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社会保障学总结.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260533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60 大小:101.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大社会保障学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南大社会保障学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南大社会保障学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南大社会保障学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南大社会保障学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南大社会保障学总结.docx

《南大社会保障学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大社会保障学总结.docx(6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南大社会保障学总结.docx

南大社会保障学总结

2.1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经济社会基础

在原始社会,人类以采集和狩猎为生,集体劳动、共同生活,物质基础极为薄弱,老弱病残等不能从事生产劳动者作为氏族成员,得到相关照顾。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出现了剩余产品,出现了私有制以及以私有财产为基础的父权制家庭。

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是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基本单位。

在这个单位内部,人们以手工生产为基础自给自足。

在这种状态下,存在的主要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家庭保障。

国家基于道德、维稳的需要对个别困难的人进行慈善救济。

(大家想想《红楼梦》是否是这种情形?

一、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经济条件

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社会有一定的剩余产品可供扣除和储存,并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调节收入分配的制度。

1.工业化是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经济根源

英国是率先进入资本主义的国家。

为了进行资本原始积累,英国进行疯狂的殖民掠夺和罪恶的奴隶贸易。

积累起来的资金进一步投入了国内生产,并进入了工业革命时代。

工业革命,就是以机器取代人力,以工厂生产取代手工劳动,效率得到了提高。

工业革命带来了哪些负面的影响呢?

工业革命带来的负面影响:

●失业:

机器取代人力,排挤一部分劳动者,无业人员成为游民

●工伤、死亡:

生产过程中伤残、死亡、职业病的发生,引起一系列的医疗问题

●家庭保障功能弱化: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解体,家庭开始依赖工资生活,旧的家庭关系开始瓦解。

2.市场经济的发展强化了社会保障需求

市场经济是以市场调节为主要手段,它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开放性等特点,同时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周期性。

(1)竞争性

实现优胜劣汰,企业间不断出现破产、重组、壮大等不同前景,不同的企业发展前景会给劳动者带来不同的生活。

可以说,纯粹的市场机制有利于实现效率,却不利于社会公平,会导致社会成员的“马太效应”,即“穷的越穷,富的越富”,出现两极分化。

(2)周期性

市场经济是不稳定的,经济形态在复苏、繁荣、衰退、萧条甚至是危机状态中交替运行。

这对劳动者生活产生极大影响。

2、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社会条件

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社会条件是:

不同社会制度间的变革和新旧体制变革;同一制度下,不同社会成员之间利益调整和矛盾冲突的不可避免性。

具体来讲,主要是无产阶级长期艰苦地为争取自己合法权益而进行的斗争。

随着机器大工业生产的进一步扩大,工人为争取自身权利的斗争日益激烈。

资产阶级为了缓和矛盾,维护自己的统治和既得利益,就采取“施压”和“安抚”并重的政策。

在这时,社会保障制度成为了资产阶级政府实施安抚政策、平息劳工运动的一种形式。

§2.2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一、社会保障的萌芽与雏形

●1.社会保障的萌芽

(1)原始社会的氏族保障

(2)奴隶社会的主从保障

●(3)封建社会的家庭保障

●2.社会保障的雏形

(1)宗教慈善事业

●尤以佛教、基督教、天主教等对慈善事业的影响最大。

一方面,各种宗教教义多将行善列为基本的准则。

另一方面,教会组织开展的各种救灾济贫、施医助药等活动,在这一时代成为一些西方国家主要的社会保障方式。

(2)官办慈善事业

●可以理解为由官方开展但尚未制度化的社会救济活动,由国家介入并以传统道德及政治需要为基础。

在中国,主要有仓储后备和以工代赈两种救灾济贫方式。

●(3)民办慈善事业

●民间人士自发举办的各种慈善活动。

●(4)互助组织

●德国“基尔特”,英国“友谊会”

●所谓仓储后备,是平时建立谷物积蓄以备灾荒并救济贫民的一种古老的社会保障措施。

●基尔特,即手工业者互助基金会,它通过向会员收取会费筹集基金,以帮助那些丧失劳动能力又没有土地作为生活依托的手工业会员。

二、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1.萌发阶段:

英国的两部《济贫法》

(1)英国1601年前针对贫困的立法

●在英国,对于剥夺农民土地产生的大量流浪贫民的社会性问题,政府的最初反应时采用各种手段,强行限制贫民流动。

大批农民的破产和流浪,使英国上层社会和政府面临新的问题。

采取的措施:

●①对圈地运动稍加限制

●颁布一系列法令,但结果收效甚微。

●②暴力制止农民流浪

暴力禁止流浪的法令:

●1530年的法令规定,除年老和缺乏劳动能力者给予乞讨食物的特许证以外,凡身体强健的人,若流浪乞讨者,一律逮捕,系在马车后部,处以严厉鞭打的刑罚,然后立下志愿劳动的保证誓言,遣送回原籍。

●1536年,亨利八士又重申了前令,并规定凡第二次违令被捕者,除鞭打之外,把耳朵割去一半;若三度违法者,则判处死刑。

●1547年,爱德华六世即位,迫害流浪农民的法令更加严厉:

凡拒绝劳动的人,一经告发,就判处为告发者的奴隶,主人有权用鞭子或锁链强迫他从事各种劳动;凡奴隶逃亡逾14天者判为终身奴隶,并在额上或背上打“S”字母烙印,主人可以随意把他出卖、赠送或转让;三次逃亡的奴隶可以以叛逆罪处死。

●对那些丧失劳动能力的贫民,最初采用发给一个马口铁做的佩章,表示允许他们在一定的区域内行乞,而不给于官方的救济。

从16世纪30年代以后,教会和医院等慈善机关接受政府的委托,开始向贫民发放救济。

●尽管制定了各种严厉的法令,但随着英国资本主义工业化的进展,游民仍然继续增加。

16世纪中叶以后,伦敦以及其他城市先后建立收留游民(包括身强力壮的乞丐)并让他们依靠劳动养活自己的“感化院”。

●1572年,英国都铎政府首次通过强制征收济贫税的条例,解决政府处理贫困问题的资金,这是争睹采取规范行为解决贫困问题的开始。

(2)1601年的旧《济贫法》

●16世纪末,在实施征收济贫税用以解决社会贫困人口已有若干年社会实践的基础上,1601年由当政的伊利莎白女王,把已有的救助贫民的惯例方法,用《济贫法》的形式将其规范和固定下来,并由官方划出一条贫困救济线,同时努力为失业者提供工作,对贫穷人家的小孩进行就业训练,对老年人、患病者和孤儿则进行收容。

对于官方认为“懒惰而不值得救助”的穷人,则仍然规定用严酷的手段惩罚他们。

●1601年的《济贫法》是英国也是世界历史上解决贫困问题的首部立法。

1601年《济贫法》的主要内容:

●救助对象是有劳动能力但没有工作的人、没有劳动能力的贫民和无依无靠的孤儿

●强调慈善和矫治相结合,既济贫又惩戒,以惩戒为主

●济贫事业是教区的义务,向地方征收济贫税,建议成立全国济贫机构,对贫民尽扶助的义务。

●但是仍然把济贫当做富人对穷人的恩赐,不承认救助事业是一种社会责任和义务,也不承认获取社会救助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

(3)1834年新《济贫法》

●随着济贫费用逐年增加,财政不堪重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1834年通过了《济贫法》修正案,即新《济贫法》。

主要内容如下:

●①资金主要来源于地方税,济贫事业由地方与教区共同负责

●②受助者必须住进济贫院,必须通过严格的财产审查,在得到了确切的资料证明其贫困不堪、毫无生活保障后,才被允许住进济贫院

●③受助者被取消选举权,丧失政治自由

●④济贫院实行严格管理,夫妇不能同居,不能擅自走出济贫院,丧失个人自由

对新《济贫法》的评价:

●新《济贫法》标志着社会保障制度在政府的积极干预下,开始迈入法制化、专业化的新时期。

●它承认社会救助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实施社会救助是政府应尽的义务。

●要求经过专门训练的社会工作人员从事此项事业。

●但是它仍以受助者的不平等为前提,不能预防贫困,存在侮辱性的限制条件等。

●劣等处置原则:

埃德温·查德威克认为,不能因为原有济贫制度的缺陷来否认济贫的现实意义;关键在于发展“健全的、有劳动力者的救济”,这种救济应当在“严格的规定和适当的控制之下”。

他提出,要以游手好闲者的整个状况不应明显好于收入最低层的独立劳动者之状况为原则,来修改旧《济贫法》。

这就是劣等处置原则。

●济贫院检验:

济贫不能废除,也不能放任自流,必须由政府统一进行管理。

停止一切户外救济,一切救济活动集中于济贫院进行,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济贫院内受救济者的生活状况确实低于院外的独立劳动者。

雾都孤儿

●《雾都孤儿》是英国作家狄更斯于1838年出版的写实小说。

以雾都伦敦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孤儿悲惨的身世及遭遇。

2.形成阶段:

德国俾斯麦政府1883年的社会保险制度

●欧洲国家在18世纪取得工业革命的胜利后,先后迈入工业社会。

而工业社会带来的最大的变化,就是工业生产逐渐取代农业生产而占据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市场经济取代了小农经济,社会结构日益走向复杂化,职工则逐渐成为社会阶层结构中的主体。

●工业化的发展,促使越来越多的劳动者从乡村进入城镇工作与生活,并构成一个日益庞大的无产者阶层。

以往作为家庭或个人风险的年老、疾病、工伤、失业等特定事件,开始演变为一种社会风险。

因为每个劳动者只要发生这种风险,就意味着失去收入来源和生活保障,进而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

●在这种情形下,仅靠以往的济贫措施与慈善事业,已经根本不可能解决问题。

因此,各国执政者在继续对贫民、灾民进行救助的同时,不得不考虑建立新的安全机制与保障机制。

●19世纪80年代,德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建立起社会保险制度的国家。

●1881年,威廉一世颁布皇帝诏书,提出采取若干“保护”的社会措施,推行“社会改革”。

申明:

工人在患病、发生事故和老年经济困难时应该享受保障,有权要求救济,工人保障应该由工人自行管理。

●1881-1889年,德国先后制定了疾病保险法、工伤保险法、老年与残疾保险法等,并于1911年将上述散步法律确定为德意志帝国统一的法律文本;令增《孤儿寡妇保险法》,从而成为著名的《社会保险法典》,史称“帝国社会保险法典”。

●1923年和1927年,德国先后制定了《帝国矿工保险法》、《职业介绍社会保险法》,至此基本建成了完整的社会保险制度。

●由于以社会保险为主体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适应了工业社会的需要,对于解除劳动者的后顾之忧和稳定社会发展具有良好的作用。

继德国之后,西欧、北欧国家及部分东欧国家纷纷效仿,并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先后建立了自己的社会保险制度。

不仅如此,这一时期欧洲国家还通过殖民扩张,将这种制度带到了一些殖民地,并最终为大多数国家所接受。

德国为什么率先实行社会保险制度?

●1.理论基础:

新历史学派,鼓吹劳资合作,主张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生活的管理,负起文明与福利的职责。

●2.实践基础:

德国工人运动高涨,要求实施保护劳工的政策,自发组织各种互助基金会。

●3.“铁血宰相”俾斯麦执政。

他的目标是政治统一,为此他采取了“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希望通过社会保险立法拉拢工人阶级,赢得他们对国家政权的支持。

为什么以社会保险制度的出现作为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标志?

●1.社会保险属于制度化保障机制,从而完成了由济贫时代的不确定性、临时性到稳定性、经常性的转变。

●2.由雇员、雇主共同供款和国家自主建立起来的社会保险制度,真正确立了社会责任与风险共担的机制。

●3.受保障者无需以牺牲人格尊严和接受惩戒作为受益条件,免去了济贫制度下得经济状况调查和济贫院的奚落。

3.发展阶段:

美国1935年颁布的《社会保障法》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

美国有1/5的商业银行破产,倒闭企业共计达13万多家。

原储蓄存款32亿多美元的银行近5000家变成了无偿债能力。

人们手头仅有的一点个人储蓄也因银行的倒闭而化为乌有,千百万劳苦大众因失去生活来源而处于饥寒交迫之中,不得不求助于民间施舍和政府救济。

●在危机期间,数十万退伍军人组织了向政府请愿的游行。

农民也开展了激烈斗争。

迫于各方面的压力,美国总统罗斯福实行一系列新政,试图通过国家对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调节来挽救美国当时出现的政治和经济危机。

●该法案认为,政府对于全体公民的福利负有一种终极的责任。

其宗旨是“增进公共福利,通过建立一个联邦的老年救济金制度,使一些州得以为老人、盲人、受抚养的和残疾的儿童提供更为可靠的生活保障,为妇女保健、公共卫生和失业补助法的实行作出妥善的安排。

●在具体的社会保障项目设置上,它所采取的是一种混合策略,即缴费性的社会保险与非缴费性的公共援助相结合,目的在于防止人们基本生活失去保障。

4.全面发展、完善阶段:

英国的《贝弗里奇报告》

●英国是世界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最早的国家之一,也是福利国家的首创国。

英国早在17世纪初就建立了政府机制的济贫制度,1897年建立工伤保险,1908年首次立法建立养老金保险,1911年立法又建立残病保险、失业保险,1925年建立寡妇、孤儿、老年人年金保险。

40年代初,二战即将结束的时候,社会保障成为“重建计划”的重点之一。

●1941年,英国成立社会保险和相关服务部际协调委员会,着手制定战后社会保障计划。

牛津大学教授贝弗里奇受政府委托,负责这项工作。

●1942年,《社会服务及相关服务》(即《贝弗里奇报告》)发表,建议社会保障计划由社会保险、国民救助、自愿保险三部分构成。

●社会保险旨在满足居民的基本需要;国民救济旨在满足特殊情况下的需要;自愿保险旨在满足居民的更高需要。

●报告指出,社会保障应该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1)普遍性原则。

即社会保障应该满足全体居民不同的社会保障需求。

(2)保障基本生活原则,即社会保障只能确保每一个公民最基本的生活需求。

●(3)三是统一原则,即社会保险的缴费标准、待遇支付和行政管理必须统一;

●(4)权利和义务对等原则,即享受社会保障必须以劳动和缴纳保险费为条件。

●这些原则的提出和实施使社会保障理论更加丰富和趋于成熟。

●贝弗里奇报告是一个关于全方位福利问题的报告。

它从人们的需要出发,提出相应的对策,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福利体系。

报告设计了一整套“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福利制度,提出将为每个公民提供九种社会保险待遇,提供全方位的医疗和康复服务,并根据个人经济状况提供国民救助。

九种社会保险待遇分别为:

失业、伤残和培训保险金,退休养老金,生育保险金,寡妇保险金,监护人保险金,扶养补贴,子女补贴,工伤养老金,一次性补助金(包括结婚、生育、丧葬和工亡四种补助金)。

●P51:

改革之六:

将家庭妇女作为有工作人群中的一个特定保险阶层,并根据她们的特殊要求来调整福利待遇,包括

(1)在任何条件下都可享受结婚补助金、生育补助金、孀居和分居待遇以及退休养老金;

(2)对没有从事有酬工作的家庭妇女,在其丈夫失业或伤残期间为其提供福利待遇;(3)对从事有酬工作的家庭妇女,废除《已婚妇女特殊规定》,不仅提供生育补助金,还提供额外的生育保险金和较低水平的失业及伤残保险金。

●根据上述精神,英国政府以实现充分就业和社会福利为纲领,先后通过了一系列重要立法,在此基础上,1948年英国宣布建成了“福利国家”。

其后,西欧、北欧、北美、大洋洲国家和地区,也均先后宣布实施“普遍福利”的政策,社会保障进入充分发展的时期。

●贝弗里奇报告的理论价值在于提出了构建福利国家的思想,它的实践价值在于,根据报告的建议英国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福利国家。

所以,贝弗里奇也被称为“福利国家之父”。

●贝弗里奇报告是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经典著作,它在社会保障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曾影响英国、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和发展进程,被业内人士视为福利国家的奠基石和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里程碑,为无数的经济学家和社会保障工作者所推崇、研究和学习借鉴,同时也是社会保障领域的必读书。

《贝弗里奇报告:

社会保险和相关服务》

5.调整时期:

英国的“撒切尔革命”

●20世纪60年代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黄金时期。

70年代以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进入“滞涨”时期,社会保障制度也陷入困境。

如在西欧国家发生“福利国家危机”,在美国出现“福利困境”等。

主要原因是:

(1)社会保障支出日益增加,国家财政负担过重。

(2)减少了可用于投资的资金储备,损害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3)加大了劳动力成本,企业竞争力减弱。

●(4)设置了大量不必要的公职,人浮于事。

●(5)刺激通货膨胀,促使物价上涨。

●在这种背景下,1979年担任首相的撒切尔夫人开始对英国社会福利制度进行改革。

她把重心从国家责任转向个人责任,谋求将独创精神、激励和财富创造而不是再分配和平等作为政府的首要任务。

●紧接着,其他国家也纷纷进行调整和改革。

主要措施有:

削减公共福利开支;延迟退休年龄;延长缴纳社会保险费用的期限;纠正全民普遍享受的做法……

§2.3当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存废之争及其启示

●一、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否定

●二、对社会保障制度的肯定

●三、几点启示(总结)

●五、新剑桥学派

●由凯恩斯的著名女弟子琼·罗宾逊夫人领军,其代表性人物还包括斯拉法、卡尔多等人,他们均任教于剑桥大学,因此而得名。

●新剑桥学派通过重构价值理论支撑了再分配理论,强化了凯恩斯主义。

他们的主要观点有:

●1.主张积极的财政政策,但不主张过多的赤字

●2.主张积极的货币政策,但不主张常态性的通货膨胀

●3.主张一定程度的国有化,国家以财政资金收购私人公司

●4.主张基于比较成本、比较优势理论发展外贸

●5.扩张就业岗位

●6.主张对失业者进行政府培训,以促进其再就业

●7.主张实行高额累进税收制、遗产税制、赠予税制来调节国民收入的分配。

“十二五”时期就业服务建设重点

●1.为城乡劳动者免费提供就业信息、就业咨询、职业介绍和劳动调解仲裁。

●2.为失业人员、农民工、残疾人、新成长劳动力免费提供基本职业技能培训。

●3.为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提供就业援助。

●由此可见其国家干预主义的立场,干预方向则指向分配领域。

●六、社会市场经济理论

●该理论曾经使得遭受“二战”严重损毁的联邦德国奇迹般地复兴、崛起。

而理论的倡导者路德维希·艾哈德,则被称为“德国经济奇迹之父”。

他长期担任联邦德国经济部长,1963-1966年任联邦德国总理。

他对联邦德国经济奇迹的解释是:

《来自竞争的繁荣》。

●这本书详尽阐述了社会市场经济的理论与政策,其中涵盖了丰富的社会整体性福利-保障思想。

艾哈德指出,社会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就是要消灭贫富的巨大差异与对立,使全民共享社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繁荣。

因此,社会市场经济的目标也可以表述为大众福利。

●主要观点是:

●1.实现大众福利的前提,是促进并保持国民经济富于效率的增长。

幻灯片4

●2.在竞争的基础上,将自由的创造力与恰好是由市场经济提供的效率保证,与社会进步结合起来。

●3.主张适度的干预政策和适度的再分配政策。

P83

●4.主张大力发展各类专业性社会组织来监管市场经济,维护秩序,推进社会保障事业。

●5.艾哈德并不主张所谓“公平分配”,并反对“福利国家”的口号,认为二者必减损经济发展效率,最终损害全民福利、社会福利。

生产及其高效率的增长,才是福利-保障的根本保障。

●七、供给学派

●背景:

1979年滞涨并存危机,使人们开始怀疑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的有效性,自由主义又一次引起大家的广泛关注。

●供给学派对萨伊定律进行了重申,因为生产(供给)不能无中生有,它应当并且仅仅是在需求基础上的产物。

●主张:

●1.大幅减少政府干预,取消不必要的管理经济的法律条例。

●2.鼓励劳动者跨地区跨职业流动,鼓励资本流动,降低边际税率,以刺激人们努力工作,或增加储蓄与投资,以提高就业和产出水平,通过增加供给抑制通胀。

●3.减少失业津贴和工薪税,以激励人们努力寻找工作且努力工作。

●4.恢复本金位制,以稳定货币币值。

●5.不否定社会保障-福利制度,但是希望通过对现行制度的经济学审视,提示其缺陷与弊端,从而有助于设计出既能帮助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又能鼓励投资与劳动的新型制度。

●八、公共选择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的实质是自由主义本质,相信市场,至少是相信市场甚于相信政府。

●公共选择乃对公共事务所进行的决策,这一决策决定了公共资源的配置及公共物品的生产与供给。

在民主体制下,公共选择由公众或由他们委托代理的国家-政府进行。

国家-政府并非抽象的概念,它由各级各类官员所组成。

政党、特殊利益集团也介入并影响着公共选择,它们也并非抽象的概念,而是由政治家、集团成员所构成。

因此,公共选择的主体:

公众、国家-政府、政党、利益集团均是由具体的人所组成的。

既然如此,他们都服从亚当斯密的理性经济人假设。

人们有必要根据理性经济人假设对其作经济学分析,以检查其缺陷和不足。

这就是布坎南的宗旨。

重点知识:

失业

●达到就业年龄具备工作能力谋求工作但未得到就业机会的状态。

●根据失业产生的原因,可以把失业区分为:

(1)自愿性失业;

(2)非自愿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季节性失业,周期性失业,摩擦性失业);

●(3)隐蔽性失业等不同类型。

结构性失业

●结构性失业是指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业,其特点是既有失业,也有职位空缺,失业者或者没有合适的技能,或者居住地点不当,因此无法填补现有的职位空缺。

结构性失业在性质上是长期的,而且通常起源于劳动力的需求方。

结构性失业是由经济变化导致的,这些经济变化引起特定市场和区域中的特定类型劳动力的需求相对低于其供给。

季节性失业

●季节性失业是消费者对一些商品和服务的季节性需求造成的,即消费者对这些商品和服务的需求是季节性变化的。

这是一种正常性的失业,它通过影响某些产业的生产或影响某些消费需求而影响对劳动力的需求。

周期性失业

●周期性失业是指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时,因社会总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

当经济发展处于一个周期中的衰退期时,社会总需求不足,因而厂商的生产规模也缩小,从而导致较为普遍的失业现象。

周期性失业对于不同行业的影响是不同的,一般来说,需求的收入弹性越大的行业,周期性失业的影响越严重。

摩擦性失业

●摩擦性失业是指生产过程中难以避免的、由于转换职业等原因而造成的短期、局部失业。

这种失业的性质是过渡性的或短期性的。

它通常起源于劳动的供给一方,因此被看作是一种求职性失业,即一方面存在职位空缺,另一方面存在着与此数量对应的寻找工作的失业者,这是因为劳动力市场信息的不完备,厂商找到所需雇员和失业者找到合适工作都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

摩擦性失业在任何时期都存在,并将随着经济结构变化而有增大的趋势,但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这种失业存在是正常的。

效用

●效用(Utility),是经济学中最常用的概念之一。

一般而言,效用是指对于消费者通过消费或者享受闲暇等使自己的需求、欲望等得到的满足的一个度量。

●效用基数论:

绝对数值

●效用序数论:

相对偏好

§4.2社会保险基金的筹集、支付和运营

●一、社会保险基金筹集的原则

●1.公平性

●社会保险基金的筹集和支付也就是社会收入的二次分配。

既然是分配,公平与否就显得至关重要。

●通过社会保险手段实现收入再分配,可以分为纵向的再分配和横向的再分配。

那么公平性,也包括横向的公平和纵向的公平。

(1)纵向公平

●通过征集社会保险费用,使高收入者的生活资料和购买力向低收入群体转移,从而实现纵向公平。

社会保险通过保险费而形成收入转移,以确保低收入者能够维持最低生活水平。

(2)横向公平

●按照一定的原则筹集社会保险费用,通过向同一收入层面上的人群分散社会风险,可以形成横向的公平。

●2.效率性原则

●也就是说,社会保险基金的筹集要保证经济运行有效率,不能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障碍。

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