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基础巩固卷一.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332515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3.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教育基础巩固卷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中学教育基础巩固卷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中学教育基础巩固卷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中学教育基础巩固卷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中学教育基础巩固卷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学教育基础巩固卷一.docx

《中学教育基础巩固卷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教育基础巩固卷一.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学教育基础巩固卷一.docx

中学教育基础巩固卷一

中学教育基础知识

巩固卷一

一、选择题

1.某生在学习上极其努力,但学业成绩仍跟不上班集体,多次承受失败之痛苦,因而产生被动、退缩、无动力、不进取。

这种心理反应是(B)。

A、认识功能障碍B、习得性无力感

C、自我估价降低D、焦虑

2.一学生在测验时遇到某个难题,暂时跳过去,先做简单的,这表明他已经掌握了一些(C)。

A、组织策略B、问题解决的策略

C、元认知策略D、精细加工策略

3.一个人做出某种行为是因为“别人都这么做”,那么他的行为就是(B)行为。

A、服从B、从众

C、去个性化D、认同

4.“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是一种什么心理现象(A)。

A、去个性化B、从众

C、服从D、群体极化

5.关于焦虑与学习效率的关系的正确陈述是(C)。

A、高焦虑同高能力相结合会抑制学习

B、高焦虑同一般能力相结合会促进学习

C、不管学习难度如何,均是中等程度焦虑水平时学习效率最高

D、难度大的学习,低焦虑效率好

6.在维纳的归因理论中,属于内部而稳定的因素是(B)。

A、努力B、能力

C、难度D、运气

7.关于学习动机对学习的影响,表述正确的是(D)。

A、学习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是固定不变的

B、学习任务比较简单时,学习动机强度较低可达到最佳水平

C、学习任务比较困难时,学习动机强度较高才能达到最佳水平

D、学习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根据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8.在教育教学中采用

8.“一刀切”、“一锅煮”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D)。

A.顺序性B.阶段性

C.互补性 D.个别差异性

9.教育目的产生和变化的现实基础是(C)。

A.生产力B.生产关系

C.生产方式D.科学技术

10.教育目的的最终制约因素是(A)。

A.生产力B.生产关系

C.生产方式D.科学技术

1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

A.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说明教育目的受生产力的制约

B.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说明教育目的政治性质的制约

C.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说明受教育者的身心特点可以决定教育目的

D.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说明教育目的具有客观性

12.“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是对立统一的历史过程”这一命题告诉我们(D)。

A.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根本不存在对立

B.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对立始终存在

C.目前我们已经实现了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完全统一

D.在目前条件下,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对立还是存在的,有时甚至还很尖锐

13.追求教育目的的永恒性是哪种教育目的观的观点(A)。

A.人文主义的教育目的观

B.科学主义的教育目的观

C.科学人文主义的教育目的观

14.关于全面发展,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B)。

A.德、智、体、美、劳等方面都得到发展

B.使每位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都得到同样的发展

C.学生可以有自己的特长

D.不要求学生门门功课都精通

15.下列不属于广义教育内容的是(C)。

A.正规教育 B.非正规教育 

C.终身教育 D.非正式的教育

16.新课程提倡的三维教学目标是指(D)

A.知识、技能和方法B.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C.知识、技能和情感D.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7.多元智力理论是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一,其提出者为美国学者(A)

A.加德纳B.推孟C.韦克斯勒D.加涅

二、名词解释

1.思维

思维是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2.流体智力

流体智力指一般的学习和行为能力。

3.教育机智

教育机智是教师综合运用自己的才识来处理教育教学中的偶发事件的能力。

它是教师创造性教育才能的最高表现,是教师的高度责任感、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智慧水平的综合体现。

4.社会知觉

社会知觉就是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三、简答题

1.简述观察法的主要优点和不足。

答:

优点:

能收集到被观察者客观、真实的第一手资料。

不足:

(1)观察者处于被动地位。

(2)观察结果难于重复。

(3)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容易受到观察者的预期和偏见的影响。

2.简述智力的个体差异。

答:

智力的个体差异表现在两个方面:

(1)发展水平上的差异。

不同的人所达到的最高水平极其不同。

(2)智力的结构差异,即组成方式上有所不同。

另外,人的智力发展有早晚差异。

有人“少年早慧”,“有人“大器晚成”。

3.人格结构包含哪些成分各个成分之间具有什么样的关系

答:

人格结构包括:

(1)知——情——意系统。

(2)心理状态系统。

(3)人格动力系统。

(4)心理特征系统。

(5)自我调控系统。

关系:

以上五种人格系统之间并非完全独立,相互之间会有重合,这种重合使各成分之间具有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4.简述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

答:

(1)有正常的智力水平。

(2)能够了解并接受自己。

(3)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

(4)善于调节与控制情绪。

(5)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四、论述题

1.你认为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在教育过程中具有什么意义?

答:

(1)教师工作的最大特点在于灵魂对灵魂的塑造,作为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否则就会给学生未来的身心发展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

(2)教师的劳动具有周期长、见效慢、艰巨复杂等特点,这就决定了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

(3)教师特定的职业活动决定了教师必须具有稳定的情绪,否则就会加剧师生关系的紧张和对立,导致教育、教学工作的失败,而且也影响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和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和信心。

(4)良好的性格特征是形成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学生性格形成的无法取代的教育因素。

因此,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个性特征。

(5)清晰的自我意识能够帮助教师及时调整和克服心理冲突和心理问题,使其始终以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投入工作之中。

2.分析三种典型的师生关系模式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

答:

师生关系模式不同,学生的学习成绩也不同。

(1)在专制型模式之下,当教师在场时学生的学习成绩高于教师不在场时,说明他们是在教师的权威下才努力学习的。

(2)在放任型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成绩在教师不在场时反而更好,这主要是因为,学生中的具有领袖才能的人,出面进行组织的结果。

(3)在民主型模式之下,学生的学习努力程度比较适中,学习成绩比较稳定。

3、作为校本研究的主体对教师有什么要求?

答:

校本教研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强调教师即研究者,要求教师形成研究意识,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和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鼓励教师从课程改革的问题和需要出发选择课题,强调研究的实效性和可持续性。

五、材料分析题

[案例]王老师是一位青年教师,工作热情非常高,他对学生的要求十分严格,他经常要求学生不要讲脏话;不要乱扔废纸……而这位教师讲课情急时,常常”笨猪“,”死脑子“不绝于耳。

吸烟后,随手将烟蒂抛在课桌下面……教育后的班级会怎样呢?

虽然王老师没少用嘴皮子,没少用各种惩罚手段。

但是班上说脏话、粗话连篇,纸屑杂物随处可见。

王老师百思不得其解。

  问题:

请你帮助分析一下,王老师教育的班级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后果,做一名班主任应怎样教育学生才能有良好的效果?

[参考答案]:

有三个原因:

  第一是王老师“身教”不利,没有“身教”,“言教”就显得苍白无力。

“身教”即可以增加“言教”的可信性和感染力,而且还能像春雨润物一样起着细微的、不易觉察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

班主任只有严格要求自己,随时把自己置身于“榜样”和“镜子”的位置,事事从自我做起,才能顺利地“内化”为学生的需要。

  第二是言教不服。

“言教”必须以理服人,否则无教育可言。

学生中出现问题,一味的“管、卡、压”,固然不行,只有言之以理,以理服人,才能达到教育效果。

否则一切教育都是徒劳的。

第三是心教不诚。

教育不过是为了不让学生弄清楚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错在什么地方,怎样去改正,而不应该把学生的错误化成给学生的理由。

如果这样学生会产生对立情绪,对教师产生戒备和反感,甚至会“背道而驰”。

由此可见,班主任在教育学生时,必须抱着关心、帮助、谅解、鼓励的态度,用“心”去爱学生,让学生明白\'老师是爱你,才教育你”。

让学生感到你的“爱心”和“诚意”,乐于接受你的教育,才会有效果。

 

浙江省招教考试(中学教育基础知识)

巩固卷

(二)

一、选择题

1.根据实施教学评价的时机不同,可以将教学评价分为(A)。

A、准备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B、常模参照评价与标准参照评价

C、标准化学绩测验和教师自编测验

D、发展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

2.“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或“一诺千金”体现的是(B)对从众行为的影响。

A、道德感B、承诺感

C、模糊性D、匿名

3.某学生在考场产生了“怯场”现象,这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过度焦虑和紧张,这是因为该生动机水平(C)。

A、过弱B、中等

C、过强D、无所谓强弱

4.某学生在英语测验中取得了高分,他将成功归因于运气好,这种归因具有的特性是(D)。

A、内部—稳定—可控的

B、内部—不稳定—不可控的

C、外部—稳定—可控的

D、外部—不稳定—不可控的

5.数学教师在教应用题时,一再强调要学生看清题目,必要时可以画一些示意图,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B)。

A、牢记住题目内容

B、很好地完成对心理问题地表征

C、有效地监控解题过程

D、熟练地使用计算技能

6.如果一个家长想用看电视作为强化物奖励儿童认真按时完成作业的行为,最合适的安排应该是(D)。

A、让儿童看完电视以后立即督促他完成作业

B、规定每周看电视的适当时间

C、惩罚孩子过分喜欢看的行为

D、只有按时完成家庭作业后才能看电视

7.在许多人“起哄”的时候,平时文雅的学生也会表现得粗鲁无礼,这种行为是?

(C)。

A、服从B、从众

C、去个性化D、模仿

8.我国社会主义学校德育的组成部分不包括(C)。

A.道德品质教育B.政治教育

C.宗教教育D.思想教育

9.下列不属于欣赏自然美的形式的是(B)。

A.组织学生远足 B.美术 

C.指导学生写生 D.地理课教学

10.自上而下由中央政府负责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是(A)。

A.国家课程B.显在课程

C.核心课程D.学科课程

11.教材编写、教学、评估的依据是(B)。

A.课程计划B.课程标准 

C.教学大纲D.教科书

12.最基本的教育过程是(D)。

A.学生从进入小学到大学毕业或受完一定阶段教育的总的教育过程

B.一门课程从开始到结束的教育过程

C.一门课程中的一章或一个单元的教育过程

D.一点知识或一课书的教育过程

13.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小学儿童认知发展一般处于(C)。

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

14.特别重视学生活动的重要性的教育流派是(B)。

A.传统教育B.现代教育

C.形式教育D.实质教育

15、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的课程是(B)

A.地方课程B.校本课程C.国家课程D.学科课程

16.对于教育过程中的规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知识的掌握与智力的发展之间成正比关系

B.心理的发展必定有助于身体的发展

C.具体与抽象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D.非理性因素制约和决定着理性因素的发展

17.探究学习实施的过程是(B.)

A.计划阶段——问题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

B.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

C.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解释阶段

D.计划阶段——问题阶段——解释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

二、名词解释

1.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即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2.德育

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思想、政治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

3.讲授法

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可分为讲述、讲读、讲解三种方式。

4.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方面,是教师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以“传道、授业、解惑”为中介而形成的一种最基本、最主要的人际关系,也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道德等关系在教育领域中的反映与体现。

三、简答题

1.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什么?

答:

我国的师生关系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为根本目标的。

这是一种不同于以往任何时代、任何国家的新型师生关系,其明显的特征是:

教育民主、尊师爱生、教学相长。

2.试分析义务教育学校不得开除学生的原因。

答:

《义务教育法》规定不得开除学生,是由义务教育的性质决定的,目的是为保障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义务教育是强制性教育,是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不能因为学生违反学校管理制度,就剥夺学生受教育的权利。

在这一点上,义务教育同非义务教育有所不同。

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如果严重违反学校管理制度,学校可给予其开除学籍的处分。

3.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的社会属性表面在哪些方面?

①教育具有永恒性。

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它是一个永恒的范畴。

②教育具有历史性。

这种历史性在阶级社会中表现为阶级性。

③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具体表现在:

教育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不能将其独立性绝对化。

4.简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主要内容。

①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②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③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惟一途径。

四、论述题

试述马斯洛的动机理论。

答案要点:

(1)马斯洛将人的动机分为匮乏动机和成长动机。

匮乏动机是……;成长动机是……。

在成长动机的驱使下,人们愿意承受不确定性、紧张乃至痛苦,以使自身的潜能得以实现。

(2)马斯洛的动机理论基础是需要层次理论。

①需要的五种层次:

从低级到高级依次是:

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②各层次的关系及作用:

a.需要层次越低,力量越强大。

b.当低级需要未得到满足时,这些需要便成为支配个体的主导动机。

一旦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较高一层的需要便会占主导地位,支配个体的行为。

2.试述遗忘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

答案要点:

一、遗忘的原因的两种解释:

(1)消退说:

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至最后消退的结果。

(2)干扰说:

遗忘是由于学习和回忆时受到了其它刺激的干扰。

二、影响因素:

不能回忆主要是缺少提取信息的线索。

一个线索对提取的有效性主要依赖于以下因素(条件):

(1)与编码信息联系的紧密程度。

(2)情境和状态的依存性。

(3)情绪的作用。

3.新课程标准在哪些方面突出体现了“以学为本”的设计思想?

 答:

第一,在课程目标的设计上,新增加的两个维度“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突出了作为学习主体的人——学生和学生发展的重要地位,更多地关注和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学习的态度与情感,反映了课程标准的设计思想是“目中有人”、“以学为本”的现代课程理念。

   第二,在内容标准的设计上,从“学习领域”、学习主题”、“目标要素”的学的角度,来设计和组织课程内容,以学生的学习为主线,充分感受到课程标准中“学生”和“学生发展”是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第三,在课程实施建议方面,从“教”更好地为“学”服务,从“教”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发展”,从“教”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样一个角度来提出建议。

为学生形成主动参与、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相互合作的学习品质,提供教学环境和教学平台的支撑。

五、材料分析题

[案例]“差生”的成绩

  我是差生行列中的一员,我也曾努力过,刻苦过,但最后却被一盆盆冷水浇得心灰意冷。

就拿一次英语考试来说吧,我学英语觉得比上青天还难,每次考试不是个位数就是十几分,一次教师骂我是蠢猪,我一生气下决心下次一定要考好。

于是,我加倍努力,真的拿了个英语第一名。

心想这次老师一定会表扬我了吧!

可是出乎我意料,老师一进教室就当着全班同学的面问我:

“你这次考的这么好,不是抄来的吧?

”听了这话,我一下子从头凉到脚,难道我们差生就一辈子都翻不了身了吗?

  问题:

透过这份案例,深切地感受到学生对现行评价制度和评价方法的恐惧,不满与无奈。

现行课程评价存在哪些主要问题?

参考答案:

  一、评价功能失调,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忽视改进、激励、发展的功能,表现在学生身上就是学生只关心考试得了多少分,排在第几名,而很少关心考试中反映出来的自身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二、过分关注活动的结果。

(如学生成绩、教师业绩、学校升学率等)忽视被评价者在活动的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忽视对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的评价,忽视对教育活动发展、变化过程的动态评价。

 三、评价主体单一,基本上没有形成学生、教师管理者、教育专家、家长等多主体共同积极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忽视了评价主体多源,多向的价值,尤其忽视自我评价的价值。

  四、评价标准机械、单一,过于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忽略了学生、教师、学校的个性发展和个体间的差异性。

  五、评价内容片面,过于注重学业成绩,而对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活动中体现和忽视,或者缺乏有效的评价工具和方法。

  六、评价对象基本处于被动地被检查,被评判的地位、自尊心、自信心得不到很好的保护,对评价往往持一种冷漠、应付、对立、讨厌、拒斥或者害怕,恐惧、逃避的态度,甚至出现欺骗,弄虚作假的行为。

浙江省招教考试(中学教育基础知识)

巩固卷(三)

一、选择题

1.我国颁布实行的壬戌学制是在(D)

A.1902年B.1903年

C.1912年D.1922年

2.教育学生必须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这要求教师的知识结构应有(D)

A.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B.精深的专业知识

C.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D.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3.人们常说“教育有法而教无定法”,这反映教师劳动具有(B)

A.连续性特点B.创造性特点

C.长期性特点D.示范性特点

4.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A)

A.教学为主B.德育为主

C.教师为主D.学生为主

5.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所倡导的“平行教育”的德育原则是指(D)

A.知行统一原则

B.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C.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D.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6.课外校外教育与课堂教学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C)

A.师生共同参加的

B.学生自愿选择的

C.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

D.受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规范的

7.班主任做好班级工作的中心环节是(B)

A.了解和研究学生B.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C.做好个别学生的教育工作D.同家庭、社会密切配合

8.“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句话反映了教师劳动的(D)

A.连续性B.创造性

C.主体性D.长期性

9.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和提高过程,其实施顺序是(D)

A.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

B.以“情”为开端,情、知、意、行依次进行

C.以“行”为开端,行、知、情、意依次进行

D.视具体情况,可有多种开端和顺序

10.倡导发现法教学的是美国的心理学家、教育家(C)。

A.斯金纳  B.杜威  

C.布鲁纳  D.加涅

11.提出“范例教学”理论的教育家是(A)。

A.根舍因  B.布鲁纳  

C.巴班斯基  D.赞科夫

12.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是(B)。

A.认知结构的教育理论  

B.全面发展的教育理论  

C.范例教学的理论  

D.教学最优化的教育理论

13.建国初期从前苏联译介的大量教育学教材中,对我国影响最大的是(D)。

A.申比寥夫等合著的《教育学》  

B.斯米尔诺夫著的《教育学初级读本》

C.叶希波夫·冈察洛夫著的《教育学》  

D.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

14.最早倡导教育实验并提出“实验教育法”这个名称的教育家是(C)。

A.赫尔巴特  B.裴斯泰洛齐  

C.梅依曼  D.洛克

15.最早提出“行动研究”这一概念的是(D)。

A.梅依曼  B.拉伊  

C.凯洛夫  D.勒温

16.课程改革的的基本理念是(C)

①以学生发展为本②、培养环境意识③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④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D.②④

17、综合实践课主要包括(A)几部分。

A、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

B、信息技术教育,合作性学习,社会实践,劳动技术

C、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实践,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

D、信息技术教育,合作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 

二、名词解释

1.心理模型:

指相互关联的言语或表象的命题集合,是人们作出推论和预测的深层知识基础。

2.结构性知识:

乔纳森划分的学习类型之一,指习得概念或命题的多样性而又相互关联的网络。

3.癸卯学制——1903年修改为癸卯学制,这是我国近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开始。

它以日本的学制为蓝本,并保留了封建科举制度的残余,以读经尊孔为教育宗旨。

其特点是学习年限长。

4.知行统一原则——又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在德育过程中,既要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又要引导他们久进行实际锻炼,把理论教育与组织实践活动、提高思想认识和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使学生成为知行统一、言行一致的一代新人。

三、简答题

1.班主任应如何组织培养班集体?

(1)确立班集体的奋斗目标;

(2)选择和培养班干部;

(3)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

(4)组织多样的教育活动。

2.影响信息保持的因素有哪些?

(1)识记材料的性质

(2)识记材料的数量

(3)学习程度

(4)识记材料的序列位置

3.简述气质与性格的关系。

答:

(1)气质与性格的联系:

有些性格特征在各种气质类型的人身上都可能形成;气质可以影响某些性格特征形成发展的速度,性格特征也会影响人的气质类型的改变。

(2)气质与性格的差异:

定义的差异;形成与影响的差异;稳定性与可塑性的差异;社会评价的差异。

4.简述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1)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2)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为学校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3)文字的产生和知识的记载与整理达到了一定程度,使人类的间接经验得以传递(4)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教育机构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

四、论述题

1.联系实际,谈谈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意义与具体内容。

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它的意义是:

1、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素质。

2、有利于强化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3、有利于净化教育行业风气,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4、有利于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