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家炳会考复习资料必修1.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249683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7.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田家炳会考复习资料必修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田家炳会考复习资料必修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田家炳会考复习资料必修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田家炳会考复习资料必修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田家炳会考复习资料必修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田家炳会考复习资料必修1.docx

《田家炳会考复习资料必修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田家炳会考复习资料必修1.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田家炳会考复习资料必修1.docx

田家炳会考复习资料必修1

高二历史学业水平考试要点解读(必修一)

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分封制

1、西周分封制的实施

(1)目的:

为了进行有效统治;扩展周的统治范围

(2)主要推行者:

周武王、周公旦

(3)受封者:

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后代(大多数是同性子弟,他们多被分封到重要地区)

(4)受领内容:

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土地和人民

2、内部等级制度的形成

(1)基础:

(权力义务关系)诸侯的义务和卿大夫和士向上一级承担作战等义务

(2)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等级关系:

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3、作用:

(1)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2)西周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3)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国家政权也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

4、分封制的衰落

(1)原因:

诸侯势力的壮大

(2)表现:

王权衰弱

二、宗法制

1、目的:

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实质:

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3、特点:

用父系血缘的亲疏关系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4、内部关系

(1)大宗和小宗

(2)周王的地位:

周王是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最高领袖

5、作用:

宗法制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

1、皇帝制

(1)定作“皇帝”为尊号。

从此,“皇帝”成为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谓,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2)总揽大权:

任免官吏;调动军队

(3)特征:

皇位世袭显示了权力的不可转移,皇权至上显示了地位的不可僭越

2、中央政权组织

(1)三公九卿制

(2)决策程序:

朝议制度

二、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1、郡县制的推行

(1)春秋战国的郡县制

(2)秦朝推行郡县制:

李斯建立,全国推行;全国分36郡,中央政府直接管辖

2、地方官僚机构

(1)郡守

(2)县令和县长

3、作用:

四、影响:

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1)背景:

汉初郡县、封国并存

(2)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统归郡管辖

(3)结果:

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1)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并完善:

唐朝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

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

(2)影响:

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3、科举制的形成、发展及影响

(1)形成:

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2)完善:

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3)影响:

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4、北宋中央集权发展的表现

(1)军事上,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有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2)行政上,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3)财政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5、元朝的行省制度

(1)行省制度的实施:

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除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

(2)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当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节制。

(3)影响:

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一、宰相制度的废除

1、原因

(1)客观原因:

明初沿袭元朝制度,中央设立中书省,左右丞相统辖六部

(2)主观原因:

明太祖认为这种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

2、废除宰相制度

(1)以某犯罪诛杀胡惟庸

(2)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3)下令以后不许再立丞相

3、影响:

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二、明成祖:

明成祖在位时,选拔翰林院官员作为大学士,入值文渊阁,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由此出现。

三、清朝军机处的设置

(1)设立:

雍正帝为办理西北军务,在宫内设置军机处。

(2)职能:

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有皇帝裁决;草拟诏书—皇帝审批

3、作用:

军机处的设置,不仅提高了行政效率,能快速处理各种文书,而且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

 

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1、梭伦改革的影响:

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2、克里斯提尼改革的影响:

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公民参政权空前扩大,雅典的民主政治确立起来。

3、伯利克里改革的内容和影响

(1)内容:

成年男性公民可以担任几乎一切官职。

他们可都可以参加公民大会,商定城邦重大事务。

五百人议事会的职能也进一步扩大。

陪审法庭成为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

鼓励公民积极参政,向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

为吸引公民观赏戏剧,还特意为公民发放“观剧津贴”。

(2)影响:

进步性——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民主氛围创造的空间,是雅典在精神文化文化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局限性——雅典民主仅限于占城邦人口小部分的男性公民。

妇女、外邦人、广大奴隶而已,民主却是遥不可及。

雅典民主只是“成年男性公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

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

1、《十二铜表法》的地位:

标志着成文法诞生。

2、《民法大全》的地位:

标志着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

三、罗马法的影响

1、维系统治

(1)罗马法是罗马统治的有力支柱

(2)稳固了帝国的统治

(3)维护了奴隶制度

2、影响后世

(1)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

(2)反对封建制度、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力武器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1、《权利法案》的内容和影响

(1)内容:

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了国王的权利,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权力。

(2)影响:

君权神授遭到否定;议会不但掌握制定法律的权力,还可以监督政府和决定重大的经济政策;君主立宪制确立

2、英国的责任内阁制

(1)形成:

多数党实际控制了政权;国王不再出席内阁会议

(2)内阁制的特点:

内阁:

组成—首脑是首相,内阁成员是各部大臣;内阁成员集体负责,与首相共进退;对议会负责;

首相:

产生—多数党领袖被国王任命为首相;地位—掌握国家的行政大权,又通过议会掌握立法权

内阁与首相的关系:

第8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1、1787年宪法的制定主要内容、特点

(1)国家机构形式(联邦制):

原则—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分配—联邦政府和各州;特点—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2)政体(共和制):

三权分立;作用—三者独立平等,互相制约

特点:

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宪法,强调加强国家权力,又在权力结构中突出“分权与制衡”原则,避免权力过于集中

2、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结构和特点

第9课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1、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的标志:

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通过,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共和政体。

2、德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的标志:

德意志宪法颁布,确立了德国君主立宪制。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1、《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1)割地——香港岛;

(2)赔款——2100万银元;(3)开放通商口岸——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4)协定关税

2、鸦片战争的影响:

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屈辱和深重灾难。

从此,中国的大门被迫打开,外患接踵而至,主权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

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国家。

3、《天津条约》的内容:

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沿海沿江十处通商口岸;赔偿英法巨额白银;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和传教;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通航等。

4、《北京条约》的内容:

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对英、法赔款各增至800万两。

5、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大片领土,主权受到更加严重的侵害。

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

1、1851年金田起义

2、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

3、《天朝田亩制度》的主要内容及其评价

(1)内容:

已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凡土地;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

评价:

《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

(1)进步性:

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2)局限性:

它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

4、《资政新篇》的内容及其评价

(1)内容:

政治——向西方学习,以法治国,官吏由公众选举;经济——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教育——开始新式学堂。

(3)评价:

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但迫于当时形势,未能实行。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1、甲午中日战争中的主要战役:

平壤战役;黄海战役;辽东战役;威海卫战役

2、《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内容:

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内地免收内地税。

3、影响:

《马关条约》是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

巨额赔款,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新的通商口岸的开辟,是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在《马关条约》的刺激下,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3、八国联军侵华的时间:

1900年

4、《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对中国的影响

(1)内容:

(1)主要内容:

清政府赔偿各国白银共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9.8亿两,以______和_____作抵押;在___________设立“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______到_________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惩办_________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改总理衙门为_______,位居六部之上。

(2)影响:

是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又一个不平等条约,清政府堕落为“___________”,此条约的签订标志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3课辛亥革命

一、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1、条件:

(1)阶级基础——清末改革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一些条件;

(2)思想——西方资本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3)组织——以孙中山的兴中会为代表的民主革命团体建立

2、同盟会成立:

时间——1905年;地点——日本东京;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性质——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二、武昌起义的时间和中华民国成立的时间、地点

1、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

2、1912年元旦,孙中山宣誓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

 

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1、内容:

(1)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2)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3)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4)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

2、历史意义:

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四、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是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

从此,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一、五四运动的时间及其历史意义

1、五四运动爆发:

1919年5月4日

4、五四运动的意义

(1)性质:

是一次彻底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2)主体:

青年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是主力

(3)马克思主要传播

(4)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

二、中国共产党诞生

(一)条件

1、马克思主义传播和工人运动相结合

2、陈独秀和李大钊酝酿建党和共产国际的帮助

(二)中共一大

1、一大召开

(1)时间——1921年

(2)地点——上海;浙江嘉兴南湖游船上(3)代表——毛泽东、董必武等13人

2、内容:

确定党的名称;通过党的纲领;决定今后党的中心工作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成立党的中央机构

3、意义:

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三、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的标志:

1914年中国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形成

四、北伐战争的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

一、南昌起义、秋收起义时间和领导人

1、南昌起义:

时间——1927年8月1日;领导人——周恩来、贺龙等;

2、秋收起义:

时间——1927年9月;领导人——毛泽东

二、八七会议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1、内容:

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决定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

2、意义:

给处于思想紊乱、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三、红军长征的时间和历史意义

1、长征开始:

1934年10月,中央机关和红军

2、1935年,中央红军到达陕北

3、1936年,三大主力红军会师

4、长征胜利的意义:

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成为激励党和人民继续前进的巨大动力。

红军长征一结束,革命新局面就开始了。

四、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1、遵义会议召开:

1935年,贵州遵义

2、内容:

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的“左”倾军事路线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3、意义:

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第16课抗日战争

一、九一八事变和卢沟桥事变发生的时间、影响

1、九一八事变:

1931年9月18日,东北三省沦陷

2、卢沟桥事变:

1937年7月7日,成为全国抗日战争的开端

二、国民政府正面战场抗战

1、抗战初期四次大会战:

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平型关战役;徐州会战——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

2、相持阶段主要战役:

百团大战;中国远征军滇缅战场

三、日军的滔天罪行

(一)1937年12月,南京大屠杀

(二)潘家峪惨案

(三)日军“七三一部队”暴行

四、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

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第17课解放战争

1、重庆谈判

(1)背景: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一面准备发动内战,一面迫于国内外要求和平压力,特别是内战准备尚未完成,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

(2)为争取和平,1945年,毛泽东等赴重庆

(3)《双十协定》规定:

和平建国,坚决避免内战,召开政协会议,保证人民权利等

2、战略反攻开始的标志:

1947年,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序幕。

3、三大战役的名称及其影响:

辽沈、淮海、平津战役三大战役共歼灭或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从战争的规模和取得的战果上看,在中国战争史乃至世界战争史上都是空前的。

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

4、渡江战役的意义:

1949年4月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

5、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结束了中国近代百年来屈辱的历史,迎来了一个人民期盼已久、独立自主的新中国。

是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胜利。

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

也是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第五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第18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一、空想社会主义与工人的觉醒

1、《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

(1)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2)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发展

3、意义:

(1)标志着马克思主要诞生

(2)从此,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

二、巴黎公社成立的历史意义:

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学说,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第19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一、二月革命的性质、结果

1、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结果

(1)推翻了统治俄国长达三百多年的罗曼洛夫王朝

(2)两个政权同时并存: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工兵代表苏维埃

二、四月提纲的主要内容:

提出将俄国革命从资本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

三、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1)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2)十月革命成功地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上打开了一个缺口,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

(3)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革命斗争。

(4)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也为俄国的社会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

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

1、新政协的召开1949年9月,北平

2、代表的广泛性

3、内容

(1)《共同纲领》确立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新型国家的架构,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2)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4、影响: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主要内容:

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3、影响:

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1、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基本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奠定了基础

三、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及意义

1、法律依据

(1)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

(2)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设立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由当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利

3、意义

(1)民族自治区的建立:

(2)影响:

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也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第21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一、“文化大革命”时期民主法制遭到践踏的主要表现

1、法律制度的破坏

2、社会秩序的破坏

3、民主制度的中断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方针和主要成就

(一)新时期法制建设方针

1、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平凡冤假错案

(二)全面立法工作开展

1、全面立法工作的进行

2、全国人大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一)两岸关系又敌对到缓和

1、两岸隔离敌对状态

2、《告台湾同胞书》

(二)“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1、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

2、内容

(三)完成祖国统一的基本方针: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二、香港、澳门的回归的时间及意义

(一)香港回归

1、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1997年7月1日

2、意义:

(1)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

(2)为澳门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二)澳门回归:

1、回归:

1999年12月20日

2、意义:

澳门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三)“九二共识”

(1)九二共识的提出:

1992年海基会和海协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的重要共识

(2)意义:

这话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第13课新中国的初期的外交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和影响

1、提出:

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

1、内容: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补侵犯、互补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2、意义: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二、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

1954年日内瓦会议

三、万隆会议

(1)亚非会议的召开:

1955年

(2)周恩来鲜明地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3)意义:

加强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联系,会后,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

一、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恢复

(一)背景:

美国采取抵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策;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

(二)26届联大:

1971年,第26届联大通过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包括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三)作用:

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

(一)中美关系正常化

1、背景

(1)美国实行敌视中国的政策

(2)20世纪70年代初,世界局势发生重大变法

2、中美关系正常化

(1)1971年,基辛格访华

(2)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联合公报》

(3)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3、影响:

中美两国结束了二十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上正常化

(二)中日建交

1、背景:

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促进了中日建交

2、1972年,中日签署了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

三、新时期我国外交建树的主要表现

(一)新时期外交政策的目标:

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二)多边外交:

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三)地区性组织: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四)睦邻友好关系:

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

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

1、冷战的含义

(1)主体: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2)对象:

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

(3)方式:

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

2、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

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成立,从此,欧洲出现了北约和华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