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思路.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32140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1.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态文明建设思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生态文明建设思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生态文明建设思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生态文明建设思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生态文明建设思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态文明建设思路.docx

《生态文明建设思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文明建设思路.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态文明建设思路.docx

生态文明建设思路

生态文明建设思路

生态文明是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并行的四大文明之一,它超越以往“以人为本”理念,解决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更为高尚的发展目标。

【关键词】河北省;生态文明;建设思路。

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遵循人类、自然、社会相互间和谐发展基本规律基础上,所取得的物质、精神与制度成果的总和,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一个具有更高形态的文明。

目前,河北省正面临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制约之间的博弈,生态文明建设既取得了突出成就,也存在一些问题。

值此“十二五”开局之年,河北省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思路亟待研究和明确,这对全面实施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一、河北省生态文明建设现状

1.政策法规逐渐完善,生态监察功能高效发挥。

一是政策法规相继出台,实现有法可依。

近年来,河北省重点完善了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文明生态村建设等方面的法规或条例,十一个设区市也制定了地方性制度,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依法管理轨道。

二是严格按章办事,实现有法必依。

如在矿山开采生态补偿方面,依法要求企业在开发前制定环保治理方案、签订治理责任书并缴纳保证金,否则绝不允许开工。

三是政策贯彻到位,实现执法必严。

如在节能减排中,凡列入“双三十”的单位不能如期完成任务的,所属地县(市、区)长、企业法人代表、民营企业就地惩治,绝不姑息。

四是紧扣“三严”突出“六制”,实现违法必究。

如2010年,省环保厅对宽城县、三河市、涿鹿县等多个采矿企业污染问题挂牌督办,用问责推动企业整改落实到位,力度大,效果好。

2.生态省建设勉励进行,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目前,全省林地面积达651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3.25%;京津风沙源重点治理、太行山绿化、三北防护林、21世纪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等重点生态工程稳步推进;太行山燕山地区森林植被涵养水源的作用日益增强,沿海地区建设生态防护带和生态隔离带趋于完善,防灾减灾能力逐步增强。

2010年河北省七大水系总体为中度污染,ⅰ-ⅲ类水质比例为47.2%,比2009年提高4.8%;全省空气质量总体良好,十一个设区市平均达到或优于ⅱ级的优良天数为337天,比2009年提高了3天;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比2005年削减了17.34%、17.53%,均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目标任务。

3.环保创建活动逐步推进,生态文明能效显著增强。

环保创建,主要包括创建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生态示范区、环境优美城镇、环保先进企业和绿色单位等。

环保创建借力使力,坚持以保护环境优化经济增长,努力建立一种梯次推进、链式发展、互为基础、全面展开的“大环保”格局,实现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树立了一批区域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典型,使河北省森林覆盖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公众对环境的满意率等指标大大提高,生态文明能效显著增强。

4.政府作为力度增大,生态文明水平大幅提高。

自2004年以来,河北省不仅开展了生态文明战略研究,而且各级政府在思想认识、行为方式、制度建设和产业发展等方面都加大了措施实施力度,生态文明水平大幅提升。

如,“双三十”、信贷项目审批中的环保“一票否决制”等“硬措施”,引领河北省节能减排向纵深推进;率先在全省七大水系实施的生态补偿机制成效显著,截至2010年12月底,全省共扣缴生态补偿金8440万元,七大水系污染程度总体上呈下降趋势。

5.生态文化建设逐渐加快,生态文明氛围明显增强。

一是初步形成了以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为主体的生态旅游景区,红色旅游功能圈正逐步形成。

二是组织编制了《生态文明论》和《河北生态省建设知识读本》,重点实施了环境保护“十百千”宣传教育工程,开展了“五绿”创建活动和生态知识进街道、进社区、进家庭系列活动,改善了人们的生态行为。

三是广泛开展生态教育,营造人人参与生态建设氛围。

四是组织召开生态文明建设高端会议,引导生态建设路向。

二、河北省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

1.生态环境严峻,生态承载能力受考验。

一是全省七大水系水环境质量有很大改善,但流域水污染问题仍很突出,有三成水质为五类或劣五类。

二是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71.06%,刚超过七成,亟待提高。

三是污染排放总量仍然偏大,人均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达17.9公斤、8.1公斤。

四是海洋污染面积和耕地污染面积仍很大。

五是全省十一个设区市平均污染物浓度刚达到国家二级,仍需提高。

六是全省森林覆盖率还不高,仅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

此外,水土流失、沙漠化、草原退化等问题依然严峻。

2.生态问题突出,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受制约。

一是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发展矛盾突出,特别是能源需求与污染物排放之间矛盾突出。

二是基础生态设施建设及社会保障事业较薄弱,垃圾、污水、废气、农药残留等问题尚未根本解决,严重影响生态安全。

三是生态环境管理分散。

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传统粗放的发展模式和散居型的民居环境使管理难度很大。

四是水土流失、生活污染、面源污染、工矿污染、生态退化以及农药、化肥、农膜的过度使用,使生态环境破坏和污染形式多样化。

五是环境项目实施和管理执行力不强,如环境监测体系不完善、环保科技支撑体系不健全、环保适用技术创新和推广力度不够等。

六是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不完善,环境建设资金投入总量不足,特别是社会资金参与农村生态建设资金紧缺。

3.生态意识淡薄,生态文明的精神理念建设受制约。

一是公众参与程度低,表现为公众生态责任意识不强、公众生态认知素质尚待提高、公众生态文明意识存在片面性。

二是企业角色定位不准,表现为企业生态意识缺乏、企业创新生态模式缺乏以及企业生态机制不完善、企业生态科技观念不明确。

三是有些政府部门存在作为“缺位”现象,主要指在确立和监管相关生态建设的技术、措施、方法和安全标准等方面执法不力。

三、河北省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思路

1.创新制度建设,形成“推力”。

(1)完善机构和规划,建立综合性决策与调控制度。

一是整合部门,组建管理机构。

组建由环保、建设、能源、宣传等部门和科研单位人员构成的常设性机构“生态文明建设办公室”,负责整体规划、方案实施、协调和监督职能,并作为宣传、交流和推广中心。

二是出台《河北省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制定长期发展战略,结合主体功能区区划建立因地制宜的空间规划和产业规划。

三是编制《河北省生态文明推进行动方案》,提出今后五年的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细化各项指标和任务。

(2)强化政府治理,建立政府主导型管理体制。

一是重视生态行政建设,发挥政府的宏观管理职能。

政府应协调部门间的合作与联动,从宏观上发挥监管区域内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环境的治理保护、产业结构生态化调整等工作落实情况的职能。

二是适时调控市场,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要适时调控市场对生态经济发展的杠杆作用,从主要由政府负责向政府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转变。

三是政府要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政策支持,包括财政、税收、投资、技术等政策,对一些重大环保项目采取直接投资、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等形式予以支持,并发挥好对社会投资的引导作用。

(3)强化生态法治,建立生态法制化监管制度。

一是加强重点区域、重点领域生态环境保护专项立法,建立起政府负责、环保部门监管、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的监管体系,切实解决法律法规空白、失当、乏力、操作性差等问题。

二是增强执法力度,提高执法效力,解决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

(4)强化机制推动,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运行机制。

一是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和节能减排分配机制。

核定全省各市的生态容量,依据污染者负担、开发者保护、破坏者恢复、受益者补偿等原则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建立污染补偿、资源补偿和区域补偿等多种补偿形式。

同时,按生态容量和行业标准,采取差别化节能减排分配机制。

二是健全生态环保财政转移支付机制。

逐步提高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确保生态保护地区的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三是完善市场化要素配置机制。

完善土地、水、电、森林等要素的市场化配置机制,促进其制度改革、分类定价和使用、交易机制等。

四是完善干部绩效分类考核机制。

按照各市县主体功能定位,实施干部政绩分类考核,落实责任制,突出强调生态建设、改善民生。

(5)创建民间机构团体,建立公众参与机制。

创建由保护生态环境的志愿者自愿组成的民间机构团体,调动社会各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建立公众参与机制。

如2010年12月成立河北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会后,还可建立行业环保协会、大学生环保协会等特定行业或群体性民间机构团体,发挥全民参与和督促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

2.深化生态产业建设,发挥“动力”。

(1)加快生态产业培育。

一是创新新型工业化道路。

充分发挥各地区自然资源的比较优势和经济的后发优势,着力培育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等具有持续发展优势的产业,构建新型“生态经济高地”。

二是发展生态农业。

加强农业产业化发展,推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尤其要发挥好农业产业首席专家的作用。

三是坚持绿色发展导向,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如金融、物流、旅游、会展、信息、咨询、文化创意等,要把生态旅游业作为第一大龙头来抓。

四是抓好生态工业、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等三大产业的区域性品牌建设,开创工业产业品牌和绿色有机农产品“河北制造”品牌以及“河北山水灵秀韵、燕赵风光侠骨情”旅游品牌。

(2)促进产业和工业结构生态化调整。

将“节能减排”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的重要抓手,推行产业清洁生产,不断延伸产业链,将生态化、信息化与工业化相融合,扩大物质的有效循环利用,降低污染物对自然环境的负影响,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经济发展方式。

(3)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一是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加快推广种养结合、农牧结合、林牧结合的生态农业循环模式,建设一批示范区和示范项目。

二是发展工业循环经济,加强循环经济骨干企业、示范园区和基地建设,逐步在化工、石化、造纸等行业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形成循环经济产业链。

三是加强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再生利用,有序推进工业“三废”综合利用项目建设。

(4)加强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推进让河流湖泊恢复生机工程,构建入水和谐的水生态系统。

二是加强山区、平原的绿化以及道路、河湖美化,构建功能完备的森林生态系统。

三是加强通景区道路建设,实现旅游交通“县县相通”“景景相联”以及铁路、空港、航运的“路路相通”。

四是推进城市环保、公交、地下管网等配套建设,构建生态宜居的城市环境。

五是加强通水、通路、通电、改厕、改圈等为重点的生态家园建设,构建优美的农村环境。

3.开展生态文化建设,增强“引力”。

一是树立生态文明观,强化公众生态保护意识。

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活动,扎实推进环保创建活动,倡导勤俭节约的低碳生活,培育绿色消费模式来引导生产消费行为,加强生态公益广告宣传。

二是强化文化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充分发挥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体育中心等传播生态文化的作用;强化各中心城市的文化集聚和辐射功能,着重抓好一批区域性、群众性文化设施的建设;加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矿山公园、遗址公园、海洋公园和动植物园的建设和管理,使之成为弘扬生态文化的重要阵地。

三是深化燕赵文化和民间艺术之乡建设,着力构建独具魅力的区域文化。

围绕发展燕赵古文明,对河北省特有的文化元素加强研究和整合、开发、利用,促使文化资源优化重组,构建河北省独具风格的区域文化。

4.加强保障体系建设,强化“保障力”。

一是提高生态保障水平。

以《河北省“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为指导,力争生态环境指标全部达标,促进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腾出环境容量。

二是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加强“大社保”体系建设,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惠民度。

三是提高科技保障水平。

推动科技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重点做好科技要素的整合,使资源向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项目、重点产业集中。

同时,引导各类创业主体加大科研投入,增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与交流,发挥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四是提高人才保障水平。

积极培养、引进人才特别是学科带头人和高层次创业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