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三年级数学上册第10单元总复习教案设计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248082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83.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三年级数学上册第10单元总复习教案设计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学年三年级数学上册第10单元总复习教案设计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学年三年级数学上册第10单元总复习教案设计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学年三年级数学上册第10单元总复习教案设计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学年三年级数学上册第10单元总复习教案设计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三年级数学上册第10单元总复习教案设计新人教版.docx

《学年三年级数学上册第10单元总复习教案设计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三年级数学上册第10单元总复习教案设计新人教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三年级数学上册第10单元总复习教案设计新人教版.docx

学年三年级数学上册第10单元总复习教案设计新人教版

第十单元总复习

单元教学总述

本单元将对本册书所学的有关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等知识进行全面地、系统地复习。

包括对数学知识的整理和对学习中有趣事情的回顾两个方面。

对数学知识的整理先让学生独立回顾,再通过交流共同总结、梳理本学期所学的知识,促进认知结构的形成与优化。

对学习中有趣事情的回顾包含两方面内容:

一是对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获得的基本方法、活动经验的回顾;二是对学习过程中有意思、有兴趣内容的回顾。

复习时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学习方法和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方法策略的用处及学习数学的乐趣,同时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1.掌握三位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及相应的估算和验算方法。

2.掌握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进行一位数乘两、三位数的笔算及估算。

3.知道分数的各部分名称,会读写分数及比较分数的大小,并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能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4.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它们的周长公式,并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

5.理解“倍”的概念,会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及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重 点 1.掌握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笔算方法。

2.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3.理解四边形的意义。

4.理解“倍”的两种不同意义。

5.掌握简单的分数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

难 点 1.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2.能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3.能正确解答有关“倍”的应用题。

4.解决集合问题。

时、分、秒和质量单位的认识1课时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1课时

数与代数倍的认识1课时

多位数乘一位数1课时

总复习分数的初步认识和集合问题1课时

图形与几何1课时

课时教学设计

1.数与代数

时、分、秒和质量单位的认识

学科:

数学年级:

三年级册次:

上学校:

教师:

课题

时、分、秒和质量单位的认识

课型

复习课

计划学时

1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复习时间单位与质量单位的知识。

结合实例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这些单位的意义,并感受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承前启后

时、分、秒和质量单位的认识→整理复习→综合应用

教学目标

1.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它们之间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计算和估算。

2.认识质量单位吨,掌握质量单位之间的进率,能正确进行质量单位间的换算。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重难点

重点:

熟记时、分、秒之间的进率及吨与千克之间的进率,能够正确地进行时间单位及质量单位之间的换算。

难点:

能够正确使用时间单位和质量单位,并能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化解措施

引导复习,巩固应用

教学设计思路

时、分、秒→吨和千克的认识→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

PPT课件

考点

出示题目

分析解答

同步检测

考点1:

 时、分、秒。

填一填。

3时=(  )分

6分=(  )秒

1时-25分=(  )分

80秒=(  )分(  )秒

分析:

此题是关于时间单位的换算与计算。

因为1时=60分,所以3时里面就有3个60分;因为1分=60秒,所以6分里面就有6个60秒;1时-25分,应先将1时转化成分再计算;80秒里面有几个60秒就是有几个1分。

解答:

180 360 35 1 20

1.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

120分=

(2)时

5分=(300)秒

4时=(240)分

180秒=(3)分

360分=(6)时

90秒=

(1)分(30)秒

1时-40分=(20)分

明明和丽丽利用双休日帮助邻居李奶奶打扫卫生。

他们从下午3:

30开始劳动,一直到下午4:

20才结束。

他们打扫卫生用了多长时间?

分析:

这是一道求经过时间的问题。

解决此类问题可以用结束时间减去开始时间。

解答:

4时20分-3时30分=50分

2.再过20分钟,飞往成都的飞机就要起飞了。

在右图中画出飞机的起飞时间。

自己画一画

考点2:

吨和千克的认识。

 

在○里填上“>”或“<”。

3500千克○3吨    14吨○1400千克

7000克○7吨

分析:

每组数的单位不同,可以先把它们化成单位相同的数,再进行比较。

如比较3500千克和3吨时,可以把3吨化成3000千克,再与3500千克进行比较;比较14吨和1400千克时,可以把1400千克化成1吨400千克,再与14吨进行比较;比较7000克和7吨时,可以把7000克化成7千克。

解答:

>> < 

3.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

5千克=(5000)克

18000克=(18)千克

36吨=(36000)千克

6吨=(6000)千克

9000千克=(9)吨

1吨-600千克=(400)千克

2800千克-800千克=

(2)吨

一艘载质量为4吨的货船能一次将下面这批货物运完吗?

分析:

要判断这艘货船能否一次将这批货物运完,就要先求出货物的总质量,再与4吨进行比较。

如果货物的总质量小于或等于4吨,那么就能一次运完,否则就不能一次运完。

解答:

600×6=3600(千克) 4吨=4000千克

3600<4000 能一次将这批货物运完。

4.水果店有苹果40千克,橙子比苹果多8千克,橙子有多少千克?

两种水果一共有多少千克?

40+8=48(千克)

40+48=88(千克)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引导学生回顾总结。

2.教师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时、分、秒和质量单位的认识

1时=60分 1分=60秒

每相邻两个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

1千克=1000克 1吨=1000千克

每相邻两个质量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

经过的时间=结束时间-起始时间

培优作业

如果1头小象+5匹马=4吨,2头小象+5匹马=6吨,那么1头小象重多少吨?

1匹马重多少千克?

1头小象重2吨,1匹马重400千克

名师点睛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对知识的应用,列举一些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对所学的计量单位有具体的感性认识,并结合实例让学生回顾问题的解决过程,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从而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学科:

数学年级:

三年级册次:

上学校:

教师:

课题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课型

复习课

计划学时

1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复习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知识。

设计习题的目的在于复习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口算、估算、笔算及验算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承前启后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整理复习→综合应用

教学目标

1.掌握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估算方法,并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3.理解验算的意义,会对加法和减法进行验算。

4.体会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感受数学知识的魅力。

重难点

重点:

培养计算能力和估算能力。

难点:

掌握连续进位的加法和连续退位的减法的计算方法。

化解措施

引导复习,巩固应用

教学设计思路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计算和验算→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估算→解决实际问题→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

PPT课件

考点

出示题目

分析解答

同步检测

考点1: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计算和验算。

列竖式计算并验算。

358+446=

710-217=

分析:

笔算三位数加三位数时,要注意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

笔算三位数减三位数时,要注意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当10,加上本位上的数再减。

验算加法时,可以交换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也可以用和减去一个加数看差是否等于另一个加数。

验算减法时,可以用被减数减去差看是否等于减数,也可以用差加减数看是否等于被减数。

解答:

358+446=804

710-217=493自己列竖式计算并验算

1.填空。

(1)甲数是896,乙数是104,这两个数的和是(1000),差是(792)。

(2)今天上午有326人参观了动物园,下午有673人参观了动物园,今天共有(999)人参观了动物园。

考点2: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估算。

光明小学组织学生去看戏剧,一年级有197个学生,二年级有189个学生。

剧院里有400个座位,这个两个年级的学生能同时坐下吗?

分析:

要想知道两个年级的学生能不能同时坐下,只要估算一下两个年级来看戏剧的一共有多少人,再用总人数与400进行比较即可。

解答:

197接近200,189接近190。

200+190=390(人)

390<400 两个年级:

能同时坐下。

2.王叔叔一家去旅游,来回路费是194元,吃住费用是688元。

王叔叔大约带多少钱比较合适?

194+688≈900(元)

考点3:

解决实际问题。

某工程队修一条路,上午修了353米,下午比上午多修了80米,全天共修了多少米?

分析:

画线段图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

解答:

下午修的米数:

353+80=433(米)

全天共修的米数:

353+433=786(米)

3.三

(1)班有男生22人,女生20人。

(2)班的学生比三

(1)班多3人。

(1)三

(1)班有学生多少人?

22+20=42(人)

(2)三

(2)班有学生多少人?

42+3=45(人)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引导学生回顾总结。

2.教师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计算方法:

笔算三位数加三位数时,要注意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笔算三位数减三位数时,要注意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当10,加上本位上的数再减。

验算方法:

验算加法时,可以交换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也可以用和减去一个加数看差是否等于另一个加数;验算减法时,可以用被减数减去差看是否等于减数,也可以用差加减数看是否等于被减数。

画线段图解决问题的好处:

可以将题中的数量关系清晰地表示出来,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和准确度。

陪优作业

张叔叔有526枚邮票,如果他给李叔叔79枚邮票,李叔叔的邮票就和张叔叔同样多。

李叔叔原来有多少枚邮票?

画出线段图:

526-79-79=368(枚)

名师点睛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对数与代数内容的安排,小学阶段笔算加、减法的最高要求就是三位数加、减法的笔算,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这部分内容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估算能力和选择合适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复习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巩固计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倍的认识

学科:

数学年级:

三年级册次:

上学校:

教师:

课题

倍的认识

课型

复习课

计划学时

1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复习有关倍的知识。

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准确地理解“倍”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解题方法。

承前启后

倍的认识→整理复习→综合应用

教学目标

1.明确“倍”是两种数量间的一种关系,正确建立倍的概念。

2.会用“倍”的知识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观察、动脑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重难点

重点:

建立“倍”的概念,能用“倍”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

理解“倍”的本质意义。

化解措施

引导复习,巩固应用

教学设计思路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

PPT课件

考点

出示题目

分析解答

同步检测

考点1: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一双鞋的价钱是一双袜子的9倍,买一双鞋要多少元?

分析:

一双鞋的价钱是一双袜子的9倍,求一双鞋的价钱,就是求4的9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解答:

4×9=36(元)

1.小明今年12岁,妈妈的年龄是小明的3倍,妈妈今年多少岁?

12×3=36(岁)

考点2: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一顶帽子的价钱是一双袜子的几倍?

分析:

一顶帽子24元,一双袜子4元,求一顶帽子的价钱是一双袜子的几倍,就是求24里面有几个4,用除法计算。

解答:

24÷4=6

2.商店开业挂彩灯,黄灯有72盏,黄灯的数量是红灯的4倍,红灯有多少盏?

72÷4=18(盏)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引导学生回顾总结。

2.教师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倍的认识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区别:

(1)意义不同;

(2)计算方法不同;

(3)“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有单位名称,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没有单位名称。

陪优作业

24个小朋友吃晚饭,每人用一个饭碗,平均3个人共用一个菜碗,饭碗的个数是汤碗的4倍,这顿晚饭一共用了多少个碗?

24÷3=8(个) 24÷4=6(个) 24+8+6=38(个)

名师点睛

“倍”的认识是后面继续学习乘法和除法计算的基础,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好。

本节复习课重点关注以下两个方面:

一、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价值。

二、关注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多位数乘一位数

学科:

数学年级:

三年级册次:

上学校:

教师:

课题

多位数乘一位数

课型

复习课

计划学时

1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复习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知识。

这部分内容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并掌握其计算方法,能够比较熟练地笔算、估算多位数乘一位数,并能解决有关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实际问题。

承前启后

多位数乘一位数→整理复习→综合应用

教学目标

1.理解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并掌握其计算方法。

2.能够比较熟练地笔算、估算多位数乘一位数。

3.能够解决有关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实际问题。

重难点

重点:

熟练地口算、笔算、估算多位数乘一位数。

难点:

能解决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实际问题。

化解措施

引导复习,巩固应用

教学设计思路

口算乘法→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

PPT课件

考点

出示题目

分析解答

同步检测

考点1:

口算乘法。

直接写出下列算式的得数。

80×3=   

100×5=  

6×300=  

2×200=  

400×7=

分析:

口算多位数乘一位数,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因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得数的后面添上几个0。

解答:

24050018004002800

1.口算。

150×2=300

110×8= 880

400×21=8400

230×3=690

1000×7=7000

考点2:

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

笔算下面各题。

375×3=

407×6=

760×5=

分析:

计算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依次去乘三位数每一位上的数,哪一位上的乘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每一位相乘时,如果有进位数,千万不要忘记加上。

计算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时,可以先用一位数去乘0前面的数,再看因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解答:

1125   2442  3800

2.列竖式计算。

234×4=936

523×5= 2615

718×4=2872

208×6=1248

竖式略

考点3:

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

食堂李师傅要到粮店买8袋面粉,每袋68元。

大约需要多少钱?

分析:

此题求大约需要多少钱,并不要求计算出准确值,只要估算出大致结果即可。

因为68接近70,所以估算时可以把68看作70来计算。

解答:

68×8≈560(元)

3.估算。

49×8≈400

87×6≈540

198×8≈1600

803×5≈4000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引导学生回顾总结。

2.教师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多位数乘一位数

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因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得数的后面添上几个0。

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

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依次去乘三位数每一位上的数,哪一位上的乘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每一位相乘时,如果有进位数,千万不要忘记加上。

计算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时,可以先用一位数去乘0前面的数,再看因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

先把多位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十、整百数,再进行计算。

陪优作业

一列火车有10节车厢,其中9节都有110个座位,另外1节有100个座位,这列火车一共有多少个座位?

110×9+100=1090(个)

名师点睛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广泛收集各种类型的习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答,开阔学生的思路,促进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通过单项复习、综合复习,为学生提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分数的初步认识和集合问题

学科:

数学年级:

三年级册次:

上学校:

教师:

课题

分数的初步认识和集合问题

课型

复习课

计划学时

1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针对分数知识的复习,通过复习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分数的意义,体会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就是几分之一,这样的几份就是几分之几,都可以用分数表示,并能应用分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承前启后

分数的初步认识和集合问题→整理复习→综合应用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对分数的认识,理解分数的意义。

2.能正确、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3.会用图示法表示集合问题。

4.经历用分数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难点

重点:

1.理解分数的意义,能熟练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2.结合图示解决集合问题。

难点:

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化解措施

引导复习,巩固应用

教学设计思路

分数的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比较→简单的分数加、减法→集合问题→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

PPT课件

考点

出示题目

分析解答

同步检测

考点1:

分数的初步认识。

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阴影部分。

分析:

先数准每幅图是把1个整体平均分成了几份,把平均分成的份数作为分母;再数一数每个整体中阴影部分占几份,把阴影部分所占的份数作为分子。

解答:

1.填一填。

(1)把一个苹果平均切成六块,每块是这个苹果的(六)分之

(一),写作(

)。

(2)六分之五写作(

);读作(六分之五)。

考点2:

分数的大小比较。

比较大小。

分析:

比较分数的大小,分子相同看分母,分母相同看分子。

分子是1的两个分数,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分母相同,分子大的分数比较大。

解答:

>< =

2.比较大小。

答案:

><><

考点3:

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一块菜地种蔬菜的情况如下图:

(1)种的白菜和萝卜一共占这块菜地的几分之几?

(2)这块菜地还剩几分之几没种菜?

分析:

菜地被平均分成了8份,其中白菜占

;萝卜占

要求两种蔬菜一共占几分之几,用加法计算;要求这块菜地还剩几分之几没种菜,用1减去已经种的几分之几。

解答:

(1)

(2)1-

3.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8块,小明吃了1块,剩下的是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考点4:

集合问题。

学校乐器队有42人,会拉小提琴的有28人,既会拉小提琴又会弹电子琴的有16人,没有两种乐器都不会的人。

会弹电子琴的有多少人?

分析:

会拉小提琴的人数+会弹电子琴的人数-两种乐器都会的人数=总人数。

解答 42-28+16=30(人)

4.三年级有214人去旅游,带面包的有167人,带方便面的有198人,每人至少带这两种食品中的一种,这个年级中两种食品都带的有多少人?

167+198-214=151(人)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引导学生回顾总结。

2.教师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分数的初步认识和集合问题

分数的初步认识

(1)分数的意义。

(2)分数的大小比较:

比较分数的大小,分子相同看分母,分母相同看分子。

(3)分数加、减法:

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计算1减几分之几时,先把1写成与减数分母相同的分数,再计算。

集合问题的解题方法:

参加A活动的人数+参加B活动的人数-两项活动都参加的人数=参加活动的总人数。

陪优作业

如下图,两块木板重叠放在一起长72米,其中一块木板长45米,重叠部分长12米,另一块木板长多少米?

72-45+12=39(米)

名师点睛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借助“维恩图”解决问题的方法,感受集合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2.图形与几何

学科:

数学年级:

三年级册次:

上学校:

教师:

课题

图形与几何

课型

复习课

计划学时

1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复习四边形的特征、周长的知识。

复习这部分内容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及它们之间的进率,理解周长的概念,并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使学生在感受图形之间联系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承前启后

图形与几何→整理复习→综合应用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分米、毫米和千米,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并能正确进行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2.认识四边形的概念及特征。

3.理解周长的概念,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重难点

重点:

了解长度单位的进率及它们之间的换算;理解周长的概念,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难点:

能够灵活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化解措施

引导复习,巩固应用

教学设计思路

长度单位及它们之间的进率→四边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及正方形的特征→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

PPT课件

考点

出示题目

分析解答

同步检测

考点1:

长度单位及它们之间的进率。

单位换算。

4千米=(  )米

5米=(  )分米 

70厘米=(  )分米

6厘米=()毫米

分析:

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解答:

400050760

1.在动物运动会上,小灰兔参加的是2千米长跑比赛。

它已经跑了1500米,还剩多少米没跑?

2千米=2000米

2000-1500=500(米)

考点2:

四边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及正方形的特征。

填一填。

(1)四边形的特点:

有(   )条直的边,有(   )个角。

 

(2)平行四边形的()边相等,()角相等。

 

(3)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特殊的(     )。

分析:

四边形是由4条边围成的平面图形。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长方形、正方形都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解答:

(1)44

(2)对对

(3)平行四边形

2.数一数,填一填。

上图,有(5)个平行四边形。

考点3: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下图中小正方形的边长是10厘米,大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单位:

厘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