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动手操作 提高课堂实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219235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41.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注重动手操作 提高课堂实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注重动手操作 提高课堂实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注重动手操作 提高课堂实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注重动手操作 提高课堂实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注重动手操作 提高课堂实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注重动手操作 提高课堂实效.docx

《注重动手操作 提高课堂实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注重动手操作 提高课堂实效.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注重动手操作 提高课堂实效.docx

注重动手操作提高课堂实效

 

注重动手操作,提高课堂实效

 

海拉尔区

左艳红

 

注重动手操作,提高课堂实效

———左艳红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组织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探究发现规律,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从感性到理性,从实践到认识。

数学的学习方式不再是单一枯燥的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方式,而应是一个充满生命力、富有个性的过程。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

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

数学是做出来的,学生只有亲历知识的发现过程,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

我的具体做法是:

注重运用学具操作,加强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能力,提高课堂效率。

一、在操作中充分感知,形成概念。

小学生获得概念依赖于适当的经验,尤其是学习起始概念,更依赖于亲身经验。

在概念教学中,根据教学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观察操作,让学生充分感知,形成感性认识,有利于促进概念的形成。

例如:

教学“有余数除法”中理解“余数”的含义时,以引导学生操作:

(1)有6支铅笔,每人分2支,可以分给几个人?

每人分3支,可以分给几个人?

学生通过动手摆一摆后回答,教师板书:

铅笔支数每人分得支数可以分几人算式

6236÷2=3(人)

6326÷3=2(人)

(2)有7支铅笔,每人分2支,可以分给几个人?

每人分3支可以分给几个人?

学生通过动手摆一摆后回答,教师板书:

铅笔支数每人分得支数可以分几人还剩几根算式

72317÷2=3(人)剩1支

73217÷3=2(人)剩1支

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比较:

(1)题分后的情况与

(2)题分后的情况有什么不同?

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会到:

分东西往往有两种结果,一种是刚好分完,没有剩余。

一种是分完有剩余而且不能再分了,这个余下的数叫余数。

这样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对余数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为下一步学习“余数要比除数小”打下了基础,同事有培养了学生分析、比较、综合等逻辑思维。

二、在操作中发现规律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

“难处不在于有了公式去证明,而在于没有公式之前找出公式来。

”所以,在教学时,不能简单的使学生记住法则、公式,而要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际操作,运用观察、比较、归纳、概括等逻辑方式发现规律,了解法则、公式的到的过程。

例如:

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时,引导学生操作:

(1)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不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自己通过看一看、剪一剪、拼一拼、比一比、算一算,看能把平行四边形变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吗?

学生可能拼成下面两种:

(3)观察比较:

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的什么有关系。

学生小组讨论反馈。

长方形面积=长×宽

(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4)归纳:

先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再与小组内的同学交流概括出:

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括号内是此步之后填写完成的)

这样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理解,而且在了解和掌握公式来源过程的同时领悟了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

为后面学习三角形面积计算和梯形面积计算奠定了基础。

三、在操作中理解掌握数量关系。

小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上不丰富,理解能力较差,可以充分利用形象化的学具操作,帮助学生掌握数量关系。

例如:

在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的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操作:

(1)第一行摆4个圆,第二行摆三角,也摆4个,让学生数一数,知道第二行的个数和第一行的个数同样多。

(2)第二行再摆2个三角,然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1第二行先摆了几个三角,又摆了几个三角?

2第二行三角的个数可分为几部分?

3要求第二行三角的个数,就是求哪两部分的和?

4学生根据操作过程把以上问题一句一句连起来说,由浅入深叙述操作过程,表达思维活动。

表述如下:

第二行先摆4个,又摆了2个,第二行摆的可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是与圆同样多的4个,一部分是比圆多出来的2个,要求第二行三角的个数就是把两部分合起来。

这样学生把做、想、说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感受到的情境中接受语言训练,由形象到抽象使新知更清晰,更明确,同时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在操作中,理解数学算理

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在数学中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数学家华罗庚指出,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

这就要求在研究数学问题时,把数形知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数的方面用分析的方法进行抽象思维,从形的方面进行形象思维。

通过学具的操作,可促进这一过程的完成。

例如:

三年级教学一位数除法,用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十位上除后出现有余数的情况,如:

42÷3,学生难以理解的是十位上余下的几个十要和个位上的数结合起来继续除。

如何突破这个难点?

可采用摆小棒的方法,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会:

4捆(4个10)平均分3份,每份是1捆(l个10),十位商1;剩下1捆表示1个10,要继续平均分只能拆开和2根合并成12根,再平均分3份,每份是4根(4个1),个位商4。

通过摆小棒体会剩下一捆继续平均分,怎么分,使学生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继续除的算理,以此让学生把动手操作活动和竖式相对照,数形结合,在操作中从形的方面进行具体思考后逐步过渡到数的方面进行思维,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较为深刻地理解算理,同时促进了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协调发展。

五、在操作中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动手操作,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其特殊性在于操作活动能引起和促进学生把外显的动作和内隐的思维活动联系起来,学生借助于手的活动,能够实现和反映其内部的思维活动,在推进学生思维内化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例如:

教学“圆柱的表面积”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1、想想做做:

师:

(出示饮料罐)现在我们同桌两人一组,用手中的卡纸做一个饮料罐的模型,请同学们开动脑筋,想想怎样裁剪卡纸,才会做的既快又好。

学生兴致很高,纷纷动起手来。

有的学生照葫芦画瓢,把卡纸套在饮料罐上裁剪底面、侧面;有的学生先量了底面直径和高,依照直径裁剪底面,再裁剪一个宽等于圆柱高的长方形侧面;部分学生还能根据圆柱底面直径推算出长方形该裁多长……

反馈学生制作的圆柱模型,组织学生观察做成的模型可以分成几部分,它们和圆柱有什么关系?

总结出以下结论:

(1)把圆柱的侧面沿着它的高剪开,展开后得到一个长方形和2个大小相等的圆。

(2)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

(3)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2、让学生设计一个供本班学生饮用的纯净水桶图纸。

(1)学生小组内想想、画画,教师巡视,从中选择三种设计示意图展示在黑板上。

10分米5分米

30分米

①②

2分米

(2)大家讲评:

看哪个设计的更合理。

结果认为图①设计制作的太大了,装满水后够几个班学生饮用;图③设计的太小了,只够一、二个小组饮用;图②设计的较合理。

3、实际测量班级纯净水桶

量得水桶底面直径和高都是4分米,试求它的表面积?

学生练习,指名板演。

底面积:

3.14×(4÷2)²=12.56(平方分米)

侧面积:

3.14×4×4=50.24(平方分米)

表面积:

50.24+12.56×2=75.16(平方分米)

4、总结圆柱表面积计算方法:

圆柱的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

学生创造性的动手实验中得出了圆柱的表面积计算公式,不仅使学生创造思维得到了发展,也充分展示了学生的丰富想象能力。

六、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应用能力。

  大纲指出:

“使学生能够解释和掌握所学知识,并且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在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演示、实验等方面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在学生手脑并用中,培养数学应用能力。

例如,在四年级下册动手操作体会三角形的稳定性后,让学生讨论怎样让三角形的稳定性为我们生活服务呢?

在讨论中,学生不仅举出许多相关的例子,有的课后找来木条和工具,用所学的知识修理班上那几张会摇动的课桌。

又如,二年级学了“人民币”后,在课堂上设置一个小商店,让学生用准备好的钱去“购物”,让学生尝到购物的乐趣。

学习了“千克的认识”,“利息”等知识也可以让学生运用于实践。

只要教师重视在教学的全过程中,有意识的、系统地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学生就会得到数学知识、技能的双重收获。

七、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培养估算能力。

  加强估算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估算是估计意识的一个重要方面,其主要思想是把握的大致范围。

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渗着估算的思想,如一些水果要全部批发给别人,就要估计这批水果的重量;一批货物要用车装运,就要估计这些货物的体积。

因此,日常估算是每个公民都应掌握的基本技能。

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动手操作,建立概念后,应让学生对生活常见事物进行估算。

例如,教“厘米和米认识”这节课时,首先让学生从尺子上观察一厘米、一米分别有多长,用自己的手比划出来,建立长度的概念;再认识一厘米、一米长的物品有哪些;接着让学生用尺子量度常用的物品,如橡皮擦、书本、桌面等,使学生进一步领会到了厘米和米的意义。

但为了培养估算能力,可设计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估计一下教室有多宽、多长,教师的身高,耳朵、嘴巴、衣服、裤子的长度。

估算后,学生用尺子量度进行验证。

这样,不但培养了估算能力,发展了思维,而且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八、运用学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新课程基本理念:

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

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多种方法,其中为学生创设操作活动情境,利用学具加强学生动手操作活动不仅使学生处于学习主动地位,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小学生的直观形象思维占优势,具有爱玩、爱动的思维特点。

课堂教学中合理使用学具,创设适时的动手操作活动,能够起到生动活泼,兴趣盎然的作用,会使学习变得自然、轻松、高效。

如教学“四边形的认识”时,我给每个学生准备一些不同形状的图形,要求学生把这些图形分类。

通过自己活动,学生按不同的分类标准想出了多种分类方法,并从视觉的比较中发现四边形的特点。

然后设计了让学生涂四边形,用纸折四边形,在钉子板上拉出四边形等教学活动。

这样,使教学活动在动态中进行,使学生把操作活动和思维活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

教学实践证明,加强学具操作既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又有利于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加强学具操作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手段。

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重视学生的学具操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操作的机会,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欢迎阅读本文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