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登岳阳楼教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523022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登岳阳楼教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中语文登岳阳楼教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中语文登岳阳楼教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中语文登岳阳楼教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中语文登岳阳楼教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登岳阳楼教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x

《高中语文登岳阳楼教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登岳阳楼教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登岳阳楼教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x

高中语文登岳阳楼教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登岳阳楼教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重点:

通过学习本诗了解鉴赏古典诗歌要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难点:

“坼”“浮”字妙处的理解。

课时计划

1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复习导入[

让学生齐背《登高》,问:

这首诗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

意象:

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归鸟、落木、长江

意境:

沉郁悲凉(萧瑟凄凉),雄浑开阔。

情感:

长年漂泊,老病孤愁,时世艰难,忧国伤时。

今天我们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诗——《登岳阳楼》,看看这首诗又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

[

二、诵读、整体感知(学生个人朗读,集体齐读,试背)

朗读的节奏及重音处理: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三、赏析指导

(一)知人论世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由江陵、公安一路又漂泊到岳阳,此诗是诗人登上神往已久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

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

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又想到自己晚年仍飘泊无定,国家也多灾多难,不免悲伤感慨。

 

(二)初知意象

这首诗用到了哪些意象?

这些意象分别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洞庭水、岳阳楼——辽阔雄伟              

吴楚、乾坤日夜——开阔宏大

孤舟——孤单漂泊

(三)置身诗境

过渡:

有的诗歌意象常见,且通篇基调一致,这样的意象所构成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相对容易把握,可是杜甫的《登岳阳楼》,用到的是比较少见的意象,而且这些意象之间,具有较大的跳跃性,尤其是从开阔博大的“吴楚、乾坤日夜”一下子跳到狭小的“孤舟”。

怎么理解呢?

这就要求我们在欣赏诗歌的过程中,借助联想和想象,将作者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一一再现到自己的脑海中,使整个心灵沉浸在一个想象的世界之中,得到审美享受。

这就是置身诗境的方法。

让我们借助联想和想象,看能不能用自己的话将诗人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描述出来?

参考:

早就听闻洞庭湖水的波澜壮阔,今天有幸登上了岳阳楼来一睹洞庭湖的雄姿。

只见吴楚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一分为二,分布于东南两边,苍茫无际的湖面上,波浪一浪掀过一浪,向天边汹涌而去,大地长天、日月星辰日日夜夜在湖里浮荡着,景象壮美极了!

回头想一想自己,亲朋故旧竟无一字寄给漂泊江湖的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

透过这浩渺无边的洞庭湖,遥望关山以北,那里仍然是兵荒马乱、战火纷飞;一想到这,靠在窗栏杆上的我不禁涕泪交流。

四、探究学习,缘景明情

小组合作探究1 

1、首联运用了什么手法?

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颔联描写了怎样的意境?

 

4、尾联写出什么社会现实?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展示:

1、,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

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

用“昔闻”为“今上”蓄势,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抒发了沉郁之感。

2、是洞庭的浩瀚无边。

先写湖东与南吴楚两地地势如裂,后写日月星辰浮动在湖水上,意境壮阔。

气势极大。

“浮”深入观察。

把握客观实际,逼真反映现实。

3、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

“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

 

4、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伤时忧世的哀伤。

 

小组合作探究2 

描写诗中最有意蕴的诗句,100字左右,先组内交流,后选优交流。

 

参考示例: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只见吴越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一分为二,分矗于东南两边。

苍茫无际的湖面上,波浪一浪掀过一浪,向天边汹涌而去。

大地长天、日月星辰日日夜夜在湖里浮荡着——好一幅雄浑壮阔的吴楚洞庭图!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问:

是单纯写景吗?

与曹操诗句对比。

小组合作探究3 

让学生从内容、意境、情感上总结全诗。

展示:

1、内容:

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

诗人屏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

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

2、意境:

沉雄悲壮、博大深远  

3、情感:

身世之悲、家国之忧

小结:

从总体上看,江山之壮阔与诗人胸襟之悲壮阔大相表里,故虽悲伤却不消沉,虽沉郁却不压抑。

诗人写出了洞庭浩翰汪洋的不凡气势,亦触景伤情,写自己身世的凄凉孤寂,反映出诗人对时局地忧虑和关心。

 

儒家说: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此时的杜甫呢?

他是“穷也胸怀天下,胸怀百姓”啊,他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我们还从他的哪些诗句感受到了呢?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杜甫《登楼》)

带着感情齐声背诵《登岳阳楼》。

小组合作探究4 

比较阅读:

(xx福建高考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背景点击】开元二年(759),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

1.颔联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

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

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

“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

2.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像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3.诗人笔下的岳阳楼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抒发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诗人笔下的岳阳楼最突出的特点是“高”。

情感是欢乐喜悦,超脱豁达。

4.将本诗与杜甫的《登岳阳楼》作比较,说说它们同是登岳阳楼之感,但在诗境和风格方面有什么不同。

诗境:

1、李诗山水景物宏丽美好,人的心情轻松快乐,交融成一个似真似幻的迷人境界。

2、杜诗沉雄悲壮、博大深远。

 

风格:

1、李诗用陪衬、夸张等手法,想象奇特,笔法洒脱,可用豪放飘逸概括。

2、杜诗基本写实,意旨深厚,又多变化,可用沉郁顿挫来概括。

各小组派代表发言交流,其它小组补充。

 

五、课堂小结:

(学生)

诗歌鉴赏中最重要的莫过于通过对意象的把握、发挥想象,体会和品味诗歌特有的意境美,从而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这一堂课,我们进一步熟悉了赏析诗歌的重要方法——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只要同学们在学习中国古典诗歌时,重视反复诵读,置身诗境,将作者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一一再现到自己的脑海中,体会诗歌所再现的意境,并抓住最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来进行赏析,我相信,同学们一定能陶醉在中国古典诗歌所带给我们的审美享受之中。

六、布置作业:

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自学并背诵默写杜甫的《阁夜》《旅夜书怀》。

七、板书设计:

 

    内容:

  岳阳楼与洞庭水,眼前景(博大)

            包吴楚与越关山,今昔事(深远)

    意境:

  沉雄悲壮、博大深远

    情感:

  身世之悲、家国之忧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教案1苏教版选修1

教学目标:

1、理解解诗句含义,领悟诗的意境。

2、理解柳诗以哀景写哀情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目标2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以自学、讨论为主,诵读训练贯穿始终。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结合注释①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字子厚。

祖籍河东,后迁长安,世称柳河东。

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柳宗元少有才名,早有大志。

文以辞采华丽为工。

贞元九年中进士,十四年登博学鸿词科,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

永贞元年九月,革新失败,贬邵州刺史,十一月加贬永州司马。

元和十年春回京师,又出为柳州刺史,政绩卓著。

十四年十一月逝于任所。

被贬期间,南方人士颇有向他求学问业者。

二、指导解题

提问:

由诗的题目,你读到了哪些内容?

⑴登柳州城楼:

既交待了事情,已含触景生情,伤高怀远之意。

⑵寄:

只要设身处地,稍加思索,诗人眼望苍茫天地间,百感交集,寄关切之情于同被贬谪的漳、汀、封、连四州。

三、背景简介(可让学生先读书下注释,后教师补充)

公元805年,唐德宗李适死,太子李诵(顺宗)即位,改元永贞,重用王叔文、柳宗元等革新派人物,但由于保守势力的反扑,仅五个月,“永贞革新”就遭到残酷镇压。

王叔文、王伾被贬斥而死,革新派的主要成员柳宗元、刘禹锡等八人分别谪降为远州司马。

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二王八司马”事件。

整整过了十年,直到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初,柳宗元与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五人才得以奉诏进京。

但当他们千里迢迢赶到长安时,朝廷又受保守派的唆使,改变了主意,竟把他们分别贬到更加荒凉的边远的州郡:

柳州(柳宗元)、漳州(韩泰)、汀州(韩晔)、封州(陈谏)和连州(刘禹锡)为刺史。

这首七律,就是柳宗元初到柳州之时写的。

四、鉴赏诗歌

(1)诵读全诗,理解大意

从城上高楼远眺空旷的荒野,如茫茫海天般的愁思涌了出来。

急风胡乱地掀动水中的荷花,密雨斜打在长满薜荔的墙上。

山上的树重重遮住了远望的视线,江流曲折就像九转的回肠。

我们一起来到百越这个纹身的地方,虽然处于一地,音书却阻滞难通。

(2)名句鉴赏

①意象:

芙蓉与薜荔

屈原《离骚》有云: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又云:

“擘木根以结茝兮,贯薜荔之落蕊。

”屈原以香草象征自己人品的高洁与道德修养的纯正美好的。

“其志沽,故其称物芳”。

柳宗元此诗同样也有以香草自况的意味。

正直之士惨遭迫害,仕途险恶令人惊恐。

那在“惊风”“密雨”的飐侵下努力挣扎抗争的“芙蓉”与“薜荔”不是很有点胆量与气骨吗?

在这里,芙蓉与薜荔,正象征着人格的美好与芳洁。

②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明确:

运用比兴的手法写了登楼所见的风急雨骤的景象(近景),用“芙蓉”与“薜荔”,正象征着诗人人格的美好与芳洁。

“芙蓉”出“水”,何碍于“风”,而“惊风”仍要“乱飐”;“薜荔”覆“墙”,雨本难侵,而“密雨”偏要“斜侵”。

怎能不使诗人产生联想,愁思弥漫呢!

足见诗人于客观事物中又投射了自己的情感,将自己的哀情融入了对景的描写之中,情景交融。

③尾联有怎样的深意?

尾联从前联生发而来,除表现关怀好友处境望而不见的惆怅之外,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

望而不见,自然想到互访或互通音问;而望陆路,则山岭重叠,望水路,则江流纡曲,不要说互访不易,即互通音问,也十分困难。

这就很自然地要归结到“音书滞一乡”。

而“共来”一句,既与首句中的“大荒”照应,又统摄题中的“柳州”与“漳、汀、封、连四州”。

一同被贬谪于大荒之地,已经够痛心了,还彼此隔离,连音书都无法送到!

读诗至此,余韵袅袅,余味无穷,而题中的“寄”字之神,也于此曲曲传出。

可见诗人用笔之妙。

(3)重难点突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