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勘察纲要39.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333129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4.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程勘察纲要39.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工程勘察纲要39.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工程勘察纲要39.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工程勘察纲要39.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工程勘察纲要39.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工程勘察纲要39.docx

《工程勘察纲要39.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程勘察纲要39.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工程勘察纲要39.docx

工程勘察纲要39

 

武汉钢铁集团矿业有限公司

程潮铁矿二里冲尾矿库工程

场地岩土工程勘察纲要

(详细勘察阶段)

 

项目负责人

黄保安

审核

李书涛

审定

刘敬先

总工程师

吴光银

法人代表

吴光银

 

武汉浅层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二00九二月二十八日

●文字部分

1.前言

1.1.工程概况

1.2.勘察要求和勘察目的

1.3.编写勘察纲要依据

1.4.几点说明

2.场地工程地质条件简述

3.勘察手段及预计勘察工作量

4.报告书章节目录

5.施工组织安排及工期

6.质量保证体系

7.安全保证措施

●附件:

1.勘察任务委托书

2.岩土工程勘察技术委托书

3.勘探点平面布置图

4.钻探委托书及钻探技术要求

5.勘探点测量技术要求

6.波速、地微动测试技术要求

7.压水注水试验技术要求

8.岩、土、水试验技术要求

1.前言

1.1工程概况

1.1.1为满足生产的需要,武汉钢铁集团矿业有限公司程潮铁矿选厂迁建,为便于新建厂房的尾矿排放,特新建二里冲尾矿库。

受武钢集团矿业有限公司的委托,我单位承担了该工程的地质勘察任务。

该工程场地详细勘察阶段的岩土工程勘察技术委托书(以下简称技术委托书)是由中国恩菲工程公司(简称设计单位)于2009年1月提出(详见附件1)。

1.1.2本工程的拟建建构筑物为尾矿库、初期坝,截渗坝、尾矿库排水系统(二个窗口式排水井及直径d=1.2m排水管道,排水隧洞)、库周六个付坝组成。

1.1.3根据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中第2.1.2条规定,拟建建筑物的安全等级为二级,重要性等级为二级,抗震设防类别为乙类,地基等级为二级,场地等级为二级,本次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为乙级。

1.2勘察目的

1.2.1对库区进行地质测绘,查明场区地形地貌特征、地质构造和气象水文条件。

尚应着重调查下列内容:

地貌形态、地形条件、和居民区的分布;洪水、滑坡、泥石流、岩溶、断裂等与场地稳定性有关的不良地质作用;有价值的自然景观、文物和矿产的分布,矿产开采和采空情况;与渗透漏有关的水文地质问题;生态环境。

1.2.2提出库区地层结构及分布,产状,往邻谷渗漏的可能性。

1.2.3查明初期坝及1号4号付坝、截渗坝,坝基、坝肩地基的承载力,岩石性质、组成、渗透性,岩石的饱和极限抗压强度。

1.2.4查明不良地质作用的类型、成因、分布范围、发展趋势和危害程度,提出整治方案的建议。

1.2.5查明建筑范围内岩土层的类型、深度、分布、工程特性,分析和评价地基的稳定性、均匀性和承载力。

1.2.6查明场岩土物理力学性质,提供地基变形计算参数,预测建筑物的变形特征。

1.2.7查明埋藏的河道、沟浜、墓穴、防空洞、孤石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

1.2.8查明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地下水与地表水的关系,提供地下水位及其变化幅度。

判断污染物的运移,对水源和岩土的污染,对环境的影响。

1.2.9判定地下水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

1.2.10查明全新活动断裂、场地地基和堆积体的地震效应。

提供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及设计地震分组,划分地段类别、土的类型及场地类别。

1.2.11对抗震设防烈度≥7度的地基,分析预测地震效应,提供场地土的自震周期,对饱和砂土或饱和粉土进行液化判别,计算液化指数,判定液化等级。

1.2.12提出地基处理的不同方案的技术经济论证,并提出对设计、施工和现场监测要求的建议。

1.2.13筑坝材料和防渗覆盖粘土的调查;并对地方建材的质量、储量、开采和运输条件,进行技术经济分析。

1.3编写勘察纲要的依据

1.3.1勘察任务委托书(附件1);

1.3.2勘探点平面布置图(附件2);

1.3.3《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1.3.4《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1.3.5《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1.3.6《冶金建筑抗震设计规范》(YB9081-97);

1.3.7《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

1.3.8《岩土工程基本术语标准》(GB/T50279-98);

1.3.9《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

1.3.10《工程岩体试验方法标准》(GB/T50266-99);

1.3.11《土的分类标准》(GB145-90);

1.3.12《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50218-94);

1.3.13《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

1.3.14《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

1.3.15《建筑工程地质钻探技术标准》(JGJ87-92);

1.3.16《软土地区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GJ83-91);

1.3.17《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BG50330-2002);

1.3.18湖北省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42/242-2003);

1.3.19《冶金工业建设岩土工程勘察技术规范》

(YSJ202-88YBJ1-88)。

1.4几点说明

1.4.1本次勘察的勘探点的平面布置是由我单位根据建构物平面及特点、所了解到的地层情况布置。

1.4.2由于设计单位未提供部分建筑物的场地整平标高,故本次勘探取样、原位测试深度均以现地面标高起算,当整平标高明确以后再酌情调整。

1.4.3整平标高确定后,对将形成人工高边坡地段尚应补充进行专项边坡勘察.

1.4.4本纲要为预计工作量,其目的是起到事先指导的作用,外业工作时,应以现场地层变化的实际情况合理调整工作量。

1.4.5设计、业主单位接到本勘察纲要后如有意见,请尽快反馈给我公司项目部,以便及时调整工作量。

2.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2.1气候条件

场区属大陆性东亚季风气候特征,四季分明,光热充足,雨量充沛。

平均气温16.9℃,极端最高气温40.7℃,极端最低气温-12.4℃,年降雨量784.3~1821.73mm,平均1218.73mm,4~7月为雨季,降雨量占全年56%,一日最大暴雨量216.6mm,一小时最大降雨量78.6mm,最长连续降雨天数11天,降雨量为240.5mm,一次最大降雨574.6mm。

2.2地形地貌

拟建场地位于湖北省鄂州市东南7.5km,地理座标东经114°53′47″~114°53′2″,北纬30°18′43″~30°20′04″,西距武汉50km,东距黄石20km。

为低山丘陵地带,发育有冲沟,水塘。

2.3区域地质情况

本区处于下扬子凹陷西端,介于淮阳地盾与江南古陆之间或隶属于淮阳山字型构造前弧西翼。

南临以幕阜山为主体的东西向构造带,西依新华夏构造之梁子湖拗陷,北靠南淮阳大断裂。

区内出露地层由新至老有:

新生界的第四系、第三系,中生界的白垩系、侏罗系、三叠系,古生界的二叠系、石炭系、泥盆系、志留系。

地层分布受褶皱构造控制,志留系~二叠系多出露于本区北部鄂城~燕矶一带,三叠系与侏罗系主要出露在南部,白垩系~第三系分布在东北部,第四系广泛分布于江河、湖泊沿岸及地形低洼处。

自古生代以来,本区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褶皱、断裂均较发育,区内主要发育有两个构造体系,一为淮阳山字型构造(前弧西翼东南段),一为新华夏构造,其中前者是本地区的主干构造,决定了区内构造总轮廓和侵入体、铁矿床的分布:

程潮铁矿床即赋存于鄂城杂岩体西南缘与碧石渡向斜北翼三叠系沉积地层的接触带内

2.4地基土的构成与特征

根据场地内已有的勘察资料,场地内分布的主要地层有:

人工填积(

)层、第四系全新统冲积洪积(

)层、第四系更新统冲积洪积(

)层,第四系残积(

)层,白垩第三系(K~E)泥质粉砂岩、花岗斑岩。

现将场地内分布的主要地层从上而下简述如下:

2.4.1杂填土层(

杂色,主要由砼块、砖块、碎石、碎渣等建筑垃圾及废钢渣组成,夹粉细砂和少量粘性土,呈湿、松散状态。

层厚0.5~3.6米。

2.4.2第四系全新统坡冲积(

)层

粘土:

灰褐色~黄褐色,可塑~软塑状态,湿,含铁锰氧化物及高岭土,偶夹少量粉土,层厚1.4~7.7米。

2.4.3第四系上更新统冲积层(

2.4.3.1粉质粘土:

褐黄色夹灰白色,可塑~硬塑状态,饱和,含未完全风化花岗岩碎屑及小砾石,局部因含云母而呈近粉土状,层厚0~11.1米。

2.4.4第四系残积层(

2.4.4.1砂质粘土:

褐黄色夹灰白色,硬塑状态,局部可塑,饱和,含未完全风化花岗岩碎屑,局部粘土含量较多,层厚0~2.1米。

2.4.5三叠系(K~E)泥质粉砂岩层、花岗斑岩

2.4.5.1大冶群(T1dy)

灰白色夹肉红色,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长石云母,表面风化呈砂状,顶板埋深为0.0~2.0米,在矿区内普遍分布。

2.4.5.2蒲圻群(T2—3pq)

黄灰色,含泥质粉砂岩,胶结物为钙质和泥质,有粉砂等粒结构,中厚层状构造,顶板埋深为0.0~1.0米。

2.5地下水

勘察场地内的地下水主要为潜水上层滞水及岩层风化裂隙水。

潜上滞水主要分布在山间洼地及冲沟底部,由冲洪积、残坡积物组成,由地表水源、大气降水补给。

基岩裂隙水分布在丘陵地带,含水性微弱,渗透性不佳,风化带深度一般为10~40米,最深达60米,泉水流量一般为0.01~0.25升/秒,单位涌水量和渗透系数分别为0.00464升/秒·米和0.01042米/日。

风化带下岩体新鲜完整,可视为相对隔水层,场地内地下水对建筑材料腐蚀性的问题,本次勘察需进一步查明。

3.勘察手段及工作量

3.1勘察手段

为满足设计要求,本工程采用地质测绘、钻探、标准贯入试验、动力触探试验、波速及地微动测试、现场岩石的剪切试验等原位测试、现场压水、注水试验和室内岩、土、水试验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本次勘察工作。

拟选用的勘察手段有:

3.1.1调查与研究内容(地质测绘)

3.1.1.1地形、地貌特征及其成因类型。

3.1.1.2岩土的性质(包括岩石的岩性、成因、产状、节理、裂隙发育等情况)、成因类型、时代、厚度及分布范围。

3.1.1.3各岩土层的渗透性,地下水状况,承压含水层的分布范围、埋藏深度、承压水头以及地表、地下水的化学类型等。

3.1.1.4调查坝体及两侧、坝基病害险情,包括坝身、开裂、塌陷、散浸、漏水洞,坝基渗漏、渗透破坏(管涌、流土),以及其它各种病害险情和不良地质现象的分布位置、范围、特征、险情成因等。

3.1.2钻探取样

3.1.2.1钻探

为查清地基土名称、分层界限,获取原状土试样和进行标准贯入试验,本次钻探拟采用XY-1型钻机,采用φ91~130mm钻头进行现场钻探,确保取土、标准贯入试验的质量。

本次钻探均采用套管和泥浆护壁方法进行施钻。

3.1.2.2取原状土试样

对场地内的各层粘性土层,均取原状土试样,进行相关的室内土工试验,以确定其物理力学性质指标。

3.1.2.3取扰动土试样

在场地内的对不能取原状样的地方,取扰动土试样进行颗粒分析试验确定砂土名称,同时相应做标准贯入试验,判定液化等级,计算液化指数。

3.1.2.4取地下水试样

目的是分析评价场地内地下水对拟建建(构)筑物基础材料的腐蚀性。

3.1.2.5取岩样

目的是划分岩石风化程度界限,确定桩的桩端持力层和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及桩基设计参数并估算单桩承载力。

3.1.3原位测试

3.1.3.1标准贯入试验

目的是分析评价各岩土层的状态,判明场地内有无液化土层及其液化等级以及各岩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

3.1.3.2现场岩石剪切试验

确定岩石的c、φ值。

3.1.3.3重型动力触探试验

在碎石土层中进行重型动力触探试验,目的是分析评价其密实度及力学性质指标。

3.1.3.4波速、地微动测试

目的是分析评价场地的场地土类型、建筑场地类别、设计特征周期,并计算动弹性模量及动阻尼比。

对排水隧洞:

应在钻孔中进行弹性波速测试,为确定岩体质量等级(围岩类别),评价岩体完整性,计算动力参数提供资料。

3.1.3.5压水试验

确定岩土层的水文参数。

3.1.4室内岩、土、水试验

为取得各层地基土物理、力学参数,结合拟建建筑物的重要性、深基坑施工等所需的各种设计参数和设计院要求,拟进行的土工试验项目有:

天然含水量、天然重度、干重度、密度、比重、天然孔隙比、塑限、液限、常速法压缩试验提供土层压缩试验综合e-p曲线及相对应的e-p数据、先期固结压力、渗透系数、直剪(直快)强度、三轴剪切试验强度、老粘性土的膨胀性试验、颗粒分析试验、淤泥质土有机质含量试验、水质简分析试验、岩石物性指标、单轴抗压强度试验、点荷载试验等。

3.2勘察工作量

3.2.1钻探

本次勘察的钻探工作共布置65个钻孔,探井28个,预计总进尺1770m。

初期坝、截渗坝及付坝:

勘探点间距为25米,沿坝轴线及平行于坝轴线的上下游各布置一条勘探线,垂直于坝的轴线布置三条勘探线;对于长度较小的付坝,垂直于轴线方向布置两条勘探线。

勘探点深度是据现地形预估的,预计钻孔孔深15~50m,一般性钻孔深度为初期坝高的0.6~1.0倍,即15~25米,控制性孔为初期坝高的1.0~1.5倍,即25~37.5米;当预定孔深内未见到基岩,按照设计要求,需进入新鲜基岩2.0米。

库区:

勘探线间距250米,勘探点间距为80米,预计钻孔孔深15~25m。

筑坝材料的勘察:

以探井为主,辅以钻孔,勘探线垂直于地层走向;勘探线间距50~100米,每个产地不少于2条,每条线上不少于3个点,深度穿过有用层,一般小于15米。

取样孔为勘探总数的一半。

排水管:

勘探点的间距为50米,管道转角及排水井的位置均布置勘探点,勘探深度为13米。

排水隧洞:

勘探点的间距为20~40米,勘探深度以进入洞底3~5米为准。

3.2.2标准贯入试验

标准贯入试验孔一律按2m开始,每2m一次的原则进行,除去取样孔及探井,其余全部为标贯孔。

预计工作量1700次左右。

3.2.3静力触探(单桥)试验

本次勘察的钻探工作共布置的静力触探孔数量根据现场情况进行调整。

3.2.4重型动力触探试验

当进入卵石层后,进行重型动力触探试验,每次测试深度不少于0.5米,预计工作量100m。

3.2.5波速、地微动测试

波速测试按每个地貌单元做单孔剪切波速测试孔6个的原则进行,测试深度约120m/6孔,需钻机配合。

地微动测试预计3处。

3.2.6取原状土试样

取土孔自填土层揭穿后开始取样,每2m取土一件。

若土层较厚时可适当放宽。

在粘性土层中,所有钻孔都取样,间距同上。

预计取土总数70件(其中原状样60件,扰动样10件)。

3.2.7取地下水试样

预计取地下水试样5件作水质简分析。

3.2.8取岩芯样

预计取中风化岩共40组,若基岩破碎则做点荷载试验,预计40组(200块)左右。

3.2.9压水、注水试验

在场内内选择岩层较破碎及土层中渗透系数较大的地段进行压水试验,以确定天然岩土层的裂隙性和渗透性。

地下水位埋藏较深或干的透水岩土层中进行注水试验(不宜进行抽水时往往采用注水试验)。

3.2.10地质测绘及测量

预计地质测绘面积约9.48km2,岩石产状200组。

3.2.11工作量

预计本次勘察所进行勘察项目及工作量见表3.2.11。

预计详勘工作量表

序号

勘察项目

勘察内容

单位

工作量

备注

1

钻探

钻孔

m/孔

1600m/65孔

本工作量将根据具体情况作相应调整。

2

探井

m/孔

100m/28孔

3

原位测试

重型动力触探试验

m

30

波速测试

m/孔

60m/3孔

地微动测试

3

标贯试验

100

原位岩石剪切试验

10

压、注水试验

8孔

4

取样

原状样

60

岩样

40

扰动样

10

水样

3

5

室内试验

直接剪试验

50

常压固结试验

50

颗粒分析

10

有机质含量

3

膨胀性试验

3

水质分析试验

3

先期固结压力

6

静三轴

10

渗透试验

18

点荷载试验

200

岩石单轴抗压试验

40

岩石薄片鉴定

4

6

地质测绘

Km2

9.48

7

地形测量

Km2

0.8

8

勘探孔测量

93个

收放点93个,工作台班为5个。

表3.2.10

4.报告书章节目录

●文字部分

1.前言

1.1.工程概况

1.2.勘察目的

1.3.勘察依据

1.4.勘察手段及完成的工作量

1.5.几点说明

2.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2.1.气候条件

2.2.地形地貌、地质构造

2.3.地质岩性构成

2.4.不良地质作用

2.5.地下水

3.地基土工程性能分析与评价

3.1.地基土主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的分层统计

3.2.岩土参数的确定(包括承载力和变形参数)

4.场地地震效应

5.尾矿库的岩土工程评价

5.1.场地稳定性的评价

5.2.坝基、坝肩和库区稳定性评价

5.2.1.坝基、坝肩抗滑稳定性分析

5.2.2.坝基沉降分析

5.2.3.坝基渗漏稳定性评价

5.3.加高坝的稳定性评价

5.4.其它附属构筑物的岩土工程评价

6.排水隧洞的岩土工程评价

6.1.洞体围岩类别的划分

6.2.对洞址、洞口、洞轴线位置的建议

6.3.对洞口、洞体的稳定性进行评价

6.4.洞体开挖支护方案和施工方法的建议

6.5.对地面变形和既有建筑物的影响进行评价

7.筑坝材料的评价

8.边坡稳定、地下水位、库区渗漏等方面监测工作的建议

9.结论与建议

●附件部分

1.勘察任务委托书

2.岩土工程勘察技术委托书

3.波速、地微动测试成果报告

●图表部分

1.勘探点主要数据一览表

2.土工试验成果报告表

3.水质分析成果表

4.岩石试验成果表

5.勘探点平面布置图

6.强风化基岩顶板等高线图

7.中风化基岩顶板等高线图(暂定)

8.图例

9.地质剖面图

10.钻孔柱状图

11.重型动力触探成果图

12.土层压缩试验综合e-p曲线

13.压水、注水试验综合成果图

5.施工组织安排及工期

5.1投入生产设备:

5.1.1XY-1型钻机7-10台套,根据进度情况,必要时增加钻机台数;

5.1.2标准贯入试验设备、重型动力触探试验设备、压水注水试验设备,岩石现场剪切试验设备、取原状土试样设备按技术要求配置;

5.1.3波速、地微动测试设备一套;

5.1.4室内岩、土、水试验设备若干台套。

5.2人员及工期安排

5.2.1本工程设项目经理一名,审定人(注册岩土工程师、岩土工程高级工程师、专业副总)一名,审核人(岩土工程高级工程师)一名,项目总工(岩土工程师)一名,测量工程师一名,测量成果审核人一名,各机组设安全员一名(机长),总人数约90人,详见下表。

姓名

职务

技术职称

在本工程中任职

吴光银

法人代表

高级工程师

审定

徐书平

总工程师

注册岩土工程师

审核

马郧

高级工程师

项目总工

黄保安

副总工程师

工程师

项目经理

蓝双福

技术员

工程师

项目副总工

史家化

技术员

工程师

测量负责人

陈玲

主任

工程师

试验负责人

5.3工期:

5.3.12009年3月30日完成一部分勘探外业;2009年4月20日完成全部外业,2009年4月25日提交正式报告。

6.质量保证体系

6.1我公司为贯标认证通过单位,为保证岩土工程勘察的质量,本工程必须严格执行GB/T19001-2000质量保证体系的有关规定。

6.2本工程的质量目标为合格,争创优良。

6.3本工程的项目经理和技术负责人全面协调现场工作。

6.4技术上实行三级管理,逐级审核。

6.5保证各个影响质量的因素在质量体系中始终处于受控状态,消除质量隐患。

同时全体人员投入该体系中,以保证各工序达到质量要求。

6.6在施工前应将钻探委托书及其技术要求以及质量要求发至各钻机台,并由技术负责人向有关人员作全面、详细的技术交底,使有关人员明确有关各项技术要求和质量标准。

野外工作必须保证每一环节严格按照按规范标准编写的钻探委托书及其技术要求进行。

现场技术负责人有行使质量一票否决权。

6.7本次勘察各工序的技术和质量要求经交底并经各工序的有关部门和人员签字认可后,其质量问题经劝阻无效后由各工序的有关人员自负其责。

6.8描述内容、尺寸、取样和标准贯入试验、静力触探试验及其它需钻探进行的原位测试工作由现场描述员负责完成并承担该部分责任;现场波速、地微动测试工作和室内岩、土、水试验工作由岩土检测中心负责完成并承担该部分责任;内业资料整理工作由项目总工负责完成并承担该部分责任;审核工作由审核人和审定人负责完成并承担该部分责任;成果资料校对由校对人员负责完成并承担该部分责任;内业资料成品加工的工作和质量由内业加工人员负责完成并承担该部分责任。

6.9各工序均必须满足前一工序对本工序提出的要求。

否则为不合格品。

6.10本工程认真履行合同,保质保量,坚持施工过程中向甲方和设计单位提供资料信息,做到优质服务,以保证工程质量并最大限度地满足甲方和设计单位的要求。

7.安全保证体系

7.1勘察现场各生产机组设专职安全员一名(即机长),并承担其安全责任。

勘察现场总体安全责任由项目经理负责。

7.2每个勘探点在钻探过程中实行封闭作业,严禁闲人围观或进入。

7.3严格执行野外安全勘察行业规章条例,所有上岗人员开工前均须进行安全教育,加强安全组织措施,确保施工过程中的人身安全。

7.4上岗人员应按安全生产要求戴好安全帽,穿戴好劳保服饰,着装不整齐者不得上岗。

7.5做好勘察现场的施工管理工作,做到文明生产、安全生产。

 

附件5

勘探点测量技术要求

1.本工程的勘探点的测量技术工作及其精度应严格按国家行业标准《建筑工程地质钻探技术标准》(JGJ87-92)中的有关规定执行。

2.勘探点测设于实地时,勘探点点位应设置有编号的标志桩。

开钻前应按设计要求核对桩号及其实地位置,两者必须符合。

3.因障碍物改变勘探点位时,应将实际勘探点位置及时标明在平面图上,注明与原桩位的偏差距离、方位和地面高差,必要时应重新测设点位。

4.勘探点的测设精度为:

平面位置允许偏差±0.25m,高程允许偏差±0.5cm。

5.测量人员在将勘探点实测到现地时,应当时回收其高程值并及时提交给工程技术负责人,以便工程技术负责人能够较准确地掌握地形变化,及时作草图。

6.测量人员在提交测量成果前,应检查、校对测量的原始资料,并应在平面图上通过展点自检其准确性,经检查无误后方可提交技术负责人使用。

7.测量人员应提交的资料:

7.1勘探点测量成果:

各勘探点的点位、坐标和高程数据。

7.2测量手簿:

各勘探点的测量原始数据。

8.测量人员提交的资料应装订成册,签名齐全,符合我院和本公司的贯要求。

8.测量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应做好本职工作,切实负责,并承担自己应承担责任。

附件6

波速、地微动测试技术要求

1.测试目的:

为了查明勘察场地的场地土类型和建筑场地类别,需进行波速、地微动测试工作。

2.测试方法:

均采用单孔检层波法。

3.测试孔号:

测试孔号由技术人员根据现场地形地貌情况在现场决定,深度20米,并需钻机配合。

4.测试技术要求

4.1.试验前应自检仪器是否正常,线路连接是否良好,经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