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第九单元溶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29017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74.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化学第九单元溶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初中化学第九单元溶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初中化学第九单元溶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初中化学第九单元溶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初中化学第九单元溶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化学第九单元溶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初中化学第九单元溶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化学第九单元溶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化学第九单元溶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初中化学第九单元溶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溶液》复习学案

【复习目标】

1.梳理溶液的特征、组成、分类、溶解度、溶液浓度等知识,构建出本单元的知识网络图

2.提高自身的识图、用图能力,以及分析、综合、分类、对比、抽象、概括能力

3.培养内外因辩证关系、对立统一规律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体验理论是为实践服务的。

【复习重难点】

会读、识、用溶解度曲线图

探究一:

溶液的组成和分类

1.小组合作探究实验:

取1钥匙硝酸铵固体于试管A中,向A、B两试管中分别倒入约2ml蒸馏水,振荡。

分别触摸A、B两试管的温度。

现象记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试管中溶液的溶质是:

_______,溶剂是:

_______。

溶解过程中,温度_______。

3.将少量液体滴入固体中,可以使右图装置中的气球鼓起来,则使用的固体和液体可以是________________

①硝酸铵和水②铁和稀硫酸③固体氢氧化钠和水④生石灰和水⑤石灰石和稀盐酸⑥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

【我思考】

1.上述硝酸铵溶液饱和吗?

为什么?

2.向饱和的硝酸铵溶液中,加入少量高锰酸钾,观察固体。

通过实验,你对饱和溶液有哪些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向一饱和的KNO3溶液中加KNO3固体,下列图像符合溶液中溶质质量变化规律的是_______,如果是向不饱和的KNO3溶液中加KNO3固体呢?

_______

 

【我动手】

某温度时,向一定量的饱和氢氧化钙溶液中加入少量生石灰,再恢复到原来的温度,溶液中溶剂质量、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解度、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如何变化的?

(提示:

横坐标代表时间t,纵坐标分别代表溶剂质量、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解度及溶质的质量分数)

 

探究二:

走进溶解度曲线

解读曲线图,尽可能多地读取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巩固】

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溶解度曲线。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t1℃时,等质量的甲、乙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

为乙>甲

B.t2℃时,20g丙能溶解于50g水中形成70g溶液

C.若要将N点的甲溶液转变为M点的甲溶液,可采用

恒温蒸发溶剂的方法

D.t3℃时,将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至t2℃,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为:

乙>甲>丙

探究活动三:

溶液的配制

小明发现学校实验室有70g质量分数为20%的KNO3溶液,小明思考可以稀释成1.4%的溶液来用作培养液,计算:

需要水的质量是多少?

 

【谈收获】谈一谈你本节课有哪些收获?

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已具备了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抓住学生特点,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学生已经系统地学习了一遍溶液知识,但学生在学习本单元时容易出现如下问题:

1、对问题缺乏科学全面的分析而产生一些模糊或错误的认识。

例如认为增加溶剂的量固态物质的溶解度会随着增大等。

2、对溶解度概念的运用时忽视条件,如在不饱和溶液、不确定温度或不确定溶剂量的条件下运用溶解度的概念等。

3、将一般规律绝对化。

例如认为固态物质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的方法都可以降低温度等。

4、对图像题的数据处理方法肤浅,造成从图中正确提取信息困难。

例如,从溶解度曲线图读取的溶解度数据不正确。

基于以上问题设计了这堂课。

效果分析

将家乡学生最熟悉无土栽培的营养液作为问题情景,引出本节课要复习的溶液主题,水到渠成。

刘兴云同学的硝酸铵溶于水吸热的演示实验操作准确,现象明显,为同学们的探究学习打好了基础。

学生讨论充分深入,尤其是饱和氢氧化钙溶液加入少量氧化钙的学生绘图完成非常好,个人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合作,同学黑板展示,师生共同纠错改错,时间充分,有知识点的运用讲解有同学的反思,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通过大家的讨论解决了问题,学习效果非常好。

此题是中考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课堂突破难点的方法很得当,学生们很顺利的理解了知识。

溶解度曲线图的学习环节学生练习了读图用图的习题,提高了读图识图用图的能力。

配制硝酸钾营养液的习题设计体现了化学服务生活的理念,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意义是为生产生活服务。

课后拓展利用互联网查阅以下两个知识:

1、明矾晶体的形成2、食品中的乳化剂。

这样的设计增加了学生对化学的亲近感,达成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

总之这堂课解决了学生在学习本单元时容易出现如下知识问题:

1.对问题缺乏科学全面的分析而产生一些模糊或错误的认识。

2.对溶解度概念的运用时忽视条件。

3.将一般规律绝对化。

4.对图像题的数据处理方法肤浅,造成从图中正确提取信息困难。

并且达成了课标育人的要求:

初步形成科学的物质观和合理利用物质的意识和使学生认识学习化学的重要意义。

最后,当然好好利用研讨的机会,尽管有难度,但是学生研讨情况还很乐观。

同科教师向我提出这样几个问题:

本节课的演示实验应设计成分组实验。

不要盯着一名学生追问,应该再宽泛一些,要面向全体。

课堂语言要再增强感染力等。

仔细分析后,我很信服的接受了这些建议。

因为,我期待我和学生们一起在化学教与学这条道路上不断地完善和开拓。

 

   

本单元包括三个课题。

课题1是关于溶液的一些初步知识,包括溶解过程,溶液、溶剂和溶质的概念,溶液的用途,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等。

另外还涉及乳化现象。

课题2是以物质的溶解度为核心展开的,先介绍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然后从定量的角度介绍物质在水中溶解的限度。

通过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学习,加深学生对溶解性和溶液的认识。

课题3主要围绕溶液的浓、稀,即一定量的溶液中含有多少溶质这一问题展开,引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并结合这一概念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

可以看出,课题1是定性的角度初步认识溶液,课题2是从定量的角度研究物质溶解的限度,课题3则是进一步从定量的角度认识一定量的溶液中究竟含有多少溶质。

这三个课题密切相关,步步深入。

本单元教材内容具有以下特点:

1.知识的逻辑性很强。

例如,单元中有关概念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溶液—饱和溶液—溶解度—溶质的质量分数,这样的编排顺序既符合化学学科的逻辑规律,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2.供学生参与的活动较多。

单元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密切的联系,因此,本单元中安排了较多的实验、探究、讨论、调查与研究,课外实验等栏目,以激发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3.注重科学方法教育。

例如,溶解度曲线的内容是以探究的形式呈现的,通过探究,学生既可以学习数据处理的方法、了解不同数据处理方法的作用,又能够体验数据处理的过程、体会数据处理的意义。

本单元教学重点:

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含义;探究溶解度曲线;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当堂检测

1.关于溶液和乳化的下列说法这种错误的是(  )

A.溶液中可以含有多种溶质

B.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C.用汽油洗去衣服上的油污是乳化现象

D.溶液不一定是无色的

2.把少量下列物质分别加入水中,充分搅拌后,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A.食盐B.蔗糖C.酒精D.花生油

3.向如图装置的试管中加入某种物质后,U形管右边支管的红墨水液面降低,左边支管的红墨水液面上升,则加入的物质是(  )

A.氢氧化钠B.生石灰C.浓硫酸D.硝酸铵

4.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

对这句话理解错误的是()

A.20℃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氯化钠36g

B.20℃时,100g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含氯化钠36g

C.20℃时,氯化钠饱和溶液中水与氯化钠的质量比为100:

36

D.20℃时,将36g氯化钠溶解于100g水中,所得溶液为该温度下氯化钠的饱和溶液

5.右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50℃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A>B>C

B.50℃时把50gA放入50g水中能得到A的饱和溶液,其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1:

2

C.将C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采用降温结晶方法

D.将50℃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20℃时,这三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B>A=C

6.右图为KNO3和NaCl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t1℃时,两种物质溶解度的大小关系:

NaClKNO3

(填“>”或“=”或“<”)。

(2)t2℃时,将25g氯化钠固体投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后可得到

NaCl溶液(填“不饱和”或“饱和”或“不能确定”)。

(3)将饱和KNO3溶液变为不饱和KNO3溶液,可行的方法之一是添加溶剂(水),还可以是。

(4)你从图中还可获得什么信息(写出一条可):

课后拓展:

利用互联网查阅以下两个知识:

1、明矾晶体的形成

2、食品中的乳化剂。

 

课后反思

《溶液》单元复习的这堂课,我的设计出发点是突出重点知识溶解度曲线、溶解度、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巩固和应用,并对难点和易错点进一步进行学习和强调。

基于这样的设计理念,我把这些知识尽可能的融汇到了我绘图的环节和读图获信息的环节中,通过知识的整合,提升了难点,达到提高学生知识和图形结合的能力,实现与中考题型的接轨。

这堂课基本达成了目标。

我反思后发现在以下方面还应注意:

1.要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要把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科学素养放在首要位置,放手并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完成实验,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

3.关注全体学生,少部分学生的认知基础部牢固,不具备生发点,不能主动探究,只能在活动被动接受,这部分学生应受到额外关注。

4.给予恰当的小组评价,激发小组合作的积极性。

 

课标分析

溶液属于身边的化学物质主题部分。

学科素养:

1、本主题引导学生观察和探究一些身边的常见物质,帮助学生了解它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体会科学进步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帮助学生从化学的角度认识和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初步形成科学的物质观和合理利用物质的意识。

2、本主题的教学用五彩缤纷的化学物质和丰富多彩的化学变化,让学生体验化学美。

通过本主题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学习化学的重要意义。

标准要求: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

知道水是最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2、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含义。

3、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4、认识溶质质量分数的含义。

5、能举例说明结晶现象。

6、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活动与探究:

1、利用溶解性或溶解度曲线,查阅有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2、实验:

比较氯化钠、硝酸钾、氢氧化钠三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的放热(或吸热)现象。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