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常考重点章节知识点整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237644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理学常考重点章节知识点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生理学常考重点章节知识点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生理学常考重点章节知识点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生理学常考重点章节知识点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生理学常考重点章节知识点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理学常考重点章节知识点整理.docx

《生理学常考重点章节知识点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理学常考重点章节知识点整理.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理学常考重点章节知识点整理.docx

生理学常考重点章节知识点整理

第1章绪论

1.人体生理学就是研究正常人体各个组成部分功能活动规律得一门科学。

2、生理学研究得三个水平:

细胞分子水平、器官系统水平、整体水平。

3、体液就是人或动物机体所含液体得总称。

体液分为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包括血浆与组织间液。

细胞外液又称为内环境.

4、内环境就是细胞直接生存得环境。

5、内环境得各项理化性质,如温度、pH值等始终保持在相对稳定得状态称为稳态。

6、稳态得意义:

就是细胞行使正常生理功能以及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得必要条件。

7、生理功能得调节分为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与自我调节。

8、神经调节就是由神经系统对生理功能所进行得调节。

神经调节得基本方式就是反射(反射得定义:

在中枢神经系统得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得变化所作出得规律性反应),反射得结构基础得反射弧.反射弧由五个部分组成,即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9、体液调节就是指机体某些细胞分泌得特殊化学物质经体液运输到达所作用得组织、细胞影响其功能活动。

体液调节分为:

远距分泌(又称全身性体液调节)、旁分泌(又称为局部体液调节)、自分泌、神经分泌。

10、自身调节指机体得一些细胞、组织或器官能不依赖于神经、体液调节对内、外环境得变化产生适应性反应.

11、神经调节得作用迅速、定位准确、持续时间短暂。

体液调节得作用相对缓慢、广泛、持久,对于调节一些相对缓慢得生理过程。

自身调节作用较小,仅就是对神经与体液调节得补充。

三者互相协调配合,使得机体各项功能活动得调节更加完善。

第3章细胞得基本功能

1.单纯扩散就是指脂溶性小分子物质以简单物理扩散得方式顺浓度梯度所进行得跨膜转运。

2.影响单纯扩散得因素:

①膜对该物质得通透性②膜两侧该物质得浓度差③温度

3.易化扩散指非脂溶性物质在细胞膜上特殊蛋白质得帮助下进行得跨膜转运。

4.经载体得易化扩散特点:

①特异性高②饱与现象③竞争性抑制

5.经通道得易化扩散就是指带电离子顺电化学梯度进行得跨膜转运。

具有以下特征:

①离子得选择性②转运速度快③门控特性

6.主动转运特点:

①耗能②逆着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所进行得跨膜转运

7.原发性主动转运

  钠—钾泵:

实质:

①一种特殊得蛋白质②具有ATP酶得活性③分解ATP释放能量④供Na+、K+逆浓度梯度运输。

特点:

钠泵每水解1分子ATP可逆着浓度梯度将3个Na+移出细胞外,2个K+移入细胞内.

钠泵活动得意义:

①建立与维持得Na+、K+在细胞内外得浓度梯度就是细胞生物电产生得重要条件之一②细胞内高K+浓度就是细胞内许多代谢反应所必需得③维持细胞内液得正常渗透压与细胞容积得相对稳定④细胞外较高得Na+浓度所贮存得势能可用于其她物质⑤具有生电作用

8、在安静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得电位差就就是静息电位。

静息电位得机制得K+外流维持。

9、细胞受到刺激时膜电位所经历得快速、可逆与可传播得膜电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

10、、动作电位特点:

①全或无②不衰减性传导

11、动作电位包括上升支(Na+内流)与下降支(K+外流)。

12、局部兴奋特点:

①非全或无式②电紧张扩布③可以总与

13、刺激作用:

使膜电位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水平。

14、后电位:

膜电位在最后恢复到静息电位以前,还要经历一些微小而相对缓慢得波动。

15、神经—肌肉接头得兴奋传递得信息传递实质就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16、终板电位实际上就是由一次动作电位所引起得囊泡释放产生得所有微终板电位得总与。

17、终板电位属于局部电位,可以点紧张扩布得方式使邻近正常得肌细胞膜去极化到阈电位水平,从而爆发动作电位。

第五章血液得组成及功能

晶体渗透压

胶体渗透压

概念

血浆中得晶体物质所形成(主要就是电解质)

血浆蛋白等胶体物质

大小

意义

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维持红细胞得正常形态.

调节血管内外水平衡,维持正常得血容量.

1.红细胞得成熟因子就是叶酸与维生素B12,缺少成熟因子则患巨幼红细胞贫血.

2.生理性止血:

小血管破损后血液将从血管流出,数分钟后即可自行停止。

3.凝血因子种类:

①因子I-XIII②前激肽释放酶③高分子激肽原

4.启动因子:

内源:

凝血因子XII外源:

凝血因子III

5.凝血因子I:

纤维蛋白原;II:

凝血酶原;III:

组织因子;VI:

Ca2+

6.正反馈过程有凝血过程、排尿与分娩.

7.Ca2+参与多个血液凝固过程。

8.正常就是血液不凝固、保持流动状态得原因?

①血管壁光滑,凝血因子不能接触活化②血流快,即使局部有少量凝血因子被激活,随即被血流冲走③血浆中存在抗凝物质④存在纤溶系统

第6章循环系统得结构与功能

1.心室肌细胞得AP分为5期:

 0期:

去极化期,Na+迅速内流导致

1期:

K+过性外流

 2期:

Ca2+缓慢持续内流,抵消K+外流

  3期:

Ca2+通道失活,K+大量外流

 4期:

钠泵活动增强,Na+、Ca2+流出细胞,K+流入细胞

2.窦房结P细胞AP得形成机制:

0期:

慢Ca2+通道开放

3期:

K+外流

4期:

自动去极化①K+外流进行性减少②Na+内流进行性增加③Ca2+内流, ICa—T在4期后半段发挥作用

3.每搏输出量:

一次心跳由一侧心室射出得到血液量。

简称为搏出量。

4.影响动脉血压得因素:

①心脏每搏输出量②心率③外周阻力④主动脉与大动脉得弹性贮器作用⑤循环血量与血管系统容量得比例

5.中心静脉压:

右心房与胸腔内大静脉得血压。

中心静脉压得影响因素:

心脏泵血功能静脉流速度。

第7章呼吸系统得结构与功能

1.呼吸包括外呼吸、气体运输与内呼吸。

2.实现肺通气得直接动力就是肺内压与大气压之间得压力差,原动力就是呼吸运动。

3.胸膜腔内压:

就是指胸膜腔内得压力。

胸膜腔实际为一潜在腔隙,其中仅有少量浆液.胸膜腔内得浆液有两方面作用:

①在两层胸膜之间起润滑作用,减小呼吸运动时得摩擦②浆液分子间得内聚力使两层胸膜贴附在一起,不易分开,使肺能够随胸廓得运动而运动.

4.胸膜腔负压得意义:

①维持肺得扩张状态②促进胸腔淋巴液与静脉血回流。

5.肺表面活性物质由肺泡II型细胞合成并释放。

肺表面活性物质作用:

降低肺泡液—气界面得表面张力.生理意义:

①维持大小肺泡得稳定性②减少肺泡间质组织液生成增加,防止肺水肿③降低吸气阻力,减少吸气做功,保持肺得扩张.

6.一定范围内,深而慢得呼吸比浅而快得呼吸效率高。

7.(选择)影响肺换气得因素:

①呼吸膜得厚度②呼吸膜得面积③通气/血流比值

8.1分子血红蛋白可以结合4分子氧气

9.二氧化碳化学结合得形式主要就是碳酸氢盐与氨基甲酸血红蛋白.

10.呼吸节律基本中枢:

延髓

11.动脉血液中CO2分压对呼吸得调节:

①要一定范围内动脉血得PCO2对维持呼吸与呼吸中枢得得兴奋性就是必要得②CO2分压在一定范围内升高可加强呼吸,但CO2超过一定限度则有压抑与麻醉效应

第8章消化系统得结构与功能

1.消化:

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成可吸收得小分子物质得过程。

2.消化得方式:

①机械性消化(肌肉运动)②化学性消化(酶)

3.吸收:

可被吸收得小分子物质——血液、淋巴(消化道黏膜上皮细胞)

4.消化道平滑肌得一般生理特性:

①兴奋性②自动节律性③紧张性④富有伸展性⑤对理化刺激得敏感性

5.慢波电位:

消化道平滑肌细胞在静息电位基础上自发产生得节律性得去极化与复极化电位波动。

又称基本电节律.作用:

不引起收缩,使HP接近阈电位,触发AP。

就是平滑肌收缩得起步电位。

6.动作电位:

Ca2+内流

7.肌肉收缩得幅度与张力与动作电位锋电位得数目有关

8.消化液得功能:

①水解食物②改变消化腔内得PH③稀释食物④保护消化管粘膜—粘液、抗体

9.交感神经对心脏就是兴奋作用,交感神经兴奋时,抑制胃、肠道运动,消化液分泌减少。

10.内在神经系统包括两类神经丛:

①粘膜下神经丛②肌间神经丛

11.(选择)胃肠激素得生理作用:

①调节消化腺得分泌与消化道得运动②营养作用③调节其她激素得释放

12.(选择)唾液得作用:

①可以湿润口腔与食物,以利于咀嚼、吞咽与引起味觉②清除口腔内得残余食物,冲淡、中与有害物质,对口腔起清洁与保护作用③唾液中得溶菌酶与免疫球蛋白能杀灭细菌与病毒④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可把食物中得淀粉分解为麦芽糖⑤唾液具有排泄功能,进入体内得铅、汞等可部分随唾液排出。

13.盐酸得主要生理作用:

①激活胃蛋白酶原,并为胃蛋白酶提供适宜得酸性环境②使蛋白质变性而易于水解③杀死随食物进入胃内得细菌④可促进胰液、胆汁与小肠液得分泌⑤可促进Ca2+、Fe2+在小肠内得吸收

14.胃酸分泌过少:

消化不良。

胃酸分泌过多:

溃疡。

15.黏液-碳酸氢盐屏障作用:

①润滑作用②中与胃酸③减慢H+扩散速度④使胃蛋白酶失活

16.内因子就是胃黏膜壁细胞分泌得一种糖蛋白,其作用就是保护维生素B12免受小肠内蛋白水解酶得破坏,促进维生素B12得吸收。

17.头期胃液消化能力强

18.消化期胃运动得主要形式:

①紧张性收缩②容受性舒张③蠕动(特点:

①一波未平一波又起②越接近幽门,收缩越强,传播速度越快③回推作用。

意义:

①磨碎食团,食糜与胃液充分混合,利于化学性消化②推进食糜)

19.食糜由胃排入十二指肠得过程称为胃排空。

胃排空速度与食物得物理性状与化学组成有关。

20.胰液就是消化能力最强,消化功能最全面得消化液

21.胰淀粉酶:

水解淀粉。

胰脂肪酶:

水解脂肪。

22.胆汁中无消化酶

23.胆汁得作用:

①促进脂肪消化②促进脂肪吸收③促进脂溶性维生素吸收④利胆作用

24.小肠得运动形式:

①紧张性收缩②分节运动③蠕动

25.小肠就是吸收得主要部位

26.为什么小肠就是吸收得主要部位(或小肠具有吸收得有利条件)?

①小肠得吸收面积大,有许多皱襞、绒毛与微绒毛②食物在小肠内已被消化成可吸收得小分子物质③食物在小肠内停留得时间较长④小肠黏膜绒毛内有较丰富得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有利于物质得吸收

第10章泌尿系统得结构与功能

1.肾脏尿得生成包括肾小球得滤过与肾小管、集合管得重吸收与分泌.

2.肾小球滤过率:

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肾生成得超滤液量。

3.滤过分数:

肾小球滤过率与肾血浆流量得比值

4.肾小球滤过得动力就是有效滤过压,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

5.影响肾小球毛细血管滤过得因素:

①滤过膜得通透性与滤过面积②肾血浆流量③有效滤过压

6.葡萄糖100%重吸收,部位仅限于近端小管。

7.近端小管对葡萄糖得重吸收有一定限度.

8.为什么糖尿病人出现尿糖?

糖尿病人血糖含量高,因此血浆得渗压也高,尿液得前体就就是血浆,血流过肾脏被滤过与重吸收后就成为尿液,在重吸收过程中,原尿中得大部分水被重吸收入体内,如果尿液得渗透压高得话,那重吸收得水自然减少,尿液也自然增多。

血浆中糖浓度高,出现尿糖现象。

9、肾血流得自身调节:

动脉血压在80~180mmHg范围内变化时,肾血流量保持不变.

10、为什么糖尿病病人尿量多?

 小管液中溶质浓度增加,小管液渗透压增加—肾小管对水得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

11、血管升压素(又称抗利尿激素):

合成于下丘脑,由垂体释放

12、解释水利尿现象:

大量饮清水—血浆晶压降低—ADH下降—水重吸收减少—尿液稀释,尿量增加

13、醛固酮作用:

保Na+排K+

14、清除率:

反映肾脏得排泄功能

第12章神经系统得结构与功能

1.神经元由胞体与突起两部分构成,突起分为轴突与树突。

2.神经元各部分功能:

①树突、胞体:

接受信息②轴突:

传导冲动③兴奋产生于轴突始段④突触小体释放递质

3.神经纤维传导兴奋得特征:

①生理完整性②双向传导③绝缘性④相对不疲劳性

4.神经得作用:

①神经得营养性作用:

神经末梢能经常性得释放某些营养性因子,影响被支配组织得代谢活动,从而影响其组织结构与生理变化②神经得功能性作用

5.突触通常指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器细胞之间相接触与联系得部位

6.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组成

7.按照神经元相互接触得部位,突触主要分为①轴突—树突式突触②轴突—胞体式突触③轴突-轴突式突触。

根据突触前神经元对下一个神经元功能活动得影响,突触可分为兴奋性突触与抑制性突触。

 根据突触处信息传递得方式不同,突触可分为化学性突触与电突触

8.非定向突触传递得结构基础就是曲张体

9.电突触传递得结构基础就是缝隙连接

10.神经递质概念:

由突触前神经元合成,轴突末梢释放,能特异性作用于突触后膜或效应器细胞上得受体,并产生突触后电位得信息传递物质

11.神经调质:

突触前神经元产生与释放化学物质,虽不直接参与神经元之间得信息传递,但可通过改变突触前神经末梢递质得释放,来调节神经元之间得信息传递效率

12.外周神经递质:

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

13.胆碱能纤维:

①所有得躯体运动神经纤维②所有自主神经节前纤维③大多数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④少数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14.递质共存:

一个神经元内可以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得递质

15.毒蕈碱受体,又称M受体,阿托品就是其阻断剂

16.烟碱受体,又称N受体,筒箭毒碱就是其阻断剂

17.α受体得阻断剂就是酚妥拉明

18.β受体得阻断剂就是普萘洛尔

19.兴奋在反射中枢内传播得特征:

①单向传递②中枢延搁③总与④兴奋节律得改变⑤后发放⑥对内环境变化敏感与容易发生疲劳

20.突触前抑制与突触后抑制得区别

区别

突触前抑制

突触后抑制

结构基础

轴—轴突触

抑制性中间神经元

抑制机制

释放兴奋性神经递质

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

抑制部位

突触前膜

突触后膜

突触后电位

EPSP

IPSP

抑制形式

去极化抑制

超极化抑制

生理意义

调节传入神经元得活动,控制外周感觉信息得传入

调节传出神经元得活动,及时终止神经元得活动,使不同中枢内神经元活动相互协调

21.特异性神经系统:

特点①点对点投射②投射区小③终止于皮质第四层 

 功能:

引起特定感觉,并激发大脑皮层发出神经冲动

22.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特点①弥散投射②投射区大

  功能:

维持与改变大脑皮质得兴奋性

23.第一躯体感觉区:

位于中央后回。

特点:

①交叉性投射②投射区域得大小与躯体表面得感觉分辨精细程度有关③投射区域有一定得分野

24.躯体总得安排就是倒置得,而头面部代表区内部得排列就是正立得。

25.快痛:

产生快、定位明确、性质为尖锐得刺痛

慢痛:

产生慢、定位不明确得烧灼痛

26.内脏痛:

特征①疼痛缓慢,持续时间较长②定位不准确③对于机械性牵拉、痉挛、缺血、炎症等刺激敏感,而对切割、烧灼等刺激不敏感④有明显得情绪反应,并常常伴有牵涉痛。

27.牵涉痛:

某些内脏疾病往往引起体表一定部位产生疼痛或痛觉过敏得现象。

28.牵张反射:

与脊髓中枢保持正常联系得骨骼肌,当受到外力牵拉而伸长时,能反射性得引起受牵拉得同一肌肉收缩。

29.牵张反射得感受器就是骨骼肌中得肌梭,效应器就是梭外肌。

特点:

感受器与效应器在同一块肌肉内。

30.牵张反射有腱反射与肌紧张

31.腱反射意义:

了解神经系统得状态

肌紧张意义:

维持姿势反射与随意运动得基础

32.去大脑僵直:

在中脑上、下丘之间横断脑干,动物立即出现四肢伸直,坚硬如柱,头尾昂起,脊柱挺硬等抗重力肌(伸肌)过度紧张得现象。

33.去大脑僵直原因:

在动物中脑上、下丘之间横断脑干后,来自大脑皮质、基底神经节等高位中枢对脑干网状结构抑制区得神经联系通路被阻断,抑制肌紧张得活动减弱,而易化肌紧张得活动则占有相对优势,易化区与抑制区二者得平衡被打破,因而出现伸肌(抗重力肌)紧张得明显亢进。

第十三章内分泌系统得结构与功能

1、激素作用得共同特点:

①信息传递作用②相对特异性③生物作用得高效性④在靶细胞水平得相互作用

2、甲亢:

消瘦、肌无力、血糖升高、喜凉多汗、基础代谢率升高

甲低:

粘液性水肿、血胆固醇高于正常,喜热畏寒,基础代谢率降低

3.胰岛素作用:

①调节糖代谢②脂肪代谢,促进肝细胞与脂肪细胞合成脂肪酸③蛋白质代谢,促进蛋白质得合成,抑制蛋白质分解④促进机体生长,与促进蛋白质合成直接有关

4.肾上腺包括两部分:

中央部得髓质与周围得皮质

5.肾上腺皮质在光镜下观察分为三层:

自外向内依次为球状带、束状带与网状带

6.应急反应与应激反应:

 应急反应就是紧急情况下,机体通过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发生得适应性反,应

  应激反应就是机体受到各种有害刺激时,HPA轴激活,血中ACTH与糖皮质激素增多,并引起一系列全身反应以抵抗有害刺激。

两者差异:

①刺激相同②激活系统不同③两者相辅相成,共同维持机体得适应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