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模试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345106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8.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一模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一模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一模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一模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一模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一模试题.docx

《高考语文一模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一模试题.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一模试题.docx

高考语文一模试题

2011年高考语文“一模“试题

第I卷阅读题(共66分)

一、(9分)

本文摘自著名台湾诗人痖弦的散文《飞白的趣味——从书法、电影、戏曲到诗的朗诵》一文,借飞白艺术盛赞中文之美,充分展现台湾诗人的民族情结。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飞白的趣味

痖弦

飞白,是汉字书体的一种,一般认为是东汉蔡邕所创。

相传左中郎蔡岂有次赴鸿都门巡访,看到修饰房子的匠人以垩帚成字,引发了他的灵感。

飞白书,便是他从垩帚拖出的痕迹上作墨趣的联想,所创意出来的书写技法。

飞白书的最大特征,是文字笔画轻微不满,或中空,或断续,丝丝露白,看起来就像用枯笔疾扫而过的样子,呈现一种意到笔不到的特殊气韵。

此种技法历代仿效者甚多,且有不少诠释的理论。

如“取其若丝发处谓之白,其势飞举谓之飞”(宋·黄伯思)、“白而不飞者似篆,飞而不白者似隶”(明·赵宦光)等,都是对飞白所作的归纳与界定。

至于说它能创造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意境,那是属于书艺美感之外的哲学演绎了。

其实,飞白的技巧在其他的文学艺术中也有类似的展现,举以光色线条运动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电影为例,历来被导演们常用的溶、淡、叠影、圈入、圈出等叙述元素,“抽象电影”所强调的韵律及视觉设计,“加速蒙太奇”以剪辑密度所构成的时空新关系,以及现代派电影在意象思考上的突破、对电影分镜辩证观念的新探索,都可以与中国书法的飞白趣味产生联想,称之为映像的飞白也无不可。

中国古典戏曲的唱腔,也有类似飞白的设计。

经验老到的演员在诠释唱段时,常常故意不把一个乐句唱满,留下一些空间让伴奏曲点缀。

因为演员们发现,一个乐句的不完全唱满,比唱满有更大的弹性,除了留出余地供乐队去发挥之外,观众也可以根据自己早已耳熟能详的调子做想象的补充,在鉴赏的心理层次上,无疑使观众也感觉参与了创造,这种赋格式的变奏,是属于声音的飞白了。

如果把飞白的观念,用在诗文的朗诵上,也会创造一些新感觉。

“五四”时期戏剧家洪深谈朗诵,认为散文与诗,各有其格式,前者是节奏格式,后者是韵律格式。

朗诵者首先要进行分析才能定出基调,一般来说,表现节奏的办法,是将节奏中的“时隔”加以区分,定出加强点的位置,或做短暂的顿逗,或将重音特别提高。

而表现韵律的方法,则是把加强点的字印的“时隔”延长,将加强点以外的字音以轻读带过。

有时,朗诵者也可以视诵材的内容与感情倾向,不延长时值而以顿歇补充之。

更重要的是,在意群与节奏之间,做适当的调节,或以韵律为重,或以意群为重,这种轻重浓淡疏密间的互补,与书法上所讲求的飞白十分相似。

朗诵是介乎语言旋律和音乐旋律之间的产物。

通常,在音乐旋律的表现上,吟唱的成分大于说白的成分,吟唱时从一个音高的另一个音高,必须跳跃,一音停顿,再续一音,情况像越栅栏。

而在语言旋律的表现上,则是说白的成分大于吟唱的成分,从一个音高滑溜到另一个音高,音音连续,没有间隔,情况像走斜坡。

诗的朗诵秘密,便是跳跃与滑溜之间的交替运用,这又符合垩帚成字的意念了。

飞白之用大矣哉。

(摘自《台湾散文选》)

1.从原文看,下列不能说明“飞白之用大矣哉”的一项是()(3分)

A.在书法艺术中,飞白的运用可以产生更多的笔墨情趣,创造出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意境。

B.在电影艺术中,飞白的运用可以使得光色线条的运动更为丰富多样,使影片更具有表现力。

C.在戏曲艺术中,飞白的运用可以让观众对乐句做想象的补充,感觉参与到了艺术创造中来。

D.在朗诵艺术中,飞白的运用可以区分散文节奏模式和诗歌韵律模式的不同,增强表现效果。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D项中“散文节奏模式和诗歌韵律模式的不同”是从朗诵的角度划分的,不是飞白运用的结果。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般认为,飞白是东汉蔡邕所创意出来的书法技法,它所呈现出的特殊气韵吸引了众多的仿效者。

B.一些电影拍摄的观念、技巧可以与书法的飞白趣味产生联想,比如现代电影在意象思考上的突破。

C.演员与乐队应建立彼此映衬、相辅相成的和谐关系,乐句如不完全唱满,反而能让乐队得到发挥。

D.朗诵是超越于语言、音乐之上的,它一方面具有语言的旋律之美,一方面又具有音乐的旋律之美。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A项与原文第2段中有“此种技法历代仿效者甚多”不一致。

B项说反过来了,原文是“以及现代派电影在意象思考上的突破……都可以与中国书法的飞白趣味产生联想”。

D项原文是“朗诵是介乎语言旋律和音乐旋律之间的产物”,不是超越。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飞白的概念又来已久,作者在前人阐述的基础上加以拓展,使之能更好地探讨文学艺术的奥秘。

B.飞白的技巧运用非常广泛,但以书法、电影、戏曲和诗文朗诵等方面为主,其他方面并不明显。

C.文学艺术的各个门类都具有鲜明的艺术特征,而飞白的具体表现方式也是形形色色,各具特点。

D.戏曲的飞白需要借助欣赏者的想象来实现,而书法、电影和朗诵的飞白也不能离开想象的帮助。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文章仅举电影、戏曲、诗文朗诵为例来加以阐释,没有“其他方面并不明显”的意思。

二、(32分)

文言文选文摘自《后汉书·赵岐传》,回归正史。

自2006年安徽自主命题以来,文言文选文可以说是“千变万化”,2006年的“序”体文,2007年的“说”体文,2008年的“纪传”体,2009年的“记”体文,2010年“纪传”体是否东山再起,值得期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赵歧传

范晔

赵岐字邠卿,京兆长陵人也。

歧少明经,有才艺。

仕州郡,以廉直疾恶见惮。

永兴二年,辟司空掾。

议二千石得去官为亲行服,朝廷从之。

会河东太守刘祜去郡,而中常侍左悺兄胜代之,岐耻疾宦官,即日西归。

京兆尹延笃复以为功曹。

先是中常侍唐衡兄玹为京兆虎牙都尉,郡人以玹进不由德,皆轻侮之。

岐及从兄袭又数为贬议,玹深毒恨。

延熹元年,玹为京兆尹,岐惧祸及,乃与从子戬逃避之。

玹果收岐家属宗亲,陷以重法,尽杀之。

岐遂逃难四方,江淮海岱,靡所不历。

自匿姓名,卖饼北海市中。

时安丘孙嵩年二十余,游市见岐,察非常人,停车呼与共载。

岐惧失色,嵩乃下帷,令骑屏行人。

密问岐曰:

“视子非卖饼者,又相问而色动,不有重怨,即亡命乎?

我北海孙宾石,阖门百口,势能相济。

”岐素闻嵩名,即以实告之,遂以俱归。

嵩先入白母曰:

“出行,乃得死友。

”迎入上堂,飨之极欢。

藏岐复壁中数年,岐作《厄屯歌》二十三章。

后诸唐死灭,因赦乃出。

三府闻之,同时并辟。

九年,乃应司徒胡广之命。

会南匈奴、乌桓、鲜卑反叛,公卿举岐,擢拜并州刺史。

岐欲奏守边之策,未及上,会坐党事免,因撰次以为《御寇论》。

灵帝初,复遭党锢十余岁。

中平元年,四方兵起,诏选故刺史、二千石有文武才用者,征岐拜议郎。

车骑将军张温西征关中,请补长史,别屯安定。

大将军何进举为敦煌太守,行至襄武,岐与新除诸郡太守数人俱为贼边章等所执。

贼欲胁以为帅,岐诡辞得免,展转还长安。

及献帝西都,复拜议郎,稍迁太仆。

及李傕专政,使太傅马日磾抚慰天下,以岐为副。

日磾行至洛阳,表别遣岐宣扬国命,所到郡县,百姓皆喜曰:

“今日乃复见使者车骑。

曹操时为司空,举以自代。

光禄勋桓典、少府孔融上书荐之,于是就拜岐为太常。

年九十余,建安六年卒。

先自为寿藏,图季札、子产、晏婴、叔向四像居宾位,又自画其像居主位,皆为赞颂。

敕其子曰:

“我死之日,墓中聚沙为床,布簟白衣,散发其上,覆以单被,即日便下,下讫便掩。

”岐多所述作,著《孟子章句》、《三辅决录》传于时。

(摘自《后汉书·吴延史卢赵列传第五十四》)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永兴二年,辟司空掾辟:

征召

B.阖门百口,势能相济济:

成功

C.迎入上堂,飨之极欢飨:

款待

D.即日便下,下讫便掩讫:

完毕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

B项的“济”是个常用的多义词,结合上下文,这里的“济”应该是“接济”、“帮助”的意思。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出行,乃得死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B.不有重怨,即亡命乎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C.俱为贼边章等所执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D.于是就拜岐为太常于是余有叹焉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A项的“乃”,均是副词,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相当于“竟然”。

B项的第一个“乎”表推测语气,第二个“乎”是表示反问语气。

C项第一个“为”与后面的“所”表被动,第二个“为”是动词,“作为”的意思。

D项第一个“于”与“是”组成凝固词语,是连词,表示因果关系,相当于“因此”;第二个“于”是介词,相当于“对”。

该题的瑕疵是选了一个不是虚词的例证:

C项中第二句的“为”。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歧年轻时就通晓经书,富有才华,曾经建议俸禄二千石的官员应该辞去官职为父母守孝,后因宦官担任太守职位而感到羞耻,于是愤而辞职回到家中。

B.延熹元年,赵歧因为躲避唐玹的迫害而在各地逃难,孙嵩把他藏在家里的复壁之中,他才得以保全性命,遇赦之后因边疆发生战事被提拔任命为并州刺史。

C.中平元年,朝廷征召赵歧为议郎,车骑将军张温请求任命他为长史,大将军何进推举他担任敦煌太守。

等汉献帝定都长安,又拜为议郎,逐渐升为太仆。

D.在曹操担任司空的时候,赵歧曾经推举他担任自己的官职,而他自己也被推举担任了太常。

建安六年去世的时候,他吩咐儿子丧事从简,态度极为豁达。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B项中“赵歧曾经推举他担任自己的官职”说反了。

该题中的C项“逐渐升为太仆”的“逐渐”,不如译为“慢慢地”,或意译为“不久”。

7.把原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仕州郡,以廉直疾恶见惮。

(3分)

【答案】在州郡担任官职,因为廉洁正直嫉恶如仇而被人忌惮。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关键字“仕”,做官;“以”,因为;“见”,表被动,被。

(2)岐欲奏守边之策,未及上,会坐党事免,因撰次以为《御寇论》。

(4分)

【答案】赵歧想要呈奏防守边疆的策略,还未来得及献上,恰逢因为党锢的事情而被罢免,于是撰写编排为《御寇论》一书。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关键字“及”,来得及;“会”,适逢;“坐”,因为……判罪;“次”,编次、编排。

(3)贼欲胁以为帅,岐诡辞得免,展转还长安。

(3分)

【答案】叛贼想要胁迫赵歧担任元帅,赵歧说假话敷衍才得以避免,辗转回到了长安。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关键字“以为”,以……为,让……担任;“诡”,由“欺诈”引申为“说假话”;“展转”,辗转。

参考译文:

赵岐字邠卿,是京兆长陵人。

赵歧少年时就读通了经书,颇有才学。

在州郡担任官职,因为廉洁正直嫉恶如仇而被人忌惮。

上书建议二千石官员可以辞职为父母服丧,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

正赶上河东太守刘祐离开职位,而用中常寺左悺的兄长左胜代替他,赵歧鄙视痛恨宦官,当天就丢官回家去了。

京兆尹延笃又请他来担任功曹。

这以前,中常寺唐衡的哥哥唐玹担任京兆虎牙都尉,同乡认为唐玹不是凭自身才德晋升的,所以都瞧不起他。

赵歧及其堂兄赵袭又往往说些贬斥唐玹的话,唐玹就对他们恨得咬牙切齿。

桓帝延熹元年,唐玹担任京兆尹,赵歧害怕祸事临头,就与侄子赵戬逃走躲避他。

唐玹果然收捕赵歧的家属宗亲,用重法来构陷他们,(他们)全被杀害了。

赵歧便逃难四方,长江、淮水、海边、岱山,没有不曾去过的地方。

隐藏了自己的姓名,在北海的集市上卖饼。

这时有位安丘人叫孙嵩的,年纪二十岁,在集市上游玩,见到赵歧,一看就觉得赵歧不是一般人,于是停下车子喊赵歧上车同行。

赵歧大惊失色,孙嵩就拉下车帷幔,让骑马的随从们赶走行人。

秘密地问赵歧:

“我看你不是买饼的人,我一问你,你的脸色就变了,人如果没有深重的冤苦怎么回亡命呢?

我是北海孙宾实,全家有百口人,情势上能够救助你。

”赵歧平日里就知道孙嵩的名字,就把事实原委告诉了他,于是一起回了家。

孙嵩抢先一步禀告母亲说:

“我出去走走,竟得到一位可以以命相托的朋友。

”迎进客厅,饭菜招待,十分高兴。

把赵歧藏在复壁中好几年,赵歧作《厄屯歌》二十三章。

后来唐玹一帮人都死绝了,赵歧遇赦重见天日。

朝廷三府听到后,都来征招他。

延熹九年,司徒胡广聘他,他才应允。

这时,正赶上南匈奴、乌桓、鲜卑反叛朝廷,公卿推举赵歧,提拔他任并州刺史。

赵歧准备奏上一本防守边疆的策略,还未来得及献上,恰逢因为党锢的事情而被罢免,于是撰写编排为《御寇论》一书。

灵帝初年,又遭遇党锢之禁上来年。

中平元年,各地兵起,(皇帝)下诏挑选曾经任过刺史、二千石而有文武才能可以任用的人,于是征聘赵歧为议郎。

车骑将军张温西征关中时,请求补(赵歧)为长史,另外领一支人马屯驻安定。

大将军何进又推举赵歧为敦煌太守,走到襄武,赵歧和新任命的诸郡太守多人都被叛贼边章等人抓获。

叛贼想要胁迫赵歧担任元帅,赵歧说假话敷衍才得以避免,辗转回到了长安。

到献帝西都长安时,他又被任命为议郎,不久升迁为太仆。

等到李傕当权,派太傅马日磾去安抚天下,让赵歧作为副使。

马日磾走到洛阳,上表另派赵歧去外地宣扬国命,(赵歧)所到郡县,百姓都高兴地说:

“今日竟能重新看到朝廷使者的车马。

这时,曹操担任司空,推举赵歧代替自己。

光禄勋桓典、少府孔融上书推荐他,因此就地任命他为太常。

九十多岁,建安六年去世。

(死前)吩咐他的儿子说:

“我死的时候,墓穴中用沙堆起来作为床,用布衿白衣,散放上面,再用单被盖起来。

当天就下葬,下葬后就埋起来。

”赵歧有很多著述,有专著《孟子章句》及《三辅决录》,在世上流传。

古诗鉴赏选自清人郑珍的《晚望》,不论是作家还是作品,对广大师生来说都是较为生疏的,这也与安徽卷古诗鉴赏一贯剑走偏锋的特点相吻合——2006年的宋词,2007年的清词,2008年的宋诗,2009年的元词。

如果按照诗词轮流转的规则,2010年考查诗的可能性将大大增加。

阅读下面这首词(诗),完成8—9题。

晚望

清·郑珍

向晚古原上,悠然太古春。

碧云收去鸟,翠稻出行人。

水色秋前静,山容雨后新。

独怜溪左右,十室九家贫。

8.这首诗字面平易,却实有刻炼之功。

颔联“收”、“出”两字以浅为深,用得很特别。

请说说这两个字的妙处。

(4分)

【答案】鸟儿隐没于碧空之中,却说被蓝天白云收了进去;农人田间穿行劳作,却说被翠绿的稻秧送了出来。

一“收”一“出”,运用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情感,描绘出一幅清新明丽的春景图。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语言”的能力,也就是品赏诗歌的“炼字”艺术。

连着二个字的赏析,有点难度,关键是拟人手法的把握。

9.有人认为,尾联破坏了全诗优美的意境,应该删去;也有人说,这两句恰是诗人匠心独运之处。

你同意哪一种意见?

请结合全诗内容加以概括分析。

(4分)

【答案】同意后一种意见。

前三联描绘春色之美和闲适之感,最后两句点出农村的穷苦的内心的沉重。

作者运用“以乐写哀”的手法(或“以乐景衬悲情”、“对比”),抒发了满腔悲愤之情,也使感叹民生疾苦的主旨更为明确。

(4分。

如同意前一种意见,只要能自圆其说,也可适当给分。

【解析】本题中“你同意哪一种意见”好像是个开放型的题目(注意现今高考中的伪探究题),其实读懂诗歌就明白诗人要表达的情感是很明确的——感叹民生疾苦。

所以只能按后一种意见回答。

“乐景哀情”的手法有点难度。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任意选做五小题)(5分)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

(2)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

(曹操《短歌行》)

(3)苟全性命于乱世,。

(诸葛亮《出师表》)

(4)母、孙二人,更相为命,。

(李密《陈情表》)

(5),俯察品类之盛。

(王羲之《兰亭集序》)

(6),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7),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8),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答案】

(1)则智明而行无过矣

(2)鼓瑟吹笙(3)不求闻达于诸侯之间(4)是以区区不能废远(5)仰视宇宙之大(6)安得广厦千万间(7)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8)舞榭歌台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试题属于传统的填上句或接下句的考查形式。

侧重于要求考生做到准确无误。

承袭了近三年来的固有题型——8选5,且都是《考试说明》中规定的篇目,需要特别关注今年新换上的五篇诗文。

三、(25分)

选择散文作为考查对象,与2009年安徽省高考对小说的考查以及2010备考中大部分师生的预测是不一致的,但作为二模,更多的可能既可以与“一模”并进互补,又能强调散文、小说两种文学样式均可以作为考查的备选文体,均应该引起考生的重视。

我想更可能是一种提醒,也是一种对误导的回避。

朱以撒先生是书法家,又是书法学和美学教授。

书法艺术是国粹,投身其中,必然要深入了解中国古典文化,了解古代文人的思想凭依和情感寄托。

带着这样的学术背景,带着对于古典文化的偏爱来写散文,自然使朱以撒的散文透露出明显的古典情怀。

古典情怀、乡野情怀与农业文明有着天然的血缘,身在城市,以人为本,带着乡愁,留恋乡野与古典,必然对城市文明产生一种天然的柔中带刚的批判。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1—14题。

有墙薜荔

朱以撒

①在滋润的水乡小镇上行走,目的是很模糊的。

这种没有目的的行走,使人步履徐缓,包括心绪。

那些急冲冲的步调,一眼便知受着时间的限制,欣赏必须抓紧。

实际上,在他们奔向另一个景点的过程中,一些很值得品味的外延被忽视了。

②这时,我看到了一堵过去的墙。

③墙体爬满了薜荔。

薜荔是我小时候在草莽风格的家园里常见的木本植物。

它旺盛而坚韧,吸附于墙上很难分离。

它的果实从茎上拗断时,溢出如乳一般的白色汁液,研磨成团粘稠无比。

在屈赋里,薜荔表示了清高和芳洁;更多的诗文,薜荔则是一种荒凉破败、前尘旧梦的意象。

有许多场景,要以特定的意义展示,营造氛围,薜荔是很有代表性的一种。

④无数的墙,这是我们每一日目光都在触及的。

好几个黄昏,我从墙边过,回家。

我判断出没有哪一面墙是洁净的。

许多的政策靠固定的墙体传播,在雪白的墙体上挥动油漆刷子。

大红的政策文字的空隙,就是许多微型广告,粘上去就揭不下来。

现在的城市墙面,就是这般展开的,在墙边闲站时刻,足以味出这个城市正在为生存激烈地竞争着。

⑤城市里高大的墙可以成为牢固的护卫,不过我要说,一点也没有什么欣赏价值。

除了上边说的那些人工行为之外,看不到时光停滞或走动的迹象。

这使许多墙内人生,遮蔽得严严实实。

我一直保留着对女墙的兴趣。

显然是村里人钱囊空缺,多年来一直放任着风雨侵入。

人走过去,矮的稍稍踮起脚尖,可以看到里边的动静。

乡间,许多秘密就是这样泄露出来。

总是有些举动让邻人偷窥,谈笑中脱口而出。

乡间对于秘密的保守仍处于孩童状态,许多事就是明摆着的,毋须在意,笑笑了事。

这也是睦邻的基础——许多的篱墙、土墙,风雨中稀疏了,残缺了,不见主人行动;有些墙修高了,秘密被严实地保护着,疏远了邻里,疏远了与质朴相随的情调。

⑥和城里不长一根草的高墙相比,这堵墙被薜荔持抱不放,肯定是有缘由的——周边的湿气,墙体的粗砺,以及墙内人家的长年未归,都纵容了薜荔家族的疯狂攀爬。

不管是密雨斜侵还是骄日高照,四季更迭无损于它的顽固和青绿。

庭院在无主人的状态下悄悄生变,这使好事者途经时好奇地贴着开裂的门缝,窥视天井里杂草摇曳着枯黄,落叶被雨水浸泡得失去本色;虔诚的香案上尘泥积满,梁上燕雀营巢,队进队出。

作为庭院的门面,墙体率先表达了时光的推移,薜荔长了这么多,钢筋铁爪一般勾连,主人怕是不回来了。

⑦许多的墙正在材料的使用上下功夫,甚至就是一面巨大的玻璃,反射的光线,让人眩目迷乱。

材料越来越考究的结果是,除了空中的尘屑,其他生命难以附着于上。

它的威严和冷漠,显示了一个机构的独立和庞大,在这样的墙体面前,只有众多铮亮的小轿车,一字儿摆开,才生出气派。

遥远的薜荔墙下,很巧,每天黄昏,都有一些老者不约而同地来,丝竹管弦陈杂,南音吴曲相替——什么样的环境都有与之相协调的成分出现,像古道西风里配着嶙峋的瘦马,汉苑秦陵上落下了霏霏暗雨,构成一幅无言的画图。

⑧如果不是一堵薜荔旧墙作为背景展开,难说这些弹唱有什么韵味,或者品位。

恰恰因为和谐,素来苛求的听者,品头论足之声戛然而止,静静地欣赏吧。

⑨越来越少人谈起薜荔了。

许多荒凉地正在消失,它对于墙体的眷恋,是它逐渐走出我们视线的缘由——随着旧墙的拆毁而消亡。

若干年后,再来细读柳宗元的“密雨斜侵薜荔墙”,恐怕就要花费一番口舌了。

在都市的后人眼里,作为野生木本植物,薜荔并不难懂,而墙,都市就是墙体隔离成的世界。

只是,二者结合而成的词组,薜荔墙——它所具有的苍凉、寂寞、感伤,尤其是二者持抱不放的关系,会有不少人为之惶惑,成为生存的现状中难以理解的部分。

(摘自《俯仰之间》,有改动)

11.文章是围绕“薜荔抢”逐层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

(6分)

【答案】作者以旅途中的一堵“薜荔墙”为触发点(第①②段),首先通过联想分写“薜荔”和“墙”各自的特点(第③~⑤段),之后回到眼前细致描述“薜荔墙”的特点(第⑥~⑧段),最后对“薜荔墙”的消失表达慨叹之情(第⑨段)。

(每点2分,答出3个要点即为满分。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

把握文章思路,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

本文没有明显的线索,理清思路就要从分析文章的结构入手了。

分析文章结构,就是根据散文的结构特点,分析语段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找出中心句、过渡句、关键句,理解其含义,同时分析文章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从而把握住作者的思路,明确文章主旨。

12.文中④⑤段描述了城市之墙与乡村女墙的特点,请分别加以概括。

(5分)

【答案】

(1)城市之墙:

墙面都不干净,透出激烈的竞争气氛;高大的墙可作牢固的防卫,但体现不出时光的迁移;遮掩着墙内人生的秘密。

(3分)

(2)乡村女墙:

墙体低矮,泄漏着墙内人生的秘密;墙体残缺,经历着岁月的风雨。

(2分)

【解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和“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

回到题目中原文在文本中的段落里,问题很容易解决。

13.结合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6分)

(1)第段说薜荔“旺盛而坚韧”,为什么它却成为“一种荒凉破败、前尘旧梦的意象”?

(3分)

(2)第段中描述玻璃墙的特点,有什么作用?

【答案】

(1)薜荔的疯狂攀爬往往因为墙内人家的长年未归或一去不返,它的茂盛率先表达时光的推移,从而成为“一种荒凉破败、前尘旧梦的意象”。

(第⑥段)(3分)

(2)这些描述表现出作者对玻璃墙的厌恶之情,反衬了薜荔旧墙作为背景与弹唱艺术的协调之美,从而抒发作者对薜荔墙的喜爱之情。

(3分)

【解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和“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

14.这篇散文意蕴丰富,给人以多方面的启迪。

请结合作品,分别对下面的问题进行探究。

(8分)

(1)作者欣赏薜荔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对于它的消失,作者寄托了怎样的感情?

(4分)

(2)这篇散文将“生存的现状”作为谈论薜荔墙的文化背景,请结合这一背景,谈谈这篇散文给你带来什么启示。

(围绕某一方面谈即可)(4分)

【答案】

(1)因为薜荔墙是传统文化的象征,承载着古典文化的意蕴,是古典艺术存在的恰当背景。

对于薜荔墙的消失,作者有一种悲伤之情,并为后人不能理解“薜荔墙”感到遗憾和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