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产300万套团体服装生产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232389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76.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年产300万套团体服装生产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年产300万套团体服装生产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年产300万套团体服装生产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年产300万套团体服装生产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年产300万套团体服装生产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年产300万套团体服装生产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年产300万套团体服装生产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年产300万套团体服装生产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年产300万套团体服装生产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年产300万套团体服装生产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年产300万套团体服装生产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总则

一、项目概况

1、项目名称:

####锦衣服饰有限公司年产300万套

团体服装生产项目

2、项目类型:

新建

3、承办单位:

####锦衣服饰有限公司

4、项目负责人:

############

5、建设地点:

安徽####工业园区

6、承办单位概况:

####锦衣服饰有限公司创立于二○一二年,是一家集职业团体服装设计、生产和销售为一体的企业。

该公司产品主要有中高档西服、衬衫、T恤、文化衫及工矿工装、行政职业装,学生校服,商务套装,物业保安等各类职业团体服装。

该公司引进了国际先进的服装生产流水线,采用香港、韩国等高档面料,始终紧跟国际潮流,造就了服装的独有的品质。

“轻、柔、垂、顺、挺成为锦衣制服公司西服、衬衫、职业女装、夹克等高档服装最为显著的特点。

以其先进的工艺技术和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精心打造出一流的品牌,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创立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通过在团体职业装领域中的耕耘与开拓,该公司已发展成为国内知名的职业服装生产企业。

7、建设内容:

项目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运用科学发展观和系统科学方法,增强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推动企业发展,####锦衣服饰有限公司计划在安徽省####县设立生产基地,并在安徽####工业园新征20亩土地建设年产300万套团体服装生产项目,总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其中生产车间8000平方米;仓库2000平方米;办公、职工宿舍2000平方米。

购置等购置撬边机、袖口机、坎尼吉塞粘合机、杜克普锁眼机、意大利MAPI整烫机、日本的开袋机、拉布机、JUKI缝纫系列、美国CAD自动排版剪裁系统等国内外先进的服装生产流水线,配套给排水、变电系统、照明、道路、绿化等辅助设施。

规划建筑容积率1.建筑系数57.3%,行政办公生活用地比重3.91%。

8、项目投资、资金来源及建设计划

项目投资与资金来源:

项目总投资3000万元,其中建设投资2700万元,流动资金300万元。

所需资金全部由项目建设单位自筹。

建设计划:

项目完成土地征用、勘察设计后随即开始建设,年底前完成全部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设备采购、安装调试,即可开工生产,同时建立研发机制,开发新产品。

9、项目效益

项目建成后,年生产团体服装300万套,解决社会就业300人,项目达到设计生产能力年份,预计可实现销售收入15000万元/年,年利税1300万元,项目税后净现值1700万元,内部收益率19.42%,投资利润率23.09%,盈亏平衡点33.99%,投资回收期5.05年(不含建设期)。

二、编制依据与研究范围

1、编制依据

(1)《####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2)国家有关部门关于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规范和要求

(3)安徽省建筑工程预算定额估价表和安庆市材料市场价格信息

(4)项目建设单位提供的有关本项目的各种技术资料、项目方案及基础材料

(5)《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01)

(6)《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7)《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8)《室外给水工程设计规范》(GBJ13-68)

2、研究范围

(1)通过对市场的分析研究,提供项目建设规模、方案的意见;

(2)根据建设场地的实际情况,进行总图布置方案研究;

(3)对建设条件等情况进行调查研究;

(4)对工程技术及设备方案进行研究,并提出工程招投标方案;

(5)对公用工程和辅助设施进行研究;

(6)对节能、环境保护、安全卫生与消防设施提出研究方案;

(7)对投资估算、资金筹措、经济效益进行定量分析,测算各种效益指标和项目的抗风险能力;

(8)对项目的社会效益进行综合评价:

(9)提出可行性研究结论和建议。

三、综合评价和论证结论

1、综合评价

####锦衣服饰有限公司具有一定的资金投入能力和融资渠道,又有科研实力强大的技术依托单位的科技支撑,项目的实施有资金和技术的保证。

项目实施后,可直接吸纳就业人数为300人,能部分解决项目区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维护社会治安;项目实施后,将进一步带动当地及周边地区一批相关行业的发展。

2、论证结论

本项目具有相当的成熟的技术条件,项目产品市场优势突出,经济效益显著,社会效益明显。

项目设计方案科学合理,切实可行,财务效益好,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项目建成后,对发展####服装产业、带动相关产业化发展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发展前景广阔,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第二章项目背景和建设必要性

一、项目建设的背景

1、团体、职业服装行业的特点。

团体、职业服装是社会产业、行业、职业团体根据职业分工的特定需要,让从事相关职业的工作人员按照职业团体的有关规定,在工作时间穿着的特定制式服装。

国内通常称管理岗位的职业工装为职业服,而普通操作岗位的普通工作服和防护服则被划为劳保用品,职业服装依据行业特点大致可以包括四大类:

职业时装、职业制服、工装和防护服,是融标志性、功能性、时尚性、实用性及科学性于一体的,具有行业特点和职业特征,能够体现团队精神和服饰文化的标识性的服装。

职业服装的标识性、配套性能明显地表示穿用者的职业、职务和工种,既使同行人员能迅速准确地相互辨认,以便与之联系、监督和协作,又能对外部人员传达一种提供服务的信号。

团体服装是在实用功能的基础上为企业的形象服务的,是形成企业形象不可缺少的识别因素。

它具有强烈的标识作用和宣传效果,并通过服装的视觉形象,传达出着装者丰富的社会内涵。

职业服装除了具有劳保的功能、标志性与识别功能以外,更应该体现企业的精神与形象。

职业服装作为企业识别系统的一个方面,对塑造企业形象起着重要作用。

2、团体职业服装的分类:

职业时装 职业时装主要是指现今称之“白领”和部分政府部门的着装,顾名思义,其设计偏向于时尚化和个性化,穿着人员规范、整洁、美观、统一,通过将企业优秀文化统一的、有组织的、标准化的系统传播,能充分展示企业或部门形象,代表一种文化,形成内外的认同感,增加内部凝聚力,从而使企业或部门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和公信度。

职业时装一般在服装质地与制作工艺、穿着对象与搭配上有较高要求,表现为造型简约流畅、修身大方,但不强调职业装的特殊功能要求。

  职业制服 是某一种行业为体现自己的行业特点,并有别于其他行业而特别设计的着装,它具有很明显的功能体现与形象体现双重含义。

这种职业服装不仅具有识别的象征意义,还规范了人的行为并使之趋于文明化,秩序化。

职业制服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包括:

商业性(工厂、商场、航空、铁路、海运、邮政、银行投资、旅游、餐饮、娱乐、宾馆酒店等);执法行政与安全(军队、警察、法院、海关、税务、保安等);公用事业与非赢利性(科研、教育、学生、医院、体育等)。

  职业制服强调标志性、统一性和功能性。

标志性与统一性体现在行业要求上,不同的行业需要有与众不同、能鲜明体现行业特征的制服,带给公众和谐的美感,既能增加其权威感,又能体现亲合力。

职业制服的功能性则主要体现在工种需要和穿着者感受上。

合理的职业装设计与材料运用,不仅能起到防护作用,提高安全性,更能使穿着者感觉舒适,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职业工装 是以满足人体工学,护身功能来进行外形与结构的设计,强调保护,安全及卫生作业使命功能的服装。

它是工业化生产的必然产物,并随着科学的进步,工业的发展及工作环境的改善而不断改进。

工装运用的范围十分广泛,其重点应考虑功能性、安全性,辅以实用性和标志性。

工装的适用范围一般包括一线生产工人和户外作业人员等,其对工作着装的功能性要求非常高。

如在野外作业的石油工人,其工装不仅要适应在沙漠环境中的视觉突出性,还要具有防油污、防水、防寒、防尘、防火和防化学侵蚀等特殊功效。

  防护服 防护服其实是基于工装改进而来的一种适用特殊要求的服装,其在具有一般工装的功能基础上,特别强调其防护作用,这主要是基于特殊工作环境的安全需要。

除服装外,还包括鞋靴、帽盔及各种外挂功能设备等,防护服的技术要求主要包括:

防静电、抗紫外线、防化学腐蚀、防核辐射、防电磁波、耐高温、阻燃、防生化、防水拒油等,更特殊的还有防弹及空气调节系统,这些特殊功能要求,是基于强大的科研基础之上的。

  过去我国职业服装曾受计划经济体制条块分割的影响,生产、经营、管理、使用等方面比较混乱。

职业服装主要定位在西服系列、职业时装系列等,对于职业工装的开发研究意识比较淡漠,大部分职业服装尚处在探索阶段。

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经过近年的实践发展,职业服装已迅速崛起,其设计生产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并成为中国服装业新的经济亮点。

3、团体、职业服装行业的发展史。

自70年代未改革开放以来,各行业为树立企业形象而开始投资于职业装。

除了公安、检察院、法院和交通以及邮政等服装属国家统一设计、间作、发放外,各地区又都相继推出自己设计的职业装。

1998年,中国工作服、职业装博览会在天津诞生,把当时还未被社会普遍认识的工作服、职业装推上了大雅之堂,从事工作服、职业装生产的企业为之一振,那些生平还是第一次听到工作服、职业装这个名词的人们开始思索,一个尚未开垦的处女地在向创业者们召唤。

之后召开的2000中国国际工作服、职业装博览会、中国工作服、职业装企业家峰会以及与之相关的各项活动,集合了大批立志工作服、职业装发展的有识之士,形成了以部分有成就的工作服、职业装企业家为核心的工作服、职业装企业家队伍,中国工作服、职业装行业在无数企业家的艰苦奋斗中日益壮大。

今天,一个庞大的工作服、职业装市场显现在人们面前。

社会对工作服、职业装的需求,孕育着工作服、职业装行业必然兴起的原动力,工作服、职业装企业在适应市场的需求中,有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商品经济的发达使职业装迈上新台阶。

人们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逐步形成了带有标识性的服装,这就在实际上奠定了职业装的基本风格。

职业装突出显示出服饰社会化的必要性,因此得以逐渐趋于定型化。

由于工业快速发展,现代都市兴起,世界规模的职业装正在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几乎所有经营者都意识到,工作人员穿上统一制服,势必会增加一个单位内部的凝聚力,增强责任心,有助于提高单位的整体风貌和文化形象,并间接反映出部门或行业的综合实力以及经营者的气魄。

如邮递员、医务人员被人们亲切地称为绿衣使者"和"白衣天使",这就说明了职业装在人们视觉印象中形成的文化元素。

由此,很多人认为不着装就不利于确立自己的社会角色,因而逐步丰富了职业装的文化形象。

经过二十年的职业装设计运用实践,证明了中国在职业装设计上做出了可喜的探索并取得成绩。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是壮大####纺织服装支柱产业的需要。

####工业园区自设立以来,始终把发展壮大纺织服装产业作为一大支柱产业重点扶持。

建园两年多来,已先后引进外来投资企业81家,协议利用外来投资39.5亿元。

其中先后引进了韩国元林玩具公司、浙江东阳服装有限公司、北京远成毛纺有限公司、浙江吉星服饰有限公司、浙江恒畅纺织公司、浙江华隆化纤有限公司、浙江宝泰毛织工艺品有限公司、安徽创安体育用品有限公司等纺织服装生产企业10多家,服装行业已成为####县的一大经济支柱产业,也是该县的出口创汇的主导产业。

针对服装行业这一特殊性,####县从更加有利于纺织服装行业的发展壮大出发,积极向上争取特殊行业的优惠政策,建立了针对服装行业的激励和奖励机制,大力开展招商引资,重点扶持和发展服装企业,力争发挥大型服装生产企业的龙头和带动效应,延伸产业链;同时通过促进新兴服装企业的发展效应,扩大行业面;并制定一个符合####工业园区实际和当前形势的纺织服装产业发展规划,引导企业尽快适应入世后的新形势。

2、是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

####县是传统的农业区,财政收入大部分来自于农业,针对经济结构不合理,农业腿长、工业腿短和经济发展后劲严重不足等的劣势,通过项目实施,壮大工业规模,将为保证####县国民经济稳定、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3、是入世后企业面对机遇与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面对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和加入WTO后的机遇和挑战,必须把握好前进的方向,正确运用有利的条件,充分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努力化解不利因素,克服困难,迎接挑战,缩小差距,加快企业发展,使企业的产品能够迅速的占领市场,适合人们的需要。

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发展,才能促进企业的新发展。

第三章市场分析

一、市场现状分析

近年来由于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对自身形象包装的重视给团体服装业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机遇。

团体服装制造业逐渐呈现出从“大服装体系”中分离出来而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服装分系统的趋势。

并且,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特性的、有别于其他服装大类的研究、开发、设计、生产、销售、使用等方面的服装价值体系和理论研究体系,并呈现出五个方面的特点:

(一)前景广阔,竞争激烈和市场细分化

CIS的导入,使每个企业都意识到统一形象的必要性,也使服装企业发现了巨大的制服潜在市场。

各种工作服、校服、标志服、礼仪服、防护服等需求量十分可观。

中国制服市场是中国服装产业在供大于求、生产强于设计的势态下,又一次重组和变革后的派生市场。

目前在国内已经有了一批专业的制服生产厂家,而稳定增长的市场份额和发展空间又吸引了一批著名的服装生产厂家参与竞争。

许多服装企业也纷纷将视线瞄准了职业服装这一特殊的专业领域,庄吉、法派、乔顿、乔治白以及好日子等都加入了职业装市场。

正是由于一批企业的率先推动,带动我国职业服装水平的提高,从而开发了一个特殊的职业装市场。

今天的职业装更多意味着职业人士特有的着装风采,各大生产职业装的企业都着力于在职业装上开发时尚设计,新潮流已经改变了传统职业装单调的现象。

如杉杉、澳歌斯特、罗蒙、雅弋尔、报喜鸟等都成立了专门的团体服装营销网络,势必在更激烈的竞争中为团体服装的发展灌注新的生命力。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新需求的不断涌现,制服市场的划分会越来越细,对制服企业提供的服务标准要求也会越来越高。

而企业也将迎合市场的需求,提供专一化服务。

如现在已经形成的酒店宾馆行业、商场、超市等已经吸引了众多的中、小服装企业,为其提供专一化服务。

目前也有许多企业正在尝试着开发学生装市场、企业服市场等这些具有鲜明职业特色又有较大市场需求的团体服装市场。

具有极强行业特点的团体服装市场正逐步形成规模并将不断发展扩大,成为服装业新的经济亮点。

(二)团体服装的消费观念日趋成熟

如果说几年前人们对制服的观念还仅止于“标志服装”和“劳保服装”概念的话,那么随着现代资讯的发展和审美水平的提高,当今人们对制服的需求已不再是只注重它的标志性和防护性,而是更注重它的审美性、文化性和流行性的统一。

因此具有一定特色的团体服装设计形成了一个新的市场增长点。

和国际接轨的制服理念也已经在一些行业得到了初步的体现。

国内兴起的各种制服大赛更加体现出了社会对于团体服装设计的重视。

(三)市场竞争模式从数量、价格向技术、品牌转变。

2010年,规模以上企业的产量增幅明显回落,预示着数量竞争时代接近尾声。

大企业已经蓄积了大量资金和技术力量,以产品创新和渠道掌控能力为基础的品牌竞争力大大提升。

“数量”和“价格”竞争模式逐渐远去,“科技创新贡献率”和“品牌贡献率”的意识和自觉行动在职业服装行业日益盛行。

目前,企业用于衡量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指标已经从生产规模转向设计研发投入比重、设计研发人员比重、高学历职工比重、生产自动化信息化程度、营销网络规模质量、品牌覆盖率、单位面积销售收入等。

(四)职业服装业的竞争日趋激烈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纺织服装行业逐步壮大,职业装产业的发展也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中华全国工商联纺织服装商会专家系统调研指出,全国一年职业工装的需求就有近300亿元,19个统一着装的职业制服部门一轮次的换装预算金额起码也在200亿元以上;全国职业着装人数达到5000万,仅执法人员就在1000万人以上,由此带来的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但是巨大的市场也导致职业服装的生产企业连年增多,相当一部分男女装企业也向其分支领域延伸,参与到团订接单生产中来。

为什么这么多的服装企业对职业装市场如此垂青呢?

业内人士透露,职业装属于团队订制,目标客户群相对集中,生产加工风险较小,尽管承制利润较小,但数量规模较大,因此市场竞争愈显激烈。

(五)专业设计人才欠缺和生产方面尚显滞后。

在制服市场的喜人前景面前,专业人才的欠缺和生产方面的滞后也让人感到忧心。

国内大大小小的服装院校中,几乎没有专门针对制服设计而设置的课程和专业,完善的制服设计理论也不多见。

制服设计相比时装设计而言,对实践和社会相关经验的要求更加严格。

而现在的状况是,时装设计师不懂得制服设计的特点,有经验的制服厂技师却又不懂得设计。

高素质的、一专多能的专业制服设计师是目前服装行业内最紧缺的人才。

制服的生产从总体来说还不够成熟。

各类服装企业都在承接制服的加工制作,但大多数厂家还没有专业的制服设计师,不懂得制服的特点,不具备相应的技术设备和生产能力,而且管理水平低下。

因而加工的服装存在选材不当、款式陈旧、做工粗糙、色彩单一和成本较高等问题。

既无美观性可言,又缺乏行业特性,严重地损害了制服的应有形象。

(六)目前我国团体职业服装行业存在的其他问题。

尽管目前我国团体职业服装企业众多辐射较广,但企业对职业服装材料开发力度不够,投入资金不足,试验设备落后,无法适应职业服装的要求;职业服装生产标准化起步较晚,实施缓慢,生产企业仍然在使用淘汰的标准进行生产,造成产品质量不合格,有许多生产厂家不具备自检能力;生产管理落后,专业管理人才缺乏,服装生产工艺技术能力低下,使产品功能及加工质量无法保证;大多数企业产品在规模、档次和品位上与世界先进地区和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许多职业服装生产厂家不注重产品形象,生产企业大多规模小,设计研发技术力量薄弱,经营人员对服装知识了解甚少,对职业服装更缺乏准确全面的认识,不熟悉各行各业的生产环境和生产特点,甚至对职业服装的穿着对象、穿着用途、如何穿用等,都不甚了解,仅凭自己的感觉,以自己的经济效益为出发点,盲目生产,加工出的服装材料选择不当、款式陈旧、色彩单一、做工粗糙,生产成本较高,产品更新慢,无法满足职业服装的要求,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这造成了职业服装在穿用过程中起不到应有的作用,甚至出现因工作服穿用不当造成或加重了事故的发生,给企业和个人造成不可弥补的经济损失和精神损失;要想使我国职业服装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必须加强对职业服装的设计研究与开发。

二、市场发展趋势

(一)团体服装的品味正在全方位提升。

党的十六大提了建立新型工业化思想,对于成长中的中国团体服装领域,构筑新的行业发展思路,是一个极好的契机。

从新世纪以来的团体服装行业运行轨迹中已经初步显露。

团体服装发展线路的基本走向透视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国家宏观经济战略及政策新的选择,今后几年中国团体服装行业发展总体走热应该是清晰的,即新型工业化道路应该极力推动团体服装行业层次的整体提升,用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思路,突出行业整体“创新”,抓住国内市场具有巨大潜力的优势。

(二)产业深度发展

今后几年,中国职业服装产业的纵深发展将为我国服装产业格局、竞争力格局变化奠定基础。

1、用先进技术缓解劳动力紧缺的矛盾

迫于劳动力紧缺危机,借助于人民币升值换汇的优势,新一轮技术改造设备更新之风在服装行业悄然兴起。

科技贡献的作用在本轮产业升级中彰显出来。

成熟的中国职业服装企业在技术改造中扮演的不仅仅是买家的角色,而是通过引进先进设备对工序和工艺进行优化配置的设计者,往往是企业对设备或软件制造商提出要求进行定制采购。

提高劳动生产率;化解劳工荒问题;解决熟练技工紧缺问题;解决制造过程中人为因素产生的质量问题;提高制造水平和管理水平是这次技术改造的主要目的。

吊挂生产线、电脑缝制设备、电脑控制专业工艺设备、产品信息条码分拣设备、后整理设备、产品检验检测设备等都成为被引进的热门。

2、内陆省份为梯度转移夯实基础。

梯度转移绝不能一蹴而就,大规模转移需要较长的过程。

转移的速度取决于内陆地区是否具备承接转移的能力和条件。

除了地理位置、交通、土地资源、人力资源、产业链资源等因素外,政策环境、意识观念对转移的成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成为各个内陆省市吸引产业转移的一大重要手段。

内陆地区的服装产业发展迅猛,产业环境和政策环境都在优化。

辽宁、吉林、安徽、河南等省相继成立协会。

四川、陕西等协会组织也比较活跃。

内陆省份服装产业逐步提升,为承接梯度转移进一步夯实基础。

(三)国内服装市场面临“洗牌”。

随着内需不断扩大,价格指数持续上升,内需切切实实成为了我国服装行业发展的原动力。

国内企业成熟壮大、国际名牌蜂拥而入,更多海外品牌对中国市场跃跃欲试,国内中小企业在夹缝中找寻生存之道。

未来的中国服装市场新一轮“洗牌”时代已经到来,而“洗牌”的孪生姐妹“市场细分”也将随行而至。

2009年,中国服装市场必然好戏连台,机遇和挑战并存。

1、品牌和市场细分时代到来。

伴随着新一轮国内市场重新“洗牌”而来的品牌和市场细分不仅仅局限于品种、档次、区域的进一步细分,更表现在以产品风格和消费群细分为特点的深度细分。

主要体现为品牌在市场中的横向细分,即同一品种或相同档次产品层中通过“产品风格”和“消费群”进行的横向再细分。

市场被拉平,占据各个市场位置的品牌个数将被摊薄。

可以看出,新一轮细分的竞争焦点是“文化”、“创新”和“研发”,最终的目标是“销售收入”和“市场份额”,“差异化”之剑在这一时期格外锐利,缺乏科技投入和市场研发的盲从行为,在这个市场机遇和挑战面前都将十分危险。

目前的运动装市场、时尚休闲装市场的竞争态势就已明显体现出“洗牌”和市场细分的迹象。

本轮细分不仅仅为品牌生存发展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机遇,也为企业的多品牌发展创造了条件。

2、加工商与经销商进一步分化。

近年来,耐克首创的“轻资产运营”模式在中国服装行业大行其道,一个直接结果就是加速了“职业经销商”行业的诞生和成长,从而加速了加工商与经销商的分化。

“轻资产运营”模式能够实现品牌在短期内获得销售收入的高增长,使品牌迅速扩张市场份额,同时降低企业的库存和负债率,使企业有可能将主要力量投入到“产品研发”和“市场推广”环节,而对产品制造和零售分销业务的外包则借力于广阔的产业资源,达到多方共赢的目的。

目前,国内已经形成了强大的专业加工队伍,经销商队伍也在迅速发展壮大,以个体经营者为主的经销商队伍中,专业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品牌营销公司”已经浮出水面。

3、外销型企业、海外品牌进军国内,市场竞争将进一步加剧。

2009年,外销型企业进军国内市场的步伐将明显加快。

鉴于土地、人力资源成本一再攀升;原料、原材料价格高居不下;人民币升值压力越来越难以消化;外贸加工费日益透明;国际竞争国迅速成长等原因,常规产品的出口越来越无利可图,加上对出口退税下调的顾虑,外贸加工型企业急需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于是纷纷把目标指向国内市场。

随着GDP快速增长、扩大内需政策的实施等,目前国内服装市场呈现增值增量的成长,物价指数的上升更加有效刺激了外贸型企业转向国内市场,导致品牌个数急剧增多,市场竞争压力加剧,品牌更迭速度也将加快。

另外,海外品牌也将成为新进的强有力的竞争者。

2007-2008年,海外品牌进驻中国服装市场的步伐加快,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可借鉴的案例,激发了海外品牌对中国市场的拓展期待。

经销商、进口商队伍的发展壮大,也为海外品牌进军中国创造了有利条件。

(四)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同等重要。

国际对于中国服装产业来说,不仅仅意味着出口,“资源”已经被提到了一个重要位置上。

国际产业资源存在于设计、研发、生产、营销、管理、推广等各个环节,包括了人、财、物、无形资产等各个领域。

国际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是行业、企业的一大新增利润源泉,更是中国产品打开国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