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海不死》说课稿.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255062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死海不死》说课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死海不死》说课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死海不死》说课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死海不死》说课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死海不死》说课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死海不死》说课稿.docx

《《死海不死》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死海不死》说课稿.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死海不死》说课稿.docx

《死海不死》说课稿

《死海不死》说课稿

1、说教材

  《死海不死》一文是人教版汉语高一下册第二单元的课文。

从宇宙星空到山川海洋,从花草树木到我们自身,大千世界蕴藏着无数的秘密,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发和发现。

这个单元要学习的就是揭示这些秘密的事理说明文。

《死海不死》是一篇介绍地理知识的说明文,介绍了死海的特点及成因,本文除了运用一般说明文常用的列数字进行说明,还运用了“插入神话传说”的辅助说明法,此外,本文说明语言的准确、生动和趣味性对提高学生的语言修养、知识修养、陶冶情操,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

学习本文说古道今,运用神话故事,传说和数据说明事物的方法;学习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数字的准确性)

2、能力目标:

了解死海的特点及其成因,认识准确数据的说明作用;训练分析、概括能力和创新能力。

3、德育目标:

了解死海的一般知识,懂得自然界的神秘现象是可以认识的道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领略自然界的神奇美。

教学重点:

1、几种说明方法综合运用,主要是举例子、列数字、引资料等说明方法。

  2、两则神话和传说对说明死海的特征所起的作用。

3、理解死海为什么“不死”及死海形成的原因。

教学难点:

1、理解说明顺序

2、两则神话、传说的表达方式及在本文中的作用。

二、说设计理念

课程标准提出:

“汉语是母语非汉语的少数民族学生的第二语言课程,是一门基础课程,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汉语课程的首要性质是工具性,同时兼顾人文性,这种提法强调的是语言文字作为交际工具的实用功能,而且,课程标准谈到,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应把汉语的工具性摆在第一位。

”这里的工具性,首先必须关注汉语的口语交际能力。

结合本文的内容,把本节课重点分为三大模块:

复述神话和传说;看图表讲述死海浮力大的内在原理;以导游的身份介绍死海。

三个部分层层深入,有浅入深,从而获得相关的知识,口语能力也得到锻炼。

三、说教法

学生在汉语学习中不爱开口的想象是很常见、很普通的,经过专家研究学生学习第二语言时不爱开口是由于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障碍造成的,针对这种情况本节课采用了:

1、指导预习法:

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完成,

(1)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2)默读课文及自读提示至少两遍,发现疑难、(3)上网查询《死海不死》的资料、(4)思考课后练习一:

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介绍死海的特征

2、实验配合法:

用实验导入新课,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用另一个实验,加深学生对死海“不死”特征的理解,解决难点。

3、诱思启发法:

七年级学生的特点是对问题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善于发现问题,富创新精神,但容易固执己见,错误较多,教师就应通过设难、解难的手段,采用学生讨论式教学方式,多启发他们思考、分析、概括,在解决课文问题的同时,分析、概括能力也得到提高。

4、练习巩固法:

设置与环保有关的课外延伸题,巩固学生课堂所学知识,拓展思维,并把对死海的认识上升到理性阶段,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说学法

以“强化学生的心理素质,减轻学生心理负担”为指导思想,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做到课前预习,在预习中发现问题,在课堂中解决问题,在课堂练习中使所学的知识得到升华,使学生“会思考,会提问,会解决”,达到“教”为了“不教”目的。

a)课前预习法: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成功的一半。

众所周知学生课前预习是学习新课文的开端,课前布置学生在预习中解决了生字词,熟悉课文,发现疑难,课堂学习时便能有的放矢、操作自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b)“采蜜”法:

顾名思义学生学习知识就像蜜蜂采蜜一样需要不断地求索、积累。

学生犹如蜜蜂,只有不断地采集知识的花粉,才能酿造出智慧的蜜糖。

因此我在课前就要求学生要翻阅资料或上网查询有关死海的资料,扩大视野,以便课堂学习中形成全方位的、立体式的知识结构。

c)讨论法:

讨论学习的轻松愉快的气氛能激发人积极思考。

孔子云: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如何让学生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呢?

我的做法是改变传统的呆板的讲读法,采用学生自主讨论的方式,在课堂中注入新鲜血液,为学生开辟一片自由天地,让学生“活”起来,“动”起来,从而创造一个精彩的世界。

当然,教师要在学生的讨论学习中起导航灯的作用。

《死海不死》这篇课文很有趣味性,可读性强,可讨论的问题也很多。

我便指导学生整堂课几乎都用讨论的方法把知识点掌握,把重点难点轻松突破。

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也在轻松愉快又紧张热烈的讨论中得到提高。

5、说程序: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请同学们观察下面的实验:

用一个透明容器(大口)盛水,放人鸡蛋,鸡蛋下沉;再取出鸡蛋,在容器的水中加入大量食盐(按23%—25%计算),再将鸡蛋放人,观察鸡蛋的浮沉情况,请同学们讲述一下这个实验的过程,并用两句话概括一下鸡蛋浮沉的原因,要求语言力求简练、准确,描述层次清楚,顺序得当。

(原因:

由于水的密度小于鸡蛋的密度,所以鸡蛋下沉;又由于盐水的密度大于鸡蛋的密度,所以鸡蛋浮在水中。

2、复习提问

①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对客观事物或事理进行介绍或解说的一种文体,它可分为哪两种?

(事物说明文或事理说明文)

②阅读说明文首先要弄清说明的对象,最重要的是抓住说明对象的什么?

(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

③说明文中由现象到本质,由结果到原因这都属于什么说明顺序?

(逻辑顺序)

④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几种?

(九种)

3、检查预习

(1)掌握词语

安然无恙怙息不悛执迷不悟大惊失色改邪归正谕告沉淀干涸转瞬不逊游弋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速读全文,给文章分段,并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

介绍死海的特征。

第二部分(第5—6自然段):

说明死海的成因。

第三部分(第7—8自然段):

介绍死海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2、具体分析,看文章是如何体现以上内容的。

`1X

 ①女生读第1自然段,看它交代了什么?

这里的死是什么意思?

  明确:

死海的地理位置及死海得名的原因。

鱼虾小草木不能活。

 ②男生读第2自然段,它又写了什么呢?

   明确:

交代了死海的另一特征,不死——人不会被淹死。

 ③齐读3 – 4自然段思考:

a为什么人不会淹死呢?

课文引用什么材料来说明这一点?

明确:

引用了古罗马的传说,奴隶们被投入死海却安然无恙,说明死海浮力很大,既形象,又神奇。

b对这一特异现象,课文用哪个词语来形容?

明确:

(狄杜)“大惊失色”。

c这三段描述死海不死,说明的是表面特征,而浮力很大的本质特征又是什么呢?

   明确:

海水咸度很高

d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明确:

列数字

 ④默读5-6自然段回答以下问题

 a死海是怎样形成的呢?

   明确:

是自然界变化的结果,具体来说有3点,首先是深而狭长的大裂谷的出现,其次是注入了含有很多矿物质的河水,第三是湖水不断蒸发,沉积的矿物质越积越多。

b课文引用古老的传说,起什么作用?

明确:

引用神话,反映远古时候“死海”的出现,人们对死海成因的探索,也增添了文章的浪漫情趣。

⑤齐读7-8自然段回答问题

a用一个词概括死海的过去、现状和未来

明确:

过去:

荒凉现状:

生气未来:

干涸

b结句“死海真的要死了”的“死”指什么?

明确:

这里的“死”字指死海最终将消失、干涸。

4、归纳

全文自始至终围绕死海的“死”与“不死”展开说明,先说死海的“死”——没有鱼虾、水草,寸草不生,再说死海的“不死”——人不会被淹死,且能开发利用,出现生机,最后又说到死海的“死”——终将干涸,重点说“不死”与标题呼应。

标题“死海不死”既是文章的内容概括,又是文章的结构线索。

三、重点研读,分析写法

1、本文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明确:

采用了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

2、文中所用的说明方法,是用来说明哪些问题的?

各起到什么作用?

明确:

①举例子:

第l-2自然段的举例子是说明死海的表面持征的;第4自然段的举例子是说明死海的浮力大的原因;

  ②列数字:

第4自然段所列数字说明死海水中含盐多、咸度高,故海水的浮力大,第6自然段所列数字说明死海的长度、宽度、平均深度;最后一段所列数字说明了每年海水水面下降的具体数据。

  ③作比较:

这样海水的密度就大于人体的密度。

说明人一到海里就漂起来,沉不下去。

  ④引用传说:

第3自然段所引狄杜处决俘虏、屡俺不死的传说,说明了死海海水的浮力大;第5自然段所引传说,说明了远古时候人们对死海成因的探索。

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都能使读者从科学角度认识死海淹不死人的原因,从而由浅入深地说明了死海不死的本质特征。

引用传说不仅增强了说明文的趣味性、生动性,还可以使读者知道:

死海在远古时代就已经形成了,自古以来人们都在寻求它形成的奥秘,只有到了科学发达的现代,才有可能得到科学解释。

这样写反映了人类对死海这一自然现象从不科学到科学的认识过程,富有浪漫色彩,增加了文章的情趣。

四、思维拓展训练

1、分析下列句子用的是确数还是约数,并指出其语法上的正误。

a.我整整花了一小时左右才把这道题解出。

(“一小时左右”是约数,所以用了“整整”互相矛盾。

应去掉‘“整整”二字。

b.原来生产这台机器成本要五千元,采用先进工艺制造降低了二千五百元,成本减少一倍。

(是“确数”。

但数字增加才用倍数,减少不能说几倍,只能说减少一半。

c.根据修改后的计划,生产效率提高,产量要超过原生产定额的百分之三十五。

(是“确数”。

百分数的运用要特别注意,本句应为“百分之一百三十五”,或去掉“的”字,才无语病。

d.石拱桥能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雄跨江河之上。

(是“约数”,无语病。

e.赵州桥大约建于公元605年左右。

(是“约数”,但“大约”与“左右”重复,应去掉一词。

五、课堂小结

这一篇知识小品文,介绍了死海的特征和成因以及现状和未来,采用了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

在说明死海的“死”与“不死”的现象时,使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死海的特征时也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另外,为了更好地突出说明对象的特征,作者还采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在说明死海的浮力大的原因时,列举了四个数据;在说明死海成因的地形特点时,列举了四个数据;文章最后一段,列举了一个数据,说明死海将来真的要“死”。

6、布置作业

附:

板书设计

                                   死(无生物)

                         

特征 →   不死(淹不死)  海水咸度高神话1 

                                  

             

死海        

成因 → 今人解释:

自然界变化的结果神话2:

猜测

                                   昨天   荒凉

                         

变迁 →   今天   生气

                                   明天   干涸

七、教学反思:

(一)较以往教学有所突破的地方:

1、营造一种探究的氛围,创造积极质疑的机会。

2、教学过程条理清楚,注意落实教学目标。

3、有效互动,积极评价,注重对学生的能力训练。

(二)尚且不足,今后有待改进之处:

1、要提供充分的时间让学生阅读、琢磨。

2、教师在巡视学生讨论过程中要注意他们的想法,对一些重点问题做到心中有数,以便下一步更好地引导学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