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大纲及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332411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6.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大纲及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大纲及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大纲及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大纲及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大纲及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大纲及教案.docx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大纲及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大纲及教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大纲及教案.docx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大纲及教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学大纲(现代部分)

总学时数:

105学时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

《中国现代文学》是一门研究“五四”以来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历史的学科,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必修的基础课。

该课程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过程及其特点:

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的和美学的观点、方法,分析和评价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作家作品:

全面系统地了解“五四”文学革命以来的文学思潮、文学运动、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发展的基本概况以及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成就和经验教训;培养学生研究文学现象和作家作品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要点与课时安排

引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4课时)

第一节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起点与文化背景

19、20世纪之交,中国从社会组织结构上的变革对文化的触动;文化机制的变化对文学的影响。

第二节文学观念的变革

近代文学变革中的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中国文学现代性文学观念的孕育。

第三节文学创作的业绩

该时期出现的“南社”诗歌团体;“戏剧改良”;“新文体”的散文;“政治小说”;翻译的外国小说;民初各种言情通俗小说等等。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6课时)

第一节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周作人《人的文学》;李大钊《什么是新文学》等文学主张;文学革命兴起的基本状况;五四文学革命的深入发展。

第二节新文学社团与思潮流派

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社、语丝社、湖畔诗社等;五四主要文学思潮和流派。

第三节20年代文学论争

与以林纾为代表的国粹派文人的斗争;与学衡派、甲寅派等复古派的论争;新文化统一战线内部的论争。

第四节五四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

“人”的文学观念的现代意义;文学语言变革的革命性意义;文学观念的彻底转型;文体形式发生的重大变化;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关系的建立。

第二章20年代小说

(一)(8课时)

第一节鲁迅的生平、思想和文学创作概述

鲁迅作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人;南京水师学堂的学习期间接受了进化论;日本仙台学医和“弃医从文”的选择;五四时期的“呐喊”,小说和杂文的创作;五四退潮后的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野草》,历史小说《故事新编》;大革命失败时的思想反思,进化论的轰毁;在上海参与左翼文学运动;生命最后的战斗日子以杂文为武器。

第二节《呐喊》、《彷徨》

《呐喊》、《彷徨》在中国现代小说发展史上的地位;小说集的思想内容;《狂人日记》的思想启蒙总纲;《阿Q正传》的改造国民性的思想和关于农民问题的思考;《伤逝》为代表的知识分子问题的思考;

《呐喊》、《彷徨》的艺术成就:

人物塑造、表现手法、吸收外国小说的技巧、“格式的特别”等,创造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式。

第三节《故事新编》

鲁迅历史小说的独特性;《故事新编》的主要思想内容;《故事新编》的创作方法;《故事新编》的艺术特点。

第三章20年代小说

(二)(6课时)

第一节20年代小说概述

五四“为人生”派的小说创作;“问题小说”;乡土小说;浪漫抒情小说等创作现象。

第二节叶绍钧、许地山、冰心

叶绍钧“为人生”小说的概述;短篇小说代表作《潘先生在难中》;长篇小说《倪焕之》。

许地山的短篇小说《綴网劳珠》和散文集《空山灵雨》;许地山小说的宗教思想和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

冰心的“爱的哲学”;“问题小说”和短篇小说《超人》。

第三节郁达夫

郁达夫的小说创作概况;《沉沦》的思想价值和以其为代表的独特小说风格;郁达夫小说主人公的“自叙传”性质;浓烈的抒情笔调,感伤色彩浓重的浪漫主义的倾向。

第四章20年代新诗(6课时)

第一节20年代新诗概述

“诗体的大解放”;胡适、刘半农等的白话诗;文学研究会的现实主义诗歌;冰心哲理小诗;创造社的浪漫主义诗歌;湖畔诗社、冯至等的抒情诗;早期政治抒情诗;李金发的象征诗等。

第二节郭沫若

开一代诗风的郭沫若;郭沫若诗歌创作概述;《女神》诗集的内容与文学史的意义;《女神》诗集的浪漫主义的美学特征。

第三节徐志摩、闻一多

新月诗派的“新格律诗运动”;闻一多的“三美”诗歌理论;闻一多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徐志摩诗歌的艺术成就。

第五章20年代戏剧(4课时)

第一节20年代话剧创作概况

萌芽期的话剧和“文明戏”;早期话剧运动和现代话剧的演变;民众戏剧社与“爱美剧”;欧阳予倩、洪深、丁西林等的早期独幕剧;郭沫若等的早期历史剧。

第二节田汉

对早期话剧的重要贡献;南国戏剧运动;《获虎之夜》、《名优之死》等主要话剧创作;田汉话剧的浪漫主义艺术倾向。

第六章20年代散文(4课时)

第一节20年代散文概述

五四时期的杂感文;“语丝文体”及语丝社等群体的散文创作;小品散文;叙事抒情的“美文”;散文诗等。

第二节周作人

《自己的园地》等散文创作;周作人小品散文的艺术风格。

第三节冰心、朱自清

冰心的《寄小读者》等;冰心散文的艺术特色;朱自清的《背影》、《荷塘月色》等;朱自清散文创作的艺术特点。

第四节鲁迅的《野草》和《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的创作背景;《野草》的思想意义;《野草》的艺术成就;回忆性叙事散文集《朝花夕拾》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

第七章30年代文学运动与文学思潮(3课时)

第一节左翼文学运动与思潮

革命文学的倡导与论争;“左联”的成立及其左翼文艺运动;左翼文学思潮的功过评述。

第二节人文主义文学思潮

五四文学人文主义思想的承传;西方文艺思想的吸收;梁实秋、朱光潜、沈从文等作家的文学主张;人文主义文学思潮之评价。

第八章30年代小说

(一)(5课时)

第一节30年代小说概述

小说流派和创作现象概况;小说新人迭出、小说体式日益丰富、中长篇小说数量激增;革命+恋爱小说模式;社会分析小说;讽刺小说;现代派小说等。

第二节丁玲、张天翼、艾芜、吴组缃、萧红

丁玲的小说创作道路;《莎菲女士日记》人物形象分析;丁玲的“新小说”;丁玲的后期小说创作;张天翼小说创作概况;《包氏父子》、《华威先生》及其张天翼讽刺小说艺术特色;艾芜的《南行记》等短篇小说的艺术风格;吴组缃的《一千八百担》等皖南农村小说;“东北作家群”及其萧红的小说成就。

第三节新感觉派小说

新感觉派小说的艺术渊源;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等的小说创作;30年代现代派小说的艺术成就与不足。

第九章30年代小说

(二)(6课时)

第一节老舍的生平、思想和创作概况

老舍在英国完成的三部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抗战前的执教和写作;《猫城记》、《离婚》等作品;抗战以后到建国时期的创作;《月芽集》中篇小说集、长篇小说《火葬》、话剧作品等。

第二节《骆驼祥子》、《四世同堂》

《骆驼祥子》的主题思想;祥子、虎妞等人物形象分析;祥子悲剧命运的思想意义;《骆驼祥子》的艺术特色;《四世同堂》在民族抗战中的文化反思主题;人物塑造的特点;《四世同堂》的艺术成就。

第十章30年代小说(三)(6课时)

第一节茅盾的生平、思想和创作概况

茅盾早期的“为人生”文学主张;大革命失败后的文学创作;30年代的左翼文艺活动;长短篇小说、散文、杂感等作品。

第二节《蚀》、《子夜》

《蚀》三部曲及茅盾早期长篇小说创作的特点;茅盾代表作《子夜》的社会剖析小说的特点;吴荪甫人物形象的塑造;《子夜》的艺术成就;茅盾的其他长篇小说和《春蚕》、《林家铺子》等短篇小说。

第十一章30年代小说(四)(6课时)

第一节巴金的生平、思想和创作概况

巴金早期的无政府主义思想与《灭亡》等小说;1928年回国以后的小说创作;抗战时期的小说创作;散文等创作情况。

第二节《激流三部曲》、《寒夜》

《激流三部曲》的主题思想;觉新、觉民觉慧、高老太爷等人物形象;抗战时期长篇小说《寒夜》的思想和艺术价值;巴金小说现实主义创作特色。

第十二章30年代小说(五)(6课时)

第一节沈从文创作概述

沈从文的创作道路;《绅士的太太》、《八骏图》等都市小说的创作特点;湘西小说表现的“人生形式”;田园抒情小说的风格;沈从文小说的文体追求。

第二节《边城》

《边城》对“人性美”、人情美表现;翠翠形象塑造;《边城》的历史评价和审美评价。

第十三章30年代新诗(3课时)

第一节30年代新诗概述

左翼诗人的政治抒情诗;殷夫和中国诗歌会的诗歌创作;现代派诗歌群体和流派形成及其创作。

第二节戴望舒、卞之琳、藏克家

戴望舒的《雨巷》和其早期诗歌创作;戴望舒现代主义诗歌创作的艺术成就;戴望舒后期诗歌创作诗风的转变;卞之琳的《三秋草》、《鱼目集》等诗歌的现代主义特点;藏克家的《烙印》、《泥土的歌》等现实主义诗歌创作。

第十四章30年代戏剧(6课时)

第一节30年代戏剧概述

无产阶级戏剧的左翼戏剧运动;“普罗戏剧”与“国防戏剧”;洪深的《农村三部曲》等现实主义剧作;抗战初期的“好一计鞭子”等街头剧、历史剧等。

第二节曹禺与《雷雨》、《日出》、《北京人》

曹禺对中国现代话剧的主要贡献;代表作《雷雨》的思想和艺术价值;周朴园、繁漪等人物形象分析;《日出》的思想和艺术价值;陈白露形象分析;《北京人》的思想主题;曹禺话剧的主要艺术成就。

第十五章30年代散文(4课时)

第一节30年代散文概述

小品散文的多元发展;杂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哲理散文;报告文学等。

第二节鲁迅杂文

鲁迅前后期杂文思想内容的异同;鲁迅杂文政论性与诗化的结合;鲁迅杂文形象性等特点;鲁迅杂文幽默讽刺的艺术风格。

第三节林语堂

30年代小品散文的代表;幽默、闲适和独抒性灵的创作特点;林语堂小品散文的得失评价。

第十六章40年代文学思潮(2课时)

第一节国统区文学思潮

抗战初期“文协”的成立和“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口号;上海“孤岛文学”和“鲁迅风”杂文及戏剧运动;关于“民族形式”问题的讨论;“战国策派”和“与抗战无关论”;胡风的“主观战斗神”和关于现实主义与“主观论”的文学论争等。

第二节解放区文学思潮

1942年”文艺整风“与毛泽东《延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讲话”的历史意义;关于“文艺为工农兵”的文艺方向;第一次“文代会”。

第十七章40年代小说

(一)(4课时)

第一节40年代小说概述

国统区、沦陷区小说创作的几种类型;丘东平《第七连》等抗战题材的小说;以沙汀《在其香居茶馆里》和《淘金记》、《还乡记》等长篇小说为代表的社会剖析和世情小说;萧红的《呼兰合传》等文化分析小说;路翎的长篇小说《财主底儿女们》等人生、人性探索小说。

第二节《围城》

钱钟书小说创作的代表作;小说的主题思想和象征意蕴;方鸿渐等人物形象的塑造;小说的讽刺性叙述模式和新“儒林外史”的艺术风格;《围城》的艺术成就。

第三节张爱玲等的小说

张爱玲的短篇小说集《传奇》、中篇小说《金锁记》、《倾城之恋》等;张爱玲小说的思想倾向和审美价值;徐訏和无名氏为代表的都市传奇小说。

第十八章40年代小说

(二)(2课时)

第一节现代通俗小说概述

现代通俗小说发展概况;社会小说;言情小说;武侠小说;历史小说等;代表作家徐枕亚、包天笑、范烟桥、周瘦鹃等。

第二节张恨水

现代通俗小说史上的集大成作家;代表作《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缘》、《八十一梦》等;张恨水通俗小说的创作特点。

第十九章40年代小说(三)(5课时)

第一节解放区小说概述

《新儿女英雄传》等抗战题材的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暴风骤雨》等反映“土地改革”的小说;其他反映解放区农村生活的小说创作。

第二节赵树理、孙犁

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等小说创作;

赵树理小说的民族化艺术追求;赵树理小说的思想艺术成就;孙犁的《荷花淀》等作品的独特的思想意义和艺术风格。

第二十章40年代新诗(4课时)

第一节40年代新诗概述

朗诵诗;田间的《给战斗者》等长诗;胡风与“七月诗派”诗歌;袁水拍的《马凡陀山歌》等政治讽刺诗;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等解放区的长篇叙事诗创作。

第二节艾青

《大堰河》、《向太阳》、《火把》等诗歌创作概述;艾青诗歌“土地”与“太阳”主题意象;艾青诗歌“忧郁”情感基调和审美艺术风格;艾青对中国新诗发展的重要贡献。

第三节九叶诗派

辛笛、穆旦等九叶诗人的创作;九叶诗派对现代主义艺术的吸收和发展;九叶诗派诗歌的精神品格和艺术成就。

第二十一章40年代戏剧(5课时)

第一节40年代戏剧概述

现实题材的话剧创作;历史题材的戏剧创作;陈白尘《升官图》等讽刺喜剧创作;《白毛女》等解放区新歌剧创作。

第二节郭沫若历史剧

以《屈原》为代表的抗战时期六个历史剧;郭沫若剧作思想主题;“屈原”悲剧人物形象的塑造;郭沫若历史剧的浪漫主义艺术特色。

第三节夏衍

代表作《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芳草天涯》等剧作的内容;夏衍现实主义戏剧艺术的主要特征;夏衍对现代话剧创作的贡献。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学大纲(当代部分)

 

课程编号:

0110108

总学时数:

80课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是给中文本科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通过学习,应使同学全面了解1949年至今中国当代文学领域在文学思潮、文学运动与文学创作等方面的总体状况和重要的作家作品。

本课程的学习要求:

基本了解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过程及基本特点;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从历史的和美学的角度认识和评价各个时期的重要作家作品;对于重要的作家,应能全面了解其创作概况及文学史地位;对于重要作品,应能对其思想艺术特点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与评价;在此基础上,应能对当代文学发展的基本规律作出归纳与总结。

二、教学内容、要点与课时安排

第一章1949—1976年间的文学运动与文学思潮(6课时)

第一节50、60年代的文学运动与文学思潮

三次文代会的召开;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对《红楼梦》研究中主观唯心论的批判;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反右”斗争及文艺政策的调整;“左”倾思潮的升级及对文学事业造成的损害。

第二节“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文艺思潮

“四人帮”的《纪要》及“文艺黑线专政论”、“从路线出发”、“主题先行”、“三突出”等原则的规定;八个“样板戏”及《虹南作战史》;主流文学之外的两类文学:

不愿完全遵从政治之命的文学《万山红遍》等;“地下文学”《第二次握手》、《秋歌》等和“天安门诗歌”。

第二章50、60年代小说(4课时)

第一节50、60年代小说概述

50、60年代小说以革命现实主义为主潮,历史题材小说《保卫延安》、《红日》、《林海雪原》、《红岩》等以反映民主革命为主,反映现实的小说包括农村题材的《登记》、干预现实的《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以及表现人情的《红豆》等;十七年小说的成就和缺失。

第二节柳青、梁斌、杨沫

柳青的生平和创作;《创业史》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局限。

梁斌的生平和创作;《红旗谱》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局限。

杨沫的生平和创作;《青春之歌》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局限。

第三节《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等小说

“双百方针”对小说的影响;《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的成就及引起的争论;《在悬崖上》、《红豆》等小说的基本特点及争议;“中间人物”论。

第三章60、70年代的台湾小说(3课时)

第一节台湾小说概述

《现代文学》杂志与现代派小说的兴起;白先勇、欧阳子等“现代文学”作家群。

乡土文学的复苏与发展;钟肇政、陈映真、黄春明等的小说创作。

“军中文艺”的演变与军中小说家的创作。

第二节白先勇、陈若曦

白先勇的生平及创作。

《台北人》、《孽子》等小说的创作特色;陈若曦的生平及创作;陈若曦小说的创作特色。

第三节陈映真、黄春明

陈映真的生平及创作;《夜行货车》、《华盛顿大楼》等小说的创作特色。

黄春明的生平及创作;《儿子的大玩偶》、《锣》等小说的创作特色。

第四章60、70年代的香港小说(3课时)

第一节香港文学概述

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兴起;“实验小说家”刘以鬯等的小说创作;通俗文学的崛起及武侠、言情、历史、科幻小说的创作。

第二节刘以鬯

刘以鬯的生平及创作;“实验小说”;《酒徒》等小说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第五章台港通俗小说(3课时)

第一节金庸

金庸的生平与创作;“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等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第三节琼瑶、古龙、高阳

琼瑶的生平与创作;“言情小说”;《窗外》等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古龙的生平与创作;《陆小凤》等武侠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高阳的生平与创作;“历史小说”;《红顶商人》等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第六章50、60年代的新诗、戏剧、散文(4课时)

第一节新诗概述郭小川

建国初期中国诗坛的诗人构成;诗歌创作的发展变化、主要成就及问题;“大跃进民歌”;“政治抒情诗”;郭小川的生平与创作;《致青年公民》、《团泊洼的秋天》等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新辞赋体”;“楼梯体诗歌”。

第二节戏剧概述《茶馆》等

“戏曲改革”;话剧的发展变化及历史剧热潮;当代歌剧的发展;《茶馆》的艺术特色、人物形象和创作成就。

田汉、郭沫若、曹禺等人的历史剧创作。

第三节散文概述杨朔

“十七年”散文的前后分期、各个阶段不同特色;“十七年”散文的成就和教训;杨朔的生平和创作;杨朔散文三阶段的代表作及特点;杨朔散文的艺术成就和不足。

第七章本时期台港新诗、戏剧、散文(4课时)

第一节余光中洛夫杨牧郑愁予

余光中的生平与创作;诗歌、散文方面的成就;艺术上的“多妻主义”。

洛夫生平与创作;洛夫对现代诗歌艺术的探索。

杨牧生平与创作;杨牧叙事诗和史诗的创作。

郑愁予的生平与创作;郑愁予现代诗的创作特点。

第二节姚一苇马森

姚一苇的生平与创作;姚一苇现代题材和历史题材的戏剧创作;姚一苇在戏剧表现上的特点。

马森的创作;马森的舞台剧创作试验。

第三节梁实秋琦君张晓风

梁实秋的生平与创作;梁实秋学者型散文的内蕴与艺术特色。

琦君的创作与生平;琦君散文的艺术风格。

张晓风的创作与生平;张晓风散文的艺术风格。

第八章1976—1989年间的文学思潮(6课时)

第一节新时期之初的文艺复苏

对于《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的撤销;“黑八论”与“二为方向”;第四次文代会的召开;文艺界的拨乱反正工作;刘心武的《班主任》与卢新华的《伤痕》对反动血统论的批判和对“四人帮”设置的思想禁区的冲击。

第二节八十年代前期的文学思潮

关于“人道主义”、“人性论”的讨论;对“现实主义”的探讨;关于现实主义的争鸣;围绕“朦胧诗”的讨论;围绕“探索性戏剧”的争鸣;“主体性问题”;“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

第三节八十年代中、后期的文学思潮

现代主义思潮的勃兴;“寻根文学”;“实验文学”;“新写实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第九章80年代的小说(8课时)

第一节80年代小说概述

“伤痕小说”;“反思小说”;“改革小说”;“寻根小说”;“现代派”小说;“新写实主义”小说的兴起与发展、主要作家、作品,每一思潮所呈现的总体艺术特色。

第二节王蒙刘心武陆文夫

王蒙的生平与创作;王蒙新时期创作在思想艺术方面的总体特色;《春之声》;《活动便人形》的艺术特色;“季节系列”。

刘心武的《班主任》在新时期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班主任》对极左路线的批判。

陆文夫的生平与创作;陆文夫的“小巷人物志”系列小说的总体特点;《围墙》与“糖醋现实主义”。

第三节张洁谌容张贤亮

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对于爱情的思考、该作品的艺术特色。

谌容《人到中年》的思想艺术成就。

张贤亮的生平与创作;《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小说的思想艺术特点;《习惯死亡》和《我的菩提树》。

第四节汪曾祺贾平凹

汪曾祺生平与创作;汪曾祺小说的民族文化意蕴;《受戒》等小说的艺术成就。

贾平凹的生平与创作历程;《腊月·正月》;《浮躁》;《废都》等主要作品的思想艺术成就。

第五节莫言马原等

莫言与军事题材小说的创作;莫言的“红高粱”系列小说的思想艺术成就。

马原的生平与创作;马原的先锋小说的艺术特点。

第十章80年代台港小说(3课时)

第一节李昂黄凡张大春

李昂的生平与创作;李昂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黄凡的创作与生平;黄凡的政治小说及其艺术特色。

张大春的生平与创作;张大春的艺术探索。

第二节西西

西西的生平与创作;西西对现代小说类型的探索;《我城》的艺术风格。

第十一章80年代新诗(3课时)

第一节80年代新诗概述

新时期诗歌创作队伍的构成;新时期诗歌多元化美学形态的历史进程与重大成就;“归来的诗人”;“朦胧诗”诗群;“新生代”诗群;女性主义诗人。

第二节艾青

艾青在建国后的创作历程与主要作品;艾青新时期诗歌创作的主要特点;《光的赞歌》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的思想艺术成就。

第三节“朦胧诗”

“朦胧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等的创作与艺术特色。

第十二章80年代戏剧(3课时)

第一节80年代戏剧概述

八十年代戏剧创作概况;《小井胡同》、《天下第一楼》等现实主义戏剧的思想艺术成就;《魔方》、《屋外有热流》、《一个生者对死者的访问》、《桑树坪纪事》等现代主义戏剧的艺术探索。

第二节沙叶新高行健

沙叶新的生平与创作历程;《约会》的喜剧艺术;《寻找男子汉》等戏剧的思想艺术成就。

高行健的生平与创作历程;《绝对信号》的思想艺术特点;《车站》与《野人》的艺术探索与成就。

第十三章80年代散文(3课时)

第一节80年代散文概述

80年代散文作家队伍的构成;老作家、中青年作家、女作家;80年代散文创作的特色与价值。

第二节《随想录》

《随想录》是巴金的晚年之作;其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内容和独特的文体意义;泛化的题材;知识分子的自我拷问。

第三节报告文学(3课时)

80年代报告文学具有真实快捷反映社会生活的文体优势;80年代报告文学发展的基本轨迹和总体特征;表现视角的转变;它的两个基本阶段;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

理由及陈祖芬。

80年代后期的“报告文学热”。

第十四章80年代台港戏剧散文(3课时)

第一节赖声川

赖声川戏剧的思想艺术方面的总体特色;《那一夜,我们说相声》、《暗恋桃花》等剧目在结构形式上的实验性。

第二节梁锡华董桥等

梁锡华的创作历程;梁锡华的散文分类;知识容量问题;《漫画蜗牛》的艺术特色。

董桥的创作历程;董桥散文的艺术特色。

文体方面的实验。

第十五章90年代文学思潮(4课时)

第一节全球化语境与90年代文学转型

全球化语境及对“西方”认识的发展;现代主义思潮的勃兴;文学的市场化及消费文化的兴盛。

第二节后现代主义与探索中的新思潮

后现代主义在中国的接受与发展;域外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及后现代文化氛围;诗歌与小说中的后现代主义思潮。

第三节人文精神讨论与文化思潮

关于人文精神和“文化保守主义”的话题;90年代文学的社会压力;创作与理论的共生共荣状态和我国文艺理论探索与世界文艺思潮深入的一体化态势。

.

第四节女性主义文学思潮

90年代女性写作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