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 人教版 现代生物进化论单元测试.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242979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39.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 人教版 现代生物进化论单元测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届 人教版 现代生物进化论单元测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届 人教版 现代生物进化论单元测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届 人教版 现代生物进化论单元测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届 人教版 现代生物进化论单元测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 人教版 现代生物进化论单元测试.docx

《届 人教版 现代生物进化论单元测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 人教版 现代生物进化论单元测试.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 人教版 现代生物进化论单元测试.docx

届人教版现代生物进化论单元测试

2017届人教版现代生物进化论单元测试

一、选择题

1.以下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二倍体生物经秋水仙素处理形成的四倍体与原来二倍体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

B.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

C.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共同进化导致生物的多样性

D.突变和基因重组都会引起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解析:

二倍体生物经秋水仙素处理形成的四倍体与原来二倍体之间进行有性生殖,产生的后代是三倍体,高度不育,表明二者之间存在生殖隔离,A错误;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不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B错误;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C正确;变异是不定向的,因而所引起的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也是不定向的,D错误。

答案:

C

2.如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图①表示突变和基因重组

B.种群基因型频率的定向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实质

C.图②表示地理隔离,是生物进化的必要条件

D.图③表示生殖隔离,指两种生物不能杂交产生后代

解析:

①表示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A正确;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而不是基因型频率的改变,B错误;②表示地理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而不是生物进化的必要条件,C错误;③表示生殖隔离,指两物种不能杂交或杂交后不能产生可育后代,D错误。

答案:

A

3.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共同进化的结果,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体现了个体水平、生态系统水平上的多样性

B.内容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种群多样性

C.研究这一进化历程的主要依据是进化理论的构建

D.生物多样性形成是生物由低等到高等进化的必然结果

解析:

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了解生物多样性形成的进化历程的主要依据是化石;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共同进化的结果,也是生物由低等向高等进化的必然结果。

答案:

D

4.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和进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新物种的形成通常要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三个基本环节

B.蜂鸟细长的喙与倒挂金钟的筒状花萼是它们长期协同进化形成的相互适应特征

C.细菌在接触青霉素后会产生抗药性的突变个体,青霉素的选择作用使其生存

D.自然选择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解析:

细菌的变异在接触青霉素之前就已发生,青霉素只是对细菌起选择作用。

答案:

C

5.(2016·济南月考)据调查,某校学生关于某性状基因型的比例为XBXB(42.32%)、XBXb(7.36%)、XbXb(0.32%)、XBY(46%)、XbY(4%),则该地区XB和Xb的基因频率分别是(  )

A.60%、8%        B.80%、92%

C.78%、92%D.92%、8%

解析:

根据基因频率的概念:

某个基因的频率=某个基因数/全部等位基因数,即XB的基因频率=XB/(XB+Xb)。

由于B、b只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没有,男性体内只有1条X染色体,因此只有1个此类基因(XB或Xb);而女性体内有两条X染色体,因此有两个此类基因。

所以被调查的种群中XB的基因频率

=92%,Xb的基因频率=1-92%=8%。

答案:

D

6.(2016·黑龙江联考)一个随机交配的足够大的种群中,某一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表现型的频率是0.36,则(  )

A.该种群繁殖一代后杂合子Aa的频率是0.32

B.显性基因的基因频率大于隐性基因的基因频率

C.若该种群基因库中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说明一定会形成新物种

D.若该种群中A基因频率为0.4,A所控制性状的个体在种群中占到40%

解析:

隐性性状表现型的频率为1-0.36=0.64,根据遗传平衡公式知:

a基因频率为0.8,则A基因频率为0.2,Aa基因型频率为0.8×0.2×2=0.32,A正确;由上述分析可知,显性基因频率小于隐性基因频率,B错误;种群基因频率改变使生物发生进化,但不一定形成新物种,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C错误;若该种群中A基因频率为0.4,则a基因频率为0.6,隐性性状占36%,显性性状占64%,D错误。

答案:

A

7、 (2016·株洲月考)某一小岛上的野兔原种种群由于某种原因造成部分个体分别迁移到了两个其他的小岛上。

如图表示野兔原种进化的过程,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新物种1与新物种2基因库不同

B.由野兔原种形成新物种显示了物种形成的一种方式,即经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

C.图中X、Y分别表示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Z仅表示自然选择过程

D.在新物种形成的过程中一定存在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解析] 新物种1与新物种2可能是同一物种,也可能不是同一物种;图中显示了经过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形成新物种的方式;种群产生不同性状是突变和基因重组的结果,有利性状个体保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因此,X、Y分别表示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Z表示若干次突变和基因重组,以及自然选择的作用;在新物种形成的过程中由于自然选择的作用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

[答案] C

8.(2015·高考安徽卷)现有两个非常大的某昆虫种群,个体间随机交配,没有迁入和迁出,无突变,自然选择对A和a基因控制的性状没有作用。

种群1的A基因频率为80%,a基因频率为20%;种群2的A基因频率为60%,a基因频率为40%。

假设这两个种群大小相等,地理隔离不再存在,两个种群完全合并为一个可随机交配的种群,则下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是(  )

A.75%       B.50%

C.42%D.21%

解析:

两种群均处于遗传平衡状态,且种群大小相等,故两种群完全合并后A、a的基因频率分别为两种群A、a基因频率的平均值,A基因频率=(80%+60%)÷2=70%,a基因频率=(20%+40%)÷2=30%。

该种群随机交配后,子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2×70%×30%=42%,故选C。

答案:

C

9.(2014·高考北京卷)为控制野兔种群数量,澳洲引入一种主要由蚊子传播的兔病毒。

引入初期强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被强毒性病毒感染后很快死亡,致兔种群数量大幅下降。

兔被中毒性病毒感染后可存活一段时间。

几年后中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种群数量维持在低水平。

由此无法推断出(  )

A.病毒感染对兔种群的抗性具有选择作用

B.毒性过强不利于维持病毒与兔的寄生关系

C.中毒性病毒比例升高是因为兔抗病毒能力下降所致

D.蚊子在兔和病毒之间的协同(共同)进化过程中发挥了作用

解析:

该生态系统中引入兔病毒,兔病毒对兔种群的抗性进行了选择,A正确;强毒性病毒使兔种群数量大幅下降,使病毒的寄主减少,不利于维持病毒与兔的寄生关系,B正确;病毒和兔之间相互选择、共同进化,中毒性病毒比例提高的同时,兔的抗病毒能力也升高,C错误;病毒的传播需依靠蚊子,所以蚊子在兔和病毒之间的共同进化过程中发挥了媒介作用,D正确。

答案:

C

10.(2014·高考江苏卷)某医院对新生儿感染的细菌进行了耐药性实验,结果显示70%的致病菌具有耐药性。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孕妇食用了残留抗生素的食品,导致其体内大多数细菌突变

B.即使孕妇和新生儿未接触过抗生素,感染的细菌也有可能是耐药菌

C.新生儿体内缺少免疫球蛋白,增加了致病菌的耐药性

D.新生儿出生时没有及时接种疫苗,导致耐药菌形成

解析:

细菌可通过突变产生耐药性,抗生素通常只起选择作用而不起诱变作用,A错误,B正确;体内是否有免疫球蛋白或是否对新生儿接种疫苗只影响个体的特异性免疫能力,与细菌耐药性无关,C、D错误。

答案:

B

11.(2014·高考四川卷)油菜物种甲(2n=20)与乙(2n=16)通过人工授粉杂交,获得的幼胚经离体培养形成幼苗丙,用秋水仙素处理丙的顶芽形成幼苗丁,待丁开花后自交获得后代戊若干。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秋水仙素通过促进着丝点分裂,使染色体数目加倍

B.幼苗丁细胞分裂后期,可观察到36或72条染色体

C.丙到丁发生的染色体变化,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D.形成戊的过程未经过地理隔离,因而戊不是新物种

解析:

秋水仙素的作用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从而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A错误;甲、乙两个物种杂交,得到的幼苗丙是异源二倍体,用秋水仙素处理丙的顶芽得到的幼苗丁,可能是未加倍的异源二倍体(含18条染色体,不可育),也可能是加倍后的异源四倍体(含36条染色体),所以幼苗丁在细胞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加倍,其染色体数目可能是36条或72条,B正确;变异是不定向的,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错误;丁自交产生的戊是可育的异源四倍体,与物种甲和物种乙产生了生殖隔离,所以属于新物种,D错误。

答案:

B

12.(2013·高考北京卷)安第斯山区有数十种蝙蝠以花蜜为食。

其中,长舌蝠的舌长为体长的1.5倍。

只有这种蝙蝠能从长筒花狭长的花冠筒底部取食花蜜,且为该植物的唯一传粉者。

由此无法推断出(  )

A.长舌有助于长舌蝠避开与其他蝙蝠的竞争

B.长筒花可以在没有长舌蝠的地方繁衍后代

C.长筒花狭长的花冠筒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长舌蝠和长筒花相互适应,共同(协同)进化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共同进化的特点和意义。

由题意可知,只有长舌蝠能从长筒花中取食花蜜,因而可避开与其他蝙蝠的竞争,A正确;题中只给出长舌蝠是长筒花的唯一传粉者,而没有说明长筒花的其他传粉方式,如自花受粉等,故无法判断长筒花在没有长舌蝠的地方,能否繁殖后代,B错误;长筒花狭长的花冠筒和长舌蝠的长舌是长期自然选择、共同进化的结果,C、D正确。

答案:

B

1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观点对自然选择学说的完善和发展表现在(  )

①突变和基因重组是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②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③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 ④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⑤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 ⑥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A.①②④⑤      B.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D.①②③⑤

解析:

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方向都是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而①②④⑤都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自然选择学说的完善和发展。

答案:

A

14.某种昆虫对经常使用的一种杀虫剂产生了抗药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杀虫剂诱发种群中特定个体产生了可遗传的抗药性变异

B.在使用杀虫剂之前昆虫种群基因库中就存在抗药性基因

C.种群抗药性基因频率在使用此杀虫剂过程中保持不变

D.已经具有了抗药性的昆虫种群属于一个新的物种

解析:

杀虫剂对昆虫进行选择,而不能诱发种群产生可遗传的抗药性变异,A项错误。

抗药性基因产生于使用杀虫剂之前,B项正确。

使用杀虫剂导致无抗药性的个体被杀死,从而使抗药性基因频率增加,C项错误。

具有了抗药性的昆虫只有与原种群产生了生殖隔离,才标志着新物种的形成,D项错误。

答案:

B

15.有人将欧洲家兔带到某小岛上,几百年之后小岛上的这些兔子后代不能与欧洲家兔杂交产生后代。

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不同的环境对这两个种群的变异进行了选择

B.地理环境决定了两个种群产生的不同变异

C.由于隔离,两个种群的基因频率产生较大的差异

D.两个种群已产生生殖隔离,形成不同物种

解析:

不同环境对这两个种群的变异进行了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朝着一定方向变化,A正确;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突变是不定向的,不由环境决定,B错误;由于二者之间存在生殖隔离,两个种群的基因频率产生了较大的差异,C正确;由于这些兔子后代与欧洲家兔不能杂交产生后代,说明已经产生生殖隔离,形成了不同的物种,D正确。

答案:

B

16.(2016·唐山模拟)亚洲丛林中的一种雉鸡,其雄性个体具有色彩艳丽的羽毛,对这一特征能稳定遗传的最好解释是(  )

A.色彩艳丽的羽毛是雉鸡躲避天敌良好的伪装,是对环境的适应

B.雌性个体优先选择色彩艳丽的雄性,导致控制这一性状的基因频率增加

C.色彩艳丽的羽毛使雉鸡更容易相互识别,避免与其他种类遭遇时的潜在危险

D.雌性个体对具有色彩艳丽羽毛的雄性的选择,导致雌雄个体共同进化

解析:

雌性个体优先选择色彩艳丽的雄性交配,导致控制这一性状的基因频率增加,从而导致这一特征能稳定遗传,B正确。

答案:

B

17.下列叙述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观点的是(  )

A.只有生殖隔离能阻止种群间的基因交流

B.自然选择导致突变并对有利变异进行定向积累

C.人为因素和物种入侵不改变进化的速度和方向

D.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趋势能反映生物进化的方向

解析:

地理隔离与生殖隔离均能阻止种群间的基因交流,A项错误;自然选择不导致突变,B项错误;人为因素和物种入侵均可改变进化的方向和速度,C项错误。

答案:

D

18.“超级细菌”可导致人死亡,医学研究人员一致认为,滥用抗生素是其主要原因。

依据生物进化论的观点,“超级细菌”出现的原因是(  )

A.抗生素使用剂量不断加大,抗药性基因频率逐渐增大

B.抗生素对病菌进行人工选择,使病菌中抗药性基因频率不断增大

C.抗生素使用过程中,病菌逐渐向抗药性增强的方向变异

D.抗生素诱发病菌发生变异,出现抗药性强的个体

解析:

进化的本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抗生素使用剂量不断加大,在其选择作用下,抗药性基因频率逐渐增大;抗生素对病菌进行自然选择;变异是不定向的;在进化过程中,抗生素起选择作用,而不是诱发变异。

答案:

A

19.(2016·潍坊模拟)下列关于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共同进化就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影响而进化

B.环境条件的改变导致了适应性变异的发生

C.进化过程中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D.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种群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解析:

共同进化就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影响而进化,A错误;环境条件的改变对生物的变异进行了定向选择产生了适应性,B错误;进化过程中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C正确;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D错误。

答案:

C

20.基因型为Aa的雌雄果蝇杂交后得到F1,选取F1中显性个体分别进行自交(基因型相同的雌雄个体进行交配)和自由交配,则自交和自由交配得到的F2中A的基因频率和Aa的基因型频率之间的关系为(  )

A.A基因频率相同,Aa基因型频率相同

B.A基因频率不同,Aa基因型频率相同

C.A基因频率相同,Aa基因型频率不同

D.A基因频率不同,Aa基因型频率不同

解析:

分析可知,F1中各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aa=1∶2∶1。

选择显性个体,即AA∶Aa=1∶2,在繁殖后代的个体中:

AA占1/3,Aa占2/3。

自交后代:

AA的比例为1/3+1/4×2/3=1/2,Aa的比例为2/3×1/2=1/3,aa的比例为2/3×1/4=1/6,则a的基因频率=1/6+1/3×1/2=1/3,A的基因频率为2/3。

自由交配子代的基因频率不变,即A的基因频率为2/3,a基因频率为1/3,子代中Aa的频率为2×2/3×1/3=4/9。

故C正确。

答案:

C

21.(2016·邢台摸底)某小岛上原有果蝇20000只,其中基因型RR、Rr和rr的果蝇分别占15%、55%和30%。

若此时从岛外入侵了2000只基因型为RR的果蝇,且所有果蝇均随机交配,则F1中R的基因频率约是(  )

A.43%B.48%

C.52%D.57%

解析:

原来果蝇种群中基因型为RR、Rr、rr的果蝇分别有3000只、11000只、6000只,从岛外入侵2000只基因型为RR的果蝇后,此时的种群中RR、Rr、rr的果蝇分别有5000只、11000只、6000只,此时种群中基因R的频率为(5000×2+11000)/(22000×2)≈48%,随机交配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变,则F1种群中基因R的频率约为48%。

答案:

B

22.假设在某一个群体中,AA、Aa、aa三种基因型的个体数量相等,A和a的基因频率均为50%。

如图表示当环境发生改变时,自然选择对基因A或a有利时,其基因频率的变化曲线。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表示当自然选择对隐性基因不利时A的基因频率变化曲线

B.乙表示当自然选择对杂合子不利时A的基因频率变化曲线

C.自然选择直接作用的是生物个体的表现型

D.有利基因的频率变化如曲线甲时,该种群已进化成新物种

解析:

如自然选择对隐性基因不利,因为有杂合子的存在,A的基因频率不可能为1,A错误;如自然选择对杂合子不利,原本A与a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变化,B错误;自然选择直接作用的是个体的表现型,C正确;形成新物种的标志是看是否产生生殖隔离,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只意味着生物进化,D错误。

答案:

C

23.(2016·大连测试)如表是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某对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变化情况,由这些数据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1900

1910

1920

1930

1940

1950

1960

1970

基因A的频率

0.99

0.81

0.64

0.49

0.36

0.25

0.16

0.10

基因a的频率

0.01

0.19

0.36

0.51

0.64

0.75

0.84

0.90

A.由于种群基因频率改变,该生物发生了进化

B.a基因控制的性状可能更适应新环境

C.1970年,该种群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18%

D.基因频率的改变是通过环境对生物个体的选择实现的

解析:

由表格中的数据可知,A的基因频率不断减少,a的基因频率不断增加,由于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可判断该生物发生了进化;由于a基因频率不断增加,则a基因控制的隐性性状可能更适应新环境;1970年A的基因频率为0.10,a的基因频率为0.90,若按平衡定律计算,得出Aa的基因型频率为2×0.10×0.90=0.18,如果不遵循平衡定律就不是0.18;基因频率的改变是通过环境对生物个体性状的选择实现的。

答案:

C

24.(2016·山西四校联考)1万年前,科罗拉多大峡谷中的松鼠(原种群中黑毛基因A的基因频率为50%)被一条河流分隔成两个种群,两个种群现在已经发生明显的分化。

研究人员指出,经过长期演化可能形成两个物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物种的形成必须通过a最终达到c

B.①②③④⑤⑥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C.b的变化是生物进化的实质

D.若环境变化后,种群中基因型为AA、Aa的个体数量在一年后各增加20%,基因型为aa的个体数量减少20%,则一年后a的基因频率为5/11

解析:

图中a表示地理隔离,b表示基因频率变化,c表示生殖隔离。

物种形成有多种方式,如多倍体育种不需经过地理隔离,A错误;图中①②③④⑤⑥为突变、重组产生不同品系的过程,为进化提供原材料,B正确;基因频率的变化是生物进化的实质,C正确;原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50%,a的基因频率也为50%,AA、Aa、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25%、50%、25%,可设其分别为25只、50只、25只,则一年后种群中基因型为AA、Aa、aa的个体数量分别为30只、60只、20只,所以,a的基因频率为50/110=5/11,D正确。

答案:

A

25.为除去对农作物构成重大危害的兔,澳洲使用了能引起兔致命疾病的病毒。

如图是对此后6年间兔的致死率和病毒的毒性变化进行调查的结果。

生物学家从结果中得知一个事实,即兔因发生遗传性的变异而对病毒产生抗性,病毒也因遗传性的变异而毒性减小。

以此为根据得出如下结论:

在较短的时间内,兔和病毒已协同进化了。

关于兔和病毒进化的说明中,正确的进化原因是(  )

A.隔离、自然选择B.隔离、突变

C.自然选择、定向变异D.自然选择、突变

解析:

在这两种生物进化过程中,病毒和兔子始终在一起,不存在隔离,两生物的协同进化是由于彼此存在变异和相互选择。

答案:

D

26.(2016·无锡模拟)如图是对一个物种中两个亚种种群(种群数量较大)的某一性状测量的结果绘制的曲线图,如果将这两个亚种置于同一生态系统中,并使之随机交配而进行基因交流,在进行了相当长时间的基因交流后,根据预测的结果绘制成如图所示的曲线,你认为比较合理的是(  )

解析:

亚种的形成是由于地理隔离而形成的生物性状有所不同的两个种群,但两个种群间不存在生殖隔离。

故在两个种群内的个体再次相遇时,由于可以进行基因交流会重新形成一个种群,即符合B项曲线所表示的内容。

答案:

B

27.如图是某个二倍体(AABb)动物的几个细胞分裂示意图。

据图判断不正确的是(  )

A.甲细胞表明该动物发生了基因突变

B.乙细胞表明该动物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发生基因突变

C.丙细胞表明该动物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发生交叉互换

D.甲、乙、丙所产生的变异均可遗传给后代

解析:

据题干中甲、乙、丙是同一个二倍体动物的几个细胞分裂图。

甲图表示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上基因A与a不同,是基因突变的结果;乙图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其染色体上基因A与a不同,没有同源染色体交叉互换的特征,只能是基因突变的结果;丙细胞也属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图,基因B与b所在的染色体颜色不一致,则染色体上基因B与b不同是交叉互换造成的。

甲细胞分裂产生体细胞,产生的变异一般不遗传给后代。

答案:

D

28.(2016·南京模拟)科学家以玉米为实验材料进行遗传实验,实验过程和结果如图所示,则F1中出现绿株的根本原因是(  )

A.在产生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分离

B.射线处理导致配子中染色体数目减少

C.射线处理导致配子中染色体结构缺失

D.射线处理导致控制茎颜色的基因发生突变

解析:

射线的处理使紫株配子的一条染色体发生了部分片段的缺失,与控制紫色有关的基因随染色体片段的缺失而丢失,因此F1中出现绿株。

答案:

C

29.普通小麦的卵细胞中有三个染色体组,用这种小麦的胚芽细胞、花粉分别进行离体培养,发育成的植株分别是(  )

A.六倍体、单倍体     B.六倍体、三倍体

C.二倍体、三倍体D.二倍体、单倍体

解析:

本题考查单倍体、多倍体概念的比较。

卵细胞中有三个染色体组,则体细胞中应有六个染色体组,胚芽细胞为体细胞,组织培养形成的植株仍为六倍体;花粉为配子,含有三个染色体组,离体培养形成的植株称为单倍体。

答案:

A

30.如图是某细胞中一对同源染色体形态示意图(a~f、a+~f+代表基因)。

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对染色体构成一个四分体,含4个DNA分子

B.该细胞中染色体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

C.该细胞中染色体的变化导致缺失部分基因

D.该细胞可能产生基因组成为adc+bef的配子

解析:

本题考查染色体变异的知识。

该图显示了同源染色体联会时发生了染色体的倒位,只是染色体片段转了180°而已,没有导致基因缺失,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该染色体倒位同时,可能会与其同源染色体交换c、c+,加上基因位置的颠倒,可能会产生adc+bef的配子。

答案:

C

31.如图表示物种形成的过程,图中小圆圈表示物种,箭头表示物种产生变异,带有两条短线的箭头是被淘汰的变异个体,请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不同物种形成的过程可以表示为A→B→C→D

B.自然选择的方向可以表示为A→B→C→D

C.物种形成的基本过程是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地理隔离

D.变异是不定向的,大多数变异对生物是有害的

解析:

由题图可以看出,变异是不定向的,大多数变异产生的个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