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黄土高原的治理与开发.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328699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66 大小:21.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案黄土高原的治理与开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教案黄土高原的治理与开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教案黄土高原的治理与开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教案黄土高原的治理与开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教案黄土高原的治理与开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案黄土高原的治理与开发.docx

《教案黄土高原的治理与开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案黄土高原的治理与开发.docx(6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案黄土高原的治理与开发.docx

教案黄土高原的治理与开发

教案谢家集区杨公中学地理教师:

吴家亮

第八章认识跨省区域

第一节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设计思路

  利用CAI课件提供较大容量的图表文字资料拓展学习空间,围绕教材的内容设计能激活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活动,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深刻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通过辩论、角色扮演等积极参与的课堂实践活动形式,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运用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的评价,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图的能力;熟悉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通过资料学习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点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2.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及成因。

教学难点

  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教学策略

  采用“课堂实践活动”的教学形式,在活动中教会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教具准备CAI课件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第一课时

教学环境与教学内容

媒体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播放黄土高原的资料片

  提问:

看一看这是什么地形区,主要地貌有哪些?

(黄土高原;地貌有黄土塬、黄土峁、黄土梁)。

  观看,思考、回答。

 

一、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呈现黄土高原的位置图

  要求学生:

在图上找出太行山、乌鞘岭、秦岭、长城以及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

教师纠正、补充、小结指出:

在这片广阔的区域内黄土的厚度一般超过100米。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读图回答:

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至秦岭、北抵长城。

跨越了山西省、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

 

黄土高原黄土物质的来源──“风成说”

  展示黄土高原形成的动画

  提问:

这么厚的黄土到底是从哪里来的?

为什么别的地方没有?

请说出证据。

教师通过提问来了解情况,然后帮助学生归纳总结。

教师指出:

“风成说”得到广泛的支持,即认为黄土物质是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过来的。

其证据是:

1.“黄土的厚度均匀”说明黄土是从上空吹来的,而不是流水冲来的。

2.“从西北向东南颗粒越来越细”说明带来黄土的方向是自西北向东南。

3.“黄土高原黄土的矿物质成分与堆积地方的基岩的矿物种类极不相同,却与中亚、蒙古等地戈壁、沙荒的矿物成分相同”说明黄土不是本地产生,有可能是从中亚、蒙古一带而来。

4.“黄土中有随地形起伏的多层古土壤”说明黄土不是当地岩石风化逐渐形成的,而是外来的。

  学生看课本第57页活动2,分组讨论,寻找答案。

学生自由发言、各抒己见。

(这里是学生学习的兴趣点)。

关于黄土高原上那么多的黄土是从哪里来的,科学家曾经提出过很多假说:

有“风成说”、“水成说”、“风水雨相说”。

 

  播放资料片:

“黄土高原景观”

  教师讲述:

黄土塬、黄土峁、黄土梁是黄土高原地区典型的地貌,三种不同的类型同时也显示了黄土地区被流水侵蚀的不同程度。

(教师可把三种地貌给学生简要介绍)

  观看、聆听、思考发问:

黄土塬、黄土峁、黄土梁是怎样形成的?

二、严重的水土流失

(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自然原因

  展示:

“目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图”

  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帮助他们进行归纳总结。

  学生读图进行分组讨论,派代表小结并讲解。

收听、观看媒体讲解。

讨论的要点:

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质组成)、植被等。

 

  展示“同等降雨量、不同植被下的水土流失”动画

  为了使学生认识地更清楚,让学生观看动画。

观看时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以下三点:

①三个实验中的植被差异状况;②烧杯内水量的多少;③烧杯内沙土的情况。

  学生观看动画:

“同等降雨量、不同植被下的水土流失”。

  讨论水土流失与地表植被的关系。

很容易得出:

植被覆盖率越高,涵养水源的能力就越强,水土流失状况相对就不会特别严重。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这段对话表面上看起来是矛盾的。

因为男孩的意思是“千沟万壑造成水土流失”,而女孩却认为“水土流失造成千沟万壑”。

实际上这两个孩子的话都有道理,只是所处的时间平面不同,女孩站在历史的角度上,而男孩则是针对目前状况来讲的,同时这也说明了黄土高原已经形成了生态环境的恶性循环,这也同时说明人类在这个循环当中始终起到了“引发”和“加剧”作用。

  学生阅读图8.7的对话,分组讨论认识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影响。

具体的影响有:

①毁林、毁草、陡坡开荒,破坏了地面植被。

②开矿、修路等基本建设,不注意水土保持,破坏了地面植被和稳定的地形。

同时,将大量废土弃石随意向河沟倾倒,造成大量新的水土流失。

 

  展示:

“中国水土流失的分布图”

  承转讲述:

同学们,我国是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国家,至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水土流失总面积达356万平方千米。

为什么会这样呢?

要求学生找出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分布,并根据图上信息,分析这些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

教师指导:

首先,引导学生确定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除了黄土高原外,还包括哪些地区,请学生描述。

第二,让学生从地形、地势着手,看一看这类地区分布在哪些地形区内,又在第几级阶梯上。

第三,让学生读等降水量线分布图,观察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其降水量分布情况。

最后归纳出:

水土流失严重地区一般降水量较大,降水季节差异大,地形一般为山区,地表坡度较大。

  学生读图、分析、思考作答。

 

课堂小结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物质的来源有很多假说,其中“风成说”得到广泛支持。

因黄土多为风积物,遇水浸润后易崩解、抗蚀力很低,加上地形、降雨、植被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使黄土高原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如此严重,会带来什么后果呢?

请同学们课后思考。

 

  

(二)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境与教学内容

媒体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黄土高原地表破碎、水土流失严重,会给当地人民生产和生活带来什么后果呢?

 

 

(二)水土流失造成的严重后果

  呈现:

黄土高原上聚落与耕地图

  教师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讨论回答:

①水土流失带走了什么?

是表层土还是深层土?

两种土哪个含营养物质更多?

这样对农业生产造成怎样的影响?

②让学生结合图“黄土高原上的聚落和耕地”回答,很多农田和村庄都分布在高原面上和缓坡上,水土流失严重了,这里会出现怎样的情形?

③让学生结合上学期所学内容,认识水带着泥沙流向何处?

它给黄河带来了什么问题?

经过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对水土流失问题的恶果有充分的认识,教师在此基础上作简要总结如下:

水土流失带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使农作物产量下降;使沟谷增多、扩大、加深,从而导致耕地面积减少,对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很大影响;还向黄河下游输送大量泥沙,给河道整治和防洪造成巨大困难。

  学生回答:

①水土流失带走的是表层土,表层土含营养物质更多,这样会使土壤肥力下降,粮食减产。

②如果水土流失继续发展,最终会导致耕地没有了,村庄也不知道该搬到哪里。

③水带着泥沙流入黄河,黄河水流到下游,泥沙沉积形成“地上河”。

给黄河下游的人民带来安全隐患。

 

  呈现:

延安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统计图

链接:

延安1991~1997年年降水量变化图

链接:

延安1951~1991年旱涝灾害发生频率统计图。

  首先,让学生估算延安多年平均降水量,延安的气候特点。

第二,让学生综合“延安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统计图”和“延安1991~1997年年降水量变化图”,讨论延安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以及可能发生旱、涝灾害的季节。

第三,让学生读“延安1951~1991年旱涝灾害发生频率统计图”,说出延安旱、涝灾害发生的频率。

通过活动让学生分析黄土高原旱、涝灾害的情况。

提问:

黄土高原那么疏松的土壤,在暴雨的作用下,会有什么后果?

教师通过引导使学生意识到黄土高原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得出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结论。

  学生读图、估算、描述回答:

1.延安降水量大约在600毫米左右,延安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

2.延安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旱灾多发生在春季,涝灾多发生在夏季。

3.从1951~1991年旱年的发生频率为59.5%,涝年的发生频率为23.9%。

4.会发生泥石流、滑坡、塌陷等灾害。

 

三、脆弱的生态环境

  呈现:

黄土高原人地关系恶性循环示意图

  承转讲述:

之所以说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脆弱,不仅因为这里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而且因为其生态环境被破坏之后不易恢复。

为使学生对这一问题认识的更为深刻,让学生做72页活动2“关于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原因的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教师总结。

然后让学生朗读第71页阅读材料“石灰岩山区脆弱的生态环境”,进一步认识人类在生态环境被破坏过程中起的负面作用,并且明确人类活动加剧了这种“脆弱”。

  分组讨论,代表发言,画出“黄土高原人地关系恶性循环示意”图。

学生朗读、思考、感悟。

 

四、生态建设

 

  承转讲述: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已严重地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让学生读图8.15“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举例”,了解生活在黄土高原的人们在生态建设、改善环境中摸索出的成功经验。

  学生思考作答:

加强水土保持工作,进行生态建设。

边读资料边讨论(同桌)。

 

 

  呈现结论:

(一)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与建梯田、修挡土坝等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

1.在坡脚修建挡土坝、护坡等用工程措施防治水土流失。

2.在陡坡地实行生物工程,种草、灌木和山杏。

3.在缓坡建梯田、种山杏和优质牧草。

(二)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如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过度放牧的地方减少放牧的牲畜数量。

  师生共同归纳出结论。

 

创设积极参与的方式

  呈现辩论主题:

正方:

黄土高原退耕的土地应该全部种树

反方:

黄土高原应该全部种粮食

  承转讲述:

同学们,既然要保持水土,是不是对黄土高原所有的土地都要退耕,退耕的土地是不是都要还林呢?

教师对辩论结果进行评价总结。

  学生分为正反两方,进行辩论。

 

活跃课堂气氛

  呈现主题:

如何解决人多地少的矛盾

  通过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

  分角色扮演各抒己见,角色:

1.农民;2.政府官员;3.人口学家;4.生态学家。

(在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中各级政府要根据当地的地形和气候条件等自然因素以及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习惯,因地制宜地发展。

要掌握好“度”,不搞一刀切。

对黄土高原来说,既不能过分强调经济发展,也不能只求水土保持。

要二者兼顾,协调发展。

因为我国人口众多、耕地面积有限,人多地少是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呈现《中国21世纪议程》指出:

“中国的农业与农村要摆脱困境,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其目标是:

“保持农业生产率稳定增长,提高食物生产和保障食物安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贫困落后状况,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合理、持续地利用自然资源,特别是生物资源和可再生能源,以满足逐年增长的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的需要。

  生活在黄土高原的人们要实现这一目标,应采取以下行动:

第一,加强计划生育力度,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第二,把生态环境脆弱区的人口迁移到其他地方去,建立移民新村。

第三,政府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向农民提供足够的粮食或补贴,使他们响应退耕号召,积极进行生态建设。

第四,黄土高原在进行生态建设过程中要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发展多种经营,提高农民收入,解决黄土高原人多地少的问题。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和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两部分内容。

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脆弱,不仅是因为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而且因为其生态环境被破坏之后不易恢复,因此必须进行生态建设,在生态建设中要因地制宜,做到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以实现黄土高原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Pbabb霜bb霜排行榜pbabb霜

 

Pbabb霜bb霜排行榜pbabb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