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经济学与生活》形考网上作业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218092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0.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大《经济学与生活》形考网上作业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电大《经济学与生活》形考网上作业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电大《经济学与生活》形考网上作业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电大《经济学与生活》形考网上作业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电大《经济学与生活》形考网上作业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电大《经济学与生活》形考网上作业答案.docx

《电大《经济学与生活》形考网上作业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大《经济学与生活》形考网上作业答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电大《经济学与生活》形考网上作业答案.docx

电大《经济学与生活》形考网上作业答案

最新资料,word文档,可以自由编辑!

 

【本页是封面,下载后可以删除!

《经济学与生活》期末复习指导

1.教材文章《喜欢搬家的美国人》。

根据美国政府发表的统计,全美国每年有17%左右的人搬了家。

搬家的人中有约60%是就地迁居,其余的是搬往外地。

这个比率从70年代以来没有什么大的变化。

请问:

美国人为什么喜欢搬家?

这个案例给我们什么启示?

提示:

(每个要点需展开说明)(1000字以内,共50分)

(1)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主要原因是工作变动。

①有的人因为工作变动,②有的为了改善居住条件,③有的想节省开支,④有的为了照顾亲人,等等。

(2)在美国搬家没有任何限制,没有户口制度。

(3)搬家之所以方便,主要因为有住房市场。

(4)大部分美国人并不租房子,他们喜欢买房子住。

(5)启示:

我们从美国人搬家的这件事中,可以看到:

市场就提供了这样一种机会。

就业的灵活性使经济结构易于调整,但这必将引起人口的流动,如果没有住房市场,人口的流动将受阻。

还可以看到:

谈了租房和买房的区别,强调了市场分配住房与计划分配的重大差别。

2.协和医院是北京,也是全国有名的医院之一。

大家知道,在这类名牌医院看专家门诊有多难。

据说政府把专家门诊挂号费定在14元,是为了保证低收入者也可以看得上专家门诊。

但照样有许多人想看专家门诊而挂不上号。

请问:

(1)这是为什么呢?

(2)政府对价格干预的市场结果怎样?

(3)你认为如何使这一问题得到解决呢?

提示:

(每个要点需展开说明)(1000字以内,共50分)

(1)这是因为政府把专家门诊挂号费定在14元,即政府规定了价格上限。

这种价格远远低于均衡价格。

在这种情况下,需求远远大于供给(供给不足),使得有许多人想看专家门诊而挂不上号。

(2)政府对价格干预的市场结果使得不得不采取一些办法解决供给不足。

如实行配给制、采用排队制、实行实名制等。

但不可避免的引起资源浪费、腐败受贿、权钱交易、黑市交易等后果。

(3)要使这一问题得到解决,还是应该逐步放开价格,由供求决定。

当然,在病人多而专家有限的情况下,放开价格会使挂号费大幅度上升。

而这从短期来看,主要会抑制需求,但同时专家的收入增加,供给也会逐渐增加。

从长期来看,供求是会平衡的,在这种均衡价格时,有购买力的需求可以得到满足,医生也会提供更好的服务。

(4)还要探讨医疗体制的改革,发展社区医院等措施。

3.王大明和张小莉结婚10年了。

张小莉喜欢折腾的习惯依然如旧。

每过上一段时间就要指挥王大明把家俱重新布置一番。

王大明不堪其“扰”,抱怨说,刚熟悉了东西的摆放就变了,又要适应很久。

张小莉则教育王大明说,适应了,也就厌烦了,会产生审美疲劳,人都是喜新厌旧的;变,才让人有新鲜感。

问题:

⑴张小莉的话有无道理?

她所讲的实际上是经济学上的什么问题?

⑵过去我国国有企业的产品十几年不变,张小莉的行为是否是一种启示?

⑶每年,我国(以及国外)的各品牌汽车的都会出新款,与老款相比,新款的变动一般很小。

尽管变化小,但每年都会一点变化。

这是否与张小莉遵循的是同一原理?

提示:

(每个要点需展开说明)(1000字以内,共50分)

⑴问题的关键在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⑵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随着消费者对某种物品消费量的增加,他从该物品连续增加的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这种现象普遍存在,被称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⑶边际效用递减的原因,一是心理的或生理方面的,二是同一物品有多种用途。

  ⑷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可以开拓厂商的决策思路。

4.教材文章《囚犯难题和市场规则》。

有一个富人在家中被谋杀,他的财产被盗。

警方在侦讯中抓到两名嫌疑犯某甲和某乙,在他们家中搜出了被盗的财物。

但他们否认杀人,声称他们先已发现富人被杀,进屋顺手牵羊偷了一些东西。

于是警方在将甲乙隔离的情况下分别对他们说:

因为偷东西已有确凿证据,这将被判刑一年;如果拒不坦白杀人而被另一方检举,则将被判刑30年;如果坦白杀了人将判刑10年;此时如果检举他人,另一方抵赖的话,则可受奖无罪释放。

这就是著名的“囚犯难题”,或“囚犯两难选择”。

试问在这种情况下,甲乙二人将会作出什么选择。

“囚犯难题”带来怎样的意义和启示?

提示:

(每个要点需展开说明)(1000字以内,共50分)

(1)他们各有两种选择:

否认杀人或承认合伙杀人。

最后的结果必是双方都承认杀人,各被判10年。

囚犯难题具有极深刻的含意,它解释了何以短视地以利益为目标将导致对大家都不利的结局。

(2)从更广泛的意义来理解囚犯难题,它实质上对道德的本质作出了深刻的说明。

从社会的整体来看,牺牲自己去帮助别人是讲不通的。

(3)而囚犯难题则确切地说明了在什么情况下个人才需要克制自利的动机。

道德就是这样产生的。

它要求每个人在公共秩序方面遵守规则,最终他本人也能享受到别人或全社会为他提供的道德服务。

一个成熟的市场体制最根本的特征是自利动机和道德约束协同作用。

每个人都受周围环境的熏陶,懂得哪些场合下应该自利,哪些场合下应该受道德约束。

(4)启示:

从表面上看,市场是一群追逐私利的人在为了自己的物质利益而交易。

但交易有其特定的规范,其基础是人权和市场规则,遵守规则却不能依靠自利动机。

通过囚犯难题说明为什么要建立市场规则,廉洁高效的政府才能领导出规范化的市场。

囚犯难题揭示的非合作的自利行为可能导致两败俱伤的情况是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的,特别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竞争的激烈程度也趋于白热化。

我们发现,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双赢”的观念越强烈,竞争越激烈的行业越能意识到双方的共存关系。

而且人们越来越重视合作,重视信誉和共同利益,意识到只有开展广泛的合作关系才能在市场中生存,才能求得共赢,才能走出囚徒困境之势。

5.每年春节铁路运输都紧张,票贩子活动猖獗。

有人认为,应该放开火车票价完全按供求关系定价。

有人认为,应该严格限制价格并打击票贩子。

请问:

(1)你支持哪种观点?

为什么?

(2)如果你认为两种作法都不足取,应该采取什么办法?

提示:

(每个要点需展开说明)(1000字以内,共50分)

(1)两种作法都不足取。

因为完全放开也不宜,因为铁路是个垄断部门,而且买火车票者以低收入者为主。

另外严格限制价格不利于调节供求,也会出现票贩子。

(2)应该适当逐步放开价格,发展其他运输方式(公路、水路)。

还可适当提高票价(抑制需求)同时增开临时车次(增加供给)。

(3)市场经济的核心是价格机制,价格调节供求,使得资源合理配置,买方卖方各取所需。

具体做法有:

①政府干预

②铁路部门自身提高

③车票实名制

④破除垄断,引入竞争

⑤稳定用工来源,减少劳动力的流动

6.请看下面一段关于18世纪初,一个名叫伯纳德·曼德维尔的英国医生写的一首题为《蜜蜂的寓言》的讽喻诗中的一段话,讲的是一个蜜蜂群的兴衰史。

最初,这群蜜蜂追求豪华的生活,大肆挥霍浪费,结果整个蜂群百业昌盛、兴旺发达。

后来它们改变了这种习惯,放弃了奢侈的生活,崇尚节俭,结果整个社会凋敝,最后被敌手打败而逃散。

请回答:

(1)试用所学相应的经济学理论解释这个寓言。

(2)这个寓言与当时英国崇尚节约的传统观念不同,这种矛盾被称为什么?

我们应如何认识?

(3)这个寓言对我们刺激经济发展有何现实意义?

提示:

(每个要点需展开说明)(1000字以内,共50分)

(1)这个寓言它认为节约无助于整个经济发展,奢侈地浪费才是致富之道。

凯恩斯从中受到了启发,并建立了以总需求分析为中心的宏观经济理论(总需求决定原理)。

在既定的收入中,消费与储蓄是成反方向变动的。

消费是总支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储蓄增加使消费减少,总支出减少,从而国内生产总值减少;反之,储蓄减少使消费增加,总支出增加,从而国内生产总值增加。

(2)这个寓言与当时英国崇尚节约的传统观念有悖,这种矛盾被称“节约的悖论”。

传统观念认为节俭是美德(储蓄增加是好的),而消费减少使国内生产总值减少,使经济衰退。

挥霍浪费是恶德(储蓄减少是恶的),而消费增加使国内生产总值减少增加,使经济繁荣。

这一传统观念就与寓言或上述理论相矛盾。

(3)过去我国的传统美德也是节俭,但近年来也逐渐认识到消费的重要性,政府也在努力寻找新的消费点。

这说明,看似荒谬的《蜜蜂的寓言》对我们刺激经济发展有现实启发意义。

当然,刺激总需求(经济)不仅仅消费,还刺激要刺激投资、增加政府支出和出口。

从长期来看,我们还要注意制度变革、资源增加和技术进步,这才是长期繁荣之路。

7.请分别用恩格尔定律、边际分析和旅游收入弹性分析美国旅游业的兴旺和发展。

同时适当分析我国旅游业的前景。

提示:

(每个要点需展开说明)(1000字以内,共50分)

(1)美国旅游的发展

近一二十年内,西方各国经济发展迅速,普通中产阶级都有财力每年出门旅行。

收入水平中等偏下的家庭也相继效仿,每隔一两年便进行一次节约式的观光。

1987年美国人花在旅游消费上的钱达3560亿美元,约占该年国民生产总值的8%。

到2005年此数达6190亿美元。

换句话说,平均起来每个美国人每年中近一个月的辛勤劳动所得是用于出门旅游的。

随着百姓收入的提高,用于旅游的支出比率还在增长。

过去的10年中美国人出国旅游的花销整整增加了1倍。

(2)恩格尔定律

食物开支的比例随收入增加而减小的规律在经济学中称为恩格尔定律,它在作富裕程度的纵横比较时十分有用。

但它在具体应用时要注意价格扭曲造成的影响。

一般的家庭在根据自己的收入安排其日常生活时,首先要保证食品开支,其次是考虑购买住房和耐用消费品,最后才谈得上旅游。

因此家庭收入增加时,食品以外的开支相应增加。

这个规律不但适用于某一特定的家庭,也适用于不同地区和国家的居民,即食品开支占家庭总开支中的比例,富裕的人较低,贫穷的人较高。

美国人平均食品开销只占总开销的16%,所以有很大的剩余财力从事其他活动。

(3)边际分析

食品支出比例的变化只能说明过去家庭消费结构的演变,如果要预测今后消费结构的变化就要用另一个概念,即家庭年收入如果增加100元,这新增的100元中分别用于食品、耐用消费品、住房、旅游的各占多少。

这种对新增加部分的分析在数学上称为增量分析,在经济学中有一个专门名词,即边际分析。

平均数分析重在总结过去,而边际分析重在预测将来,后者在作决策研究时有更重要的意义。

前面提到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中约有8%用在旅游上,这是平均数分析。

从边际分析看,美国人新增加的收入中用于旅游的则远不止8%,而是有20%用在了旅游上。

所以今后旅游业还将有很大的发展。

边际分析是对现状的分析,现状变了结论也跟着变化。

边际分析的结论随当时当地实际情况而变。

(4)旅游收入弹性分析

弹性是两个百分比的比例。

旅游的收入弹性是指人们的收入每增加1%时旅游支出就增加百分之几。

美国人出国旅游开销的收入弹性是2.5,换言之,以百分比表示的出国旅游开支的增加速度是人们收入增加速度的2.5倍。

美国每年出国旅游的人数从1990年的4460万人,增加到2000年的6130万人,2005年的6390万人,此数超过了美国人口总数的1/5。

其中2/3的人去欧洲和加拿大,剩下的多数去美洲地区,来中国的不到5%。

去欧洲及中南美洲的人多,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距离近,可以节省路费和时间;二是文化背景相近,听得懂话,看得懂路标和广告。

由于同样的原因,更多的美国人是在国内旅游。

美国人每周工作5天,星期六和星期日休息。

两天的休息便可以开汽车在半径500千米(车行5小时)的范围内活动一番。

美国联邦法律规定节日假和周末休假连在一起(这和我国相似,不同的是美国的节日规定在相近的星期一,周末的假日雷打不动;我国则规定节日假不变,将周末假移到节日假)。

这时形成长周末,更是出门旅游的好机会。

分析中可以看出,人们的消费结构随着收入水平的上升而改变,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上升,旅游上的花销比例在增加。

(5)我国旅游业的分析

2007年中国国际旅游开销取代日本,居全球出国旅游开销榜第五位,并且增长态势最为强劲,达到了23%。

2009年我国出境旅游人数4766万人次,增长4.0%。

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目的地国家和地区扩大至139个,已实施104个。

2009年中国旅游业总体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

全年国内旅游人数达19.02亿人次,增长11.1%;国内旅游收入1.02万亿元,增长16.4%;旅游总收入1.29万亿元,增长11.3%。

农村居民各单项旅游消费需求的收入弹性均大于1,城镇居民基本旅游消费需求的收入弹性小于1。

一个最近的统计数据表明近年中国人用于旅游的钱额已上升到家庭收入的10.5%比去年的统计数据上升了0.7个百分点据专家统计这个数据明年还有可能上升。

以上分析说明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我国旅游业将会获得很大的发展。

8.什么是比较优势?

请论述比较优势在个人就业、企业竞争和人力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提示:

(每个要点需展开说明)(1000字以内,共50分)

(1)比较优势形成原因

在社会分工出现之前是自给自足的社会,由同样的家庭细胞所构成,他们从事大同小异的生产和消费,而且彼此独立,不存在横向往来。

一旦分工和交换发生,家庭与家庭问的差异便发生了,产生了“职业”这个名词。

每个人可以就自己的特长和兴趣,选择一种能满足别人需要的职业。

这时候,市场和交换成为须臾不能离开的活动。

同时想要发挥自己的专长为大家的需要服务,那么我们必须让市场和交换顺利地进行。

这就是市场经济的基础。

(2)个人比较优势与就业

在市场经济中,一个人可以成为一个具有专业技术的社会一员,或是电工、或是水暖工、或是打字员等等。

这一专业技术成为他不同于其他社会成员的特点,成为他的比较优势。

当他进入市场与社会其他成员交换时,比较优势是他进行交换的资本。

每个人凭自己的优势参与市场交换,这一优势来自各人的体力、智力、天赋和兴趣,也可能来自他所处的地理环境、掌握的矿产资源、气候特点等等。

(3)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

地处交通要道或旅游胜地的居民,可以利用地理特点以谋生,热带居民可以种植热带作物出卖给市场。

由于人们需求的日益多样化,还可以不断开辟出新的谋生之道。

(4)比较优势的确认

一个人如何能确定自己在某一方面是否具有优势?

这不能由自己的主观感觉来决定,因为优势是比较的结果。

只有将自己从事一项活动的效果和其他人从事同样活动的效果作比较才能察知自己是否具备优势。

市场提供了鉴别比较优势的客观标准。

一个人从事某项活动,由于成本比较低,收效比较大,从而能赚钱,这就证明他在这方面具备比较优势。

(5)市场竞争中的比较优势

许多准备下海的朋友都放弃了自己从事多年的业务,要下海赚钱,以为只要肯下海,赚钱就不成问题。

他们不懂得市场的基础是优势的交换。

一个人如果没有别的优势但拥有一笔钱,这也可以成为他的优势,譬如他用钱聘请专家开办专业化生产工厂。

一般来说,个人很少拥有可以办厂的大笔资金,资金是靠筹集来的。

所以筹集资金的能力是个人的优势所在,而这种能力的基础是信用和企业经营能力。

(6)比较优势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各人用自己的优势在市场中交换,会发生供应和需求是否匹配的问题。

举例说,可能会发生这种情况,人群中有音乐才能或者有音乐抱负的人超过了社会对音乐人才的需求,结果将有一些可能成为音乐家的人不能得到机会发挥。

所幸人的才能有相当程度的可塑性,而且比较优势有强弱之分。

市场的价格信号可以精确地鉴别出一个人的优势有多大。

歌星有世界级、国家级、地方级、卡拉OK级,这些都不是自封的,而是市场鉴别的结果。

仔细想起来,这是一件令人叫绝的平衡,人们有成千上万种不同的消费爱好,各人有千差万别的天赋秉份,市场通过价格信号使每人都能找到一个适当的位置,整个社会处于最佳地利用它所具备的人力资源的状态。

显然,这不是“服从领导安排”的计划经济体制所能实现的。

(7)市场培育了各人的相对优势,提供全社会一切成员都能利用的优势机会。

优势是通过比较而体现的,并用价格信号准确地传达给社会中各个成员。

市场实现了各种专长的精细的供需平衡。

9.叶圣陶的小说《多收了三五斗》中对世纪年代旧中国江南一群农民忍痛亏本粜米,在丰年反而遭到比往年更悲惨的厄运的描写,试用所学相应的经济学理论从经济意义上解释其原因。

提示:

(每个要点需展开说明)(1000字以内,共50分)

根据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涨价与降价所引起总收益的变化的结论,也就是如果某种商品是缺乏弹性的,则价格与总收益成同方向变动,即价格上升,总收益增加;价格下降,总收益减少。

解释其原因如下:

粮食是生活必需品,是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

由于丰收而造成粮价下跌,并不会是需求量同比例增加,从而总收益减少,农民受到损失。

这也说明我国古语“谷贱伤农”的意思。

叶圣陶的小说《多收了三五斗》中对世纪年代旧中国江南一群农民忍痛亏本粜米,在丰年反而遭到比往年更悲惨的厄运的描写的经济意义既是如此。

10.现在许多企业都要成为“学习型企业”,这使市场上财经管理类图书走俏,分析这种变化对财经管理类图书市场的影响。

提示:

(每个要点需展开说明)(1000字以内,共50分)

(1)这种变化引起对这类图书的需求变化,但并不直接影响供给。

因此引起需求曲线变动,而供给曲线不变。

(2)这种变化引起需求增加,需求曲线向右方平行移动。

(3)这种变化引起均衡价格(成交价)上升,均衡数量(成交量)增加,这个市场繁荣。

11.以下是央行调查统计司2010年3月的调查内容:

企业家预期产品销售价格和成本继续上升。

1季度,5000户企业产品销售价格预期指数53.5%,较上季上升2.0个百分点;成本方面,企业原材料购进价格预期指数、生产资料综合价格预期指数分别为62.4%和61.6%,较上季上升1.4和1.5个百分点;均延续了上年初以来的上升趋势。

银行家物价预期指数持续高位运行。

1季度,银行家物价预期指数为66.0%,虽比上季略降0.6个百分点,但仍在较高位运行;其中,投资品价格预期指数为63.3%,比上季下降2.2个百分点,消费品价格预期指数为65.9%,比上季提高0.3个百分点,连续5个季度增长。

城镇居民预测下季物价上涨的比例略有下降,但季节调整后居民通胀预期仍显上涨,当前物价满意度继续下降。

1季度,预计下季物价上涨的居民为35.6%,预计物价不变和下降的居民分别占44.7%和8.0%。

剔除季节因素后,居民通胀预期继续上涨,未来物价预期指数为65.6%。

受此影响,居民当期物价满意指数降至25.9%,比上季再降2.3个百分点;其中认为目前物价“高,难以接受”的居民占比为51.0%,是1999年有调查以来的最高值。

请根据通货膨胀相关知识为控制通货膨胀寻找策略。

提示:

(每个要点需展开说明)(1000字以内,共50分)

(1)概念

通货膨胀(Inflation)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

通货紧缩(deflation):

当市场上流通货币减少,人民的货币所得减少,购买力下降,影响物价之下跌,造成通货紧缩。

长期的货币紧缩会抑制投资与生产,导致失业率升高及经济衰退。

(2)解决办法的核心:

要保持一个“适当的”货币流通量。

(3)美国的利率衡量办法已经不适用:

在80年代以前,美国用银行利率作为通货流通量的指标,利率上升说明大家对货币的需求殷切,意味着需要增加流通中的货币。

所以货币的发行盯住银行利率,这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是有效的。

但在市场经济中,利率原应起到平衡储蓄和投资的作用,当储蓄少而投资过多时,资金供不应求。

此时由于市场规律的作用利率上升,从而可以抑止过热的投资活动。

可是如果用发行钞票来抵消利率的上升趋势,利率就不能抑制经济过热。

这一调剂作用的丧失,曾使美国连年货币发行过量,发生两位数的通货膨胀。

(3)通常的解决办法:

①在美国,政府发行债券(相当于我国的国库券)。

如果债券出售给百姓或私营企业,其结果是购买力从百姓或企业手中转移到政府手中,总的购买力并未增加,因此不会引起物价上涨。

但如果债券出售给联邦储备银行,银行用新印的钞票付款,或者干脆在政府的活期存款的户头上加上一笔数目来付款,这就形成了政府新产生的购买力。

这笔钱不论用于什么用途,结果都是因新增钞票或活期存款(也是货币的一种)而新增了购买力,当它投入市场去采购时即引起物价上升。

②利用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节货币量;

③利用再贴现率来调节货币量;

④利用对政府的贷款量调节货币量;

⑤信用卡等消费信贷调节货币量。

12.教材里文章“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这个说法原出于英国哲学家边沁对于道德的解释,现在常常出现于政治家的口号中,因为它非常具有吸引力。

如果每一个人都获得幸福是不可能的,那么多数人的幸福显然比少数人的幸福更好,而且更多的幸福也应比较少的幸福更好,所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似乎天经地义地应该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请问教材观点是怎样的?

提示:

(每个要点需展开说明)(1000字以内,共50分)

(1)这种看法有两个根本性毛病。

第一,每个人很自然把自己置于“最大多数人”的行列之内,但万一自己沦落为少数人就难免陷入悲惨的境遇。

所以我们应当追求的或许是“社会上最不幸的人也有一个较好的生活条件”,而不是只讲大多数人的幸福而不顾其他人。

第二,所谓“最大幸福”,只有当幸福的大小可以比较时才有意义,否则无从比较何者更为可取。

(2)经济学假定人们倾向于更多的物质享受(包括服务)。

换句话说,在其它条件相同时,人总希望更多的消费。

在市场经济中金钱可以购得各式各样的消费,于是金钱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

如果借助于权力也可以得到消费,则权力也成为追求的目标。

非但“物质享受可以提供幸福”的论断存在上述许多疑问,还有种种迹象表明,一些人物质享受的增进可能导致另一些人的痛苦。

如嫉妒原是人性中最恶劣的成分,但它又是一个普遍存在的事实。

如果“最大多数人最大幸福”确实是我们的政策目标,那么防止那些可能引起周围人群因妒忌而痛苦的变化便是合理的,或者更彻底地,从法律上断绝一切个人发财致富的机会,从道德上谴责一切追求个人消费的权利。

(3)要研究“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虽然存在上述许多困难,但无疑这个题目具有极端的重要性。

13.教材文章《环境保护的经济学》。

绿色商品近年来风靡美国。

最初它主要是指那些不用农药、不施化肥的蔬菜和水果,以后它包括了一切对环境无害的产品。

绿色商品与普通商品比较,是不是价钱要高一些?

答案是肯定的,至少它不会比普通商品的价钱更低。

请问这是为什么?

教材的观点是什么?

提示:

(每个要点需展开说明)(1000字以内,共50分)

(1)因为普通商品的生产一定遵循成本最低的原则来组织,绿色商品的生产则多了一层环境保护的考虑,不得不偏离“成本最低”的原则。

(2)环保和经济发展才有了矛盾。

(3)在环境保护问题上要依靠道德的力量。

到过发达国家的人几乎都有一种共同的感觉,即生产中的高效率和消费中的巨大浪费并存。

解决问题唯一的办法是使生产和生活都保持高效率,杜绝一切可能的浪费。

近年来国际学术界在探讨借助道德的力量来保护环境。

这是一个既困难又有重大现实意义的,摆在各国社会科学家面前的新课题。

(4)总之,市场制度不能将损害环境的影响考虑进去,因此不能最有效地利用环境这种资源。

市场制度鼓励消费,造成了消费的低效率。

这方面如不能有所改变,当今的市场制度将受资源的约束而失败。

改变的前途说到底,在于重整人们的道德观。

14.美国是一个信奉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的国家。

在这样一个国家里金钱就成为“万能”。

所谓万能,是指有钱可以买到一切产品,获得一切享受;它反面的意思是没有钱什么事也办不成,甚至于活不下去。

在非市场经济的社会中情况是不同的,在那里许多享受的分配不全是靠钱,没有钱的话,自己耕作也能维持生存,金钱不是万能的。

不过在严格的意义上说,在美国金钱也并不是万能,譬如不可以买卖人口,不能以钱赎罪、行贿。

所以有必要正确地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