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推进泉州产业集群发展研究》剖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337550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9.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推进泉州产业集群发展研究》剖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1《推进泉州产业集群发展研究》剖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1《推进泉州产业集群发展研究》剖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1《推进泉州产业集群发展研究》剖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1《推进泉州产业集群发展研究》剖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推进泉州产业集群发展研究》剖析.docx

《1《推进泉州产业集群发展研究》剖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推进泉州产业集群发展研究》剖析.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推进泉州产业集群发展研究》剖析.docx

1《推进泉州产业集群发展研究》剖析

推进泉州产业集群发展研究

内容提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生产方式的改进,泉州市产业集群存在和发展的模式已逐步发生变化。

本文从生产要素配置、产业发展规律和集群分类等方面对泉州市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发展思路及对策进行了分析,为泉州产业集群的快速协调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

产业集群;统筹规划;转型升级;发展研究

产业集群是企业沿着产业链集聚发展的结果,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组织形式。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生产方式的改进,泉州市产业集群存在和发展的模式已逐步发生变化。

中共泉州市委提出的民营企业“二次创业”和“增强忧患意识,推动长远发展”主题将泉州产业集群的发展提到了新的高度。

为摸清产业发展规律,准确掌握泉州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厘清发展思路,本课题组从生产要素配置、产业结构和集群分类等方面对泉州市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发展思路及对策进行了分析,为泉州产业集群的快速协调持续发展提供借鉴,努力打造泉州经济发展的升级版。

一、泉州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泉州已初步形成25个区域特色突出,体现泉州地理特征及人文传统的产业集群。

这些产业集群可概括分为三类:

一是具有相对技术优势的传统产业,主要有纺织鞋服、建筑建材等产业,纺织鞋服年产值近3000亿元,以晋江、石狮最为突出,建筑建材年产值超850亿元,形成南安石材、晋江建筑陶瓷两大基地;二是具有成本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主要是工艺制品,年产值超300亿元,培育了丰泽树脂、惠安石雕、德化陶瓷、安溪茶叶和安溪藤铁等区域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三是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新兴产业,以石油化工最为典型,年产值超1300亿元,集中布局于沿海的泉港、惠安,并有晋江、石狮两个化纤工业区,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等产业也初具规模。

(一)总量规模较大

2012年,全市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069家,完成工业总产值8375.27亿元,占全部工业产值的88.18%。

其中,年产值超亿元企业1704家、超10亿元93家,完成工业产值分别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75.57%、29.14%。

其中纺织鞋服、建筑建材、工艺制品、食品饮料、机械装备、石油化工等六个产业集群规模以上企业2012年的销售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总产值的比例高达79.10%,其中纺织鞋服占了三分之一(具体详见表1及图1)。

同时,还有一大批龙头企业先后改制上市,利用资本市场进一步做大做强。

截至2012年底,泉州共有境内外上市企业77家,初步形成证券市场上的“泉州板块”。

表1:

2012年主要产业集群销售产值情况表

单位:

亿元

行业

2012年销售产值

占全市销售总产值比例

 纺织鞋服

2790.15

34.24%

 建筑建材

853.68

10.48%

 工艺制品

320.96

3.94%

 食品饮料

536.65

6.59%

 机械制造

632.24

7.76%

 石油化工

1311.21

16.09%

其他

1703.19

20.90%

销售产值

8148.08

100.00%

(二)市场占有率高

泉州许多传统产业和特色产业的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居全国前列,在国际市场上也有一定影响力,如纺织服装产量占全省80%、全国10%;旅游运动鞋产量占全国80%、世界20%;糖果产量占全省96%、全国20%;石材、石雕、树脂工艺品、工艺陶瓷的出口量分别占全国出口量的60%、75%、70%、67%。

泉州是全国三大制鞋基地之一,最大的工艺瓷生产出口基地和主要陶瓷生产区,还是童装和纺织机械中心。

(三)品牌优势突出

泉州是全国首个驰名商标超百件的地级市。

品牌提高了泉州的市场知名度和影响力,是泉州产业集群最突出的优势。

截至2012年底,全市经国家工商总局认定的中国驰名商标105件,占全国的2.3%、全省的35.4%,位列全国地级市首位;此外还有中国名牌产品46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8项、中国出口名牌8项、国家免检产品139项、出口免验产品5项,相继获得“中国鞋都”、“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市”、“中国休闲服装名城”、“中国建材之乡”、“中国树脂工艺之乡”、“中国石雕之都”、“中国乌龙茶之乡”、“中国瓷都”等区域品牌,先后荣膺“中国品牌经济城市”、“中国品牌之都”称号。

二、泉州产业集群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产业集群在泉州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生产结构、需求结构的变化,产业内部的深层次问题逐渐显现,制约了泉州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一)生产要素受限,发展后劲不足

1.融资不均衡,创新资金缺乏。

企业的自主创新和研发一定程度上受制于资金缺乏。

据统计,泉州上市公司融资金额达到430多亿元,但投向研发和科技创新的只有32户,资金23.7亿元,只占融资总额的5.5%。

全市7.5万户中小企自主创新需求和意识最为活跃,却由于资金不足,难以通过创新取得实效。

企业产品从自主创新到产出销售、收回投资需要经历一个不明确的、较长的时期,风险大、受益慢,除上市公司和部分大公司融资渠道较畅通外,信贷投资机构不愿意投资中小企业,加上部分上市公司又将资金转移至高利润的房地产,中小企业的融资难,融资成本高问题,严重制约企业的发展后劲。

2.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才资源短缺。

泉州传统产业仍以劳动密集型为主,随着近几年本地劳动力成本的大幅攀升,原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已不明显。

不少本地企业的外迁和中西部经济的振兴使部分外来务工人员选择就近就业,导致泉州近年来出现了用工荒问题。

另一方面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升级使用工的需求转向经营管理、商务贸易、研发设计、物流和高级技工等各类人才,而泉州这类人才的储备和分布结构短期内无法满足生产的需要。

高素质人才的短缺对产业集群的发展极为不利。

3.高端技术欠缺,创新能力不强。

泉州产业集群的生产技术普遍处于模仿消化成熟技术和生产常规产品的层次上,离自主创新尚有一定差距,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

虽然部分较大型企业在资本积累基本完成之后,也投入巨额资金引进大量先进设备,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产率和产品的竞争力,但对配套软件的引进和消化不够重视,设备的利用率较低,潜能无法充分发挥。

产业集群内部的知识溢出体系不健全,影响集群的持续竞争优势,受集群内部资源和能力的限制,产业集群的自主创新不能得到高校(如华侨大学)、科研机构(如博士后流动站)、金融机构、社会化服务机构等的有效支撑。

4.经济粗放增长,资源保障有限。

经济粗放增长的方式对于土地和环境的要求较高。

一方面,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问题日益突出,表现出对水、电、煤、油等基础性资源的掠夺式利用;产业集群同质的需求、产出和排放造成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如晋江陈埭镇的环境问题、泉港石化的生态问题。

另一方面受地理条件等因素影响,泉州在土地、资源等方面供给不足,加剧了企业新一轮的内迁。

(二)配套服务较弱,产业缺乏纵深

1.规划不周全,公共服务效率不高。

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尚不能很好适应市场机制对于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的主导作用。

目前各地主要依靠土地经营和各种优惠政策,圈地招商,“筑巢引凤”,产业集群在结构调整上缺乏周全的总体规划。

在制度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仍然比较被动,缺乏完整的产业管理制度、竞争与合作制度、鼓励民间投资制度、鼓励自主创新的激励制度等,公共服务的效率仍然不高,产业集群发展的外部环境仍不完善。

2.生产性服务业不足,三产发展滞后。

2012年泉州第三产业的生产总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34.4%,明显落后于全国、全省的44.60、38.76%,周边的福州、厦门也分别达到45.84%、50.33%。

为工农业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的产业还不发达,二、三产的依存度较低,集群中二产和三产的分工不合理。

金融、信息、物流、技术、商务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更是明显滞后,生产性服务业的不足制约了第二产业的发展。

3.区域品牌影响力不够。

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和在产业链中的价值分配机制,使高额利润流向技术和文化环节,其外在的表现就是品牌的知名度。

企业的竞争力和市场份额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培育出自有的知名品牌。

虽然泉州的强势品牌不少,但行业结构及区域不均衡,仍有一部分的产业或企业缺乏品牌发展规划及品牌发展战略。

泉州的105件中国驰名商标中纺织鞋服类有42件,占到40%,其中辅助类产品只有2件;而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惠安石雕却只1件,泉港的石化衍生产品则没有。

泉州的品牌仍只限于自身产品或小区域品牌,“泉州”这个最大的区域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仍然较低。

4.横向一体化为主,产业链不完善。

泉州目前的产业集群以横向一体化为主,缺乏纵深,结构不合理,部分产业的主要链条缺失,产品同质化。

横向一体化的产业集群其资源未得到最有效的整合,无法形成分工合作和相互协调,不仅没能充分发挥产业集群的低成本、高效率优势,而且还可能因恶性竞争严重打击起步较晚的企业。

(三)不同产业集群,发展各有困境

1.传统优势产业面临转型升级。

泉州的传统优势产业,如纺织鞋服、建筑建材等行业在经历快速发展后已出现了供求矛盾。

企业在投资、生产、营销和品牌经营等均存在“趋同”,高端产品不足,行业的整体利润率大幅下降,有的企业陷入了经营困境,消化库存迫在眉睫。

现有生产方式已不适应电子商务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对于产品造型、材质、配送和个性化的需求。

网络发展和消费结构的巨大变化已要求传统产业的生产方式做出相应改变,由规模化生产转向规模化与个性化生产共存,但是先进的生产设备需要依靠进口,如童装生产的无油机床需向日本购买,这是传统产业集群升级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内生性动力不足。

传统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由技术引进到模仿、消化吸收,再到自主创新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2.特色优势产业文化内涵值不高。

泉州的特色优势产业主要根植于泉州的文化特色,以传统工艺技术为基础,依靠内部资源、企业家创新兴起的“内发型”产业集群,如德化陶瓷、惠安石雕、安溪茶叶等,其具有较强的本地化能力和企业区位根植性,难以在短时间内被其他地区复制,因此对于增强区域产业竞争力、推动区域经济增长更有意义。

但长期以来依赖原材料和人工成本的低廉来获取利润的发展策略,使该产业集群受国际金融危机和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影响较大。

虽然企业努力改变现状,在科研上有所投入,如德化有170多家陶瓷研究所,但主要集中在外观设计上,很少涉及文化内涵、材料和生产设备的研究。

文化内涵附加值不够高才是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中遇到的最为突出的问题。

3.新兴成长产业辐射能力不足。

泉州的新兴产业集群仍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发展势头良好,但主要依托一两家大型企业,集群规模仍然偏小,产业带动效应和辐射范围较小。

以泉州的石油化工为例,产业链“头重脚轻”,产业装备配套欠缺,集群分工协作不够,产业链中下游企业数量仍较少、规模偏小。

产业所在地区经济结构单一,经济腹地较小,辐射效应不足,上游的生产性服务业和下游产品的产出和推广均受限制,不利于产业的长远发展。

加上外部竞争(如漳州古雷石化基地)及生态问题的显现,新兴成长产业面临着新的发展问题。

(四)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税收问题

1.促进产业发展的税收体系尚未形成,税收政策缺乏针对性,政策效用不大。

部分税收法律层次低,相互之间衔接差,影响其效应的发挥。

现有的产业税收优惠政策,基本上是通过对一些基本税收法规的某些条款进行修订、补充而形成的,散见于各类税收单行法规或税收文件中,使人们对政策难以全面把握,执行起来容易出偏差。

税收优惠政策目标不明确,没有总体上的规划,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促进产业发展的导向机制尚不健全。

新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一般要经过研究开发期、成果转化期、市场成熟期三个阶段,税收优惠也应该在各个阶段发挥其扶持和激励作用。

而目前的税收优惠主要集中在成果转化期,使得急需政府扶持,转化投资风险的新办企业享受不到有效优惠,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壮大。

2.税收优惠以直接优惠为主,间接优惠较少。

从税收优惠方式上看,税率式优惠与税额式优惠属于直接优惠方式,而税基式优惠,如加速折旧、投资抵免、税前列支等属于间接优惠方式。

我国的税收直接优惠主要表现为对企业最终经营结果的减免税,如企业所得税的减免,强调的是事后的利益让度。

对于引导企业事前进行技术改革和科研开发的作用较弱。

对那些尚处于技术研发阶段以及需要进行技术改造的企业缺乏应有的税收刺激,对扶持更多的企业加入技术创新的行列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推进泉州产业集群发展的思路

分析产业集群存在的问题,借鉴国际典型产业集群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创新的发展方式,依据市场经济规律,做好顶层思考,明晰发展思路,助推泉州产业集群发展。

(一)借鉴国际产业集群发展经验 

2006年起,德国巴伐利亚州开始实施产业集群政策,该政策有三大目标:

加强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合作,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提高创新活力;建立专业供应商网络,便于企业就近获得资源,降低采购成本,获得高素质员工,加快同一产业链企业之间的合作,提高企业生产效率;通过资源网络化,增强企业对巴州的认同感,增强巴州集群品牌号召力。

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一是加强资源整合,建立由企业、大学、研究机构、商协会以及融资和咨询机构组成的网络。

二是举办各类信息交流活动,促进研发、融资等合作,如金融产业集群对会员企业的研究项目实行招标,鼓励大学或研究机构投标;新材料集群发起联合研究项目,在碰头会上为大学发布研究成果。

各集群办公室免费提供投资促进政策和融资咨询,协助企业快捷地在当地找到供应商、客户和高素质员工。

三是通过互联网等现代化手段,加强公共信息服务,各集群都成立了网站,介绍行业动态和市场走势,还建立网上展示平台,免费刊登企业信息及合作愿望。

四是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际合作,组织参加海外专业展会,鼓励企业进行对口会谈、到外国企业实地参观,探讨合作机遇。

巴州实施产业集群加强了本地化的产业氛围和产业综合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吸引了更多投资、促进了集群的良性发展,并带动了上下游相关产业的发展,巴州一跃成为德国最具经济活力的地区之一,首府慕尼黑与巴黎、伦敦并称为欧洲三大高科技产业基地。

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日本的大田湾机械和金属加工中小企业通过不断创新和在生产中形成的稳定的合作网络,在市场竞争中表现出强劲的竞争力。

这些中小型企业在产业群的分工体系中,将自己限定于特定的机能范围之内谋求技术的高水平以及与众不同的特长。

不论是产品技术还是加工技术,这里的企业都能在原有的技术基础上独立地开发出来。

在被调查的企业中,75%的企业拥有世界最高水平的专利技术。

它们以中小企业居多,每个企业仅能从事产品生产过程的某一道工序,这使得它们形成了以专业化分工为基础的稳定的合作网络,专门从事不同生产工序的小企业的集群,使大田湾机械产业群成为日本全国机械制造业零件的最大供货商。

(二)遵循经济规律,明晰发展思路

1.产业升级规律要求泉州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产业升级一般情况下总是遵循这样的发展顺序,即由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最终发展到知识(技术)密集型。

只有技术密集型的产业才能掌握产业的核心关键、占据产业的利润制高点。

泉州的产业目前介于劳动密集型与资本密集型之间,尚处于较低的阶段,泉州未来的方向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企业走高、精、尖路线,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重点是产业的高端化。

2.全球化的资本流动规律要求泉州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全球化资本流动总是在升级本国的生产设备之后,将落后的生产设备转向次发达国家,充分利用全球廉价劳动力和矿产资源,实现产业利润的最大化。

集中力量提升产业核心技术设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供高端产品是泉州民营企业“二次创业”的内在要求,同时充分利用总部优势,将落后的产能向第三方转移,充分利用第三方的资源优势,促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实现产业利润的最大化。

3.产业平均利润率趋降规律要求泉州实施产业调整。

自由市场经济下,资本具有的“原始投资冲动”使资本总是流向利润率较高的行业,在竞争的作用下社会平均利润率呈现下降趋势。

一方面要求泉州优先选择发展社会平均利润率高的行业(目前毛利率较高的行业主要有生物制药、软件技术、物流、电子、机械设备制造等),提高产业的可持续性;另一方面要求泉州根植于本地特色闽南文化,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高产品的文化附加值及差异化产品;再一方面要求泉州的产业进一步集聚发展,通过细密的分工与协作降低生产成本,壮大产业规模,提升整体利润。

四、积极有效作为,全力推进产业集群发展

统筹规划,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充分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做好产业合理分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推进泉州产业集群快速协调持续发展。

(一)统筹规划,融合区域发展

1.制定发展规划,完善政策支撑。

针对不同产业集群各自的技术特点,确定不同的发展方向,实行不同的产业政策。

对于具有相对技术优势的传统产业集群,应加强总部经济建设,由传统产品集群生产转向高端、个性化产品和上游设备制造的集群化。

将工厂和相对落后的设备迁往外地,以集中力量研发高端产品和提升品牌内涵,控制并提高上游产品的附加值;加强产业链管控,统一配发迁往各地工厂所需的原材料以达到将利润留在泉州,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对于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集群,比较优势在于资源的成本低廉,对于产业结构调整意义较小,应提高文化内涵,走高端路线,进一步占领国际市场;对于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则以各种优惠政策扶持,有效解决传统产业集群发展原有存在的问题,引进利润率较高的重大项目,以产业集聚的方式加快发展。

2.统筹区域规划,精心塑造统一区域品牌。

以全市“一盘棋”的高度进行区域规划,协调各县(市、区)域产业发展,努力形成统一的大区域品牌,确实提高“泉州”的知名度。

构筑跨县域产业链,在全市范围内实现专业化和分工协作,形成区域生产综合体系;构筑跨区域的服务支撑体系,鼓励县域之间的服务机构加强合作,鼓励设立跨区域的教育培训、技术创新、质量检测、信息服务等机构及行业协会,鼓励相关县(市、区)统一有关政策,形成同质的市场环境、服务环境和政策环境;构筑跨区域的竞合机制,积极引导企业强化大区域意识,采取多种形式进行联合开发新产品、联合拓展新市场、联合建立生产供应链,形成公平竞争、互动合作的良好格局,从而获取更大的集体效率;构筑特色文化氛围,加强国际文化交流和文化研讨,发展文化产业;探讨立足产业集群的行政区域整合,根据产业发展需要,适当考虑行政区域的调整,加大产业的辐射影响力,如泉港、惠安的石化。

(二)创新模式,保障优化生产要素配置

1.利用“金改”时机,拓宽投融资渠道。

充分把握泉州成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综合改革试验区的有利时机,加强金融体系建设,鼓励金融机构在产业集群集聚区设立金融事业部、专业支行或特色支行等分支机构,开展龙头企业担保、群内或上下游企业联保、供应链融资等金融业务。

支持行业协会或产业集群龙头企业牵头设立产业性、专业性的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典当行或融资性担保公司;支持企业通过短期融资债券、中期票据、公司债、中小企业私募债、中小企业集合信托计划等债务融资工具融资;扶持企业海内外上市融资,拓宽大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利用资本市场各种创新金融工具扩大再融资,增强资本控制资产能力。

积极推动泉州产权交易市场建设,特别是股权交易,鼓励和引导股权交易服务于资产重组、兼并,整合优化本地生产要素配置,引进现代化产业项目与本地资本结合,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

2.引进培养人才,提升经营水平。

健全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激励机制。

努力培植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家,努力打造一支善于寻找创新源泉、注重提高长期经济效率、具有战略眼光的企业家队伍。

加快引进泉州产业集群发展所急需的国内外高层次、领军型人才,积极培育一批有科研实力、有产业带动能力的优秀创新团队。

深化校企人才培养合作,鼓励高校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大力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实用型、创业型的专业人才;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推动现有各类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发展,积极开展紧缺技术工种免费技能培训,鼓励民营企业开展职工技能培训,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

3.提高技术水平,力推产业升级。

充分利用泉州机械制造、电子信息和化工等方面的比较优势,使集群的生产方式和生产设备适应电子商务带来的个性化生产需求,运用先进生产力推动泉州产业的发展。

首先是支持传统产业以引进先进生产设备为主,加强高端设备的消化吸收,并加快技术改造,以技术改造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发展;借助全球金融危机和人民币升值的契机,大力引进先进生产设备,以技术改造为抓手,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其次是对于高新技术等新兴产业,以引进重大项目为主,在招商引资方面创造条件引进一批技术先进、附加值高、低能耗、环保型、生态型的高新技术企业,优先扶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泉州产业的技术含量。

第三是大力发展高端机械装备制造业,由单纯的技术研发过渡到核心设备的研究制造,实现自主创新的转型,如丰泽区和石狮市部分企业已主动转向针织机械制造产业,掌握产业的中高端生产设备和核心专利技术。

4.整合有效资源、提高经济效益。

积极引入资源耗用低、环保生态的高新技术企业,让有限的资源发挥最高的经济效益。

整合现有资源,通过“腾、挪、转、移”等方式整合现有工业园区、市场中心,形成有效分工协作,避免重复建设、资源浪费。

完善产业链条,通过引进、整合、再造等方式完成“补链”工作,如推进石油化工产业向下游延伸,扩大辐射范围,实现资源的可循环使用和可持续发展,有助于环境的统一治理。

充分运用总部基地实现产业转移,将落后的产能设备,能耗高、占地面积大的产业逐步向内地甚至其他国家地区转移,将企业的有效产值及利润留在泉州,提高现有土地资源的经济效益。

(三)合理分工,提高三产与二产的内在关联度

1.做大做强生产性服务业,切实提高内生性创新能力。

鼓励龙头企业自行或联合成立独立运营的研究机构、实验室等,集中力量引进先进的实验设备和科研人才,提高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加强核心技术开发,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支持引导企业与高校院所联合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合作机制,鼓励支持企业及其他社会机构建立行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研发、服务和质检中心。

以企业信息化为重点,大力促进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发挥软件设计、工业设计、信息服务等在工业化中的倍增和催化作用。

以文艺复兴、科学知识应用、文化学术交流为主要内容发展文化产业,充分发掘闽南历史悠久的文化积淀,拓宽文化产业及其助推其他产业发展空间。

如德化陶瓷应转变研究所只注重外型设计的研究方向,加强与艺术学院的联合和加强外部交流,拓宽设计人员视野,提高艺术感染力,与高校(如华侨大学)联合建立研究院所,促进化学等科学知识的应用,切实提高生产工艺。

2.加快综合性服务业发展,强化产业链的延伸。

加快现代物流和市场类服务业发展,提高材料和产品的配置效率,有效缩短产销时间,整合现有物流资源,推进商品交易市场改造提升,培育专业物流市场,形成一批全国性的具有现代流通业态特征的产品集散中心,推动大通关建设,打造高速、便捷、通畅的物流通道。

整合区域金融资源,畅通融资渠道,鼓励商业银行创新信贷品种和服务手段,推动建立银行与担保机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协作关系,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积极运用各种创新金融工具和业务方式支持先进产业集群项目建设,建立技术创新风险投资机制,在重点产业集群引入孵化器,吸引各类风险资本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

做大做强中介类服务业,提高对生产要素和信息资源的分析处理能力,使之成为壮大第二产业发展的助推剂;发挥行业协会在自律、标准、信息、市场整顿规范及应对国外壁垒方面的积极作用;鼓励发展资产评估,信息咨询、涉外律师、物业管理、仓储物流,报关报检等中介服务机构,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各类服务保障。

3.结合城镇化建设,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加快泉州创业型宜居城市建设,将城镇化建设与工业园区相结合,调整房地产开发结构,加快廉租房、公租房、经济适用房开发进度,让外地产业工人在泉州安家落户;留住高素质人才,妥善解决引进人才的住房、家属就业、子女就学、社会保障、职称评定等问题;进一步维护外来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