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四会中学实验学校届初三科粤版九年级化学寒假作业无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343035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188.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四会中学实验学校届初三科粤版九年级化学寒假作业无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广东四会中学实验学校届初三科粤版九年级化学寒假作业无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广东四会中学实验学校届初三科粤版九年级化学寒假作业无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广东四会中学实验学校届初三科粤版九年级化学寒假作业无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广东四会中学实验学校届初三科粤版九年级化学寒假作业无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四会中学实验学校届初三科粤版九年级化学寒假作业无答案.docx

《广东四会中学实验学校届初三科粤版九年级化学寒假作业无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四会中学实验学校届初三科粤版九年级化学寒假作业无答案.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东四会中学实验学校届初三科粤版九年级化学寒假作业无答案.docx

广东四会中学实验学校届初三科粤版九年级化学寒假作业无答案

广东四会中学实验学校2018届初三科粤版九年级化学寒假作业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一、基础达标

1、古时候,人类为了生存,在与自然的种种灾难的抗争中,发现和利用了。

它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变化之一。

2、我国在时期已掌握了酿酒技术。

3、近代,经过道尔顿和阿佛加德罗等科学家的研究,得出了一个重要的结论:

物质是由

和构成的。

发现了元素周期律,使化学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

4、扫描隧道显微镜是用于观察排列情况的仪器。

5、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你观察到了哪些现象?

得出了什么结论?

 

6、通过实验活动的探究,你怎样认识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

 

7、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是()

A、氮气B、水蒸气C、二氧化碳和水D、氧气

8、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的物质是()

A、氮气和水B、二氧化碳和氧气C、二氧化碳和水D、二氧化碳和氮气

9、用于检验二氧化碳气体的物质是;出现的现象是。

10、下列仪器中,能在酒精灯火焰上直接加热的是()

A、集气瓶B、量筒C、试管D、烧杯

11、要准确量取80mL液体,选用的量筒规格最适当的是()

A、10mLB、50mLC、100mLD、200mL

12、下列仪器中能用来配制溶液,溶解固体,加热大量液体的是()

A、试管B、漏斗C、广口瓶D、烧杯

13、把氧化铜粉末装入试管,正确的操作是()

A、用镊子B、用玻璃棒C、直接倒入D、用药匙或纸槽

14、不用酒精灯时,为何要盖上灯帽?

()

A、防止复燃B、保护酒精灯C、防止酒精挥发D、防止污染环境

15、烧杯加热时要垫以石棉网,目的是()

A、加快反应B、在铁圈上易使仪器放平C、减慢反应D、使烧杯受热均匀

16、实验桌上因酒精打翻而着火时,最便捷的扑灭方法是()

A、用水冲熄B、用湿抹布盖灭亡C、用嘴吹灭D、使用灭火器扑灭

17、如图,将一个充满二氧化碳的试管,倒插入装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中,可观察到的现象

18、使用酒精灯时,错误的操作是()

A、用火柴点燃酒精灯B、用燃着的酒精灯点燃另一盏酒精灯

C、用酒精灯外焰给物质加热D、熄灭酒精灯时,用灯帽盖灭

19、下列实验基本操作或事故处理,正确的是()

A、浓硫酸沾到皮肤上要用大量冷水冲洗

B、把有腐蚀性的药品放在纸上称量

C、为了节约药品,将剩余药品放回原试剂瓶

D、用滴管滴加液体时,滴管口不准贴到试管内壁上

20、按下图所示,把下列实验所用的仪器的标号和名称填在横线上:

(1)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要用;

(2)少量液体相互反应时,需用;

(3)蒸发溶液时,需要用;

(4)配制溶液溶解一定量溶质时需用;

(5)量取一定体积液体时需用。

二、综合提高

1、取少量家庭用食用碱放入玻璃杯内,倒入一些食醋,观察有何现象?

用燃着的木条放入玻璃杯中有何现象?

说明为什么?

 

2、下列药品的用量错误的是()

A、被加热的液体占试管容积的2/3B、酒精灯盛装酒精不应超过容积的2/3

C、没有说明用量的液体应取1~2毫升D、没有说明用量的固体药品取用时应盖满试管底

3、家庭液化气燃烧时生成淡蓝色火焰,同时有二氧化碳和水生在,你如何通过实验检验有这两种物质生成?

 

4、下列基本操作正确的是()

A、用嘴吹灭酒精灯的火焰B、手持试管给试管内物质加热

C、把鼻子凑到集气瓶口去闻气味D、量取7.5毫升液体应选用10毫升量筒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一、基础达标

1、空气中氮气和氧气的体积比大约为()

A、1:

4B、1:

5C、4:

1D、3:

1

2、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A、矿泉水B、液态氧C、新鲜空气D、澄清石灰水

3、下列气体排放到空气中,不会造成空气污染的是()

A、氮气B、二氧化硫C、二氧化氮D、一氧化碳

4、空气中的稀有气体是指(填写名称)。

过去曾把稀有气体称作惰性气体,是因为他们不跟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这种说法对吗?

理由是。

5、不需要通过化学反应就能表现出来的物质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一般是指:

6、从红磷在氮气中不能继续燃烧的事实,说明氮气,许多实验事实都表明,氮气的性质不如氧气。

7、稀有气体有广泛的用途,请你指出三种:

(1);

(2);(3)。

8、排放到空气中的物质大致可分为和两大类,从世界范围看,排放到空气中的气体污染物较多的是、、等。

9、最早通过实验测定出空气组成的科学家是()

A、意大利的阿佛加德罗B、俄国的罗蒙诺索夫

C、英国的道尔顿D、法国的拉瓦锡

10、下列有关氧气性质叙述错误的是()

A、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B、它能跟所有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C、在氧化反应中一般都有热量放出D、物质跟氧的反应都能发光发热

11、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时,能发出蓝紫色火焰的是()

A、蜡烛B、红磷C、硫D、木炭

12、下列物质在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反应,集气瓶中要留有少量的水或放细沙的是()

A、红磷B、硫C、铝箔D、铁丝

13、怎样用化学方法鉴别氧气和氮气两瓶气体?

14、下列物质

(1)铁

(2)硫(3)碳(4)蜡烛(5)镁带,它们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带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是;有火星四射并能生成黑色固体的是;产生无色无味气体并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是;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的是;发出白光并放出热量且在瓶壁上有水雾出现的是;能产生耀眼的白光并放大量热的是。

15、氧气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密度比空气大B、不易溶于水C、低温时,能生成淡蓝色液体D、能支持燃烧

16、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汽油挥发B、在一定的条件下氧气能变成淡蓝色固体

C、铝箔燃烧D、矿石碾成细粉

17、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活泼的气体,具有性;是一种常见的。

18、下列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A、铝箔B、蜡烛C、五氧化二磷D、四氧化三铁

19、在实验室中制取氧气时,通常采用法进行收集,这是因为氧气,又因为氧气所以也可采用法进行收集。

20、下列各种物质不能用于实验室制氧气的是()

A、高锰酸钾B、氧化汞C、过氧化氢D、四氧化三铁

21、实验室制取氧气

(1)药品:

或。

(2)反应原理:

(写文字表达式)①;②。

(3)检验方法;

(4)验满方法。

22、实验室中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时,通常加入少量二氧化锰做,在这个反应的前后,二氧化锰的和都不改变。

23、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叫做,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属于。

24、下列反应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A、红热的铝箔在氧气中燃烧B、用过氧化氢制氧气

C、蜡烛在空气中燃烧D、液态氧挥发得到氧气

25、工业上制取氧气和实验制取氧气在原理上的本质区别是。

二、综合提高

1、在中央电视台发布的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日报中看到,造成空气污染的首要污染物是可吸入颗粒物和二氧化硫。

下列对其形成的主要原因的分析不合理的是()

A、生活和生活中燃烧煤炭B、工业生产排放废水

C、机动车排放尾气D、环境绿化不好。

粉尘随风飞扬

2、许多城市都禁止放烟花爆竹,原因是燃放烟花爆竹时:

(1)产生有毒气体

(2)产生噪声(3)产生粉尘(4)易引起火灾()

A、

(1)

(2)(3)(4)B、只有

(1)(3)(4)C、只有

(2)(4)D、只有

(2)(3)(4)

3、沙尘暴频繁侵袭我国北方地区,引起这些地区空气中下列哪些有害成份增加()

A、二氧化碳B、一氧化碳C、可吸入颗粒物D、二氧化硫

4、如果把自然界水里溶解的气体收集起来,分析的结果是氧气的体积分数大于21%,氮气的体积分数小于78%,此现象说明。

5、图A所示是一瓶用排水集气法收集好的无色气体。

据此请你判断与此气体相关的物理性质是。

6、铁丝在氧气里燃烧,一端所系的一根火柴的作用是集气瓶里水的作用是,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7、有关氧气的化学性质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氧气的化学性质非常活泼B、氧气能供给呼吸

C、氧气能支持燃烧D、氧气具有氧化性

8、下列反应中,属于化合反应的是;属于氧化反应的是,既是化合反应,又是氧化反应的是。

A、氢气+氧气

水B、乙炔+氧气

二氧化碳+水

C、碱式碳酸铜

氧化铜+二氧化碳+水D、铁+氧气

四氧化三铁

9、家庭养鱼用的鱼缸内,常放入一种送气装置,使用时会连续冒出气泡,通过观察分析,这套装置的作用是。

它说明氧气具有什么用途。

10、成年人每分钟大约吸入氧气8L,大约需要空气L,在这些空气中氮气约为L。

11、列举两种在生活中的混合物,试说明它们分别是由哪些物质组成的

(1);

(2)。

12、已知镁+氧气

氧化镁,镁+氮气

氮化镁(固体),能否用镁代替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简要说明理由。

13、作为南充市民,请你给市政府提出改善空气质量的两条建议。

 

14、19世纪末,物理学家瑞利在研究中发现,从空气中分离得到的氮气的密度,与从含氮物质中制得的氮气的密度有0.0064Kg/m3的差异。

他没有放过这一微小的差异,在化学家拉姆塞的合作下,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于1884年发现了空气中的氩(氩气密度比氮气大)。

下列有关结论中正确的是(填序号)

A、氩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极不活泼的气体

B、瑞利从空气中分离出来的氮气是纯净物

C、19世纪末以前,人们认为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

D、瑞利发现,从含氮物质制得的氮气的密度大于从空气中分离出的氮气的密度

15、有A、B、C、D四种物质:

A是无色无味的气体;B在A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同时生成一种无色有刺激气味的气体C;D是一种无色的气体,把D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

试判断A、B、C、D各是什么物质,A是______________;B是______________;C是______________;D是______________。

16、根据不同物质的性质不同,可以进行物质鉴别。

将下列有关性质前的标号填在相应的括号中,从而区分各组物质。

A、气味B、味道C、颜色D、状态

(1)冰和水()

(2)铁和铜()(3)食盐和蔗糖()(4)酒精和汽油()

17、右图为某学生设计的以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试回答下列问题:

(1)中仪器的名称

a              ,b              

c              ,d              

(2)指出图中明显存在的5处错误

①                        

②                         

③                         

④                         

⑤                         

18、在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制氧气时,试管口略微向下倾斜的原因是()

A、氧气的密度大,易导出B、试管底部高,便于加热

C、防止药品中水分蒸发,在试管口冷凝倒流,导致试管炸裂D、可以产生较多的氧气

19、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有下面一些操作:

(a)加热;(b)收集氧气;(c)将高锰酸钾装入试管并在管内放一小团棉花,再固定在铁架台上;(d)检查装置气密性;(e)停止加热;(f)将导管从水槽中取出。

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A、a、b、c、d、e、fB、d、c、f、e、a、b

C、c、b、a、d、f、eD、d、c、a、b、f、e

20、将甲、乙两种气体混合后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无明显变化。

将灼烧至发红的黑色固体丁放到混合气体中,丁燃烧生成新的气体丙,丁熄灭后,测知甲气体全部耗尽,往乙、丙的混合气体中加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

已知乙气体约占空气体积的4/5,试回答,

(1)、这些物质分别是:

甲、乙、丙、丁、

(2)、甲与丁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21、一氧化氮在常温下是一种难溶于水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的密度略大;它能跟空气里的氧气迅速反应,生成二氧化氮。

现要收集一氧化氮气体,可采用的方法是()

A、向上排空气法B、排水法C、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D、排水法或向下排空气法

22、如右图所示装置,有洗气、储气等用途。

在医院给病人输氧气时,

也利用了类似的装置,并在装置中盛放大约半瓶蒸馏水。

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B导管连接供给氧气的钢瓶B、B导管连接病人吸氧气的塑胶管

C、该装置可用来观察是否已有氧气输出D、该装置可用来观察输出氧气的速度

23、有暗紫色固体A加热后产生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B。

B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把淡黄色粉末C加热后通入盛有B的集气瓶里,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的火焰,同时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D。

写出各种物质的名称:

A,B,C,D。

24、已知氯酸钾受热可以分解为氯化钾和氧气,用氯酸钾和红磷制成运动会用的发令枪弹,一经撞击则发出响声,并产生白烟,写出有关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1);

(2)。

25、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无色无味的气体一定是氧气或氮气()

(2)氧气和液态氧化学性质不同()

(3)纯净的高锰酸钾加热不产生氧气,必须加入二氧化锰后加热才产生氧气()

(4)将食盐水蒸干得到固体食盐和水蒸气,这种变化属于分解反应()

(5)加热高锰酸钾时反应生成物中没有水,所以试管不需要向下倾斜()

(6)由两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化学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第三单元构成物质的奥秘

一、基础达标

1、分子是保持物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中的最小粒子,离子是的原子和原子团。

有的物质由分子构成,如,有的物质由原子构成,如,有的物质由离子构成,如。

2、分子和原子最根本的区别是:

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而不能再分。

3、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发生变化,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发生了变化,变成了的分子。

4、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属于,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属于。

5、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A、氢原子和氧原子B、氢原子C、氧原子D、水分子

6、10mL水和10mL酒精充分混匀后,总体积20mL,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

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水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B、原子可以构成分子,不同种原子不能结合成分子

C、一个二氧化硫分子是由两个氧元素和一个硫元素组成的

D、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氧气和水,说明过氧化氢中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

8、1994年印度,特帕杰毒气漏出,很多人中毒,事实说明了()

A、分子很小,是由原子构成的B、分子的质量很轻

C、分子之间有一定的间隔D、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9、氢气和氯气在点燃条件下可化合生成氯化氢,下图中○表示氯原子,●表示氢原子,○●表示氯化氢分子。

根据图示所得结论错误的是()

○○+●●

○●+○●

A、氢原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B、氯气是由氯分子构成的

C、氯原子和氢原子可以化合生成氯化氢分子D、氯化氢在常温下是液体

10、下列变化中与其他三种变化有本质区别的是()

A、矿石被碾碎B、木材被剥成薄片C、铁被熔化成铁水D、二氧化碳使石灰水变浑浊

11、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区别是()

A、分子质量大,原子质量小

B、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则不能再分

C、分子在不停地运动,原子不能运动

D、分子可以构成物质,原子不能直接构成物质

12、下列物质中不是由分子构成的是()

A、氧气B、二氧化碳C、水D、汞

13、能证明分子可以再分的事实是()

A、对河水进行过滤,可将难溶物一水分开

B、使用胶头滴管可将液体一滴一滴地滴到烧杯中

C、可将金属磨成细粉

D、水被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

14、试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任何一种原子都含有中子、质子、电子()

(2)原子核内中子数一定等于电子数()

(3)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毫克()

(4)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

(5)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15、在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是()

A、电子B、质子C、分子D、原子

16、在原子中,电子数一定等于()

A、质子数B、中子数C、质子数和中子数的和D、以上各项均不对

17、氧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A、16gB、16毫克C、16D、2.21×10-27kg

18、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

A、中子B、原子核C、电子层D、质子

19、有关原子核的叙述正确的是()

(1)原子核不能再分;

(2)原子核集中了原子的主要质量;(3)原子核带正电荷;(4)原子核带负电荷;(5)原子核不显电性;(6)原子核通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7)原子核可能由质子和电子构成。

A、

(2)(3)(6)B、

(1)(3)(6)C、(3)(5)(6)D、

(2)(3)(7)

20、张青莲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化学家,他主持测定了铟等多种元素相对原子质量的新值。

其中他所测定的核电荷数为49的铟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15,该元素的原子中质子数为,电子数为,中子数为。

21、元素是(即)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2、不同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

A、中子数不同B、质子数不同C、电子数不同D、以上各项均不是

23、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

A、SiB、HC、SD、O

24、元素符号S表示的含义有:

(1),

(2)。

25、将写错的元素符号加以改正

氯CL,镁MG,钙CA,铁fE。

26、“原子”,“元素”含义不同,在应用时须加以区分。

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实验证明:

在1个水分子中含有1个氧和2个氢。

27、元素的化学性质决定于原子的。

28、原子结构中与元素化学性质关系最密切的是()

A、质子数B、电子数C、电子层数D、最外层电子数

29、镁原子失去两个电子后发生的变化是()

A、中子数减少B、相对原子质量减少

C、电子层数改变D、质子数增加

30、下列粒子中,最外电子层是不稳定的结构的是()

A、钠离子B、硫原子C、氯离子D、氖原子

31、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中表示阳离子的是()

32、Mg2+右上角的角标数字的确切意义是()

A、镁原子最外层有2个电子B、镁原子有2个电子层

C、镁离子带2个单位正电荷D、2个镁离子

33、下列符号所表示的微粒中,核电荷数比核外电子数少的是()

A、Na+B、FeC、H+D、Cl—

34、用“>”、“=”、“<”三种符号填写下列空白:

有一粒子结构示意图如右:

若此示意图表示原子,则n10;若表示阳离子,则n10;若表示阴离子,

则n10。

35、某元素的原子有三个电子层,最外层有2个电子,则它的第一层有个电子,核电荷数为,在化学反应中容易电子,形成离子。

36、从元素周期表中查出原子序数为1,8,12,29,18,54等元素的元素名称,元素符号,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并将它们按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分类。

 

37、据报道,俄罗斯科学家最近合成了核电荷数为114的元素的原子,经测定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89,则中子数与电子数之差为()

A、175B、114C、61D、289

二、综合提高

1、下列关于分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相同B、不是所有的分子都在不停地运动

C、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微粒D、构成纯净物的分子一定是单质分子

2、将分子的特点按序号填入相应空格中:

(1)分子在不停地运动,温度升高时,运动速度加快;

(2)分子很小,用肉眼是看不到的;(3)分子之间间隔,温度发生变化时,间隔大小随之发生变化。

水在夏天比冬天蒸发的快,说明;水受热变成水蒸气,体积变大说明;食盐水可以通过滤纸,说明。

3、下图是关于分子性质的实验:

在滤纸上每隔1.5~2cm处滴一滴酚酞试液,并在试管口塞上脱脂棉花,用滴管吸取浓氨水,在试管口的脱脂棉花上滴10~15滴

(已知氨水能挥发出氨气,氨气溶于水形成氨水,氨水能使酚酞试

液变红色)则试管中出现的现象是,此

现象说明了。

4、十九世纪初,意大利科学家阿佛加德罗在总结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分子的概念。

认为:

①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②分子由原子构成③原子不能独立存在④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⑤分子的质量等于组成它的原子的质量之和⑥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从你所学的知识看,上述观点中存在明显不足的是()

A、①③B、①②⑤C、④⑤⑥D、③⑤

5、一个镁原子的质量是3.986×10-26kg,一个碳-12原子的质量是1.993×10-26kg,求镁的相对原子质量。

 

6、据中央电视台2001年6月3日在云南抚仙湖底古城考古现场报道,科学家曾通过测定古生物遗骸中的碳-14含量来推断古城年代。

碳-14原子的核电荷数为6,相对原子质量为14,下列关于碳-14原子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中子数为6B、质子数为6C、电子数为6D、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为14

7、下列符号均表示非金属元素的是()

A、C、Cu、SB、H、P、FeC、N、H、OD、O、S、Ca

8、元素A和B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如下:

AB

在原子结构上的共同点是()A、质子数相同B、核外电子层数相同C、核外电子总数相同D、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9、某粒子x2+,核外有27个电子,核内有35个中子,则原子核内的核电荷数为()

A、29B、35C、64D、27

10、原子形成离子后,一定会发生的变化是()

A、核内质子数B、核外电子总数C、最外层电子数D、电子层数

11、关于钠原子和钠离子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它们的质子数相同B、它们的电子层数不同

C、Na比Na+少一个电子D、Na+的最外层是稳定结构

12、根据下列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用序号填空:

(1)电子层排布相同的是。

B和C

(2)属于同种元素的是。

A和B

(3)表示阳离子的是。

13、用“质子数”、“核外电子总数”、“电子”三种字词填写下列空白:

Fe、Fe2+和Fe3+三种粒子相比较,一定相同,一定不同,Fe2+和Fe3+相比较相差一个。

14、1999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艾哈德·泽维尔(AhmedHzewail)开创了化学研究新领域,他使运用激光光谱技术观测化学反应分子中原子运动成为可能。

你认为该技术不能观察到的是()

A、原子中原子核的内部结构B、反应中原子的运动

C、化学变化中生成物分子的形成D、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分子的分解

15、卢瑟福在测定原子构成时做了如下实验:

取一极薄的金箔,用一高速运动的氦核射击。

发现大多数氦核通过了金箔,极少数氦核发生偏转或被弹回,根据上述现象得出以下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A、金原子是实心球体,紧密结合排列B、相对金原子而言金原子核体积小质量大

C、金原子核带正电D、金原子质量与氦核质量相当

16、道尔顿在著作中说:

“一切物质都是由数量巨大的、极微小的粒子(原子)构成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