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高三语文一模汇编文言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246548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5.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高三语文一模汇编文言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北京高三语文一模汇编文言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北京高三语文一模汇编文言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北京高三语文一模汇编文言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北京高三语文一模汇编文言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高三语文一模汇编文言文.docx

《北京高三语文一模汇编文言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高三语文一模汇编文言文.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高三语文一模汇编文言文.docx

北京高三语文一模汇编文言文

丰台一模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3题。

二友堂记

胡铨

上方侧席高人,起左史福唐李公弥逊于钓筑间[1]。

将大用,会告饥,而庐陵特甚,诏公作牧,以字罢瘵[2]。

既至,栉垢爬痒[3],民获苏,郡以大理。

则求所以慰惫懑者,于是视庐之偏,得古松蔚然,对植以竹,开轩其下,榜曰“二友”,且为松竹主人,命郡人胡铨志之。

仆曰:

“公山林十有三年,穷崖怪壑,家猿狖而宫鱼龙,宜于林木饱闻而厌观者,岂少此二物哉?

是盖有说焉。

孔子曰:

‘巧言令色,鲜矣仁。

’夫能牧养小民,惠于鳏寡,必刚毅不回之士,盖刚则不夺于欲。

故曰:

‘枨也欲,焉得刚!

’而《书》则曰:

‘刚而无虐。

’惟无虐为无欲,惟不欲可以言刚,惟刚故能行仁。

公独有取于松竹焉者,非以其德全于刚邪?

“方公闲于簿书,日哦其间,见夫檀栾胶葛[4],泠风薄人,清阴澡虑,则思所以大庇我民,以浣以濯。

见夫落落高标,陵轹[5]霜雪,有不可犯之色,则思所以上列利病,与当途要人争可否而不折;见夫幽姿劲质,鸾鹄对峙而不受燕雀,则思所以击奸尚贤,使君子有所恃,而小人有所畏。

卒之雨旸以时,物物得职,威令神行,惠泽以流,仁周乎骫[6]桑,义高乎偃柏,曾不旬岁而民和年丰,是岂巧言令色、四体若无骨者所能乎?

“至若心远地偏,境与意合,万事不到胸次,听号钟之松风,挹寒塘之竹露,道历物表[7],便有濠濮间趣。

回视轩冕[8],所谓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是故可友而不可屈。

“虽然,公将羽仪天朝,固不能屈之使卑。

卓然特立,临大节而不可夺,以措天下于泰山之安。

则岂惟无愧二友,实丘壑夔龙之友。

(取材于《澹庵文集》卷三)

注释:

【1】钓筑间:

指隐居生活。

【2】罢瘵:

困苦穷乏之民;罢,通“疲”。

【3】栉垢爬痒:

清除弊政,理顺民心。

【4】檀栾胶葛:

林木秀美错杂。

【5】陵轹:

压倒。

【6】骫:

盘曲。

【7】道历物表:

思想超越客观事物之外。

【8】轩冕:

指官位爵禄。

8.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会告饥,而庐陵特甚会:

恰逢

B.以字罢瘵字:

使……休养生息

C.泠风薄人薄:

浅薄

D.固不能屈之使卑固:

本来

9.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郡以大理对植以竹

B.家猿狖而宫鱼龙而小人有所畏

C.枨也欲,焉得刚公独有取于松竹焉者

D.盖刚则不夺于欲方公闲于簿书

10.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二友堂主为李弥逊,二友堂中的“二友”指的是松和竹,为二友堂主撰写这篇记

的是他的同郡人胡铨。

B.文章对刚毅不回的气节之士表达了赞赏和推崇之意,但也指出了他们在进取和隐逸之间取舍上的矛盾。

C.文章阐述了无虐、无欲、刚三者与行仁之间的关系:

前者是后者的前提条件,后者是前者的必然结果。

D.作者认为,二友堂主与有风骨精神的松竹为邻是以物寄托志趣,目的在于培养和激励自己的浩然正气。

11.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4分)

①宜于林木饱闻而厌观者,岂少此二物哉?

②临大节而不可夺,以措天下于泰山之安。

12.有人评价本文“善以化用表己之意”,即将他人作品中的语句转化,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以表达自己的意思。

请找出两个这样的例子并解说“己意”。

(6分)

13.松竹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请综合文中相关信息和下面的补充资料,概述“古人松竹梅崇尚”的表现及原因。

(5分)

子曰: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论语·子罕》

古之君子,行无友,则友松竹;居无友,则友云山。

余无友,则友古之友松竹,友云山者。

——明·陈继儒《小窗幽记》

到深秋之后,百花皆谢,惟有松竹梅花,岁寒三友。

——明·无名氏《渔樵闲话》

 

朝阳一模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3题。

古称三不朽曰:

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

士非此三者,无以托于世而列于士君子之林矣。

兼之者,其命世之豪杰乎!

道德不足,则功业、文章亦足表见。

若夫希世取容,求为富贵利达而已,又何足比其数也。

我朝英贤辈出,其以道德、功业、文章名世者,代不乏人。

余尝窃高山之仰,景行先哲。

诚意伯刘公基,少通《春秋》,长务理学,尤精兵法。

会太祖定栝苍,是时吴、汉为敌,众以苏湖地饶,宜先取吴。

公密谋曰:

“汉灭,吴直囊中物耳!

宜先伐汉。

”上纳其言,灭汉取吴,因收中原。

志在澄清天下,言于上曰:

“当使纪纲振肃,而后惠政可施。

”上皆嘉纳之,累欲进公爵,公固辞不受。

公刚毅,慷慨有大节,遇急难,勇气奋发。

与金华宋濂友善,并以功名显于世。

文章二公尤著,基曰《郁离子》,濂曰《龙门子》。

宋濂始见上于金陵,问:

“世乱奈何?

”对曰:

“愿明公不嗜杀人,天下可定。

”上悦之。

郊社宗庙山川百神之典,朝会宴享律历衣冠之制,咸以委濂,屡推为开国文臣之首。

侍上多所陈说,直谅不务文饰。

上喜曰:

“卿可参大政。

”对曰:

“臣少无他长,徒以文墨议论事。

一旦授职不效,有负陛下。

”顿首力辞。

上尝廷誉公曰:

“古人太上为圣,其次为贤、为君子。

若濂,事朕十九年,口无毁言,身无饰行,宠辱不惊,始终无异,匪惟君子,抑可谓贤矣。

”公尝自言曰:

“古人为学,使心正身修,措之行事,俯仰无愧而已。

”后居青萝山,闭门著述,人罕睹其面。

方孝孺,恒以明王道为己任。

太祖尝召见,喜其举动端整。

建文即位,召为文学博士,凡将相谋议,辄资孝孺。

及靖难兵起,诏檄皆出其手。

兵既渡江,坚守誓死。

建文逊去,文皇召用,不屈。

文皇命孝孺草即位诏,悲恸彻殿,大哭且骂曰:

“死即死,诏不可草!

”文皇大怒:

“即死,独不顾九族乎?

”孝孺曰:

“便十族奈我何!

”文皇大怒,竟磔诸市。

孝孺慨然就戮,之死靡悔。

其所著述甚多,文大类苏氏,而正论过之。

此数英贤,岂非志于道德,功名不足以累其心,志于功名,富贵不足以累其心者耶!

迨今承平日久,今之士人非科第无以自见,故始为诸生,欣羡一举,不啻起渊谷、腾霄汉也;既推上矣,羡登甲第,汲汲不减诸生时;既成名矣,骎骎希冀显荣;位列公卿,犹思恩逮上世,赏延后裔。

所谓诵法圣贤者,取陈言应制科尔,甫服冠裳,辄尽弃去。

悲夫!

以是立功名且不可,何论道德!

余告门下举试不第者曰:

“君子修身善行,睹穷达显晦,不入于心,充然喜乐在我。

焉知竞进争先,戚戚穷年也!

别矣,毋令世俗驰骛之态摇惑本心。

以尔清才好学,何所不至?

所患志不立,汩外慕而损真心。

汝其以贤为师哉!

(取材于明·张瀚《松窗梦语·士人纪》)

8.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则功业、文章亦足表见表见:

显扬

B.若夫希世取容取容:

讨好取悦

C.直谅不务文饰直谅:

宽恕

D.毋令世俗驰骛之态摇惑本心驰骛:

奔走趋赴

9.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其命世之豪杰乎B.众以苏湖地饶

如其礼乐亦足以畅叙幽情

C.因收中原D.以是立功名且不可

我欲因之梦吴越犹且从师而问焉

10.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又何足比其数也

又哪值得和他们相提并论呢

B.余尝窃高山之仰,景行先哲

我曾私下仰慕德行高尚的前辈先哲

C.以尔清才好学,何所不至

凭你拥有的卓越才学,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D.汩外慕而损真心

沉迷外物因而迷失了本心

11.下列评价与文中人物,对应正确的一项是(3分)

1忠愤激发,百折不回

2既辟一代之规模,又阐一代之文章

③未尝有一言之伪,诮一人之短

A.①刘基②方孝孺③宋濂B.①方孝孺②刘基③宋濂

C.①方孝孺②宋濂③刘基D.①宋濂②方孝孺③刘基

12.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6分)

①匪惟君子,抑可谓贤矣。

②焉知竞进争先,戚戚穷年也!

13.文中三位英贤与“今之士人”相比,在立言、立功、立德三个方面的表现有哪些不同?

请以其中一位英贤为例,简要说明。

(6分)

西城一模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3分。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8-13题。

(一)

人主之治国也,莫不有法令赏罚。

是故其法令明而赏罚之所立者当,则主尊显而奸不生;其法令遂而赏罚之所立者不当,则群臣立私而壅塞之,朋党而劫杀之。

故《明法》“灭、塞、侵、壅之所生,从法之不立也。

法度者,人主之所以制天下而禁奸邪也,所以牧领海内而奉宗庙也。

私意者,所以生乱长奸而害公正也,所以壅蔽失正而危亡也。

故法度行则国治,私意行则国乱。

明主虽心之所爱而无功者不赏也,虽心之所憎而无罪者弗罚也。

案法式而验得失,非法度不留意焉。

故《明法》曰:

“先王之治国也,不淫意于法之外。

明主之治国也,案其当宜,行其正理。

故其当赏者,群臣不得辞也;其当罚者,群臣不敢避也。

夫赏功诛罪,所以为天下致利除害也。

草茅弗去,则害禾谷;盗贼弗诛,则伤良民。

夫舍公法而行私惠,则是利奸邪而长暴乱也。

行私惠而赏无功,则是使民偷幸而望于上也;行私惠而赦有罪,则是使民轻上而易为非也。

夫舍公法用私惠,明主不为也。

故《明法》曰:

“不为惠于法之内。

(取材于《管子·明法解》)

(二)

法者,天下之度量,而人主之准绳也。

县法者,法不法也;设赏者,赏当赏也。

法定之后,中程者赏,缺绳者诛。

尊贵者不轻其罚,而卑贱者不重其刑,犯法者虽贤必诛,中度者虽不肖必无罪,是故公道通而私道塞矣。

古之置有司也,所以禁民,使不得自恣也;其立君也,所以制有司,使无专行也;法籍礼仪者,所以禁君,使无擅断也。

人莫得自恣,则道胜;道胜而理达矣,故反于无为。

无为者,非谓其凝滞而不动也,以其言莫从己出也。

法者,非天堕,非地生,发于人间,而反以自正。

是故有诸己不非诸人,无诸己不求诸人。

所立于下者,不废于上;所禁于民者,不行于身。

所谓亡国,非无君也,无法也变法者,非无法也,有法者而不用,与无法等。

人主之立法,先自为检式仪表,故令行于天下。

是故禁胜于身,则令行于民矣。

取材于《淮南子·主术训》)

8.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所以牧领海内而奉宗庙也牧:

统治

 B.案其当宜,行其正理案:

根据

 C.中程者赏,缺绳者诛中:

符合

 D.法者,非天堕堕:

堕落

9.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是故其法令明而赏罚之所立者当

 A.法者,天下之度量,而人主之准绳也

 B.人主之所以制天下而禁奸邪也所以禁民,使不得自恣也

 C.行私惠而赦有罪非谓其凝滞而不动也

 D.所以为天下致利除害也夫舍公法用私惠,明主不为也

10.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明主虽心之所爱而无功者不赏也

英明君主虽然心中吝惜但无功的人也不奖赏

 B.不为惠于法之内

不会在法理之内给予恩惠

 C.县法者,法不法也

制订颁行刑法,是为了依法惩处犯法的人

 D.道胜而理达矣,故反于无为

道取胜,事理就通达了,于是就返回到无为而治的境地

11.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6分)

①夫舍公法而行私惠,则是利奸邪而长暴乱也。

(3分)

②人主之立法,先自为检式仪表,故令行于天下。

(3分)

12.请根据上面两则短文,概括“法令”对治国有何作用。

(4分)

13.同为管子的文章,下面链接材料与“材料一”,在治国问题上的观点却有所不同,请说出其不同之处,并说出你对这种不同的看法。

(4分)

桓公问治民于管子。

管子对曰:

“凡牧民者,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勿惧以罪,勿止以力。

慎此四者,足以治民也。

”(《管子·小问》)

东城一模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

(一)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8-12题。

(19分)

(1)孔子曰:

“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老氏称: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法令滋章,盗贼多有。

”太史公曰:

信哉是言也!

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浊之源也。

昔天下之网尝密矣,然奸伪萌起,其极也,上下相遁,至于不振。

当是之时,吏治若救火扬沸,非武健严酷,恶能胜其任而愉快乎!

言道德者,溺其职矣。

故子曰:

“听讼【1】,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此非虚言也。

汉兴,破觚【2】而为圜,斫雕而为朴,网漏于吞舟之鱼,而吏治不至于奸,黎民艾安。

由是观之,在彼不在此。

(取材于《史记》)

注释:

【1】听讼:

指审理案件。

【2】觚:

方,文中指严酷的法令。

(2)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

“朕谓乱离之后,风俗难移。

比观百姓渐知廉耻,官人奉法,盗贼日稀,故知人无常俗,但政有治乱耳。

是以为国之道,必须抚之以仁义,示之以威信,因人之心,去其苛刻,不作异端,自然安静。

公等宜共行斯事也!

贞观四年,房玄龄奏言:

“今阅武库甲仗,胜隋日远矣。

”太宗曰:

“饬兵备寇虽是要事,然朕唯欲卿等存心理道,务尽忠贞,使百姓安乐,便是朕之甲仗。

隋炀帝岂为甲仗不足以至灭亡,正由仁义不修,而群下怨叛也。

宜识此心。

贞观十三年,太宗谓侍臣曰:

“林深则鸟栖,水广则鱼游,仁义积则物自归之。

人皆知畏避灾害,不知行仁义则灾害不生。

夫仁义之道,当思之在心,常令相继,若斯须懈怠,去之已远。

王珪顿首曰:

“陛下能知此言,天下幸甚!

(取材于《贞观政要》)

8.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导之以政导:

引导

B.上下相遁遁:

欺瞒

C.溺其职矣溺:

沉迷

D.饬兵备寇虽是要事饬:

整顿

9.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民免而无耻B.法令者治之具

斫雕而为朴言道德者

C.破觚而为圜D.公等宜共行斯事也

隋炀帝岂为甲仗不足而群下怨叛也

10.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最有道德的人不(标榜自己)有道德,因此(才真正)具有道德

B.法令滋章,盗贼多有

法令越严酷,盗贼越多

C.仁义积则物自归之

仁义积累(得深厚)百姓自然会归顺君王

D.若斯须懈怠,去之已远

如有片刻懈怠,就不能够达到远方了

11.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4分)

①信哉是言也!

②故知人无常俗,但政有治乱耳。

12.请结合以上两则材料内容,分别概述孔子、老子、唐太宗治理国家的主张,并说明三人

主张的相同之处。

(5分)

(二)阅读下面的《论语》四则,完成第13题。

(6分)

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

②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泰伯》)

③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

④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卫灵公》)

13.以上四则内容都谈到了古代君子应具备的品格,请以中国文学作品中的一个君子形象为

例,谈谈对这四则材料中任意一则的理解。

海淀一模

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日:

教学相长也。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

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发然后禁,则扞格①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②朋逆其师;燕辟③废其学。

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

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

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

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

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此四者,心之莫同也。

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

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

当其为尸④,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

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

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呜,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

此皆进学之道也。

(取材于《礼记·学记》)

【注释】①扞(hàn)格:

互相抵触。

②燕:

通“宴”,娱乐。

③辟:

邪僻,不正派。

④尸:

祭祀时代表死者受祭的人。

 

8.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豫:

预防

B.故君子之教喻也喻:

开导

C.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长:

长处

D.凡学之道,严师为难严:

尊敬

9.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所以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统治百姓,以教与学为首要事务

B.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

杂乱施教不循序渐进,就会破坏扰乱教学而不可收拾

C.虽诏于天子,无北面

老师即使被天子召见,也不必面北称臣

D.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

对善于学习的人而言,老师安闲而他自己加倍努力,老师会因此显得平庸

10.判断下列句中加点“道”字所属的义项,将其所在句子的序号分别填入下表对应的空格中。

(3分)

①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②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③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

④不足为外人道也

义项

(1)道理、学说

(2)途径、方法

(3)谈论

(4)引导

序号

11.将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汉语,并分别写出它们在文中的喻意o(4分)

①玉不琢,不成器

②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12.请根据文中“学之道”与“教之道”的内容,按要求回答问题。

(11分)

(1)学者有“四失”,即多、寡、易、止。

请根据文意及你的学习体验,用四字词语概括

“寡”“止”所导致的后果,并填写在下面语段中的横线上。

(2分)

人之学也,或失则多,多则囫囵吞枣;或失则寡,寡则①;或失则易,易则浅尝辄止;或失则止,止则②。

(2)善教者有诸多好的教学方法,请概括出其中四种值得借鉴的方法o(4分)

(3)链接材料中的子路是否是个“善问者”?

请根据上文最后一段相关内容加以分析。

(5分)

链接材料:

子路问君子。

子曰:

“修己以敬。

”曰:

“如斯而已乎?

”曰:

“修己以安人。

”曰:

“如斯而已乎?

”曰:

“修己以安百姓。

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论语·宪问》)

 

顺义一模

二、本大题共7小题,共22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8-13题

鲁饥。

臧文仲①言于庄公日:

“夫为四邻之援,结诸候之信,重之以婚烟,申之以盟誓,固国之艰急是为。

铸名器;藏宝财,固民之殄病是待。

今国病矣!

君盍以名器请籴于齐。

”公曰:

“谁使?

”对曰:

“国有饥馑,卿出告籴,古之制也。

辰也备卿,辰请如齐。

”公使往。

从者日:

“君不命吾子,而吾子请之,其为选事②乎?

”文仲曰:

“贤者急病而让夷,居官者当事不避难,在位者恤民之患,是以国家无违。

今我不如齐,非急病也。

在上不恤下,居官而惰,非事君也。

文仲以鬯圭与玉磬如齐告籴。

齐人归其玉而予之籴。

取材于《国语·鲁语》

注释:

①文仲,名辰,鲁卿。

②选事:

自选差使

8.汉字的造字方法,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之说。

对文中“请籴于齐”的“籴”造字法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象形B会意C指事D形声

9.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结诸侯之信结:

缔结B.今国病矣病:

危难

C.君盍以名器请籴于齐盍:

何不D.辰也备卿备:

准备

10.下列各项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而吾子请之居官而惰

B.古之制也吾子请之

C.臧文仲言于庄公曰君盍以名器请籴于齐

D.其为选事乎?

齐人归其玉而予之采

11对下列句子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固国之艰急是为

本来就是为了国家的危难而做的

B.君不命吾子

国君没有让您去

C.居官者当事不避难

当官的遇到事情不应回避困难

D.今我不如齐,非急病也

现在我不去齐国,就不会着急痛苦

12.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4分)

①在位者恤民之患,是以国家无违

②居官而惰,非事君也

13.《吕氏春秋·士节》中说:

士之为人,当理不避其难,临患忘利,遗生行义,视死如归。

有如此者,国君不得而友,天子不得而臣。

大者定天下,其次定一国,必由如此人者也。

故人主之欲大立功名者,不可不务求此人也。

贤主劳于求人,而佚于治事。

请根据这段话的意思,联系前面《国语·鲁语》的具体内容,写出你对臧文仲品行的评价。

(4分)

(二)阅读下面两则《论语》,回答14题

14.根据语境,在下面文段中的横线上用《论语》原句或自己的话填写恰当的词句。

(3分)

①子入太庙,每事问。

或日:

“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

入太庙,每事问。

”子闻之,曰:

“是礼也。

”(《八佾》)

②子曰:

“由,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一次,孔子见到其弟子子路(字仲由),好像忽然想起什么,就对他说:

“仲由啊,我从前教你的记住了吗?

,,这才是真明白。

”学习要有谦逊的态度。

孔子这样要求学生,他自己也是以身作则的。

一次,他到太庙里去,“每事问”。

有人在背地里议论:

“谁说那个鄹人之子懂礼啊?

,。

”这话传到孔子耳朵里,孔子说:

“这就是礼呀!

”在学习上,孔子始终保持着这样的态度。

正如他夸奖孔文子所说,是敏而好学,。

石景山一模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

盖枢机之发,荣辱之主【1】,言之不文,行之不远,则知饰词专对,古之所重也。

夫上古之世,人惟朴略,言语难晓,训释方通。

是以寻理则事简而意深,考文则词艰而义释。

周监二代,郁郁乎文。

大夫、行人,尤重词命,语微婉而多切,言流靡而不淫。

寻夫战国已前,其言皆可讽咏,非但笔削所致,良由体质素美。

何以核诸?

“山木”“辅车”,时俗之谚也;“原田是谋”,舆人【2】之诵也。

斯皆刍词鄙句,犹能温润若此,况乎束带立朝之士哉!

则知时人出言,史官入记,虽有讨论润色,终不失其梗概者也。

而后来作者,通无远识,记其当世口语,罕能从实而书,而复追效昔人,示其稽古。

用使周、秦言辞见于魏、晋之代,而失彼天然,今古以之不纯,真伪由其相乱。

唯王、宋著书【3】,叙元、高时事,抗词正笔,务存直道,方言世语,由此毕彰。

而今之学者,皆尤二子以言多滓秽,语伤浅俗。

夫本质如此,而推过史臣,犹鉴者见嫫母多媸,而归罪于明镜也。

近有敦煌张太素、中山郎余令,并称述者,自负史才。

郎著《孝德传》,张著《隋后略》。

凡所撰今语,皆依仿旧辞。

若选言可以效古而书,其难类者,则忽而不取,料其所弃,可胜纪哉?

盖江芊骂商臣曰:

“呼!

役夫,宜君王废汝而立职。

”汉王怒郦生曰:

“竖儒,几败乃公事。

”单固谓杨康曰:

“老奴,汝死自其分。

”乐广叹卫玠曰:

“谁家生得宁馨儿!

”斯并当时侮嫚之词,流俗鄙俚之说。

必播以唇吻,传诸讽诵,而世人皆以为上之二言不失清雅,而下之两句殊为鲁朴者,何哉?

盖楚、汉世隔,事已成古。

魏、晋年近,言犹类今。

已古者即谓其文,犹今者乃惊其质。

夫天地长久,而风俗无恒,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而作者皆怯书今语,勇效昔言,不其惑乎!

盖善为政者,不择人而理,故俗无精粗,咸被其化;工为史者,不选事而书,故言无美恶,尽传于后。

若事皆不谬,言必近真,庶几可与古人同,何止得其糟粕而已。

(取材于唐•刘知幾《史通•言语》)

注释:

【1】枢机,中心,关键。

“枢机之发,荣辱之主”语出《周易•系辞上》:

“言行,君子之枢机。

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

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

”【2】舆人:

众人。

【3】唯王、宋著书:

王邵著《齐志》,宋孝王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