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信息技术导学案的应用与研究》开题报告情况报告doc.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532452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9.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信息技术导学案的应用与研究》开题报告情况报告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初中信息技术导学案的应用与研究》开题报告情况报告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初中信息技术导学案的应用与研究》开题报告情况报告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初中信息技术导学案的应用与研究》开题报告情况报告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初中信息技术导学案的应用与研究》开题报告情况报告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信息技术导学案的应用与研究》开题报告情况报告doc.docx

《《初中信息技术导学案的应用与研究》开题报告情况报告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信息技术导学案的应用与研究》开题报告情况报告doc.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信息技术导学案的应用与研究》开题报告情况报告doc.docx

《初中信息技术导学案的应用与研究》开题报告情况报告doc

《初中信息技术导学案的应用与研究》开题报告_情况报告

《初中信息技术导学案的应用与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现状、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课题研究现状

旬阳县城关二中曾主持研究过十五课题《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四结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究》于2006年结题并获省级二等奖,随课题生成的思品、语文、数学等学科的教学设计、教育论文和课堂实录等成果在全县范围应用推广,课题成果“信息技术环境下四结构教学模式”广泛应用于该校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受到各级教研部门和兄弟学校的好评。

城关二中在2006年就被陕西省教育厅命名为“陕西省科研兴校明星学校”。

2012年3月,该校派主管校长为首的各教研骨干一行九人参加在山东四所名校举办的第八届高效课堂研讨会。

在充分学习借鉴杜郎口中学、昌乐二中、即墨二十八中等名校高效课堂模式,经过反复论证,于2013年着手开展《导学互助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究》这一课题,导学案广泛应用于各学科教学,成为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的课改里程碑。

跨出了以“有效教学”向“高效课堂”迈进的坚实步伐。

课题选题意义

信息技术学科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训练学生通过对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表达与交流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又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全面、迅速、系统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主渠道。

作为信息社会的公民,信息技能应用于工作、学习、生活每一个领域,其价值不言而喻。

然而这门学科在当前我县基础教育中却被边缘化。

一是信息技术不纳入统考,在应试环境下该学科不被重视。

二是课时少、教师少、交流少,学科教研成空白。

三是教材及教学软件建设散乱滞后,缺乏系统性。

以上导致信息技术教学组织、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随意性大,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认识也存在误区,把信息技术课当成用来放松的游戏课和娱乐课,造成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低效甚至负效已成普遍事实。

要改变教师对“为什么教”、“教什么”、“如何教”的意识模糊,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爱好,以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和科学习惯,教给他们应对日常学习生活中的信息技能,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重大难题。

在以往的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演示、学生练习”是最为常用的两步走方法。

而多年倡导的“任务驱动”教学在实践中也带有极大随意性。

要想让信息技术教学以任务导航,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不同层次学生优势互补,互助互学,自主提高,急需规范教师的主导行为。

(www.fwsir.Com)在主干学科实践应用成熟的导学案改进移植于当前信息技术学科课堂教学中不失为是一种有意义的尝试。

面对信息技术教材落后、人力不足、基础不齐等问题,如何编制导学案,如何在实践中推广应用则是改变信息技术教学乱象的突破口,以《信息技术导学案的实践应用研究》为主题开展科研活动既是时代的需要,又是现实的要求,意义重大而深远。

课题研究价值

一是通过课题载体,利用联片教研平台,组建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教研队伍,应对各校学科教师人数少,转岗教师缺乏专业引领的问题。

发挥我县各片区学校专业教师在硬件或软年方面的特长,优化资源配置与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应对教师资源短缺与教学资源不足等问题,打造信息技术学科联盟,增强核心竞争力,发挥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整合功能,实现信息技术教学科研的可持续发展。

二是编写本地实用的导学案,既是将任务驱动教学方法规范模式化,又是进行课程资源整合,开发校本课程,应对教材严重滞后的有力举措。

导学案是经教师集体研究、个人备课、再集体研讨制定的,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素质教育要求为目标编写的,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

它以学生为本,以“三维目标”的达成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配合教师科学的评价,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合作,自主发展的路线图。

集体编写应用导学案于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让老师明确教什么,如何教的问题,极大地促进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学习兴趣学习能力也将大面积改观。

三是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不仅激活信息技术学科,这种“联片校际合作教研模式”及“导学案的编写应用方法”成果亦可全面应用于音乐、美术、体育等基础教育“小学科”上,形成带动辐射作用,对各门学科均衡发展,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创新之处

本课题研究的目标:

1、根据学生特点,探索适合我县学生学情的导学案,在教学实践中总结提练新授课导学方案、复习课导学方案和讲评课导学方案等常见课型的导学案编写方法。

依据陕科版初中信息技术教材系统编写各章节导学案。

2、以2011版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为指导,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建构实用的信息技术教育环境,更新我县信息技术学科教师教育教学理念,探索适合本学科特点的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3、实用的教学资源、教学素材,以方便教师在教学中使用,减少教师在平时备课时的工作量。

主要研究内容:

根据研究目标,确定研究内容如下:

1.开展导学案编写的研究。

系统研究信息技术学科导学案的编写原则、编写的程序、编写要求、编写方法、编写内容要求等,总结提练常见的编写模式、教学中使用的方法、具体操作的程序以及教学中应注意的事项等系列问题。

2、开展适合信息技术学科特点的教学模式的研究。

组织教师借鉴主干学科成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提练总结新授课、讲评课、复习课、实践课等课型教学模式。

3、开展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研究。

对参与本项目研究的技术人员和学科教师分别进行技术培训,技术人员开发教学软件,组建服务器搭建资源共享平台;信息技术学科教师搜集教育教学素材。

研究创新之处

通过实践探索,总结提练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举全县信息技术教师之力,精心设计初中全册导学案,搜集教学素材,集大家智慧于一体,减少信息技术教师备课量。

同时,规范教学模式,可根本性改变目前信息技术课教学现状,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实施步骤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是: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是:

整体部署、全面推进、分步实施、强化指导、责任到人、实践改进。

由课题负责人具体负责,组织实施,调研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搞好方案论证和启动培训,课题主要研修人员做好前期的示范引领、后期逐步吸收县区优秀骨干教师参与研究。

以现代教育理论、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我县一线信息科任教师为主体;强化过程研究,注重阶段成果;借鉴相关课题研究的成果,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进行探讨。

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

具体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

准备阶段(2013.10—2013.12)

主要任务是课题主要负责成员完成方案制定、课题的申报立项、实施开题论证、召开专题会议、确定课题研究任务、研究主题、启动培训。

第二阶段:

实施阶段(2013.12—2014.6)

课题组精心设计初中信息各章节导学案,以课堂为载体进行实践并不断完善优化,形成适合我县信息技术教育的特色资源。

并做好研究过程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和中期报告撰写。

第三阶段(2014.6—2014.9)成果展评、建立初中信息资源库。

首先做好组织校级、片区课堂教学的展评,收集优秀导学案和教学设计,总结经验,集结优秀课例、案例、课堂实录,并建立我县信息技术教学资源库,为后期结题做好准备。

第四阶段总结阶段(2014.9—2014.10)

总结、结题、推广。

主要任务是集结优秀导学案(电子版)、教学设计(电子版)、教学软件等资源形成优质的初中信息教学资源库。

收集整理研究性资料、撰写结题报告、做好推广运用。

五、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已取得相关研究成果的社会评价(引用、转载、获奖及被采纳情况),主要参考文献(限填10项);

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和研究经验、组成结构(如职务、专业、年龄等);

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如研究资料、实验仪器设备、研究经费、研究时间及所在单位条件等)。

(限1500字内)

与本课题研究有关的研究成果:

教学实践经验:

1.论文《浅谈如何提高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课堂教学效率》获得国家级一等奖

2.论文《初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初探》获得县级一等奖

主要参考文献:

1、《教育原理》(金一鸣。

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5年12月第1版);

2、《教育学》(王道骏、王汉澜。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9年12月第2版);

3、。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学部分);

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和研究经验、组成结构:

课题主持人王琴,中学二级教师,本科学历,陕西省优秀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具有很高的理论修养和研究经验。

论文《浅谈如何提高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课堂教学效率》、《初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初探》分别在《现代阅读杂志社》、《当代教育论坛》等期刊发表,并分别获得国家级一等奖,县级一等奖,参加的课题研究均获得良好效果。

完成课题研究保障条件:

1.硬件完备。

学校搬入新址后,建起了全县最先进的数字化校园,所有教学班均配备了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师人手一台办公电脑,校园网络、数字化管理控制中心连接所有教学班与办公点,为整个实施过程提供了强有力的硬件保障。

2.科研力量强大。

参与课题的成员,大都是我县各校的信息技术教师,多年工作在教育一线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承担过各级各类的课题研究,并取得相应的成绩,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3.研究时间充分,实施方案到位。

工作站建立了课题研究例会制度,各成员每两周有固定研究研讨时间,为课题研究实验的参与交流互动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和充分的时间保证,可以及时交流分享课题研究过程中好的经验,研究解决课题研究过程中的问题和困惑。

同时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工作站将要求课题组认真填写《课题研究手册》,以及时积累课题研究资料,从而确保本课题研究有效地开展,并取得成效。

六、预期研究成果

主要阶段性成果(限报10项)

序号

研究阶段

(起止时间)

阶 段 成 果 名 称

成果形式

负责人

2013.10—2013.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