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67151.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256065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7.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茶文化6715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茶文化6715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茶文化6715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茶文化6715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茶文化6715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茶文化67151.docx

《茶文化6715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茶文化67151.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茶文化67151.docx

茶文化67151

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

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

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仁风暗结珠琲瓃,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馀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

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

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

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巅崖受辛苦!

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

全诗可分为四段,第三段是作者着力之处,也是全诗重点及诗情洋溢之处。

第四段忽然转入为苍生请命,转得干净利落,却仍然保持了第三段以来的饱满酣畅的气势。

头两句:

送茶军将的扣门声,惊醒了他日高三丈时的浓睡。

军将是受孟谏议派遣来送信和新茶的,他带来了一包白绢密封并加了三道泥印的新茶。

读过信,亲手打开包封,并且点视了三百片圆圆的茶饼。

密封、加印以见孟谏议之重视与诚挚;开缄、手阅以见作者之珍惜与喜爱。

字里行间流溢两人的互相尊重与真挚友谊。

第二段写茶的采摘与焙制,以烘托所赠之茶是珍品。

头两句说采茶人的辛苦。

三、四句天子要尝新茶,百花因之不敢先茶树而开花。

接着说帝王的“仁德”之风,使茶树先萌珠芽,抢在春天之前就抽出了金色的嫩蕊。

以上四句,着重渲染珍品的“珍”。

以下四句,说象这样精工焙制、严密封裹的珍品,本应是天子王公们享受的,现在竟到这山野人家来了。

在最后那个感叹句里,既有微讽,也有自嘲。

以上两段,全用朴素的铺叙,给人以亲切之感。

诗中虽然出现了天子、仁风、至尊、王公等字样,但并无谄媚之容,而在“何事”一句中,却把自己和他们区别开来,把自己划入野人群中。

作为一个安于山林、地位卑微的诗人,他有一种坦直淡泊的胸襟。

卢仝一生爱茶成癖。

茶对他来说,不只是一种口腹之欲,茶似乎给他创造了一片广阔的天地,似乎只有在这片天地中,他那颗对人世冷暖的关注之心,才能略有寄托。

第三段的七碗茶,就是展现他内心风云的不平文字。

反关柴门,家无俗客,这是一种极为单纯朴素的精神生活所要求的必要环境。

只有在这种环境中,才能摆脱可厌的世俗,过他心灵的生活。

纱帽,这里指一般人用的纱巾之类。

纱帽笼头,自煎茶吃,这种平易淡泊的外观,并不说明他内心平静。

读完全诗,才会见到他内心炽热的一面。

碧云,指茶的色泽;风,谓煎茶时的滚沸声。

白花,煎茶时浮起的泡沫。

在茶癖的眼里,煎茶自是一种极美好的享受,这里也不单纯是为了修饰字面。

以下全力以赴写饮茶,而所饮之茶就象一阵春雨,使他内心世界一片葱翠。

在这里,他集中了奇特的诗情,并打破了句式的工稳。

在文字上作到了“深入浅出”,或说“险入平出”。

七碗相连,如珠走坂,气韵流畅,愈进愈美。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看似浅直,实则沉挚。

第三碗进入素食者的枯肠,已不易忍受了,而茶水在肠中搜索的结果,却只有无用的文字五千卷!

似已想入非非了,却又使人平添无限感慨。

第四碗也是七碗中的要紧处。

看他写来轻易,笔力却很厚重。

心中郁积,发为深山狂啸,使人有在奇痒处着力一搔的快感。

饮茶的快感以致到“吃不得也”的程度,可以说是匪夷所思了。

这,虽也容或有之,但也应该说这是对孟谏议这位饮茶知音所送珍品的最高赞誉。

同时,从结构上说,作者也要用这第七碗茶所造成的飘飘欲仙的感觉,转入下文为苍生请命的更明确的思想。

这是诗中“针线”,看他把转折处连缝得多么熨贴。

蓬莱山是海上仙山。

卢仝自拟为暂被谪落人间的仙人,现在想借七碗茶所引起的想象中的清风,返回蓬莱。

因为那些高高在上的群仙,哪知下界亿万苍生的死活,所以想回蓬莱山,替孟谏议这位朝廷的言官去问一下下界苍生的事,问一问他们究竟何时才能够得到苏息的机会!

这首诗写得挥洒自如,宛然毫不费力,从构思、语言、描绘到夸饰,都恰到好处,能于酣畅中求严紧,有节制,卢仝那种特有的别致的风格,获得完美的表现

金沙贡茶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金沙贡茶历史悠久,最早要追溯到西汉时期。

据史书记载,西汉元鼎20年(公元前135年),汉中郎将唐蒙受汉武帝委派,征发巴蜀士兵千人,加上粮食、布帛、金银、珠宝等辎重队伍1万余人,从赤水河口符关(即今日四川省合江南关上码头)出发,沿赤水河上行,来到了紧邻古蔺的清池停留,后辗转北盘江直达夜郎国,并劝夜郎王多同归附汉家王朝。

目录

金沙贡茶历史

金沙贡茶发展

清池古镇的位置

荣获“中国贡茶之乡”

金沙贡茶新发展

清池茶

1.罗启麟与清池茶

2.发展趋势

展开

金沙贡茶历史

金沙贡茶发展

清池古镇的位置

荣获“中国贡茶之乡”

金沙贡茶新发展

清池茶

1.罗启麟与清池茶

2.发展趋势

展开

编辑本段金沙贡茶历史

  据后来的《大定府》记载:

唐蒙出使夜郎,曾在清池停留一天,当地少数民族为了迎接唐蒙,将家中刚刚炒制的新茶让唐蒙品尝,口干舌渴的唐蒙和他的军队品尝到清池茶后,赞叹说:

“我从都城出发,走了近一年,还没有品尝到这么好的茶。

”临走时,唐蒙向当地村民购买了10斤上贡汉武帝。

汉武帝品尝后,大加赞誉,亲自将此茶命名为“夜郎茶”,并传旨作为贡茶。

清朝时期畅销各地,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经省内专家考证,金沙应是西部乃至中国贡茶文化的发源地,至今,金沙还保存40余株有上千年历史人工栽培的古茶树群,为全国罕见。

悠久的民族历史和特色民族文化,积淀了金沙油茶、罐罐茶等独具民族特色的茶饮文化。

在今天金沙清池与古蔺交界处的古渡口,还保存有立于清同治年间的三块贡茶碑,其中一块就记载道:

“清水塘茶,渡船经古蔺出川,畅销各地,连年税贡,惜产少耳。

”在清池街上,现今还保存有建于清嘉庆年间的江西会馆,据考证,该会馆当年商贾云集,主要从事茶叶与食盐交易。

江西会馆除食盐交易外,还是重要的茶经济,茶文化的传播场所,至今还遗留下了当年使用的各种茶具等丰富多彩的茶文化历史。

编辑本段金沙贡茶发展

  “要了解金沙的贡茶文化,得去清池镇。

”“金沙县之所以能获得‘贡茶之乡’称号,得益于清池古镇。

古时候,是清池的茶贡到了皇帝那儿。

  清池镇离金沙县城60公里,位于赤水河上游的鱼塘河畔,地处金沙县西北川南线上,位于两省三地市交界处。

北与四川古蔺一衣带水,西与毕节市田坎乡毗邻,东与仁怀市九仓镇、龙井乡接壤,是全县海拔最低的地方。

  现在,清池还保存着许多上千年历史的古茶树,全国罕见。

  在大桠,一棵硕大的茶树立于路旁,这些树主干直径60公分,高45公分;两棵分枝直径30公分以上。

树高约12米,根系异常发达,树冠覆盖面积达60平方米。

就在今年,省茶叶协会组织专家鉴定,它已有近两千年树龄,被当地人称为“神茶树”。

但民间传说它是当年奢香夫人的义子——鱼塘河岜灰洞土酋的儿子“流涉才”父子,为置路标,引导奢香夫人去鱼塘河而培植的茶树之一,也是后来茶农们为抗拒朝廷的残暴苛捐而毁掉茶树、民间为纪念奢香夫人而保留幸存下来的唯一一棵古茶树。

据茶树主人司开礼老人介绍,该树每年可采摘上百斤茶青,加工出来的茶叶有条索均匀、汤色明亮、味醇香郁、饮后留香等特点。

400多年以前,芦竹山道士在山上掘了36眼井,取水烹煮早茶敬奉菩萨,有36种颜色和香味,朝山的人有幸喝上一杯能长寿。

如今这里居住的300余人中,90岁以上的有5人,70岁以上的有30多人。

这棵大茶树周围还有古茶树300余亩,它们都是这棵大茶树所繁衍,高的有一两丈。

  在回龙湾。

茶树群中最大的一棵被当地人称“大茶树”,也是盐茶古道上保存下来的珍贵茶树。

据专家鉴定,大茶树树龄在千年以上,此茶树树高13米,主干直径58公分,树冠覆盖面积48平方米,枝繁叶茂,每年可采摘茶青70余斤,揉制的台茶呈褐色条索状,叶与秆混存,用砂罐炭火烹煮,汤呈褐绿色,浓香扑鼻,有清神爽气和明目功效。

据调查,周围上百年的茶林有600余亩。

编辑本段清池古镇的位置

  古茶树无疑是清池贡茶的见证,但当年的贡茶是怎么走出去的呢?

我们把目光投向了脚下的盐茶古道。

盐茶古道纵贯川黔两省,跨越鱼塘河,穿过清池镇,北是四川省古蔺县,南为贵州省金沙县,在县境内以鱼塘河为界,宽1米、长约70余公里,从西北向东南依次经过清池、石场等数十个村寨。

全线置有石券拱和石板铺就的大小津梁10余座。

其路面均墁有承受力强,抵抗磨耗和保持平整的自然石块。

我在清池镇境内,古盐道纵横交错,石板上当年运盐大军歇气时用背杵扎在石板上的“杵盘印”还清晰可见。

  踩着沧桑绵长的盐茶古道向西走,大约5公里处在下里匡岩,到鱼塘河边上。

这是一条美妙绝伦的河。

从云南镇雄发源,一路驶来,一头栽进清池地界。

把几十公里长的身影绎化成一条绿飘带,缠绕在一座座青峰之间。

缓时清澈见底,清莹莹的水,映着蓝莹莹的天;急时瀑布飞泻,咆哮如雷,吼声震天,在该河的活鱼塘处一块突兀的石柱上题刻的“雷吼涛声”四个大字现在仍依稀可见。

河两岸青山对峙,树高林密,没有机器轰鸣,只有鸟语花香。

它是金沙的母亲河,河水一路向东,下游不到百里便是闻名世界的茅台酒厂,被称为茅台河或赤水河,最后在四川合江汇入长江。

蜀盐走贵州,盐登赤水河,这里作为赤水河的上游,应该是除了茅台镇之外的最后一个川盐入黔必经之地了。

据说,“清池的茶叶名动天下,也是因了这条河。

  顺着南岸再往上500米处,有个地方过去立有一块“贡茶碑”。

精通地方志的清池小学校长介绍说,这块“贡茶碑”于嘉庆年间所立,上面刻有“清水塘茶,渡船经古蔺出川,畅销各地,年年岁贡,惜产少耳!

”等字样。

可惜这块碑早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就已受破坏,散失不可寻,只在《金沙县志》里有记载。

  由此石碑处往南上行1000米远,到观音岩口,又一块“贡茶碑”立于古道边。

从上面的字迹辨认,它立于清光绪五年,但已破坏不堪,只剩下部分。

据说,此处以前还有一块石碑,也是很多年前被破坏,现在找不到了。

三块石碑先后立于嘉庆、同治、光绪年间,因此地方百姓称其为“三块碑”,这一段地名也被叫作“三块碑”。

编辑本段荣获“中国贡茶之乡”

  近年,金沙茶产业的发展势头,不断受到外界的关注和认可。

今年5月,在第十六届上海国际茶文化节中国名优茶评比中,贵州省金沙县茶叶专业合作社“清池毛尖”获金奖、“清池绿茶”获银奖,贵州天灵茶叶有限公司“天灵翠片”、“天灵御平”、“天灵毛尖”和“天灵女儿红”四个品牌摘取三金一银大满冠。

好消息接踵而至,6月17日,金沙县荣获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授予的“中国贡茶之乡”称号,这是该县首次获得的冠以“中国”名称的殊荣,对金沙进一步打造全省茶产业重点县必将产生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目前,金沙清池贡茶正参加贵州十大名茶评比。

金沙县力争3年发展茶园18万亩,2020年茶园面积发展到25万亩,茶业产值突破15亿元。

中国贡茶之乡——金沙茶叶,正努力借“黔茶出山”的大好时机走向海内外。

编辑本段金沙贡茶新发展

  近年来,金沙县委、县政府成立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制定茶产业发展规划,抢抓机遇,加大对茶叶产业的投入,加大茶业资源、品牌、市场整合力度,加强茶文化的开发与保护,努力把金沙打造成名副其实的“中国贡茶之乡”和“中国贡茶文化发源地”,已开发出以“清水塘”牌为主的清池独芽、清池毛尖、清池绿茶等一系列品牌,茶产业发展势头十分喜人。

2003年前,金沙县有零星分散的老茶园面积3.24万亩,茶叶生产发展缓慢,未形成产业化。

2003年起,实施了以清池茶为主的“万亩”有机茶叶生产基地建设,2003年到2007年,累计投入资金250万元用于茶叶基地建设贴息、补贴。

2007年,按高标准、高质量的要求种植了绿茶基地7600亩(其中清池镇5600亩、后山乡1500亩、马路乡500亩)。

2008年,完成新建茶叶基地20300亩,主要栽种“福鼎大白茶”、“黔湄809”等,新建茶叶育苗基地7个共680亩,实现了全县茶叶生产基地所需苗木由县内供应。

2008年,金沙茶叶生产取得好成绩,生产茶叶202吨,实现产值3860万元。

  同时,金沙县采取政府引导扶持,企业运作,农户联动的运作模式,引进了县内外有识之士在全县创办茶叶企业17家,发展无性系茶叶育苗1015亩,栽种茶苗4万亩,清水塘、清池毛尖、天灵翠片等牌茶叶先后被评为全国、全省名茶并获国际博览会金奖。

今年6月,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命名为“中国贡茶之乡”,同时也被省政府列为全省15个重点茶叶产业县之一。

每年获得中央财政补助资金1200万元。

从今年8月起,该县每年又获得“三江源”生态建设资金2000万元茶叶发展项目。

  县政府还决定抓住这一机遇,采取整合资源等办法,[1]拟定用三年时间打造高标准茶叶基地10万亩,到2015年发展到30万亩。

截至目前,金沙县已投资13364.9万元用于新建无性系茶园、无性系茶园育苗基地、茶区公路、小水池、沼气能源、茶叶生产技术培训、茶叶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土地开发复垦等工程扶持,以举全县之力打造贡茶之乡。

  今年年初,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作出了申报中国贡茶之乡的决定。

3月份召开了两次专题会议进行研究,5月10日提出申报方案,5月19日省茶叶协会组织专家到金沙进行实地论证,6月17日,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正式命名金沙为“中国贡茶之乡”。

打造中国贡茶之乡,具有独特的生态效益,较高的经济效益,良好的社会效益。

茶树是多年生经济林木,经济年限几十年,生长年限几百年以上,种植茶树、茶园,可达到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

在经济效益上,很多山区乡镇种粮收益差,如按每亩产水稻500公斤计算,毛收入700元左右,但种茶每亩收入可达3000—5000元,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在社会效益上,金沙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如按10万亩茶园正常投产计算,可安排6—8万人就业。

编辑本段清池茶

罗启麟与清池茶

  金沙县的清池茶,是贵州省传统名茶。

至今虽没人见到它为贡茶的文字记载,民间传说的“版本”却很多。

《中国茶典》上说,相传清代末叶,从湖南到金沙回龙湾定居的罗启麟之子罗子舟,是大定府的五品官。

他为讨好皇上,便将品质优良的清池茶作为贡品。

清池镇有罗启麟的墓。

罗启麟的墓在回龙湾石雕古墓群中最有规模。

回龙湾石雕古墓群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正在申报加入省级行列。

从钦锡八品的罗公启麟的墓志铭上看到:

“罗启麟,衡阳人,四岁,父外游不归,长寻亲于千里之外,在黔娶妻,赵氏生子女各五人,勤耕置产业于回龙湾,兼作茶叶经纪……”在清池镇的民间传说中,将清池茶奉献给皇上的不是罗子舟,而是罗启麟的第三代孙、“剿灭蜂群”有功,恩赐五品兰领军功的罗源清。

是罗源清进京考武举人时,将清池茶敬奉给皇上的。

发展趋势

  金沙贡茶历史悠久,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35年汉武帝传旨作为贡茶,清朝时期畅销各地,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经省内专家考证,金沙应是西部乃至中国贡茶文化的发源地,至今,金沙还保存40余株有上千年历史人工栽培的古茶树群,为全国罕见。

悠久的民族历史和特色民族文化,积淀了金沙油茶、罐罐茶等独具民族特色的茶饮文化。

在今天金沙清池与古蔺交界处的古渡口,还保存有立于清同治年间的三块贡茶碑,其中一块就记载道:

“清水塘茶,渡船经古蔺出川,畅销各地,连年税贡,惜产少耳。

”在清池街上,现今还保存有建于清嘉庆年间的江西会馆,据考证,该会馆当年商贾云集,主要从事茶叶与食盐交易。

江西会馆除食盐交易外,还是重要的茶经济,茶文化的传播场所,至今还遗留下了当年使用的各种茶具等丰富多彩的茶文化历史。

近年来,金沙县委、县政府成立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制定茶产业发展规划,抢抓机遇,加大对茶叶产业的投入,加大茶业资源、品牌、市场整合力度,加强茶文化的开发与保护,努力把金沙打造成名副其实的“中国贡茶之乡”和“中国贡茶文化发源地”,已开发出以“清水塘”牌为主的清池独芽、清池毛尖、清池绿茶等一系列品牌,茶产业发展势头十分喜人。

2003年前,金沙县有零星分散的老茶园面积3.24万亩,茶叶生产发展缓慢,未形成产业化。

2003年起,实施了以清池茶为主的“万亩”有机茶叶生产基地建设,2003年到2007年,累计投入资金250万元用于茶叶基地建设贴息、补贴。

2007年,按高标准、高质量的要求种植了绿茶基地7600亩(其中清池镇5600亩、后山乡1500亩、马路乡500亩)。

2008年,完成新建茶叶基地20300亩,主要栽种“福鼎大白茶”、“黔湄809”等,新建茶叶育苗基地7个共680亩,实现了全县茶叶生产基地所需苗木由县内供应。

2008年,金沙茶叶生产取得好成绩,生产茶叶202吨,实现产值3860万元。

 

有所思

当时我醉美人家,美人颜色娇如花。

  

今日美人弃我去,青楼珠箔天之涯。

  

天涯娟娟姮娥月,三五二八盈又缺。

  

翠眉蝉鬓生别离,一望不见心断绝。

  

心断绝,几千里,梦中醉卧巫山云,  

觉来泪滴湘江水。

  

湘江两岸花木深,美人不见愁人心。

  

含愁更见绿绮琴,调高弦绝无知音。

  

美人兮美人!

不知为暮雨兮为朝云。

  

相思一夜梅花发,忽到窗前疑是君。

月蚀诗

东海出明月,清明照毫发。

朱弦初罢弹,金兔正奇绝。

  

三五与二八,此时光满时。

颇奈虾蟆儿,吞我芳桂枝。

  

我爱明镜洁,尔乃痕翳之。

尔且无六翮,焉得升天涯。

  

方寸有白刃,无由扬清辉。

如何万里光,遭尔小物欺。

  

却吐天汉中,良久素魄微。

日月尚如此,人情良可知。

悲新年

新年何事最堪悲,病客遥听百舌儿。

  

太岁只游桃李径,春风肯管岁寒枝。

  

常州孟谏议座上闻韩员外职方贬国子……  

忽见除书到,韩君又学官。

死生纵有命,人事始知难。

  

烈火先烧玉,庭芜不养兰。

山夫与刺史,相对两巑岏。

  

干禄无便佞,宜知黜此身。

员郎犹小小,国学大频频。

  

孤宦心肝直,天王苦死嗔。

朝廷无谏议,谁是雪韩人。

  

何事遭朝贬,知何被不容。

不如思所自,只欲涕无从。

  

爵服何曾好,荷衣已惯缝。

朝官莫相识,归去老岩松。

  

力小垂垂上,天高又不登。

致身唯一己,获罪则颜朋。

  

禄位埋坑阱,康庄垒剑棱。

公卿共惜取,莫遣玉山崩。

  

谁怜野田子,海内一韩侯。

左道官虽乐,刚肠得健无。

  

功名生地狱,礼教死天囚。

莫言耕种好,须避蒺藜秋。

 

酬愿公雪中见寄

  积雪三十日,车马路不通。

贫病交亲绝,想忆唯愿公。

  春鸠报春归,苦寒生暗风。

檐乳堕悬玉,日脚浮轻红。

  梅柳意却活,园圃冰始融。

更候四体好,方可到寺中。

出山作

  出山忘掩山门路,钓竿插在枯桑树。

当时只有鸟窥窬,  更亦无人得知处。

家僮若失钓鱼竿,定是猿猴把将去。

除夜

  衰残归未遂,寂寞此宵情。

旧国馀千里,新年隔数更。

  寒犹近北峭,风渐向东生。

惟见长安陌,晨钟度火城。

  殷勤惜此夜,此夜在逡巡。

烛尽年还别,鸡鸣老更新。

  傩声方去病,酒色已迎春。

明日持杯处,谁为最后人。

村醉

  昨夜村饮归,健倒三四五。

  摩挲青莓苔,莫嗔惊著汝。

冬行三首

  虫豸腊月皆在蛰,吾独何乃劳其形。

小大无由知天命,卢仝烹茶图

[3]但怪守道不得宁。

老母妻子一挥手,涕下便作千里行。

  自顾不及遭霜叶,旦夕保得同飘零。

达生何足云,  偶然苦乐经其身。

古来尧孔与桀跖,善恶何补如今人。

  长年爱伊洛,决计卜长久。

赊买里仁宅,水竹且小有。

  卖宅将还资,旧业苦不厚。

债家征利心,饿虎血染口。

  腊风刀刻肌,遂向东南走。

贤哉韩员外,劝我莫强取。

  凭风谢长者,敢不愧心苟。

赁载得估舟,估杂非吾偶。

  壮色排榻席,别座夸羊酒。

落日无精光,哑暝被掣肘。

  漕石生齿牙,洗滩乱相掫。

奔澌嚼篙杖,夹岸雪龙吼。

  可怜圣明朝,还为丧家狗。

通运隔南溟,债利拄北斗。

  扬州屋舍贱,还债堪了不。

此宅贮书籍,地湿忧蠹朽。

  贾僎旧相识,十年与营守。

贫交多变态,僎得君子不。

  利命子罕言,我诚孔门丑。

且贵终焉图,死免惭狐首。

  何当归帝乡,白云永相友。

  不敢唾汴水,汴水入东海。

污泥龙王宫,恐获不敬罪。

  不敢蹋汴堤,汴堤连秦宫。

蹋尽天子土,馈餫无由通。

  此言虽太阔,且是臣心肠。

野风结阴兵,千里鸣刀枪。

  海月护羁魄,到晓点孤光。

上不事天子,下不识侯王。

  夜半睡独觉,爽气盈心堂。

颜子甚年少,孔圣同行藏。

  我年过颜子,敢道不自强。

船人虽奴兵,亦有意智长。

  问我何所得,乐色填清扬。

我报果有为,孔经在衣裳。

萧宅二三子赠答诗二十首

  粉末为四体,春风为生涯。

愿得纷飞去,与君为眼花。

  我生天地间,颇是往还数。

已效炊爨劳,我亦不愿住。

  君有造化力,在君一降顾。

我愿拔黄泉,轻举随君去。

  君是轻薄子,莫窥君子肠。

且须看雀儿,雀儿衔尔将。

  遍索天地间,彼此最痴癖。

主人幸未来,与君为莫逆。

  嵩山未必怜兰兰,兰兰已受郎君恩。

  不须刷帚跳踪走,只拟兰浪出其门。

  虾蟆蟆,叩头莫语人闻声。

扬州虾蚬忽得便,  腥臊臭秽逐我行。

我身化作青泥坑。

  改邑不改井,此是井卦辞。

井公莫怪惊,说我成憨痴。

  我纵有神力,争敢将公归。

扬州恶百姓,疑我卷地皮。

  我有水竹庄,甚近嵩之巅。

是君归休处,可以终天年。

  虽有提携劳,不忧粮食钱。

但恐主人心,疑我相钓竿。

  扬州驳杂地,不辨龙蜥蜴。

客身正干枯,行处无膏泽。

  太山道不远,相庇实无力。

君若随我行,必有煎茶厄。

  石公说道理,句句出凡格。

相知贵知心,岂恨主为客。

  过须归去来,旦晚上无厄。

主人诚贤人,多应不相责。

  竹下青莎中,细长三四片。

主人虽不归,长见主人面。

  兰兰是小草,不怕郎君骂。

愿得随君行,暂到嵩山下。

  石报孤竹君,此客甚高调。

共我相共痴,不怕主人天下笑。

  我非蛱蝶儿,我非桃李枝。

不要儿女扑,不要春风吹。

  苔藓印我面,雨露皴我皮。

此故不嫌我,突兀蒙相知。

  此客即西归,我心徒依依。

我欲随客去,累重不解飞。

  知弟虚心亦待客,此客何以共报之。

  启母是诸母,三十六峰是诸父。

知君家近父母家,  小人安得不怀土。

怜君与我金石交,君归可得共载否。

  小人无以报君恩,使君池亭风月古。

  竹弟虽让客,不敢当客恩。

自惭埋没久,满面苍苔痕。

  自顾拨不转,何敢当主人。

竹弟有清风,可以娱嘉宾。

  主人若知我,应喜我结得君。

主人不知我,  我住何求于主人。

我在天地间,自是一片物。

  可得杠压我,使我头不出。

  凡有水竹处,我曹长先行。

愿君借我一勺水,  与君昼夜歌德声。

  竹弟谢石兄,清风非所任。

随分有萧瑟,实无坚重心。

  我本泰山阿,避地到南国。

主人欲移家,我亦要归北。

  上客幸先归,愿托归飞翼。

唯将翛翛风,累路报恩德。

清池是金沙古老茶区之一,产茶历史十分悠久,现在还可见到野生大茶树.据传说,从湖南定居清池回龙湾的罗启麟之子、大定府五品官罗子舟,经过地方官员饮用清池茶,认为茶叶在外形、内质、香味和汤色上都称得上极佳,就将清池回龙湾的茶作为地方官员和百姓敬贡朝廷的方物,逐级奉上朝廷,倍受朝廷官员喜爱,从此,清池地方被朝廷特许"以茶代税",清池茶便成为贵州贡茶之一.

一张机,春风满面上瑶池。

亭亭玉立年方妙,花惊莲动,阵红尚羞,底事有谁知?

  二张机,村郊步月未相疑。

山盟海誓槐为证,迢迢银汉,春风一度,尤记别离时。

  三张机,万梭织就嫁时衣。

闲来时把云裳试,羞花闭月,照前顾后,还怕有人知。

  四张机,中庭满月又偏西。

今宵无寐君知否?

绿肥红瘦,香消玉减,总是误佳期。

  五张机,杏黄梅烂断桥西。

有缘还被无情误,凡尘本浊,人生如梦,误了少年时。

  六张机,花笺空留沈郎诗。

痴心一片无人谙,雨摧花落,秋来燕去,岂忍再分离?

  七张机,而今七夕雨如丝。

关山横剑情已断,天涯无路,故乡有竹,曲醉忘归期。

  八张机,尘网误入何所期?

当离不断韶光误,儿女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