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31doc.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987338 上传时间:2022-10-1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9.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31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31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31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31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31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31doc.docx

《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31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31doc.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31doc.docx

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31doc

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31)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1卷

一、 单选题

1、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与清明节习俗相关联的制度是(   )

A.禅让制B.分封制C.宗法制D.礼乐制

2、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

“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

这一论述说明西周时期(  )

A.宗法制度开始遭到破坏B.分封制度以宗法关系为基础

C.分封制度凸显中央集权D.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

3、“(周)武王追思先圣王,乃封神农之后于焦……封尚父于营丘,曰齐。

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

这表明西周实行(    )

A.分封制B.郡县制C.井田制D.君主专制

4、“古代监察制以专制王权为中枢;监察制以服从皇权为最高原则;监察官为维护皇权而监察百官,是天子耳目之任等等。

那么,秦朝在中央设置的“监察官”是(   )

A.丞相B.太尉C.御史大夫D.枢密使

5、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

“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

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  )A.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B.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C.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D.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6、下列关于三公九卿制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三公指丞相、御史大夫、太尉

②秦始皇建立三公九卿制的目的是为了减轻自己的负担,分权于三公九卿

③三公中的太尉负责监察百官

④汉朝继续沿用秦代的三公九卿制

A.①②③④B.②④C.②③④D.①④

7、一位教师教授中国近代史时要求学生为如图的漫画写一句主题词。

下列分别为四位同学的说法,你认为错误的是(   )

A.甲:

洋人的朝廷B.乙:

傀儡政府C.丙: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丁:

相互提携  共同发展

8、清代学者顾栋高在《春秋大事表》中指出: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有土之诸侯未必皆贤,即使因其不贤而易置之,而其政令不能尽出于王朝,其民之视听不能尽属于天子。

故常散而不能聚,弱而不强。

其易而县邑也,则不然……其操纵由一己,其呼吸若一气,其简练教训如亲父兄之于子弟也。

可见县邑制的出现(  )

A.完成了封建专制国家的统一B.维系了君臣间的宗法关系

C.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根源D.加强了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9、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

“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

此事反映了(  )

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

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

10、“早在明末清初,诸先贤就曾将传统时代一切政治体制的弊病悉归之于‘一家一姓’的君主专制……但若认定传统政治制度仅仅是因君主‘私天下’而造就一切,君主制能维持两千余年就成为不可理解的‘哑谜’。

事实上,支撑中国君主制长期存活的社会机制极为复杂,而且在一种特定的社会体制内还长期有效。

这段论述意在强调(    )

A.君主专制存在诸多弊端B.君主专制制度根深蒂固

C.君主制长期存在的原因无法解释D.君主制的存在有其特定历史条件

11、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中国的国家结构体系具备了逐渐脱离“三代”时期多元化的联邦治理模式而向单一制中央集权模式转型的客观条件。

这里的“客观条件”最主要是指(  )

A.分封制的瓦解,郡县制的形成B.宗法制的瓦解,皇帝制度确立

C.分封制的瓦解,实施郡国并行D.秦灭六国后,实行三公九卿制

12、“始皇帝幸梁山宫,从山上见丞相车骑众,弗善也。

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后损车骑。

始皇怒曰:

‘此中人泄吾语。

’案问莫服。

当是时,诏捕诸时在旁者,皆杀之。

这主要反映了(    )

A.中央与地方矛盾加剧B.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秦朝监察机构的完善D.君主专制下的暴政

13、根据所学知识,如图所示表格空白处最合适内容当是(   )

A.禅让制B.分封制C.科举制D.郡县制

14、日本投降后,重庆有一个灯谜,谜面是“日本无条件宣告投降的原因”,打一中国古代历史人物。

当时谜底有两个:

①屈原(原子弹);②苏(苏联)武。

对此正确的认识应当是(   )

A.以上两个谜底都正确,反映了日本投降的根本原因

B.以上两个谜底都正确,它准确地反映了中国抗战胜利的外因

C.以上两个谜底没有反映出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作用

D.以上两个谜底没有反映出中华民族为抗战胜利所付出的巨大代价和所起的作用

15、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  )

A.宗法制B.郡县制C.君主专制D.中央集权制

16、西周实行分封制,其根本目的是(  )

A.建立军事屏障,防止外族入侵B.削弱功臣贵族的势力

C.排斥异性诸侯,团结同姓诸侯D.巩固周王朝统治

17、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

“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

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

材料中两次“大变动”分别指的是(  )

A.九品中正制、科举制B.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

C.郡县制、行省制D.三省六部制、内阁制

18、历史学家夏曾佑在《中国古代史》一书中说:

“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

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中国也。

其中“中国之政”主要指(  )

A.皇帝制B.三公九卿C.郡县制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19、在秦朝,被称为“百官之首”的是(  )

A.丞相B.三公C.太尉D.御史大夫

20、唐代否定了按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及等额推荐的察举制,实行分科考试、差额录取的科举制。

这反映出唐代(  )

A.官员特权遭到否定B.君主集权得到强化

C.选才注重知识水平D.选官重视思想品德

21、有学者认为,从秦汉起,中国官僚体制的核心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

隋唐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独创性举措(   )

A.提高了决策的周密程度B.丰富了官吏选拔的手段

C.打破了世家的特权垄断D.推动丞相制度走向解体

22、中国古代有这样一类官员,他们充当皇帝私人顾问,其权力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

属于这类官员的有(  )

A.秦朝御史大夫B.汉朝丞相C.唐朝六部尚书D.明朝内阁大学士

23、逸礼《王度记》曰:

“天子驾六,诸侯驾五,卿驾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

从中可获取的历史信息有(  )

①西周推行的宗法等级关②西周有着严格的礼乐定制③西周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

④西周推行嫡长子继承制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24、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晚期(明清时期)消极作用逐渐增大,主要在于(  )

A.激化了阶级矛盾B.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C.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斗争激烈

D.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进步

25、福建民居——土楼结构的特点是中轴对称、有强烈的向心意识,高低尊卑、主次分明等。

一楼之内一般居住着一个家族,房舍根据“长幼有序”“男尊女卑”的原则安排。

这种建筑布局(  )

A.深受宗法影响B.突出皇权至上C.体现宗教色彩D.利于邻里和睦

26、张荫麟在《中国史纲》一书中指出:

“严格说封建的社会的要素是这样:

在一个王室的属下,有宝塔式的几级封君,每一个封君,虽然对于上级称臣,事实上是一个区域的世袭的统治者而兼地主。

材料中的“地主”和后世相比,其特殊性主要在于(  )

A.拥有世袭统治权B.所属土地可以买卖C.尊重上级的权威D.属下人民归其管理

27、学者冯天瑜说:

“西周的封邦建国实现了以姬姓为主的贵族阶层、被征服的臣仆、封地土著三种人的结合,突破了(以前)纯粹的血缘组织框架。

此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

A.分封制强化了血缘宗法关系B.分封制扩大了西周疆域领土

C.分封制保证了周灭商的成功D.分封制奠定了地缘政治基础

28、有网友发表帖子讨论科举制时说:

“自秦以来,科举兴于世,始以八股为试,学子彻夜秉读。

然科举追求功禄,令学子神经麻木,岂真学识耶?

对该帖最恰当的评价是(  )

A.对科举制的评价是完全正确的B.仅从追求功禄评价科举制是片面的

C.关于科举制的史实和评价都有问题D.关于科举制和八股取士产生的时间都有错误

29、皇帝在中央同时设立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三公,其直接目的是(  )

A.确立皇权至高无上B.削弱地方权力C.建立中央集权制度D.防止大臣专权

30、说宋代宰相职权受到削弱,理由不包括(  )

A.枢密院成为最高军事机构B.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掌行政权

C.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D.设三司使管理财政

31、成依样旧胡芦,要把胡芦仔细看。

该诗直接说明了(  )

A.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旨,处理军国大事

B.军机大臣在皇帝心目中毫无地位,完全被视为走卒

C.军机大臣接替丞相职权,替皇帝处理政事

D.军机处的设置,意味着封建制度已经衰败

32、史料记载,从洪武十八年(1385年)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八天之内,他批阅内外诸司奏札共一千六百六十件,处理国事计三千三百九十一件,平均每天要批阅奏札二百多件,处理国事四百多件。

为减轻负担,明太祖(  )

A设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B.设六部分理全国政务C.设立内阁分理政务D.设立丞相分理政务

33、、某边疆地区出现危机,消息上报朝廷后,皇帝一方面交代兵部尽速调兵迎敌;另一方面责成户部尽速调度粮草,以备部队急用。

幕僚根据皇帝的旨意,草拟诏书,经皇帝确认无误后,直接送至兵部、户部等单位执行。

该皇帝应是下面中的(  )

A.秦始皇B.唐太宗C.宋仁宗D.明太祖

34汉朝实行的察举制度,有各种名目,有的叫孝廉,有的叫茂才异等(才学出众),有的叫贤良方正,有的叫孝悌力田(孝父母,爱兄弟,勤恳种田)。

由此可见,察举制度选官的主要标准是(  )

A品行、才学B.家庭背景C.个人声望D.考试成绩

35、有位学者指出:

“中国传统政治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磨擦,不断调整的历史。

下列有关历代宰相制度演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秦代宰相作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政事B.唐代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C.宋代设置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财权

D.明代初年,明太祖废宰相,皇权、相权矛盾终结,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第二卷

二、 材料题

36、古代中国政治运行机制存在着强化君主专制与官僚群体分权制约、强化中央集权与分权弱化地方自主权的矛盾统一,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政治文明体系。

阅读以下观点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始皇专注于政治运行机制建设,把最高领导人冠以皇帝称谓,建立了三公九卿的官僚制度,创设了郡县式的管理模式。

秦代建立的行政、军事、监察、运行机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三权分立制衡管理机制。

 

                            ----摘编自《中国政治文明运行机制路径与选择》  

材料二 唐朝在政治运行机制的继承与创新方面做的比较好,通过制度变化,使政务运行更加合理,唐代的中央政治制度在牵制管理的基础上形成了严密的体系。

    

                            ----摘编自《中国政治文明运行机制路径与选择》  

材料三 “中国疆土辽阔,民族冗杂,文化深厚,实行中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