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太原市届高三第一学段测评 历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252363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721.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太原市届高三第一学段测评 历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山西省太原市届高三第一学段测评 历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山西省太原市届高三第一学段测评 历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山西省太原市届高三第一学段测评 历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山西省太原市届高三第一学段测评 历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西省太原市届高三第一学段测评 历史.docx

《山西省太原市届高三第一学段测评 历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太原市届高三第一学段测评 历史.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西省太原市届高三第一学段测评 历史.docx

山西省太原市届高三第一学段测评历史

太原市

2011—2012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段测评

历史试题

说明: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做题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

第I卷(选择题共75分)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下面答题栏内。

1.唐代柳宗元在《封建论》一文中认为:

“封建非圣人之意也,势也。

”对于文中“势”的理解正确的是()

A.西周初年的复杂局面B.强大的贵族势力

C.日益强化的皇权D.唐朝强盛的国力

2.《汉书·武帝纪》载,元朔二年,“春正月,诏日:

‘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

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

’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

材料论述的措施()

A.削弱了诸侯王的实力B.使封国数量超过了郡县

C.彻底解决了王国问题D.加强了对诸侯王的监察

3.“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衙门任职……人们全然不可能设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伏尔泰在这里主要赞扬科举制度()

A.加强了中央集权B.提高了官员素质

C.提高了行政效率D.废除了门阀制度

4.“惟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

”这是雍正皇帝镌刻在故宫养心殿的一对漆红圆柱上的一幅楹联,它反映了()

A.皇权的“乾纲独断”C.中央集权空前加强

B.统治者执政为民的理念D.相权对皇权的牵制作用

5.下表为官方统计的官民信息,足以说明()

A.古代中国实行专制集权制度B.古代官民数量增长成正比

C.人多地少的矛盾越来越突出D.国家行政成本越来越高昂

6.法国学者费奈隆评价雅典民主制度:

“民众支配雅典,演说支配民众。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所有的雅典居民对国家大事都享有决策权

B.演说辩论缩短了决策时间降低了决策失误

C.缺乏法制规范的民主容易被浮华形式误导

D.专业人士管理国家促进了雅典文明的辉煌

7.《十二铜表法》第9表规定“任何人未经审判不得判处死刑”。

其意义在子()

A.调和了罗马人与外来人的关系B.体现了对人生命的尊重

C.缓和了奴隶与贵族间的矛盾D.确立了人人平等的原则

8.1689—1696年威廉三世曾五次行使否决权,此后的安妮女王仅在1708年行使过一次否决权,再以后,“国王的否决权变成一项有名无实的虚权”。

这反映了英国()

A.君主的权力日益减小B.责任内阁制已经形成

C.政治权利的不断下移D.惯例成为法律的来漂

9.《联邦党人论稿》的“引论篇”中指出:

如果美国……继续维持当时美国那种“权力首先是地域性的”政治结构,美洲必然再次被欧洲列强所瓜分,从而丧失独立战争的成果。

为解决文中的现象,1787年宪法()

A.确立自由平等原则B.确立了共和制原则

C.确立了联邦制原则D.确立权力制衡原则

10.“以一票赢得”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曾被人称为“不光彩的、从窗缝潜入的共和国”,但它却不断巩固,成为法国“长寿”的共和国。

其原因主要是()

A.1875年宪法确保了共和政体B.启蒙思想深入人心

C.共和派已获得政治上的绝对优势D.总统强大权力的保障

11.在德意志统一的过程中,俾斯麦成为德国人心目中的英雄。

但1888年继位的威廉二世却迫使俾斯麦在1890年辞职。

这表明德国()

A.具有浓厚专制主义色彩B.已是一个联邦制国家

C.有强烈的军国主义色彩D.政党间存在相互制约

12.约翰·密尔在《代议制政府》中写道:

“……它使社会中现有的一般水平的智力和诚实以及社会中最有智慧的成员的个人才能和美德,更直接地对政府施加影响……”材料说明代议制民主

()

A.对君主制度予以否定和代替B.使政府的权力受到了制约

C.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基本原则D.在发展过程中日益健全完善

13.杰里·本特利的《新全球史》记载:

“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铁犁、铁镐、铁锹、铁锄、铁镰刀、铁刀和铁耙在乡村成为日常用具。

”这一现象突出表明()

A.农作物产量大幅度提高B.水利事业的发展,人口数量的增加

C.土地私有制度开始出现D.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14.古罗马普林尼在其《自然史》中写道:

“中国产丝,织成锦绣文绮,运至罗马……裁成衣服,光辉夺目,人工巧妙达到极点。

”材料反映出()

A.当时中国与罗马有直接贸易往来B.苏州是当时著名丝织业中心

C.中国的丝织业处于世界领先水平D.当时罗马朝廷生活奢侈腐化

15.一位编剧编写了历史剧《7世纪商人张生的传奇》,经学者认定只有一项符合史实,它是()

A.张生非常勤奋,所开店铺每天经营到深夜

B.由于经营成功,他在长安城各处开了分店

C.为了缓解疲劳,他经常到瓦于去休闲娱乐

D.在行首的管理下,他积极向政府缴纳税收

16.据记载:

宋代每人平均拥有土地5.6亩,而鸦片战争前,每人平均仅拥有土地2.5~3亩。

有助于缓解明清时期人地矛盾的历史现象是()

A.商品经济发展B.西学开始传入

C.赋役制度改革D.君主专制强化

 

17.南宋思想家叶适曾指出:

“夫四民(指士、农、工、商)交致其用,而后治化兴。

抑末厚本,非正论也。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叶适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提出否定B.这种观点与朱熹的经济思想比较接近

C.材料中的观点反映出叶适是商人出身D.叶适的思想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影响

18.“麦哲伦被当地人带到了附近最大的岛屿宿务。

……双方开始以物易物的贸易后……为了不让欧洲人吃亏,他们用15磅黄金换取了14磅铁。

……出于对麦哲伦的好感,拉吒(国王)胡马本率岛上的居民以及附近岛上的人皈依了基督教。

”材料足以表明()

A.麦哲伦与当地人的贸易明显不平等B.当地盛产黄金而铁属于稀缺物品

C.传播基督教是麦哲伦远航主要目的D.宿务岛位于欧洲人从未涉足的美洲

19.“德雷克……1577年开始寻找新的航线,他穿过麦哲伦海峡,在美洲西海岸大肆掠夺后,经太平洋、印度洋于1580年返回普利茅斯港,从而成为全世界第一个亲自完成环球航行的海军将领。

竖年,伊丽莎白女王亲临德雷克的坐舰‘金雌鹿号’授予他骑士称号……”材料表明英国早期的殖民扩张()

A.得到本国政府的大力支持C.促进其较早迈入工业文明

B.组建贸易公司是主要手段D.为其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

20.意大利著名经济学家卡洛.M.奇波拉说:

“工业革命之所以首先发生在英国,主要是由于该国……社会和政治结构、人民精神面貌以及价值标准已经发展到适合于工业化的程度。

”材料试图说明工业革命最早发生于英国,主要是因为英国()

A.社会制度先进B.科学文化普及

C.自由劳动力丰富D.海外市场广阔

21.1852年,曼彻斯特被授予皇家宪章。

“……曼彻斯特人充满活力,富有进取精神。

……最近,它已经在英国的任何其他城镇,乃至世界‘鹤立鸡群’了。

它的工业产品几乎输入到地球上可居住的任何一个国家。

”对此材料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曼彻斯特入主要指工业资产阶级B.工业革命使它鹤立鸡群

C.英国处于“世界工厂”的地位D.表明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22.右图力1869年印度工人在铺设从英国伦敦到印度城市卡里

卡特的电缆。

它反映了()

A.各大洲之间的联系在加强

B.英国把印度变为其殖民地

C.信息技术实现了全球化

D.工业摆脱自然条件的限制

23.“……所以,智慧的人总是做美而好的事情,愚昧的人则不可能做美而好的事,即使他们试着去做,也是要失败的。

”这种观点()

A.揭示了知识对人的道德修养的重要性B.把人的认识从神灵转移到自然界

C.认为人应当通过具体的感知获得知识D.有力地批判了封建神学的世界观

24.“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

”“虽是人欲,人欲中自有天理。

”对上述朱熹关于“天理”与“人欲”的论述解读正确的是()

A.他把“天理”与“人欲”对立起来

B.体现了朱熹对现实生活的关注

C.说明理学是对传统儒学的根本否定

D.朱熹主张通过格物致知以明天理

25.下图是选自《中国历史地理》中的历代科举进士、状元的地理分布示意图。

该图反映了()

A.黄河长江流域始终是科举重心B.南宋时期都城临安的状元数最多

C.文化重心随经济重心向南迁移D.科举制演变影响了文化重心的转移

26.《论语·为政》中记载: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思无邪’(就是要归于正诚)!

”这说明()

A.《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第一部诗歌总集

B.儒家的解读强调《诗经》的社会教化作用

C.《诗经》开创了中国古典文学浪漫风格的先河

D.《诗经》,反映了宏大进取的大—统时代风貌

27.彼特拉克说:

“有人对野兽、飞禽和鱼类的事情知道得很多……而对人的本性一无所知,不知道我们从何来,往何处去,以及为什么生活,这到底有什么好处?

”这体现了他()

A.提倡人性,关注人生B.呼吁人们爱惜大自然

C.主张信仰即可得救D.公开向宗教神学挑战

28.近代西方有一位思想家主张:

“要寻找出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防御和保障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并且由于这一结合而使每一个与全体相联合的个人又只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样地自由。

”这一主张的理论依据是()

A.人民主权说B.三权分立说C.天赋人权说D.社会契约论

29.“我陷于信仰的苦恼中,不断叩问圣保罗的这句话,想弄清他的意思。

……而那段话的意思就是:

福音书表现了神的裁判,……慈悲为怀的神通过它让信仰使我们成为义人。

”这种观点()

A.要求废除天主教及其教会B.使人获得灵魂自救的自主权

C.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辩护D.为资本主义社会描绘了蓝图

30.“牛顿为工业革命创造了一把钥匙,瓦特拿着这把钥匙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大门。

”材料表明()

A.蒸汽机的改良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开始

C.科学与技术的结合推动了文明的进步

B.牛顿的经典力学理论引发了工业革命

D.科学理论发现迅速转化为工业生产力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75分)

二、非选择题:

本题共5小题,共75分。

31.(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之初兴,分王子弟,委之以士民之命,假之以杀生之权。

于是骄逸自恣,志意无厌。

鱼肉百姓,以盈其欲;报蒸骨血,以快其情。

上有篡叛不轨之奸,下有暴乱残贼之害。

虽借亲属之恩,盖源流形势使之然也。

降爵削土,稍稍割夺,卒至于坐食奉禄而已。

然其洿秽之行,淫昏之罪,犹尚多焉……是故收其奕世之权,校其从横之势,善者早登,否者早去,故下土无壅滞之士,国朝无专贵之人。

此变之善,可遂行者也。

——《后汉书·仲长统传》

材料二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中仓卒,权立九品。

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

因此相沿,遂为成法。

自魏至晋,莫之能改,州都郡正,以才品人,而举世人才,升降盖寡。

徒以冯藉世资,用相陵驾,都正俗士,斟酌时宜,品目少多,随事俯仰,刘毅所云”下品无高门,上品无贱族”者也。

——《宋书·恩悻传》

材料三东汉政府在法律上,在租赋兵徭制度中,虽然对此没有正式承认的意向表示,但是对于家族扩充田庄,占有佃客的现象却是默认了的。

曹魏的租调制,征收户调以户为准而不计人丁,为承以宗族庇荫劳动人手的特权留下了余地,是制度上行将出现重大变化的先声。

西晋的荫客制度和东晋的给客制度,可以说是对宗族的这种特权正式予以法律承认。

专制皇权毕竟有其相对的独立性,要保护自己的存在,所以在承认中还包含着数量上的限制,虽然数量限制在以后的年代总是不断地放宽。

皇权与宗族,两者关系中相冲突的一面逐渐缓和,相依存的一面则日益显露。

——田余庆《门阀政治:

皇权政治的变态》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汉初存在的社会问题、应对措施及其效果。

(5分)

(2)概括指出材料二中的现象及其成因。

(4分)

(3)综合上述三则材料,简述汉魏晋时期门阀政治的发展线索,并指出其与专制皇权之间的关系。

(6分)

32.(16分)

与我们生活最为密切的是建筑,而建筑风格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政治制度的特色。

请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太和殿(图一)俗称“金銮殿”,是明、清两朝举行大典的地方,新皇帝登极,颁发重要诏书,以及元旦、冬至、皇帝生日,发布新进士黄榜,都在这里举行庆祝仪式。

当皇帝升座时,殿前陈列的鹤、鼎、炉都升起袅袅香烟,缭绕殿宇。

殿廊下的金钟、玉馨和笙、箫、琴齐鸣,跪在丹犀和广场的文武百官山呼万岁,充满了肃穆的气氛。

材料二古希腊人也创造了一种建筑模式。

雅典人经常集会的普克尼斯山,被设计成一个半圆形的砖石建筑,支撑着容纳几千人的剧院式结构(图二)。

这种形状保证每一个参加者不仅能看到发言的人,也能看到其他出席的人。

——(美)迪耶·萨迪奇·海伦·琼斯著《建筑与民主》

材料三数百年前,爱尔兰议院模仿古希腊建筑构造了半圆形议事厅,而英国的威斯敏斯特宫内部则一直使用长方形的议事厅。

后来这两种不同形状的议事厅在实践中取得了截然不同的效果。

丘吉尔概括说:

“英国议会机构的全部特质建立在这样一个事实上,即议会下院是长方形而不是半圆形的结构。

因为长方形的会议厅更适合政党体制。

对个人来说,所谓‘左’、‘右’立场很容易改变,但穿过发言席的行为需要慎重的考虑。

——(美)迪耶·萨迪奇·海伦·琼斯著《建筑与民主》

材料四坐落于美国纽约哈德逊河口自由岛上的“自由女神像”始建于

1876年,是法国第三共和国政府送给美国作为独立战争100周年的礼物。

女神双唇紧闭,头戴光芒四射的冠冕,身着罗马古代长袍,右手高擎长达

12米的火炬,左手紧抱一部象征《美国独立宣言》的书板,上面刻着

《宣言》发表的日期“1776.7.4”字样。

脚上残留着被挣断了的锁链,

象征暴政统治已被推翻。

花岗岩构筑的神像基座上,镌刻着美国女诗人

埃玛·娜莎罗其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

“送给我你那些疲乏的和贫困的挤在一起渴望自由呼吸的大众,你那熙熙攘攘的岸上被遗弃的可怜的人群,你那无家可归饱经风波的人们,一齐送给我,我玷在金门口,高举自由的灯火。

(1)依据材料一、二,比较两处古代建筑的不同象征意义。

(4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中英国下议院“长方形的结构”凸显出怎样的政治内涵?

(4分)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近代法、美两国宪政制度的发展历程所呈现出的不同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8分)

33.(14分)

古典文学作品也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特殊史料。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文嫂方说道:

“县门前西门大老爹……家中放官吏债,开四五处铺面:

缎子铺、生药铺、绸绢铺、绒线铺,外边江湖上又走标船,扬州兴贩盐引,东平府上纳香蜡,伙计主管约有数十……家中田连阡陌,米烂陈仓,赤的是金,白的是银,圆的是珠,光的是宝……”林氏被文嫂这篇话说的心中迷留摸乱,情窦已开……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

材料二金有余了解他(周进)痛哭的原因,向众人解释:

“列位老客有所不知。

我这舍舅本来原不是生意人。

因他苦读了几十年的书,秀才也不曾做得一个,今日看见贡院,就不觉伤心起来。

”……“这也不难!

我这几个弟兄都是商人,每人拿出几十两银子借给周先生,让他捐个监生,不就能参加乡试了吗?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

材料三李赞还同样以不留情面的态度解剖自己,指责自己缺乏诚信:

“志在温饱,而自谓伯夷叔齐;质本齐人,而自谓饱道饶德。

”……如果李贽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了言行的一致,那么唯一合理的解释屯只是他在追求个性与行动的自由,而不是叛离他衷心皈依的儒家宗旨。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1)概括材料一小说中所描述的经济发展现象,并指出其影响。

(4分)

(2)材料二中反映了什么现象?

小说折射了怎样的社会问题。

(4分)

(3)综合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层面,简要评析材料三所述观点。

(6分)

34.(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用以组织19世纪的中轴,是资本主义的胜利和转型——自由主义资产阶级特有的资本主义。

这三部曲是由富有决定性的双元突破开始:

英国口寺第一次工业革命与法国和美国的政治革命。

前者在资本主义不断追求经济成长与全球扩张的带动下,创造了具有无限潜力的生产制度;后者则在互有关联的古典政治经济和功利主义哲学的补充下,建立了资本主义社会公共制度的主要模型。

材料二双元革命赋予资本主义经济十足的信心,进行其全球征服。

完成这项征服的是它的代表阶级——资产阶级,而他们所打的旗号,则是其典型的思想表现——自由主义的思想方式。

……涵盖了革命充斥的1848年到大萧条的19世纪70年代。

在这段时期,资本主义社会的前景和经济似乎比较没有问题,因为它们的实际胜利非常明显。

法国大革命所针对的“旧制度”,其政治阻力已被克服;而这些旧制度本身,看上去也正在接受一个凯歌高奏的资产阶级领导权,接受它所代表的经济、制度扣文化进步。

在经济上,原先受限于腹地狭隘所导致的各种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困难,这时已获克服,这主要得归功于工业转型的扩散以及世界市场的大幅度拓展。

在社会上,革命年代贫民爆炸性的不满情绪此时也逐渐平息。

简言之,持续而无限制的资产阶级进步的主要障碍似乎均已铲除,因而其内部矛盾所造成的可能困难,一时间似乎还不致引起忧虑。

在欧洲,这个时期的社会主义者和社会革命分子,似乎较任何其他时期都少。

材料三因此,1880年时,我们所面对的不完全是一个单一的世界,而是一个由两部分所合成的全球体系:

一部分是已开发的、具有主宰性的、富有的;另一部分是落后的、依赖的、贫穷的。

然而,即使是这样的说法也很容易导致误解。

第一(较小的)世界,虽然其内部的差异悬殊,却因历史的关系而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共同支柱;而(大得多的)第二世界,除了其与第一世界的关系——也就是其对第一世界可能或实际的依赖——以外,几乎不存在任何可促成其走向一致的因素。

——以上材料均摘自(英)霍布斯鲍姆<帝国的年代:

1875—1914)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末期西方世界的变化。

(10分)

(2)简要评述材料三中的“两个世界”理论。

(4分)

35.(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希腊全境是千形万态的海湾,这地方普遍的特质便是划分为许多小的区域,同时各区域问的关系和联系又靠大海来沟通。

我们在这个地方碰见的是山岭,狭窄的平原,小小的山谷和河流;这里并没有大江巨川,没有简单的平原流域。

这里山岭纵横,河流交错,结果没有一个伟大的整块。

——黑格尔《历史哲学》

……在爱琴海区域进行过广泛的海上扩张。

在昔克拄底群岛、罗得斯岛、甚至在小亚细亚沿岸、米利都一带都有米诺斯的殖民地和商站。

米诺斯人用自己的帆和桨驱动的快速船,深入到古代地中海最遥远的角落。

——库兹辛主编《古希腊史》

材料二易于耕种的纤细黄土、能带来丰沛雨量的季候风和时而润泽大地、时而泛滥成灾的黄河,是影响中国命运的三大因素。

……于是公元前1000年,中国社会即已在文化上表现出均匀一致。

它的基层细胞的组织与小块耕地的操作结下不解之缘,也表现出家族的团结。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三人有恒言,皆日“天下国家”。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孟子·离娄上》

跨海移民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不同种族体系的大混合,因为必须抛弃的第一个社会组织是原始社会里的血缘关系。

一个船只能装一船人,而为了安全的缘故,如果有许多船同时出发到异乡去建立新的家乡,很可能包括不同地方的人——这一点同陆地上的迁移不一样,在陆地上可能是整个的血族男女老幼家居杂物全装在牛车上一块儿出发,在大地上以蜗牛的速度缓缓前进。

……他们在海洋上“同舟共济”的合作关系,在他们登陆以后好不容易占据了一块地方要对付大陆上的敌人的时候,他们一定还和在船上时候一样把那种关系保存下来,这时,同伙的感情会超过血族的感情,而选择一个可靠领袖的办法也会代替习惯的传统。

跨海移民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原始社会制度的萎缩,这种制度大概是一种没有分化的社会生活的最高丧现,它这时还没有由于明晰的社会意识形态而在经济、政治、宗教和艺术的不同方面受到反射,这是不朽的神和他的那一群的组织形式。

凡是不能经受这段海程的事物都必须留在家里,而许多东西——不仅是物质的——只要携带出走,就说不定必须拆散,而以后也许再也不能复原了。

——(英)阿德诺·汤因比《历史研究》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分析中西方早期文明的自然环境差异及其所形成的文明类型。

(6分)

(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西方古代早期文明的特点,简要阐述并论证自己的观点。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语言通顺。

)(10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