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吞与外排.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26714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659.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吞与外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内吞与外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内吞与外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内吞与外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内吞与外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内吞与外排.docx

《内吞与外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吞与外排.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内吞与外排.docx

内吞与外排

9.5细胞的分泌与内吞作用

将蛋白质运送给细胞质膜或细胞外是通过细胞的胞吐作用(exocytosis),也称细胞的分泌活动。

与分泌过程相反的是细胞的内吞作用。

 

9.5.1细胞分泌(cellsecretion)

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将在粗面内质网上合成而又非内质网组成部分的蛋白和脂通过小泡运输的方式经过高尔基体的进一步加工和分选运送到细胞内相应结构、细胞质膜以及细胞外的过程称为细胞的分泌。

 

■细胞分泌活动的过程

细胞分泌活动是非常重要的生命现象,整个过程涉及三种不同的细胞器和细胞结构(图9-50)∶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质膜。

这三部分相当于三道关卡,严格地控制着产品的质量。

这三个部分的职能又是不同的,内质网相当于生产基地,高尔基体相当于产品的精加工和质量检测分配部门,而细胞质膜相当于海关。

图9-50细胞的分泌与内吞作用

图中显示了由ER合成的蛋白质经分泌小泡通过高尔基体复合物运向各目的地,包括溶酶体。

分泌泡分泌途径:

①核糖体合成的蛋白质与粗面内质网外表面的结合,并在ER腔中糖基化;②从内质网形成的小泡携带新合成并经糖基化的蛋白到达顺面高尔基体;③通过膜融合,蛋白质进入高尔基体,并在高尔基体中进一步加工后通过小泡转运到反面高尔基体,经浓缩并经出芽形成④分泌小泡或⑤溶酶体小泡;分泌小泡移向质膜,或通过组成型(4a)或通过调节型(4b)释放小泡内容物;⑥内吞作用从细胞外摄取蛋白质或其他物质,内吞泡或是与反面高尔基体融合(6a)或是与溶酶体融合(6b)。

 

■组成型和调节型的分泌

蛋白质从内质网经高尔基体到细胞表面的物质运输是通过运输小泡和胞吐作用不断进行的。

这种分泌活动分为两种类型,组成型和调节型(图9-51)。

图9-51组成型和调节型分泌活动

●组成型分泌途径(constitutivesecretorypathway)

这种分泌途径中运输小泡持续不断地从高尔基体运送到细胞质膜,并立即进行膜的融合,将分泌小泡中的蛋白质释放到细胞外,此过程不需要任何信号的触发,它存在于所有类型的细胞中。

组成型分泌途径除了给细胞外提供酶、生长因子和细胞外基质成分外,也为细胞质膜提供膜整合蛋白和膜脂。

组成型分泌小泡通常称为运输泡(transportvesicles),是由高尔基体反面网络对组成型分泌蛋白的识别分选后形成的。

●调节型分泌途径(regulatedsecretorypathway)

又称诱导型,见于某些特化的细胞,如内分泌细胞。

调节型分泌小泡通过出芽离开反面高尔基网络并聚集在细胞质膜附近,当细胞受到细胞外信号刺激时,就会与细胞质膜融合将内含物释放到细胞外。

如血糖的增加,细胞会发出信号释放胰岛素。

调节型途径中形成的小泡称为分泌泡(secretoryvesicles)。

调节型分泌有两个特点:

一是具有选择性;第二个特点是具有浓缩作用,可使被运输的物质浓度提高200倍。

 

■极性细胞中的蛋白质分选运输

●极性细胞中膜蛋白的选择性分泌

在极性细胞中,细胞质膜蛋白的分泌具有选择性,主要是通过反面高尔基网络进行选择性包装,将不同部位膜蛋白包装到不同的小泡,然后运送到不同的部位。

或是通过转胞吞作用(transcytosis)(图9-52)。

图9-52表皮细胞的顶部和基底侧质膜蛋白的分选

培养的MDCK表皮细胞同时被VSV和流感病毒感染,VSV糖蛋白(G蛋白)只存在基底侧质膜中,而流感病毒的HA糖蛋白仅在顶部质膜中发现。

如同这些病毒蛋白,某些细胞质膜的蛋白在反面高尔基体分选后通过特殊的运输小泡运输到顶部和基底部的细胞质膜。

在其他的一些极性细胞中,基底和顶部质膜蛋白先一起运输到基底部,然后通过内吞作用再将顶部质膜蛋白分选出来运输到顶部。

极性细胞中的膜蛋白通过什么方式进行选择性运输的?

 

■分泌过程中的蛋白质加工

●对于细胞质膜蛋白和大多数分泌蛋白而言,开始合成的是相当长的没有活性的前体,称为前蛋白(proprotein),这些蛋白需要进一步加工才能成为成熟的、有活性的蛋白质,如血清白蛋白(serumalbumin)、胰岛素、胰高血糖素、酵母的α交配因子以及所有的分泌蛋白和膜蛋白,包括流感病毒的HA蛋白。

●一般说来,前体蛋白被酶解转变成成熟的分子是在离开高尔基体后的分泌小泡中进行的。

正常情况下,成熟的分泌小泡是由几个不成熟的小泡融合而成的,然后通过加工使蛋白质成熟。

●某些前蛋白质,包括前白蛋白(proalbumin)在C-末端的某一位点切割一次,产生两个碱性的识别序列,如∶Arg-Arg或者Lys-Arg(图9-53a);另外一些前蛋白,在N-端切除几个氨基酸或在N-端和C-端同时切除几个氨基酸。

在前胰岛素中,多余的氨基酸称为C肽,位于多肽的内部,加工时要将C肽切除,并将两端的A肽和B肽通过二硫键连接起来(图9-53b)才有功能。

图9-53前白蛋白和前胰岛素在组成型和调节型分泌过程中的加工

在加工过程中由内切蛋白酶切割C-末端,产生两个连接在一起的碱性氨基酸。

(a)内切蛋白酶——成对碱性氨基酸蛋白酶(furin)切割组成型分泌蛋白的前体;(b)两个内切蛋白酶PC2和PC3作用于调节型分泌蛋白的前体。

多数此类蛋白的最后一步加工是由羧肽酶(carboxypeptidase)切除多肽链C-末端的两个碱性氨基酸。

 

■胞吐作用(exocytosis)与膜的融合

●胞吐作用

胞吐作用是指真核细胞中含有待分泌物的包被小泡与质膜融合,从而将内含物排出胞外的过程。

在组成型分泌活动中,胞吐作用是自发进行的,但是在调节型的细胞中,胞吐作用必需有信号的触发。

胞吐作用的结果一方面将分泌物释放到细胞外,另一方面小泡的膜融入质膜,使质膜得以补充。

●膜的融合

在胞吐过程中,分泌泡同细胞质膜的融合只发生在局部细胞质膜上。

融合作用是通过融合蛋白(fusionprotein)介导的,这些融合蛋白位于膜的表面和膜内,它们的作用是使两种不同的膜靠近、接触、最后融合。

两种膜接触导致小的融合孔(fusionpore)的形成(图9-54),最后两种膜融为一体。

图9-54胞吐作用与膜融合模型

①两种膜蛋白相互接触;②两种膜之间形成一个封闭的孔,并逐渐扩大;③由于膜脂的扩散,两种膜的脂双层融合成一体。

9.5.2吞噬作用与内吞作用(endocytosis)

细胞通过胞吐作用将细胞内的物质运送到细胞外,又通过内吞作用将细胞外的营养物质等摄取到细胞内以维持正常的代谢活动。

细胞的内吞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吞噬细胞完成的对有害物质的吞噬,另一种类型是通过细胞质膜受体介导的对细胞外营养物质的内吞。

 

■吞噬作用(phagocytosis)

又称胞吃作用(cellulareating)。

吞噬作用只限于几种特殊的细胞类型,如变形虫(Amoebae)和一些单细胞的真核生物通过吞噬作用从周围环境中摄取营养。

在大多数高等动物细胞中,吞噬作用是一种保护措施而非摄食的手段。

高等动物具有一些特化的吞噬细胞,包括巨噬细胞(macrophages)和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s)。

它们通过吞噬菌体摄取和消灭感染的细菌、病毒以及损伤的细胞、衰老的红细胞(图9-55)。

图9-55巨噬细胞正在吞噬衰老的红细胞

 

■吞饮作用(pinocytosis)

又称胞饮作用(cellulardrinking),胞吞作用的一种类型。

它是一种非选择性的连续摄取细胞外基质中液滴的内吞过程。

吞入的物质通常是液体或溶解物。

所形成的小囊泡的直径小于150nm。

根据细胞外物质是否吸附在细胞表面,将胞饮作用分为两种类型:

液相内吞(fluid-phaseendocytosis)和吸附内吞(absorptionendocytosis)。

 

■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receptor-mediatedendocytosis)

一种特殊类型的内吞作用,主要是用于摄取特殊的生物大分子。

●吞入的物质

大约有50种以上的不同蛋白,包括激素、生长因子、淋巴因子和一些营养物都是通过这种方式进入细胞(表9-9)。

表9-9通过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进入细胞的配体

激素(hormones)

胰岛素(insulin)

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hormone,LH)

促卵泡激素(follicle-stimulatinghormone,FSH)

生长激素(growthhormone)

催乳素(prolactin)

生长因子(growthfactors)

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growthfactor)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latelet-derivedgrowthfactor)

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growthfactor)

神经生长因子(nervegrowthfactor)

淋巴因子(lymphokines)

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s)

肿瘤坏死因子(tumornecrosisfactor)

干扰素(interferon)

集落刺激因子(colonystimulatingfactor)

营养物(nutrients)

低密度脂蛋白(LDL,cholesterol)

转铁蛋白(transferrin,iron)

●配体(ligand)

同受体结合的物质称为配体(ligand)。

配体可分为四大类:

Ⅰ.营养物,如转铁蛋白、低密度脂蛋白(LDL)等;Ⅱ.有害物质,如某些细菌;Ⅲ.免疫物质,如免疫球蛋白、抗原等;Ⅳ.信号物质,如胰岛素等多种肽类激素等。

●受体介导内吞的基本特点

有两个特点:

①配体与受体的结合是特异的,具有选择性;②要形成特殊包被的内吞泡。

将成纤维细胞培养在加有转铁蛋白-铁标记的低密度脂蛋白(LDL)的培养基中,可清楚地观察到这一过程(图9-56)。

图9-56低密度的脂蛋白(LDL)经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的起始阶段的电镜照片

图中所示是培养的成纤维细胞质膜对LDL的内吞作用。

LDL颗粒与含铁的转铁蛋白共价相连,电子显微镜下所见的黑点是小分子的铁。

(a)LDL与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并形成有网格蛋白包被的小窝;(b)含有LDL的被膜小窝向下凹陷逐渐形成被膜小泡;(c)含有转铁蛋白标记的LDL被膜小泡;(d)含有转铁蛋白标记的LDL颗粒的无被小泡(初级内体)。

●基本过程

大致分为四个基本过程∶①配体与膜受体结合形成一个小窝(pit);②小窝逐渐向内凹陷,然后同质膜脱离形成一个被膜小泡;③被膜小泡的外被很快解聚,形成无被小泡,即初级内体;④初级内体与溶酶体融合,吞噬的物质被溶酶体的酶水解(图9-57)。

图9-57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

什么是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

有什么特点国?

基本过程怎样?

 

■受体介导的内吞泡的命运

在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中,随内吞泡进入细胞内的物质可分为三大类∶配体(猎物)、受体和膜组分,它们进入细胞后的命运如何呢?

●配体和受体的命运

在受体介导的内吞中,配体基本被降解,少数可被利用。

大多数受体能够再利用,少数受体被降解。

通常受体有四种可能的去向(图9-58)。

●膜成分的命运

被内吞进来的膜成分有三种可能的去向(图9-58)。

 

图9-58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所涉及的途径

受体介导的内吞中,内吞泡中的配体、受体和膜成分的去向如何?

 

■受体介导的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lipoprotein,LDL)内吞作用

●LDL的结构

LDL是一种球形颗粒的脂蛋白(图9-59),直径为22nm,核心是1500个胆固醇酯;外面由800个磷脂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