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统编六年级语文上册学案全套.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279763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62 大小:100.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统编六年级语文上册学案全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人教版统编六年级语文上册学案全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人教版统编六年级语文上册学案全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人教版统编六年级语文上册学案全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人教版统编六年级语文上册学案全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统编六年级语文上册学案全套.docx

《人教版统编六年级语文上册学案全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统编六年级语文上册学案全套.docx(6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统编六年级语文上册学案全套.docx

人教版统编六年级语文上册学案全套

人教版统编六年级语文上册学案全套

第一单元

1《草原》

2《丁香结》

3《古诗词三首》

4《花之歌》

第五单元

15《夏天里的成长》

16《盼》

第二单元

5《七律·长征》

6《狼牙山五壮士》

7《开国大典》

8《灯光》

第六单元

17《古诗三首》

18《只有一个地球》

19《青山不老》

20《三黑和土地》

第三单元

9《竹节人》

10《宇宙生命之谜》

11《故宫博物院》

第七单元

21《文言文二则》

22《月光曲》

23《京剧趣谈》

第四单元

12《桥》

13《穷人》

14《在柏林》

第八单元

24《少年闰土》

25《好的故事》

26《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27《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1.草原

【学时安排】

2学时

【第一学时】

【学习目标】

1.认识生字,会写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优美的语句,背诵第一自然段。

【学习重难点】

随着作家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草原风光与人情的美好。

【学习过程】

一、课前积累。

1.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何:

;忍:

指;天涯碧草:

指;话:

;斜阳:

这句话的意思是:

2.“嗯,刚吃过。

(回味似的)鲤鱼的味道实在是鲜美呀!

这句中的“回味”指。

3.“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这句中的“回味”指。

4.蒙古族习俗:

蒙古族以肉食、奶食为主,传统吃法有“手扒肉”、“烤全羊”。

每年七八月间,草原上都要举行盛大的“那达慕”大会,“摔跤”是“那大慕”的主要内容。

二、自主预习:

按“六字诀”预习课文。

1.读:

用朗读法把课文读2至3遍,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段落序号,划出不懂的词句,想一想哪些字、词需要注意。

2.读:

用默读法,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读:

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记叙的。

4.读:

流利地朗读课文,课文中写了哪些场面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说说原因。

5.读:

仔细研读课文,划出你喜欢的词句和文中的重点词句,和同学交流。

谈谈自己的感受。

6.读:

速读课文,你还有哪些问题?

三、预习展示。

1.自学生字,读写下列生字:

毯陈裳虹蹄腐稍微

2.用词素分析法,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词语:

渲染:

勾勒:

茫茫:

洒脱:

回味:

疾驰:

襟飘带舞:

3.默读课文,想想课文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写草原的?

 

4.自读第一部分(1自然段)。

这段文字非常优美,读着读着,让人仿佛置身于辽阔的大草原之中。

说说你觉得哪些语句写得美?

划出相关的句子,思考:

①本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进行叙述。

先描写(),再描写()和()的情形,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的感情。

②写法上有何特点?

5.自由朗读课文第二部分,找一找草原人民的热情表现在哪些地方?

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

 

四、反馈拓展。

1.强调注意读音及难写易错字。

多音字:

蒙、好、行、似。

难写易错字:

吟、貌、襟。

2.交流理解词语:

迂回、洒脱、拘束、襟飘带舞。

3.我知道课文是从()()两方面来写草原的。

【第二学时】

【学习目标】

1.感受草原的美丽可爱,体会兄弟民族间的深厚情谊。

2.展开想象,具体写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情景。

【学习重难点】

学习课文的场面描写,领悟场面描写的方法。

【学习过程】

一、合作探究。

1.读课文,我想到了下列成语:

(至少三个)

A.含“草”字的成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形容草原绿的成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形容草原大的成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形容热闹场面的成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E.形容朋友间深厚情谊的成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篇文章按照()顺序,通过作者记述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先描写了()景色,再描写()场面,最后描写了()情形,赞美了草原(),歌颂了()。

3.有感情地朗读1—2自然段,用“△”标出景物及印象,用横线划出比喻句,用波浪线划出拟人句,并想想这样写的作用。

①我能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概括草原的总体印象。

空气()天空()草原()

②我摘抄了文中出现的比喻句和拟人句(至少三句),说说这些修辞手法的作用。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一共五个自然段,作者以地点转换为序,把事情与情感交织起来。

我们可以从地点、事件、情感三个方面理清文章的结构:

(照样子补充完整)

A.地点:

初见草原()()

B.事件:

赏美景()()

C.情感:

愉快()()

二、理解课文。

1.课文哪些自然段写了蒙汉同胞情深意长的热烈场面?

用简短的话概括一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理解:

“蒙汗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是什么?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延伸提高。

1.展开想象,写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情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让你当导游,你会怎样向游客们介绍草原风光?

列个简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搜集老舍先生的资料,制作一份不超过150个字的作家卡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点滴感受。

假如你是名随行的记者,你最想拍下哪个精彩的瞬间?

2.丁香结

【学习目标】

1.品味文章优美、生动的语言,欣赏文章的语言美。

2.理解古诗句,领悟文章的意境美。

3.理解句子的含义,感悟人生哲理。

【学习重难点】

如何理解古诗句,领悟文章的意境美,品味精美的语言,感悟人生哲理。

【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

1.自读课文,画出自己认为优美的语句,并写出它美在何处。

 

2.作者把“丁香花”比喻为“丁香结”,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3.如何理解作者引用的古人诗句?

引用它有何作用?

 

4.“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是太平淡无味了么?

”这句话给了我们怎样的人生启示?

 

二、结合字典等工具学习。

1.重点生词学习

(1)读写下列词语:

缀满幽雅伏案笨拙单薄模糊花蕾衣襟恍然愁怨

(2)字词释义:

朦胧:

斗室:

毫:

参差:

三、合作探究。

问题1:

读出你认为优美的语句,并加以分析(有修辞手法的句子、主旨句、富有哲理的句子等)美在何处?

以此感受散文的语言美。

 

问题2:

作者把“丁香花”比喻为“丁香结”的原因有哪些?

 

问题3:

仔细阅读文章,从中找出丁香在形状、颜色、气味方面的特征。

 

问题4:

理解下面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结,是解不完的;人生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是太平淡无味了么?

 

问题5:

著名诗人戴望舒的《雨巷》中,有这样的诗句:

“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结合本文,体会“丁香”一词在诗中的含义。

 

四、拓展延伸。

体会和学习本文的写法,选择你喜欢的一种花,写一个小片段。

150字左右。

3.古诗词三首

宿建德江

【学习目标】

1.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朗读能力。

2.了解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淡淡的哀愁。

【学习重难点】

1.通过品词赏句,了解诗歌主要内容。

2.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析感悟,了解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哀愁。

【学习过程】

一、预习检测

请给下列字词注意并释义:

烟渚:

暮:

客:

旷:

二、带着问题读诗

1.从诗题中,你知道了什么?

 

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么样的画面?

诗中哪个字眼最触动你的心?

 

3.诗的首句描写了什么?

 

4.假如你就是诗人,在此景,你会有什么心情?

 

5.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6.愁新就是新愁的意思,作者的新愁是什么呢?

 

7.客是指谁?

佳节思亲我们都能够理解,而此时是什么勾起了孟浩然的思乡之情呢?

 

三、达标检测

1.翻译:

日暮客愁新。

 

2.翻译:

移舟泊烟渚。

 

3.翻译:

江清月近人。

 

4.诗中的“客”指什么?

 

5.通过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学习目标】

1.知道诗的大致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掌握“翻墨”与“跳珠”这两个词里的比喻修辞及其在语境中的作用。

3.通过文本细读,准确地还原诗歌画面,并在此基础上感受诗人的豁达胸臆,并尝试将体悟到的画意及诗人之心在朗读上体现出来。

【学习重难点】

掌握比喻修辞及其在语境中的作用,感受诗人的豁达胸臆与情感。

【学习过程】

一、生活体验:

1.提问:

你见过夏天的阵雨吗?

试着描述下当时的情景。

2.作者知多少:

(可查阅资料找出你对作者的了解);文学上的“三苏”指、、。

二、字词学习

1.请你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翻墨:

跳珠:

三、带着问题读诗

1.你从课题中读到了什么?

 

2.作者这首诗重点写的什么?

哪里的雨?

 

3.这首诗中西湖的雨有什么特点?

 

4.文章是怎样描写这样的奇雨形成的过程?

 

四、研读赏析

1.下雨前是怎样的一幅画面?

翻墨是什么意思?

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

未遮山是什么意思?

 

2.云的来势凶猛,雨也绝不温柔,你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了?

 

3.跳珠是什么意思?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乱入船是什么意思?

 

五、自我检测

1.“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通过这两句诗,你发现夏天的雨有什么特点?

 

2.“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这两句诗用了什么写法?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语言文字,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感悟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

3.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企盼丰年的思想。

【学习难点】

想象词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词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感。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作者简介:

查找作者资料后完成以下填空。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一首,作者是代诗人,他与北宋词人

并称“苏辛”;与宋朝女词人并称“李辛”。

“西江月”是,“夜行黄沙道中”是。

整一首词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图。

抒发了作者对的热爱和的喜悦心情以及闲适的心境。

2.解释词语。

西江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黄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别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鸣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社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合作探究

1.词的上阕写了哪些夏夜特有的声音?

2.词的下阕给人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100字内)。

 

3.词中以()写乌云密布,这样写的好处是增加画面的美感。

4.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调动的是那些感官?

为什么这样写?

 

5.该词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6.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句中可以体会到作者的喜悦之情。

7.这首词描写的是()季节,从(),看得出,作者对这些景物的描写,把黄沙道写得()。

8.其中表明词人畅谈丰收的欢快之情,与自然景物融为一体的句子是什么?

 

三、达标检测

1.这是一首词,“西江月”是(),“夜行黄沙道中”是()。

意思是()。

2.填空。

(1)词中描写的是__________季节的景象?

你是从_____________________看出来的。

(2)词的上阕描写的是黄沙岭夏夜岭上、岭下清丽喜人的景色。

“___________________”写的是岭上景色,意思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写的是岭下景色,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

在这里,词人看到的景物,听到的_______________,闻到____________,想到______________,感受到__________和__________,词人那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跃然纸上。

(3)词的下阕描写的是黄沙岭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天气变化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愉快感受。

(4)“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忽见”既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又是因为______________。

(5)你们知道词牌名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词描绘了一幅_______________的图画,表达了作者________之情。

词中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请联系上下阕内容作分析。

 

5.上阕写诗人在夏夜看到明月高照,山林明亮,听到鹊声、蝉声、蛙声,闻到稻花芳香,景色清新,在这个时候还听到出来纳凉的人谈论着今年的丰收,身处其中,作者感到闲适、快乐。

下阕写作者夜行遇雨,要找地方避雨,忽然见到了曾经见过的茅店还在老地方,流露了作者的惊喜之情。

 

4.花之歌

【学习目标】

1.在朗读中品味优美的语言,把握作品的主要内容。

2.整体把握这首散文诗独特精巧的构思。

3.体会以物喻人,寄托诗人心中美好情感的写法,丰富审美体验。

【学习重点】

在朗读中品味优美的语言,把握作品的主要内容。

【学习难点】

整体把握这首散文诗独特精巧的构思。

【学习过程】

一、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重点生词注音与释义

(1)读写下列字词

苍穹坠落绿茵祭献旖旎馥郁琼浆领悟

硕大无朋心驰神往顾影自怜孤芳自赏

(2)字词释义

苍穹:

孕育:

冠冕:

摇曳:

旖旎:

馥郁:

硕大无朋:

琼浆:

啭:

婆娑:

2.朗读诗歌,理清文章思路。

课文共7段,从内容及语言表达上来看,可分为两部分。

第至段为第一部分。

这部分以“我是……”的句式对花的形象展开描画。

第至段为第二部分。

这部分主要围绕“我在做什么”,继续描写花的形象。

分别写了“我”的一天如何度过,我怎样和周遭世界和谐相处,以及我在享受世界无私给予是同时,坚持追求光明的决心与行动。

二、读想结合,发现隐喻。

1.文章前四句歌颂了花的什么?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是花?

 

2.文章前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文章的最后两段表现了花的怎样的精神特质?

 

三、联系背景,读懂诗情。

再次阅读最后三段,边读边想象作者描写花的形象,说说哪一个形象最能打动你,为什么?

 

四、练习内化。

本诗开篇连用四个比喻“我是……”,构思精巧,语言清新。

请你也运用比喻的修辞,写一写你心目中的“花之歌”吧。

 

5.七律·长征

班级:

小组:

组号:

姓名:

【课时安排】

1课时

 

【预习导航】

一、资料链接:

毛泽东(1893~1976):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湖南湘潭人。

长征: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

1936年6月,第二、六军团组成第二方面军。

同年10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合,结束了长征。

其中红一方面军长征历时一年,转战十一个省,最远行程约二万五千里,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

二、预习课文:

1.根据停顿朗读课文。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七言律诗是律诗的一种。

律诗每首有四联(即八句)。

律诗的第一、二句称为“首联”,

三、四句称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

1.

(1)给下列诗句加点的字注音。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更喜岷()山千里雪。

(2)正确识记汉字。

“丸”按音序查字法应先查,再查,意思是。

“礴”按部首查字法应先查,再查画,结构是,“磅礴”意思是。

2.再读课文。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①《七律·长征》是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括了

长征的艰难历程。

②长征经过了个省,翻越了座大山,跨过了条大河,行程约公里。

长征从年月开始,到年月结束。

③试着说一说整首诗的意思。

3.读思结合。

4.学贵有疑:

【新知探究】

课堂探究

一、学习课文。

▲1.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

试着为

图命名。

▲2.你们小组最欣赏其中的哪一幅“征难图”?

谈谈理由,并说说从中体会到什么?

二、课堂摘记:

【精练反馈】

红军长征仅仅遇到了这五个困难吗?

那毛主席为什么只写了五幅“征难图”?

 

【拓展延伸】

读一读,谈谈体会,再试着背一背。

七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 1949.04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胜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6.狼牙山五壮士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深入学习课文,体会五壮士为了掩护群众和主力部队,抗击日寇的英雄气概和不畏牺牲的崇高精神。

【学习重难点】

深入学习课文,体会五壮士为了掩护群众和主力部队,抗击日寇的英雄气概和不畏牺牲的崇高精神。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

一、阅读课文1~4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

1.

(1)五壮士在什么情况下接受了什么任务,他们是怎么完成的?

 

(2)将课文描写战斗场面的句子或词语用“________”划出来。

2.

(1)五位壮士到此就已经胜利地完成了掩护任务,为什么还要再入绝峰呢?

 

(2)再入绝峰意味着什么,班长马宝玉是怎么做这个决定的,其他四位战士是怎样做的,用“~~”划出重点词语。

 

二、阅读课文5~9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

1.在向顶峰攀登的过程中五壮士是怎样痛击敌人的?

(可以划出来)最后是怎样跳崖的?

 

2.划出他们跳崖时的动作,从他们的动作中你可以体会到什么?

 

3.说一说最后两句话的含义:

 

4.五壮士是中国人民的代表,歌颂了五位壮士的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品质和精神。

5.为什么课文前面称他们为“五位战士”而到了后边却变成了“五位壮士”,什么样的人才称得上是“壮士”?

 

【达标检测】

1.上下文,说说你对这几个词语的理解。

全神贯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横七竖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斩钉截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居高临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篇课文以“壮”字贯穿全文,为了体现壮士行为,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的?

 

7.开国大典

【学习目标】

1.了解开国大典的时代背景。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重点】

通过课文体会中国人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

一、新知学习。

1.毛主席在你心中是什么模样的?

请用一句比喻句来描述一下你心中的毛主席。

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