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度高一历史月考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278744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8.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度高一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学年度高一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学年度高一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学年度高一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学年度高一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度高一历史月考试题.docx

《学年度高一历史月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度高一历史月考试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度高一历史月考试题.docx

学年度高一历史月考试题

——教学资料参考参考范本——

2019-2020学年度高一历史12月月考试题

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

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

历史试题(文科)

本卷满分100,考试时间90分钟;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分卷I

分卷I注释请将答案正确涂在答题卡上

评卷人

得分

一、单选题(共30题,每题1.5分,共45分)

1.下图是江苏丹徒出土的宜侯矢铜簋,此簋内底有铭文120多字,是关于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史料。

其铭文反映的信息可能包括()

A.诸侯争霸B.被封诸侯应该承担的义务

C.楚王问鼎D.郡县管理的规定

2.《尚书·召诂》曰:

(武王崩,成王年少)“呜呼!

有王虽小,元子哉!

”上述史实体现了中国古代某一制度,下列有关这一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解决了贵族之间的纷争B.体现了血缘和政治的关系

C.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D.形成了等级森严的官僚政治

3.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

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

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

4.秦朝修建咸阳,运用了天体观念。

把渭河比作天体的银河“天汉”,把各座宫殿比作星座,四周有许多通道,咸阳宫居中,形成了众星拱辰、屏藩帝都的格局。

从咸阳的修建理念可以看出当时的政治理念是()

A.神化皇权,万世一统

B.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C.借助神灵维护自己的统治

D.皇位从二世三世至于千世万世,传之无穷

5.明代于慎行《读史漫录》中记载:

“汉至武帝以后,柄归中朝,政去两府。

所谓中朝者,大司马、大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也。

所谓外朝者,丞相、御史、二千石、九卿等也。

盖武帝决事禁中,希见卿相。

”由此可知,“中朝”(  )

A.掌握军政大权,是独立的决策机构

B.分享丞相行政权,处理政事

C.担任行政职务,有名无实

D.协助皇帝决策,削弱相权

6.东晋葛洪《抱朴子·审举篇》记载,“灵、献之世,台阁失选用于上,州郡轻贡举于下,故时人语曰: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

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

这表明当时察举制(  )

A.具有历史的进步性B.其弊端日益突出

C.实质上是世官制的延续D.已发展为九品中正制

7.明朝自宣德以来,中央机构互相倾轧。

英宗登基后,太皇太后委政内阁,令大学士杨士奇等对题奏本章拟出处理意见,交皇帝裁定,明朝票拟走向制度化。

这主要反映了(  )

A.内阁地位逐渐提高B.明英宗时期初设内阁

C.废丞相后政治腐败D.内阁成为法定的中央机构

8.史人物传记《乾隆皇帝十张面孔》中记述了这样一个小故事:

弘瞻是乾隆帝最小的弟弟,一天到皇太后宫中请安,在皇太后座旁膝席跪坐,该处正好是皇帝平日跪坐之地。

结果弘瞻被革去亲王,降为贝勒,解除一切官职,永远停用,32岁抑郁而终。

这则故事反映的本质是(  )

A.宫廷内部的森严等级B.封建皇权的至高无上

C.乾隆皇帝的冷酷无情D.宫廷斗争的血腥残酷

9.《十二铜表法》规定:

“债权人可将无力偿还的债务人,交付法庭判决,直到给其戴上足枷、手铐,甚至将其杀死或卖之为奴。

”这一规定旨在(  )

A.维护法律尊严B.促进经济发展

C.实现社会和谐D.保护私有财产

10.罗马法规定:

当事人若不向法庭提起诉讼,法庭即不予受理;一个人除非被判有罪,否则即是无罪之人;一个被控有罪的人,可在宣判前为自己辩护;法官审判应重证据等。

这些规定后来成为现代法治的重要原则。

下列各项中,符合上述规定的是(  )

A.法庭立案与否皆取决于案情B.被告在法庭审理过程中无罪

C.被告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辩护D.证据是法官判案的唯一依据

11.“1832年伊始,(英国)一系列议会法案扩大了男性公民的选举权,财产资格的限制大大降低,为最终实现男性公民的普选权铺平了道路。

”推动这些法案得以通过的最基本的因素(  )

A.议会同国王的激烈斗争

B.议会上院与下院争夺权利的斗争

C.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推动

D.工人运动的不断高涨

12.史学界认为:

“这个新的国家(美国)以史无前例的深度,确立了民众控制、个人自由和形式宽容等原则。

”在1787年宪法中,最能体现“民众控制”原则的规定是(  )

A.建立联邦政府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C.实行三权分立D.总统、议员由选举产生

13.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第二十条规定:

“帝国议会由秘密投票的普遍和直接选举产生。

”此规定表明帝国议会(  )

A.代表人民监督政府B.是帝国的最高权力机构

C.依照直接民主原则产生D.其产生方式具有民主特征

14.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德两国是交战双方的主要成员,萨拉热窝事件之后,德国首先向法国宣战,其后法国也对德国宣战。

请思考,在宣战之前,双方政府要经过哪些程序(  )

A.德国——首相经过议会同意宣战;法国——总统直接宣战

B.德国——议会直接宣战;法国——议会直接宣战

C.德国——皇帝直接宣战;法国——总统提出法案,国防部长副署,议会同意后总统宣战

D.德国——皇帝提出法案,议会同意后皇帝宣战;法国——总统直接宣战

15.下图是中国1940~1947年报刊上“民主”出现频率统计图。

对此图理解正确的是(  )

①1940~1944年是抗战时期,以抗日为重任,因而“民主”出现频率不高'②1945年国共重庆谈判,因而“民主”出现频率较高'③1946年重庆政协会议通过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民众热议“民主”'④1947年内战,“民主”频率下降

A.②③B.①②④

C.①②③D.①②③④

16.1937年2月,中国共产党致电国民党,提出了“召集各党、各派、各界、各军的代表会议,集中全国人才,共同救国”,“工农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直接受南京中央政府与军事委员会之指导”等主张。

这表明(  )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B.中国共产党将革命的领导权交给了国民党

C.中国共产党党内右倾主义错误不断滋长

D.中国共产党积极推动国共第二次合作

17.实物资料是一种历史证据。

二战中,日本侵略者对人类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

下列可用来证明日军所犯罪行的史料包括()

①731部队相关遗址②奥斯威辛集中营遗址

③南京大屠杀惨案相关遗址④斯大林格勒战役照片()

A.①④B.②③

C.①③D.②④

18.1928年12月,毛泽东在井冈山主持制定的第一个土地法规定,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

1929年,毛泽东主持制定的第二个土地法,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

这一原则性的变动(  )

A.更加符合中国的实际B.反映出中国共产党越来越急躁冒进

C.不利于根据地的建设D.有悖于土地革命的基本宗旨

19.李敖在《纠正人们对“五四”的错误认识》一文中写道:

“五四运动把胡适所希望的一个单纯的文化运动转变为政治运动,扰乱了他那为中国建立非政治的文化和思想基础的梦想,对这个梦想的达成而言,五四显然是一条岔路。

”以下对此观点中“岔路”一词最恰当的解释应该是(  )

A.五四运动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B.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主张背道而驰

C.五四运动继承了胡适解放思想的初衷D.五四运动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轨迹

20.民国六年七月,孙中山在黄埔欢迎会上发表演说:

“然今竟一旦将牢不可破之专制国,一举而倾覆之,成立一新共和国,与中国作佳邻焉。

此俄罗斯之政变,为世界之一大事件,人人所知也。

”孙中山此番言论针对的是(  )

A.武昌起义    B.二月革命

C.七月流血事件D.十月革命

21.史学界普遍认为,巴黎公社具有很强的民主性。

其民主性主要体现在(  )

A.公社政权代表的阶级利益上B.公社政权的性质上

C.公社委员和公职人员的产生方式上D.公社采取的经济措施上

22.新中国成立后,黄炎培欣然接受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部部长,他的儿子问他为什么年过七旬却做起官来,他回答说:

“人民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是自家的政府。

自家的事,需要人做时,自家人不应该不做,是做事,不是做官。

”这表明(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满足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

B.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调动了民主人士的积极性

C.出席政治协商会议的民主人士代表居大多数

D.中国共产党实行了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23.为了制定1954年宪法,毛泽东同志亲自主持,广泛征求意见。

当时全民讨论了近三个月,参加讨论的有1亿5千多万人,最后由宪法起草委员会整理的意见共138万条,为宪法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这说明1954年宪法(  )

A.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B.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

C.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D.落实了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24.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我国采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最根本意义是()

A.有利于实行民主集中制B.有利于加强党的领导

C.有利于基层政权建设D.最大程度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25.20xx年3月2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法律委员会主任委员乔晓阳,在香港立法会部分议员座谈会上发表讲话称,香港选特首一定要选出爱国爱港的人,就是不能与中央对抗,不能企图推翻中共领导的人。

这种说法()

A.是错误的,违背了港人治港的原则

B.是正确的,因为“一国两制”的前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C.是一家之言,没有法律依据

D.是错误的,香港特首只要爱香港,维系香港的政治经济稳定即可

26.1972年,作为中国问题观察家的费正清跟随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

费正清当时谈到中美两国间的关系时说:

“从1950年到1971年,华盛顿送上月球的人比派往中国的还多。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新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政策B.苏联对中国的外交干涉

C.中美处于敌对和仇视状态D.美中两国间没有任何共同利益可言

27.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外交政策调整,主张不依据一个超级大国的意图来考虑对另一个超级大国的政策,也不搞“等距离”。

这说明(  )

A.平衡两大阵营成为中国首要的任务B.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而疏远美苏两国

C.中国奉行积极的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D.国力增强是中国外交独立自主的前提

28.两极格局瓦解后,尽管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但美国企图建立所谓“世界新秩序”等行为却日益明显。

美国这种行为的决定性因素是(  )

A.谋求世界霸权和全球战略利益B.推动多极化的世界格局形成

C.在世界上推行美国的民主价值观D.加快全球一体化进程

29.联邦德国成立后,法国政治家戴高乐在演讲中说:

“将来会不会有一个欧洲,就要看在日耳曼人和高卢人之间会不会直接达成协议。

”他认为法德合作(  )

A.有利于政治多极化格局的形成B.有助于消除西欧国家间的矛盾

C.标志着欧洲统一市场的形成D.是西欧联合的关键

30.这是一场两个意识形态对立的政府之间的战争,同时美国、中国、苏联等18个国家也以不同程度卷入这场战争。

这也是在“冷战”背景下的一场实际战争。

由于参战双方签署的是停战协议而非和平协议,因此从理论上来讲,这场战争尚未结束。

这场战争是(  )

A.朝鲜战争  B.柏林危机

C.古巴导弹危机   D.越南战争

分卷II

分卷II注释:

请将答案正确写在答题卷上

评卷人

得分

二、综合题(共3题,其中31题21分,32题17分,33题17分,共55分)

31.中国是官僚政治体制发育最为完备的国家,君臣关系成为理解中国政治制度的关键。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魏晋以来,中书、尚书之官始真为宰相,而三公遂为具员,其何故也?

盖汉之典事尚书、中书者,号为天子之私人,及叔季之世,则奸雄之谋篡夺者,亦以其私人居是官。

——马端临《文献通考·职官三》

材料二中国过去的政治,不能说皇权相权绝不分别,一切全由皇帝专制。

我们纵要说它是专制,也不能不认为还是一种比较合理的开明的专制。

它也自有制度,自有法律,并不全由皇帝一人的意志来决定一切的。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秦王政创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树立了绝对皇权,巩固了统一。

秦王政的这些活动,把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推进到一个新阶段。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请回答:

(1)秦朝汉初,“三公”具体指的是哪些职官?

据材料一,指出魏晋以来“三公”地位的变化,并说明影响其地位变化的制度原因,概括宰相制度的演变特点。

(13分)

(2)归纳材料二、三的观点,并各举一例加以说明。

(8分)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的工业革命一爆发,法国就意识到不得不紧紧追上。

所以法国在19世纪面临着双重革命……从结果看,法国做得相当不错,到19世纪末,法国的国家制度问题终于得到解决,工业化也基本完成,成了欧洲第二个工业化国家。

——钱乘旦《英国通史》

材料二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从许多方面来看都是美国革命的一个直接后果,但它要解决的问题却不同于美国革命,而和一个半世纪以前的英国革命如出一辙……英国革命和美国革命对现代民主政治的创新具有重大意义,而法国革命是全球性政治民主化潮流开启的标志。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法国在19世纪面临着双重革命”指的是什么?

(4分)

(2)19世纪末,法国的国家制度问题是如何终于得到解决的?

这一过程具有什么特点?

(4分)

(3)从现代化视角来看,材料二所指美国革命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为什么说“法国大革命从许多方面来看都是美国革命的一个直接后果”?

(6分)

(4)材料二中“英国革命和美国革命对现代民主政治的创新具有重大意义”,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3分)

3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美国应该尽其所能,帮助世界恢复正常的经济状态,这是合乎逻辑的,否则,就不可能有稳定的政治和有保障的和平。

我们的政策不是反对任何国家或任何主义,而是反对饥饿、贫穷、冒险和混乱。

我们的政策的目的应该是恢复世界上行之有效的经济制度,从而使自由制度赖以存在得政治和社会条件能够出现。

任何图谋阻挠别国复兴的政府都不能指望得到我们的援助。

此外,任何为了政治或其他目的而企图增长人类痛苦的政府、政党或集团,都将遭到美国的反对。

—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1947年6月5日)

材料二:

一项帮助东欧的无形的(新)马歇尔计划(价值高达1000亿美元甚至更多)正在形成。

在美国的马歇尔计划(640亿美元)启动了被战争搞得疲惫不堪的西欧经济之后40多年,一个同样雄心勃勃的计划正在制定,以促进东欧的变革。

新援助战略的明确内涵是将大量资金注放东欧,使其成为恢复混乱经济的样板,以重新启动苏联国内的改革进程。

这种改革旨在促进从失调的控制经济转变为资本主义。

——美国《世界箴言》(1991年4月刊)

材料三:

正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欧洲那样,今天的前苏联几乎筋疲力尽。

商业利益将在1992年促使西方在前苏联提供援助。

便是我们目前不像1947年那样感觉到明显的安全威胁,因此西方盟国今天大概不会像美国当年为欧洲复苏而使出那么多钱。

——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1992年2月25日)

请回答:

(1)马歇尔声明“不是反对任何国家或任何主义”的。

请结合材料一中的有关文字对此加以简要评价。

(8分)

(2)参照材料一和材料二,马歇尔计划与“新马歇计划”所反映的美国战略意图的异同。

(6分)

(3)材料三与材料二表明,在不到一年时间里西方国家对“新马歇尔计划”的调整明显下降。

试指出产生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

(3分)

班级:

姓名:

考号:

考场:

密封线

××县实验学校12月月考历史(文科)答题卷

31.

(1)秦朝汉初,“三公”具体指的是哪些职官?

据材料一,指出魏晋以来“三公”地位的变化,并说明影响其地位变化的制度原因,概括宰相制度的演变特点。

(13分)

(2)归纳材料二、三的观点,并各举一例加以说明。

(8分)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一,“法国在19世纪面临着双重革命”指的是什么?

(4分)

(2)19世纪末,法国的国家制度问题是如何终于得到解决的?

这一过程具有什么特点?

(4分)

(3)从现代化视角来看,材料二所指美国革命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为什么说“法国大革命从许多方面来看都是美国革命的一个直接后果”?

(6分)

(4)材料二中“英国革命和美国革命对现代民主政治的创新具有重大意义”,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3分)

33.阅读下列材料。

请回答:

(1)马歇尔声明“不是反对任何国家或任何主义”的。

请结合材料一中的有关文字对此加以简要评价。

(8分)

(2)参照材料一和材料二,马歇尔计划与“新马歇计划”所反映的美国战略意图的异同。

(6分)

(3)材料三与材料二表明,在不到一年时间里西方国家对“新马歇尔计划”的调整明显下降。

试指出产生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

(3分)

12月月考历史(文科)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该题题干已经指出此簋内底有铭文120多字,是关于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史料,而四个选项中只有B项反映了分封制的内容;A项和C项反映的是春秋时期,D项反映的是战国以后的情况。

2.【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宗法制。

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它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宗法制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故选B项。

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秦以前的封建政治”是指周朝的分封制,“秦以后之郡县政治”是指秦朝的中央集权制。

中央集权制不是地方制度,故A项错误;以血缘为纽带的是分封制,故C项错误;秦朝是第一个封建王朝,分封制实施于奴隶社会的周朝,故D项错误。

分封制以血缘宗法制度为基础,属于贵族政治;中央集权制打破了血缘关系,由皇帝任免官吏,属于官僚政治。

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建立。

“四周有许多通道,咸阳宫居中,形成了众星拱辰、屏藩帝都的格局”,这一建筑风格象征权力向中央集中,体现了中央集权的特征。

5.【答案】D

【解析】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

为了加强皇权,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形成“中朝”,与以丞相、御史大夫为首所构成的官僚机构“外朝”相对应。

“中朝”参与军国大事,协助皇帝决策,相权被削弱,故D项符合题意。

6.【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察拳制。

从材料中的“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信息可知,当时的察举制的弊端已经充分暴露,所以符合题意的只有B项。

A、C两项不符合史实;D项题干材料无法体现。

7.【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历史现象的能力。

材料主要表明了明朝的政局由互相倾轧到内阁大学士拟出处理意见,表明了内阁的政治地位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B、D两项表述错误,C项在材料中没有反映。

8.【答案】B

【解析】考查的知识点是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A、C、D都不是故事反映的本质,只反映了表面现象。

故正确答案为B。

9.【答案】D

【解析】题目提供的材料表明,罗马法注重维护债权人的利益,这实质上是对私有财产的保护。

10.【答案】B

【解析】“一个人除非被判有罪,否则即是无罪之人”,这说明在法庭宣判以前,即使是在案件审理的过程中,被告也是无罪的。

11.【答案】C

【解析】1832年议会改革最重要的成果是工业资产阶级分享了政治权利,这是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

12.【答案】D

【解析】根据宪法规定,美国的总统、参众两院的议员都通过人民选举的方式产生,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的意愿,是“民众控制”的体现。

13.【答案】D

【解析】投票,特别是秘密投票是表达民主的重要方式。

通过投票的方式产生议会,这明显带有民主的特征。

14.【答案】C

【解析】根据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皇帝有权对外宣战。

根据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总统的命令须经内阁部长副署,同时总统和内阁共同向议会负责。

15.【答案】D

【解析】图中的时间范围是处于抗日战争时期至内战爆发时期,因此要紧扣这一时期的阶段特点和史实来分析。

16.【答案】D

【解析】材料描述的是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急关头,以民族利益为重,号召全民族抗战,积极推动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17.【答案】C

18.【答案】A

【解析】“没收一切土地”,显然不符合中农和部分拥有少量土地的农民的利益,不适合农村的现实情况。

改正后,保护了中农的利益不受侵犯,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

因此,改动后的土地法令更加符合中国的实际。

19.【答案】D

【解析】A项正确但与题干无关,排除;五四运动是新文化运动的继承和发展,B项说法错误,排除;胡适的初衷被五四运动打破,C项与题意相反,排除。

答案为D。

20.【答案】B

【解析】民国六年即公元1917年。

武昌起义是1911年,排除A项。

题干限定时间为1917年7月,当时十月革命尚未发生,D项错误。

七月流血事件只是暴露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反动的嘴脸,不是“政变”,C项错误。

据“将牢不可破之专制国”“一举而倾覆之”说明沙皇专制被推翻,据此可知是二月革命的影响,B项符合题意。

21.【答案】C

【解析】公社委员和公职人员由人民选举产生,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这是巴黎公社民主性的最直接的也是最主要的体现。

22.【答案】B

【解析】结合材料中“接受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部长”可知是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通过黄炎培的回答可知调动了民主人士的积极性。

A错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C在材料中没体现;D项与题干时间、背景不相符。

23.【答案】C

【解析】1954年宪法是在广泛征求人们意见和讨论的基础上制定的,直接体现了人民民主的原则。

24.【答案】D

2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一国两制”的内涵,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和分析能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一国两制”的理解,一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前提,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指导,两制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区域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26.【答案】C

【解析】题干材料“华盛顿送上月球的人比派往中国的还多”反映了当时中美关系处于敌对状态,中美之间人员交流非常少。

27.【答案】C

【解析】20世纪80年代以来,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中国改善和发展与世界大国之间的关系,建立不同类型的“伙伴关系”,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更加完善和丰富。

28.【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对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理解。

美国推行西方价值观和建立“世界新秩序”都说明了美国试图领导世界。

29.【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二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