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专业人才培养状况年度报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222675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8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等学校专业人才培养状况年度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等学校专业人才培养状况年度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等学校专业人才培养状况年度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等学校专业人才培养状况年度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等学校专业人才培养状况年度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等学校专业人才培养状况年度报告.docx

《高等学校专业人才培养状况年度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等学校专业人才培养状况年度报告.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等学校专业人才培养状况年度报告.docx

高等学校专业人才培养状况年度报告

专业一:

机电一体化技术

(一)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精神,有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面向机电制造行业,根据该行业相关岗位(群)需求而设置,培养具有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机电设备操作、机电产品组装、调试、维护及机电产品售后服务的专业实践技能力,适应现代生产需要的机电技术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培养能力(专业设置情况、在校生规模、课程设置情况、创新创业教育等)

1.专业设置情况

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的需求是由社会发展大环境决定的,我国的制造业在世界上有重要影响,制造业的技术进步和全球化发展对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人才有极大需求。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种将“机械、电子、信息、控制”有机结合,以实现工业产品和生产过程整体最优化与智能化的“机电一体化”现代高新技术在全球兴起。

“机电一体化”高新技术的发展,使传统的机械如虎添翼,有可能超越操作机械和动力机械的范畴,进入智能化、柔性化、信息化、多功能化、全自动化、微机数字化与网络化控制的新时代,不仅极大地解放了人类的体力劳动,还极大地解放了人类的脑力劳动,是人类高度文明的一大进步。

因此,“机电一体化”已成为当今世界工业发展的主要趋势。

我国高新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即863计划将“机电一体化” 前沿技术作为国家高新技术重要发展领域,并且初见成效、战果辉煌!

  

按照人事部最新统计预测,“机电一体化”专业技术人才是我国教育市场今后几年急需紧缺的八大最热门专业人才之一;21世纪中国将发展成为世界现代制造业加工中心,“机电一体化”技术正是加工制造业为了适应现代生产环境及市场的动态变化,将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综合应用于制造加工生产全过程的一批高新复合技术群,已形成“机、电、计算机”三分天下的实际格局,是21世纪国民经济发展所急需的优势学科方向。

21世纪中国将需要一大批掌握先进控制技术,能从事数控机床、加工中心、智能机器人以及其他新型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产品的设计、安装、调试、操纵、编程与开发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我校位于山东半岛的青岛市,伴随着机械电子行业的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对相关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产生了大量需求。

青岛市地域经济的蓬勃发展更为本专业培养的人才提供了广泛的就业岗位。

2.在校生规模

截止到2015年12月30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现有在校生895人

3.课程设置情况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秉承服务当地经济、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坚持“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课程开发”理念,借鉴职业资格标准,充分吸收过去基于实践本位、能力本位的教学改革经验,以生产实际要求为标准调整专业课程,实现课程设置的综合化和教学内容的实效化;专业基础课程服务于专业课程,实现“课程结构大平台,多模块、活接口”;素质教育贯穿教育全过程,实现课内外教学立体化,全面采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能力本位,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式。

本专业针对以往课程目标定位过于宏观、工作任务分析笼统粗糙、课程设置未能突破学科框架、课程内容与工作任务的相关性低等课程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市场需求为起点,以校企合作为途径,构建了以专业定位与岗位论证

岗位任务与胜任能力调研

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行动领域归纳

学习领域课程体系设计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建设思路,真正落实了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实质性改革。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以“机电设备操作应用、维护维修”为核心能力,以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专业建设模式,逐步建成和完善适应技术岗位要求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教学内容。

(1)确定职业岗位群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素质,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从事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操作应用、维护维修及技术管理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毕业生主要岗位有:

机电一体化设备操作、安装调试、维护维修,供配电系统的运行、安装调试、维修,机电一体化设备的销售和售后技术服务等。

(2)重组职业能力模块、完善课程体系

根据岗位要求和职业考核标准,分解职业能力,形成基本素质和能力、专业基本能力、专业骨干能力、综合能力四个层次的能力体系。

根据能力目标,形成四个课程模块:

基本素质课程模块、专业基本能力课程模块、专业骨干能力课程模块和素质能力拓展课程模块。

4.创新创业教育

教育部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指出:

“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教育学院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

”可见,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已经上升至国家战略高度,成为提高综合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由之路。

高等教育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为国家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优秀人才。

学院积极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通过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建立固定的指导教师团队、加强创新创业团队的管理等方式,营造重创业、敢创业、能创业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推进我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深入开展。

2014-2015学年,学校组织并参与各种创业比赛及活动,包括:

青岛市大学生“互联网+”创业实践活动,“华仁杯”2015年青岛市大学生创业精英BEST大赛等。

每学期都对即将毕业的的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合格者颁发合格证书。

5.培养能力

(1)社会能力

a)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敬业与团队精神及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

具有宽容心,良好的心理承受力;参与意识强,有自信心、成功欲。

b)具有一定的人文艺术、社会科学知识,对自然、社会生活和艺术具有一定的鉴赏能力和高尚的生活情操与美的心灵。

c)具有从事专业工作安全生产、环保、职业道德等意识,能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

(2)专业能力

a)具有初步运用计算机处理工作领域内的信息和技术交流能力。

具有翻译本专业英语技术文件和商务文件能力及初步听说能力。

b)具有较熟练的机械加工设备操作、较强的机电产品装配和维护维修能力;

c)具有电工电子的基本知识和电气控制的基本知识,能够熟练地对电机进行控制;能够应用PLC控制技术对机电设备进行控制;

d)具有机电一体化设备的调试、维修和技术支持能力;

e)具有熟练进行产品检验和质量管理的能力;

f)具有熟练进行机械产品工艺规程的编制能力;

g)具有熟练进行生产技术实施的能力;

h)具有进行机械产品商务代表及售后维修能力。

i)核心能力:

具有机电一体化设备与产品的安装、调试、操作、维修、管理和售后技术服务能力。

(3)方法能力

a)具有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的能力;

b)具有对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能力,通过不同途径获取信息的能力,对工作结果进行评估的能力;

c)具有全局思维与系统思维、整体思维与创新思维的能力;

d)具有决策、迁移能力;能记录、收集、处理、保存各类专业技术的信息资料

(4)职业资格证要求

本专业学习内容的选取参照了国家职业技术标准,行业资格考证要求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要求毕业生除获得专业学历毕业证外,还必须获得以下资格证书:

职业资格证书获得以下3种以上职业资格证书。

职业范围

职业资格证书

发证机关

生产技术实施与管理;

AutoCAD绘图员(中级)

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

PRO/E三维应用工程师

科技部国家制造业信息化办公室

设备操作与维护;

产品加工;

数控操作中级证

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

维修电工中级证

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

车工操作中级证

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

装配钳工中级证

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

(三)培养条件(教学经费投入、教学设备、教师队伍建设、实习基地、现代教学技术应用等)

1.教学经费投入

(1)经费来源

2014-2015学年,学院办学经费来自本专业学生学费收入6523.54万元,其他收入206.82万元。

(2)经费支出

2014-2015学年,本专业办学经费总支出为5590.49万元,其中,基础设施建设为1662.18万元,设备采购为2453.07万元,日常教学经费为828.41万元,教学改革及研究为364.90万元,师资建设为171.00万元,其他支出为110.93万元。

2.教学设备

3.教师队伍建设

(1)教学团队结构

专职师资表

序号

姓名

性别

学历

专业

职称

1

周兴前

大学

机电

副教授

2

万俊贺

硕士研究生

检测技术

讲师

3

孙作洋

大学

机械制造及自动化

讲师

4

谢艳春

硕士研究生

材料学

讲师

5

洪向平

高中

机械设计

高级工程师

6

符朝兴

硕士研究生

机械制造及自动化

教授

7

王之波

大学

机电

高级工程师

8

温冰

硕士研究生

自动化

讲师

9

徐方龙

大学

模具设计及cad/cam

高级工程师

10

江庆安

专科

机械制造

高级工程师

11

冯雨

专科

电工

工程师 

12

陈爱美

硕士研究生

控制工程与控制理论

助教

13

陈志鹏

大学

普车

助教

14

朱方超

专科

钳工

助教 

15

周兴连

专科

焊工

助教 

16

周梦生

本科

机械制造

高级工程师

17

刘丽

大学

机械设计

助教

18

解兆朋

大学

机械设计

助教

19

马银

大学

数控

助教 

20

刘绍英

大学

数控加工

高级工程师

21

孙丽华

大学

材料学

副教授

22

高艳

硕士研究生

电气技术

助教

23

陶双娇

大学

机制

助教

24

周绍梅

大学

电气

助教

25

魏代全

大学

数控检测

助教

26

史婧

大学

电气技术

助教

兼职师资表

序号

姓名

性别

学历

专业

职称

1

孙福利

大学

历史教育

副教授

2

崔学升

大学

思想政治教育

助教

3

张俊廷

硕士研究生

机械工程

讲师

4

庞增俊

硕士研究生

电子

讲师

5

贾其燕

硕士研究生

检测技术

讲师

6

刘三扬

专科

机械制造

高级讲师

7

郑文祥

大学

电气自动化

工程师

8

李燕平

硕士研究生

检测技术

工程师

9

郑海菊

硕士研究生

检测技术

高级工程师

10

李晓

硕士研究生

检测技术

工程师

11

丛伟

硕士研究生

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

讲师

12

高立芳

大学

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

助教

13

杨雪

大学

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

助教

14

马海森

大学

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

助教

本专业共有专职教师26人,兼职教师14人。

师生比1:

17,专兼职比例为1.8:

1,副高级以上职称12人,中级18人,双师教师占80%以上;硕士10人,本科16人。

本专业具有一支专兼职教学团队,学历、职称比例优化合理,兼职教师比例及质量适应教学改革要求。

(2)教学团队建设

首要的是注重提高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培养,与企业联合培养专业教师,3年建设期内,使具有企业工作经历、实践能力强的双师素质专业教师达到23人,占专业教师的90%以上。

其次,加快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聘任兼职教授,从企业聘请具有较强实践教学能力的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聘请具有较强实践教学能力的能工巧匠(工程师、技师),承担的专业课学时比例达到50%,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相应高技能水平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兼职教师要落实到课程、内容),形成结构合理、具有较强凝聚力的教学团队。

第三,面向国内机电类企业或高校引进机电一体化方面的专业带头人1名,主持专业建设工作,完成专业建设任务。

根据工作需要,通过优先安排他们的科研课题、提供相应的科研启动资金和科研场地、配备科研团队等提供必要的保障措施,发挥专业带头人的示范作用,提升专业教师的整体水平。

4.实习基地

本专业发挥“实践技能培养”的高职教育教学优势,自专业建成以来,学院先后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完善实践条件,本专业现有机械原理与机械零件实训室,电工实训室,电子实训室,PLC实训室,单片机实训室,液压与气动实训室,传感器实训室、制图室等等;实习车间有数控与机加工实习车间、钳工实习车间、焊工实习车间。

实训仪器设备数量性能能满足实践教学要求。

本专业致力于校内实验实训基地的完善,新建新建机器人、机械手实训基地、自动化灌装线实训基地以及数控系统实训基地3个专业实训基地。

到2017年,通过实验实训基地建设,达到设配先进,仪器数量充足,具有真实工作环境,融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科研与社会技术服务为一体,实现教学、培训、服务一条龙,保障实训基地持续良性运行和发展。

依托实训基地人力资源和设备条件,开拓实训、培训等服务功能。

同时,本专业还注重与企业的深度融合,建立校外实训基地,确保学生的顶岗实习,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提供支撑。

通过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力度,与企业建立牢固的人才供求关系,为就业提供保障。

聘请企业专家参与专业建设和专业教学,加快师资队伍建设步伐,积极吸收企业、行业技术专家,充实教学队伍,形成互兼互顾、互惠互利、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

到2017年,本专业新建校外实习基地20个,能够满足校外和顶岗实习需要,毕业生顶岗实习时间不少于半年,顶岗实习率达到100%。

此外,专业及院系领导不断加强实训基地的内涵建设,以生产性实训项目开发、职场环境与氛围建设、专兼结合的项目教学团队建设、企业化管理机制创新等四项内容作为实训基地建设的核心内涵,从实训基地的定位、规划到设计与实施等各环节切实加以落实。

实训应以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实训项目要来源于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实训基地要具有真实职场的环境和氛围,实训基地要配备双师结构的项目教学团队,实习基地要建立企业化的管理机制。

要特别重视实习基地的内涵建设,校企要共同制定实习内容、实习大纲、实习计划和实习管理制度,并对实习效果进行评价,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缩短学生的岗位适应期。

现有校外实训基地

序号

校外实习基地名称

地点

提供岗位

指导教师

1

青岛泰星高宇有限公司

青岛胶南市

机电设备操作

周绍梅

2

青岛鸿普电气科技有限公司

青岛市城阳区

设备操作

高艳

3

青岛三利集团

青岛市城阳区

电子产品组装

高艳

4

青岛海立美达电机有限公司

青岛市即墨

电子产品组装

周绍梅

5

三角轮胎股份有限公司

威海市

设备操作

周绍梅

6

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山东省诸城市

设备操作

李丽

7

歌尔声学股份有限公司

山东省潍坊

设备操作

洪相平

8

青岛福轮科技有限公司

青岛

电子产品组装

刘绍英

9

青岛海信电器有限公司

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

设备操作

刘绍英

10

青岛澳柯玛股份有限公司

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

电子产品组装

杨雪

综上所述,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在改革建设中,形成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机制,通过产学研有机结合,使学生掌握了专业的前沿知识和实用技能,实现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的零距离对接。

教师参与企业科研、生产,提升了师资队伍的总体水平。

依托专业设备、技术与人才优势,建立职业教育培训、实训和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科技项目合作开发,撰写发表技术论文。

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优势,与企业合作,开展相关技术服务。

5.现代教学技术应用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及不断地向纵深发展,社会对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需求的加大和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为适应社会的需求,必须加强学生掌握本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主要是让学生掌握机械加工(含数控加工)技术、电工电子技术、液压一体化技术及电气控制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具备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安装、调试、操作、维护和维修等实践能力。

为此,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措施等方面加以改革,以优化教学效果为核心,以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提高为宗旨,改革传统的、旧的教学方法,大力推行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1)利用多媒体,形象引入辅助教学资料

社会在发展,知识在更新,在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过程的利用多媒体教学就能很好地帮助体现新知识。

从2010级开始,多媒体教学已经大面积地走入课堂,可以生动、形象、清晰地展示所要讲授的内容,采用多媒体教学,既省时省力,又有利于教师分析。

对于机电教学,内容一般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直观地了解,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真实的知识环境和虚拟的实验环境及生动的动画,这样可以更加方便、快捷地实现教学任务。

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从大量的板书中解脱出来,而通过多种多样的资料,自己动手实践,把知识更好地融合起来,从而深化所学习的内容,学生也不再觉得理论课枯燥。

另外,在上课过程中,教师合理编排内容,利用多媒体加入了丰富的提问、思考等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学习效率,学习的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2)以动脑动手为核心,贯穿教学始终

为了给学生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从第一学期开始,根据专业的教学目标,设置了不同的学期教学任务。

例如:

在电工基础课当中老师不仅要在课堂当中讲授理论知识,还要设计多个实验任务书。

使学生在课堂当中学到知识后能够得到应用,在实验室当中学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动手进行实验。

所有的教学都以任务的完成为中心展开,课堂以任务组织教学,在任务的履行过程中,以参与、体验、互动、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认知能力,调动他们已有的知识。

同时,在学期末对任务进行考核,让每个学生都投入到实际操作当中,在实践中感知、认识、应用,在“用”中学。

在基础课程学习完毕后,学校根据学生的专业及学习情况会进行实习,使学生走进企业,接触社会。

能够更好的为以后就业做好准备。

(3)鼓励“先学后教”,提高学生能力

采用提出目标,指导自学,互学互教,当堂反馈的教学模式。

由于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大部分课程既注重理论性,又注重实践技能。

单纯的讲解理论之后再实践,学生在前期讲解过程中没有任何学习明确目标,缺乏兴趣;在后面实践过程中,也不能灵活运用前面讲过的理论知识。

因此,为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所有课程都在不同程度实现了“边学边做”的教学方法。

每次上课之前,先由教师布置这堂课的学习目标,提出问题,并说明这堂课的自学要求。

之后学生根据知识点要求先简单进行自学,尝试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就教师巡视发现学生自学中的问题进行讲解。

最后由学生汇报自学结果之后,老师进行纠正、讨论、指导自学结果当堂训练,实施“边学边做”的教学模式。

将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办学思想贯穿于教育教学之中,将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等先进的教学理念融汇于专业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将制度管理、人文管理完美地糅合于一体。

以教师和学生的双重发展为本,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以教好每一个学生为根本出发点。

(4)充分利用仿真软件,弥补实训不足

机电专业已经建成了电工电子技术实训室、PLC实训室,可以保障大部分的实训教学。

但是,产品的更新换代很快,加上实训室比较浪费时间,在较短时间内不能保证全部学生实际操作。

而大部分的实训活动可以在仿真系统中实现。

因此,针对部分没法通过实训室进行的实训环节,借助于仿真软件来实现,在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中使用Proteus软件进行仿真,弥补了多功能实验板上没有的部分实验;仿真软件的互动教学功能使得教师可以以广播的方式在每个学生的屏幕上演示其教学内容,使所有的学生均能清楚地观看并进行模仿,同时,通过课堂的操作,教师可以实时了解教学情况并对学生进行指导。

对于喜欢搞科研的同学可以在课余时间自己进行学习、仿真,增加学习兴趣。

(四)培养机制与特色(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合作办学、教学管理等)

1.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性课程开发方式

本专业秉承“课程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念,以生产实际要求为标准调整专业课程,实现课程设置的综合化和教学内容的实效化;以校企合作为途径,通过专业定位与岗位(群)论证岗位任务调研,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归纳行动领域,学习领域课程体系设计,解决课程设置的原则、课程载体的选择、课程内容的重构、课程标准的制订、课程情境的创设、课程的实施与评价等问题最终通过工作过程系统化实现工学结合和课程体系的全面优化。

2.发挥校企合作优势,一体化育人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存在首先要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专业的规划、教学和发展必须与企业、与经济和生产实践密切同步。

通过与企业的深入合作,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共同教育管理学生等,完成企业与学校一体化育人。

3.注重教学改革,建设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式

本专业以培养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宗旨,注重学生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判断能力、探索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提高,开展教学做一体化培养。

在制定教学计划、确定课程标准时,以技能培养为主线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以教学、实习、实践项目为引导,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式。

(五)培养质量(毕业生就业率、就业专业对口率、毕业生发展情况、就业单位满意率、社会对专业的评价、学生就读该专业的意愿等)

本专业近两年录取新生平均报到率达95%,第一志愿上线率达70%,2012级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6%,对口率75%。

1.毕业生评价 

(1)毕业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及竞赛获奖 

学院根据职业技能标准制定课程标准体系,科学合理地制定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积极推行“订单式”培养,大力推行“多证书”制,通过开展维修电工、数控车工等各种职业资格认证,增强学生就业技能。

学院学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及专业技术资格证书,证书获取率高。

 

2.用人单位的反馈

这些年,由于每年有大量的各级各类学生毕业,使得毕业生整体的就业压力增加,培养满足适合地方经济发展的人才变的越来越重要了。

通过调查发现,我们的学生是普遍受欢迎的。

企业评价我们的大部分学生能拥有实干精神、团队合作精神和职业道德,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强。

基本上可以满足企业的要求。

3.毕业生对母校教学的意见和建议

(1)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还要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

表现在教学上就是教师只教会学生“是什么”和“怎么做”,而对事物的产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认识不深,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反映到工作上就是学生只能或只会“做事”,而没有创新能力。

毕业生们认为学校应注重学习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教给学生一种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就业后就可以不管专业对不对口,只要掌握了开启社会和知识大门的钥匙,就能通过自身的奋斗,在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2)社会活动较少,应增强对社会的了解和综合能力的锻炼

部分毕业生反映,学校的生活就是读书,除了社会实践外很少接触社会。

希望学校合理安排学生的学习时间,到实际工作中学习工作经验,锻炼工作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3)部分课程设置不合理、内容程旧,脱离实际

毕业生反映,目前某些课程有些脱离实际,学生学习是为了凑学分,学了用处不大;有些课程的理论性太强,技术性要求太少;有些课程的课程设计没有落到实处,做实验也是验证实验较多,综合实验较少,将课堂的理论没有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等。

希望学校一定要保证基础理论课、核心课、主干课的教学质量,并加强实验实践教学的力度,必须落到实处。

数学、政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