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模板完整版优秀版word资料.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26253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74 大小:1.2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案模板完整版优秀版word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教案模板完整版优秀版word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教案模板完整版优秀版word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4页
教案模板完整版优秀版word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4页
教案模板完整版优秀版word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案模板完整版优秀版word资料.docx

《教案模板完整版优秀版word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案模板完整版优秀版word资料.docx(7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案模板完整版优秀版word资料.docx

教案模板完整版优秀版word资料

课题名称:

物质的分类

(1)

1、教学时间:

45分钟

2、授课人数:

60人

3、课时:

1课时

4、课型:

新授课

5、授课班级:

高中一年级3班

6、课题出处:

人教版普通高中第二章第一节

学生在初中化学中已经认识了几种具体物质的性质和单质、酸、碱、盐、氧化物的一般性质,但他们只是从单个物质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性质,尚未从一类物质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性质,更未建立起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因此,通过元素与物质的关系的研究,引导学生以元素的观点认识物质;通过研究用不同的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使学生建立分类的观点。

在分类的基础上,研究纯净物——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已存在溶液、浊液等混合物的观点,进而引进一种新的混合物——胶体,建立分散系的概念,丰富学生对混合物的认识,并使学生了解胶体的一般性质,学会从粒度大小的角度对混合物进行分类。

本节教材的主要特点;从单个物质向一类物质过渡,体现分类思想的应用,为形成元素族奠定基础,并以概念同化的方式引入新概念——胶体。

1.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体系。

  2.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知识与技能:

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并尝试按不同的方法

对物质进行分类。

2、了解分散系及其分类。

2、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科学抽象、概括整理、归纳总结,准确系统地掌握知识

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幻灯教学,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培养好学上进的

情感。

2、创设情境,诱导学生积极思考与讨论,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兴

趣,并培养学生成功的喜悦。

初步学会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分类法的意义及常见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

教学方法——引导探究法;学习方法——合作学习法。

1、学生准备

要求学生复习初中化学中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关系,复习第一章第二节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为学习本节教材做准备。

2、教师准备

教学媒体及课件;概念图;实验探究的药品及仪器

第一步:

导入新课(5分钟)

[引入]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物质形态多样而丰富。

如此之多的东西,如果不进行分类,那对于科学研究是一个致命的打击。

比如到图书馆借书,如果书目没有进行分类,要找一本书简直是大海捞针。

所以说分类研究方法是科学研究必备的手段,物质进行分类后,同一类物质由于具有相似的性质,故更方便对比。

[投影]图书馆中陈列的图书、超市中的商品摆放。

[导入]初中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些物质的分类方法,今天我们继续在初中的基础上来进行研究。

第二步:

授新课—物质的分类以及分类方法(30分钟)

[板书]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变化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一)

[引入]我们知道分类如果从不同角度入手就会有很多不同方法,例如,人类按照年龄分可以分为老年、中年、青年、少年、儿童;按性别分分为男性和女性;按职业分为教师、医生、工程师等等。

同样的道理,化学物质从不同角度有很多不同的分类方法。

[板书]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思考与交流]请尝试对HCl、SO2、CaO、KOH、Na2SO4、H2SO3进行分类。

(氧化物:

SO2、CaO酸:

HCl、H2SO3碱:

KOH盐:

Na2SO4)

(固体:

CaO、KOH、Na2SO4气体:

HCl、SO2液体:

H2SO3)

[讲]在分类的标准确定之后,同类中的事物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性可以帮助我们做到举一反三;对于不同事物的了解使我们有可能做到由此及彼。

所以,分类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

运用分类的方法不仅能使有关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还可以通过分门别类的研究,发现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

[问]对于Na2CO3,如果从其阳离子来看,它属于什么盐?

从阴离子来看,又属于什么盐?

(从阳离子来看,属于钠盐,从阴离子来看,属于碳酸盐。

[讲]由于一种分类方法所依据的标准有一定局限,所能提供的信息较少,因此,人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往往采取多种分类方法,比如交叉分类法,就像我们刚才举的Na2CO3的例子。

[板书]1.交叉分类法

Na2CO3钠盐

Na2SO4钾盐

K2SO4硫酸盐

K2CO3碳酸盐

[讲]交叉分类法可以弥补单一分类方法的不足,那么对同类事物可以通过树状分类法进行再分类。

[板书]2、树状分类法

[问]如果我们再继续分类的话,还可以怎么分?

(单质可以分为金属和非金属,氧化物可以分为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和两性氧化物,酸可以分为一元酸、二元酸和多元酸,碱可以分为强碱和弱碱,盐可以分为正盐、酸式盐和碱式盐。

(氧化物还可以分成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酸还可以分成含氧酸和无氧酸。

(碱可以分成可溶性碱和不溶性碱。

(盐可以分成含氧酸盐和无氧酸盐……)

[投影]

[问]很好,那我们发现树状分类法有什么优点吗?

(树状分类法可以清楚地表示物质间的从属关系。

[小结]学习了分类的方法以后,大家应学会对以前和将要学的化学知识进行及时的归纳和整理,学会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分类,并通过对各类物质的代表物质的研究来了解这类物质的性质,从而提高我们化学学习的效率。

[过]化学物质世界中,与生活接触最密切的是混合物,象空气、溶液、合金等等。

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还要接触更多的混合物。

今天要与我们见面的是什么样的混合物呢?

请大家阅读课本P25最后一段。

理解分散系的概念。

[板书]二、分散系(dispersionsystem)及其分类

1、分散系

(1)分散系:

将一种或几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所形成的混合物,称为分散系。

(2)分散质和分散剂:

分散系中分散成粒子的物质叫做分散质,另一种物质叫做分散剂。

[讲]对溶液来说,溶质是分散质,溶剂是分散剂;对悬浊液和乳浊液来说,其中的固体小颗粒或小液滴是分散质,所用的溶剂是分散剂。

[思考与交流]按照分散剂和分散质所处的状态(气态、液态、固态),他们之间可以有几种组合方式?

并举例。

[投影]

[问]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能对分散系进行分类吗?

[讲]如果分散介质是液态的,叫液态分散体系,在化学反应中此类分散体系最为常见和重要,水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都属液态分散体系。

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分散质粒子的大小(近似其直径大小)来分类。

一般地说,溶液分散质粒子小于1nm,浊液中离子通常大于100nm,介于1nm~100nm的为胶体。

在分散体系中,分散相的颗粒大小有所不同,分散体系的性质也随之改变,溶液、胶体和浊液各具有不同的特性。

第三步:

学生练习(3分钟)

[练习]下列物质中:

①Na2SO4②Ba(OH)2③NaHCO3④NaBr⑤Fe3O4⑥H2O⑦HNO3⑧AgNO3⑨H2SO4中,

其中属于氧化物的是;属于碱的是;属于酸的是;属于盐的是.

第四步:

课堂小结(5分钟)

[讲]:

化学物质的分类方式分为两种,交叉分类法以及树状分类法,交叉分类法的优点是可以全面的把物质所属的类别表现出来。

树状分类法则是可以更好的表现从属关系。

分散系就是一种“大环境”这个大环境中含有两个小体系,一个是分散剂,另一个是分散质。

分散剂中含有分散质,这样理解可以较为清楚的分清这三个概念的关系。

第五步:

布置课外作业(2分钟)

课本P291,2,5题

 

 

教学目标

通过对二进制数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计算机中信息表示的方法,从而对信息的数字化有所认识。

鼓励学生在学习中要善于发现,善于钻研,力争为计算机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教学内容

什么是二进制、十进制

为什么计算机要采用二进制表示信息

二进制与十进制之间的转换

教学重点与难点

为什么计算机要采用二进制表示信息

二进制与十进制之间的转换

教学方法

讲授,练习法

教学准备

计算机,投影,教案

教学过程

一、数制

(一)数制的概念

师:

同学们,大家回想一下,我们最早学习的数字与运算法则是什么?

生:

0、1、2——9的数字,法则是加法……

师:

对,我们最开始学习的就是十以内的加法,之后是两位数的加法,在两位数加法的学习中,老师是不是经常会说,要注意逢十进一?

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别忘了进位。

像这样按进位的原则进行记数的方法叫做进位记数制。

“进位记数制”简称为“数制”或“进制”。

我们平时用的最多的就是十进制了,那么,大家想一下,还有没有其他的进制呢?

比如说,小时、分钟、秒之间是怎么换算的?

生:

一小时等于60分钟,一分钟等于60秒。

师:

那我们平时会不会说我做这件事情用了130分钟呢?

我们一般会说,我花了两个小时零10分钟,也就是说逢六十进一,这就是60进制。

由此也可以推断出,每一种数制的进位都遵循一个规则,那就是——逢N进1。

由此可以总结数制的概念就是:

数制是用一组固定的数字和一套统一的规则来表示数目的方法。

(二)数制特点

1、使用一组固定的数字表示数值的大小;

如:

十进制的表示数字是0、1、2、3、4、5、6、7、8、9。

2、统一的规则:

逢N进一;

如:

十进制逢十进一。

(三)数制的要素:

基数和位权。

这里的N叫做基数。

所谓“基数”就是指各种进位计数制中允许选用基本数码的个数,比如,十进制中用0——9来表示数值,一共有10个不同的字符,那么,10就是十进制的基数,表示逢十进一。

则二进制的基数为二。

什么是位权?

师:

下面我们再引入一个新概念——“位权”。

大家看一下这个十进制数215

215=2*102+1*101+5*100

2的数量级为百—102;1的数量级为十—101;

5的数量级为个—100

其中102、101、100为权,每一位数字乘以其相应的权就是该位数的数值。

每个数码所表示的数值等于该数码乘以一个与数码所在位置相关的常数,这个常数叫做位权。

其大小是以基数为底、数码所在位置的序号为指数的整数次幂。

这就叫做按权相加法。

也就是让每一位上的数字字符乘以它所代表的权。

二、为什么计算机都采用二进制表示信息

(计算机就其本身来说是一个电器设备,为了能够快速存储、处理、传递信息,其内部采用了大量的电子元件,在这些电子元件中,电路的通和断、电压高低,这两种状态最容易实现,也最稳定、也最容易实现对电路本身的控制。

我们将计算机所能表示这样的状态,用0,1来表示、即用二进制数表示计算机内部的所有运算和操作。

  二进制数运算非常简单,计算机很容易实现,所以计算机内部都用二进制编码进行数据的传送和计算。

三、数制转换

大家都知道,计算机中采用的是二进制,但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时对数值的输入输出通常使用十进制,这就有一个十进制向二进制转换或由二进制向十进制转换的过程。

也就是说,在使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时首先必须把输入的十进制数转换成计算机所能接受的二进制数;计算机在运行结束后,再把二进制数转换为人们所习惯的十进制数输出。

这种将数由一种数制转换成另一种数制称为数制间的转换。

下面我们结合实例来讲解一下。

1、二进制数转换成十进制数

把二进制数转换成十进制数就是用“按权相加法”,把二进制数首先写成加权系数展开式,然后按十进制加法规则求和。

例:

把二进制数110.11转换成十进制数。

(1011.11)2=1*23+1*21+1*20+1*2-1+1*2-2

2、十进制数转换为二进制数

大家看一下前面我们讲的按权相加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