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人才培养十二五规划及二O二O年发展纲要.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273398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3.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大学人才培养十二五规划及二O二O年发展纲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上海大学人才培养十二五规划及二O二O年发展纲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上海大学人才培养十二五规划及二O二O年发展纲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上海大学人才培养十二五规划及二O二O年发展纲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上海大学人才培养十二五规划及二O二O年发展纲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大学人才培养十二五规划及二O二O年发展纲要.docx

《上海大学人才培养十二五规划及二O二O年发展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大学人才培养十二五规划及二O二O年发展纲要.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海大学人才培养十二五规划及二O二O年发展纲要.docx

上海大学人才培养十二五规划及二O二O年发展纲要

上海大学“十二五”人才培养规划

总体框架

一、序言

(一)使命

(二)愿景

(三)现状

1.取得的成绩

2.存在的不足

二、总体战略

(一)指导思想

(二)总体目标

(三)战略部署

1.营造以学生为本的育人环境

2.深化教育教学体制机制改革

3.积极推进教育国际化进程

4.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三、行动路线

(一)优化生源及人才培养结构

1.本科招生

2.研究生招生

(二)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本科人才培养

2.研究生培养

(三)促进就业工作与人才培养的全面结合,创新学生成才环境

1.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深化就业工作与人才培养的全面结合

2.以学生终身发展为中心,构建全方位的生涯发展教育工作体系

3.以引入市场营销机制开发就业市场为重点,加强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

四、保障措施

(一)加大各方投入

1.加大教育教学投入

2.继续搞好教育主管部门批准立项的专项建设

3.加强经费管理

4.营造良好环境

(二)加强信息化建设

1.有效整合学校信息资源

2.加强信息化队伍建设

3.加强信息资源建设和管理

(三)完善评估体系

1.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2.进一步完善学生评教体系

3.建立自我评价体系

4.完善人才评价制度

(四)改革管理与服务体制机制

1.重新调整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

2.创设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管理与服务体制机制

3.构建体现学校核心价值和理念的合力推进系统

上海大学“十二五”人才培养规划

一、序言

(一)使命

践行钱伟长教育思想,服务国家战略,面向区域及国家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需求,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

(二)愿景

我们培养的学生应该拥有自强不息、敢为天下先的奋斗精神,拥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拥有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气质。

他们能面对复杂的实际情况,正确地提出问题,并善于团结一群人一起努力地去解决问题。

他们能够主动适应社会的变化,进而引领社会的进步。

他们能够学习和继承钱伟长校长的伟大品格,始终把个人的命运和国家民族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关心祖国的前途和人类的命运。

他们具有创新精神和领袖潜质,能够担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我们培养的学生应该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一个爱国者,一个辩证唯物主义者,一个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文化艺术修养、道德品质高尚、心灵美好的人,他们应该掌握正确的思想方法、学习方法和工作方法,具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应对未知环境,成为一个未来的工程师、专门家。

(三)现状

1.取得的成绩

经过“十一五”期间的努力,学校的办学条件、育人环境显著改善,人才培养规模适度扩大,结构更趋合理,办学特色不断升华,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持续推进,目前无论是办学水平与效益,还是整体办学条件在全国高校中都已跻身前列。

主要表现为:

(1)办学特色不断突显

“十一五”期间,学校在2003年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基础上,在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钱伟长校长和全校师生孜孜不倦地努力下,不断总结和凝练办学特色。

钱伟长校长“拆除四堵墙”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等办学理念,经过上海大学全体师生长期的实践,逐渐形成了钱伟长教育思想,指导学校的办学工作,目前已形成共识,深入人心。

“十一五”期间,学校坚持围绕“学分制、选课制、短学期制”的“三制”教育管理模式,不断推动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的改革与完善,持续推进从教学研究型大学向研究教学型大学的人才培养方式的转变,逐步发展成为具有鲜明上海大学特色的“三制”人才培养模式。

(2)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持续推进

“十一五”期间,学校明确了“走内涵发展之路,建设一流研究型大学”的办学思路,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并着重落实到质量保障体系、教学模式转变与创新人才培养上。

学校设计和推行了以《上海大学院系教育质量状况年度白皮书》为代表的质量评估与保障体系,建立常态评估机制,推进了学校教育质量工程;启动了“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通过改革试点和调研工作,集中对本科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初步的探讨和实践;形成了自强学院、人才学院、社区学院三大创新人才培养平台;搭建了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教育高地建设、学科竞赛等有效的人才培养舞台;构建了以文献阅读研讨课改革为先导、以培养创新能力为目标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构建了以研究生学术论坛、研究生暑期学校、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等研究生创新教育为内容的研究生教育工作体系。

(3)人才培养的学科平台得到拓展

第十次国务院学位授权审核之后,学校新增了15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博士学位授予领域覆盖了理、工、文、史、法、管六个学科门类,基本具备了“综合性”大学的人才培养格局。

2.存在的不足

“十一五”期间,学校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还存在一些不足,表现为:

没有把先进的教育理念与学校具体的人才培养工作完美结合起来,理念与实践之间存在脱节现象;人才培养模式和体系创新的力度不够大,没有体现出“敢于天下先”的精神,教育教学改革力度不足,步子不大。

尚未形成“综合性”大学人才培养的合力,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没有完全体现综合性大学学科多样性的优势和魅力所在;创新人才培养的学科平台以及国内外学术交流的平台仍亟待进一步拓展,学校的学科点尤其是博士学位授权点覆盖面与未来的发展需要相比仍然较窄,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战略尚处肇始阶段。

教学方法仍旧比较单一,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主动性未被充分调动,教与学的激励机制没有形成,教学管理过于僵化,缺乏科学的考核和评价机制。

以上问题不解决,令人振奋的高等教育质量大提升景象很难展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局面难以呈现。

二、总体战略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建设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战略目标,着眼未来十年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学习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上海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以适应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需要为导向,践行钱伟长教育思想,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具有上海大学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总体目标

注重内涵发展,到2020年,初步形成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格局。

研究型大学作为教师和学生共同展望未来、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平台,致力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潜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格局的表征如下:

1.教师人人搞科研,科研与教学很好的结合与互动,惠及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2.学生始终有机会获得最好的教师的学业与人生指导,学会自学成为一种追求和时尚;

3.建构了以探索和研究为基础的教与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年轻学子有机会接触最新成就、前沿学术、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

资深教师乐于讲授基础课,青年教师擅长讲授专业选修课,实验课程已不局限于大纲要求;

4.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交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

5.教学管理以学生为本,自由选课,完全学分制,运行制度多样性、灵活性;高度国际化,生源多样性、异质性,思想多元性;

6.学校具有良好的批判性质疑和创新氛围,不迷信权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追求真理是共同的价值取向。

据此,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格局将以培养学生自学和创新能力、批判性思考的意识、追求真理的价值取向作为自身的终极追求,并通过教学与研究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学与管理之间、学习与实践之间、国内与国际之间的紧密结合和良性互动,从而培养出钱伟长校长所倡导的将来能够独立地到未知领域中工作的人。

(三)战略部署

按照胡锦涛同志在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的“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改革创新、必须重视教育质量”的要求,遵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切实承担起“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应该而且必须站在新的历史高度,切实把办学重点放在以人为本、改革创新和提高教育质量上,聚精会神地推进内涵建设,实现教育的科学发展。

以世界一流大学为典范,提高对创新人才培养规律的认识和把握。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坚持以德育为核心,形成以“自强不息”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核心的共同精神品格和价值理念,培育优良校风教风学风。

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强化基础知识,优化通识教育,增强学生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强化能力培养,拓展学生国际视野,全面提高育人水平和教育质量。

持续完善我校以“三制”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继续深化各项改革,积极实施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推进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和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积极参与国家和上海推行的各项改革试点。

上海大学根据国家战略发展和改革的需要,顺应培养创新人才的时代要求,在“十二五”期间探索和形成研究型大学应有的人才培养格局之路。

1.营造以学生为本的育人环境

转变教育观念,坚持“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的工作理念,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成才和发展搭建平台。

实行“通识教育”,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点抓好新生教育,注重知行统一,坚持课堂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发挥大学精神和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

营造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育人环境。

2.深化教育教学体制机制改革

实施与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应有格局相适应的教育教学改革,特别是探索教育体制机制的改革。

围绕教育的内涵发展,持续深入地推进教育的改革发展,是“十二五”期间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

紧紧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和瞄准上海社会经济发展需求,逐步建立主动调整学科专业结构的引导机制。

紧紧围绕创新人才培养的水平和质量,逐步建立主动调整教育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体系的优化机制。

紧紧围绕学生志向和用人单位满意度,逐步建立主动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反馈机制。

在探索中要坚持可持续改革,必须注意体制机制创新,破除制度性障碍,全面促进特色建设和内涵发展。

要以通识教育为基础,建立宽口径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学生广泛的适应性。

要以素质教育为主线,建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育人体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发展能力。

要提高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加大学术活动、科学实验和社会实践三大途径的比重,积极实施多形式的产学研一体化的综合性培养途径。

促进教学科研结合,创建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有效机制,在社会、行业、企业的真实环境中,加强个性化教育和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3.积极推进教育国际化进程

教育国际化是上海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必然选择,也是我校人才培养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建设国际知名大学的战略出发,积极拓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使在校学生享有较为充裕的国际优质教育资源。

同时,建立健全学位留学生(包括本科生、研究生、博士后等)的培养与管理机制,吸引、聚集国际优秀人才。

到2020年,初步形成具有国际多样性的校园文化。

4.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研究型大学发展和培养创新性人才的人力资源保障,是实现“十二五”人才培养规划和2020年发展纲要的基本保障力量。

“十二五”期间,我校要以国际化背景下人才竞争趋势为导向,与上海发展战略相结合,大力推进“人才强校”战略。

始终坚持两个中心一支队伍,进一步促进教学与科研结合,持续探索引进、遴选、培养和用好人才的机制,建立和完善优秀人才的培养支持体系,促进创新团队建设,造就与引进并举,本土与国际并重,落实配套的激励评价机制,建立健全科学有效、有正确导向的学术评价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努力造就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加强学校各级各类管理者队伍建设,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全面提高队伍整体素质。

三、行动路线

(一)优化生源及人才培养结构

“十二五”期间,学校将稳定本科生规模,进一步缩减成人教育的比例,大力发展与行业紧密结合的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到2015年,使研究生与本科生比基本达到1:

2.5,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之比接近0.8:

1;到2020年,使研究生与本科生比基本达到1:

2。

1.本科招生

(1)稳定本科生招生规模

在招生方面,稳定本科生招生规模,稳定外省市招生比例,,并根据市场需求和政府投入机制变化适度进行规模和比例调整。

详见表一

(2)继续做好自主招生工作

在总结以往十几年自主招生改革、中学校长推荐生、预选生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坚持实行“中学校长推荐制”的自主招生改革,结合上海市学业水平考试制度,根据学生专业志愿以及对部分专特长学生的面试直接录取中学生进入学校学习,逐步实现自主招生生源不再参加高考的探索。

表一:

未来10年本科生招生规划数

总计划

上海市

外省市

外省市比例

2010年

6000

2700

3300

55%

2011年

6000

2400

3600

60%

2015年

6000

2400

3600

60%

2020年

6000

2400

3600

60%

在进一步总结上海市自主招生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将自主招生逐步扩大至其他省市部分中学。

同时注重搜集和研究通过自主招生进入学校的学生在入学前以及入学后培养过程中的各类数据,将分析研究结果反馈至中学,切实为中学的素质教育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促进中学教育和大学教育的有效衔接。

(3)积极探索本科生招生制度改革

以上海市实施学业水平考试制度为契机,争取更大的招生自主权,对现有的本科生招生制度进行改革。

强化综合素质评价在招生录取中的重要作用,实行高招与高考的分离,根据学校的自身实际情况以及多年来积累的上海市高中生源综合评价数据库,建立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与高考成绩合理组合的招生录取标准,择优录取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生,将素质教育的内涵逐步渗入到大学录取标准中,从而克服高中生“一考定终身”的弊端,促进中学素质教育的实质性开展。

2.研究生招生

(1)优化硕士研究生培养结构

在保持学术性硕士研究生规模基本稳定的同时,大力发展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

在未来十年内,使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规模略高于学术型研究生,比例基本达到1.2:

1,以主动适应区域与国家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对专门人才的需求,详见表二。

表二:

未来10年学术型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发展规划

(不含非全日制工程硕士和国际留学研究生)

年份

硕士招生规模

学术学位人数

全日制专业学位人数

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比

博士生数

在校研究生总数

2010

2469

1987

482

24:

100

319

8500

2011

2850

1850

1000

54:

100

325

8900

...

...

...

...

...

...

...

2015

3550

1950

1600

82:

100

380

10100

...

...

...

...

...

...

...

2020

4450

2100

2350

1.2.:

1

430

12000

(2)完善博士生招生机制,合理配置博士生招生名额

根据“以科研项目为导向,合理配置博士生招生名额”原则,引入竞争与激励机制,根据科研需要合理配置博士生数量;同时逐步扩大博士研究生复试权重比例,提高导师的选拔人才自主权。

(二)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本科人才培养

依据本规划的战略部署,持续推进以“三制”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和创新,着力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

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构建并丰富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引入市场机制,深化教学改革,探索并创立与上海大都市发展相适应的创新人才类型和结构的动态培养新模式,以破解所面临的教育教学改革难题;优化专业结构,探索并实践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学新格局;加强专业内涵建设,重点支持专业的特色建设,全面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实践教学,创立我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工程教育新机制;学习和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拓展大学生国际视野,推进教育国际化进程,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国际竞争力。

在“十二五”期间,聚焦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积极探索并重点实施基于宽口径课程设置和强化基础培养的大类招生,实施以培养“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通识教育、以竞争机制为主导的专业选择与分流、以“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特征的专门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改革。

(1)开展以拓宽和强化基础为核心的大类招生

主体按大类招生是对原有按专业招生模式的改革。

从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知识结构更高要求出发,采用按大类招生原则,为通识教育创设更好的基础性条件。

从社会角度看,大类招生是有益于统筹兼顾社会、学校、家庭的需求,有利于呼应中学的素质教育。

从学校角度看,能够推进通识教育体系的构建,有效地在学校内部利用多学科的优势,在通识教育的平台上,课内外联动进行人才培养,突破原有院、系的框架,打通相邻专业的基础课程,实现专业与专业之间的改革与整合。

在学科或学科群的范畴里,对学生进行更全面的教育培养,以顺应科技发展综合化的趋势。

从学生角度看,能够在一年级通识教育的时间空间里,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掌握方法、学会选择,总体上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按大类招生不再按专业或专业方向来确定招生计划进行招生,而是按学科门类等因素制订招生计划,按学科分三到四个大类(除艺术类与中外合作办学外)。

学生填报志愿时不需要立即确定专业,只需要选择好大类即可,学生入校后,在通识教育平台上经过一年左右的基础培养,再结合专业兴趣、成才需求、学习状态、就业调研以及终身发展,进行综合判断,在适度竞争中根据双向选择原则进行专业分流,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利于现代基础课平台和建设通识课程群,有利于充分利用高等学校多学科资源,提高办学效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同时,大类招生将与管理体制、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同步配套改革。

(2)探索以培养“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通识教育

探索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是将大学的基础教育阶段看作一个探索阶段,一个充分发挥好奇心、发现新兴趣和新能力的地方,为培养学生作好极其宽广的准备,为学生提供多方面的知识,并对其进行多种形式的训练,目的是发展深层次的技能,不管学生最终选择了何种职业,但是都可以对这些技能加以运用。

深化本科教学改革。

完善与大类招生相匹配的平台课改革与建设,实施专业分流前的全校公共课程平台为主、大类课程平台为辅的通识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明确学校及人才培养的定位,在此基础上,科学构建学校的专业布局、分析学校自身的专业特色,同时结合学校教学资源和教学工作的实际情况,切合实际地构建宽口径的课程体系,按类别内部和类别之间、大文大理逐步打通或分级打通培养。

加强专业分流后的主修与辅修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促进学科交叉和综合背景下的宽口径专业教育和个性化培养。

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

“十二五”期间,依托我校国家级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平台,组织开展各类和通识教育协同发展的素质教育活动,培训从事通识教育的师资队伍,开展通识教育的理论研究,全面提高我校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

深化通识教育改革,探索通识教育与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相结合的新路径,培养学生具有认识不同学科和文化相关性的能力,培养学生通观全局的能力,全面提高通识教育质量。

调整与创设教学管理新机制。

加强通识教育中的教务、行政、研究、信息等综合协调与管理;加强社区学院建设,实践钱伟长“学生的培养更重要在课外”的教育思想,营造“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人才培养环境,通过在社区学院中一年的学习与实践,使得新生中具有明确目标和积极思考的同学有大幅度增加;使得新生能够尽快完成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转变,能够较好地适应上海大学的办学体制,同学们主动学习(包括素质学习和业务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有较大提高;同时,使得新生的自学能力和综合素质有较大提高。

(3)实施以竞争机制为特征的专业选择与分流

引入竞争机制,实施大类招生和通识培养相配套的专业分流。

创立以竞争机制为主导的学生自主选择专业的专业分流机制,激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院系办学的积极性,激发教师教学的创造性,拓展教育创新空间。

公开专业信息。

专业分流首先要公开专业信息,公布的主要信息除了专业本身的师资队伍、办学条件、教学科研资源、各类成果等,还应包括:

前三年各专业毕业生、或者各院系就业信息,含单位去向,最低薪资、考研、出国留学、专业相关度等信息。

加强对学生理性选择专业和发展途径的指导和服务。

制定全面的分流办法。

考虑和权衡各方面的利益,紧紧围绕造就各类人才的主旨,制定全面的分流办法。

既要坚持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成才愿望,又要根据社会需求情况和学生就业状况的分析,以就业为导向,以学校的师资和教学设施为基础,预见未来的社会发展趋势。

改革转专业制度。

进一步完善学分制,加强弹性学制,进一步改善转专业制度,解决跨类转专业和专业分流后再转专业的路径和管理办法。

(4)加强以学生终身发展为目标的专门人才培养

“十二五”期间,要立足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要在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的总体格局中,充分发挥院系办学主动性和创造性,既要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社会欢迎的适用人才,又要注重社会的变革和发展趋势,培养具有发展潜质的栋梁之才。

加强本科专业的特色建设。

在学生的专业培养阶段,按照优势突出、特色鲜明、新兴交叉、社会急需的原则,择优选择和重点建设,以引导各院系、各学科、各专业发挥自身优势,办出特色,形成更新机制。

科学调整专业结构和规模。

围绕国家战略,引入市场机制,根据国家新一轮的专业目录调整和布局,根据教育部定期发布的各类专业人才的规模变化和供求情况,根据我校以竞争机制为主导的专业分流情况,扶持符合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上海社会经济发展、上海高校整体发展和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学科专业,支持在全国或上海具有明显比较优势和特色的专业。

适当调配学校办学资源,调整、削减、暂停个别专业面窄并且就业难的专业,使每一个专业都具备较为鲜明的人才培养特色。

全面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充分考虑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系统性和复杂性,持续推进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探索和实践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模式,要在学生的专业培养阶段,切实解决好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调整专业课程体系,减少专业课程数量,改革专业教学模式,改革专业教学方法,改革对学生专业学习成绩的评价办法。

同时,坚持推进特色(T)亮点(L)工程和以白皮书为载体的质量保障机制等综合改革,加强德育教育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开展开放式教育、个性化教育、创新与创业教育。

(5)强化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

必须坚持改善和强化实践教学,加强实践教学改革和制度创新。

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全面贯通于从课内到课外,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

积极开展教学方法改革。

推动研究性教学,努力创造开放式课堂模式,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建设好各类设计型、综合型、研究型和创新型实践课,实施理论实践相融合的教学环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化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