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泰兴方言中的古语词例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329464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32.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泰兴方言中的古语词例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江苏泰兴方言中的古语词例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江苏泰兴方言中的古语词例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江苏泰兴方言中的古语词例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江苏泰兴方言中的古语词例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泰兴方言中的古语词例释.docx

《江苏泰兴方言中的古语词例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泰兴方言中的古语词例释.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泰兴方言中的古语词例释.docx

江苏泰兴方言中的古语词例释

2010年7月第29卷第7期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ofMianyangNormalUniversity

Jul.20lOVol-29No.7

江苏泰兴方言中的古语词例释

徐小兵

(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江苏泰州225300

摘要:

泰兴方言属于江淮方言通泰片,介于江淮方言与吴方言的交汇处,是历史较为悠久的方言a'r..--。

从历史上看,泰兴方言多与北方方言相通,又有昊方言为基础,保存了较多古代方言的特点,古语词亦比较丰富。

通过对泰兴方言古语词的考释,可以进一步理清方言的历史层次,揭示它的发展规律,以今证古或古今互证,对方言吏的研究也显得极为重要。

关键词:

古代汉语;泰兴方言;古语词

中图分类号:

H0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612x(201007—0125—04

江苏泰兴位于江苏中部,属于江淮方言通泰片,是官话区东南角中的重要方言之一,是通泰方言中向通语(今天的普通话靠拢较快的一支。

它介于江淮方言与吴方言的交汇处,是历史较为悠久的方言之一。

从历史上看,泰兴方言多与北方方言相通,又有吴方言为基础,南北兼有。

泰兴古属海陵县地,汉至三国,这一带战乱不断,居民稀少。

至永嘉丧乱后,西晋王朝崩溃,导致南北分裂,北方战乱连年,人口大量南迁。

这一带居民大增,而且其来源绝大多数是来自山西等地。

北方移民带来的北方话在这里扎根生存,逐渐取代了之前的吴语。

鲁国尧先生认为,江淮之间和江南古为一体,吴语区本北抵淮河。

永嘉丧乱后,大量北方居民南迁,江淮问遂由吴语变为北方方言区。

南京、扬州等地作为通邑大都,举争频仍,语言变化较快;通泰地区僻处东南边缘,战争相对较少,保存了较多古代方言的特点o[1]132其中,大量古语词的存在,亦证明了这一观点。

古语词是指那些来源于古汉语词汇系统中,至今为民族共同语(即普通话少用或不用,而在方言中仍在使用的词语。

对方言古语词进行考释,不仅可以理清方言的历史层次,揭示它的发展规律,以今证古或古今互证,对方言史的研究也显得极为重要。

如今,越来越多的方言学者开始对古语词进行研究,这对汉语史的研究具有不可忽视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以下略举数例,对泰兴方言中的古语古义加以解释,揭示词语之演变规律。

一、唱喏

作揖,指双手合并拜神、佛、祖宗等,作频频点头状,或伴有祈祷语言。

唐代已见“唱喏”,意为“行礼答应,口中称‘喏”’(见《唐五代语言词典》54页。

《敦煌变文集新书》中出现了多例,如“一蒙世尊呼命,四喜齐生,便合唱喏而行”,“须达闻断,唱喏便归。

宋时,“唱喏”指男子见人所行之礼,并出声致敬。

如叶梦得《石林燕语》:

“三衙内中见宰执,皆横杖于文德殿后,立廊阶下唱喏;宰相出,立阶揖之。

”苏辙《乞定差管军臣僚札子》:

“访闻利一任定州总管日,曾入教场巡按,以不得军情,诸军并不唱喏,因此移真定总管。

”后代亦多见,意义也可指不答话,只行礼致敬。

《宋史》志第七十二:

“其契丹使副缀亲王班入。

舍人通某甲以下,唱喏,班首奏圣躬万福。

元曲里“唱喏”一词出现的频率较高,如元杂剧《神奴儿大闹开封府》:

“(李德义云哥哥,我唱喏哩。

嫂嫂,唱喏哩。

(正末云呀,兄弟来了也。

你不醉了也!

(李德义云哥哥,这个妇人我与他唱

收稿日期:

2010-05—17

作者简介:

徐小兵(1978一,男,江苏泰兴人,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讲师,硕士。

研究方向:

汉语言文字学。

・125・万方数据

喏,他怎么不还我的礼?

好生不贤慧那。

”郑光祖《虎牢关三战吕布》:

“你那厮丁建阳身亡可也不驾车,去你那董卓跟前深唱喏。

”关汉卿《杜蕊娘智赏金线池》:

“(韩辅臣云您兄弟唱喏。

(石府尹不礼科,云我也会唱喏。

(韩辅臣云我下跪。

(石府尹又不礼科,云我也会下跪。

”此三例只指见面行礼。

到明清时期,“唱喏”不仅仅可以指对人行礼,也可指对物行礼,呈现出虔诚、恭敬地意味。

如《水浒全传》:

“王庆接了卦钱,对着炎炎的那轮红日,弯腰唱喏。

”《西游记》:

“把他那钻在草里睡觉,被啄木虫叮醒,朝石头唱喏,编造什么石头山、石头洞、铁叶门、有妖精的话,预先说了。

”至清时,“唱喏”行礼方式已经跟磕头差不多了,如小说《续济公传》:

“俺和尚最怕人向俺磕头唱喏的,立时便弄得个就同没有主意一样。

今泰兴人对神、佛、祖宗致敬的方式有两种,即磕头和唱喏。

唱喏是宋元以来“男人见人时行的礼节”[2]13的遗留,但也有变化,古代的“唱喏”的对象是活着的人,而泰兴方言中“唱喏”的对象是神、佛、祖宗、亡人等,常伴有祈祷之语。

吴语该词也已演变为向祖宗亡人鬼神叩头跪拜∞J74,泰兴方言与之同。

二、新妇

泰兴方言中,“新妇”指儿媳妇。

“新妇”一词最早见于《战国策・卫策・卫人迎新妇》:

“卫人迎新妇,妇上车,问:

‘骖马,谁马也?

’御日:

‘借之。

’新妇谓仆日:

‘拊骖,无笞服。

”’《吕氏春秋・审应览第六・不屈》:

白圭告人日:

“人有新取妇者,妇至,宜安矜烟视媚行。

竖子操蕉火而钜,新妇日:

‘蕉火大钜’。

入於门,门中有敛陷,新妇日:

‘塞之!

将伤人之足。

’……”惠子闻之,日:

“……父母之教子也,岂待久哉?

何事比我於新妇乎?

《诗》岂日‘恺悌新妇’哉?

”以上各例均为“新婚妇女”义。

后汉时期“新妇”又可指“已婚妇女”,东汉・应劭《风俗通义・石贤士神》:

“时亦昏冥,遂上楼,与妇人栖宿。

……楼上新妇,岂虚也哉!

”王利器校注:

“汉魏六朝人通称妇为新妇,故上文言妇,此又言新妇也。

”其次才见于南北朝时期。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贤媛》第十九:

“初允被收,举家号哭。

阮新妇自若,云:

‘勿忧,寻还。

”’

“新妇”指“儿媳”义最早用例盖始见于南北朝时期中土文献。

南朝宋・范哗《后汉书・窦何列传-】26・第五十九》:

“张让子妇,太后之妹也。

让向子妇叩头日:

“老臣得罪,当与新妇俱归私门……”。

前为“子妇”,后为“新妇”,所指均为张让的儿媳。

北齐《魏书》:

“高氏素严,详每有微罪,常加责罚,以絮裹杖。

……又杖其妃刘氏数十,云:

‘新妇大家女,门户匹敌,何所畏也?

而不检校夫婿。

妇人皆妒,独不妒也!

”’明・胡应麟在《少室由房笔丛》中明确地指出“新妇”有“儿媳”义:

“今俗以新婚时,男称新郎,女称新妇。

考新妇之称,六朝亦然,而唐最为通行,见诸史及稗官小说家,不胜发数,然主翁姑言!

非主新嫁也。

”所谓“主翁姑言”即“公婆称儿子的妻子为新妇”,这为“新妇”为何滋生出“儿媳”义提供了较为合理可靠的解释。

清・黄生在《义府》中亦言:

“汉以还,呼子妇为新妇。

盖必当时谓初来者为新妇,习之既久,此称遂不复改耳。

”“新妇”的“儿媳”义就是在这个特定的语境中约定俗成了。

在后来语言发展的历史过程中,表示“儿媳”义的“新妇”使用频率增大,“儿媳”义反而成为了它的中心词义,到唐宋时期,这种用法极为广泛。

唐・魏徽《隋书》:

“前新妇本无病痛,忽尔暴亡,遣人投药,致此天逝。

”唐・李延寿《南史》:

“其妇初亡,即以斗帐安余老妪。

新妇初亡,我深疑使马嗣明药杀。

”.宋・普济《五灯会元・九顶清素禅师》:

“僧问首山:

‘如何是佛?

’山日:

‘新妇骑驴阿家牵。

”明清时期文献,“新妇”一词已不多见,更常见的是“媳妇”一词。

发展到现代汉语普通话中,表示“儿媳”的“新妇”义已完全消失。

泰兴方言中却保留了这个义项,口语中应用很广泛,赣方言、福州方言中也常见。

三、治

宰杀。

泰兴方言杀鱼说“治鱼”。

“治”作宰杀义,古代文献已见用例。

《说文・刀部》:

“劁,楚人谓治鱼也。

”《晏子春秋・内篇・谏下》:

“景公走狗死,公令外共之棺,内给之祭。

晏子闻之,谏。

……公日:

‘善。

’趣庖治狗,以会朝属。

”注云:

“治,宰也。

”后代沿用。

东晋・干宝《搜神记》卷一:

“帝日:

‘水中有鱼乎?

’(葛玄复书符掷水中,须臾,有大鱼数百头,使人治之。

”宋・俞文豹《吹剑三录》:

“‘治’音‘持’,俗言治鱼、治鸡。

”《乐府诗集》卷四十六《华山畿》:

“开门枕水渚,三刀治一鱼……。

”《古小说钩沉・冥祥记》:

“宋阮稚宗者,河东人也。

……有一僧曰:

‘汝好渔猎,今应收报。

’便取稚宗

万方数据

皮,剥脔截具,如治诸牲兽之法……。

”《广韵》平声之韵直之切:

“治,水名,出东莱,亦理也。

”澄母。

又去声至韵直利切:

“治,理也。

”去声志韵直吏切,义同。

可见,“治”古有平声和去声,今普通话保留了去声,无平声。

而泰兴方言留平声,是因为古全浊声母在泰兴地区读为送气清音。

《汉语方言大词典》收有“治”,指宰杀义H】3671。

如福建浦城临江、永安、三明、沙县、彰平等地,广东汕头等地宰杀都说治。

杀鸡、杀牛、杀猪说成“治鸡、治牛、治猪”。

《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收有“治”及以“治”领头的词条口m19、猢。

丹阳、黎川、济南、扬州、南昌等地都有称“杀鱼”为“治鱼”的说法。

四、早晏

指时间之早晚。

《仪礼・士相见礼》:

“凡侍坐于君子,君子欠伸,问日之早晏,以餐具告,改居,则请退可也。

”汉・班固《汉书・食货上》:

“春,将出民,里胥平旦坐于右塾,邻长坐于左塾。

”颜师古注:

“门侧之堂日塾。

坐于门侧者,督促劝之,知其早晏,防怠惰也。

”中古以降,文献用之颇多。

《黄帝内经》:

“皆回天符,而变行有多少,病形有微甚,生死有早晏耳。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种榆》:

“随节早晏,勿失其适。

”唐・韦应物《野居》:

“栖止且偏僻,嬉游无早晏。

”唐・许浑《早行》:

“闻鸡凭早晏,占斗认西东。

”又,《元史》卷五十二《历一・授时历议上・昼夜刻条》:

“盖地有南北,极有高下,日出入有早晏,所以不同耳。

”清・徐宗亮《归庐谭往录》:

“日巡视诸营,或马或步,不拘早晏,至则将弁勇夫杂坐同餐,有如家人。

”清小说《九尾龟》:

“闲话倒直头来得稀奇,勿知说到仔啥格地方去哉,倪既然嫁拨仔耐,早晏点总要转去,阿有啥一直勿转去格道理?

“晏”本具有“晚、迟”的意义,由来久远。

《论语・子路》:

“冉子退朝。

子日:

‘何晏也?

”皇侃疏:

“晏,晚也。

”《吕氏春秋・季冬纪第十二》:

“人心之不同,岂不甚哉?

今世之逐利者,早朝晏退,焦唇干嗌,日夜思之,犹未之能得;今得之而务疾逃之,介子推之离俗远矣。

”唐・韩愈《崔十六少府摄伊阳以诗及书见投因酬三十韵》:

“有晴束朝餐,得米日已晏。

”泰兴话说“来晚了”或“来迟了”,都说成是“来晏了”。

《汉语大词典》∞1失收“早晏”一词。

泰兴今仍沿袭这一古老说法,犹言时间早晚为“早晏”。

如:

“你不要急,他早晏会来的”,“你回家耐心等消息,这件事早晏都会解决的”。

五、簟

泰兴方言为“竹席”义,如晒簟,是农户用于晾晒农产品的竹席。

“簟”本谓“竹席”。

《说文・竹部》:

“簟,竹席也。

”《诗・齐风-载驱》:

“载驱薄薄,簟茆朱郸。

”毛传:

“簟,方丈席也。

车之蔽日第。

”孔颖达疏:

“簟字从竹,用竹为席,其文必方,故云方丈席也。

车之蔽日第,谓车之后户也。

”亦指以芦苇编织的席。

《礼记・丧大纪》:

“君以簟席,大夫以蒲席。

”郑玄注:

“簟,细苇席也。

”复合词“簟子”亦谓“竹席”,大概晚至清代才出现。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一回:

“内有一只大船,挂着四盏明角灯,铺着凉簟子,在船上中间摆了一席。

”黄六鸿《福惠全书・刑名・人命下》:

“检枯骨:

用依次穿成形骸,以簟子铺定。

”泰兴方言“竹席”义保留在“晒簟”一词中,每到农忙季节,农户将麦子、稻谷置于晒簟上晒干。

“晒簟”一词在其他地方也多见,如湖南一些地方晒谷,多用篾制晒簟,周立波《山乡巨变》上二:

“方砖面地的这个大厅里,放着两张扮桶,一架水车,还有许多晒簟、箩筐和挡折。

”此外,赣语区抚广黎川、昌都南昌、宜浏高安等地,今犹言“竹席”为“簟子”或“簟仔”等语,正切古义。

六、出门

出嫁。

泰兴方言“出门”除有“出外”、“离家远行”意义外,还指“出嫁”。

此义在东汉碑刻已见。

《金广延母徐氏纪产碑》:

“考妣徐氏元初产,永寿元年出门托躯金掾季本。

”后代南朝梁沈约有文篇名为“谢女出门宫赐绢绮烛启”,其中“出门”即出嫁。

又如唐・无名氏《玉泉子》:

“吾有女弟未出门,子能婚乎?

”明・凌漾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九:

“次日是吉日良辰,就着杨老妈为媒,说不舍得放女儿出门,把张幼谦赘了过来。

”明・冯惟敏《僧尼共犯》第一折:

“不如就良辰吉日,权且看小姐出门。

”清《续济公传》第九十八回:

“这日已是腊月二十三日了。

玉山的风俗凡女子出门到了~个月的日期,为叫‘满月’。

女家这一天是最热闹的,凡新娘新婿请亲六眷通身清来,为叫‘做满月’。

近代又作“出门子”。

《红楼梦》第九十回:

“人家的女孩儿出门子不是容易,再没别的想头,只盼着・127・

万方数据

女婿能干,他就有日子过了。

七、箸

筷子。

泰兴方言“箸”的筷子义保留在“箸笼”一词中。

“箸笼”是用来陈放筷子的器具,其形状一般上口略大,底部略小,其底平面或呈月牙形、弓弦形、梯形等,通常挂于墙上,如今基本上都是塑料制作。

古代把筷子称作箸。

《说文・竹部》:

“箸,饭彀也。

”王筠句读:

“鼓,持去也。

《通俗文》:

‘以箸取物日鼓。

”’《玉篇・竹部》:

“箸,荚也。

饭具也。

”《广韵》:

“迟倨切”,去声御韵澄母。

《辞源》解释“箸”为:

“饭具,同筋。

《韩非子・喻老》:

‘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

’《汉书》四十《周亚夫传》:

‘独置大截,无切肉,又不置箸。

”’箸作为筷子的古书用例很多,如:

王充《论衡》:

“夫以箸撞钟,以算击鼓,不能鸣者,所用撞击之者,小也。

”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

“尝食鸡子,以箸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

”附带一提的是,筷子出现得较晚,北宋《太平广记》卷第二百八十二梦七:

大胡子拿着一双筷子说:

“请拿个杯来,有不想唱歌的,就喝一盅。

唱旧歌如果有笑的,也这样罚。

”应为“筷”的较早用例。

清・赵翼:

《陔馀丛考・呼箸为筷》:

“俗呼箸为快子。

陆容《菽园杂记》谓起于吴中。

凡舟行讳住讳翻,故呼箸为快子。

泰兴人现在虽已不把筷子叫作箸,但还是把筷子笼叫作“箸笼”。

可见古代文化对本地人日常语言的深刻影响。

八、照会

泰兴方言为通知、嘱咐义。

“照会”古谓官署间就有关事务行文,如宋苏轼《相度准备赈济第一状》:

“本司已具上项事件,关牒本路转运提刑司,照会相度施行去讫。

”或指官署通知的文件,元石子章《竹坞听琴》第三折:

“昨日照会来,说有一个新官下马,差人接去了。

”后引申为招呼、通知义。

如《醒世恒言-赫大卿遗恨鸳鸯绦》:

“我都晓得了,不消你去打照会。

照会作为通知、嘱咐义主要出现在吴语区作者的明清小说中,清小说《九尾龟》出现多例,如“至于桌子的钱,今天并没有照会你们预定台子。

你们也没有地方,多的两块钱,就算赏了你罢”,“请的就是辛修甫等数人,并两个同栈居住的同乡,隔夜已经照会客人点好了菜”。

清小说《海国春秋》:

“廉妃道:

‘嫂子言之有理,可照会尔哥哥,多将要紧地方记清,免致临时错乱。

”’清小说《续济公传》:

“但此处还有几件闲事要管,我就借你家这里住住,请你照会家里应酬俺点饮食,馀者一无所要。

《汉语大词典》中收录“招呼、通知”一义,所举例证都作“招呼”讲,无“通知、嘱咐”例证。

《汉语方言大词典》虽收录该词,但无“通知、嘱咐”义。

参考文献:

[1]鲁国尧.客、赣、通泰方言源于南朝通语说[A].语言学论文集[c].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2]温昌衍.客家方言特征词研究[D].广州:

暨南大学,2001.

[3]吴连生.吴方言词考[M].上海: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8.

[4]许宝华,宫田一郎.汉语方言大词典[z].北京:

中华书局,1999.

[5]李荣.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z].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

[6]罗竹风.汉语大词典[z].上海: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

AStudyontheArchaisminTaixingDialect

XUXiao・bing

(DepartmentofChinese,TaizhouTeachers’College,Taizhou,Jiangsu,China225300

Abstract:

TaixingdialectbelongstoJianghuaidialect.Tongtaidistrict.ItisbetweenJianghuaiandWudia・

lectandhasa

longhistory.BasedonWu

dialect,TaixingdialectishistoricallysimilartothedialectoftheNorth,

whichremainsmanyfeaturesofthearchaicdialectandricharchaismcanbefound.Throughthestudyofthearcha—isminTaixingdialect,wecanlearnthehistoricallevelandruleofthedialect,whichisof

importance

forUStostudythehistoryofdialect.

Keywords:

ancientChinese;Taixingdialect;archaism

・】28.

万方数据

江苏泰兴方言中的古语词例释

作者:

徐小兵,XUXiao-bing

作者单位:

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江苏泰州,225300

刊名: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

JOURNALOFMIANYANGNORMALUNIVERSITY

年,卷(期:

2010(7

参考文献(6条

1.鲁国尧客、赣、通泰方言源于南朝通语说2003

2.温昌衍客家方言特征词研究2001

3.吴连生吴方言词考1998

4.许宝华.宫田一郎汉语方言大词典1999

5.李荣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1999

6.罗竹风汉语大词典1997

本文链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