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优质教案全册.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218078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54 大小:181.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优质教案全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优质教案全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优质教案全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优质教案全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优质教案全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优质教案全册.docx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优质教案全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优质教案全册.docx(5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优质教案全册.docx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优质教案全册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优质教案(全册)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第1课时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的形状,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

2.会运用相关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利用相关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教学难点】

利用相关的地理自然现象证明地球的形状。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由“中秋赏月”,我们所看到的月球形状引发学生对地球形状的思考。

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

学习活动一 认识地球的形状

【自主探究】

学生阅读课本P2—P3页的内容,完成以下任务:

1.说一说:

我们人类的家园——地球是什么样子的呢?

学生1:

蓝色的。

学生2:

美丽的。

学生3:

圆形的。

学生4:

球形的。

教师:

通过同学们的观察和总结,我们很清楚地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但是在今天看来这样一个十分简单的问题,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教师小结: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以下历程:

①天圆地方(直觉)②太阳和月亮(推测)③麦哲伦环球航行(实证)④地球卫星照片(直观)

2.议一议: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学生讨论结果略)

3.思考:

读课本P3页阅读材料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1.你能用身边的事例来推测地球是一个球体吗?

学生1:

站在海边,遥望远处驶来的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只总是船身先消失。

(有条件的学校学生可做实验演示)

学生2:

发生月偏食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学生3:

站得高,看得远(或者引用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能作图来说明更好)

教师小结:

同学们列举的现象能够证明地球的形状是球体,但能够准确说明地球形状的还应该是地球卫星照片。

2.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

教师小结:

通过人类探索地球形状艰难而漫长的历程说明:

任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付出艰辛和努力,甚至以牺牲生命为代价;同时我们更应该坚信科学技术是检验真理的最终方法。

因此同学们要从小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树立为追求真理锲而不舍的精神。

【拓展探究】

1.太阳的东升西落能否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不能)

2.日食现象能否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不能)

学习活动二 认识地球的大小

【自主探究】

读课本图1.2,独立完成以下任务:

1.你知道地球的平均半径、表面积、最大周长分别是多少吗?

(1)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

(2)地球的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

(3)地球的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2.结合课本P4页活动2,感受一下地球到底有多大?

(1)地球的表面积是我国陆地面积的多少倍?

(53倍)

(2)如果一架飞机以每小时800千米的速度飞行,那么环绕地球一圈大约需要多少小时?

(50小时)

【合作探究】

讨论一下描述地球的半径为什么用“平均半径”这个概念?

因为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

(学生网上搜集相关资料)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1.本节课的收获:

2.本节课还存在的疑惑:

第2课时 地球仪、经纬线、经纬度

【教学目标】

1.认识经纬线的含义、特征,经纬度的划分。

2.知道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划分。

3.记住特殊的经线与特殊的纬线。

【教学重点】

经纬线、经纬度的特征与划分。

【教学难点】

经纬线、经纬度的判读。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展示地球仪,古人云: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地球太大,利用地球仪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地球。

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

学习活动一 认识地球仪

【自主探究】

学生每人一只小地球仪,摆放在书桌上,观察地球仪,独立完成以下任务:

1.说一说:

什么是地球仪?

地球仪是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比例,缩小了的地球模型。

2.指一指:

地球仪上都有些什么?

在地球仪上指出:

地轴、北极、南极、经线、纬线。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

讨论1:

地球仪上有地轴,真实的地球有没有地轴?

(无)

讨论2:

在宇宙中,地球的北极总是指向什么方向?

(北极星所在的方向)

讨论3:

地球上的最北点、最南点分别在什么位置?

(北极、南极)

讨论4:

如果一个人站在北极或南极,其前后左右分别是什么方向?

(南方向、北方向)

【动手活动】

学生用乒乓球、铁丝自制一个简易的地球仪。

注意思考:

地球仪的地轴与地球仪的底座(或桌面)的夹角为多少度?

(66.5°)

学习活动二 认识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及特征

【自主探究】

学生观察地球仪,阅读课本P6—P7页内容,独立完成以下任务:

1.想一想:

将所获得的知识信息填入后面表格的空格线上。

(1)什么是纬线?

纬线是什么形状的?

(2)各纬线长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3)找出最长的一条纬线,这条纬线把地球分为哪两个半球?

(4)经线在形状、指示方向、长度的分布三个方面与纬线有什么不同?

(5)经度是以哪条经线为起点的?

(6)经度的标度范围是多少度?

(7)对比纬度的变化规律,说明地球仪上经度的变化规律有什么特点?

(8)东西半球是如何划分的?

这样划分的意义是什么?

(9)在地球仪上找出主要位于东半球和西半球的大洲,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①纬线与经线

纬线

经线

定义

在地球上,与南、北极距离相等的大圆圈叫赤道,所有与赤道平行的圆圈叫纬线

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线叫经线,也叫子午线

圆弧状况

圆,每条纬线组成纬线圈

半圆,任意两条相对的经线组成经线圈

长度

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纬线在南北两极缩成一点

全部等长

指示方向

东西方向

南北方向

  ②纬度与经度

纬度

经度

度数起始线

赤道(0°)

本初子午线(0°经线)

度数范围

0°~90°

0°~180°

符号

北纬:

N 南纬:

S

东经:

E 西经:

W

变化规律

以赤道为界,越向北,北纬度数越大;越向南,南纬度数越大。

规律:

北大北纬,南大南纬。

以本初子午线为界,越向东,东经度数越大;越向西,西经度数越大。

规律:

东大东经,西大西经。

半球划分

赤道是南半球、北半球的分界线

20°W、160°E组成的经线圈是东半球、西半球的分界线

2.说一说:

地球低、中、高纬度地区是如何划分的?

全球0°—30°为低纬度地区;30°—60°为中纬度地区;60°—90°为高纬度地区。

找一找:

你所在的城市位于什么纬度区?

(学生可先在网上查某市地理坐标,再判断。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

讨论1:

地球仪上的经线与纬线各有多少条?

地球仪上的经线与纬线都有无数条。

讨论2:

一条经线有多长?

一条经线的长度是赤道长度的二分之一,约2万千米。

【拓展探究】

1.动手活动:

在制作的简易地球仪上描述出以下特殊的纬线、经线:

纬线:

0°(赤道),30°N,30°S,60°N,60°S,90°N,90°S。

经线:

0°,180°,20°W,160°E。

2.观察地球仪,并想一想:

(1)东西经度区的划分与东西半球的划分是否一致?

不一致。

二者的联系如下图所示:

(2)本初子午线是人为规定的,所以东经和西经是人为划分的。

(3)任意一个经线圈中两条经线的经度值有什么联系?

二者的度数和为180°,如果一条在东经度区,另一条一定在西经度区,0°和180°经线除外。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1.本节课的收获:

 

2.本节课还存在的疑惑:

第3课时 经纬网定位

【教学目标】

1.掌握经纬线的判读技巧。

2.学会利用经纬网给地表事物定位置、定方向、定范围。

【教学重点】

用经纬网定位置、定方向、定范围。

【教学难点】

经纬线的判读技巧训练。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2016年8月5日—21日,第31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举行。

里约热内卢的经纬度大约是23°N,43°W。

想一想我们能否用我们刚学过的知识在课本底页的世界的国家和地区图上标出里约热内卢具体在哪儿?

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

学习活动一 学会利用经纬网定位置、定方向、定范围

1.学生学习任务:

展示典型例题,学生独立完成。

例:

出示右图,要求学生填表并寻求判断的规律。

A

B

C

D

E

经度

150°E

150°W

180°

120°E

150°W

纬度

20°S

60°S

20°N

50°N

60°N

南北半球

东西半球

西

分界线

西

    

2.老师点拨:

(1)地球表面任一地点的经纬度位置,就是表示某经线和纬线的交点,所以在书写时,后面的字母必须明确标记。

例:

北京的经纬度(40°N,116°E)。

0°经线、180°经线、0°纬线除外。

(2)教师总结经纬网定位技巧:

以方格状经纬网图为例说明经纬度的判定技巧:

A.先定方向

一般定向法——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B.判断经线和纬线

根据经线和纬线的概念得知:

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这样我们就可以判断出哪是经线、哪是纬线,哪是经度和纬度。

经度若数值向东越来越大,则是东经;

若数值向西越来越大,则是西经。

   纬度若数值向北越来越大,则是北纬;

若数值向南越来越大,则是南纬。

C.东西半球的判定方法

①说明判定方向:

经度<20°   东半球

>160°西半球

20°~160°东经在东半球,西经在西半球

②解释:

在判定东西半球时,先看经度的度数,如果小于20,不管是东经还是西经,都在东半球上;如果大于160,不管是东经还是西经,都在西半球上;不在这一范围内的,东经的就在东半球,西经的就在西半球。

学习活动二 学生合作完成课本P10页活动1

教师提供参考答案如下:

温哥华

51.5°N

悉尼

74°W

40°N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1.本节课的收获:

2.本节课还存在的疑惑: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第1课时 地球的自转

【教学目标】

1.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说出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

2.认识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更替与时间差异现象。

3.能够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其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教学重点】

体会从不同角度看地球自转方向。

【教学难点】

理解时差产生的原因。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从每天太阳的东升西落谈起,结合日全食现象及哥白尼“日心说”的故事,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

学习活动一 认识地球自转特征

【自主探究】

1.学生观赏地球自转模拟演示动画。

2.归纳出地球自转特征:

地球绕着地轴不停旋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的时间为24小时,也就是一天。

【合作探究】

说一说:

地球是怎样自转的?

(1)两人一组,一人拨动地球仪,另一人分别从三个不同的角度观察地球的自转:

赤道上空、北极上空、南极上空。

(2)归纳得出的结论:

自转方向:

从赤道上空看,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逆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看,顺时针方向。

【拓展探究】

1.向学生呈现极地俯视经纬网图,要求学生标出地球自转方向。

2.强调在极地俯视经纬网图中,地球自转方向与中心极点的关系紧密。

学习活动二 认识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自主探究】

1.学生动手:

利用小手电、小地球仪观察地球不自转与自转时分别产生哪些地理现象?

第一步:

地球不自转,面向太阳和背向太阳的一面如何?

第二步:

拨动地球仪,看某地随着地球自转昼夜是怎样交替变化的。

第三步:

在地球上选择几个城市,分别贴上不同颜色的不干胶条:

如北京、开罗、纽约等,看他们随着地球自转运动经历昼夜的先后顺序有什么规律。

2.学生归纳并写出观察结论:

(1)由于地球不透明,面向太阳的半球是白昼,背向太阳的半球是黑夜。

(2)地球不停自西向东自转,昼夜不断更替。

(3)地球的自转过程中,不同地方昼夜更替的时间不一致,东边地点总是比西边地点要先看到日出。

所以,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出现时间上的差异。

3.教师总结:

(1)由于地球是个不透明体,在太阳的照射下,面向太阳的一面就是白天,即昼;背向太阳的一面是黑夜,即夜。

(2)由于地球不断地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上某地依次经历了晨、午、昏、夜的昼夜交替现象。

(3)不同的地点经历的时间不同,同一时刻不同地点处在不同的晨、午、夜等时间,东边地点比西边地点要先看到日出。

4.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昼夜交替(强调不是昼夜),各地时间存在差异。

【合作探究】

观看地球自转演示动画图,结合书本P11页图1.14,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1.昼夜交界的线叫什么?

晨昏线,由夜进入昼的那半叫晨线,由昼进入夜的那半叫昏线。

2.晨昏线与经线圈重合吗?

什么情况下重合?

教师点拨:

一般情况下,晨昏线和经线不重合,因为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在绕太阳公转,赤道平面与公转轨道平面并不重合,一年来只在春分和秋分这两天晨昏线才与经线圈重合。

3.同一经线上时间相同,昼夜情况是否相同?

教师点拨:

从图上看并不相同,原因等我们学习了地球公转后就明白了。

【拓展探究】

向学生呈现极地昼夜分布图,引导学生完成以下任务:

1.分辨昼、夜区域;2.分辨晨线、昏线;3.分辨时间差异。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1.本节课的收获:

2.本节课还存在的疑惑:

第2课时 地球的公转

【教学目标】

1.认识地球公转的特征。

2.认识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重点】

公转过程的理解、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划分。

【教学难点】

四季的形成。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学生欣赏邓丽君《四季歌》,感受一年四季的变化,导入本节课所要探究的内容。

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

学习活动一 认识地球的公转特征

【自主探究】

1.学生观赏地球公转3D模拟演示图(可从虚拟地球软件中调出),完成以下任务。

(1)看一看:

①图中,地球运动,哪种是自转?

哪种是公转?

②地球围绕着谁在公转?

③地球沿着什么方向公转?

公转轨道是什么形状?

④地球公转时,地轴的姿势是什么样?

(2)想一想:

①地球公转一圈,大约需要多长时间?

②地球公转时,地轴空间的指向总是指向什么位置?

2.教师点拨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归纳观察到的情况:

(1)地球绕太阳不停地公转,公转轨道是椭圆形。

(2)公转方向与自转方向一致,自西向东。

(3)公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年。

(4)地球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而且它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

【合作探究】

学生比较地球自转与公转特征,将比较内容填入下表:

地球运动

绕转中心

运动方向

运动周期

自转

地轴

自西向东

一天

公转

太阳

自西向东

一年

学习活动二 认识地球公转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自主探究】

学生读课本P13—P14页内容,读图1.18,简要归纳,完成下列填空:

1.地球公转在不同位置,表面受太阳照射情况不同,产生季节的变化,南北半球,季节相反。

2.同一时间,纬度不同,受到阳光照射不同;一年之中,不同纬度获得的太阳光热有差别,人们根据各地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个带:

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和南寒带。

【合作探究】

1.学生再观察地球公转3D模拟演示图,结合课本图1.18,图1.19,完成下列任务:

(1)学生看一看:

①图中,地球在四个季节的不同位置,南北半球表示黑夜的阴影区域与表示白昼的白色区域面积大小发生了什么变化?

②图中,在四个不同节气点,北极圈内与南极圈内分别是什么现象?

③图中,在四个不同节气点,表示太阳光的箭头分别指向哪一条纬线?

(2)学生想一想:

根据你观察到的情况,怎样描述不同节气点南北半球昼夜长短情况?

(3)学生合作完成下表:

日期

北半球

节气

南半球

节气

太阳直

射位置

北半球昼

夜长短

南半球昼

夜长短

6月21日或22日

夏至

冬至

北回归线

昼最长夜最短,

北极圈极昼

夜最长,昼最短,

南极圈极夜

9月22日或23日

秋分

春分

赤道

昼夜等长

昼夜等长

12月22日或23日

冬至

夏至

南回归线

昼最短,夜最长,

北极圈极夜

昼最长,夜最短,

南极圈极昼

3月20日或21日

春分

秋分

赤道

昼夜等长

昼夜等长

  2.学生分析实验,完成以下任务:

(1)做一个小实验,比较一下:

“阳光直射地面获得的热量多,还是斜射地面获得的热量多?

”同学们每四人一组,每个小组有一个手电筒、有一张黑纸板,大家用手电筒垂直照射在黑纸上,再用同一手电筒,在同一位置,倾斜照射黑色纸板,比较哪块光斑大,哪块光斑亮。

师问:

同学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你能想到什么?

生答:

直射比斜射光环小,但亮度大,因此地球表面直射的地方得到的太阳热量多,温度高;斜射的地方得到的热量少,温度低。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课本P15页活动2,得出夏季温度高,白昼时间长;冬季温度低,白昼时间短。

这种温度高、低和白昼长、短的变化,决定了太阳光热多少的变化。

(2)同学们每四人一组,每个小组有一个手电筒、有一个地球仪,用手电筒照射地球仪,直射点在赤道上,观察不同的纬线上亮度有何差异?

你想到了什么?

同一时间,纬度不同的地方,受到阳光照射的情况也不同,冷热就有差别__

师问:

所以根据地球表面得到太阳光热的不同,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个带,是哪五带呢?

生答:

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

(3)学生结合课本中图1.18,图1.19完成下面的表格。

温度带

界线范围

纬度范围

获得的热量

现象

北寒带

北极点—北极圈

90°N~66.5°N

最少,终年寒冷

有极昼、极夜

北温带

北极圈—北回归线

66.5°N~23.5°N

比热带少,比寒带多,

四季比较分明

既无极昼、极夜,

又无阳光直射

热带

南回归线、

北回归线之间

23.5°N~23.5°S

最多,终年炎热

有阳光直射

南温带

南极圈—南回归线

66.5°S~23.5°S

比热带少,比寒带多,

四季比较分明

既无极昼、极夜,

又无阳光直射

南寒带

南极点—南极圈

90°S~66.5°S

最少,终年寒冷

有极昼、极夜

  3.学生仔细观察地球公转3D模拟动画,找出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的移动规律,尝试画出移动轨迹简图。

教师点拨:

学生所画图如下所示:

4.学生讨论并思考北半球一年四季是如何划分的?

答:

3、4、5为春季,6、7、8为夏季,9、10、11为秋季,12、1、2为冬季。

【拓展探究】

1.在课本图1.18中,如果将图中的二分二至及标出的时间去掉,你如何判断图中的四个位置分别处于哪一个节气日?

(1)依据图中空白与阴影的面积在南北半球中所占比例判断。

例如:

夏至日,北半球空白面积大于阴影面积,表明昼长夜短。

(2)依据极圈内的昼长夜短情况判断。

例如:

冬至日这一天,北极圈全部是阴影,表明极夜现象。

(3)依据代表太阳的箭头指向位置判断。

例如:

箭头指向北回归线,表明这一天是夏至日。

(4)依据地轴的北极一端与太阳的位置关系判断。

例如:

夏至日这一天,地轴的北极一端朝向太阳,冬至日这一天背向太阳。

2.学生观察在侧视经纬网图与俯视经纬网图中二分二至的昼夜长短特征。

俯视图

俯视图

3.学生讨论下列自然现象与地球运动之间的关系:

(1)一天里,物体影子的方向变化揭示了地球的自转现象还是公转现象?

(自转)

(2)一年四季里,物体影子长短的变化是揭示了地球的自转现象还是公转现象?

(公转)

(3)如果回归线变成30°,会发生什么现象?

(极圈变成60°,热带与寒带范围扩大,温带范围缩小)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1.本节课的收获:

 

2.本节课还存在的疑惑:

第三节 地图的阅读

【教学目标】

1.知道地图的基本要素:

比例尺、方向标、图例。

2.学会运用地图辨别方向,量算距离。

3.学会正确选用地图。

【教学重点】

1.比例尺的计算。

2.根据不同的实际需要选择不同的地图。

【教学难点】

运用地图辨别方向。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地图是地理的灵魂”“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浓缩的都是精华”,这些名言正好可以反映地图的特点,今天让我们一起进入地图这一方寸天地,去见识地图的神奇。

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

学习活动一 认识地图的基本要素

【自主探究】

学生读课本P16—P18页内容,读图1.21,图1.22,图1.23,图1.24,独立完成以下任务:

1.

(1)看一看:

①图1.22,图1.24两幅地图中都包含哪些共同的地图要素?

②图1.22中,比例尺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比例尺有几种表达方式?

③图1.23中,告诉我们地平面上的方向可以描述为哪几种?

(2)想一想:

①一般地图怎么定方向?

②有指向标的地图怎么定方向?

③图1.24中,经纬网怎么定方向?

2.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如下:

(1)地图的三要素包括:

比例尺、方向和图例。

(2)比例尺:

①公式: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②三种表示方法:

数字式;线段式;文字式。

(3)方向:

①经纬网地图: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②有指向标的地图:

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

③无指向标的地图:

通常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4)图例:

是地图上各种符号和注记的说明。

【合作探究】

1.学生活动一:

学生读课本图1.22,用尺量“高雄”到“台北”的图上距离,运用比例尺计算两地实际距离。

(约300千米)

2.学生活动二:

学生读课本图1.24,指出“怀特霍斯”在“温哥华”的什么方向。

(西北方向)

3.学生完成课本P18~19页活动内容。

(1)日照在济南的东南方向;济南在潍坊的偏西方向。

(2)济南到烟台的图上距离大约为6.8厘米,两城市的实地距离大约为408千米。

(3)省界、铁路、山峰、河流绘图略。

【拓展探究】

活动1:

展开合作,绘出学校平面简图。

活动2:

讨论比例尺计算中应注意的问题。

(1)数字式比例尺,分母越大,表示比例尺越小。

(2)计算时,单位要统一,求图上距离,单位一般是厘米,求实地距离,单位一般是千米(或米);1千米=100000(厘米)

活动3:

讨论图上辨方向应注意的问题。

①地图上的方向不能用“上下”“前后”“左右”等描述。

②在方向标地图上判断两地相对方向的技巧:

例:

问B地在A地的什么方向,就是以A地为参照物,将方向标平衡到A地处,以A地为原点建立十字方向标,再判断B地在A地的什么位置。

③有经纬网的地图,定向方法最为精确,应用最广泛,必须熟练掌握。

学习活动二 选择适用的地图

【自主探究】

学生阅读课本,独立思考以下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