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复垦方案范本.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316792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61 大小:99.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地复垦方案范本.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土地复垦方案范本.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土地复垦方案范本.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土地复垦方案范本.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土地复垦方案范本.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土地复垦方案范本.docx

《土地复垦方案范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地复垦方案范本.docx(6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土地复垦方案范本.docx

土地复垦方案范本

1总则

1.1制编目的

编写《贵州省××(整合)土地复垦方案报告书》的目的是提出矿山土地复垦目标、任务、措施、预算和计划等,并将其落到实处。

明确土地复垦义务人(贵州省××),为土地管理部门对土地复垦的实施管理、监督检查以及土地复垦费征收等提供依据,也为业主开展土地复垦提供技术支撑。

1.2编制原则

根据××、××和××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情况,按照经济可行、技术科学合理、综合效益最佳和便于操作的要求,结合××的特征和实际情况,体现以下复垦原则:

1、源头控制、预防与复垦相结合:

在生产过程中通过修建砌体工程,预留保安煤柱等措施,减少破坏的程度和范围。

做到在生产建设的开始就尽量减小破坏的范围。

2、统一规划,统筹安排:

在土地复垦规划设计和实施过程中,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的实际情况,协调好××的生产活动和复垦工作的关系,确保复垦工作的开展。

3、因地制宜,优先用于农业:

根据矿区内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情况,合理确定复垦后土地利用类型,其中能复垦为耕地的优先复垦为耕地。

1.3编制依据

1.3.1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修订)》(1999年1月1日);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

3、《土地复垦规定》(国务院1989年1月1日);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1991年6月29日);

5、《贵州省土地管理条例》(2008年1月1日)。

1.3.2行业标准

1、《全国土地分类(试行)》(2002年1月1日起试行);

2、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标准》(2005);

3、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施工机械台班费定额》(试行稿)(2005);

4、《**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工程标准(暂行)》(2005);

5、《灌溉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

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

7、《水土保持工程概算定额》(水利部水总[2003]67号);

8、《矿区水文地质规程及勘探规范(GB12719-91)》;

9、《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GB/T18337.3-2001)。

1.3.3相关文件

1、《关于加强生产建设项目土地复垦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6]225号);

2、《关于组织土地复垦方案编报和审查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土资发[2007]81号);

3、省国土资源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组织土地复垦方案编报和审查有关问题的通知》(黔国土资发[2007]79号)。

1.3.4技术资料

1、《××开发利用方案》及其图件(单位:

贵州宏景矿产资源开发服务有限公司,2008年6月);

2、《××开采设计方案》及其图件(单位:

贵州宏景矿产资源开发服务有限公司,2008年7月);

3、《贵州省××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说明书》(三级评估)(单位:

贵州地矿建设工程施工公司,2007年12月);

4、《贵州省××资源储量核实报告》(单位:

贵州煤矿地质工程咨询与地质环境监测中心,2007年11月);

5、《贵州省××1:

10000土地利用现状图》(单位:

××国土资源局)。

1.4目标

通过编制土地复垦方案,明确土地复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项目区破坏土地现状,复垦土地面积与复垦率,复垦后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状况。

一、项目区破坏土地状况:

××项目区面积即矿区面积×公顷。

××破坏土地总面积20.8428公顷,其中工业场地1.4810公顷,为压占破坏,包括旱地1.2120公顷和天然草地0.2690公顷;预测塌陷区19.3618公顷,破坏类型为塌陷,包括望天田7.2054公顷,旱地9.3532公顷,天然草地2.7029公顷,灌木林地0.1003公顷。

二、规划复垦状况:

规划复垦总面积20.8052公顷,其中工业场地1.4434公顷,包括旱地0.9102公顷、有林地0.4799公顷、农田水利用地0.0533公顷;塌陷区整治面积19.3618公顷,其中旱地15.9246公顷、有林地2.8032公顷及农田水利用地0.6340公顷,土地复垦率99.81%。

见表1-1:

表1-1××破坏土地及规划调整表

名称

破坏地类

面积(公顷)

复垦地类

面积(公顷)

备注

工业场地

旱地

1.2120

旱地

0.9102

保留进场道路0.0309公顷、石坎0.0067公顷

有林地

0.2220

农田水利用地

0.0533

天然草地

0.2690

有林地

0.2579

小计

1.4810

/

1.4434

预测塌陷区

旱地

7.2054

农田水利用地

0.6340

旱地

15.9246

将旱地与望天田整治为旱地,灌木林地和天然草地恢复为有林地

望天田

9.3532

灌木林地

0.1003

有林地

2.8032

天然草地

2.7029

小计

19.3618

/

19.3618

合计

20.8428

/

20.8052

/

三、复垦投资概况:

××复垦静态总投资约224.02万元,亩均投资约7178元。

其中工业场地的总投资约35.34万元,亩均投资约16324元;塌陷区的总投资约188.68万元,亩均投资约6497元。

××复垦动态总投资约为284.17万元,亩均投资约9106元。

其中工业场地总投资约50.96万元,亩均投资23536元;塌陷区的总投资约233.21万元,亩均投资约8030元。

四、项目复垦目标综述

对破坏土地进行复垦后,在生态效益方面,可增强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提高生态系统的抗干扰能力,为项目区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提供条件;在经济效益方面,提高农作物产量,每年为当地村民增加收入约1.1万元;社会效益方面,通过宣传可提高当地农民的积极性,有利于矿区内社会的稳定。

塌陷区整治后,每年增加收入约19.97万元。

1.5服务年限

根据××采矿许可证(证号:

5200000930020,有效期限2009年1月到2017年4月),煤矿的生产规模是15.00万吨/年,有效期限为8年零3个月。

从2009年10月计算,矿山的剩余服务年限为7年零6个月。

××4个工业场地闭坑后规划用6个月同时对其进行复垦,另考虑到林地抚育时间1年,所以,本复垦方案的服务年限按8年零6个月年计(2009年10月—2018年4月)。

1.6主要计量单位

面积:

公顷(hm2);平方公里(km2)

长度:

米(m);公里(km)

体积:

立方米(m3)

产量:

吨(t);万吨

单价:

万元/公顷;元/吨;元/千克

金额:

元、万元(人民币)

2项目概况

2.1项目简介

受××委托,我公司工作人员于2008年12月第一次到矿山进行初步调查,了解矿山生产状况、破坏土地现状及技改情况,矿山土地权属情况,并进行了实地拍照。

第二次踏勘是在2009年3月,调查了当地社会经济状况,并获取了××开发利用方案、开采设计方案、地质灾害评估报告、矿山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等资料。

2009年7月,为了本复垦方案更切实际、更有针对性,特进行第三次踏勘,就矿山破坏土地复垦方向征求当地村民及村委会代表的意见,并就复垦方案报告书获取土地所有权及使用权人意见,并进行了拍照。

××为整合煤矿,是由×和×共4个工业场地,于2008年7月整合而成,整合技改从2009年1月开始到2011年4月完成,整合后的拐点坐标与面积见表2-1。

表2-1××矿区范围拐点坐标、面积及开采标高

拐点号

X坐标

Y坐标

0

3174621

36394157

1

3174950

36393750

2

3173300

36392700

3

3172680

36392395

4

3171860

36392160

5

3171505

36391685

6

3170555

36390560

7

3170170

36391037

开采标高:

1300-300米

矿区面积:

×公顷

×煤矿于2002年3月建井,设计生产能力为6万吨/年,矿区面积127.8400公顷,开采深度由720米至300米标高。

×煤矿始建于2001年5月,设计生产能力为3万吨/年,矿区面积51.31公顷,开采深度由1300米到650米。

两煤矿矿井开拓方式均为平硐开拓,主采C1、C5煤层。

采煤方法均为走向长壁后退式开采,伪斜布置回采工作面,采用柔性掩护支架回采工作面顶板,放炮落煤,工作面铁皮溜槽运输,顺槽采用厢木支护、矿车运输。

采区运输采用溜煤斜巷自溜运输;主平硐采用5t蓄电池机车配合1t固定式矿车运输;通风方式为中央并列抽出式,采用自然排水。

×由×、副井和×3个工业场地组成,破坏土地总面积为0.8078公顷,破坏地类包括旱地0.5387公顷和天然草地0.2691公顷。

×北主井和副井正在技改中,技改完成后依然作为××北主井与副井使用,×南工业场地现待技改,技改完成后将作为××南主井使用。

×只有一个工业场地,破坏土地总面积为0.6732公顷,破坏地类为全为旱地,×工业场地现正在使用中,待原×与副井技改完成后将作为××风井场地继续使用。

×工业场地土地权属属于××与××集体所有,×工业场地属于××集体所有。

项目区土地权属属于××、××和××集体所有。

2.2项目所在地区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概况

2.2.1自然环境:

一、气象:

矿区所在区域属亚热带温暖湿润气候区,据××气象局1961年—2004年气象资料:

最高气温30℃,最低气温零下5.6℃,年平均气温13.6℃,年平均降雨量1138mm,雨季多在5~8月,枯季多在12月至次年3月。

年平均相对湿度81%。

年霜冻天数5-16天,平均7.9天,年平均风速1.6米/秒。

多年平均日照时数1114.3小时,年平均总积温5369℃,≥10℃的有效积温4320℃。

灾害性天气主要有干旱、冰雹、暴雨和洪涝、低温霜冻等。

二、水文:

矿区内地表水系属长江流域綦江水系松坎河上游支流,区内有木瓜河,河水动态变化较大,季节性变化较显著,雨季暴涨,旱季流量较小,河水由南东向北西径流,汇入松坎河。

根据××1981-2000水文资料:

木瓜河多年平均流量17.76m3/s,平均径流量6.25亿m3。

地表水主要受大气降水及地形控制,雨季地表水则由碳酸盐岩高地向溶蚀洼地排泄。

三、地形、地貌:

矿区地势总体南北高中部低,海拔一般500~1000m,最高点位于矿区北部×垭口山头,海拔1100.7m,最低点位于矿区中部木瓜河,海拔约385.0m(矿区最低侵蚀基准面),最大相对高差715.7m。

矿区总体上属中低山地貌,区域地层碳酸盐岩覆盖范围广,峰丛、洼地、溶斗、溶洞等喀斯特地貌较发育,碎屑岩地层在反向坡地带易形成陡崖、陡坡,含煤地层经多次风化剥蚀形成低凹或缓坡地形。

四、地质:

1、地层岩性:

矿区及周边出露的地层有二叠系中统茅口组(P2m)、二叠系上统龙潭组(P3l)、长兴组(P3c)、三叠系下统夜郎组(T1y),以及第四系(Q)。

现由老至新分述如下:

(1)二叠系中统茅口组(P2m):

岩性为灰色、深灰色块状、厚层状夹中厚层状灰岩,微晶至细晶结构,局部含燧石结核。

产筵、珊瑚等动物化石。

厚度大于100m。

(2)二叠系上统龙潭组(P3l):

岩性为灰、深灰、黄灰色薄层状泥岩、钙质泥岩、泥质粉砂岩、细砂岩夹数层中厚层状、薄层状灰岩、泥质灰岩、燧石灰岩及煤层,底部为硫铁矿层。

可采煤层2层(C1、C5)。

产腕足、植物化石。

厚度58~68米,平均62米。

与下伏地层呈假整合接触。

(3)二叠系上统长兴组(P3c):

灰色、深灰色中至厚层状灰岩,含燧石结核。

夹钙质泥岩、粉砂质泥岩薄层。

产丰富的腕足、瓣鳃类等动物化石。

厚50~70米,平均60米。

(4)三叠系下统夜郎组(T1y)

根据岩性岩相组合可分三段:

沙堡湾段(T1y1)、玉龙山段(T1y2)、九级滩段(T1y3)。

A、沙堡湾段(T1y1):

灰绿、黄灰色薄层状泥岩、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粉砂岩组成,厚10~20米,平均15.45米。

B、玉龙山段(T1y2):

灰色、深灰色中厚层状夹薄层状石灰岩,泥晶结构,中夹泥质灰岩,顶部具鲕粒状结构。

厚100~135米,平均121.87米。

C、九级滩段(T1y3):

灰紫色、紫红色夹黄绿色,薄至中层状泥岩、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粉砂岩,平均厚度约200米。

矿区未出露。

(5)第四系(Q):

为灰、褐灰、黄灰色粉质土、砂质土等,厚约0~6.0m。

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呈零星分布。

2、构造:

矿区扬子准地台区黔北隆起遵义断拱松坎向斜北西翼区中段,区内地层走向北东至南西,倾向南东,倾角54~59°,平均56°。

沿走向和倾向产状变化不大,煤层产状与地层产状一致。

地表未发现断层及次一级褶曲。

结合邻区及区域构造特征,本区地质构造复杂程度属中等。

3、矿区水文地质条件:

(1)地下水类型:

根据区内地下水赋存的地层岩性,含水介质特征及水动力条件,将矿区内地下水类型划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碳酸盐岩岩溶水和基岩裂隙水三类。

(2)水岩组及其富水性:

A、碳酸盐岩岩溶水

主要为二叠系中统茅口组(P1m)、二叠系上统长兴组(P3c)和三叠系下统夜郎组玉龙山段(T1y2)。

含水岩组岩性为中厚层状灰岩、燧石灰岩等,地下水主要赋存于溶侵裂隙及岩溶管道中,含水不均一。

据1:

20万桐梓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地下水径流模数一般为3.8~7.5L/S·Km2,一般泉水量在1.5~10L/S,富水性中等至丰富。

B、基岩裂隙水

包括二叠系上统龙潭组(P3l)、三叠系沙堡湾段(T1y1)。

含水岩组的岩性为砂岩、页岩等,地下水主要运移在基岩的节理裂隙中,据1:

20万××水文地质资料,地下水径流模数一般为0.2~1.5L/S·Km2,泉水量在0.01~1.5L/S,富水性十分贫乏。

C、松散岩类孔隙水

含水岩组主要为残积、坡积及冲积物,仅含微弱孔隙水,富水性贫乏。

(3)地下水补给、径流与排泄

矿区内地下水的补给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补给区集中在每年的雨季。

在非岩溶区,由于地形起伏大,地表径流强烈,其补给方式通过裂隙渗入地下补给地下水,并通过间裂隙径流以泉的形式向低洼处或沟谷排泄。

而在岩溶区,由于溶沟、溶槽发育,降水通过溶沟、溶槽、溶蚀裂隙注入地下,通过岩溶管道汇集和径流,以岩溶泉的形式排泄于低洼地带。

4、矿区工程地质条件

含煤地层的上覆岩有碳酸盐岩及碎屑岩。

碳酸盐岩主要为长兴组、夜郎组玉龙山段灰岩,岩体普遍较完整,多为块状,岩石致密、坚硬,属坚硬类型,抗压强度高,抗风化能力强,岩体稳定性中等~良,工程地质条件较好,不良之处是这类岩石岩溶发育较强烈,巷道掘进时应防止高地压、岩爆、掉块、跨塌、涌水、突泥等。

碎屑岩主要为沙堡湾段及九级滩段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岩石多为薄层状,层理特征多为均匀层理、交错层理或水平层理,以泥质胶结为主,泥质含量较高,靠近地表岩石容易遭受风化、剥蚀而形成残积土,地下深部则岩石较完整。

矿区内工程地质岩组可划分为坚硬岩组、半坚硬岩组、软弱岩组及松散岩组四类。

坚硬岩组:

主要包括中~微风化的三叠系下统夜郎组玉龙山段灰岩,二叠系上统长兴组灰岩,二叠系中统茅口组灰岩。

半坚硬岩组:

主要包括中~微风化的三叠系下统夜郎组九级滩段泥质粉砂岩和粉砂质泥岩、夜郎组沙堡湾段泥质粉砂岩、二叠系上统龙潭组细砂岩、粉砂岩等碎屑岩。

软弱岩组:

主要包括强风化的三叠系下统夜郎组九级滩段泥质粉砂岩和粉砂质泥岩、夜郎组沙堡湾段粉砂质泥岩、二叠系上统龙潭组碎屑岩、煤层等,以及胶结程度中等、好的断层破碎带。

松散岩组:

主要包括第四系碎屑岩残积、坡积土。

岩体稳定性中等~良,工程地质条件较好。

5、矿区环境地质条件

矿区范围内未发现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及地裂缝等地质灾害,夜郎组地层及茅口组地层出露地段山高坡陡,在长期的日晒雨淋作用下,沿岩层节理或裂隙岩层失稳,容易发生崩塌、错落,致使道路堵塞、建筑物遭受损坏。

五、土壤

项目区土壤分布主要为地带性黄壤。

矿区内黄壤质地比较粘重,土层较厚,表土灰棕色,向下由暗红棕色逐渐过渡为淡红棕色,底部是淡紫色石灰岩母质层。

由于项目区的黄壤是地带性的分布的,所以旱地的分布也是地带性的不是成片的分布于项目区内。

此外,项目区内有碳酸盐岩发育的石灰土。

土壤剖面照片如下:

各工业场地的土壤情况介绍如下:

×、×北主井与副井工业场地占用地均为旱地,土类均为黄壤,土层厚度分别在0.7米、0.75米和0.7米左右。

场地周围农作物主要有玉米、油菜,产量分别为340kg/亩和110kg/亩。

×南工业场地占用地为天然草地,土质一般,土层厚度约为0.4米。

六、植被

项目区植被覆盖率大约为21%,主要树种有柏树、杉树和青杠;林下生长的灌丛中有女贞、蕨、山茶等;此外农作物有水稻、玉米、小麦、大豆、马铃薯等,另有烤烟、油菜、辣椒等经济作物。

植被照片如下:

2.2.2社会经济状况:

2009年3月对××、××和××进行调查,从当地村委会获知2008年××总人口3543人,农业人口3543人,其中劳动力1250人,人均耕地0.5亩,人均收入2564元;××2008年总人口2543人,农业人口2543人,其中劳动力1120人,人均耕地0.6亩,人均收入2100元;××2008年总人口2243人,农业人口2243人,其中劳动力1350人,人均耕地0.7亩,人均收入1864元。

因人多地少,为增加经济收入,部分村民在外地打工,部分在周边矿山工作。

2.3项目区内土地利用现状

项目区涉及土地属××、××、××集体所有,结合××1:

10000土地利用现状图(H-48-118-(63)H-48-130-(7))统计出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详见表2-2。

表2-2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面积统计表单位:

公顷

一级

地类

二级地类

三级地类

××

××

××

合计

比例

(%)

耕地

旱地

35.3118

63.6814

18.7879

117.7812

57.87

望天田

6.3120

14.9394

5.6375

26.8889

13.21

林地

灌木林地

0.8318

7.0149

2.7487

10.5953

5.21

有林地

2.8115

2.1557

1.3556

6.3228

3.11

牧草地

天然草地

20.5808

6.0563

26.6371

13.09

其它农用地

农村道路

0.1638

0.2516

0.1809

0.5962

0.29

小计

66.0117

94.0992

28.7106

188.8214

92.77

建设

用地

居民点及独

立工矿用地

农村居民点

2.9866

1.5834

4.5700

2.25

交通运输用地

公路用地

0.0210

0.0210

0.01

小计

3.0076

1.5834

4.5910

2.26

未利

用地

未利用土地

裸岩石砾地

10.1231

10.1231

4.96

其它土地

河流水面

0.0058

0.0058

0.01

小计

0.0058

10.1231

10.1289

4.98

合计

69.0251

105.8057

28.7106

×

100.00

由表可知,××项目区耕地面积为144.6701公顷,占项目区总面积的71.08%,其中旱地的面积为117.7812公顷,占项目区总面积的57.87%,旱地主要种植的作物为玉米和油菜,产量分别为340千克/亩,110千克/亩,林地面积为16.9181公顷,占项目区总面积的8.32%;林地以柏树树种为主,其次还有构树、毛竹等树木分布;木瓜河穿过项目区,但因工业场地地处山坡上,不能自然引水上山灌溉,水源全部来自天然降雨,所以项目区水源不稳定,据现场调查,项目区内灌排设施也不完善,只有少量的沟渠,无相应配套的农田水利设施;四个工业场地附近都有道路经过,交通较为方便。

2.4项目生产工艺流程

2.4.1资源赋存形式与分布状况

据《××资源储量核实报告》(2007年11月)××整合后矿权范围内总资源量713万吨。

包括保有资源量554万吨,其中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486万吨,开采消耗资源量(即采空区的资源储量)(111b)158万吨;预测的资源量(334)68万吨。

区内含煤地层为二叠系上统龙潭组,由浅灰色、灰色及深灰色,薄至中厚层状细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泥岩、炭质泥岩、煤层组成。

含煤地层龙潭组厚62.00米,含煤平均总厚3.92米,含煤系数6.33%;组内可采煤层2层(C1、C5),厚度平均2.10米,可采系数3.39%。

现将C1、C5煤层分述如下:

C1煤层:

位于龙潭组底部,下距茅口组顶界3.00-6.00米,煤层厚0.61-0.82米,平均0.68米,煤层厚度较稳定,结构单一,局部煤层变薄,顶板为泥质粉砂岩、底板为泥岩。

为区内主要可采煤层之一。

C5煤层:

位于龙潭组中部,上距长兴组底界28.00-35.00米,煤层厚1.45-1.53米,平均1.48米,厚度较稳定,结构单一,顶板为泥质灰岩、底板为泥岩。

为区内主要可采煤层之一。

2.4.2生产工艺流程

××矿区范围内地形高差起伏较大,根据其煤层埋藏条件,不具备露天开采条件,设计采用地下开采。

××采用平硐、斜井单水平开拓方式,采煤方法为走向长壁后退式,采煤工作面采用人工爆破落煤,支护方式采用厢木进行支护,全部跨落法管理顶板。

煤炭运输采用人工装入矿车,经过运输巷、运输石门,然后至斜井井底车场,再使用地面绞车提升到地面储煤场,通过汽车外运。

该井田煤层开采顺序是先采C5煤层,然后C1煤层。

全井田划分为两个水平(+447米水平、+400米水平),两个双翼采区(南采区、北采区),南采区利用×南工业场地进行上山开采,北采区利用×北工业场地和×工业场地进行上山开采,详见附图2××(整合)矿产资源赋存分布及开采工艺流程图。

2.4.3项目对土地可能造成破坏的环节、顺序及方式

××属于一般生产项目,土地的破坏区域主要是工业场地和采空区导致的地面塌陷区,破坏方式分别为压占和塌陷破坏。

建设初期,由于工业场地需要建设,部分沟洼及坡地需要挖方大量土壤整平,因此受到挖损破坏,附属设施的建设以及新修的进场道路也将破坏原有的地形地貌,同时对土地造成压占破坏。

生产期间,工业场地内煤和矸石对土地的长期压占,生产机械设备和工作人员长期碾压地表,因此其破坏方式为压占破坏,直至闭坑。

煤矿开采形成的采空区可能会导致地表塌陷,引发地质裂缝等灾害,破坏土地原有地貌、动植物生存环境、地表水等。

3土地复垦可行性分析

3.1土地复垦必要性分析

3.1.1已破坏土地现状

××已破坏土地为矿区内的四个工业场地,即×、×北主井、×北副井以及×南工业场地,矿区没有因采煤导致的滑坡、裂缝、塌陷等地质灾害。

现场踏勘时,利用卷尺、工业场地内各设施的相对位置以及周围的地形状况绘出踏勘草图,再将××1:

10000土地利用现状图[H-48-118-(63),H-48-130-(7)]、井上井下对照图等比例缩放重叠,找准井口及场地的位置和方向,在破坏预测图上标出矿区范围,然后将工业场地位置和具体布局反映在平面图上,最终确定出项目区内土地破坏类型及面积,详见表3-1。

表3-1项目区已破坏土地现状分析表

项目名称

破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其它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