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汇编.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330368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汇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汇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汇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汇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汇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汇编.docx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汇编.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汇编.docx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汇编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相互作用背景中人的社会行为及心理根据的科学。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构成部分:

个人的社会心理与行为、人际相互作用和社会影响

1、社会心理发展

1、社会化2、态度及其测量

2、认知社会心理学

1、社会知觉2、刻板印象与归因3、自我概念4、价值取向

三、社会互动

1、沟通2、人际吸引3、人际关系4、助人行为5、侵犯行为

四、社会影响

1、从众、依从和服从2、劝导与态度改变3、群体中的相互作用4、合作、竞争与冲突

社会心理学的发展

1、史前思想积累阶段

柏拉图:

人性深受社会环境影响,教育和社会制度可以改变人性。

亚里士多德:

人性由生物本能决定,难以改变。

孔子:

对人的社会知觉和评价是相对的。

老子内心和外表的矛盾长存。

2、产生阶段阶段

(1)社会心理学的初创时期

学科影响:

社会心理学由“生物还原主义”向“心理还原主义”过渡

心理学与社会学靠近和渗透

直接来源:

德国的民族心理学、法国的群众心理学、英国的本能心理学

(2)实验社会心理学的产生

3、迅速发展阶段

社会心理学发展趋势:

1、各种心理学努力寻求统一

2、实证主义研究方法与人文主义研究方法并用

3、世界化和本土化相兼

4、各种研究取向进一步综合

5、话语心理学可能促使社会心理学深化

第2章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强化理论的核心概念:

联结、强化、模仿

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又称为观察学习理论),接受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多数原理,但是更加注意线索对行为、对内在心理过程的作用,强调思想对行为和行为对思想的作用。

社会学习的过程:

(一)注意过程

(二)保持过程(三)复制过程(四)动机过程

社会学习理论的评价:

社会学习理论也被批评为借用认知概念,但没有揭示导致认知活动结果的过程与条件,并且其交互决定论带有二元论色彩。

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社会中的任何事物都有特定的价格,整个社会活动的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相互等价地给予或回报彼此间所需要的事物。

基本命题:

成功命题、刺激命题、价值命题、

剥夺——满足命题、攻击——赞同命题、理性命题

核心概念:

行为者、资源、交换结构、交换过程

新进展:

承诺、情感、信任

社会交换理论的评价:

社会交换理论与整个刺激-反应理论一样,忽视对中介心理过程的探讨,又不像社会学习理论有系统的实验证据,其理论的视角也倾向于将人看成是简单实惠驱动。

认知理论的主要概念和特点

(一)认知社会心理学理论的基本取向认知导向的社会心理学理论的基本取向,是用人的认知过程解释人的社会行为,把社会现象置于心理意识现象中考察,强调人的内部心理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主要社会认知过程的解释路径

社会认知的心理过程要经历产生社会知觉、形成社会印象、进行社会判断等不同阶段。

不同时期,社会认知心理过程的解释侧重点有所不同:

(1)社会知觉解释

(2)归因解释(3)图式法解释

认知失调理论

社会认知理论深受格式塔心理学理论、场论的直接影响。

费斯廷格于1957年阐明和完成的认知失调理论是在场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认知理论。

(1)认知失调理论的基本假设:

认知失调理论又称认知不协调理论。

该理论认为,当各认知因素之间出现“非配合性”关系时,认知主体就产生认知失调。

这种失调会产生心理压力,促使个人改变有关观念或行为,减少或避免这种失调。

观念与行为的改变的本质是态度的改变。

(二)认知失调的条件:

费斯廷格指出,认知失调通常在四种情况下出现:

1.逻辑的违背。

2.文化价值的冲突。

3.观念层次的冲突。

4.新旧经验的矛盾。

(三)认知失调的程度:

认知失调的程度,取决于两个方面:

第一,失调的程度与某一认知元素对个人生活的重要性成正比。

第二,失调的程度取决于个人所具有的失调认知的数目与协调认知数目的相对比例。

(4)减少和消除认知失调的途径:

认知主体的失调作为一种机体紧张状态,一经产生,人的避免焦虑、肯定自我的倾向,就会推动人减少或避免失调。

减少或消除失调的途径主要有:

1、改变行为,使个体对行为的认知符合态度的认知。

2.改变态度,使个体的态度符合其行为。

3.引进新的认知因素,消除原有认知因素间的失调关系。

图式理论

图式的基本概念:

按照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图式是通过认知经验发展起来的关于特定事物或概念的认知结构。

图式是在过往经验基础上形成的概括性知识表征,但并不是定义事物或概念的定义,而新经验会通过皮亚杰所说的“同化”和“顺应”过程,不断进行重构。

图式的功能有助于信息加工有助于回忆与推理

认同理论

认同理论是从符号互动论,特别是结构性符号互动作用理论中孕育发展而来的。

传统的符号互动理论认为,个体在社会情境中的行为认同和解释过程建构了社会本身。

个体可以按照其所期望的方式,对其所处的情境自由地进行认同选择。

认同理论三个核心要素及其相关的原理。

(1)社会。

对于认同研究者而言,人们的认同过程建构了社会本身。

(2)自我。

正如社会通过认同建构一样,自我也是通过认同过程形成的。

(3)认同。

群体认同、角色认同和个人认同直接影响人们在社会情境中的行为走向。

社会同一性理论

社会同一性理论又称为社会认同理论,由英国社会心理学家塔吉菲尔等提出,是群际行为研究领域影响最大的理论。

其基本观点是,社会分类、群际比较及人们对积极社会同一性的追求,是群际冲突和群际歧视的根源。

“最低限度群体”实验与主要结论:

“最低限度群体”范式的经典实验实验表明,群体划分本身就能引发敌意性的群际行为。

即使是实验中,仅从存认知的角度,最低限度第将人们划分为两个群体。

社会同一性理论的评价:

社会同一性理论首次将社会比较区分为人际社会比较和群际社会比较两种不同过程,并且明确将同一性区分为个人同一性和社会同一性两种自我知觉水平。

这一理论还包含了不同于个体自尊的“集体自尊”这一全新概念,并且表现出与美国主流认知社会心理学的不同,被看作是近几十年来欧洲本土化心理学最重要的成果之一。

自我类化理论

(一)类化的概念所谓类化,就是当我们知觉事物时,往往先根据一些简单的原则,将事物进行归类。

人们在认知他人时,并不是简单把他/她当成独立的个体,而是自动、自发地立即将其归到某一类别中。

(二)社会类化社会类化指个体在产生社会知觉时,主观上将自己归属于某个群体的过程。

社会类化的结果,是在认知水平上扩大了群体之间的差异,同时缩小了群体内成员之间的差异。

同化对比(亦即异化)刻板印象或类属思维

(3)类化的作用无论是物理刺激还是社会刺激,类化会使类别内的相似性和类别间的差异性在知觉上都得到加强,这称为“加强效应”。

依此可以解释刻板印象的形成机制(塔吉菲尔,1957,1959)

(四)自我类化理论

角色理论

一、角色理论的概念及其来源

(一)角色理论的概念角色理论是一种试图从人的社会角色属性,解释社会心理和行为的产生和变化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取向。

由于这一理论的基础概念是“角色”,其基本原理也是借助与戏剧比拟来阐发的,故称为角色理论。

(二)角色理论的来源社会学来源——符号相互作用论(布鲁默)18世纪苏格兰道德哲学库利的镜像自我理论米德的角色获得思想人类学来源——结构功能论心理学来源——角色扮演技术

二、角色理论的主要概念

(一)角色定义:

一定社会身份所要求的一般行为方式及其内在的态度和价值观基础。

(二)角色冲突指个人不能同时满足对其有意义的多种角色期望而履行不同角色时所出现的矛盾心态。

(三)角色创造角色创造指行为超出一般角色模式,拓展既有角色行为范围的过程。

(四)角色偏常角色偏常指一个人行为和心理准备长时间偏离社会期望,形成与自己社会身分不相适应的行为和心态结构。

三、角色理论的主要观点

 

自我价值定向理论

1、自我价值定向理论的背景

(一)核心概念的酝酿

(二)自我价值定向概念的形成

2、自我价值定向理论的原理:

四个基本命题

(一)人需要解释自我及所在的世界

(2)人寻求自我价值

(3)自我价值是自我行为的终极理由体系

(四)自我价值定向决定人与自身及环境的关系。

三、自我价值定向理论的主要概念

(一)自我价值自我价值即个人选择一定的价值标准对自身进行价值评判获得的关于自身总体价值的概念。

(二)自我价值定位自我价值定位指选择什么样的价值标准来评价自身的价值。

不同的个人的自我价值定位可能是高度不同的。

(三)自我价值感自我价值感指个人对自身价值评判结果的体验。

(四)自我价值支持个人的以自我价值感形式表现出来的自我价值状况,是由两个根本性因素决定的,一是自我价值支持,一是自我价值定位。

前者是客观的自我价值依托,后者是自我价值的诠释体系。

(五)自我价值保护自我价值保护,则是指人为了保持自我价值的确立,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都有一种防止自我价值遭到否定的自我支持优势心理倾向。

第3章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方法学路径

现象揭示研究关系解释研究因果联系证实研究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1、观察法2、档案法

3、调查法:

①问卷法②测量法③访谈法(无结构访谈、结构化访谈、半结构化访谈)

4、现场研究与现场实验5、实验室实验6、准实验研究

社会心理学实验研究的变量操作

1、变量:

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中介变量、干涉变量

2、操作

3、研究的控制与误差:

随机分配、误差控制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原则

客观性原则、分析与综合原则、交互作用分析原则、宏观与微观相统一的原则、伦理性原则

第5章态度

态度的定义:

指是个人指向一定对象,有一定观念基础的评价性持久反应倾向。

态度的构成要素:

态度的认知成分(事实观念)、态度的情感成分(评价、情感、情绪)——核心要素、态度的行动成分(意向、倾向、偏好、外显行为)

态度的特点:

1、态度是习得的心理状态2、态度有具体的指向

3、态度的稳定性与持续性4、态度的简单性与复杂性

态度的维度:

指向、强度、深度、向中度、外显度

态度的功能:

1、工具性、调整性和功利性功能2、自我防御功能3、价值表现功能

4、认识功能5、对社会理解的影响6、记忆过滤效应7、激励作用

态度形成的因素:

1、需要的满足和情绪性经验2、知识3、家庭4、群体参照5、文化因素6、遗传因素与性别作用

第6章社会知觉

社会知觉:

指人对各种社会性的人或事物形成的直接的整体印象。

社会知觉的分类:

对自我的知觉、对他人的知觉、对人际的知觉

印象:

指人在最初遇到新的社会情境时,主观上按照自己以旧有经验为基础的理解,将情境中的人或事物进行归类所形成的对有关人祸事物的概念,是社会知觉的结果。

印象形成中的信息选择倾向:

自然特征的信息选择倾向、社会特征的信息选择倾向、心理特征的信息选择倾向

总体印象形成模式:

加法模式、平均模式、加权平均模式、中心品质理论

社会知觉偏差:

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晕轮效应、语言自动实现效应、认知启发与社会知觉误差(表征性启发、可用性启发、调整性启发)

影响社会知觉偏差的其他因素:

知觉者的情绪状况、投射作用、内隐人格、知觉者对被知觉者的熟悉与个人情感卷入

印象管理:

指一个人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于自己的印象,使别人所形成的印象符合自己期望的过程。

第7章刻板印象与归因

刻板印象:

指人们通过整合有关信息及个人经验形成的一种针对特定对象的既定认知模式。

刻板印象的具体表现:

性别刻板印象、地域和种族刻板印象

偏见:

指人们不以客观事实为根据建立的对特定的人或事物的情感色彩明显的倾向性态度。

偏见与歧视形成的原因:

社会化历程、认知因素、动机因素、社会分层

减少偏见和歧视的方法:

对抗刻板印象、平等接触、创造消除偏见的环境

归因:

指根据有关的外部信息、线索判断人的内在状态,或依据外在行为表现推测行为原因的过程,也称归因过程。

归因理论:

1、朴素心理学家理论与现象模型2、相应推断理论3、动机的归因理论4、凯利的三维理论(刺激客体、行为主体、背景)

归因偏差:

一:

基本的归因偏差:

指在对他人行为进行归因时,往往倾向于把别人的行为归结为其内在因素,而低估了情境因素的影响。

二:

活动者——观察者效应:

指行动者对自身行为归因不同于他人对此行为的归因。

三:

自我服务偏差:

指人趋向于把别人的成功和自己的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而把别人的失败和自己的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

第9章价值取向

价值观:

是人们关于事物重要性的观念,是依据客体对于本体的重要性,对客体进行价值评判和选择的标准。

价值取向:

人们对待特定事物的所采取的价值观。

大学生的价值观:

由目标价值观、手段价值观和协调目标与手段关系的规则价值观构成。

当代大学生在个人性目标上的排序:

工作成就取向、自身修为取向、荣誉地位取向、金钱物质取向

在社会性目标上的排序:

合格公民取向、友谊爱情取向、婚姻家庭取向

在超然性目标上的排序:

自然取向、贡献国家取向、人类福祉取向

在手段价值上的排序:

知识努力取向、人格品质取向、智慧机遇取向

在规则价值的排序:

道德良心取向、法律规范取向、舆论从众取向

第10章沟通

沟通:

一般指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

沟通的意义:

1、沟通为个体身心发展提供必需的信息资源2、沟通是自我概念形成的途径3、人凭借沟通交换信息并建立与维持相互联系

沟通的条件:

语言、理解

沟通的过程:

沟通结构的要素(信息源、信息、通道、信息接受者、反馈、障碍、背景)、沟通的背景(物理背景、心理背景、社会背景、文化背景)

沟通的类型:

语言沟通与非语言沟通、口语沟通与书面沟通、有意沟通与无意沟通、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个人沟通与人际沟通、群体沟通与大众沟通、新兴沟通类型(以计算机为媒介的沟通:

电子邮件、即时通讯工具、电子通勤,其它沟通类型)

沟通的障碍:

物理环境障碍、个人障碍、语义障碍

第13章助人行为

助人行为:

指以特定的个人或群体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

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而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的行为。

助人的原因:

1、生物学解释——遗传2、社会交换论观点3、社会规范论观点

4、进化心理学的解释

经常光顾□偶尔会去□不会去□助人行为的影响因素:

1、受助者特点(性别、相似性、外部特征、人格特征、受助者的感觉)2、助人者特点(年龄与性别、认知特点:

对当前所处情境的认知、人际责任归因风格、自我认知、个性特点、心境、道德推理)3、情境因素(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匆忙与助人代价、情境性的内疚——补偿)

助人行为的培养:

1、明确责任与增加互动2、示范作用3、助人情感倾向的培养(移情能力培养、动机提升)4、助人技能的学习5、价值取向的教育

第14章侵犯行为

为此,装潢美观,亮丽,富有个性化的店面环境,能引起消费者的注意,从而刺激顾客的消费欲望。

这些问题在今后经营中我们将慎重考虑的。

侵犯行为:

是一种有意违背社会规范的伤害行动。

侵犯行为分类:

我们长期呆在校园里,没有工作收入一直都是靠父母生活,在资金方面会表现的比较棘手。

不过,对我们的小店来说还好,因为我们不需要太多的投资。

方式:

言语侵犯、动作侵犯

培养动手能力□学一门手艺□打发时间□兴趣爱好□动机:

报复性侵犯、工具性侵犯

指向性:

公然侵犯、关系侵犯

据上述部分的分析可见,我校学生就达4000多人。

附近还有两所学校,和一些居民楼。

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家长给孩子的零用钱也越来越多,人们对美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大学生。

他们总希望自己的无论是衣服还是首饰都希望与众不同,能穿出自己的个性。

但在我们美丽的校园里缺少自己的个性和琳琅满目的饰品,所以我们的小饰品店存在的竞争力主要是南桥或是市区的。

这给我们小组的创业项目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市场机会。

侵犯的特点:

普遍性、稳定性

情感性手工艺品。

不少人把自制的手机挂坠作为礼物送给亲人朋友,不仅特别,还很有心思。

每逢情人节、母亲节等节假日,顾客特别多。

侵犯行为成因的解释:

1、侵犯的本能理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观点、洛伦茨的习性学观点、对本能论的评述)2、侵犯的生物学理论3、挫折——侵犯理论4、社会学习理论(侵犯行为的习得机制:

通过强化习得、通过观察习得)

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

1、个人因素:

A型人格、敌意归因偏差、性别2、情境因素:

高温、酒精和药物、唤醒水平、去个性化3、社会因素:

文化与侵犯、媒体暴力

日常生活中的侵犯行为:

家庭暴力、校园欺负

2.www。

cer。

net/artide/2003082213089728。

shtml。

侵犯行为的控制与预防:

1、移情能力的培养2、成熟个性的培养3、宣泄4、社会公平的建立

第16章

第17章(4)牌子响态度改变

合计50100%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

1、态度系统的自身特性:

态度强度、态度向中度、态度深度

2、

3、5、就业机会和问题分析态度的主体特性:

个体差异(年龄与性别、智力、人格特征、认知需要、自我防卫倾向、知识背景)、好心情、承诺、态度主体与群体关系

4、劝导说服力:

劝导传达者的特点(传达者的可信性、传达者的吸引力、与态度主体的相似性)、说服信息的特点(信息的差异、信息唤起的恐惧情绪)、信息呈现方式、重复

4、劝导情境的作用:

分心、情境的强化作用

态度改变的方法:

1、信息影响力的提升2、态度防卫的回避3、参照群体的引导4、过度理由效益5、行为改变的态度改变作用:

诱导服从、角色扮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