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20课《雪四人谈》同步练习 苏教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325189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3.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20课《雪四人谈》同步练习 苏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20课《雪四人谈》同步练习 苏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20课《雪四人谈》同步练习 苏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20课《雪四人谈》同步练习 苏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20课《雪四人谈》同步练习 苏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20课《雪四人谈》同步练习 苏教版.docx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20课《雪四人谈》同步练习 苏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20课《雪四人谈》同步练习 苏教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20课《雪四人谈》同步练习 苏教版.docx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雪四人谈》同步练习苏教版

《雪》四人谈

一、你能读准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吗?

请给它们注音。

笑靥契合缱绻

冗杂寥寥数语

二、请你添字组成成语,并任选其中两个造句。

()之欲出情趣()然目光()()

()天()地()()逼人

三、你原来是怎样理解《雪》的思想内容的?

读完这几篇评论,你有哪些收获?

请你认真阅读文章,试着把四位作者的主要观点用一两句话表达出来,并加以比较,然后和同学交流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四、鲁迅《雪》中写到了南方和北方两种不同的雪。

对这两种雪之间的关系,历来理解不够一致。

有人认为是通过对比突出南方雪的美丽,有人认为是通过对比突出北方雪的坚韧,有人认为是在对比中表现两种雪各自的特点,有人认为写南方的雪是为衬托北方的雪。

请你细读课文,选择其中一篇文章看看作者是怎样理解这个问题的。

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说说你的理解。

五、再读一篇赏析文章:

好一场心灵的大雪

——鲁迅的《雪》赏析

刘德福

1924——1925年,鲁迅在创作散文诗集《野草》的同时,开始翻译日本厨川白村的文艺论文集《苦闷的象征》,在引言中,鲁迅写道:

“非有天马行空的大精神,即无大艺术的产生。

”在《雪》中,鲁迅为我们呈现了大精神产生的过程。

文章一开始,写了“暖国的雨”的特征,“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

”。

对雨,鲁迅的态度并不是一概否定的,但,雨的确是与雪不同的事物,具有不同的特征。

“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

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正是“青春的、壮健的”江南雪,引来了孩子们的热闹,可它也有一个特点:

粘连、易变。

“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化作不透明的水晶模样;连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

”但是,“朔方的雪花”就大不相同了,他们“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

而且,“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

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因此,作者在结尾深情的喊道:

“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雨是雪的初始阶段,雪是雨的升华。

王国维说:

“一切景语皆情语。

”鲁迅笔下的雪,是“天马行空的大精神”的写照,从“暖国的雨”到“江南的雪”再到“朔方的雪花”,这是一个“天马行空的大精神”的形成过程。

我们可能联想到:

一个人,从“天真烂漫的少年”到“健壮蓬勃的青年”再到“大气磅礴的壮年”;一个灵魂,从“温柔单纯的留学生”到“慷慨激昂的文人”再到“笔意如刀天马行空的战士”。

在这个变化中,“孤独”起到了决定作用。

雪从“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到“终于独自坐着了, 连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最后变成“在无边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啊,好一场心灵的大雪呀!

难能可贵的是,文笔犀利老辣、解剖自己如解剖别人的鲁迅,在这篇散文诗中却表现了少有的宽容和温情。

他没有让“暖国的雨”、“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花”,形成截然不同的对照,在突出“朔方的雪花”是“大精神”的同时 ,又在“暖国的雨”和“江南的雪”中寄寓了自己的理想。

他不仅歌颂那“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孤独的雪”,而且用回忆、向往中的江南美景和富于情趣的童事,与丑恶的现实世界作对比,表达了追求一个美好的理想的世界的愿望。

请你认真阅读这篇文章,并和《<雪>四人谈》相比较,想一想作者的看法与他们有哪些相同点,又有哪些不同点?

【拓展·提高】

一、知识整理平台。

 

二、请你反复诵读《习惯说》,然后按要求回答问题:

蓉少时,读书养晦堂之西偏一室。

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

室有洼,径尺,浸淫日广。

每履之,足若踬焉。

既久而遂安之。

一日,父来室中,顾而笑曰:

“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国家为?

”命童子取土平之。

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

已而复然。

又久而后安之。

噫!

习中之人,甚矣哉!

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致使久而即乎其故,则反窒焉而不宁。

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注:

这篇短文选自《养晦堂文集》,作者是清末湖南湘乡人刘蓉。

1.请解释加点字在句中的含义:

(1)浸淫日广()

(2)足若踬焉()

(3)已而复然()(4)则反窒焉而不宁()

2.请你选出下列解释正确的一项()

原文:

噫!

习中之人,甚矣哉!

A.唉,学习中的人,是非常厉害的啊!

B.唉,从中模仿的人,是非常厉害的啊!

C.唉,习惯对人影响,是非常厉害的啊!

D.唉,有习惯的人,是非常厉害的啊!

3.选文共三段,其中哪些段落是叙事的?

哪些是说理的?

想一想作者这样安排的好处是什么。

4.本文最后归结的中心是()

A.学思并重B.学贵慎始C.习惯成自然D.治国先治家

三、认真阅读下面的文章,思考并回答问题。

(一)

故都的秋

郁达夫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雕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浑浑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

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象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

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

象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

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象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象样。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

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青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著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的说:

“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可不是么?

一层秋雨一层凉了!

北方人念阵字,总老象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北方的果树,到秋来,也是一种奇景。

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

象橄榄又象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尘沙灰土的世界,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Days。

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颂赞秋的文字特别的多。

但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然?

我虽则外国诗文念得不多,也不想开出账来,做一篇秋的诗歌散文钞,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诗人的集子,或各国的诗文的Anthology来,总能够看到许多关于秋的歌颂与悲啼。

各著名的大诗人的长篇田园诗或四季诗里,也总以关于秋的部分。

写得最出色而最有味。

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已的深情;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

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

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比起北国的秋来,正象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1934年8月,在北平(郁达夫:

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

1.请你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一椽破屋()浑浑沌沌()()

2.请你选出运用比喻修辞方法的一项()

A.这秋蝉的嘶叫,在北京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B.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

C.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D.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

3.下列写声音的语句中,能衬托出秋之静寂的一组是()

①秋蝉的哀弱的残声②西山的虫唱③潭柘寺的钟声

④缓慢悠闲的声调⑤青天下驯鸽的飞声⑥上郊外或山上去听得秋蝉的嘶叫

A.①②③B.①④⑥C.①④⑤D.①③⑥

4.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聚”,本文紧紧围绕“秋”,描写了哪些关于秋的景物?

请写出你的理解。

5.读罢全文,请你试着用最简练的文字概括北国之秋和南国之秋的特点。

想一想作者为什么多次提到南国之秋,作者的用意何在?

6.综观全篇,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

请谈谈你的看法。

(二)

追寻深沉

——《故都的秋》赏析

江锡铨(江苏教育学院中文系教授)

《故都的秋》写于一九三四年八月。

在这篇散文中,作者郁达夫描绘了故都北京秋天如诗如画的、几乎臻于完美的风物景致,表达了对于故都清秋的虔诚向往与崇仰。

那是一种超常的深情。

应当如何理解、把握作者的这种宗教般的情感和礼赞呢?

我以为,要想读出《故都的秋》的深厚蕴藉,似乎应当同时关注作者其他的关于北京和关于秋天的文学作品,尤其是作者在将近两年之后的一九三六年五月所写的另一篇散文《北平的四季》——后者几乎可以说是前者的“互文”与注释。

就是在《北平的四季》中,作者再一次比较了南方的秋天和北方尤其是北京的秋天,重申了他的“抑南扬北”的见解:

“所以我说,北平的秋,才是真正的秋;南方的秋天,不过是英国话里所说的IndianSummer(小阳春——引注)或叫作小春天气而已”。

也是在《北平的四季》中,作者再一次近乎偏执地表达了对于北京的一往深情。

作者说,在自己的“前半生住过”的、“不在少数”的“中国的大都会”中,虽然各有特点,然而,“上海的闹热,南京的辽阔,广州的乌烟瘴气,汉口武昌的杂乱无章,甚至于青岛的清幽,福州的秀丽,以及杭州的沉着,总归都还比不上北京”的“典丽堂皇,幽闲清妙”。

在作者的心底眼中,“北平的人事品物,原是无一不可爱的,就是大家觉得最要不得的北平的天候,和地理联合上一起,在我也觉得是中国各大都会中所寻不出几处来的好地”,于是便有了作者笔下意味无穷的《北平的四季》。

在写完了冬、春、夏三季的横生妙趣之后,作者表示,两年前写过一篇《故都的秋》,“对这北平的秋季颂赞过一遍了,所以在这里不想再来重复”,然而仍然觉得意犹未尽,忍不住又洋洋洒洒地写下了一个十分精彩的段落,并且为《故都的秋》留下了一条注脚:

“北平近郊的秋色,实在也正像是一册百读不厌的奇书,使你愈翻愈会感到兴趣”。

“百读不厌的奇书”——这或许可以看作作者对“故都的秋”神奇魅力的形象诠释。

“故都的秋”美就美在它的清、静、悲凉,美在它的“色彩浓,回味永”,美在它的“百读不厌”的浓郁的书卷气,美在随处可见的“深沉的地方”。

当然,这是需要像作者那样潜心细致地去“翻阅”,去追寻和体味的——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觉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这些“深沉的地方”是与故都北京深厚的文化积累,同时也是与作者和读者的传统文化素养所生发的“遥想”相联系的。

所以,作者“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这些经历了干百年岁月淘洗的名胜景观,似乎注定会引发作者的思古之幽情,遥想起与这些景观相关联的历史文化的悠远和深沉。

而且,这“深沉的地方”并不仅限于名胜古迹,而是普遍到几乎无处不在——好像故都秋天的一草一木,全都植根于“典丽堂皇,幽闲清妙”的中国历史文化典籍之中。

如作者所说,即便不去寻访那些名胜古迹,“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似乎还保留着白居易《长恨歌》时代的“上穷碧落下黄泉”的高远与幽渺的天色;当我们“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的时候,就不仅“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或许还会自然而然地感悟到杜牧的诗意——“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七夕》;而“秋蝉的衰弱的残声”,几乎是立刻就把我们带回了柳永的《雨霖铃》的境界,耳畔似乎还萦回着这位落拓的屯田员外郎由“寒蝉凄切”所引发的千种风情无处诉说的深长幽怨;至于那“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的下起”来的秋雨,以及老北京们用“平平仄仄”的“歧韵”念出来的“一层秋雨一层凉”的感慨,似乎也会令我们联想起在秋风秋雨中的古轩亭口被难的秋瑾烈士的绝命诗句,联想起这位刚烈不让须眉的鉴湖女侠的“秋风秋雨愁煞人”的千古浩叹……所以作者说,“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而这“中国的秋的深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追寻深沉——或许可以用这四个字来概括《故都的秋》的命意。

据郁达夫的日记记载,二千余字的《故都的秋》是在一九三四年八月十七日,在他到达北平第四天的一个上午一挥而就的。

而此前在青岛避暑四十日,却没有写出一篇《青岛的夏》来:

或者说经过青岛四十日的苦苦思索搜寻,在故都的秋色中豁然开朗,有如辛稼轩之人灵山的重峦叠嶂——“我觉其间,雄深雅健,如对文章太史公”(辛弃疾:

《水调歌头·灵山齐庵赋,时筑堰湖未成》),郁达夫也是在故都的街头巷尾这些“深沉的地方”,发现了“雄深雅健”的大块文章,发现了季节化了的中国历史文化精神,在一定的意义上也许可以说,这篇《故都的秋》实质上更像是一首中国历史文化精神的《秋声赋》,是对金色的、成熟的、蕴藉深厚的中国历史文化精神的礼赞和追寻。

追寻深沉——或许也可以用这四个字来概括郁达夫写作《故都的秋》前后思想情绪的主旨。

一九三三年四月,郁达夫由上海移家杭州定居。

他的本意,大约是要逃避沪上国民党反动派的政治高压和白色恐怖,同时也远离文艺界的纷争。

写于半年前的小说《迟桂花》,已流露了避世隐居的去意。

然而,郁达夫很快就发现,“杭州一隅,也决不是世外的桃源,这样要捐,那样要税,居民的负担,简直比世界哪一国的首都,都加重了”。

当时,中国北方战云密布,继东北沦陷之后,日寇又相继占领了山海关和承德,进而觊觎整个华北乃至全中国。

在内忧外患的夹击之下,郁达夫惟有借用自己旧日的诗句来抒写心头的愤懑和无奈:

“烽火满天殍满地,儒生何处可逃秦?

”在此后一年多的时间里,从表面上看他似乎是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

或流连诗酒,或徜徉山水,或品茗赏花,或浏览闲书。

然而,实际上他生活得并不轻松。

一方面,他是一个靠卖文为生的自由职业者,没有别的经济来源,手停口停;另一方面,一个有责任心的正直知识分子的良知和长期从事进步的、革命的文艺活动的经历,又使得他无法忘情于世事,为换钱度日而敷衍塞责,去写那些媚俗的无聊文字。

这样一来,他便常常陷人想写的不能写,能写的又不想写的创作苦闷之中。

一九三三年八月,他在一首纪游诗的诗后写道:

“近来生活为左右所夹,颇觉烦闷,精神躯体,都不能自由,创作生活,怕将从此告终矣”。

在第二天的日记里,他又这样写道:

“想做东西,终不能动笔,当决计离开杭州”。

“决计离开杭州”自然只是愤言而已,但如果用这里的“杭州”指代内外夹击、庸碌烦闷的日常生活,则大体上是符合郁达夫彼时彼地的思想情绪的——实际上,《故都的秋》的“抑南扬北”的抒情基调,对于人在南国之秋中只能“浑浑沌沌”度日的鄙夷,似乎还保留着“决计离开杭州”的余愤。

一九三四年七月,郁达夫在难耐的酷热中“决计离开杭州”(当然只是暂时的),去青岛避暑。

八月又转赴北平。

好像忽然眼前一亮,一下子发现了寻常巷陌中处处可见的,与中国历史文化精神息息相关的“深沉的地方”,一下子走出了“浑浑沌沌”,于是也就一下子写出了《故都的秋》——我们读《故都的秋》,如果读得细一些,似乎还可以听到作者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喜不自禁,乃至喜极而泣的深长感喟。

也正因为如此,所以文中的“秋天”、“故都”、“北方”、“南方”、“色彩浓”、“回味永”等“关键词”,大约也都不是普通的、单纯的季节概念、地域概念和形容词组,这些“关键词”的背后,也都蕴涵着时代、历史、社会、人生的大课题。

从一定的意义上也许可以说,作者所挚爱、所追寻的“故都的秋”,其实正是经过千秋岁月淘洗的,深沉的,清、静、悲凉的中国历史文化精神的象征。

在我看来,作者的挚爱与追寻,实质上是一种特殊形态的深挚的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

彼时彼地,“故都的秋”已在异族侵略者的觊觎与威胁之中,作者希冀通过自己“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描述,让维系着中国文化精神的“故都的秋”长存人世间。

作者一介寒儒,手无缚鸡之力,虽无保卫故都的勇武,却不乏与“故都的秋”共存亡,甚至是以自己的生命换取“故都的秋”永世长存的气概。

这篇散文没有一个字提及抗日救亡活动,但联系彼时彼地的政局形势,联系郁达夫一贯的思想言行和他以后在抗日战争中的英勇表现,当我们读到这篇散文的结尾,读到“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的时候,仍然能够从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挚爱与追寻,从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只是表现了作者独异的甚至是偏执的审美感受的文字中,读出深层的大义凛然的悲壮来。

两年后,日寇策动“冀东事业”唆使汉奸“自治”,整个华北岌岌可危。

而在此时作者所写的,前述《北平的四季》中,在那从容不迫,如数家珍的娓娓诉说中,依然隐隐约约可以感受到那一种凛然,那一种悲壮——

古人的“悲哉秋之为气”以及“胡笳互动,牧马悲呜”的那一种哀感,在南方是不大感觉得到的,但在北平,尤其是在郊外,你真会得感至极而涕零,思千里兮命驾。

所以我说,北平的秋,才是真正的秋……

这里的“南方”和“北平”原有的地域意义,似乎显得更加淡漠了。

而对于“真正的秋”“得感至极而涕零”的强烈的情绪反应,与国难当头,侵略者步步紧逼的严峻形势,显然是不无联系的。

同样,这里作者所追寻,所为之感激涕零的,仍然是北平的秋天中的“古人的‘悲哉秋之为气’以及‘胡笳互动,牧马悲鸣’的那一种哀感”,仍然是《故都的秋》中“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这样一些“深沉的地方”。

孕育了这样深沉悠久的历史文化的秋天是令人心驰神往的,而拥有这样的秋天的国土和民族,则是不可战胜的——如果我们能够这样解读《故都的秋》,那么我们可能就会联想起诗人艾青在抗战爆发之初,同样是为悲哀的北国的风土物候而感激涕零所写下的,同样凛然悲壮的诗篇《北方》:

我爱这悲哀的国土,/它的广大而贫瘠的土地/带给我们以淳朴的言语/与宽阔的姿态,/我相信这言语与姿态坚强地生活在大地上/永远不会灭亡;/我爱这悲哀的国土,/古老的国土/——这国土/养育了为我所爱的/世界上最艰苦/与最古老的种族。

又是北方。

还有茅盾的《白杨礼赞》中伟岸的白杨林掩映的北方,还有郭沫若的《屈原》中与楚地隔水相望的,汉水之阳那广袤的北方……在那样一个时代和那样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情绪之中,“北方”似乎不仅是,或者说主要并不是一个目然地域,更是一个社会地域、心理地域,那进而似乎更多地萦系着中国人,尤其是中国的文化人们的心神。

闻一多说过,“我爱中国,固因他是我的祖国,而尤因他是有他那种可敬爱的文化的国家;……爱祖国是情绪底事,爱文化是理智底事。

”理智的爱不一定时时处处激情溢于言表,但也许是更深沉,更持久,更刻骨铭心的爱。

《故都的秋》所表达的,正是郁达夫对于祖国的一片挚爱——心醉神迷的,纤细的审美感触所掩映的,对于故都秋声秋色中深沉的文化底蕴的追寻,对于“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这样一些“深沉的地方”的理智的、执著的追寻。

这是诗人郁达夫忘情吟颂的,也是志士郁达夫舍生取义的根基之所在。

《故都的秋》也因作者追寻深沉与深沉的追寻而永驻人间。

(三)

《故都的秋》审美意象构成解读

苏金良

《故都的秋》中的诸多意象不是各自孤立存在的,而是根据传达感情暗示思想的需要,按照某种向心力而相互呼应粘合形成的意象群体。

笔者认为,解读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可以从以下四组意象构成的整体画面去赏析:

第一组意象——萦绕着皇家气息的故都的秋的意象。

这之中突出的是“故都”,凸显的是“气息”。

如果剔除特指的“故都”,北方秋的意蕴、气息、味道还会是作者心中所思、所梦、所念的吗?

虽然全篇没有着意进行酣畅淋漓、泼墨重彩的描绘,只是在不经意间有所流露,如“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字里行间无不弥漫着、萦绕着、暗含着这股故都的气息、皇家的气息、文化的气息。

第二组意象——南方人眼中的北方的秋的意象。

这里面,作者是在拿南方的秋的纤细柔弱与北方的秋的雄迈豪放、悲壮苍凉作对比,凸现的是北方的秋的“雄”气、“雄”味、“雄”魂。

“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而江南的秋,“草木凋的慢,空气来的润,天空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

所以作者“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第三组意象——秋声、秋色、秋味、秋姿、秋形,凸现的是“秋味”。

①号镜头——北国的秋槐。

粗犷中见细腻,极尽其柔软的感觉。

②号镜头——秋蝉的残声。

是否是秋的残缺的美呢?

抑或是忍隐在“秋日胜春朝”当中的一丝哀怨呢?

③号镜头——秋雨。

其实是南方人眼中的北方的秋雨,所以,“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为北方的秋增添了一层平平仄仄的韵律┅┅

④号镜头——北方的果树。

使灰冷、肃杀、苍凉、清寂的北国之秋拥有了金黄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