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东市教师职称考试复习题21世纪读本.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221279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71 大小:82.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丹东市教师职称考试复习题21世纪读本.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丹东市教师职称考试复习题21世纪读本.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丹东市教师职称考试复习题21世纪读本.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1页
丹东市教师职称考试复习题21世纪读本.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1页
丹东市教师职称考试复习题21世纪读本.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丹东市教师职称考试复习题21世纪读本.docx

《丹东市教师职称考试复习题21世纪读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丹东市教师职称考试复习题21世纪读本.docx(7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丹东市教师职称考试复习题21世纪读本.docx

丹东市教师职称考试复习题21世纪读本

一、现代教育的概念和基本特征是什么?

1、现代教育的概念

从资本主义大工业和商品经济发展来到共产主义完全实现这一历史时期的、致力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

2、现代教育得基本特征

(1)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理想和理论从理想走向实践,这是现代教育区别于以往教育得首要的基本特征;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范围、程度日益扩大,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和加强;(3)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从分离走向统一;(4)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教育得公共性日益突出,教育公正和教育机会均等成为教育决策和教育行为的基本准则;(5)教育的技术手段日益更新,教育的时空空前地拓展,教育资源不断丰富,教育制度的弹性和开放性不断提高;(6)教育地位不断提升,教育功能不断增强,教育事业成为兴国之本;(7)教育不断变革,现代教育从目标到课程、内容、方法、组织形式、评价标准、结构体系等,都是需要不断革新;(8)教育的理论自觉性不断提高,经验主义、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日益被克服;(9)教育科学事业不断发展,为现代教育改革提供知识和理论基础;(10)教育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日益深化,为教育改革和发展创造更好的外部条件;(11)教育的终身化,现代教育不局限于学龄阶段,而是贯穿人的一生,为此,必须变预备式的教育为终身教育,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课程结构和评价方式,必须打通正规教育与业余教育、学校教育与继续教育,建立一个一体化的、更加灵活的、满足不同类型和层次学习者学习需要的新的教育体系。

二、什么是全民教育?

全民教育:

是指对社会全体民众所提供的教育,即全体国民都有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并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通过各种方式满足基本的学习需求。

三、什么是终身教育?

终身教育:

是指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包括各个年龄阶段的各种方式的教育。

四、什么是学习化社会?

学习化社会:

即形成一个教育与社会、政治与经济组织密切交织的社会,社会中的每一个公民享有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自由取得学习、训练和培养自己的手段,社会把“学习实现自我”即人的教育,放在最优先的地位。

学习不仅包括人的整个一生,而且也包括整个社会。

五、入世后,我国的教育服务承诺有哪些?

1、对于义务教育和特殊教育没有作出开放市场的承诺。

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

2、在服务提供方式上,对于跨国境交付教育服务方式没有作出承诺,国民待遇上未作承诺,对于外资独立设立教学机构提供教育服务方面没有承诺。

六、入世对我国教育观念的影响是什么?

1、教育平等的观念

2、教育民主的观念

3、教育法制的观念

4、教育标准国际化

5、学生能力素质通用性

七、入世对中国基础教育带来哪些影响?

1、入世后,我过基础教育在教育体制、半雪模式、经费投入、课程、教材、教法、考试、升学灯方面都要进行新的综合、配套改革。

2、入世后,我国基础教育的教育观、教学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必须调整,培养创新人才、复合型人才、全面发展的人才,以顺应经济全球化与知识经济的时代潮流。

3、入世后,我国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更显迫切。

注重创业、实践、能力、综合素质俱佳的复合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的教育。

4、入世后,我国基础教育由传统的、一次性的学校教育向终身教育、终身学习转变;由标准化教育、传授知识和文化为主的教育向重视适应性或个性化教育、创造文化价值和知识经济的教育转变,它对解决当前在教育教学领域里存在的诸多问题,如:

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理论知识,轻实践环节;重教材灌输,轻教学的改进和学习指导;教学难度大,学生作业增多,挫伤学生的心智等,将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5、入世后,为提高我国基础教育的质量,还必须进一步加强师资建设,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八、入世对素质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是什么?

21世纪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其主要特征是:

1、随着经济全球化中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衡量一个人素质的主要标准不再仅是占有知识的多少,更很重要的是其创造能力、创新意识的强弱。

强烈的创新意识、旺盛的创造能力已成为构成人的素质的主要因素。

在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创造三者之间,核心和基础是学会创造。

2、现代社会及入世后,要求人才能够极大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潜力,主动去创造环境,创造未来,使环境、社会与人处于一种良性良性互动的状态。

3、着力于学生智能的开发,特别是创造力的培养,只有通过素质教育才能得到根本的解决。

未来社会的文盲已不再仅仅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如何学习的人。

4、加强人文教育,提倡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以培养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必须加强素质教育。

综上所述,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提高人的素质是保持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选择。

素质教育所培养的人,不但要有知识,有能力,有才干,有胆识,有开拓思想,有创造精神,还要有科学的思维方法,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有广阔的眼界和胸怀,有崇高的理想和高度责任感。

九、入世与中国素质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1、以加强文化素质为基础,增强民族自豪感;2、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新能力为核心,造就高素质人才;3、强调实践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4、全面实施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培养;5、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综合结构的人才培养模式。

十、党中央、国务院为什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我们应当如何落实?

(一)深刻认识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和战略地位

1、教育是实现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关键所在;2、教育与人才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力量;3、教育与人才一样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4、教育与人才的培养是实现“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体现。

(二)切实落实教育伏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1、提高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对教育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战略地位的认识,制定教育发展的中长期规划,采取切实措施加快教育发展;2、把科教兴国,开发人才资源作为发展先进生产力的第一要务,由各级主要领导亲自抓。

把教育工作作为考核各级领导干部的重要指标,把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的各项工作分解到政府各个部门,明确各自职责;3、加大政府投入,进一步动员社会资源,加快教育发展;4、鼓励全社会进行智力投资,完善对民间资金投入教育的激励机制。

建立教育发展基金,吸纳各种社会教育捐赠;5、对农村贫困地区的小学和初中学生逐步衽免费提供教科书制度。

进一步完善并全面落实以“奖、贷、助、补、减”为主要内容的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政策与制度。

十一、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因素有哪些?

(一)遗传,是指人从先辈那里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以及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特别是脑机能的特点等,这些遗传的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

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基础和自然条件。

1、遗传素质提供了人的发展的可能性

人的遗传素质优于动物的最大特点,在于它潜藏着巨大发展的可能性,尤其是人的神经系统和大脑的构造与机能,对于人的发展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它提供了人接受教育和发展各种才能的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生理成熟程度制约人的发展过程及其阶段

所谓生理成熟,指的是受遗传素质制约的生理机能和构造的变化,达到了完善的程度。

人的遗传素质是一个逐步成熟的过程,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并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

这种阶段性的形成是与人的年龄相关的,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遗传素质生理成熟水平的制约。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不同的个体之间在遗传素质上是存在着客观差异的,在每个人的身上表现出来的不同特点,如智力水平、才能、特长、个性特征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遗传素质的影响。

遗传素质仅仅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但它不能决定人的发展,人只有通过后天的社会环境和教育的影响,遗传提供的可能性才能转化为现实。

(二)环境,一般是指人们周围所接触的客观世界。

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是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条件。

在人的发展中,社会环境起着更为主导的作用。

社会环境是多种因素的复合体,其中有积极因素,也有消极因素。

它对人的影响带有一定的自发性和偶然性。

青少年由于缺乏明确的信念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加之好奇心、模仿性、求知欲强,很容易接受它的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

但是,人并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环境的影响。

人所具有的主观能动性,决定着人不但能正确地认识外部世界,还能主动地改造世界;不仅是环境改造人,人也可以看起来改造环境,通过改造环境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

(三)教育(即学校教育),它是影响人发展的最有效的因素。

教育有人的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

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培养人的活动。

它是根据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选择适当的教育内容,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对人进行系统的教育的训练,保证了人的发展方向,从根本上消除了环境对人的影响的自发性和盲目性。

2、教育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对青少年施加影响,促进他们获得全面发展的活动。

教师的职责和工作特点保证了青少年发展的正确方向。

3、在人的一生中,青少年时期是最需要受教育、也最适宜受教育的时期。

青少年时期是长知识、长身体和世界观逐步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的知识比较贫乏,经验不足,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判断是非的能力还不强,他们的成长有赖于正确教育的引导。

由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教育所起的作用是主导的。

十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师角色更新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的改变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新课程环境下,教师必须重新塑造自己的角色并作出战略性调适,重构面向中国教育未来的发展性角色,保持与新世纪新课程的同步成长。

(一)、教师由课程规范的复制者变为新课程的创造者

在旧的课程模式中,教师的职能只是按部就班地复制教育行政主体既定的课程规范。

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作为课程的主体,必须积极、主动的介入到新课程的研究、开发、设计和实施等一系列创新活动中,体现出课程改革的新现念:

教师即课程。

1、教师要自觉地研究新课程理念和理论的宏观发展趋势,优化自身的理论素养,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2、教师要具备对新课程的开发、设计和整合能力,学会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3、教师要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以开放性、生成性和创新性为基本价值取向改善和优化整个教学流程,使学生最大限度地突破知识体系。

(二)教师由课程知识的施与者变为教育学意义上的交往者。

1、教师应当以平等的人格,实现与学生的人际交往与心灵交流。

2、新课程要求教师具备两种坚定的理念,即民主理念和生本理念。

(三)、教师由课程分数的评判者变为学生自主性学习的促进者

1、教师应当掌握好课程评价的实践性原则,包括发展性、多样性和情感性等原则。

2、教师要激发出学生建立再自主性基础上的可持续性发展的强劲动力,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十三、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有哪些?

1、依法执教。

学习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师法》等法律法规,在教育教学中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保持一致,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的言行。

2、爱岗敬业。

热爱教育,热爱学校,尽职尽责,教书育人,注意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

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发作业,不敷衍塞责,不传播有害学生身心健康的思想。

3、热爱学生。

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公正地对待学生。

对学生严格要求,耐心教导,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保护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全面、生动、健康发展。

4、严谨治学。

树立优良的学风,刻苦钻研业务,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

5、团结协作。

谦虚谨慎、尊重同志、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维护其他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关心集体,维护学校荣誉,共创文明校风。

6、尊重家长。

主动与学生家长联系,认真听取意见和建议,取得支持和配合。

积极宣传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不训斥指责学生家长。

7、廉洁从教。

坚守高尚情操,发扬奉献精神,自觉抑制社会不良风气影响。

不利用职责之便牟取私利。

8、为人师表。

模范遵守社会公德,衣着整洁得体,语言规范健康,举止文明礼貌,严于律已,作风正派,以身作则,注重身教。

十四、我国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体系是什么?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由国家或有教育行政部门颁布的、教师在从事教育专业工作时,所应遵循的价值取向、基本原则和行为规则。

我国的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体系有四种基本关系和三个基本层次构成。

这四种基本关系是:

教师与教育事业的关系、教师与受教育这(学生)的关系、教师与教育事业的关系、教师与家长及其他相关人员的关系。

三个基本层次是:

师德理想、师德原则和师德规则。

其中,师德理想体现着教育专业至善至美道德境界,具有激励功能;师德原则是指教师职业行为的准则和依据,具有指导功能;师德规则是对教师职业行为的最低要求,具有约束功能。

这四种基本关系和三个基本层次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有序、立体式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体系。

十五、现代学生的基本观点有哪些?

(一)、关于学生是发展的人的观点

1、中小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发育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是变化的个体,其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顺序性、阶段性和个别差异性等规律。

2、中小学生有巨大的发展前能,其发展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良好个性不断提高的过程,不良个性矫正和克服的过程,潜能转化显示以满足并成为自我发展动力的过程。

3、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其发展具有不成熟和不完善的特点。

(二)关于学生主体性的观点

学生主体性是指学生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的本质属性,它包括学生再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三个基本特征。

其中,自主性是核心,主动性是基础,创造性是升华。

(三)关于学生是“独特的人”的观点

1、每个学生都是以个完整的人

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3、每个学生之间都存在着差异性

(四)关于学生是教育的主体的观点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承担者或体现者。

教师的指导和传授,只是一个外部条件,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思想品德、世界观的形成,必须通过学生这个内因,通过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的思维活动,才能实现。

十六、初中阶段学生发展的一般任务有哪些?

1、发展有意记忆的能力;2、发展利用表象进行逻辑思维的能力;3、发展创造能力及探索精神;4、建立一定的兴趣和爱好;

5、获得情结的自我调控能力;6、学习处理与同伴的关系,建立与同伴的友谊;7、形成一定的理想和价值观系统作为行动的指导;8、发展自我教育的能力;9、适应自身生理变化带来的压力。

十七、如何建立现代新型师生关系

(一)现代新型师生关系的主要表现

1、师生关系的核心师把教师和学生看成真正意义上的“人”,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关系,没有高低和尊卑之分。

2、新型的师生关系体现再学生于教师的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获得成就感于生命价值的体验,获得人际关系的积极实践,进行自由个性和健康人格的确立。

3、新型师生关系体现再教师通过教育教学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心灵成长的愉悦。

(二)现代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

1、加强理论学习,转变教育观念,提高师德水平和敬业精神,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育思想;2、改进教学模式,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3、改进教育方法,实行民主化管理,不断优化育人环境,提高为学生服务的质量;4、充分发挥德育课和心理健康课的功能,啬师生间的理解和相互尊重;5、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增进师生间的了解,架起师生间友谊的桥梁;6、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途径。

十九、初中阶段的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有哪些?

(一)初中阶段的德育目标

热爱祖国,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立志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努力学习;初步树立公民的国家观念、道德观念、法制观念;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劳动习惯、文明习惯;遵纪守法,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讲科学,不迷信;具有自尊自爱、诚实正直、积极进取、不怕困难等心理品质和一定分辨是非、抑制不良影响的能力。

(二)初中阶段的德育内容

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道德教育;劳动教育;社会主义民主和遵纪守法教育;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教育。

二十一、如何在实践中具体安排学校德育内容?

1、中小学生德育内容的序列化安排

学校德育内容的序列化是由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以及社会思想道德的内在逻辑和层次结构决定的。

学校要遵循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根据德育工作的总体目标,科学地规划教育阶段的具体内容、实施途径和方法。

2、对不同阶段学校德育内容的重点安排

3、对具体实施层面上学校德育内容的细化安排

教育工作者要把概括性的学校德育内容不断地分解,使其具体化,变成直接构成学校德育活动的内容。

二十二、如何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1、在德育内容上要坚持基本性和发展性的统一,立足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注重吸纳现代文明成果;2、在德育目标上要坚持层次性和递进性的统一,针对学生年龄特点,遵循品德形成规律,区分层次,逐渐推进,持续发展;3、在德育方法上要坚持动情性和明理性的统一,以情感人,以事明理;

4、在德育过程中要坚持实践性和养成性的统一,常抓不懈,重在养成;5、在德育途径上要坚持协同性和一致性的统一,整体协调,形成合力。

二十三、现代学校德育新方法介绍

1、价值判断澄清法2、游戏角色扮演法

3、情景活动强化法4、心理综合辅导法

二十四、学校如何开展诚信道德教育?

诚信是一个人对自己行为负有责任的伦理规范。

讲诚信,是提倡做人要忠诚老实,诚恳待人,取信于人,给人以应有的信任。

诚信即是人际关系中的基础性道德,也是市场经济领域中的基础性道德规范。

社会诚信道德的建立,是以每个人的诚信为基础的,诚信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而学校是诚信教育的重要场所。

1、对学生加强诚信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教育2、同行为规范教育相结合3、思想政治课是诚信教育的主阵地4、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悟到诚信是一种宝贵的社会资本5、诚信道德教育方法应多样,形式要活泼6、诚信道德教育要从点滴小事着手,持之以恒7、学校教育于家庭教育相结合

二十五、什么十教育案例?

怎样写好教育案例?

(一)教育案例的定义及特点

教育案例,就是一个教育情境性故事。

一个好的教育案例,就是一个生动的故事加上精彩的点评。

教育案例是一种写作的形式,其特点是:

1、文体和表达方式上,教育案例以记录为目的,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和说明。

从写作的思路和思维方式上,教育案例写作是一种归纳思维,思维的方式是从具体到抽象。

2、教育案例是对已经发生的教育过程的反映,写在教之后,是结果。

同时,它还要求依据撰写的目的,对教育情境作有所选择的描述。

(二)怎样写好教育案例

1.撰写教育案例的目的

学习运用理论

总结教改经验

促进交流研讨

2.教育案例的基本结构要素

背景。

教育案例需要向读者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等情况。

主题。

教育案例要有一个主题。

写作时就行选择最有收获、最具有启发性的角度切入,从而确定主题。

细节。

写作时要对原始材料进行筛选,有针对性地向读者交代特定的内容,特别是关键性的细节写清楚。

结果。

教育案例既要说明教育教学的思路,描述教育教学的过程,也要交代教育教学的结果-----某种教育教学措施的即时效果,包括学生的反应和教师的感受。

评析。

评析是在记叙基础上的议论,以进一步揭示事件的意义和价值。

另外,评析也可以是就事论事,有感而发。

3.写好教育案例的关键

选择复杂的情境。

揭示人物的心理。

具有独到的思考。

二十六、班主任职责有哪些?

(一)班主任是学生健康和谐发展的指导者

班主任要对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健康等方面负责,并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教育和引导,及时指明努力的方向,成为学生健康和谐发展的领路人。

(二)班主任是班级集体的组织者

1、要建立班级学生集体,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使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

2、要协调班级教师集体,将各科教师的教育影响统一起来,形成教育的合力,增强教育的整体效应。

3、要组织班级家长集体,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积极的教育作用。

(三)班主任是学校、社会和家庭三方面教育影响的协调者

1、要使社会和学校教育保持一致。

要借助社会力量,利用社会环境中的积极因素,发动社会上的积极教育力量,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2、要使家庭与学校教育保持协调一致。

要针对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主动与学生家长沟通,有针对性地作好学生家长工作,并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学生发展。

(四)班主任是对学生教育最全面和影响最深刻的教育者

1、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2、指导学生学习。

3、关心学生的生活和身体健康。

4、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5、协助科任教师上好综合实践活动课。

二十七、班主任的素质有哪些?

(一)思想品德素质

1.正确的政治方向,鲜明的政治观点和辨别是非的能力2.坚定教育信念,热爱全体学生3.团结协作、为人师表

(二)知识能力素质

1.专业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2.教育科学知识3.教育教学能力4.组织能力和创新能力5.交往能力和言语表达能力

(三)个性心理品质

在具体工作中,教师要观察敏锐、思维准确、想象丰富、情绪饱满、意志顽强、兴趣广泛、信念坚定、性格开朗。

(四)教育机智

教育机智是班主任各种教育才能的综合表现,是丰富的知识、经验、观察的敏锐性、思维的灵活性和意志的果断性的独特结合,是获得良好教育效果的一种教育艺术。

(五)身体素质

二十八、班主任工作的内容有哪些?

(一)健全班级组织

健全班级组织主要是指使班级群体成为良好的班集体,包括班级学生集体、班级教育集体、班级家长集体及少先队。

健全的班级组织是班主任工作的前提性内容。

(二)搞好班级管理

班级管理是指班主任对学生的品德、学习、体育卫生、劳动、生活等工作的管理。

班级管理是班主任工作的保证性内容。

(三)指导班级活动

班级活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组织的、为实现班级教育目标而举行的各种教育活动,包括学习活动、团队活动、节日活动、文体活动、劳动、社会实践、社会服务活动等方面。

是实践性内容。

(四)开展班级教育界工作

班级教育是针对具有不同特点的某一类学生或某一个学生所进行的具体教育。

它包括班级个别教育、班级偶发事件的处理、班级榜样教育等方面。

是基础性内容。

二十九、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一)学生主体性原则

学生主体性原则是指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是自我发展的主体,班主任应把学生当做教育过程的主体,充公尊重并努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它既是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原则,也是所有学校教育工作的基本原则。

贯彻主体性原则的具体要求是:

1.深入了解学生的需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实现“教是为了不教”自我认识、自我评价是自我教育的关键。

(二)民主平等原则

民主平等原则是指班主任在工作中,要认识到教育与学生在人格和社会地位上是平等的,在班级管理中尽量地尊重学生、信赖学生。

贯彻民主平等原则的具体要求是:

1.尊重学生的个性,严禁简单、粗暴地对待学生。

2.依据学生的意愿和利益来管理班级。

3.严格要求学生。

(三)公平公正原则

公平公正原则是指班主任在工作中,能够按照一定社会或时代公认的道德准则,公平合理地对待班级内的每一个学生。

贯彻公平公正原则的具体要求是:

1.班主任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努力养成良好的师德品质。

2.深入地了解每一学生,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动向。

3.不断学习,提高理论素养

(四)实践活动原则

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班主任要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通过实践来认识、了解、教育和发展学生。

二是指班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