用鼠标点[操作]/[记录操作]/[删除]命令删除该记录,或者用鼠标点工具栏的“剪刀”快捷键删除该记录。

b)真正删除该记录:

在表格上点按鼠标右键,在弹出菜单中选择[PACK],或按下键,或用鼠标点[操作]/[表格操作]/[PACK]真正删除该记录。

图3-27

2)在[中继群一号数据表]删除相应的群数据;

打开[中继数据]/[中继数据]下的[中继群一号数据表],找到与

(1)中同样的“群号”,删除的操作顺序如下:

a)给该记录设置删除标记:

按下键删除该记录,或用鼠标点[操作]/[记录操作]/[删除]命令删除该记录,或者用鼠标点工具栏的“剪刀”快捷键删除该记录。

b)真正删除该记录:

在表格上点按鼠标右键,在弹出菜单中选择[PACK],或按下键,或用鼠标点[操作]/[表格操作]/[PACK]真正删除该记录。

图3-28

3)在[子路由/中继群表]中删除该群的记录。

打开[中继数据]/[路由描述]下的[子路由/中继群表],找到与

(1)中同样的“群号”,删除的操作顺序如下:

a)给该记录设置删除标记:

按下键删除该记录,或用鼠标点[操作]/[记录操作]/[删除]命令删除该记录,或者用鼠标点工具栏的“剪刀”快捷键删除该记录。

b)真正删除该记录:

在表格上点按鼠标右键,在弹出菜单中选择[PACK],或按下键,或用鼠标点[操作]/[表格操作]/[PACK]真正删除该记录。

图3-29

4.示例

例:

删除子路由1的中继群1。

1)在[中继群表]中删除相应的中继群记录;

打开[中继数据]/[中继数据]下的[中继群表],找到中继群1,按键将中继群1置上删除标记,按鼠标右键在弹出菜单中选择[PACK]真正删除该记录,程序同时提醒提交修改数据。

图3-30

2)在[中继群一号数据表]删除相应的群数据。

打开[中继数据]/[中继数据]下的[中继群一号数据表],找到中继群0,按键将中继群0置上删除标记,按鼠标右键在弹出菜单中选择[PACK]真正删除该记录,程序同时提醒提交修改数据。

图3-31

 

3)在[子路由/中继群表]中删除该群的记录。

打开[中继数据]/[路由描述]下的[子路由/中继群表],找到中继群1,按键将中继群1置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院校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