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第5章攻城武器与守城武器.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326665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5.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选第5章攻城武器与守城武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精选第5章攻城武器与守城武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精选第5章攻城武器与守城武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精选第5章攻城武器与守城武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精选第5章攻城武器与守城武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选第5章攻城武器与守城武器.docx

《精选第5章攻城武器与守城武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第5章攻城武器与守城武器.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选第5章攻城武器与守城武器.docx

精选第5章攻城武器与守城武器

第5章、攻城武器与守城武器

从高空上的人造卫星看地球,看到最清楚的人类建筑物,那就是中国为防御北方游牧民族而修造的三千多公里的万里长城。

如同万里长城一样,中国许多都市也都是用厚厚的城墙围起来的。

就是现今的中国,无论有无城墙,依然是把都市称做“城市”。

都市人口密集,是行政和经济的中心,所以古往今来,不知进行了多少次这种隔墙而战的攻城战。

但是,由于保护都市的城墙具有很强的防御效果,所以很难突破,就连擅长野战的游牧民族的骑兵集团,对攻城战也颇感棘手。

虽然城墙因火器的不断发展,而失去了原有的价值。

但是从明到清所修建的许多城墙,直到二十世纪仍然有着特殊的防御意义。

就是在1946—1949年中国的解放战争时期,这些城墙作为有效的障碍物,而在防御战中发挥了作用。

为此,利用一章的篇幅,专门介绍攻城兵器和守城兵器。

■城墙的施工方法

中国修筑城墙所采用的最早的施工方法,叫做“版筑法”。

所谓版筑施工法,是在按一定间隔排成两排的柱子中间,平行设置由绳子固定的两张板,把土填入其内,用夯捣实,形成几个10—20cm的厚土层,一层接一层向高修筑土墙的一种方法。

这种传统的施工方法,之所以沿用到今天,是由于黄河流域堆积的黄土适合于这种施工法的缘故。

在黄河以外的地域,没有适合用于版筑施工法的黄土,则可就地取材,使用当地最容易得到的材料。

在长江以南多雨的地区,有的是用木作栅栏来修造城墙,也有用石头修造城墙的。

在地处中亚的干燥地方,就使用干燥的砖筑城。

从唐代末期起,在多雨、但很富饶的南方,开始使用砖来修造城墙。

到了明代,这种用砖修造城墙的施工方法已经在全国普遍使用。

为了防备挖地道侵入城内,往往要进行一些特殊的工程。

北京现在的故宫就是采用这种工程的典型例子。

施工方法是先在地下铺砌块石,然后用以石灰为主要成分的固结剂加以坚固。

■城防设施

下面按照由外向里的顺序,介绍城墙及其防御设施。

作为一个都市的防卫线,最外侧就是壕。

水源丰富的,必然要修水濠,没有水源的地方,也要在城墙四周挖掘空壕,用来阻止敌人轻易接近城墙。

水壕又称做护城河。

在明代《武备志》中记述有城壕的规格:

最少应以宽约11m,深约4.7m为标准,而且越宽越深越好。

壕底若是稀泞的黏土,当然最好。

但是也有在壕底设置上削尖了的竹、木、铁棒或其它有锐尖的金属物,以戳杀落壕的敌人。

壕上设有桥,为阻挡敌人侵入,多采用吊桥。

但是,宋朝陈规认为,为了出击方便,也可使用固定桥。

在壕的内侧(概据场合,也可以是最外侧),常常采用称之为羊马墙或牛马墙这种比较矮的墙来加强保护。

特别是空壕场合,由于防御效果比较差,就更有必要设置这种护城墙。

护城墙分为临时性和永久性两种。

永久性护城墙,是非常正规的。

先用砖砌,或用版筑施工法来修筑好这种矮墙,然后在上面修筑高1.5m、带射击掩体称做“女墙”(也叫“女儿墙”)的矮墙。

临时性的护城墙,一般使用本栅栏。

虽说是临时的,但是也必须事先准备好足够的必需材料。

按照宋朝陈规的标准,是在距城墙6—9m的地点,修筑高3m、厚1.7m的矮墙。

所谓羊马墙,是以收容从城郊来避难的老百姓以及作为他们财产的羊、马、牛为目的。

此外,还能用它防止敌兵填壕攻城,同时也是击退敌人冲锋的重要设施。

可以说,这道护墙实际上就是进行都市防御的最前沿,对阻挡敌人的大型攻城武器靠近城墙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此外,还按一定间隔修筑有叫做“马面”、“团楼”的突出部,用以从侧面攻击接近城墙之敌。

马面呈四方形,团楼为半圆形。

宋朝边关统帅沈括根据自己经验认为,采取马面形式比团楼更有效。

(插图01)

(插图02)

在城墙上面,修筑有供射击用的凸凹状护墙,叫女墙。

同时还修有用来观察和监视敌人行动,以及向敌人射击用的敌楼。

还修设有放置大型弩或抛石机用的弩台或炮台,用以增加城墙的整体防御能力。

另外,在城墙四隅还设有称做角楼的大型高楼,以及与之互为补充的战棚。

当敌人把角楼破坏之时,就可以在敌人攻击最集中的地方,搭起这种战棚,代替角楼,狙击敌人。

作为城墙的一个特殊设施,那就是称做突门的城门。

这是一种从城墙外面看不出来,完全被遮掩起来的一个伪装的“暗门”。

在奇袭围城敌人时,打开此门,向敌人发动突然攻击,即可得到出奇制胜之效。

最典型的战例,是1659月2日至23日的“南京战役”。

为重整明朝霸业,郑成功(国姓爷)统率十万水军和战船包围了南京。

清军总兵梁化凤把用砖封堵的神笔门作突门,率骑兵精锐,向郑成功发起突然袭击(在《明记南略》中,也有把仪凤门作为突门使用的记述),使毫无准备的郑成功损兵折将,登陆部队几乎全军覆没。

郑成功大败,明朝复辟的最后希望也彻底破灭了。

供人员出入的城门,是城墙之中最薄弱的部分。

一旦被敌军突破,城池就有沦陷的可能,因此,必须加强城门的防御工事。

门扇要用坚木制造。

为防敌人火攻,常在门扇上涂刷上泥浆等物。

也有装设两道门扇的,当外面的悬门被攻破时,襄面的门扇就落下来。

为强化防御能力和便于侦察敌人行动,在城门上面还设有箭楼。

此外,为加强防御能力,确保城门万无一失,也有在城门外面,修筑称做“壅城”或“月城”的半圆状城门围墙。

或者把带有突门便于出袭的护城墙和城墙平行修筑,用以掩饰城门,不被敌人发觉。

根据需要,还可以在城门外面,修筑一个称做“关门”的独立式城墙。

宋代陈规主张,还应该在城墙内侧再挖掘一道壕(称做里壕)和矮城墙(里城),以此作为城墙被突破时的第二道防线。

■攻城与守城的方法和战术

在中国,有关城池防御(守城)的战术,在战国时代编纂的《墨子》已经完成。

《墨子》把攻城战术分为临、钩、冲、梯、堙、水、穴、突、空洞、蚁傅、轒辒,轩车这十二大类,并针对这些攻城战术,提出了相对应的防御技术。

这些攻防技术,一直被沿用到十七世纪。

只是由于后来出现了炮(抛石机)和火器(热兵器),而增加了用这些武器攻城和守城的方法及有关战术。

●临

把土山修筑成和城墙同高或高于城墙,利用土山攻城,这种攻城方法称为“临”。

也有在土山上再修造一个类似角楼的高楼,从这里向城内发起攻击。

防御方法是使用强力弩向土山射击,压制住土山敌人的攻击。

●钩

用长钩类兵器,把城墙上的守城士兵或防御兵器钩下城墙,并可用钩破坏城墙上修筑的女儿墙的一种攻城方法。

这种攻城方法,常常使用鹅车,塔车这样的大型武器。

●冲

是用一种叫做“冲车”的攻城塔,突破城墙的攻城方法。

(参看“冲车”项)。

●梯

是使用梯子攀越城墙的攻城方法。

(参看“云梯”项)。

堙是一种填埋护城壕靠近城墙的攻城方法。

(参看“填壕车”项)。

●水

是用水流破坏城墙的攻城方法。

这种方法,多用于城墙非常坚固,或军粮充足,断粮攻击无效时,利用城墙附近的大河,先筑堤堵水,而后掘堤放水,来冲毁城墙,水淹全城。

针锋相对的防御之策,是准备轒辒船(装甲船),偷袭敌人修筑的堤坝,决口放水。

●穴

从城外挖掘坑道至城墙下,支上大量柱椿,而后点燃,烧塌城墙。

这种攻城方法叫做“穴”。

如有火器,可使用火药攻之。

此法和矿山用火药采矿方法相同。

对抗敌人这种地下攻城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修筑土台高楼,密切观察敌人阵地动态。

当发现有挖地道新土出现时,用弓、弩、炮等武器攻击挖掘口,以压制敌人进入坑道。

(2)在城内挖井,挖到地下水位深度,把幪有皮革的陶瓷壶(即“地听”)吊入井内内,掌握敌人进入路线,并反挖地道,埋伏上装备有适合地道作战武器的武装部队反击敌人,或是用风箱向地道内施放毒烟或火焰,以窒息或烧杀敌军。

(3)修筑堑壕或水壕,阻挡和遏制敌人的地道攻城。

●突

是对城内进行偷袭的攻击方法。

其中,又把利用地道偷袭城内,叫做“地突”。

对付地突之策,使用和前述“穴”相同的防御方法。

●空洞

在城墙上挖洞,从洞中攻击敌人的攻城方法。

防御之策,用临时栅栏或专用车把敌人破坏的地方(洞穴)堵上,并在城墙内修筑栅栏或城墙(里城),进行有效的防御。

(参看“塞门刀车”项)

●蚁傅(附)

用密集队形,像蚂蚁那样缠住城墙,以肉体作攻城兵器,发动总攻击的人海战术。

这种攻城法,损失相当惨重,《孙子》认为这是一种“最拙劣的攻击法”。

防御之策,是使用特殊的防御兵器来对付死缠不退的敌军。

也可采取使用滚烫的开水、熔化的金属液(铁水等)、火烧等特殊防御方法。

(参看“幔”、“狼牙拍”项)

●轒辒

使用皮革装甲战车的攻城法。

(参看“轒辒车”项)

●轩车

所谓轩车,是指望楼车、巢车这些在柱子上安装有观察台的车,用以观察城内敌人的动态。

(参看“巢车”项)

■万里长城

如前所述,象征中国的巨大建筑物,就是万里长城。

这一明代建设的历史巨作,已成为当今中国观光旅游的最大热点。

而在中国各地,也发现了秦、汉等历代王朝建筑的长城遗迹。

下面介绍长城的历史,效果及其防御体系。

最早的长城是在战国时代,在中国处于七国抗争的年代里,为防御别国的侵略和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在国境线上修造了长城。

例如,位于现在山西、河北省的赵国,为防御北方游牧民族匈奴的侵犯修筑的北方长城,以及为防备南边秦的入侵又修筑了首都邯郸(在今河北省)周围的长城。

秦统一中国以后,始皇帝为防御日益强大的北方游牧民族匈奴南下,就把秦,赵、燕诸国当年修造的长城连接起来,完成了最初的万里长城。

后来,到了汉代,也都是利用万里长城来抵御外族的侵扰。

到了明代,为了防御瓦刺、鞑靼,以及女真这些北方民族侵扰,完成了西起西域关门的嘉峪关(甘肃省),东至朝鲜半岛北边鸭绿江边这条保存到现在的万里长城。

历来认为,长城东端是山海关(河北省),但是根据刘谦的《明辽东镇长城及防御考》可以认为,辽东长城以及认为也属辽东长城的清代柳条边,与明代的辽东长城完全是两回事。

长城很长,但并不是整个长度上都配备有御敌的士兵。

即使中国相当富有,要想用长城作到这一点,也是不可能的。

那么长城究竟有哪些防御作用呢。

其一,长城是大军通过的障碍,延缓了部队进军速度。

步兵还好一些,骑兵要通过高大的长城就困难了。

而运粮车和攻城兵器运输车辆要通过长城,是根本不可能的。

长城上设有关门,便于重装备的大军能在较短时间内通过。

但是,关门都布以重兵把守。

例如,防御北京的山海关就是一个典型。

甚至在火器出现以后,依然很难攻陷。

其二,利用长城上设置的警戒线,可以尽早发现敌人。

由于长城的存延缓了敌人的进攻速度,这就有可能争取时间,击退入侵之敌。

以长城为中心的防御体系,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明朝的“九边”。

所谓九边,是把长城周围这条很长的防卫线划分为九个边区进行防御的一种制度。

是指辽东,蓟州、宣府、大同、太原、延绥、宁夏、固原,甘肃这九镇(军管区)而言。

其中,最重要的是蓟州镇和辽东镇。

蓟州镇装备十二万兵力,因“土木之乱”,作为首都防卫军的京军遭受重大打击以后,即成了名副其实的首都防卫军,为当时的国防中心。

辽东镇拥有九万五千兵力,主要任务是抵御女真族的侵扰,也是明代末期抗击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后来的清)的最前线。

(明朝的九个边防区)

各镇的重要据点规模很大,所以设有“都指挥使司城”、“各路参将城”、“卫指挥使司城”。

下面又分设数不清的千户所城、百户堡、台。

为传递紧急情报,配备的烽火网络,遍布各分担地域,用以迅速传递情报。

运输军需物资的宿驿(备有宿舍和马匹)干线一直通向镇内,并在沿途设有护卫城。

最外面的警戒线设置在长城上,负责监视国境。

如果发现异常,就点燃峰火台,用峰火网络通知上级城市。

这些传递上来的情报,由统辖各地区的总兵将领们在司令官会议上进行分析,并呈报首都北京。

最后根据敌入侵规模进行决策,采取措施。

根据具体情况,有时就由中央直接派遣和调动军队(动员许多有关镇的军团)。

攻城战年表

巢车

■外观和用法

巢车是在攻城战中用来观察城内敌人情况用的一种车。

用以侦察敌情的吊篮,分为移动式和固定式两种。

巢车(图1)为移动式,可使用辘轳,提升乘人的吊篮,来侦察城内的敌人行动。

由于吊篮很像鸟巢,故此得名。

吊篮宽1.2m,高1.5m左右,用木制成,外面包以牛革,用以防御箭矢和石弹。

固定式的有望楼车。

用绳索把长柱立起,上面固定有侦察敌情的吊篮。

巢车不仅用于攻城战,野战也常用它来侦察敌人行动。

■历史与发展

通过侦察手段,掌握敌人情况,是取得胜利的第一步,这是古往今来军事上的常识。

这种侦察用的巢车,最早出现在攻城战频繁的春秋时代。

据说,这个时期的巢车,吊篮都是固定式的简单形式。

传至今日的《墨子》书中并没有对巢车的具体记载,但是巢车作为轩车,在十二种主要攻城法中都有记述。

图1示出的带吊篮移动式巢车,是宋代《武经总要》中的一个图例。

但是这种类型的巢车,在唐代《通典》中就有记载。

所以可以认为,最晚在唐代就已经有了巢车。

守城升降机:

悬牌

是类似移动式巢车,用来对抗蚁傅攻城法被称做“悬牌”的守城用升降机,在《墨子》中早有记述。

吊篮用5cm厚的木板制成,高112.5cm,宽纵向67.5cm,横向112.5cm,底部开有攻击窗。

吊篮用铁链拉牵,由四名强壮士兵拉动,沿城墙上下移动。

吊篮里乘有一名手持500c长矛的士兵,攻击攀登城墙的敌人。

配置标准,在有敌人攻击用堑壕的地方,每隔7m设置一台,没有堑壕的地方,则每27m配置一台。

填壕车

■外观和用法

填壕车,是用来填埋城墙周围的护城壕所使用的一种装甲车。

填壕车有两种,一种是只在前面设有防御盾板(图1)的简单型;另一种是用皮革全面装甲而成的大型车,都是在宋代攻城战中使用的。

填壕车上,载有石、土、木、草或装满土的土袋(一般使用草袋),当车到达护城壕时,从打开的窗口把这些填壕物投入壕内。

土砂袋之类虽然填壕效果不错,但是草和草袋易燃。

土,并不是直接使用,而是加水,做成容易搬运的形状来使用。

■历史与发展

围绕城墙的护城壕,使冲车、轒辒车、云梯这些攻城兵器难以接近城墙,是攻城的一大障碍,是必须首先突破的部分。

突破护城壕的方法之一,是使用称做固定桥的“壕桥”、“折叠桥”这种带有车轮的移动式桥。

但是使用这种桥突破护城壕的范围较狭,而且也很容易遭到敌军的集中攻击。

又因为是用木料制成,很容易被石弹或火破坏。

为了能大范围地突破护城壕这个障碍,填壕则是上策。

然而,填壕作业极易遭受敌人反击,所以,也并非易事。

为此,在南北朝时期,就造出了用以填壕作业的填壕车,并用于许多攻城战役。

最大型的填壕车,是唐德宗建中四年(773)年,朱泚率军包围奉天(现陕西省干县)时所使用的云桥。

宽度达120m。

这种不怕箭、石攻击,装满填壕的柴、土的云桥,对守城的敌人来说,的确是一种极大的威胁。

这种云桥不只是作为填壕车使用,同时还兼备冲车的机能。

陈规与《守城录》

作为《墨子》以后的攻城战方面的重要著作,就要算宋朝陈规(1072—1141)的《守城录》了。

这部书的前半部分,叙述他从实践中得到的防御战术;后半部,详细地记录了1127年到1132年几次德安(现湖北省安陆)被困时,陈规成功指导守城的实况。

这些战术和战例,对使用了炮(抛石机)和火器时期的攻城战也是难得的宝贵资料。

在1140年金国发动大规模侵略时亲自指挥了挫败金兵进犯的顺昌(现安徽省阜阳)防御战役,获得成功。

云梯

■外观和用法

云梯(图1)是把长梯搭载在车上的一种攻城兵器,在攻城战中,用来攀登城墙或侦察敌情使用。

这种云梯出于宋代。

用粗木作成底板和立柱,下面安有六个车轮,车上装载两个梯子。

梯长各2m左右,伸长时,可攀登7—9m高的城墙。

梯子长度,可以根据墙高度来调节。

上面的梯子,带有用于挂住城墙的铁钩,为了能使梯子前后移动,在车的前后分别设有拉动拴系在梯子上粗绳的辘轳。

为了防御敌人用火箭,石弹的攻击,保护车内的攻城土兵,车箱外面贴挂有坚厚的牛革。

车的移动,是由车箱里的士兵用人力来完成的。

云梯的梯子是可移动的。

此外,还有一种上面装载有类似“行天桥”长梯的车。

这种车,结构简单,在宋代使用得很普遍。

这种梯子,也是根据城墙高度来制造的。

在被固定的梯子上部,装有用以保护攻城士兵的护墙。

除上述之外,作为攻城用的梯子,还有诸如木飞梯、竹飞梯这些带钩的梯子。

防御云梯的最有效方法,因为梯子材料是木制的,所以可用火矢等火攻烧毁。

为防备火攻,云梯则使用不易燃烧的生牛皮包裹,或在木梯上涂抹厚厚的一层泥浆。

使用撞车(图2),也是用来对抗云梯攻城的一种方法。

撞车上面装有前端带铁尖的重木棒,对破坏云梯很有威力。

此外,还可以使用“叉竿”(图3)或“抵篙”这种用来对付云梯类攻城兵器的专用兵器。

前端呈两股叉状,其中,叉竿全长达6m·当敌人使用云梯,飞梯搭挂城墙时,就可以用这些兵器的锋刃或长柄阻止和破坏挂在城墙前沿的云梯。

由于这种兵器前端分叉且有锋刃,所以也常常把它作为杀伤敌人的长兵器来使用。

■历史与发展

云梯的历史很长,据《春秋左氏传》和《墨子》这些古典军事名著的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云梯。

云梯的使用例子很多,作为典型的攻城兵器,一直使用到清朝末年。

根据《墨子》中的记载,云梯是由公输般发明的。

公输般出身鲁国(在今山东省),很有建筑工艺方面的天才。

后来,作为建筑工艺之神——鲁般(即是鲁班)先师,被世人所传颂。

公输般发明云梯的时候,正值南方楚国计划攻宋。

当时身居北宋的墨子得到了这个情报,一方面命其弟子禽滑厘率领墨家防卫队加强宋城的防卫。

与此同时,他亲自去楚国面见楚王,劝说不要攻打北宋。

墨子为了证明宋国能够有效地防御公输般制造的攻城兵器,决定在楚王面前,和公输般进行辩论。

以带为城,用木片作攻城兵器,通过模拟演练分个高低。

公输般七次攻打墨子的“宁城”,使用了各种攻城兵器,却都被墨子打败了。

这场世界上最早的一次模拟战争游戏,以墨子的胜利而告终,宋国得救了。

轒辒车

■外观和用法

轒辒车(图1)又称“洞屋”、“洞子”,是北宋攻城战中使用的一种装甲车。

图1的轒辒车,内部为木制,为防止遭到破坏,上部采用倾斜状,并用牛皮全面覆盖,以防火攻。

有时,还在上面涂黏上泥浆,用以增加抗燃性。

车内可装载十名士兵。

由于是靠人力推车前进,为减轻推车士兵劳动强度,下部采用“空框架”结构。

车的正面不作任何遮挡,以便接近城墙时尽快投入战斗、正面车内最前排配备手拿盾的士兵,用作正面的防御。

图2是一种叫做“尖头木驴”的六轮装甲车。

上部采用大倾斜状的装甲板,为防火攻,用牛皮覆盖。

车长4.5m,高约2.4m。

车内最多可装载十名士兵。

为加强攻击力,在车的正面上部,装备有大量的长兵器。

当轒辒车接近敌人的城墙时,可有效地防御和保护己方将士,不受敌人的箭、木、石、热开水、铁水等物的反击。

到达了城墙下的士兵,从轒辒车冲出,在城墙上挖洞,或直接爬墙攻击敌人,也可以在挖坑道时,用来防御敌人用远射兵器对坑道口的压制攻击。

对抗这种轒辒车的方法很多。

可用重石砸之,可用火箭或黏有松明的长竿进行火攻,可用鹿角木、幔等物设置障碍,使之寸步难行等等。

虽然轒辒车正面配备有手拿盾牌士兵,但是仍然是防御力最薄弱之处(特别是在移动时),所以,可以集中火力攻击,会有奇效。

■历史与发展

《孙子》、《墨子》中,对轒辒车都有记载,是出现在春秋战国时代的一种常用攻城兵器。

由于用厚木及皮革装甲,所以对火器有很强的防御能力。

最早的轒辒车,是一种上部为平面结构被叫做“木牛车”的装甲车。

因其构简单,所以容易制造,成本也很低,而且空间大,可运送很多士兵,这都是木牛车的优点。

由于上部为平面结构,所以容易被大块落石等物破坏。

梁文帝太清二年(547),侯景包围了梁国首都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就曾使用几百辆木牛车这种最简单的轒辒车。

但是,都被守城士兵用石破坏了。

为此,侯景才发明了像尖头木驴那样、侧面为倾斜状装甲板、顶部呈三角形的轒辒车。

由于装甲板是倾斜的,所以能有效抵御来自上部重石等物的攻击。

尖头木驴的缺点是,由于采取大倾斜、尖顶结构,所以车内装载容量较小。

因此,出现了图1那种既有防御能力,而且装载容量大的轒辒车。

轒辒车靠皮革和厚木的装甲板,对炮(抛石机)发射的石弹也有很强的抗御力。

但是,自明末出现了能发射铁弹、石弹称做“红夷炮”的强力大炮以后,这种装甲就失去了原有的防御能力。

加之轒辒车用人推行进速度慢,很容易被大炮击中。

这就注定了轒辒车退出战场的必然命运。

《墨子》与墨家集团

如同《墨子》的公轮般和墨子传奇故事所象征那样,从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工程学有了很大发展,使攻城技术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

除了炮兵队的密集射击,基本的攻城战术都在这个时代确定了。

但是,攻下一座城,一般要花上一年左右的时间。

随着攻城技术的发展,防御技术也有了相当大的进步。

对防御技术的发展作出了最大贡献的,就是被称做诸子百家之一,活跃在春秋战国时代的思想家集团中,以墨翟(墨子)为鼻祖的墨家。

在墨家著作《墨子》中,记述了精辟的防御技术。

这些防御技术不是闭门造车的空谈,而是根据实战经验总结提炼出来的。

墨家思想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否定侵略战争的“非攻”。

在墨家,除了有专门从事思想研究的集团外,还编制有指导城墙修造和防御、参加抗击侵略的城市防御战的实战部队。

墨家具有那个时代的很高科学技术,这支战斗部队,就是把这些高科技应用到防御战的实践集团,由墨家领导人(这些领导人被尊称为“巨子”)亲自指挥。

在阳城防御战役中,巨子孟胜率领一百八十六名弟子,英勇抗敌,最后全部战死。

据说墨家集团还参与了秦国统一天下的大业。

这一点虽已无法考证,但是墨家的防御战术,对秦统一天下,无疑是有贡献的。

冲车

■外观和用法

冲车也叫“临冲”或“对楼”,是一种被装甲起来的攻城塔。

临冲吕公车(图1),在明代《武备志》中就有记载,是一种安有八个车轮高五层的攻城塔。

最下层是推动临冲吕公车前进的士兵,其它四层装载攻城的战斗士兵。

据《武备志》记述,车高约12m、宽6m,长7m。

但是,车的高度应该和攻击城墙的高度相适应。

所以,实际的临冲吕公车会超过该书所记述的高度。

冲车利用自身的高度,从车中直接向城内射击,也可用来接近城墙,破坏女墙,直接攻打城墙上的守敌。

车中除了装备有各种长兵器,还常常装载强弩、石炮等重武器。

作为直接攻击城墙的兵器,除了用以破坏女墙的撞木,有时还装有能从车的上部或正面翻转出去登城墙用的“天桥”。

对付街车之策,可用强弩和炮(抛石机)压制车中的士兵,可用火箭(带火或可燃物的箭)、松明竿火攻,也可投重石、大木破坏冲车。

由于冲车行进速度慢,所以,可挖掘隐蔽坑道,使之坠入坑道而破坏。

■历史与发展

据《墨子》书中记述,冲车是出于春秋战国时代,在诸多的攻城战中都使用过这种冲车。

冲车的规模多为圆1所示那样,但是也出现过特大型的,那就是在唐德崇建中四年(773)奉天(今陕西干县)攻防战中使用的云桥。

这种街车宽达100m以上,外侧用牛皮装甲,还用装了水的革袋覆盖,以防火攻。

所以,重块石,火箭都对付不了云桥。

最后是在靠近城墙侧,在云桥的行进路线上挖了个大坑道,才使云桥坠入,然后投下马粪、干柴烧之,这才阻止了敌人的进攻。

在中国历史上,超过云桥的最大冲车,是明嘉宗天启元年(1621),反抗明王朝的奢崇明在围攻成都时所使用的冲车。

该车的高度虽然只有3m,但车宽竟达150m。

用牛革装甲,车两侧有可俯瞰城内的高楼,车中可容纳几百名士兵。

由于车体巨大,人力推不动,要用牛拉。

守城明军使用重炮(抛石机)射之,牛受惊,才阻止了冲车的进攻。

正是由于明末出现了红夷炮这样的重炮,才使冲车失去昔日那种“刀枪不入”的威风,而退出了战场。

最后的冲车,是清咸丰元年(1751)太平天国把清兵包围于桂林的战斗中所使用的。

用云梯攻城遭到失败的太平天国军,制造了和城墙一样高的吕公车,用车上配置的铳和炮向城墙的清兵射击。

当时,清军使用绑有松明的长竿,和煮开的热油这些传统方法,终于把吕公车烧毁于城下。

塞门刀车

■外观和用法

塞门刀车(图1)是一种木制的两轮车,作成与城门等宽。

为有效阻击敌人,车的前面配置有几排多个刀状锋刃。

当城门被破坏,敌人冲入时,就用这种车堵塞城门,利用车前部的锋刀击退敌人。

当然,不仅只用来堵塞城门,还可用于城墙破坏时的阻击战。

木女头(图2),形似女墙,木制。

高174cm,宽154cm,下部装有车轮。

当城墙上部的女墙被敌人破坏时,就把此车推到破坏处,代替女墙使用。

上述两种车,在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