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素材之热点话题不熬夜才是你顶级的自律.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282411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5.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作文素材之热点话题不熬夜才是你顶级的自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作文素材之热点话题不熬夜才是你顶级的自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作文素材之热点话题不熬夜才是你顶级的自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作文素材之热点话题不熬夜才是你顶级的自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作文素材之热点话题不熬夜才是你顶级的自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作文素材之热点话题不熬夜才是你顶级的自律.docx

《作文素材之热点话题不熬夜才是你顶级的自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作文素材之热点话题不熬夜才是你顶级的自律.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作文素材之热点话题不熬夜才是你顶级的自律.docx

作文素材之热点话题不熬夜才是你顶级的自律

作文素材之热点话题:

不熬夜,才是你顶级的自律

正文:

报复性熬夜 你报复的究竟是谁

2019年11月26日08:

15  来源:

中国青年报

有时候,一则新闻没什么震撼力,几则新闻放在一起看就颇耐人寻味了。

比如,“当代年轻人一边熬夜一边养生”“近六成大学生都有脱发困扰”“年轻人心源性猝死率连年飙升”……

在这个“秃”如其来的“毛不易”的年代,诞生了不少奇葩行为大赏,最奇葩的当属实习公司根据脱发量发放Offer、考察晋升。

脱发、养生、身体一年不如一年等表述,在80后、90后,甚至00后的圈子中屡见不鲜。

这可不是耸人听闻,凌晨1:

00才睡觉,在一些大学生眼里都不稀奇。

当“养生”不再是中老年人的专用词,年轻人创造了自己特有的养生方式:

熬最长的夜,赶最晚的工,用最贵的面膜和眼霜;一边吃火锅,喝碳酸饮料,一边用王老吉败火。

这种先透支身体,后自救恶补的行为有一个时尚的名字——朋克养生。

时间在自相矛盾中被撕裂,博人一哂的戏谑背后,折射出失之偏颇的生命理念。

熬夜的危害大家都知道。

复旦年轻女教师于娟,患癌去世,在她生前就写的《此生未完成》的书中,她说,“在生死临界点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任何的长期熬夜,都等于慢性自杀”,“二十几岁的时候,觉得人生冗长。

其实,有时候,人生很短很短”。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长期以来人类适应环境的结果,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夜晚有了更多可能性。

当城市已经渐渐沉睡,很多年轻人的夜生活才刚刚开始。

但夜生活不等于熬夜生活,良性的夜生活应该是生活的点缀,而不是健康的负担。

朋克养生也是养生,先不说是否正确,至少说明年轻人知道熬夜的危害,知道应该好好照顾自己,为什么还是乐此不疲地伤害自己呢?

确实,现在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年轻人肩上的担子也越来越重,只有在夜间才拥有喘息的空间。

对他们而言,“睡觉是生理需求,熬夜是心理需求”,“晚安”的意思不是我要睡了,而是我打烊了,要享受只属于自己的时间了。

这种行为也有一个称呼——报复性熬夜。

可是,你报复的究竟是谁,是世界的压力,还是自己的身体?

不管什么时候,健康的体魄都是最重要的,许多熬夜的人,最终都会后悔自己当时怎么那么不爱惜身体。

有的熬夜是因为不够自律。

白天沉迷抖音、微博、朋友圈,把工作都留到晚上,没有了退路,便只能硬着头皮熬夜干活,看起来很努力,感动了自己的背后,是自欺欺人。

健康不会陪着你演戏。

还有一种不自律的表现是放纵,夜生活五彩斑斓,无拘无束,可以恣意地吃喝玩乐刷手机,当你发现该睡觉的时候,天也快亮了。

生活需要仪式感,需要偶尔放纵带来的“峰值效应”。

可当一个人在浮躁之中沉迷于“修仙”的乐趣,有想过,待浮躁褪去,自己会摔得多惨吗?

很多人觉得,放纵是一种自由,可当你放纵到无法掌控自己的睡眠,这究竟是自由,还是不自由?

现代人的夜生活越来越丰富,得到许多享受,却并不幸福,拥有许多方便,却并不自由。

一个人为维持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物品并不多,睡眠是其中之一。

越简朴,越能摆脱生活的“奴役”,越接近精神的自由。

活出精彩,不是折腾自己,希望所有的年轻人,能够在每一个静谧的夜晚,停下匆忙的脚步,抛开嘈杂的放纵,做一个温柔的梦,去聆听生命的律动,给心灵留一个静静喘息的机会。

吕京笏

报复性熬夜:

“白天不值得”正在消耗生命

中国青年报

发布时间:

03-1906:

09中国青年报社

每天凌晨两三点在微博立一个flag,“明天再熬夜就把手剁了”;建一个名为“12点睡觉”的微信群,倡导“在夜里12点前睡觉”;中医药大学的学生在聚会上科普熬夜的危害后表示,“不瞒你说,我也熬夜”。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如今不少年轻人明知熬夜危害,却依旧熬夜,为自己贴上了“报复性熬夜”的标签。

所谓“报复性熬夜”,是指白天过得不好或者过得不满足,便想在夜晚找到补偿,这是年轻人很自然的心理。

当然,也是普遍现象。

据《中国医师协会》发布的《2018年中国90后年轻人睡眠指数研究》显示,90后睡眠时间平均值为7.5小时,低于健康睡眠时间,六成以上觉得睡眠时间不足。

其中,31.1%的人属于“晚睡晚起”作息习惯,30.9%的被访者属于“晚睡早起”,能保持早睡早起型作息的只占17.5%。

睡得晚、起得早,已经越来越成为年轻人或主动或被动的作息习惯。

这背后,既有很多个人因素,也有着鲜明的时代底色。

在现代生活节奏下,一个人理想状态下的时间分配,大致是工作八小时,睡觉八小时,剩余的八小时是休闲娱乐和学习充电的时间。

但现实上,工作超支了大部分时间,不少年轻人的休闲娱乐和学习充电的需求,未得到有效满足,便去向睡觉索要时间,这便造成了熬夜现象。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还是在白天。

这需要两方面的调节,一是自身的时间分配优化,二是工作或学习环境的有效改良。

对个人来说,要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尽可能缩小耗费时间的无意义消耗,才能为睡眠腾出时间;对于企业单位来说,除了严格遵守劳动法对工作和休息权益的规定,还要有清晰的边界意识,把八小时之外的支配权还给员工。

不少年轻人会抱怨,自己的白天被学业、社交或者工作束缚,能够自我支配的只有夜深人静的时刻。

说白了,还是压力和焦虑在作祟。

不少人白天看起来很忙,但更多的是盲目和迷惘,缺乏清晰的成就感,到了夜晚,要么感觉“白天不值得”,要么感叹“身不由己”,一股空虚感如夜风袭人。

这一点,在《中国90后年轻人睡眠指数研究》中亦有深刻的体现。

其研究数据显示,90后年轻人睡眠指数均值为66.26,普遍睡眠不佳,“苦涩睡眠”占29.6%,“烦躁睡眠”占33.3%,“不眠”占12.2%,只有5.1%睡眠处于“甜美睡眠”。

所谓“睡得不好”和“睡得太晚”恰似一体两面,彼此影响,以致恶性循环。

所以,我们除了劝年轻人早睡,更要关心他们为何迟迟不能入睡,为何明知熬夜伤身体还要“毁己不倦”?

只有尽可能地拔除他们身上的压力和心中的焦虑,他们才能舒坦入睡。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报复性熬夜”都值得理解和同情。

比如,一天24小时恨不得20个小时用来打游戏、上班追剧下班还追剧……这种畸形的时间消费观、享乐主义式熬夜,同样不值得提倡。

其实,我们仔细想一想,“报复性熬夜”到底报复了谁?

身体是自己的,熬完夜后还是要面对第二天,该上班还是要上班,你报复不了老板或领导,说到底还是在报复自己。

一个人最大的财富是时间,但不加节制地挥霍,它同样会变得无比廉价。

所以,自律就显得尤其重要,它也是人与人之间产生差异的分水岭。

自律的人是在“花时间”建设自己,而不是让时间消耗自己的生命。

因此,积极的时间观,应该做时间的主人,让自己属于自己。

想尽办法还是睡不着那些长期晚睡的人在干啥?

对现代人而言,熬夜早已成生活常态。

而在各色“熬夜大军”当中,问题最突出的,是如今的“社会主力军”90后们。

CBNData《2018国民睡眠生活消费大数据报告》显示,全国1.7亿90后中,存在睡眠问题的人数占比为三分之一,68%的人表示每天根本“睡不够”。

为此,我们在一众熬夜的90后中做了个小调查,看看大家都是为了什么熬最晚的夜?

调查中发现,“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是这些花式熬夜族们比较共同的特征,当然当中也有为摆脱熬夜而努力过的:

褪黑素软糖、睡眠喷雾、眼罩……根据某电商平台统计的数据显示,今年“618大促”期间进口助眠类商品成交同比增长530%,整体市场规模超3亿元。

目前,上述产品的销量仍在增长,数据显示90后购买进口助眠类商品的人数超过其他年龄群体的总和。

让我们到样本中看看别人家的熬夜都在干啥?

这些行为投射出哪些心理层面的反应?

①夜深寻自我族

报复性熬夜的背后

@K(90后)

半年多前刚换了新工作,新岗位,新挑战。

新公司996是常态,工作地点在郊区,每天开车上下班单程20分钟,有时遇上堵车或临时修路等状况,路上就要花费40分钟以上。

下班到家,多数已近晚上11时,一天里能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很少,因工作性质的缘故,每天需要游走于公司各个部门之间,跟很多人打电话沟通,回到家更希望趁夜深人静享受一段宁静的独处时光。

所以即使明知道第二天早上7点半要起床去上班,也每晚几乎都要熬到2点钟之后才肯睡。

这种“报复性熬夜”属于“找回自我的方式”,熬夜也不是有很特别的事情一定要做,就是玩游戏、看动画片、吃零食,偶尔回头看一眼已进入梦乡睡得香甜的老婆,感觉这一天才算完整。

@荇城杏澄(95后)

2017年夏天,高考结束后,正式开始熬夜生涯。

那种像是想把不受控制的时间全都找回来一样,白天忙于旅行、看电影、和同学出去玩,偶尔窝在家看书或单纯玩手机,到了深夜也不甘心放下手头的事情去睡觉,顺理成章开启大熬特熬的日常。

坐在台灯下听歌、写手账,算熬夜时最常做的事,全世界只剩下自己和属于自己的故事,感觉就像安房直子的童话中写的那样:

独处在一个十二点过后“额外的、不可思议的时间”里。

刚开始,熬夜似乎还是对白天生活的一种补偿,如果白天过得充实晚上就不怎么熬夜,只是不曾想到了后来,熬夜成了一种习惯。

●心理分析

报复性熬夜也好,补偿白天生活的不可控、不自由也好,都属于内在的心理补偿效应,即我们常说“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补偿机制”:

此时此地失去的,在彼时彼地又获得。

一个人在世上生存,需要扮演各种不同的社会人角色:

学生、职场人士、别人的老公、别人的老婆、别人的父母等等,这些角色脱不开去,但每个角色其实又都不能算是真实的自己,都只是相对扮演。

人只有面对真实的自己、卸下任何假面武装时,才最轻松。

生活与生计的繁杂,对许多人来说,被各种角色挤得满满透不过气,只能在入夜后,静守一段属于真实自己的时光,这种补偿心理可以视为“舍不得睡”的某种投射。

②压力爆煲族

如何改变负循环

@M(90后)

作为一枚“广告狗”,熬夜想案子是日常工作标配,尤其是有落地活动即将执行之际,等设计稿、等物料单、等客户回复……

必须确认自己手机的消息提示为打开状态,电脑要放在伸手能够到的地方,避免错过一切工作信息。

如此的工作状态让人即使没有案子要忙时,依然习惯性频繁查看手机,一直绷紧的神经让人无法正常入睡,甚至需要借助褪黑素。

有几次还试过因睡眠问题,清晨无法被闹钟闹醒去上班,也正因晚上睡得少还睡不好,让他更格外珍惜中午在公司里午睡的那一小时,每当时钟踏正13时的时候,他会马上将折叠床展开,披上午睡毯戴上眼罩,眼睛一闭,“哪里都是马尔代夫……”

●心理分析

心理学层面的压力,指的是心理压力源和心理压力反应共同构成的一种认知和行为体验过程。

通俗地讲,是一个人觉得自己无法应对环境要求时产生的负性感受和消极信念,而因工作压力所导致的熬夜,是熬夜中最痛苦,也是最不健康的一种,是负循环,可以通过做舒缓的有氧运动或打坐冥想进行调试。

③为爱豆奉献族/斜杠奋斗族

替代性满足机制起作用

@于芯糕(95后)

高中时白天课业满,只有晚上时能刷一下自己喜欢的明星动态,当时最流行的是给明星“打榜”,粉丝通过平台所规定的方式进行互动,让自己支持的明星快速进入某个排行榜的领先位置。

印象最深的一次打榜,是需要语音喊出明星的名字并加上“加油”二字,喊一次算一次。

“当时已是半夜,怕爸妈听见声音,关起灯躲在被子里一直喊。

在被子里一直说话真的超级闷的,但是我很开心,因为看着喜欢的明星票数不断上升真的特别有成就感。

如今进入大学,也还会晚上熬夜刷关于明星的微博和视频,尤其是喜欢的明星有新剧上的时候,为防止第二天一早起来被朋友圈刷屏和微博剧透,为第一时间“舔屏”自家明星,只能牺牲小我,熬夜刷剧。

@流动的脂肪(95后)

人们眼中的“学霸”,成绩好、科研能力强,连续两届“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参加很多学科比赛,还是年级学习委员,不仅如此,课余生活也很丰富,小长假的朋友圈总有去旅游的动态,仿佛一天并不止24小时。

事实上,“学霸”的时间也是需要挤的,常为赶作业或某些比赛熬夜到凌晨两三点,甚至要和深夜出动的蟑螂“为伍”,“最可怕是有次我一个人亮着台灯默默打字,凌晨两点时蟑螂出来活动,吓得我跑上床躲避,到四点多蟑螂们还在那‘窸窸窣窣’越来越猖狂,忍无可忍的我终于鼓起勇气跑下床灭了它。

”“学霸”不易,“斜杠的学霸”更不易。

●心理分析

无论是追星还是斜杠奋斗,其实都有点属于心理学范畴的“替代性满足”理论——当自己没有办法闪亮发光、成为众星拱月的焦点时,寻找一个理想的对象来为之努力与奉献,当这个对象成功了,从某种意义上也就约等于是自己的成功。

“替代性满足”理论来自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心理学,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本我”是本能的寓所,它是按照“快乐原则”行事的,目的是消除紧张,求得个体愉快、舒适。

“超我”是“本我”对立面,它代表理想、完美的道德典范。

“自我”是协调人格全局的“行政机构”,遵循“现实原则”,它控制和统辖“本我”与“超我”,并为整个人格总体和长远利益服务。

按弗洛伊德的理论,“本我”受“快乐原则”支配,总企图满足本能欲望,而本能欲望的直接发泄又与社会现实(“自我”)和道德规范(“超我”)相悖,因此“本我”就不得不处在痛苦的压抑和紧张中,于是人格心理就要对“本我”的紧张和压抑进行调节,在不违背现实原则和道德规范的前提下,使本能欲望发生“移置”,即“能量从一个对象改道注入另一个对象的过程”,也就是替代性满足的过程。

④被迫熬夜族

惯性效应在作怪

@新疆来的朋友(95后)

现实生活中有一部分人是因为工作或过去的生活习性所致而“被迫熬夜”的,比如新疆人在广州读书,新疆跟内地是有两小时时差的,学校晚上11点半放学,回家吃完宵夜已经12点,再看会书凌晨1点半睡觉,第二天早上9点多上课,已经习惯了这样的作息:

“刚来广州看到一天的课,上到傍晚6点前就结束了,早上的课是8点开始的,完全颠覆了我以往的作息认知。

刚开始每天的生物钟都还是按照新疆时间的睡觉、按照广州的时间起床,这种状态难免让人觉得睡眠不足,上课也难以集中注意力,可是一到晚上又睡不着,尝试过使用褪黑素、听过ASMR甚至强迫自己关机躺在床上啥也不做,但这一切都没有用。

最后只能暂时屈服于自己的生物钟,睡在上铺的同学给取了个外号叫“夜明珠”,因为每天晚上寝室关了灯,仍能感觉到某个手机屏幕的亮光有一种漫出来的感觉。

●心理分析

这是心理学上的“惯性效应”在作怪,当人们习惯某一生活模式之后想要改变的话,其实是非常不容易的事。

心理辅导界有一句俗语:

一旦形成某个模式化了多长,要想改变,也要花费大致同样的时间长度。

究竟几点睡觉才算熬夜?

大多数人的认知中,过了午夜12点就算熬夜了,但其实是否熬夜,并不是简单地由一个时间点说了算的。

清华大学神经科学博士研究生AndrewXu指出,目前有两个公认调节睡眠的影响因子,一个是生物钟,另一个是睡眠自我平衡。

这意味着,睡眠的一个重点是“要规律”,另一个是“要睡够”。

如果生物钟不规律,容易导致人体内分泌紊乱;醒的时间越长,就越感到疲倦,越需要睡觉,故此熬夜危害,包括睡眠不规律、睡眠不足及通宵不睡。

如果一个人每天都是凌晨4点睡、中午12点起,那么这并不算熬夜,只能说是“在广州过着纽约时间”,是“晚睡”或“睡眠时相推迟”,但要注意,是“每天”,也就是要“规律性”晚睡或睡眠时相推迟。

只要睡眠时间长度、睡眠质量、睡眠规律都“杠杠的”,晚睡没什么问题,只要现实条件允许。

但如果你工作日是午夜12点睡、早上8点起,周末偶尔“晚睡”一下,这不能称为“规律睡眠”,这种相对对身心更为有害。

【本期专家】于东辉广东省心理学会咨询与治疗专委会副主委、中央电视台《心理访谈》节目特邀专家、心海榕社工中心发起人兼督导。

■新快报记者梁彧陈斌实习生徐晓暄/文 

“报复性熬夜”:

越熬越兴奋越放纵越伤身体

来源:

中国青年网|作者:

李华锡|时间:

2019-08-06|责编:

刘昌

正逢暑假,刚刚度过了期末复习考试的紧张情绪,没有了学业课程的压力,部分大学生在暑期化身“熬夜党”。

他们有的越熬夜越兴奋,看到自己喜欢的内容就睡不着;有的通宵追剧刷手机,直至身体出现不适,影响健康。

面对“熬夜党”暑期“报复性熬夜”,高校教师认为,熬夜是大学生释放焦虑情绪的“毒瘾”,应及时调整。

看到喜欢的内容就睡不着,越熬夜越兴奋

安徽大一女生江思译是个“追文族”,她喜欢的小说一般在半夜两点左右更新,为了及时看到最新内容,熬夜成为了她的暑期日常。

除了半夜追文,她的夜生活还包括追剧、写文稿、看夜景……可谓“丰富”。

“在学校早上第一节有课,晚上熬夜较少,暑假没有这个顾虑,肯定要把之前没有熬的夜补回来。

”江思译暑假每天熬夜到两点多,每晚熬夜是她“一个人的快乐”,在她的“暑假字典”里,没有“上午”这个词汇,只有“补觉”的说法。

而在学校,江思译睡得相对较早,用她的话来说,这是“早上有第一节课的人的无奈”。

“开着落地窗,吹夜风看夜景是夏日一绝。

”江思译笑着说。

她还向记者透露,自己最晚曾熬过通宵,从看热播剧《亲爱的热爱的》到追周播剧《九州缥缈录》,从逛b站到刷微博,她敷着面膜、吃着西瓜在窗边坐到凌晨2点,直到所追的网文更新。

江思译表示,有一天晚上,看完网文后已经凌晨3点,正当她准备睡觉时,一条关于偶像的微博让她兴奋起来。

“本来准备去‘爱豆’微博超话签个到就睡觉,结果惊喜掉落!

”江思译说,当时在微博上看到偶像的一张西装照,拍摄角度很像婚礼现场等待新娘出场的新郎官,于是江思译便在脑海中脑补出一部关于男明星和女画家的小说。

“因为越想越兴奋,一直想到天亮。

看到自己喜欢的内容就兴奋地睡不着,这样的大学生不在少数。

把上学期间没看的综艺、电影刷完,这是大三男生王贤熬夜时主要做的事。

王贤告诉记者,他暑假熬夜是一件不自觉的事情,看到一个喜欢的综艺节目就想一次性看完,看完一部电影觉得不过瘾又想继续看。

“一般熬夜到凌晨1、2点,等到实在困了也就睡了。

王贤就读于黑龙江省某高校,上学时通常晚上11点左右睡觉,他表示,正常上学期间由于学习和工作原因,必须拥有一个比较良好的状态,所以平时会强迫自己尽早休息,形成一个良性的生物钟去对待每天的学习和工作。

可一到假期,没有很紧急的工作和学习让他去对待,王贤对自己的控制就会不断松懈。

“没有第二天的起床压力,熬夜追综艺、看视频等等就随之而来。

”王贤坦言,自己暑假没有早起的需求,如果晚睡了,第二天补个觉就好。

暑期熬夜导致皮肤变差、精神不振、身体不适

“我感觉熬夜后皮肤明显变差了!

”陈景页是集美大学学生,她表示自己从放暑假开始频繁熬夜,没有一天早于凌晨1点入睡。

如此频繁的熬夜使她感觉到自己皮肤变差、瘦不下来。

“皮肤保养、控制饮食,在熬夜面前仿佛都失去了作用。

虽然天天熬夜,但回想起熬夜时光,陈景页却说不上自己具体做了什么。

看看微信、刷刷微博、逛逛知乎……陈景页从一个网络社区“流浪”到另一个网络社区,在手机上消磨着自己的时间。

“虽然熬夜,但是不知道具体该做什么,也静不下心来,就随机刷刷这些‘快餐’新闻。

”她与记者诉说着自己的苦恼。

陈景页总觉得自己晚上的时间太少,吃完晚饭后和家人聊天、锻炼身体、处理学校事情、洗漱,做完这些便已12点。

“这个时候我会觉得我太辛苦了,得犒劳自己上网玩一会。

”但她也反思过,认为自己应该规律作息。

无独有偶,兰州某高校大学生李志远总觉得自己近几天打不起精神,原来也是因为连续熬夜给身体带来不良影响。

7月中旬,李志远从学校回到老家乌鲁木齐,连续十几天和朋友约烧烤、“开黑”打游戏。

李志远表示,在学校自我约束了太长时间,尤其是刚经过期末考试周,紧张的复习任务压得他们快透不过气来,于是在学校时就早已约好回家一起吃烧烤。

“烧烤是和朋友一起买来自己动手烤的,几个人边吃边聊,再配点小酒,一起组队玩最近比较火的吃鸡手游。

”李志远和朋友们的聚会一般从晚上11点开始,人越多就吃得越久。

“回家的话一般是凌晨2点多,最晚的一次和8个朋友一起熬到凌晨6点,基本上就是通宵了。

一开始李志远认为晚上熬夜后,白天美美地睡上一觉,下午睡醒后就没有什么事。

直到最近,他总觉得自己打不起精神,眼袋明显,皮肤暗沉,到了饭点也吃不下东西。

感受到身体不适后,李志远及时停止了熬夜,他表示自己已经没有以前那么能熬了,“以后再也不会这么长期熬夜了。

高校教师:

熬夜是释放焦虑情绪的“毒瘾”,应及时调整

广东医科大学校团委专职团干吴树高认为,“报复性熬夜”已变成大学生群体中较为普遍的现象。

青年大学生虽然都清楚熬夜对身体带来的伤害,但他们通过熬夜,弥补了平时未被满足的需求,从而获得了快感和满足感,抵御焦虑的情绪和心理的不平衡。

当他们找不到更好的方式来抵御焦虑情绪,熬夜就成了他们释放焦虑情绪的“毒瘾”。

吴树高表示,“报复性熬夜”是一种恶性循环。

由于夜晚睡眠不足,脑细胞没能得到充分的休息,导致白天精神不振、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发生,大大地降低了白天做事的效率。

在他看来,“报复性熬夜”事实上是一种过度补偿的行为,是在牺牲自己健康。

对于大学生暑假熬夜这一现象,吴树高给出了自己的建议,有“报复性熬夜”的青年常常伴随着拖延行为,这些熬夜的青年大学生应该反思自己白天的状态。

“大学生要规划好自己的时间,把自己每天要做的事情列成清单,及时发现自己的‘拖延症’,并尽快做出调整,不应该经常熬夜。

(记者李华锡实习记者蒋宇骏陆世明)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江思译、王贤、陈景页、李志远均为化名)

“报复性熬夜”背后是“舍不得自由”的无奈

长城网

发布时间:

03-1910:

52长城新媒体有限公司

人们对熬夜并不陌生,但“报复性熬夜”你知道吗?

这是一个新词。

很多人白天工作太多太忙,时间都被别人占去,晚上就不想睡觉,这就是“报复性熬夜”。

对于“报复性熬夜”的人来说,只有晚上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换上睡衣躺上床,放松的不仅是劳顿而倦怠的身体,还有心灵。

或者夜宵配小酒,或者打游戏,或者追剧,或者刷朋友圈……明明困得厉害,也得听两段郭德纲,刷刷抖音,总之如果不熬到凌晨两三点,自己都觉得亏。

熬夜伤身体,这谁不知道呢?

第二天会严重的疲惫、困倦,黑眼圈、皮肤老化,这些谁又不心知肚明呢?

但奇怪的是,为啥什么都懂,许多人却依然乐此不疲在报复性熬夜?

这种现象源于补偿心理:

白天对控制时间的需求未被满足,于是一次次地利用夜晚来弥补未被满足的需要,从而获得发泄的快感与摘掉面具的真实,这种感觉很容易让人“上瘾”,以致于陷入熬夜的恶性循环。

简单来说,要把白天该放松的时间找补回来。

实际上,这是以牺牲自己的健康为代价,对现实的一种反抗:

反抗被剥夺的时间、反抗生活的不如意、反抗周遭施加的不自由。

而这反抗背后更是一种无奈。

话题很沉重,现实更扎心。

当下,工作侵蚀生活已相当普遍,点灯熬油也是家常便饭。

其实,除了一些极特殊的情况,大部分工作通过适当管理、合理安排是可以在工作时间按时按质完成的,也就是说很多加班可能是“被加班”,甚至无效加班。

明明可提前通知着手准备,非要临下班要求攒材料;明明可以放在工作日的工作,非要搞个周末调研;明明任务已完成、下班时间已到,非要比比谁走得晚、熬得久。

甚至有的单位公开宣扬“5+2、白加黑”的工作模式。

甚至晚上10点以后,4分钟之内没接电话,都有可能面临处罚。

而除了加班,法定公休时间对多数劳动者来说更是一种无法言说的痛。

近年来,有的人呼吁延长春节假期,有的人提倡恢复五一小长假,初衷虽好但多数网友却说“还是先把现有的假期落实好吧”,背后的心酸不言而喻。

如此疲劳战术,不仅是一种形式主义,更与国家法律法规相悖,而实效又有几分呢?

大多数劳动者话语权很小,没有多少说“不”的余地,也没有拒绝的勇气,在这样的氛围下,他们不能“报复单位”“报复社会”,那就只能“报复夜晚”“报复自己”了。

而要改变“舍不得睡”的现状,关键要改变工作占领生活的现状,把应属于他们的自由“归还”给他们。

这要靠法律法规的落地执行,也要靠完善的体制机制“保驾护航”,提倡健康的工作文化。

让工作归工作,生活归生活。

把生活“还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