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感情朗读.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336249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8.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感情朗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感情朗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感情朗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感情朗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感情朗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感情朗读.docx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感情朗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感情朗读.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感情朗读.docx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感情朗读

如何促进学生感情朗读

邓彦芬

自古以来“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被称为读书的一剂良方,实践也充分证明了朗读对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这种情感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而是在教师指导读书的过程中,学生自悟、自得的。

一篇课文如果学生能够声情并茂、恰如其分的运用感情朗读,那么说明学生对课文已经理解了,不需要再做烦琐不必要的分析,如果朗读一旦成为学生的快乐,那么阅读也随之被学生所深爱,成为他们无限的乐趣和不断的追求。

因此,感情朗读在阅读教学中占有重中之重的位置。

然而纵观过去的朗读教学,朗读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常常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请大家带着高兴的心情来读”等等,诸如此类隔靴搔痒的引导,导致朗读不能熔“导”、“练”于一炉,不能揉理解、感悟于一体。

作为新课程的实验教师非常清楚,使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不难做到,但是使学生达到有感情朗读则需要花费一些心思,应尽量避免单调枯燥的技术性指导。

那么教师如何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走进文中,入情入境,有感情地朗读?

       一、创设情境,诱发孩子高涨的朗读热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

陶行知先生也说:

“学生有了兴趣,就会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

”是的,朗读训练,尤其是感情朗读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全身心地投入。

      教学过程是一个认知的过程,而认知过程中必须有良好情感的参与。

我们说:

没有情境的教学如同一杯清淡的白开水,学生是品不出味儿来的。

因此,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朗读,这样学生才会入情入境,读出味来。

       二、巧用示范,引导孩子有感情的朗读

       示范就是老师亲自读,让学生听;也可以请朗读能力强的学生读,让其他学生模仿。

示范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习朗读,更能使学生真切地感受语言的音乐美,节奏美,情感美,也是对学生进行听的训练的重要的方法。

低年级的孩子语感还没有成熟,而且模仿能力很强,教师的一颦一笑都会给孩子们的心灵留下深刻的印象。

教师激情的朗读是引导孩子们进入语文情感世界的一条捷径。

怎么用示范?

一是老师示范在难点上,在关键处,在美文中;二是尽量让学生来示范,老师“范”多了,就会喧宾夺主,占据课堂宝贵的时间。

正如于永正老师说的:

指导低年级孩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倘若老师只是从道理上讲应怀着什么感情读,哪个字读重音,哪里应该读得快,哪里应该读得慢……是不够的,而且,“强加”的东西只能是“外在”的。

俗话说:

说十遍不如做一遍。

教师范读一下要现实的多,有效的多。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也非常注重范读。

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时,学生多数读不出孩子那种强烈感觉来,我就进行范读,学生听得入了迷,再让他们试一试,学生个个是激情高昂。

像语调比较平淡的句子,我一般都请朗读能力强的学生来示范读。

一段时间下来,班级学生的朗读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当然,范读是随机的,要选择好时机,我一般不在初读课文前范读,而是当学生读的不尽人意时,处于“愤、悱”状态时,我才范读。

我总是说:

“让老师也来试试看,好吗?

     三、多形式练,促进孩子感情朗读的快速成长

     课标指出: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朗读教学更是如此,要想学生都能有感情的朗读,多练习,多种形式的读是关键。

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学生的朗读水平才能得到不断的提高。

      在教学中,应由教师的指令性转为学生的选择性,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所喜欢的,进行多种形式感情朗读,如比赛读、分角色读、边演边读、配乐读、师生共读、读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段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等,使每一个学生想读、能读、爱读,读出美、读出情趣、读出感情。

学生主体了,积极性也就高了。

如:

教学《草原》一课,在训练有感情朗读,理解课文时,我就采用给画面配音的方法。

播放课文动画,让学生对照课文给画面配音,尝试做配音演员的乐趣,学生当然求之不得,在轻松快乐中学生读出了文中的美,文中的趣,文中的情。

      总之,朗读教学中,教师要不断的更换调味品,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练习,尽可能的留多些时间让学生来练读,调动班上每一个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不强加给学生任何情感,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更快地促进孩子朗读能力的提高。

     四、互动评读,提升孩子感情朗读的能力

  “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一下,还是一个苹果;但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就有两个甚至多于两个的思想。

”我们知道:

“一千个读者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在读时,采用评读,学生可以互相帮助、互相启发,让每个孩子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已的潜能,快乐地学习,提高孩子的朗读能力。

      课堂上,我努力使学生成为课堂的学习主人,常鼓励学生互相评,互相合作,常对读不好的孩子说:

别人的点评就是对你的最大帮助。

读不好没关系,老师和同学会帮助你,所以,你要勇敢的站起来。

听老师这么一说,原来胆怯的孩子勇敢了,有信心了。

学生读完后,我经常组织学生进行评读,如“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哪里读得好?

你能像他那样读吗?

”“哪里读得还不够,你能读得比他更好吗?

“谁也想来展示一下?

”……同时,我也经常参与到孩子的评读之中,“学生第一遍读的不好,就给予第二遍、第三遍的机会,直到读好为止。

”一段时间下来,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评读效果明显。

在课堂中,经常可以看到学生竞相表现自己的读,展示自己的读,帮助别人的读。

经常还可以看到学生在课堂上对老师的“范读”,用掌声鼓励或提出自己的看法,甚至会勇敢地来挑战老师,“老师,我想和你挑战!

”“老师,我想和你比一比!

      实践下来发现,评读,使孩子得到了发展,课堂上学生一个个争着站起来,用声情并茂的朗读来倾注自己的体会,虽然读法有别,各具特色,但都进入了境界。

这正如第斯多惠说的: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一个班出现几个读书出色的学生不难,难的是让全班同学能够有滋有味地读书,爱读书,这就不容易了。

只要我们教师真正做一个有心人,多指导,多训练,让每个孩子在任何一个机会中得到锻炼、提高,让每个孩子都能焕发出他们勃勃的生命力,让每个孩子都能有感情的朗读,相信我们的课堂会越来越充满生机和活力。

 

如何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魏征

好的文章是作者优美的言辞、丰富的思想与饱满的情感凝聚成的,能历经岁月而传诵不衰。

注重诵读是我们母语教育传统经验的精华,即使以现代阅读心理学的观点来看,诵读的多重教育功能也不可低估。

徐世英先生曾将朗读与讲解做过精辟的比较,他说:

“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进其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讲解是摊平、摆开,朗读是融贯、显现;讲解如同进行解剖,朗读如同赋予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更能使人感受。

我国教育部在2001年制定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也明确提出了对朗读的要求,在整个小学阶段分3个学段分别提出了这样的要求:

第1学段(1—2年级):

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2学段(3—4年级):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3学段(5—6年级):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执教人教版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六年来,有一个真切的感受那就是:

每一篇课文都是充满童真童趣、情感充沛真挚的好文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这些课文需要达成的重要的教学目标,也是学生亲近文本、感受文本情感、获得语感体验的重要手段。

那么如何对学生进行扎扎实实的朗读训练,在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真真正正地落实“有感情朗读”这一目标呢?

一、抓住关键词句指导学生朗读

二、媒体的恰当运用指导学生朗读。

多媒体技术的兴起,给我们的语文课堂带来了以往难看到的生机与活力,它强大的视觉与听觉冲击,使学生更容易进入文章的情境中去,使朗读更加入情入境。

在语文课堂上用于指导朗读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为指导朗读配乐

2.为指导朗读配图及影像资料

三、教师言语的及时渲染指导学生朗读

教师导语简洁优美,巧妙箝入词的句子之中,教师先说,学生接读,既是词意贯通,又是感情流淌,教师穿针引线,以线穿珠,学生滚珠吐玉,珠联璧合。

四、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朗读

语文学科的特性决定了语文教师语言的丰富性和感染性。

李吉林教师说过:

“教师的情感对学生的内心体验,情感的产生,是非常重要的外部条件。

”因此,教师特色的范读能披文入境,融情于声,创设富有感染力的氛围,使学生对文本产生共鸣。

五、智慧评价指导学生朗读

在课堂教学中,朗读评价至关重要。

教师充满智慧的评价,能够提高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朗读水平进一步提高。

但评价一定要注重内涵,一味地“你真棒!

”、“太好了!

”只会让学生觉得无味。

在朗读指导中的,教师要结合文本内容,对学生的朗读作出有针对性的评价。

如一位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长征》中“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一句时,当学生读得不是很到位时,她幽默地说道:

“你读得五岭似乎只在湖南境内。

”当有学生读得更好一点时,她说道:

“似乎已经绵延到了江西了,谁还能将这五岭绵延得更远些?

”当学生读得很到位时,她又不失时机地赞扬道:

“听了你的朗读,我似乎真能感受到那五岭山脉的绵延不断。

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如何在教学中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值得我们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潜心探究领域。

当我们能因文因人而异,把“有感情地朗读”真正落实到每一堂课的教学之中时,良好的语感,善感的心灵,美好的品质将在朗读中渐渐积聚、凝炼升华,师生将一齐体验语文震撼人心的特殊魅力,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共同积淀深厚的文化修养。

 

如何促进学生感情朗读

梁爱莲

一、读悟结合,相互促进    

朗读指导不能孤立地进行,要与理解课文有机结合起来,做到读中感悟,悟中促读,两者相辅相成,使学生从课文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朗读时自然地表达出来,做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

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我们细读作品,就会感悟到:

在小女孩的悲惨命运中也融化了作者的感情,渗透着他自己的生活遭遇。

作者把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所感受到的辛酸、痛苦和憎恶,通过小女孩的命运抒发出来,使作者和作品中的人物融为一体。

教学时要使这种强烈的感情注入学生的心田,产生共鸣,使其自然地感受到亲切爱怜、压抑、愤懑以及含蓄、深沉的基调。

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感情朗读。

    

二、朗读示范,有法可依    

我们提倡“多读”,并非放任自流地读。

教师可以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示范指导,无论放录音还是教师范读,都要根据课文的特点来确定示范的时机,教会学生处理重音、停顿,恰当运用的语气、节奏、音色等,对一些比较难读懂的文章或古诗,可以一开始就以示范引路,这样可以降低难度,放缓坡度。

一般来说,当学生无法达到朗读要求或者是学生的朗读出现偏差时,教师可以范读,如:

你们听听老师这么读,想想为什么要这样读?

听老师用不同的方法朗读课文,几种读法中,你们最喜欢哪几种?

为什么?

……这样的提问必然引起学生的注意,引起他们的思考,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能在教师的范读中学到具体可感的朗读知识和技巧。

    

三、正确朗读,技巧指导  

教学生正确朗读必须做到:

用普通话进行朗读,发音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漏字,不添字,不唱读,不重复朗读字句。

我们要提供给学生朗读的机会,让他们在读书的时候语速要略慢一些,多读几遍。

只有坚持不懈,才能为学生今后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打好基础。

关于朗读技巧(如重音、速度、语调等),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很不容易理解的。

而朗读,最重要的是个体独特的感受。

对于同一句话,有多少种不同的读法,就有多少种不同的含义。

因而,我们应通过让学生不断的练习,来感受不同的意义该怎样通过朗读体现出来。

同时我们应该让学生了解重音是用声音来突出重点;朗读的速度应根据文体和文章内容的不同而分;朗读的语调是由声音的高低、强弱和快慢来决定的。

我经常和孩子们做这样的游戏:

出示一个句子,请不同的学生来读,看谁猜得准他要表达的意思。

比如“你过来”这个句子就有很多种方式读,分别表达着不同的含义。

有高兴时的语气,伤心时的语气,着急时的语气等等。

通过不断的练习,孩子们知道了在什么时候该采用什么样的语气,这样读出来的效果表达了内心怎样的感情等等。

  

四、多种练习,读有提高    

朗读技巧的自觉掌握和运用不能一蹴而就,要在反复的、多种形式的朗读中进行训练。

为保证每节课每个学生都有朗读的机会,设计朗读的形式也要为全体学生服务。

可采用齐读、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读、教师引读、个人自读、同桌互相检查读、四人小组评议读、开火车轮读等形式,为学生提供朗读的机会。

同时,课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朗读活动,为学生创造广阔的朗读环境。

如举行朗诵比赛,让学生自己选择文质兼优的课文片断或诗歌进行配乐朗诵表演,当场评分、奖励。

注重朗读形式的多样化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读准读好文章,还能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促进学生兴趣的提高。

在课堂教学法中,我们应采用不同的朗读方式,去吸引学生,促使学生兴奋起来,达到乐读的功效。

  

五、创设情境,调动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会激发起无穷的潜能,兴趣的培养又是多途径的。

在朗读课文时,可以通过创设美好的情境激发学生“学”的兴趣,从而达到激发“读”的兴趣。

    

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教师可以一边展示漓江两岸秀丽风景,一边动情地范读,为学生解说画中的风光,待学生的心思都被吸引到桂林山水的优美意境中时,再对学生说:

“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甲天下的漓江上,乘着木筏,欣赏着桂林美景。

如果能有位朗诵家来上一段就更好了。

”这一招非常有效,课堂上立刻洋溢着活跃的气氛,同学们怀着愉悦、轻松的心情展开朗读,第一次试读就读得有点有声有色了。

    

总之,激发兴趣,调动学生读的积极性;有效指导,提高学生读的技巧;合理练习,巩固学生读的实践……使读书训练因素有效整合,让学生尽可能地获得朗读的技能技巧,从而形成言语能力,促进学生语感形成,发展学生的智力,增强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六、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情感  

课文字里都蕴藏着作者的情感,也是学生情感的发言地。

学生通过想象、联想、能够充分感受形象,揣摩作者真挚的情感,因此,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要为学生创设课文内容所需要的情境引导学生入境,入情、调动起他的想象、联想、借助他们已有的生活经历、经验感受来理解体会课文的内容,也可以用教师的描绘情境,用图画展示情境,这样学生入情入境,甚至进入角色,便容易“情动辞发”而读出情感。

如:

在朗读《静夜诗》这首古诗时,学生们在幼儿园时都能背诵出来了,但都是一知半解的。

我教这首古诗时,先引导学生读古诗(边读边听凄凉的古筝音乐),了解诗人李白被流放到外地,时值中秋佳节之际,天上月圆,人间团聚。

而诗人孤身一人在外地,他看到天上的明月,忍不住低下头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

这种思乡情,经过课文对照,学生们加深了对古诗的理解,朗读面部表情就比较严肃了。

并通过语气的变换,朗读时情景的融合,使学生了解作者一人在外的孤单的场面。

通过我对当时情境的渲染,学生心中激起感情的波澜,有了这样的感觉,我在进一步的指导,就能通过学生的朗读把课文的意境展现出来,从而读得入情入境。

 

如何促进学生感情朗读

李学华

课文朗读是学习语文的基本功,是培养语文能力的基础。

要想让学生学好语文,首先必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朗读课文是小学阶段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提高朗读能力,更是语文教学的关键,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又是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重要环节。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课文朗读应正确、流利、有感情。

我认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就是要做到“披文入情”,要让学生的情感活动伴随读书的全过程,关心课文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事情的发生、发展,真正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而并非就读而读。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呢?

本人就几年的教学经验,谈谈自己一些浅薄的看法。

一、在读得正确、流利上下功夫

朗读课文首先要正确、流利,这是有感情朗读课文的基础。

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他们由于年龄小,朗读课文时常漏字、错字、回读,这就需要教师的及时纠正。

我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朗读做到“六不”“三要”。

“六不”即朗读时不多字、不少字、不错字、不打嗑巴、不重复、不颠倒字词的顺序、不断句。

“三要”即读音要正确,吐字要清楚,声音要响亮,怎样落实“六不”、“三要”呢?

我常常这样做:

当一名学生读完一段话时,让其它学生评一评他读得怎么样?

好在什么地方?

不足在哪?

然后点评的同学再试着读一读,采用这种“评读”的方式训练,久而久之,学生在无形中就慢慢地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除此之外,我还指导学生停顿恰当,标题与正文,段与段之间的停顿,要做到合乎逻辑,合乎语言表达的习惯,如:

闻名中外的/黄山风景区/在/我国安徽省西部。

省略号、破折号之间的停顿,一般情况下也要比其他标点符号停顿长一些,这些都不可一概而论,有时还应根据具体情节而决定。

二、范读启情,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阅读教学中,尤其是低中年级的阅读教学,教师的范读至关重要。

对于这些学生,读书还处于初步学习阶段,他们面对的是陌生的课文,对一些生字新词及长句子,要流利地读出来都有一定困难,更谈不上有感情地朗读。

教师的范读会把孩子们带入情境,受到启发和感染,更好地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我曾听到一位朗读能力很强的教师执教《最后一分钟》一课,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位教师的范读,她读课文时,声音时而低沉,时而高昂……当场所有的学生和听课教师都鸦雀无声,伴随着她的朗读,每个人都仿佛回到香港回归祖国的那一刻,仿佛看到祖国受到的百年耻辱,当学生读课文时,他们也能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

可见,教师的范读不容忽视。

范读一般有三种形式:

一是讲前范读,一般适合于情境教学的文章,像《丰碑》《麻雀》《再见了,亲人》《桥》等。

二是讲中范读,适合于范读课文中精彩的或重要的句段,多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

像《晏子使楚》中晏子反驳楚王的句子。

三是讲后范读。

具有一定的欣赏性,品位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一般选择写景状物的文章。

如教学《桂林山水》时,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教师范读重点段,学生闭眼,静静地感受,头脑中形成一幅美丽的山水图,从而达到一种境界,更好地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当然,“打铁还要榔头硬”教师的表情朗读多了,学生的脸上才会显出丰富的情感。

所以,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只有源头活水,才能给学生一杯水。

然而,教师的范读只能起“示范启发”作用,而不能让学生机械地模仿,因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必须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因情而自得,按“得”去朗读。

三、品读重点字词,读出真情实感

良好的课堂气氛仅仅是激发学生朗读愿望的外在条件,只有学生“自己想读,有情想表”才能读出真情实感,体会课文中语言文字的美正是促使学生读好课文的内在动力。

 

激发情感促进朗读善于积累振翅高飞

李素平

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关鍵在于我们教师。

教师自身素质及专业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

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教师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这对提高教学质量是极为重要的:

一、教师要做到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通过这个过程让老师深入到教材中去,钻研教材,这有助于老师准确把握住教材。

然后要制定出明确合理的教学目标。

最后根据对教材的把握及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教师要能够大胆探索,创造性的组织阅读教学。

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是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的阅读活动。

运用朗读能帮助读者以声解义,领略文章的精妙之处,并对提高读者的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语文学习中,朗读理应成为课堂上悦耳、动听的乐章。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除了通过朗读形式的改变及对朗读的技巧进行训练,以提高朗读技巧外,在激发学生个体情感,促进朗读上也有方法可循。

1、抓重点词、句朗读。

抓住一个或一连串的词,通过解析词义达到读得入情入境。

也可借助会意字的造字特点,帮助学生对字、词有更深入的理解,引起共鸣,促动情感上的升华。

例读“她是我的朋友”这一课题时,教师先板书“月”,问学生:

“当它作为一个部首时有什么含义?

”学生谈到部首月与人的身体一部分有关;再板书另一个“月”,组成一个“朋”,问学生:

“根据部首月的特点,现在你认为什么是‘朋’,什么是‘朋友’?

”这样,学生对“朋友”包含的胆肝与共、患难相知有了更深的感受。

当再请学生读“她是我的朋友”的时候,情感自然充沛了许多。

2、体验朗读。

转换角色,体验他人情感,读出情感。

以生活的感受为牵引,读出感情。

做表情、动作是小学阶段的孩子们喜爱的形式,游戏形式的朗读更容易使孩子读出感情。

3、想象朗读。

激发想象,丰富文本。

可以引导学生从被朗读主体的动作、神态、语言,从耳听、鼻嗅、口尝、手摸等方面多角度想象,体味文字背后的画面、蕴涵的不同情感。

4、看画面朗读。

画面展示鲜活的形象,借助画面通过视觉给人以内心的深深震撼。

“狠心的宙斯又派了一只凶恶的鹫鹰,每天站在普罗米修斯的双膝上,用它尖利的嘴巴,啄食他的肝脏。

白天,他的肝脏被吃光了,可是一到晚上,肝脏又重新长了起来。

这样,普罗米修斯所承受的痛苦,永远没有尽头了。

”(人教版第八册《普罗米修斯》)当学生自由读,有一定感情基垫后,出示普罗米修斯肝脏被鹫鹰啄得浑身鲜血淋淋的画面,学生一下子被普罗米修斯所忍受的残酷惩罚、不畏强暴、勇敢牺牲的精神所震撼。

在学习这一课中,学生读这一段落读得最动情。

5、辨别标点符号朗读。

不同的标点符号有着不同含义,包蕴着不同情感,通过分析标点符号,可以正确把握句段,从而读得更准确、更有感情。

“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

我可忍受各种痛苦,但决不会承认错误,更不会归还火种!

”(人教版《普罗米修斯》)读之前,问学生这段话中有什么符号?

该怎么读?

这样当学生朗读时就注意了反问句和感叹句的语气,普罗米修斯的大义凛然、坚定便通过读展现出来。

6、点评促进朗读。

以巧妙的点评促进学生的读。

教师是课堂上的“主导者”,调动着学生读的兴趣,营造着课堂读的氛围,同时也点拨了学生朗读技巧。

如读“火神很敬佩普罗米修斯,悄悄对他说:

‘只要你向宙斯承认错误,归还火种,我一定请求他饶恕你。

’”(人教版《普罗米修斯》)时,学生并没有注意到读的语调要低,老师的一句“你对普罗米修斯说话的声音太大了,我都能听见,何况宙斯?

”的点评立刻使学生注意了语调要与一般的朗读不一样。

还有配乐朗读、补充资料朗读、换词比较朗读、教师示范引领朗读等策略也能使学生在朗读中读出情味,读出意境,读出神韵,受到熏陶,获得启迪,享受乐趣。

三、积累是发展的基础,积累是发展的前提,积累是发展的必经历程。

我们要引领学生走进积累,培养学生的积累兴趣,提高学生的积累能力,切实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让学生在不断的积累中茁壮成长,振翅高飞。

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引领学生走进积累,让他们在积累中成长呢?

在教学中,我从以下方面作了一些尝试和探索。

1、在模仿中积累。

小学生特别善于模仿,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就十分注意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经常引导学生进行模仿说练积累。

学生在模仿中不知不觉积累并内化了精辟、优美的语言,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2、在生活中积累。

生活即语文。

语言文字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可以说社会处处皆语文,我们应巧妙引导学生到生活中进行相应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广泛接触社会,积累语言。

我就让学生回家多向大人学习,多留心听大人的交谈,那里面有许多有趣的语言。

有几个能力强的孩子去做了,果然得到了不少收获,带回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