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理论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258801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138 大小:150.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理论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8页
教育学理论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8页
教育学理论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8页
教育学理论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8页
教育学理论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理论复习资料.docx

《教育学理论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理论复习资料.docx(1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理论复习资料.docx

教育学理论复习资料

教育学理论

第一部教育学

第一章绪论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教育现象是教育活动的外在的、表面的特征,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

教育社会现象是反映教育与社会关系的现象,比如学校布局的调整、教师工资的增长或拖欠、毕业生的去向、学校管理体制的改革等。

教育认识现象是反映教育与学生认识活动(学习活动)关系的现象,比如学生的思想方法问题、学习问题、心理健康问题、教师的教育方法问题等,都属于这类现象。

当然,有些教育现象既是教育社会现象,又是教育认识现象、比如,制定教学计划,进行课程改革等。

教育学就是要通过研究这些教育现象,解释其背后所存在的客观教育规律。

教育现象被认知和研究,变成为教育问题。

二、教育学与教育方针政策、教育实践经验的关系

(一)教育学不等于教育方针政策

教育学不等于教育方针政策。

过去有过一段时期曾把教育学编成教育方针政策的解释、宣传用书,把科学和政策看做一样的东西;更有甚者,视科学为政策的“仆人”,这是不对的。

教育学是一种科学研究活动和科学理论,是客观的,是对客观规律的揭示。

而教育方针政策是主观制定的,是一定的阶级、集团为了教育上的利益而制定的。

两者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

所以。

两者是不能等同的。

当然两者也有联系,这表现在,教育方针政策的制定不仅要考虑一定阶级、集团的利益和价值取向,也要考虑教育学所阐述的教育科学理论,这样,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才是比较可行的。

教育学也要围绕教育方针政策提出的问题、课题,开展科学的研究和讨论,提出可供参考的意见。

(二)教育学不等于教育实践经验

教育学源于教育实践经验,又高于教育实践经验。

它是运用理性的思考对实践经验进行分析研究,找出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背后的客观规律,总结上升成科学理论的。

教育实践经验是学习、研究。

发展教育学的基础之一。

三、教育学与教育科学

教育学是庞大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

教育科学是有关教育问题的各种科学理论的学科群,它包含许多学科,比如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管理学、教育法学、教育经济学、教育学论、德育论、美育论、劳动技术教育论、学校卫生学、教育技术学,等等。

教育学研究的是教育的基本的、一般的问题,是从总体上去分析教育的问题,而其他学科是从某一角度、某一方面的问题进行研究,所以,教育学在教育科学体系中属于基础学科。

学好了教育学,可以为学习和深入研究其他学科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在教育学发展的萌芽阶段,教育学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只是表现为大量的教育思想、观点,而且和其他思想诸如政治、经济、文化、伦理思想等参杂在一起,理论还不够成熟。

我国战国时期出现的教育文献《礼记学记》(传说为乐正克所作)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著作,全文1229个字,论述了中国奴隶社会的学校制度、教育目的、教学原则、教师的作用等,尤其以教学原则的总结最突出,比如教学相长、及时而教、不陵节而施、长普救失、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等。

300多年后,西方的第一部教育著作——过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又译为《雄辩术原理》问世)

此外,《论语》,孟子的《孟子》,老子的《老子》、庄子的《庄子》、朱熹的《四书集注》、王守仁的《传习录》、无名氏的《大学》、韩愈的《师说》以及西方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等著作中都有许多丰富的、深刻的教育思想。

五、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建立

随着资本主义教育的发展和近代科学的出现,教育学的发展也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逐渐从哲学中分化出来,形成一门独立学科。

英国哲学家培根最为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提出归纳法,为教育学的发展奠定了方法论的基础,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了出来。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在总结自己丰富的教育实践基础上写出了《大教育学论》,该书在他去世后的1632年得以出版。

一般认为《大教学论》的出版,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以此为开端,出现了一系列的对后世有影响的资产阶级教育家及代表作:

英国教育家洛克的《教育漫画》,法国教育家卢梭的《爱弥儿》,瑞士教育家菲斯太洛奇的《林哈德与葛笃德》,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的《人多教育》,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教育论》,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的《人是教育的对象》,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等。

夸美纽斯的最主要的教育观点是:

教育要适应自然,不能违背自然的规律,大自然大自然是如如何运转的,教育就应该怎样去做。

他系统论述了班级授课制以及教学的原则、方法。

他还提出了“泛智”的思想,主张应该让一切人掌握一切科学知识,成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为此,他编写了很多教材,比如《世界图解》。

赫尔巴特的最主要的的教育观点是:

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

教育要根据伦理学建立教育论,根据心理学建立教育方法论。

教育要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教学可以按照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步进行,这就是所谓的“四段教学法”,他的学生后来又将其发展成五段教学法,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

赫尔巴特是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杜威的最主要的教育观点是:

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教育的目的应该来自教育过程之内,即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教育步骤,而不应该从教育的外部去寻找一个目的强加给教育。

教育应该从儿童的兴趣出发,以活动组织学习,在做中学,不断改造自己的经验。

教育理论应该排除“非此即彼”的思想方式,把各种看似矛盾的二元论(比如工作与游戏,劳动与闲暇,普通科目与职业科目,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等)有机统一起来。

杜威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六、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

资产阶级的教育家们由于世界观和思想方法的局限,对教育的本质和规律还不能给予十分科学的说明。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经典等经典作家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对教育的阶级性、人的全面发展等问题作出了科学的解释。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即称为教育学的科学化发展阶段。

其后,苏联一批教育家在确立和建设社会主义教育科学事业的过程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阐述教育问题逐渐形成了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代表人物及其著作有:

克鲁普斯卡娅的《民国教育与民主制度》、加里宁的《论共产主义教育》、马卡连柯的《论共产主义教育》和《教育诗》。

克鲁普斯卡娅的《民国教育与民主制度》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最早探讨教育学问题的著作,根据马克思主义与教育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论述了在苏联实施综合技术教育的问题。

而由当时的教育部长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总结了苏联社会主义教育的经验,构建了教育学的理论体系,论述了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及其重视智育即教养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一套比较严格和严密的教学理论。

这本书对我国建国初期的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我国教育家杨贤江以李浩吾的化名写的《新教育大纲》(1930)则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这本著作阐述了教育的本质和作用,批判了教育超政治、超阶级的观点和教育万能论。

1、实验教育学

代表人物及其著作:

德国教育家梅伊曼的《实验教育学刚要》和拉伊的《实验教育学》

实验教育学的主要观点:

实验教育学研究的对象应是通过对事实的实验研究、分析结果,从中推导出各种教育原则,用以指导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

2、文化教育学(又称精神科学教育学)

代表人物及其著作:

德国教育家狄尔泰的《关于普遍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斯普朗格的《教育与文化》,利特的《职业陶冶、专业教育、人的陶冶》。

文化教育的主要观点:

教育史一个历史文化的过程,教育的目的是促进社会历史的客观文化向个体的主管文化转变,培养完整的人格,培养的主要途径是陶冶和唤醒,强调师生的对话。

3、实用主义教育学

代表人物及其著作:

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

使用主义教育学的主要观点:

崇尚改良主义教育哲学观,批判传统教育理论,强调儿童中心主义,主张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注重“做中学”,倡导实验精神和行动研究。

4、批判教育学

代表人物及其著作:

美国鲍尔斯与金蒂斯的《资本主义美国的学校教育》、布厄迪尔的《教育、社会和文化的再生产》、阿普尔的《教育与权力》、吉鲁的《批判教育学、国家与文化斗争》。

批判教育学的主要观点:

当代资本主义的学校教育不是一种民主的建制和解放的力量,二是再生产的社会不平等的工具;教育收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制约,教育学的目的就是帮助分析教育背后的利益关系,达到意识的启蒙和解放,从而寻找克服不公平的策略。

七、当代教育学理论的新发展

20实际中叶以后,由于新科技革命迅速发展,人才资源开发和智力开发成为世界瞩目的重大教育课题。

各国开展了广泛的、深入的教育改革,并形成了大批现代教育理论。

苏联教育家赞科夫通过近20年的小学教育的改革实验,出版了《教学与发展》一书,他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大教学原则,即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的《教育过程》,提出了结构课程理论和发现法。

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创立了范例教学理论。

瑞士教育家皮亚杰的《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由两篇文章构成,论述了智力发展的阶段,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智力。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儿心灵先给儿童》,阐述了他的和谐教育思想。

巴拉诺夫的《教育学过程最优化》、阿莫那什维利的《合作教育学》等也对世界教育产生了很大影响。

第二章教育的本质与基本规律

一、教育的基本概念

(一)广义的概念

广义的教育是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是自人类社会有史以来就有的一种社会活动。

它可能是无组织的、自发的、零散的,也可能是有组织的、自觉的、系统的、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二)侠义的概念

侠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按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收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

有计划、有组织系统映像的社会活动,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比起广义教育的概念,在外延上,侠义教育仅是广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内涵却要丰富得多。

其主要特点是:

它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专门培养人的活动;它的对象主要是青少年和儿童;它是在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活动。

侠义的教育有事可以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同义语使用。

如我们看了某场电影,思想品德受到极大震撼,常说受到深刻的“教育”。

此时“教育”就是指思想品德教育。

二、教育的属性

(一)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对教育的本质属性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理解。

第一,教育是把自然人转化成为社会人的过程。

这表明教育是人类所独有的的社会现象。

动物哺育下一代,但动物一直以生命实体的形式存在。

第二,教育培养人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进行的。

这表明教育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本质区别,其他社会现象也对人的发展有影响,社会生产对人的发展也影响很大,但不是自觉地、有目的地影响人的发展。

第三,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教育内容(反映和体现着社会要求)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运动。

(二)教育的社会属性

1、教育的永恒性

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它是一个永恒的范畴。

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教育具有永恒的原因源于教育具有两大社会功能:

一是使新生一代适应现存的生产力,作为生产斗争的工具;二是使新生一代适应现存的生产关系,在阶级社会作为阶级斗争的工具。

社会的存在和延续离不开教育。

教育在任何社会都要承担传授生产知识、技能、和经验的任务,使年轻一代适应现存生产力的需要;同时也要承担传授社会的思想意识、风俗习惯和行为规范的任务,使年轻一代适应现存的生产力的需要。

正式因为教育具有这两大设计职能,所以教育具有永恒性。

2、教育的历史性

教育又是一种历史现象,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不同的历史时期,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因此,教育具有历史性。

如我国目前的教育在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模式等很多方面与解放初期的教育就有很大的不同,这就是教育具有历史性的反映。

在阶级社会,教育必须反映统治阶级的利起愿望和要求,表现出鲜明的阶级性。

阶级性是教育的历史性在阶级社会中的必然反映。

在阶级社会中,学校教育的控制权属于一定的统治阶级,统治阶级为了使教育为自己的统治服务,必须把自己的利益、愿望、要求反映到教育上。

当社会政治经济发生了变化或者新的统治阶级代替了旧的统治阶级,“教育也要进行相应的变化。

如当社会主义社会取代资本主义社会时,就要求教育也要进行改革,以社会主义的教育代替资本主义的教育。

3、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要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制约,的那是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又具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

这种相对独立性具体表现在一下三个方面:

(1)教育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

教育不能脱离社会物质条件而凭空产生。

任何一种教育,从思想、制度、内容、方法等方面来着,尽管受当时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但同时又是从以往教育发展而来的,都与以往教育有着渊源关系,即教育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

正因为教育具有这种继承性,在同一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国家,会有不同特色的教育;不同民族的教育会表现出不同的传统和特点。

(2)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教育虽然受政治经济制度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但同时又和上层建筑中其他意识形态发生密切的联系,受这些意识形态的影响。

意识形态主要表现为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哲学思想、宗教、文学、艺术、法律等。

一般来说,意识形态对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表现在教育观点上;二是反映在教育内容上。

正是由于教育受意识形态的影响,所以在同一时代,当存在不同的意识形态特别是不同的哲学思想时,也会出现不同的教育观点。

如孟子和荀子处于同一时代,孟子是性善论者,荀子是性恶论者,因此,他们的教育观点也有很大的不同,孟子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保持人固有的善性,荀子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用认为的力量去纠正人的恶性。

由于教育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传递社会意识,使轻一代掌握社会社会所倡导的社会意识形态,所以在教育内容设置上会选择社会所倡导的社会意识形态。

当社会意识形态发生变化时,也会引起教育内容的变化。

再者,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变化,往往首先影响到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然后再引起教育观点和内容的变化。

可见,政治经济对教育的影响,常常要要以其他意识形态为中间环节来实现,这也是教育具有独立性的体现。

(3)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教育虽然受一定政治经济的制约,但是与治经济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这种不平衡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种情况是教育落后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即当社会政治经济发生了改变某些教育思想、内容、方法还能存在相当长的时间,这时教育对新的政治起着阻碍作用。

如目前我国正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思想、内容等,可是一些地方还存在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思想、内容等,他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简历和完善起着阻碍的作用,必须进行改革。

另一种情况是教育超前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这时教育对新的政治经济起着催生的作用。

即在旧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未被推翻前,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产生新的教育思想,对新社会起着催生的作用。

如在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产生了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思想,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出现是无产阶级把教育领域的斗争看作是推翻资产阶级统治斗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而推动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发展。

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这种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以上三方面。

我们在分析研究教育问题是,不能单独就政治经济制度与生产力发展水平来考察,在教育工作制照搬政治经济上的一些做法或以政治经济取代教育,漠视教育自身的规律,不考虑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但是我们也必须明确,教育的独立性只是相对的,不能讲教育的独立性绝对化。

因为,教育毕竟要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离开一定的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把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夸大到绝对的程度,就会使教育不能发挥它应有的职能。

三、教育的起源和发展

(一)教育的起源

1、教育的神话起源说

有神论者认为,教育是由上帝创造的,教育就是体现神和上帝的意志,顺从于天。

这是最古老的观点,主要受当时人类认识能力的限制,显然是错误的观点。

2、教育的生物起源说

利托尔诺是19世纪法国的哲学家、社会学家,是教育的生物起源论的代表人物。

他认为,极爱哦与是一种生物现象,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

他在《各人种教育的演化》(1900年)一书中指出:

动物界也存在教育,如老妈教小猫捉老鼠,老鸭教小鸭游泳等;生存竞争的本能是教育的基础;动物也有自己的语言等。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和沛西能也持有这种观点。

教育的“生物起源论”是错误的。

这种错误表现在把动物的学习等同于教育活动。

动物油一定的学习能力,但这只是一种本能,而教育却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不知一种本能或自发进行的活动。

教育的“生物起源论”把人类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与动物的本能活动混为一谈,否定了教育的社会用性,也掩盖了教育的阶级性。

3、教育的心理起源说

该学说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孟禄,他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人的一种无意识模仿。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人类教育活动中确实有模仿的因素,然而模仿并不等于教育,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心理起源说”把人的意识行为混同于无意识模仿,同样导致了教育的生物学化,因而也是不科学的。

4、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起源说

关于教育起源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起源说。

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只能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

因为:

(1)劳动为教育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

正式由于劳动,猿的集体才进化为人的机体,特别是作为劳动器官的手,作为思维器官的大脑进一步发达,作为人类交际工具的语言的产生,为教育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

(2)劳动对教育的产生提出了客观要求。

一方面,人类在劳动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生产经验和劳动技术,为了使社会不间断地延续和发展,年长一地必须把人来积累起来的经验和技术传授给年轻一代。

另一方面,人类在劳动过程中竭力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如某些生活准则、风俗习惯、行为规范、宗教信仰等,为了是年轻一代适应现存的生产关系,年长一代也必须使年轻一代掌握这些生活经验。

正是由于这两方面的客观要求,教育就应运而生了。

(二)教育的发展

“教育既是一个永恒的范畴,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教育的发展历史,根据不用的尺度,可以作为不同的划分。

一般有三种划分尺度:

生产力尺度,生产关系尺度,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统一尺度。

根据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来划分,可以把教育氛围古代教育和现代教育。

以生产力关系为尺度划分,可以把教育分为原始社会教育、奴隶社会教育、封建社会教育、资本主义社会教育、社会主义社会教育。

以生产力与生产力关系相统一的尺度划分,可以把教育分为三个阶段:

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的教育、现代社会的教育。

1、原始社会的教育概况

原始社会是人类第一个社会形态,曾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

从人类最初的教育萌芽到原始社会后期教育的相对丰富,教育的历史演化也相当漫长。

总体来说,原始社会的教育具有许多共同特征,主要有:

(1)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

原始社会生产资料共有,大家共同劳动,共同消费,人人平等。

因此,原始社会的教育具有社会性,没有阶级性,全社会成员教育机会平等,教育目标一致,只有性别差异,没有阶级之分。

(2)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融合在一起。

原始社会的教育,没有从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之中分化出来,教育活动融合在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之中,表现为没有专职教育人员和专门的教育场所。

(3)言传身教和模仿是主要的教育手段。

原始社会没有文字,教育手段主要是言传身教、口耳相传、以身示范和观察模仿,教育手段相当简单。

2、古代社会的教育

古代社会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因此,古代社会的教育也包括奴隶社会的教育和封建社会的教育。

(1)奴隶社会的教育。

人类进入奴隶社会后就出现了专门的教育形式即学校。

我国是最早出现学校教育的国家。

根据史料记载,在夏朝这个奴隶社会,就出现了名称为“痒”、“序”、“校”等的学校;打了殷商和西周,又有“学”、“替宗”、“辟雍”、“泮宫”等学校的设立。

我国奴隶社会“学在官府”、“政教合一”,学校教育被奴隶主阶级所垄断,教育目的是培养巩固和维护奴隶社会统治的大小奴隶主。

我国奴隶社会的教育内容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礼”是维持世袭等级制的规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乐”是祭祀天地鬼神祖先,颂扬帝王将相,鼓舞军心的音乐和舞蹈;“射”、“御”分别指射箭、战车等军事作战技术;“书”是语言文字的读、写及文学历史方面的知识;“数”是计算及天文历法等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

我国奴隶社会的学校教育鄙视和脱离生产劳动。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被看做是天经地义的事。

欧洲奴隶社会曾出现过两种著名教育体系——斯巴达教育和雅典教育。

斯巴达是古希腊最大的农业城邦国家。

居于统治地位的奴隶主是斯巴达人,人数不到3万,统治着近30万奴隶。

斯巴达奴隶主对奴隶实行残酷的剥削与压迫,迫使奴隶进行反抗与暴动。

为了镇压奴隶的反抗与暴动,斯巴达教育重视培养骁勇的军人与武士。

奴隶主的子弟7岁起到20岁,都在国家教育场所所接受军事体育训练,教育内容几乎全是军事体操教育,如赛跑、跳跃、角斗、骑马、投掷等;教育目的就是培养骁勇的军人和武士。

雅典是一个商业比较发达的奴隶制国家,国内阶级斗争比较复杂。

有奴隶制与奴隶之间的斗争,有农业贵族与商业贵族之间的斗争,还有农民、小地主和贫民之间的都这个等。

为了使奴隶主后代适应这种复杂的斗争,雅典教育重视培养多发面发展的人,教育内容包括政治、哲学、文学、艺术、体操等多方面的教育,提倡“缨斯”教育。

雅典奴隶主子弟在7岁到18岁可以到文法学校、弦琴学校和体操学校学习,既受到体操和军事训练,又受到读、写、音乐、文学、哲学等多方面的教育。

在奴隶社会,不管是我国还是欧洲,学校教育都是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工具,都很自由奴隶主子弟才有权接受学校教育,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学校教育没有培养生产者的任务,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2)封建社会的教育。

在我国封建社会,学校大体分为官学和私学两种。

学校教育被地主阶级所垄断,不仅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而且官学还具有鲜明的等级性。

以学校教育制度较为完善的唐朝学制为例,唐朝由中央直接设立的学校有六学二馆。

六学是:

国子学,收文武三品以上官员子孙入学;太学,收文武五品以上官员子孙入学;四门学,收文武七品以上官员子孙入学;律学、书学、算学,收八品及八品以下官员的子孙或庶族地主的子弟入学。

二馆是:

东宫的崇文馆和门下省的弘文馆,该二馆专收皇帝、皇后的近亲及在想大臣的子弟。

在我国封建社会,教育的目的是“学而优则仕”。

封建统治者利用教育,把自己的子弟培养成为统治劳动人民的官吏和君子;教育内容是儒学,即儒家经典“四书”(《论语》《大学》《孟子》《中庸》)、“五经”(诗、书、礼、易、春秋);教育方法是崇尚书本,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对学生实行棍棒纪律教育;教育组织形式是个别教育。

在欧洲,封建统治着使用两种手段来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

一种是对劳动人民进行“宗教麻痹”;一种是对劳动人民进行“宝剑的镇压”。

与此相适应,就形成了两种教育体系——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教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教士和僧侣,又称僧侣封建主教育。

教育内容是“七艺”:

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而且各科都贯穿神学。

骑士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封建骑士,又称世俗封建主教育。

教育内容骑士七技”:

骑马、游泳、击剑、打猎、投枪、下棋、吟诗。

欧洲封建社会的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