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人类活动的基本地域格局.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277725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3.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球人类活动的基本地域格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全球人类活动的基本地域格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全球人类活动的基本地域格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全球人类活动的基本地域格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全球人类活动的基本地域格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球人类活动的基本地域格局.docx

《全球人类活动的基本地域格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球人类活动的基本地域格局.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球人类活动的基本地域格局.docx

全球人类活动的基本地域格局

第五章全球人类活动的基本地域格局

第一节人类文化活动的地域格局

人类之所以区别于动物在于人类的文明。

人类文明包括物质的文明和精神的文明。

经济或者说财富属于物质的文明,但是对于经济发展目的和方式的认识,对于财富的管理和分配的认识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这就是人类精神文明的差异。

不同国家和地区在人口政策、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国家的政治制度和国际政治标准方面存在的差异,有许多方面来自于文化的差异。

一、种族

(一)种族的划分及其自然特征

通常人们把种族划分为三种,即黄种人、黑种人和白种人。

种族划分反映的是人口在自然特征上的差异。

种族的自然特征差异主要表现在人的皮肤、毛发、眼睛、骨骼、五官和身材等方面。

皮肤的颜色由于最容易辨认,所以常常成为人种鉴别的根据。

(二)种族的分布与迁移

黑种人的聚集地和发源地在非洲大陆上。

主要指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

显然,热带非洲的自然条件与黑种人肤色特征的形成是有关系的。

历史上罪恶的奴隶贸易使非洲黑人向美洲和欧洲移动。

在美洲的加勒比地区和美国的南部有着黑种人的集中分布,南美洲的黑种人中有相当一部分已经与当地的黄种人和白种人结合。

欧洲的黑种人是零星的,黑种人向欧洲的移动与殖民地体制下宗主国与殖民地的关系有关,即“英属殖民地”(东、南非洲)的人口向英国移民,“法属殖民地”(西非)的人口移往法国。

黄种人的分布集中在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

黄种人的数量是最多的,分布的密度也是最大的。

黄种人最重要的迁移是往美洲的迁移,可能是从石器时代开始,直到封建社会的初期。

生活在北冰洋周围地区的因纽特(爱斯基摩)人应该是黄种人迁移途中停留部落的后裔。

证明黄种人的迁移是沿着白令海峡和美洲西部海岸南下的。

在几个人种中,白种人的分布是最广泛的。

欧洲和美洲是白种人的集中分布地区,但欧洲是他们的源地。

白种人的迁移是历史上“地理大发现”、近代殖民主义扩张和帝国主义战争的产物。

但是分布在亚洲(西亚和南亚)的白种人可能是古代伯伯尔人或亚述、闪米特人的后代。

关于人种分布格局的起源有着不同的说法。

比较传统的认识是人类起源于非洲,之后向世界各地迁徙。

但是近年来也有人种起源的多源格局的研究成果。

亚、非、欧三大洲分别是黄、黑、白种人的集聚地,而美洲和大洋洲的居民是这三大种族自其源地扩散的结果。

(三)世界的种族问题

种族是人口的自然属性。

在生物圈,人作为最高级动物其发育程度是处在统一水平的。

不同种族的人口可以有相同的文化和社会发展水平。

但是,由于人类具有社会属性,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就出现了人口的种族问题。

种族问题的表现是种族之间的歧视和矛盾。

二、民族

民族是人口的文化属性。

各个民族的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财富,一般而言,共同的地域是民族得以形成的最先条件。

所以种族发源的地域集中性决定了民族基本是在种族地域的内部分化形成的。

(一)世界的民族与民族区域

民族作为地域文化的产物(包括语言、宗教、经济活动方式等),是在相对封闭的地域条件下形成的,也是一个长期发展的结果。

各个地区地理条件的多样性使世界上形成了为数众多的民族;随着各地区间的交往的不断发展,独立的和封闭的地域已经不复存在,所以今天世界上已经没有了传统意义上新的民族产生的条件。

目前世界公认的民族有2000多个,人口超过10万人的民族有550多个。

其中,汉族的人口近10亿,是世界上最大的民族。

人口最少的民族只有几百甚至几十人,如生活在印度安达曼群岛上的明克皮人。

按照民族构成所具有的特征,可以把世界划分为以下几个区域:

东亚地区、东南亚地区、南亚地区、中亚地区;西亚北非地区;西部欧洲(包括西、北和南欧)、东欧地区;撒哈拉以南的北部地区、西南部地区;北美洲、中南美洲;大洋洲。

受地理环境、政治与文化历史等的影响,世界各民族普遍形成了自己的语言和语言习惯,目前,世界主要民族的主要语系和语种如表5.1.1所示。

表6世界的主要语言(操该种语言的民族和人口数量,1990)

语系

主要语种

人口/百

万人

语系

主要语种

人口/百

万人

汉藏语系

 

日本-朝鲜语系

亚非语系

达罗比荼语系

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

汉语

泰语

缅甸语

日语

朝鲜语

阿拉伯语

泰卢固语

泰米尔语

印尼语

1150

50

35

125

75

165

70

70

140

印欧语系

英语

西班牙语

印第语

俄语

孟加拉语

葡萄牙语

德语

旁遮普语

法语

400

300

290

225

200

165

100

90

80

(二)世界民族的迁徙、同化和融合

民族的迁徙不是指某些民族的季节性的和有一定地理范围限定的移动。

民族的迁徙包括民族地域的扩大和民族人口向其他民族地域的迁移。

历史上大规模的民族迁徙大都与战争有关,比较著名的民族迁徙有:

我国汉民族因北方的战乱向长江以南地区的迁徙,古代犹太民族因受到迫害从中东向全世界的迁徙,蒙古民族在国家扩张中向欧洲和亚洲的迁徙,斯拉夫民族近代以来随着沙皇俄国的扩张向亚洲的迁徙,西欧的许多民族随殖民主义扩张向非洲和美洲的迁徙,古代波斯人在对东部的战争中向南亚的迁徙,等等。

一般认为民族同化是部分民族的消失,即被同化的那些民族消失了,具体说来,就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有些民族的民族特性消失了。

民族同化又分为自然同化和强迫同化。

民族融合是指多个民族同居于一定的地域,通过互相交往、互相联系、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的东西日益增多,各个民族原有的特征越来越少,形成了新的有别于任何一个民族地域的综合民族特征地域。

当然,民族同化和民族融合不仅仅是人口迁移的产物。

在世界经济经历了300多年的全球化过程后,面对信息化社会里国际经济贸易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和作为文化传播载体的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民族地域的封闭状态将彻底打破,世界民族同化和民族融合的进程将越来越快。

但同时也要看到,世界民族的同化和融合将导致民族文化多样化的减少。

由此可见民族同化和融合既是促进世界文明发展的动力,也是世界文明得以继续发展的结构性障碍。

三、世界宗教与文化

(一)三大宗教

世界三大宗教指以欧洲为核心的基督教,以西亚、北非为中心的伊斯兰教和以亚洲为中心的佛教。

基督教从公元初年就开始了分化,这是宗教传播和人口地域差异相结合的必然。

现在的基督教(人口)的分布格局是:

以南欧及其南美洲移民为主体的天主教,其宗教的核心地是梵蒂冈;以东欧为主体的东正教,历史上的中心是君士坦丁堡,即现在的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以及分布在西欧、北欧和北美洲、大洋洲的各个新教的流派。

伊斯兰教的分布相当广泛,教徒(穆斯林)分布集中的地区有西亚、北非和东南亚。

土尔其(奥斯曼帝国)在历史上对欧洲的征服把伊斯兰教传播到了西班牙的南部、巴尔干半岛。

我国的回教即是经过演变了的伊斯兰教。

佛教起源于印度。

后来留存在印度的佛教演变为印度教,而小乘佛教进入了中国、蒙古、朝鲜半岛和日本,大乘佛教则流传到了东南亚地区(主要是中南半岛)。

小乘佛教在西藏和蒙古演变为喇嘛教。

犹太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也是基督教的前身。

后者信奉的圣经就是由犹太教所创立的。

但是今天信奉犹太教的人口已不足以使它成为世界性宗教。

(二)世界文化分布

总体来看,世界文化区主要划分为东、西方文化两个区域。

东方文化以佛教和伊斯兰教为基础,西方文化以基督教为基础。

东方文化在我国更多地表现为以儒教和道教教义为世界观,尊崇“仁、义、礼、智、信”为道德标准形成人际关系,以及在建筑、居民聚落、服饰、审美观、饮食、家族观念和人的性格方面有其特点。

在科学上,东方文化追求的是哲理和思辩,在美学上追求的是意境。

伊斯兰文化在服饰、建筑、道德观念和生产方式(作为游牧民族)等许多方面有特色。

与佛教和儒教趋于保守、追求超脱于尘世不同的是,伊斯兰教是扩张的、强制性的。

政教合一是现在伊斯兰教文化的一个特点。

由于与维系国家政权有着密切关系,当代的泛伊斯兰主义不仅涉及各国的政治,而且进入了国际政治生活的舞台,成为引起国际政治和文化冲突的因素之一。

西方文化以基督教为历史基础,它首先表现出扩张的特征,宗教生活和宗教建筑占据着居民生活和聚落的中心。

随着西方在近代经济上的兴起,这种扩张更加强烈,并且成为工业文明乃至信息文明的代表。

由于代表先进的生产力和现代文明,西方文化的传播不可避免,也是应该受到欢迎的。

但是,西方文化并不是惟一的文化标准,西方文化也不可能永远代表最先进的文明。

四、世界的国家

(一)单一民族的国家

纯粹单一民族构成的国家是不存在的。

民族人口的国际流动和迁移使所有国家的人口都是多民族的。

但是相对来说,仍然有许多国家是由某一个民族占据了绝大多数,而其他民族的人口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这样的国家有如亚洲的日本、朝鲜和韩国、蒙古,欧洲的德国、法国、波兰、芬兰、冰岛等。

(二)多民族的国家

包括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越南、菲律宾、泰国等亚洲国家,欧洲的俄罗斯、英国、西班牙和巴尔干半岛上的各个国家,美国和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也都是多民族的国家。

对于多民族的国家来说,解决民族之间的平等与共同发展成为国家政治的重要课题。

许多国家正是在这个问题上花费了大量的精力但仍然矛盾重重,给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巨大的“成本”。

(三)跨国家分布的民族

最典型的是阿拉伯民族。

阿拉伯民族在北非和西亚分化出近20个国家,构成了“阿拉伯世界”。

世界政治地图的演变,即国家疆域的改变,使一些原来拥有完整民族地域的民族被分属于几个国家,如欧洲的德意志人、马其顿人、阿尔巴尼亚人,亚洲的泰米尔人、哈萨克人,非洲的班图人、祖鲁人、刚果人等。

这些跨国家的民族在各自国家如果与主体民族或其他民族发生矛盾,往往会导致这些国家的政治动荡,即提出建立独立国家的要求和与政府的对立。

20世纪70年代“东巴基斯坦”的孟加拉人独立建国使南亚的国际政治关系发生了激烈的动荡。

当前库尔德人在西亚地区的独立运动,巴斯特人在西班牙的分离主义运动都给地区和国家政治带来严重的挑战。

(四)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的世界国家划分

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不仅仅是民族及其文化的产物,国家对于世界来说重要的是它相对于国际社会和其他国家的政治与经济的地位、作用和国家间的相互影响。

人们通常在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把各个国家进行以下划分:

①按经济发展阶段划分,可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②按经济或政治体系划分,可分为市场经济国家、经济转型国家和计划经济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

③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关,但带有政治倾向的划分,第一世界国家、第二世界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

其中,最后一种划分是我国于20世纪70年代向世界提出的,得到了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和拥护。

虽然这种划分是针对当时美苏两国霸权主义争夺条件下的世界政治地理的格局,与今天的国际政治形势不尽一致,但“第三世界国家”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内涵仍然被普遍的接受。

联合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形成的最重要的国际组织,应该说是国家间国际关系发展的一个积极结果。

它最初的主要职能是为各国解决国际政治关系提供了一个协商和发表见解的舞台,力求以和平的方式协调国家间的冲突。

很多年以来,联合国没有什么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性的资源、贫困、人口与发展问题使它越来越多地讨论和介入国际经济发展问题。

第二节人口发展的地域格局与城市化

一、世界人口的增长

人口规模(数量)是世界经济活动最基本的要素。

人口的自然属性(繁衍)和它的社会经济属性(发展)均促使人口的数量在总体上必然不断增长。

人口的增长与人类经济活动所产生的供养能力相联系,也是人地关系不断发展的产物。

到1999年,世界人口的数量为59.78亿,而1820年时为10亿,1930年达到20亿,1975年为40亿,预计到2010年可以增至80亿。

 

表7人口增长与人口数量翻倍所需时间

人口增长率(%)

人口数量翻倍所需时间(年)

0.5

141

1.0

70

1.5

46

2.0

35

2.5

28

二、世界人口的分布

人口分布遵循的是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地域分异规律,其中主要受制于社会经济规律。

自然条件方面主要是热量、水分和地形。

当人口分布在克服恶劣自然条件下必须付出很高的成本(用于克服严寒的气候和干旱,用于平整土地等)的地方,人口分布稀少,反之密集。

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历史悠久,或者地区具有很强的克服不利自然条件的能力,也会形成密集的人口。

世界人口的分布主要集中在“旧大陆”的亚洲、欧洲和非洲,其中又以亚洲的人口密度最大。

这与亚洲作为人类文明的发祥地,其自然条件相对较好有关。

美洲的自然条件也是较好的,但是作为移民的地区,人口的数量不是很多,只是在加勒比地区形成了密集的分布。

世界人口的分布情况如表5.2.2所示。

表8世界人口的分布(1996)

人口数量/亿人

占世界人口/%

密度/人/平方公里

世界

57.7

100

43

亚洲

34.9

60.5

110

欧洲

7.3

12.7

32

非洲

7.4

12.9

24

北美洲

3.0

5.2

14

拉丁美洲

4.8

8.3

24

大洋洲

0.29

0.4

3

资料来源:

朱之鑫。

国际统计年鉴2000。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

三、世界人口增长的区域类型

世界人口的区域增长可以分为三个类型:

①高出生与高死亡并存,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较低。

②高出生但是低死亡,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很高。

③低出生、低死亡,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

四、世界人口的城市化

(一)世界人口的城市化概述

城市是人类最适宜的居住地。

城市的工业和服务业可以为各国的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更高的收入,城市在住宅、公共设施(道路、电力、供水、通讯等)、信息传播、卫生、教育和文化等方面的优先发展可以为居民提供更好的人局环境,城市居民在人际交流和避免自然灾害等方面的条件也要大大优于农村。

无论是传统的工业经济还是知识经济,都以在城市的集中发展为基本的发展方式。

因此,城市是先进文明的代表,城市化是经济地域发展的高级产物。

世界人口的城市化首先表现为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

大城市的发展是世界人口城市化的另一个突出表现。

大型的都市地带是世界人口城市化的地理表现,包括美国东北部的波士华城市地带、美国中部的五大湖沿岸城市地带、西南部城市地带,南美洲东南沿海的城市地带,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地带,我国长江三角洲城市地带和珠江三角洲城市地带,印度东北部城市地带,西欧的城市地带,等等。

(二)世界人口城市化的地理过程

1.农村人口向城市的移动

2.城市景观的扩散

3.各种形式网络的发展

(三)世界城市化问题

伴随世界人口城市化的发展也会带来一些城市问题。

这些问题主要包括:

1.城市贫民

2.城市犯罪

3.城市交通问题

4.城市环境问题

第三节人类生产活动的纬向空间差异

一、陆地高纬度地带的人类生产活动及其空间格局

陆地高纬度地带主要指北半球50°N以北的亚寒带和北极圈内的陆地寒带以及南半球的南极大陆地区。

(一)陆地寒带(含南极大陆)的人类生产活动及其空间格局

由于陆地寒带自然条件严酷,绝大多数地区并不具备人类生存的条件,目前只有很少一部分人生活在北极圈内的寒带。

具体地说,包括美国的阿拉斯家北部,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和远东山地北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北部,格陵兰岛和加拿大北部等地。

而南极大陆则是目前惟一没有定居人口的陆地(科学考察营地除外)。

因此,陆地寒带是世界上人口最为稀疏的地区。

陆地寒带的当地人类活动主要以初始的渔猎、游牧为主,种植业在该地带几乎绝迹。

当地居民多年来形成的生产、生活方式已同北极地区的生态环境相融合。

但这里的矿业开发则对环境构成了威胁,如巴芬岛的铁矿开发(加拿大),格陵兰岛的铅矿开发(丹麦),通古斯、勒拿、泰梅尔的煤田开发(俄罗斯),以及瑞典北部的铁矿开发和挪威斯瓦巴德岛的煤田开发等。

(二)陆地严寒带的人类生产活动及其空间格局

陆地亚寒带主要分布在加拿大、北欧和俄罗斯的中北部。

这里自然资源十分丰富,主要自然资源为森林资源和矿产资源。

 

表9陆地亚寒带所在国家或地区森林资源情况表单位:

108hm2

世界

俄罗斯(A)

加拿大(B)

北欧(C)

A+B+C

面积

28.59

9

2.64

0.45

12.09

比例(%)

100

31.5

9.2

1.6

42.3

资料来源:

根据“GeographyoftheWorld,sMajorRegions”和《世界农业地理总论》(张同铸主编)整理而来。

表中森林面积为郁闭森林面积,下同。

由于森林资源丰富,森林采伐业成为陆地严寒带国家的传统产业部门之一。

由于矿产资源丰富,因此采掘业是陆地亚寒带又一传统产业部门。

除森林采伐工业和采掘业外,陆地亚寒带的主要国家还积极发展资源加工型工业。

陆地亚寒带虽然有比较大规模的人类资源开发活动,但由于热量条件不足,季节性冻土和永久性冻土带广为分布,相对低温使蒸发不旺,又使地表水积留形成大面积湿地,加之北冰洋水系在此带形成广阔的河口低地,与冰期遗留下的水面一起形成大面积的湖泽,从而大大限制了人类的农牧业开发。

低温虽然会使资源环境下的生态系统相当脆弱,但水分条件好和有限的人类开发能力则是这里可以维持较好的生态环境。

发达国家足够的经济自给、强大的技术开发能力和较早形成的保护环境的传统,也对严寒带的生态环境产生积极影响。

二、陆地中纬度地带的人类生产活动及其空间格局

陆地中纬度地带主要指陆地温带和亚热带地区,该地带是地球人口上密度最高的地带。

陆地的东、西沿岸地区是最适合人类生存之地。

在人类历史上,这里不仅有着四大文明发祥地的古埃及尼罗河流域、阿拉伯半岛上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南亚次大陆上的印度河—恒河和我国的黄河流域,而且也是世界工业革命的发源地。

今天世界上主要的工业发达国家都集中于该地。

应该说,陆地中纬度地带是全球人地关系程度最深,也是最为复杂的地带。

(一)陆地中纬度地带人类农业生产活动的地域差异

1、陆地温带农业生产活动及其地域差异

陆地温带的农业生产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

在水热土条件及其组合适宜的地区,原始植被基本被破坏殆尽,为人工栽培植被所代替,仅在局部地段或深远山区,尚有原始植被保存。

由于陆地温带的自然环境主要呈东西向变化,所以在陆地温带形成了主要依水分状况变化的农业生产类型。

在东亚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包括中国华北、东北,朝鲜北部和日本北部广大地区),人们根据各地农业自然条件的不同,种植玉米、高粱、小麦、大豆等作物。

并利用季风这种自然的特殊恩惠,在高温多雨的夏季,把高产的水稻、玉米等农作物推向较高纬度。

形成了以谷物经营制和块根作物栽培制为主的耕作业系统。

由于农业文明的历史不长,且人口密度较小和气候相对湿润,北美和欧洲的陆地中纬度温带的人地关系状况要好得多。

在北美的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区(包括美国35°N以北、100°W以东的地区和加拿大东南部的五大湖沿岸省区),农业生产仅有400年左右的时间。

18世纪中叶以前,发展比较缓慢,19世纪以后,这里先后建成了许多家庭农场和大型种植园。

20世纪以后,随着工业的发展,人口的集中,城市的绵延,逐步形成了以乳酪、蔬菜为主的乳用畜牧业带和玉米与肉用畜牧业带,以就近供应消费市场。

除了牧业农场、饲料农场、谷物农场、果蔬农场外,在加拿大的五大湖沿岸的魁北克省、安大略省还有烟草生产。

形成了以商业性牛奶业、蔬菜业为主的混合农业系统。

在欧洲西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湿润气候区,由于冬季温和,夏季凉爽。

对饲草的生长有利,因而畜牧业较发达。

而且这种草场畜牧业的生产方式与温带草原畜牧业相比较,对自然植被的消耗要小得多。

尽管其生产力很发达,但湿润条件下的植物群落没有受到深度破坏。

同时,这里秋季漫长的特点又适应于谷物的种植和粮草作物的栽培,种植的作物以甜草、马铃薯等块茎作物和谷类作物为主。

从占优势的农业经营类型看,本区属于耕作业系统的谷物经营制、块根作物栽培制和草田轮作制。

广泛分布于亚欧大陆中部、北美中西部(100°W以西、35°N以北)及南美洲南部的温带大陆性干旱和半干旱气候区,由于气温年较差较大,降水又偏少,干旱已成为农业分布的限制因素,而持续的农业开发则对地带生态环境提出挑战。

在一些水源较有保证的地区,可以经营旱作农业或灌溉农业(包括绿洲农业),但大部分地区更适合于畜牧业经营。

从目前本地带占优势的农业经营类型看,主要有草地系统的牧场放牧制(欧亚大陆中部和南美洲南部)、大农场经营制(北美洲中西部)、耕作业系统的谷物业经营制(北美洲中部地区)等。

此外,在亚洲大陆中西部的中国西北地区只有绿洲农业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传统的种植业在生态环境的约束下将走向衰落。

2、陆地亚热带农业生产活动及其地区差异

同陆地温带一样,陆地亚热带也是人类农业生产活动的集中地区。

原始自然植被基本被人工栽培植被所代替。

农业生产活动同样存在着与水分条件的矛盾和依水分条件的地域分异而导致的地域性特点。

在大陆西岸的亚热带夏干气候(地中海式气候)区,农业生产主要受到温暖湿润的冬季和炎热干燥的夏季气候的影响。

该气候区的土地利用的主要模式有:

一是雨田耕作业,主要在秋、冬、春三季实行;二为灌溉农业,在有水源灌溉等条件下,各月都可实行;三为种植夏季耐干旱的作物,如葡萄、橄榄、扁桃等。

从本区域占优势的农业经营类型看,在地中海地区、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西部沿海和非洲西南端,属于多年生作物栽培系统中的栽培园地类型;在澳大利亚西南部为耕作业系统中的草田轮作制;而在南美洲智利中部则属草地系统的大农场经营制。

在大陆东岸的亚热带湿润气候区,由于降水量较多,且集中于夏季,加之夏季气温较高,因而可种植水稻、花生、大豆、棉花、甘薯和一些蔬菜类作物。

在农业经营类型上,中国的华中地区、日本南部、澳大利亚东南部及南美东南部部分地区属耕作业系统的谷物业经营制,美国东南部属多年生作物栽培系统的园地类型,南美洲东南部有相当大面积则属草地系统的大农场经营制类型。

在大陆内部的亚热带干旱和半干旱气候区,由于受到副热带高压控制,气候十分干旱,水分条件很差,植物贫乏。

一般在干旱无植被地区不能农耕,在某些水分条件较好的地带可以发展固定的放牧业。

其余地区偶尔可进行游牧、狩猎和食物采集。

从农业经营类型上看,主要为绿洲农业经营类型和畜牧业。

但人类密集活动导致的草原过牧,使得原本很脆弱的区域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

(二)陆地中纬度地带工业生产活动的空间格局

1.陆地中纬度地带工业生产活动集中的主要基础条件

陆地中纬度地带工业生产活动,并不像农业生产活动那样具有较强的地带性特征(纬度的或经度的)。

这主要与工业生产活动的集中性有关。

世界工业的发展表明,工业生产的集中性具体表现为向原料地集中、燃料与动力地集中、消费地集中、人力资本聚集地(劳动力数量多或素质高)集中、交通与区位优势地集中等。

由于陆地中纬度地带具备了工业生产集中性的基础条件,所以该地区也就成为世界上工业生产活动最聚集的地区。

首先,从原料地来看,这里矿产资源丰富,世界的主要铁矿有大部分分布在该地带的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美国和中国。

世界的主要铜矿有大部分分布在该地带的智利、美国和中国。

世界的主要铝矿集中分布在该地带的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俄罗斯和南非等。

世界的主要铅锌矿也聚集在该地带的美国、澳大利亚、俄罗斯和加拿大等。

此外,这里农业发达,不仅四大文明古国诞生在这里的亚热带(中国黄河流域为暖温带,但当时的气温要高于现在2-3℃)。

而且这里的温带农业也相当发达,所以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在这里也较发达。

产业革命初期英国以其羊毛资源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