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和周边城市经济实力比较研究124.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774052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9.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徐州和周边城市经济实力比较研究12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徐州和周边城市经济实力比较研究12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徐州和周边城市经济实力比较研究12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徐州和周边城市经济实力比较研究12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徐州和周边城市经济实力比较研究12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徐州和周边城市经济实力比较研究124.docx

《徐州和周边城市经济实力比较研究12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徐州和周边城市经济实力比较研究124.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徐州和周边城市经济实力比较研究124.docx

徐州和周边城市经济实力比较研究124

徐州和周边城市综合经济实力比较研究

摘要

综合经济实力是地区发展的核心部分,是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经济建设和整体经济发展的能力,分析评估区域综合经济实力更能寻找到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和促进经济发展的途径。

通过对经济规模、产业结构、发展质量、发展基础和发展潜力等方面的对比分析,进而找出经济发展的优势、差距和不足,可以为全面提高综合经济实力、建设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等重大战略目标提供参考。

本文根据第三次经济普查数据资料,运用现代统计分析方法,对周边30个城市(淮海经济区核心区、长三角、周边省会和欧亚大陆桥重要节点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进行了分析判断,对提高经济综合实力提出探索建议。

首先界定了综合实力的概念和研究方法、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其次通过分析发展现状、建立数据模型和分析评价结果,指出徐州经济发展中在周边城市中的发展位次和层级,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最后从提供经济发展新动力、不断增强城市辐射功能、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民生民计改善等5个方面提出提升经济实力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综合经济;实力;

本文根据第三次经济普查数据资料,运用现代统计分析方法,对周边30个城市(淮海经济区核心区、长三角、周边省会和欧亚大陆桥重要节点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进行了分析判断,通过对经济规模、产业结构、发展质量、发展基础和发展潜力等方面的对比分析,进而找出徐州经济发展的优势、差距和不足,为全面提高徐州综合经济实力、建设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推动淮海城市群建设,高水平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实现再上新台阶、建设新徐州的重大战略目标提供参考。

一、概念界定和研究方法

综合经济实力是地区发展的基石和核心部分,是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经济建设和整体经济发展的能力,包括经济发展规模、水平、速度、结构、经济体制和生产力布局等,反映了地区在区域经济联系中的相对地位、竞争力以及地区间实现资源配置优化的能力,经济实力强的地区在经济发展方向、途径的选择等方面有更加广阔的余地,在区域间的竞争与协作中处于主导、支配的有利地位,分析评估区域综合经济实力更能寻找到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和促进经济发展的途径。

通过对数据的静态、动态比较和建立评价模型,找出城市经济发展的优势劣势。

目前国内学者在评价区域综合经济实力所采用的评价方法主要有:

主成分分析方法、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层次分析方法、德尔菲法、因子分析模型、聚类分析方法、综合指数方法等。

本文主要应用主成分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就是一种通过降维把多个指标化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的统计分析方法,在指标权重选择上克服了主观因素的影响,有助于客观的反映样本间的现实关系。

通常情况下,要求主成分分析后的综合指标能够反映原始指标85%的信息,这些综合指标能够反映原始指标的绝大部分信息。

主成分分析法在减少指标相关性、避免信息重叠和克服确定权中的主观片面性等方面有显著的优势,能够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是解决城市发展差异综合评价的理想工具(模型构建见附件)。

二、评价指标体系

一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是多方面的,为全面客观地反映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需按照科学性、系统性、综合性、区域性、可取得性原则,结合徐州及周边城市的实际情况,构建一套能全面评价城市综合经济实力的指标体系,利用多个指标从不同侧面,全方位、多角度地对综合经济实力进行评价,综合经济实力评价指标体系由两级指标组成:

分为经济规模、经济结构、发展质量、发展基础和发展潜力5大要素,由地区生产总值、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等29个指标构成,该指标体系的特点是在强调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经济发展基础和发展潜力。

经济实力评价指标体系

子要素

具体指标

变量

经济规模

地区生产总值

X1

人均GDP

X2

规上工业总产值

X3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X4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X5

存款余额

X6

贷款余额

X7

产业结构

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X8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X9

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之比

X10

城镇化率

X11

发展质量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X12

农民人均纯收入

X13

公共预算财政收入

X14

财政收入集中度

X15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

X16

发展基础

公路里程

X17

货运总量

X18

医院、卫生院数

X19

普通和职业高等教育学校数

X20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X21

单位GDP工业废水排放量

X22

单位GDP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

X23

单位GDP工业烟(粉)尘排放量

X24

发展潜力

常住人口

X25

四上单位和城镇非私营单位从业人员数

X26

高校学生数

X27

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

X28

专利授权数

X29

注:

资料来源主要有全国第二、三产经济普查资料、国家统计年鉴和城市统计年鉴。

三、发展现状分析

1、从经济规模看

徐州在30个城市中位居中游,在淮海经济区处于领先位置,在长三角、周边省会和节点城市中位居中下游位次。

2013年徐州市GDP、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总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在30个周边城市中位居第12、9、13、11位,位次相对靠前;存贷款余额和人均GDP分别位居第17、19和22位,位次相对靠后;在淮海经济区核心8个城市中除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均位居首位;在长三角17个城市大部分指标均处于中间位置,但人均GDP位居末位,差距较为明显,存贷款余额分别位居第12、13位,位次相对靠后;在周边省会和欧亚大陆桥7个重要节点城市除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位居第2为较为突出外,其他均位居第4-6位。

2、从经济结构看

徐州经济发展层次在参与对比城市中位居中后游,产业结构尚需优化调整,人口继续呈现净流出状态。

第二、三产业比重和城镇化率等4项指标中,仅第三产业占比和城镇化率位次在淮海经济区具有领先位置。

2013年徐州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城镇化率和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之比在30个城市中位居第19、15、20和26位;在淮海经济区核心城市中分别位居第5、1、2和4位;在长三角城市中位居第13、11、13和末位;在周边省会和陆桥节点城市中分别位居第3、5、7和7位。

3、从发展质量看

徐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效益相对突出,优势较为明显,财政收入和财政集中度位居中游,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相对靠后;各项指标在淮海经济区继续保持领先地位。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在全部对比城市中位居第6位;在淮海经济区核心城市中位居首位;在长三角城市中位居第5位;在周边省会和陆桥节点城市中位居第2位。

城乡居民收入在30个城市中分别位居第23、19位;在淮海经济区核心城市中位居第3和第1位;在长三角城市中均位居末位;在周边省会和陆桥节点城市中分别位居第6、4位。

公共预算财政收入和财政集中度在30个城市中位居第12、13位;在淮海经济区核心城市中位居第1、3位;在长三角城市中均位居第8位;在周边省会和陆桥节点城市中位居第5、4位。

4、从发展基础看

徐州在交通、医疗、绿化上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其他指标均位居中游层次,其中教育设施和污染物处理上相对靠后。

在30个城市中公里里程和货运总量均位居第5位,医院、卫生院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分别位居第8、13位,高等教育学校数位居第13位;在淮海经济区核心城市中,货运总量和高等教育学校位居首位,公路里程、医院卫生院和建成区绿化面积均位居第2位;在长三角城市中公里里程和货运总量均位居第3位,医院卫生院位居第4位;在周边省会和陆桥节点城市中公里里程位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均居位居第2位,货运总量和医院卫生院分别位居第3、4位。

5、从发展潜力看

徐州作为人口大市,户籍人口在数量仅次于上海,常住人口位居第5位,具有较大的人力资源优势,当然在人口质量上仍有较大差距;各项指标在淮海经济区内保持领先地位、均处于区内首位,其他指标均处于中游位置。

从业人员数和高校学生数在30个城市中位居第13、12位;在长三角城市中位居第9、6位;在周边省会和陆桥重要节点城市中位居第5和末位。

科技创新能力相对靠前,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专利申请数和专利授权数在30个周边城市中位居第8、12和11位;在长三角城市中位居第14、11和10位;在周边省会和欧亚大陆桥重要节点城市中位居第4、2和2位。

6、从发展动态看

总体看,各市综合经济实力均有进步,但各市进步幅度并不一致,徐州五年间综合经济实力发展迅速,绝大部分指标增速位次名列前茅,半数以上指标增速位次位居前十,总量排位均有所提高。

三经普与二经普的数据相比,徐州市GDP、人均GDP、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贷款余额、公共预算财政收入、城镇化率、高等教育学校数增速均位居30个城市中的前5名,货运总量、专利授权数、户籍人口数、医院卫生院数、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财政收入集中度、农民人均纯收入、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工业废水粉尘排放强度均位居前10位;也有部分指标位次有所下降,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位居末位,位次与二经普相比下降6位;公里里程增速位居第20位,位次下降2位。

四、评价结果分析

1.整体评价

通过spss22进行数据处理后,得出第三次及第二次经济普查各市经济实力综合得分,根据得分大小即可评价综合经济实力的大小,得分越高表示具有经济实力越强、优势越显著;当得分较低或为负值时,表示在比较样本中处于劣势。

综合得分排名情况如下表:

city

三经普

二经普

得分

排名

得分

排名

徐州

-0.10471

14

-0.12125

15

连云港

-0.36149

24

-0.38615

23

宿迁

-0.41227

26

-0.46672

28

济宁

-0.2732

21

-0.13225

17

枣庄

-0.49316

27

-0.44883

26

商丘

-0.50543

28

-0.3823

22

宿州

-0.58518

29

-0.59978

29

淮北

-0.68892

30

-0.618

30

上海

2.085165

1

2.17884

1

南京

0.483858

4

0.440434

4

苏州

0.773611

2

0.833672

2

扬州

-0.20113

19

-0.21881

18

镇江

-0.18963

17

-0.26069

20

泰州

-0.22204

20

-0.29293

21

无锡

0.289427

7

0.335253

6

常州

0.013698

12

-0.03981

14

南通

0.05314

11

0.032198

11

杭州

0.634631

3

0.68384

3

宁波

0.342937

6

0.381596

5

湖州

-0.31254

23

-0.22495

19

嘉兴

-0.13867

16

-0.12386

16

舟山

-0.28022

22

-0.45597

27

绍兴

-0.09623

13

0.097361

10

台州

-0.13369

15

0.002795

13

合肥

0.136149

9

0.019031

12

郑州

0.228334

8

0.139593

9

西安

0.413428

5

0.224028

8

济南

0.121258

10

0.282425

7

乌鲁木齐

-0.2005

18

-0.43891

24

兰州

-0.3766

25

-0.43987

25

从各市得分情况看,多数地区得分相对位次较为平稳,得分位次除商丘、乌鲁木齐、舟山等个别城市变化较大外,其他大部分市进退也仅在3位之内,说明各市二、三普之间的综合经济实力发展相对均衡,各地区之间发展差异性不大。

徐州市(-0.105)在30个周边城市得分总排名中三经普位居第14位,比二经普提高1位;在淮海经济区核心城市中位居首位;在长三角城市中由第11位提升至第10位,位居中游位次,省内城市中超过了扬州(-0.201)、镇江(-0.190)和泰州(-0.222),低于苏州(0.774)、南京(0.484)、南通(0.053)和常州(0.014);在周边省会和陆桥节点城市中位居第5位,仅高于乌鲁木齐(-0.201)和兰州(-0.377)。

2.因子分析

进行主成份因子分析得到5个综合指标(因子),因子K1以经济规模为主,方差贡献率达41.628%,主要关联经济发展水平,指标有GDP、存贷款余额、财政公共预算收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和从业人员,因子K2方差贡献率达15.879%,主要关联人均产出、居民收入和专利情况,指标有人均GDP、城乡居民收入、专利授权数,因子K3方差贡献率达14.099%,主要关联教育情况,指标有高等教育学校数、高校学生数,K4方差贡献率分别为8.269,主要关联产业结构情况,指标有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K5方差贡献率为6.791%,主要关联经济发展潜力,指标有绿化覆盖率等。

徐州在k1因子项得分为0.555分,位居30城市中的第5位,位次较为靠前,仅低于上海、苏州、宁波等市,说明徐州的经济总量发展水平较高,在经济规模、消费能力、金融资产、财政收入具有明显的优势。

在k2、k3、K4和k5因子项得分均为负值,分别位居30城市中的第25、15、24和17位,排名比较靠后,说明徐州发展水平在平均值以下,产业结构、居民收入、人力资本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有较大差距,处于相对劣势地位,需大力提升居民收入水平,加大对基础设施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投入。

3.要素分析

从5个子要素得分结果看,各要素发展水平较为均衡,在30城市中位居中上游位置,在淮海经济区核心城市中继续保持领先水平,在周边省会和陆桥节点城市中基本位居第5位左右,位次较为靠后。

子要素1(经济规模)在30个周边城市中位居第14位,比二经普上升了4个位次,说明在总量扩张上提升较为明显;在长三角城市中位居第10位;子要素2(产业结构)、子要素3(发展质量)在30个周边城市中均位居第18位,在长三角城市中分别位居第13、15位,在5个要素中得分较低,说明结构优化和发展质量水平仍有不足;子要素4(发展基础)在30个周边城市中位居第14位,比二经普有所下降,说明基础设施水平仍有一定的优势,但发展速度相对较慢,优势差距缩小;子要素5(发展潜力)在30个周边城市中位居第12位;在长三角城市中位居第8位,说明在可持续发展和基础设施方面具有较大优势,经济发展潜力较为突出。

三经普子要素排名

city

1

2

3

4

5

得分

排名

得分

排名

得分

排名

得分

排名

得分

排名

徐州

-0.153

14

-0.273

18

-0.173

18

-0.007

14

-0.128

12

连云港

-0.753

24

-0.323

20

-0.269

22

-0.475

25

-0.801

24

宿迁

-0.810

27

-0.541

25

-0.494

25

-0.168

18

-0.857

26

济宁

-0.446

19

-0.662

26

-0.386

24

-0.475

24

-0.456

19

枣庄

-0.775

26

-0.841

27

-0.653

26

-0.634

27

-0.915

27

商丘

-0.918

28

-1.144

29

-1.014

30

-0.293

21

-0.463

21

宿州

-1.054

30

-0.875

28

-0.948

28

-0.563

26

-1.181

30

淮北

-1.019

29

-1.315

30

-0.870

27

-0.816

28

-1.095

28

上海

3.770

1

1.880

1

2.661

1

1.704

1

3.436

1

南京

1.015

4

0.974

3

0.519

5

0.378

7

1.050

5

苏州

1.962

2

0.732

5

1.061

2

0.330

8

1.354

3

扬州

-0.329

17

-0.357

21

-0.238

21

0.082

12

-0.382

16

镇江

-0.246

15

0.148

13

-0.083

14

-0.369

22

-0.506

22

泰州

-0.422

18

-0.439

24

-0.194

19

-0.112

16

-0.459

20

无锡

0.770

5

0.391

9

0.484

6

0.218

10

0.407

9

常州

0.030

12

0.189

11

0.206

8

0.244

9

-0.208

13

南通

0.096

10

-0.373

23

0.111

11

0.403

6

0.246

11

杭州

1.151

3

0.779

4

0.774

3

0.704

4

1.325

4

宁波

0.532

6

0.186

12

0.658

4

0.102

11

0.775

6

湖州

-0.660

23

-0.370

22

-0.019

13

-0.121

17

-0.600

23

嘉兴

-0.255

16

-0.238

17

0.205

9

-0.249

20

-0.297

15

舟山

-0.754

25

0.291

10

0.057

12

-0.441

23

-1.171

29

绍兴

-0.102

13

-0.208

16

0.162

10

-0.194

19

-0.213

14

台州

-0.457

20

-0.105

14

-0.134

17

0.417

5

-0.415

17

合肥

0.033

11

-0.274

19

-0.271

23

1.199

2

0.467

8

郑州

0.465

7

-0.108

15

0.222

7

-0.111

15

0.517

7

西安

0.330

8

0.512

8

-0.120

16

1.118

3

1.481

2

济南

0.151

9

0.617

6

-0.096

15

0.041

13

0.380

10

乌鲁木齐

-0.498

21

1.196

2

-0.200

20

-0.903

29

-0.844

25

兰州

-0.652

22

0.551

7

-0.955

29

-1.011

30

-0.449

18

五、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和不足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徐州在经济规模、发展质量、发展潜力上各方面既有着独特的优势,同时与发达城市之间又有着较大差异,还有许多仍待解决的问题和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区域经济实力地位并不突出

虽然徐州在经济规模方面位居中游偏上,但由于城市总体规模不大等因素,使经济规模扩张的能力和速度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虽在淮海经济区具有领先地位,但对比其他城市未能表现出明显优势,整体经济影响力不高,在长三角、周边省会和路桥城市中位次都较为靠后,在具有领先地位的淮海经济区内,领先幅度也并不显著,作为区域中心城市辐射能力仍待提高;产业结构虽较二经普有较大提高,但仍存在着第一产业比重偏高、第三产业比重偏低,产业结构层次不高,工业化水平尚需提升等问题。

2、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并不均衡

5年间,徐州绝大多数指标都有了较大发展,其中一半左右指标增速排名靠前,特别是GDP、人均GDP、城镇化率等指标增速的位次均位居前5,但也有8项指标增速低于平均水平,6项指标增速位次在20位左右,发展速度相对滞后,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排在30个城市末位,绝对值位次下降了6位,在主成因分析中代表居民收入的K2也排在第25位,绿化覆盖率5年间下降了1.14个百分点,位次回落了5位,说明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在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方面做得仍不到位。

3、经济基础建设速度相对滞后

在总体经济快速扩展的同时,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人均道路面积在30个城市中仍位居第21位,和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并不相称,增速位次仅位居第17位,作为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徐州公路发展优势缩小,在30城市排位中位次后退3位,增速位次仅位居第17位,5年间仅增长6%,低于GDP增速7.3个百分点,差距较为明显,单位GDP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绿化覆盖率和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位次增速分别位居第22、25和23位。

五、提升经济实力的对策和建议

在今后的发展建设中,徐州要牢牢把握“一带一路”和省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等重大机遇,主动调整理念思路,充分结合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加强与发达地区与周边地区间的经济协作,以改革开放为根本动力,以结构调整为主攻方向,以创新驱动为重要支撑,通过优化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和生态环境,着力提质增效升级,同时通过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激活和释放经济增长潜力,促进增长阶段平稳转换,确保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1、提供经济发展新动力。

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结合徐州实际,紧扣问题导向,以简政放权为核心推进行政体制改革,以深化国资改革带动国企改革,大力推进方向明确、立即可行的改革,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发展建设,以点带面牵引和推动整体改革。

加快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进一步激发民营经济活力,大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特别是要抓住“一带一路”建设等机遇,在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营造市场环境等方面先行先试、率先突破。

2、不断增强城市辐射功能

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准确定位中心城市功能,促进地区经济整体发展,增强中心城市带动作用。

进一步加大政策引导和扶持,扩大产业聚集优势和规模效益,努力培育适合自身区位特点和资源禀赋的重点产业、骨干企业和重点产品,使其成为适合当地实际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以此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并形成独具特色的区域经济,提高区域产业竞争力。

要立足自身特点,强化交通枢纽优势,主动接受经济较发达地区的辐射,加强与发达地区的发展协作,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和资源合作开发等方式,与经济较发达地区在共同利益的推动下实现“双赢”,从而逐步建成产业优势突出、分工明确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格局。

3、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坚持高轻优强调整取向,大力优化增量、调整存量,促进产业拉长做粗链条、加快向高端攀升。

加快壮大新兴产业,实施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三年行动计划,大力发展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和新材料等9大新兴产业,力争尽早形成新的产业集群。

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技术加快改造传统产业,支持企业建立现代管理制度、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创建名牌产品。

加大服务业投入力度,加快发展商贸、物流、旅游、房地产业,同时大力培育电子商务、文化创意、总部经济、物流配送、现代金融、健康、养老等服务业态,促进现代服务业和传统服务业互动发展。

4、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

认真贯彻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人为核心,以提升质量为关键,不断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

有序推进户籍、土地管理、不动产登记、资金保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反思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