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专项练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240342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95.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专项练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考专项练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考专项练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考专项练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考专项练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专项练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docx

《高考专项练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专项练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专项练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docx

高考专项练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2020年高中地理专项练习题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

2.测试时间:

60分钟,试卷满分:

100分。

3.测试范围: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4.适用范围:

全国通用。

第Ⅰ卷选择题(46分)

1,单项选择题:

本部分共23小题,每题2分,共46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读我国某区域自然环境各要素的关系示意图,完成1~2题。

                

1.该图反映了地理环境(  )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整体性特征

C.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D.垂直分异规律

2.下列有关叙述,属于M环节的是(  )

A.高温多雨,有机质分解快,积累少

B.山区坡陡,水力资源丰富

C.植被破坏严重,易形成红色沙漠

D.水系发育,山、丘、盆、谷交错分布

积雪作为冰冻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全球能量平衡、气候、水文及生态影响显著,在全球气候变化中有着重要作用。

下表是我国新疆北部地表覆盖对积雪变量的影响统计情况,据此回答3~5题:

植被

类型

积雪开始

时间/日

积雪结束

时间/日

积雪日

数/天

年最大积雪

深度/cm

稀疏

灌木

136

268

132

11.0

草地

135

264

129

29.6

农田

136

264

128

33.5

建设

用地

133

273

140

23.4

注:

积雪是指每年的7月1日开始至次年的6月30日结束。

积雪开始时间以连续5天以上日积雪深度大于5cm为标准;积雪结束时间以连续5天日积雪深度小于5cm确定。

3.上表中最有利于积雪形成的地表是(  )

A.稀疏灌木B.草地

C.农田D.建设用地

4.造成积雪结束时间不同的原因是(  )

A.稀疏灌木接受太阳辐射较强,消融速度较快

B.草地植被萎缩,积雪紧实度小,消融速度较快

C.农田地表裸露,反射率大,消融速度慢

D.建设用地有高大建筑物,加快积雪的消融

5.积雪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  )

A.积雪的保温效应,改变了土壤温度

B.积雪反射率高,使大气温度增高

C.增强地面辐射,增加大气温度

D.增加土壤湿度,减少地表径流

拉斯曼丘陵位于南极大陆边缘(69°S,76°E附近),主要由五大半岛和128个岛屿组成,面积近40平方千米,是南极大陆为数不多的绿洲之一。

下图为拉斯曼丘陵的气温统计图。

据此完成6~8题。

6.拉斯曼丘陵(  )

A.终年受极地冷高压控制B.冬半年月均温变化较小

C.冬季气温均在0℃以下D.最冷月一般出现在8月

7.拉斯曼丘陵地区沙堆和沙地等风积地貌规模小的主要原因是(  )

A.风从海洋吹向陆地B.风力搬运能力微弱

C.风化物被冰川侵蚀D.岩石风化物非常少

8.推测可在拉斯曼丘陵上生长的植物是(  )

A.草类B.灌木

C.苔藓地衣D.针叶树木

气候是控制某一类植被类型形成及分布的主要因素。

我国西北地区黑河上游野牛沟流域高海拔地区发育有典型的高寒草甸植被。

下图示意野牛沟流域不同海拔高寒草甸月初地上生物量状况。

据此完成9~11题。

9.该流域在图示海拔范围内高寒草甸地上生物量随海拔升高而变化的总体趋势是(  )

A.一直减少B.一直增加C.先减后增D.先增后减

10.与3300米处比较,影响3180米处高寒草甸地上生物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光照B.气温C.降水D.风力

11.该流域高寒草甸生长最快的月份是(  )

A.6月份B.7月份C.8月份D.9月份

下图为我国局部地区针叶林最大分布高度的经向和纬向分布示意图。

据此完成12~14题。

12.该地区针叶林最大分布高度的变化趋势是(  )

A.自西向东增高B.自南向北增高

C.自东北向西南增高D.自西北向东南增高

13.影响该地区针叶林最大分布高度纬向变化趋势的主要因素是(  )

A.降水B.热量C.坡向D.海拔

14.整体来看,各地的经向实测值偏离趋势线较纬向小,说明本区针叶林的分布(  )

A.受水分的影响最大B.受热量的影响最大

C.受坡度的影响最大D.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

下图示意青藏高原北部库赛湖的地理位置及该湖泊中M点的湖底沉积物剖面。

据此完成15~16题。

15.图中M点的湖底粗颗粒沉积物形成的地质作用及季节分别是(  )

A.风力作用 春季B.流水作用 夏季

C.海浪作用 秋季D.冰川作用 冬季

16.近些年连续观测发现,湖底粗颗粒沉积层的厚度逐渐变薄,推测其原因可能是(  )

A.青藏高原风力减小B.入湖水量逐渐增加

C.全球气候变暖,气温上升D.区域生态环境改善

如图为我国季风区某山地不同海拔、不同坡向某森林植被分布百分比示意图。

读图,回答17~18题:

17.该山地自然带垂直带谱中此森林集中分布的海拔最可能是(  )

A.1800~1900mB.1900~2000m

C.2000~2100mD.2100~2200m

18.该森林植被的生长习性是(  )

①喜光 ②抗风 ③喜湿 ④耐寒 ⑤喜阴 ⑥耐贫瘠

A.①⑥B.②③C.③⑤D.④⑥

孢粉是木本和草本植物的器官,能大量完好地保存在沉积层中。

下图示意从青海湖沉积层钻孔中获取的距今不同年代的孢粉浓度变化。

研究人员通过与青海湖流域外其他地区孢粉成分的对比,确定该钻孔获取的孢粉主要反映青海湖流域的植被数量与构成。

据此完成19~21题。

19.图中Ⅰ、Ⅱ、Ⅲ分别代表由青海湖沉积层钻孔获取的(  )

A.孢粉总浓度、木本孢粉浓度、草本孢粉浓度

B.草本孢粉浓度、孢粉总浓度、木本孢粉浓度

C.孢粉总浓度、草本孢粉浓度、木本孢粉浓度

D.木本孢粉浓度、孢粉总浓度、草本孢粉浓度

20.距今12000~10000年期间,青海湖流域(  )

A.气候湿润,趋于温暖

B.气候干燥,趋于温暖

C.气候干燥,趋于寒冷

D.气候湿润,趋于寒冷

21.古雪线的升降与气温变化密切相关。

据图推断下列时期中雪线最低的是(  )

A.距今1500年前后B.距今7500年前后

C.距今8500年前后D.距今12500年前后

下图为某山脉南、北两坡气候资料图,实线表示气温,虚线表示降水。

据此完成22~23题。

22.该山脉南坡为(  )

A.背风坡、阳坡B.迎风坡、阴坡

C.迎风坡、阳坡D.背风坡、阴坡

23.该山(  )

A.山麓自然植被根系浅,叶质坚硬,叶面有蜡质

B.山麓自然植被在欧洲西部广泛分布

C.山麓的自然植被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D.南坡林线上限比北坡高

第Ⅱ卷非选择题(54分)

2,材料分析题:

本部分共4小题,共54分。

2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16分)

车尔臣河流域荒漠广布,生态脆弱。

1990—2010年流域内降水增加,冰川积雪面积缩小,海拔1300米以上地区自然植被覆盖度增加,海拔1300米以下地区自然植被覆盖度减少。

同期该流域人口数量及耕地面积显著增加,水危机日益凸显。

下图示意车尔臣河流域地理事物分布。

(1)1990—2010年,车尔臣河流域内降水增加,推测在此背景下该流域冰川积雪面积缩小的原因。

(4分)

(2)从气候变化的角度,分析1990—2010年车尔臣河流域内海拔1300米以上地区自然植被覆盖度增加的原因。

(4分)

(3)分析1990—2010年车尔臣河流域内海拔1300米以下区域自然植被覆盖度减少的原因。

(4分)

(4)为应对水危机,有学者建议向车尔臣河流域调水,试分析调水对该流域生态环境带来的可能影响。

(4分)

 

2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12分)

材料 云南中部的哀牢山北段气温年较差小,气候条件复杂多样。

受西南季风影响,该山迎风坡按湿绝热梯度0.6℃/百米爬升降温,在背风坡按干绝热梯度1.0℃/百米下沉增温,从山麓至山顶可划分为6个山地农业气候层。

该山段农耕地主要分布在海拔2100米以下,以上为常绿阔叶林带,常绿阔叶林通常以最冷月均温0℃左右为其分布临界。

下图示意哀牢山北段某剖面山地农业气候层的分布。

(1)分析哀牢山北段气候条件复杂多样的原因。

(2分)

(2)与东坡相比,说明该山段西坡农耕业生产的优势条件。

(2分)

(3)该山地2100米以上有亚热带植被分布,却不宜种植亚热带作物,请解释原因。

(4分)

(4)指出该山地农业气候层在东西两坡的分布差异,并分析原因。

(4分)

 

2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10分)

桉树为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的优势树种,耐旱速生,树干高大笔直,营养输送管道深藏在木质层深部,种子具有较厚的木质外壳。

维多利亚州常因雷电引发森林大火。

2009年2月7日该地区发生了历史上最严重的山火灾害,大火过后桉树林迅速恢复。

下图示意维多利亚州位置。

(1)从气候角度分析维多利亚州2月份森林火灾频发的原因。

(2分)

(2)分析火灾过后桉树林恢复较快的原因。

(2分)

(3)有人认为应在维多利亚大力种植其他树种。

你是否赞同?

请说明理由。

(6分)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克兰河发源于阿尔泰山南坡(图1),由北向南穿过阿勒泰市区,属额尔齐斯河的一条支流。

我们把阿勒泰市以上的河流流域作为克兰河的上游(即阿勒泰水文站以上流域)。

材料二 全球气候变暖对克兰河上游气候和水文的影响(图2和图3)。

(1)根据材料说出克兰河河水的主要补给水体,并指出克兰河上游水域降水的水汽来源。

(4分)

(2)根据图2归纳全球气候变暖对克兰河上游流域气候的影响。

(6分)

(3)根据图3回答全球气候变暖引起的克兰河上游水文特征的变化。

并推测其变化对下游的阿勒泰市生产生活的影响。

(6分)

 

高考必刷题·2020年高中地理专项练习题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答案

1,单项选择题(23小题,46分)

1.B 2.A

第1题,从图中看出该地区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B项正确。

第2题,亚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使得有机质分解快,积累少,土壤贫瘠,A项正确。

3.C 4.B 5.A 

第3题,积雪厚度越深,表明形成积雪的条件越好,故最有利于积雪形成的地表是农田。

第4题,表中数据显示,稀疏灌木积雪结束时间(268日)较晚,则消融速度不快,故A错误;积雪的紧实度越小,越有利于积雪消融,草地积雪结束时间(264日)较早,故B正确;农田积雪结束时间(264日)较早,说明消融速度快,则C错误;高大建筑物具有遮阳作用,减缓积雪的消融速度,则D错误。

第5题,积雪覆盖地表,具有保温作用,改变土壤温度,故A正确;积雪的反射率高,可以减弱地面辐射,降低大气温度,则B、C错误;地面积雪融化可以增加土壤水分,形成地表径流,则D错误。

6.B 7.D 8.C

第6题,拉斯曼丘陵位于南极大陆边缘,夏季太阳直射点南移,全球气压带、风带位置南移,受副极地低压带控制,并非全年受冷高压控制;由图可知,冬半年各月均温差异较小,一年中每个月极端最高温都高于0℃,极端最低温出现在8月,但最冷月(月均温最低)是9月,故B项正确。

第7题,根据材料提示,拉斯曼丘陵位于南极大陆边缘,南极大陆大部分被冰川覆盖,岩石风化物很少,常年多大风,难以形成规模大的沙堆、沙地等风积地貌,故D项正确。

第8题,拉斯曼丘陵位于南极大陆冰川边缘,气候极端寒冷,热量不足,只有夏季有少量苔藓、地衣生长,草类、灌木和针叶树木都没法生长,故C项正确。

9.D 10.C 11.B

第9题,结合图例读图可知,在图示海拔范围内高寒草甸地上生物量随海拔升高而变化的总体趋势为先增后减,D项正确。

第10题,读图可知,3180米比3300米处生物量少,所以说明该地水热条件比3300米处差,由于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所以在气温上,3180米比3300米高,热量条件好,生物量应较大,B项错误。

光照和风力对地上生物量影响不大,A、D两项错误。

3180米处高寒草甸地上生物量少的原因可能为降水量较小,水分条件差,C项正确。

第11题,由图中相邻两月地上生物量之差,计算可得,7月份草甸生长最快,B项正确。

12.C 13.B 14.A

第12题,根据左图可看出,该区针叶林最大分布高度的变化趋势大致是自西向东降低,A项错误;根据右图可知,该区针叶林最大分布高度的变化趋势大致是自北向南增高,B项错误;因此,该区针叶林的最大分布高度的变化趋势为自东北向西南增高,C项正确,D项错误。

第13题,植被带和自然带在纬度方向的差异是由于热量差异造成,即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项正确。

第14题,植被带和自然带在经度方向的差异是由于水分差异造成,即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A项正确。

15.A 16.D

第15题,读图,结合经纬度及地理事物的分布来看,图示区域位于青藏高原,冬季气温低、风力强劲,风力搬运作用使大量的粗颗粒物质在冰面堆积,春季气温回升,湖泊解冻,冰面上的粗颗粒物质堆积到湖底形成粗颗粒堆积层;夏季流水搬运的粗颗粒物质在湖泊边缘堆积,细颗粒物质在湖泊中心堆积;冰川前沿不可能进入湖泊中心形成冰川堆积。

A项正确。

第16题,粗颗粒堆积层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湖底粗颗粒堆积层的厚度逐渐变薄,说明风力侵蚀、堆积作用减弱。

青藏高原的风力在短期内变化不大;粗颗粒沉积层厚度变薄最可能是生态环境改善,植被覆盖率增加,风力侵蚀作用减轻。

D项正确。

17.A 18.C 

第17题,图示四条折线都是在1800~1900m林带比重最大,故此森林集中分布的海拔最可能是1800~1900m。

第18题,图示林带比重,阴坡高于阳坡,迎风坡高于背风坡,故可推断该森林植被喜湿、喜阴。

19.C 20.B 21.A

第19题,孢粉总浓度=木本孢粉浓度+草本孢粉浓度,图中Ⅰ代表孢粉总浓度,数值最大。

在植物孢粉浓度比较中,草本孢粉浓度高于木本孢粉浓度,图Ⅱ曲线代表草本孢粉浓度,Ⅲ代表木本孢粉浓度。

C项对。

第20题,读图,距今12000~10000年期间,青海湖流域植物孢粉浓度低,说明气候干燥。

该时段后期孢粉浓度迅速上升,说明气候趋于温暖。

B项对。

第21题,孢粉浓度变化与气温相关,温暖期孢粉浓度大,寒冷期孢粉浓度小。

古雪线的升降与气温变化密切相关。

据图推断雪线最低的时期是距今1500年前后,此时孢粉总浓度最低,A项对。

22.C23.D

第22题,据图中气温和降水量分布特点可知,同海拔南坡降水量大于北坡,因此南坡为迎风坡;同海拔南坡气温大于北坡,因此南坡为阳坡。

第23题,由上题分析可知,南坡水热条件好于北坡,因此南坡林线上限比北坡高,故D项正确。

该地7月气温高于1月。

1月份山麓最低气温高于0℃,说明该山地位于亚热带;降水量最多的季节出现在冬季(1月),说明雨热不同期,因此为地中海气候,对应的植被类型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根系发达,叶质坚硬,叶面有蜡质,故A、C两项错误。

欧洲西部受温带海洋性气候影响,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故B项错误。

2,材料分析题(4小题,54分)

24.(本小题满分16分)

(1)全球气候变暖,冰川积雪消融快(2分),融雪速度超过流域内冰川积雪积累速度,冰川积雪面积缩小(2分)。

(2)全球气候变暖,山地热量增加,自然植被覆盖区域向高海拔地区扩展(2分);流域内降水增加,同时由于气温升高,高山冰雪融水增加,部分干旱地区水分增多,自然植被覆盖度增加(2分)。

(3)全球气候变暖使该地区气温升高,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干旱加剧,自然植被退化(2分);中下游地区人口增加,人类经济活动增加,用水量增加(1分);开垦耕地,自然植被覆盖度减少(1分)。

(4)有利影响:

调水增加区域内生态用水供应量,利于恢复流域植被,抑制土地荒漠化(1分);保护流域内生物多样性(1分);引淡淋盐,减轻土壤盐渍化(1分);增加流域空气湿度,改善区域气候(1分)。

不利影响:

绿洲农业规模扩大,不合理灌溉可能造成土壤的盐渍化(1分)。

【有利、不利都要有,任达4点,得满分】

25.(本小题满分12分)

(1)该段山地纬度较低,基带热量充足;山体相对高度大,气候垂直差异明显;坡向及局部地形对气候条件影响大,气候条件复杂多样。

(2分)

(2)西坡为迎风坡,降水较丰富;河流较多,且有水库,灌溉用水稳定;多河谷及山间盆地,宜农耕地较多。

(2分)

(3)低纬山地,气温年较差小,冬季温和(均温0℃以上),常绿阔叶林可以生长;夏季凉爽,高海拔地区夏季热量不足,不利于亚热带作物种植。

(每点2分,4分)

(4)差异:

各农业气候层的分布上限,东坡均高于西坡;海拔越低,同一农业气候层在两坡的上限高度差异越大。

原因:

东北坡为西南季风背风坡,气流下沉增温(受焚风效应影响),热量条件优于西南坡;(背风坡下沉增温梯度为1.0℃/百米)海拔越低,增温越明显,东西两坡气温差异越大。

(4分,差异2分,原因2分)

26.(本小题满分10分)

(1)该地2月份主要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山脉阻挡太平洋的湿润气流,降水少,气候干旱;时值夏季,气温高,高温期与干旱期一致;夏季近地面气温高,空气对流强烈,多雷电。

(2分)

(2)桉树对当地气候的适应性强;桉树耐火,受火灾影响小,且大火利于桉树种子萌发;大火过后,其他植物数量减少,桉树生存空间扩大;火灾后的草木灰提高了土壤肥力;大火高温减少了病虫害的发生。

(2分)

(3)赞同。

生物的多样性增加,利于生态稳定;物种多样,可减少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可满足人们对不同林木产品的需求;自然景观更加丰富。

或不赞同。

其他树种对当地自然环境的适应性较差,不易成活;需投入较多的劳动力和资金,经济效益较差;相对桉树,其他树种生长周期较长,成材慢;树干不如桉树高大笔直,加工不便。

(6分)

27.(本小题满分16分)

(1)季节性积雪融水;大西洋和北冰洋。

(1分)

(2)全球气候变暖使克兰河流域降水和气温都表现出波动上升,冬季增温最大,降水增加主要是在冬季和初春(12月~次年的4月),增加了冬春的积雪量,夏季(6~8月)减少。

6分)

(3)气温增加使得汛期提前(河流径流最大月从6月提前到5月),汛期水量变大。

(2分)

有利影响:

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缓解春旱。

(2分)

不利影响:

加剧初夏缺水程度;影响下游地区农业生产、渔业用水;春季融雪山洪灾害加剧。

(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