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十八章 第40讲 中国区域地理学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325067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50.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十八章 第40讲 中国区域地理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十八章 第40讲 中国区域地理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十八章 第40讲 中国区域地理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十八章 第40讲 中国区域地理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十八章 第40讲 中国区域地理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十八章 第40讲 中国区域地理学案.docx

《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十八章 第40讲 中国区域地理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十八章 第40讲 中国区域地理学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十八章 第40讲 中国区域地理学案.docx

高考地理总复习第十八章第40讲中国区域地理学案

第40讲 中国区域地理

考点一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区域差异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位置范围

地形特征

①跨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平原面积广阔;②主要地形区: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

①跨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面积小而分散;②主要地形区:

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四川盆地、云贵高原

河流

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鸭绿江、图们江、海河、黄河

淮河、长江、钱塘江、珠江

气候

①温带季风气候为主;②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③主要气象灾害:

春季干旱,多风沙,夏季洪涝,冬季寒潮灾害

①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为主;②冬季温暖少雨,夏季高温多雨;③主要气象灾害:

夏季洪涝,夏秋季节多台风,冬季寒潮、冻害

自然资源

①林业:

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天然林区;②水资源不足;③煤、石油、天然气常规能源充足,铁矿丰富

①林业:

主要分布在西南、东南山区,茶、油桐、毛竹、杉树、樟树繁多;②水资源丰富;③常规能源缺乏,水能丰富,有色金属矿丰富

农业生产

①旱地农业;②东北:

一年一熟,华北:

两年三熟至一年两熟;③小麦、玉米、高粱、大豆、甜菜、棉花、花生、谷子及温带水果的重要产地

①水田农业;②一年两熟至三熟;③我国水稻、油茶、甘蔗、茶叶、天然橡胶、亚热带和热带水果的重要产区

工业

环渤海工业带(辽中南、京津唐)以重工业为主;山西能源基地;纺织业

长江中下游工业带(“长三角”沪宁杭地区和以武汉、湖北西部及湖南中部为中心的长江中游地区);南部沿海外向型工业地带;西南地区(重庆、成都、攀枝花等)轻纺工业和有色金属工业发达;“珠三角”工业基地

环境问题

东北平原:

黑土流失;华北平原:

旱涝、风沙、盐碱;黄土高原:

水土流失

洪涝灾害、水体污染、水土流失、红壤改造

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项目

秦岭—淮河以北

秦岭—淮河以南

纬度位置

32°N~34°N以北

32°N~34°N以南

主要地形

以平原、高原为主

以低山、丘陵为主

气候(一月平均气温)

0℃以下

0℃以上

温度带

暖温带

亚热带

年降水量

400mm~800mm之间,雨季短,降水少,降水集中于夏季

800mm以上,雨季长,降水多,降水季节变化相对较小

干湿状况

半湿润地区

湿润地区

河流流量

流量较小,季节变化大

流量丰富,季节变化相对较小

含沙量

含沙量大

含沙量小

汛期

汛期短

汛期长

结冰期

冬季结冰

冬季不结冰

植被

温带针阔叶混交林与落叶阔叶林为主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

能源

以煤、石油为主

以水能为主

金属矿产

以铁矿为主

以有色金属为主

农业耕地类型

以旱地为主

以水田为主

土壤类型

黑土、棕壤、钙质土、盐碱土

贫瘠的红壤、砖红壤(酸性)、水稻土

粮食作物

以小麦、玉米为主,稻谷分散产区

以水稻为主,稻谷集中产区

主要水果

苹果

柑橘

油料作物

以花生为主

以油菜为主

糖料作物

以甜菜为主

以甘蔗为主

耕作制度

一年一熟、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

一年两熟到一年三熟

主食

以面食为主

以大米为主

传统交通工具

以马为主

以船为主

传统民居

房屋多平顶,注重防寒保暖

房屋多尖顶,注重通风、散热、排水

读我国两省区示意图,回答1~3题。

1.①②两省共同的环境问题是(  )

A.水土流失     B.臭氧空洞

C.沙漠化D.酸雨

2.影响①②两省河流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

A.地质B.降水

C.地形D.气候

3.②省中的山脉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关于该山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该山以南属于长江流域、以北属于黄河流域

B.该山是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

C.该山以南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以北为温带落叶阔叶林

D.该山是我国南北方的分界线

解析:

根据轮廓图,①省为江西省,为江南丘陵区,降水集中,水土流失严重;②省为陕西省,属黄土高原区,土质疏松,植被破坏严重,降水集中,水土流失严重。

河流的流向主要受地形地势的影响。

②省中的山脉为秦岭。

答案:

1.A 2.C 3.B

考点二 青藏地区和西北地区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主要特征

西北地区

青藏地区

位置范围

地形区

内蒙古高原、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天山、河西走廊、宁夏平原、河套平原、贺兰山、阴山

柴达木盆地、青藏高原、昆仑山、巴颜喀拉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喜马拉雅山

主要气候类型及特征

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全年降水少

高山气候,气候寒冷,降水稀少

农业

有利条件

光照充足,太阳辐射强

日照时间长

不利条件

降水不足,水源有限

热量不足

主要农产品

畜牧业基地:

贺兰山以东的牧区、高山草场;

灌溉农业:

河套平原、宁夏平原、河西走廊、新疆绿洲

高寒牧业:

牦牛、藏绵羊、藏山羊;

河谷农业:

雅鲁藏布江谷地、湟水谷地(青稞、小麦、豌豆)

工业

陇海—兰新工业带西段:

钢铁、冶金、纺织、航天等工业部门

西宁(毛织);拉萨(皮革、毛毯);林芝(毛织)

环境问题

荒漠化、水土流失、沙尘暴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不合理伐林、放牧、耕作,造成湿地退化

 

青藏高寒区发展条件及其评价

(1)有利条件:

①光能资源丰富,是全国太阳辐射能最多的地区,日照时间长,气温日较差大,植物光合作用强,为农作物高产提供了自然前提;②有大面积的高山草甸草原,是良好的牧场;③东部及南部河谷地带热量和水分条件提供了发展农业多种经营的可能性。

(2)不利条件:

①大部分地区热量不足,无霜期极短,只能种植青稞、小麦、豌豆等耐寒作物和牧养牦牛、藏绵羊等高寒牲畜;②绝大部分地方干旱,风暴多,土壤质粗层薄。

西北地区农牧业的分布及发展条件

(1)西北地区的高山牧场主要集中在天山、阿尔泰山等地,夏季牧场主要分布在山坡林带以上,冬季牧场则分布在山麓地带。

(2)新疆发展绿洲农业的条件:

①有利条件:

盆地边缘有绿洲,附近水源丰富;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②不利条件:

荒漠广布;降水少,蒸发旺盛,总体上水资源匮乏。

(2015·南平质量检测)下图为以塔里木盆地中的点O为中心向a、b、c三个方向绘制的地形剖面图。

据此回答1~2题。

1.根据上图判断下列选项中对应正确的是(  )

A.a—① b—② c—③

B.a—② b—③ c—①

C.a—① b—③ c—②

D.a—③ b—② c—①

2.关于a、b、c三条线路上的地理事物的叙述,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

A.a线沿途资源丰富,矿井广布、工业城市密集

B.b线沿线地区农业发展的优势因素是热量充足,气温年较差大

C.c线沿线地区地质条件脆弱,多地热资源

D.a、b、c三条线路中河湖均属于内流区,水源不足

解析:

第1题,根据图中信息,塔里木盆地向北、向西、向东南分别是天山山地、帕米尔高原、青藏高原,由此判断a—②、b—③、c—①。

第2题,a、b两线沿线地区位于内陆,气候干旱,降水少,水资源不足,光照强烈但热量条件不理想,人口分布较少,工业城市密度小;c线沿线地区为青藏高原,地形崎岖,地质条件脆弱,多地热资源;c线沿线有部分河湖属于外流区。

答案:

1.B 2.C

考点三 我国不同尺度的区域差异

1.省级区域:

北京市、台湾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省区

特征  

北京市

台湾省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位置

西南面为黄土高原,西北面为内蒙古高原,南面为黄淮海平原,向东出山海关可进入东北地区

北临东海,东临太平洋,南临南海;北回归线穿过其南部

亚洲中部,与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俄罗斯、蒙古相邻

地形

以平原为主,西面、北面为山地

山地为主,多火山、地震

高山与盆地相间分布

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

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气候干旱

农产品

小麦、玉米、蔬菜

稻米、甘蔗、茶叶、热带及亚热带水果、樟脑

小麦、玉米、高粱、棉花、甜菜、葡萄、西红柿、石榴、枸杞等

工业

电子产业、生物工程等高技术产业为主

“进口—加工—出口”型经济

油气开采、畜产品加工

人口或城市分布  

外来人口是人口规模膨胀的主要原因

西部平原及沿海地区

塔里木盆地周围及天山山麓地带

2.我国五大经济圈的发展条件

名称

有利条件

不利条件

长三角经济圈

历史悠久,工业基础雄厚,产业链发达,投资环境完善,进出口发达,统一的电网,发达的水陆空交通,雄厚的技术力量,劳动力丰富且素质高,农业基础好,腹地广,靠近市场,浦东开发和世博会拉动

能源、矿产资源缺乏,环境污染,产业同构,缺乏核心技术

珠三角经济圈

靠近港澳、东南亚,交通便利,多侨乡,利于引进外资及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农业基础好,劳动力充足;开放的市场观念,产业链、制造业和外贸发达;大珠三角、泛珠三角的建立

能源、矿产资源不足,用地紧张,腹地小,环境污染,缺乏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

环渤海经济圈

资源丰富,水陆交通便利,统一的电网,靠近山西能源基地并有输油管道连接华北、东北地区,农业基础好,信息发达,高素质人力资源丰富,奥运会拉动

水资源紧张,环境污染严重,市场化程度低

西三角经济圈

能源(水电)、矿产资源丰富,水运便利,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和三峡等工程建设的拉动

交通不便,观念落后,外贸环境差

东北经济圈

资源丰富,水陆交通便利,重工业基础好,农业发达,振兴东北政策

能源、水资源供应不足,设备落后,产业结构单一

区域经济发展条件的分析方法

分析区域经济发展条件,明确区域发展所存在的优势和不足,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全面分析区域发展条件,既要分析自然条件,也要分析社会经济条件。

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分析还需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进行。

1.自然条件方面:

可以从地理位置、气候、地形、土壤、植被、水源等自然地理要素入手。

2.社会经济条件:

范围比较广,包括经济区位、劳动力、市场、交通、政策、技术等。

分析区域发展条件,不论是自然条件,还是社会经济条件,最关键的是抓住主导因素,不能泛泛而谈。

针对主导因素,扬长避短,找到相对应的措施,促进区域发展。

例如,在半干旱和干旱地区,水源是发展农业的主导因素,一旦灌溉用水利用不当,土壤盐渍化问题常常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读南疆地区现代与古代城镇分布示意图,回答1~3题。

1.下列描述与图示地区相符的是(  )

A.六月暑天犹着棉,终年多半是寒天

B.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C.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D.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2.影响南疆地区城镇分布及城镇人口规模的关键因素是(  )

A.交通线分布及线路等级

B.地表形态及土地面积

C.热量条件及农作物产量

D.水资源分布及数量

3.南疆地区大部分城镇的迁移方向及其主要原因是(  )

A.因洪水泛滥向山坡地带转移

B.因资源开发向矿产丰富地区迁移

C.因交通线增多向盆地北部迁移

D.因荒漠化范围扩大向河流上游迁移

解析:

第1题,A选项描述的是青藏地区,C、D选项均描述的是江南地区,故选B。

第2题,塔里木盆地聚落多分布于水资源丰富的绿洲地区,水资源数量制约人口规模的大小。

第3题,从图中看出,与古城遗址相比,现代城镇多向河流上游迁移,其主要原因是下游地区水资源枯竭,荒漠化加剧,绿洲萎缩。

答案:

1.B 2.D 3.D

中国主要河流流域图的判读

【图表特征】 在高考中,以河流为背景的中国区域图是高考命题选图的钟爱,河流是自然地理各要素综合影响的产物,同时河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也非常密切,人类对河流的影响也非常大,因此,掌握河流的分布、河流的综合开发,意义非常重大。

图1我国某省部分地区水系图

图2我国某省区轮廓图

图3我国某地区示意图

1.河流流域图的判读要领

分析河流水系图时,首先要从总体上把握各河流流域跨越的经纬度、发源地、流经的地形区和入海口;其次,要分清上、中、下游并了解各河段的水系特征,记住重要的支流、湖泊、峡谷、流经重要城市的名称及位置;最后,了解重要的地理事物,如水电站、灌溉农业区、商品农业基地、工业基地等与河流干支流分布的位置关系。

2.关注河流的洪涝灾害

河流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但是河流的洪涝灾害也往往给人类带来灾难。

(以海河、淮河为例):

洪涝灾害频繁是海河、淮河两大水系的共同特征,两者洪涝灾害频繁的成因也很相似,主要有:

地势低平,河流众多;降水丰富且集中;泥沙淤积河道,入海自然河道不足,泄洪不畅等。

分析两水系图时,应注意分析水系分布特征对洪涝灾害形成的影响,如海河的扇形水系、淮河的平行水系,每当汛期来临,各支流河水迅速汇集到干流,河水猛涨,洪涝灾害随即就有可能发生。

海河、淮河的治理也应根据其水系特征进行。

一般来说,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上游修建水库、植树造林,中游加固河堤,修建蓄洪、分洪工程,下游开挖入海水道,加快洪水排泄。

3.河流的开发与治理

给出某河流水系图(或局部图),要求对该区域进行综合开发与治理,一般应遵循下面的分析思路:

(1)根据水系、经纬度、重要的地理事物,判断该区域的地理位置,然后分析该河流的地形、气候等自然背景。

(2)结合自然背景,分析该区域存在的资源优势。

一般而言,在河流的上游地区,由于落差较大,水力资源较丰富,可以通过修建水库进行综合开发;而河流的下游通常河道宽阔,可以发展航运。

分析某条河流或某个河段水力资源是否丰富时,一定要从河流的流量和落差两方面进行,这分别取决于当地降水量的多少和地势起伏的大小。

(3)结合自然背景和人类活动情况,分析该区域存在的问题,并找出相应的治理措施。

如许多河流的中下游地区常会出现洪涝灾害,这一方面与降水丰富且集中、地势平坦排水不畅有关,另一方面与人类破坏植被造成水土流失严重、围湖造田造成湖泊调节能力下降有关。

对此,可采取植树造林、退田还湖、修建水库、加固大坝等措施。

根据材料和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下图中A地年平均降水量734.5毫米,其中夏季降水量占全年的61.4%;1月平均气温-12.0℃,7月平均气温24.6℃。

(1)简述流经A地河流的水文特征。

(2)分析图示区域干旱、洪涝灾害多发的主要自然原因。

[思维流程]

1.问题探究

(1)从哪些方面描述河流的水文特征?

提示:

流量、汛期、含沙量、结冰期、水能等。

(2)我国东部季风区多旱涝灾害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

我国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

2.信息解读

  

[标准答案] 

(1)河流流量季节变化较大,有春汛和夏汛,有结冰期,含沙量较小。

(2)温带季风气候,降水年际和季节变化大。

长时期降水偏少、气温偏高,易引发旱灾;降水过多且强度较大,在地势低平、排水不畅的地区,易引发洪涝灾害。

考向一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1.(2014·高考福建卷)下图示意我国某省地理环境。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21世纪海洋经济、网络经济背景下,打造具有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对沿海区域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材料二 都市农业位于城市内部和周边地区,是农业、科教、观光相结合,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农业。

近年来,该省北部涌现出许多都市农业园区。

(1)说出B港地理位置的主要特点。

(2)简述该省发展海洋经济有利的自然条件。

(3)从社会经济角度,分析该省北部形成都市农业园区的主要原因。

解析:

(1)位置一般包括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作为港口,还需从社会经济角度分析,比如航线位置、经济腹地等。

(2)自然条件一般从地形、气候、资源等方面分析。

海洋经济则要考虑海洋资源及海岸特征,比如渔业资源、海岸特征、海洋矿产等。

(3)本题实际上就是分析农业区位条件,与传统农业略有不同,都市农业园区不仅仅是生产农产品,还包括旅游观光、采摘等项目,因此除了要考虑常规的商品农业区位因素,还要考虑技术、政策、社会效益等因素。

答案:

(1)位于30°N附近;该省东北部沿海;居该省海洋经济发展核心区,我国沿海南北航线中点附近。

(2)地处我国东部沿海;滨海平原面积较大;气候温暖湿润;海岸线曲折,多港湾;大陆架宽阔,海洋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海底矿产资源、海洋旅游资源)丰富。

(3)城市、人口密集,市场需求大;经济发达,资金、科技力量雄厚;基础设施完善,交通和物流业发达;国家重视,政策大力扶持;地价高,宜发展综合效益高的农业。

2.(2014·高考安徽卷)根据材料和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霾是一种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的空气普遍浑浊现象。

其形成和分布通常主要由污染源和气象条件决定。

下图表示某地区1961~2008年霾的年平均日数分布。

图中甲地霾日数夏季少于冬季。

图中乙地境内多中低山,坡度多在35°以下,森林覆盖率约为46%,曾承办国际雪联滑雪积分赛等赛事,目前正在积极参与2022年冬奥会的申办工作。

(1)描述图示地区霾的年平均日数空间分布特点,并分析甲地霾日数夏季少于冬季的原因。

(2)简述乙地具备承办冬奥会雪上项目比赛的有利自然条件。

解析:

(1)分析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特点时主要从数量、分布及其变化趋势入手。

从年等霾日数线分布图中可以看出,图中各地霾日数差别很大,重点描述多发区和少发区的差异即可。

分析一个地区霾日数的多少主要从产生霾的条件入手,即大气环流、降水多少、污染物的排放量及植被的净化作用等方面。

(2)本题考查的是有利自然条件,应考虑与雪的形成、储存有关的条件及当地的大气环境质量,主要包括降雪量、地表积雪的保存条件、地形条件及生态环境条件等,这在图文信息中都有所提示,应特别注意有效信息的提取。

答案:

(1)总体上,中部、西南部多,自中部和西南部向周边地区减少,西南部最多;太行山东麓、燕山南麓多(冬季风背风坡多),华北平原东南部较少,坝上高原少;城市地区较多,乡村地区较少。

 与冬季相比,甲地夏季盛行东南风,气流沿太行山东坡上升,加上近地面气温高(逆温现象少),空气对流旺盛,有利于干尘粒扩散;夏季降水多,空气较湿润,有利于干尘粒沉降;生活用煤量少,烟尘排放少;植被茂盛,吸烟滞尘作用强。

(2)境内多中低山,地形条件利于冬季降雪,且纬度较高,冬季气温低,地表积雪持续时间长,山地坡度适中,适宜建设滑雪场地;地势较高,大气扩散条件好,污染小(霾日数少),植被覆盖率高,空气质量好。

考向二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2014·高考四川卷)下图所示区域受西风影响,年降水量多在50~300毫米。

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①、②、③、④地,年降水量最多的是(  )

A.①地          B.②地

C.③地D.④地

4.据自然环境条件推断,图示地区下列土地利用类型的比例(  )

A.草地>荒地>林地B.耕地>林地>荒地

C.荒地>草地>耕地D.林地>耕地>草地

解析:

根据经纬度判断图示区域位于亚欧大陆内部。

第3题,题干材料说“受西风影响”,该区域降水的水汽来源主要是大西洋和北冰洋,所以山地迎风坡多地形雨,从①②③④四地在等高线图中的位置看,只有③地处在山地迎风坡,降水较多。

故选C。

第4题,图示地区位于亚欧大陆内部,地势较高,年降水量较少(50~300毫米),林地主要分布在降水较多的山腰地带,耕地主要分布于山麓绿洲,而大面积分布的是干旱、半干旱条件下的草原和荒漠,以荒漠面积最大。

由此可以排除A、B、D,故选C。

答案:

3.C 4.C

5.(2014·高考安徽卷)根据材料和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很多中药材生长习性独特,有的喜阴,有的喜光,有的喜湿,有的耐寒,有的耐旱,有的耐盐碱……。

甘肃省地理位置独特,是全国中药材资源大省,素有“天然药库”、“千年药乡”之称。

近年来,依托中药材,甘肃制药、药膳食品、日化用品等工业蓬勃发展。

(1)简述甘肃省地理位置的特点。

(2)分析甘肃省种植中药材的区位优势。

(3)说明依托中药材发展工业对甘肃省的积极影响。

解析:

(1)描述一个地区的地理位置特点时主要从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经济位置和交通位置等方面入手,应特别注意甘肃省地理位置的过渡性特征。

(2)甘肃省种植中药材的优势区位条件可结合材料中有关中草药的生长习性,从自然环境的过渡性和多样性(特别注意图中等温线和年等降水量线的分布特点)、种植历史及技术水平、市场需求、劳动力条件、交通条件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3)甘肃省依托中药材发展工业不仅有利于促进中药材种植业的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改善生态环境,而且有利于延长产业链,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对弘扬传统医药文化也具有积极意义。

答案:

(1)大致位于32°N~43°N,92°E~109°E,地处亚热带到中温带的过渡带;深居内陆,地处湿润区到干旱区的过渡带;地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结合部,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三大自然区交汇处;地处西北地区重要的交通和经济走廊(“丝绸之路”、“欧亚大陆桥”要道),毗邻新疆、青海、四川、陕西、宁夏、内蒙古并与蒙古国接壤,蒙古、维吾尔、藏、回等少数民族聚居区结合部。

(2)自然地理环境具有过渡性、多样性的特点,适合多种中药材生长,中药材资源丰富;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劳动力充足;产品质量好,中药材用途扩大,市场需求增加;地处西北交通要道;中药材加工技术进步;政府政策引导,推动中药材种植。

(3)有利于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自然资源潜力,促进中药材专业化种植,调整种植业结构,改善生态环境;有利于延长产业链条,增加中药材附加值,带动贸易、物流、科技服务等第三产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提高收入水平,实现脱贫致富,弘扬传统医药文化,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一、选择题

(2015·鄂尔多斯模拟)2014年10月30日国务院首次明确了“中三角”概念,“中三角”最有希望角逐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中三角”以武汉、长沙、南昌三个省会城市为核心,组合沿长江、环洞庭湖、环鄱阳湖的27个地级城市,“一江两湖”整体协作,形成跨省域的经济一体化城市集群。

读图回答1~3题。

1.与“长三角”地区相比,“中三角”地区具有的明显优势是(  )

A.工业基础雄厚

B.水陆交通便捷

C.自然资源丰富

D.劳动力素质高

2.下列关于“中三角”地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商品农业发达,机械化水平高

B.经济联系密切,发展潜力巨大

C.城市带动农村,城市化水平高

D.生态环境良好,环境质量优良

3.三城市所在平原曾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历史上就有“湖广熟、天下足”的美誉,但现在其地位逐渐下降,除人口增长迅速外,主要原因是(  )

A.城镇化迅速发展,粮食种植面积减小

B.大量的退耕还湖,导致耕地面积锐减

C.棉花价格的上涨,棉花种植面积增大

D.休耕制度的实施,导致耕地大量闲置

解析:

第1题,与“长三角”相比,“中三角”地区的有色金属矿产资源、铁矿资源、水能资源相对丰富。

第2题,“中三角”地区城市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发展潜力巨大;该地区人口密集,农产品的商品率低,农业机械化水平不高;城市化速度较快,但整体水平还比较低;环境污染较严重、湿地退化较快,环境治理和保护的任务艰巨。

第3题,该地区人口增长快,城镇化速度快,农副产品种植面积增大,加之城市建设用地的增加,粮食种植面积逐渐减小,粮食总产量下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