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217901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697.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从宇宙看地球

单元教学设计

学校:

泸源中学学科:

地理主备人:

杨喜燕备课组长:

冯加文

集体备课:

2014年8月23日教学:

8月25日至9月25日

一、内容及解析

1.内容

本单元主要内容知识结构图如下:

主要内容:

1.地球的宇宙环境

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本单元的核心内容: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2.内容解析

本单元以宇宙环境知识为大背景,按照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的顺序编排了宇宙、太阳、地球等教学内

容。

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极其对地球的影响,形成科学的宇宙观,是本单元的学习目标之一。

为了这一目标,教材选取了“地球的宇宙环境”、“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等内容。

太阳是距地球最近的一颗恒星,对地球影响最大的一个天体,因此教材以太阳为例,分析了“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着重分析了“地球的运动特点及其地理意义”,使学生认识到地球运动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首先介绍了宇宙的物质性、运动性,并由天体运动延伸到天体系统,指出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其次讲述了太阳概况、太阳辐射、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最后分析了地球为什么是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深入阐述了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地球上为什么适宜生命生存和繁衍是本节的重点内容。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是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不是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本身。

第二节“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教材首先从运动方向、周期、速度等几个方面简要介绍了地球自转的有关规律,然后详细讲述了昼夜交替和时差产生的原因及地表水平运动物体发生偏转的规律。

地球自转首先认识地球自转规律,进而从“昼夜交替、产生时差、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发生偏转”三方面阐述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昼夜交替”重在直观演示,使学生掌握昼夜的成因和昼夜交替的原因、晨昏线与光线的关系、晨昏线的位置及移动方向。

“产生时差”重点在于时差产生的原理及应用。

“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发生偏转”是难点,地转偏向力可以解释许多现象,如河岸的冲刷、风、大气环流等等,通过实例可加深对地转偏向力的理解。

第三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教材首先简单介绍了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速度、周期等特点,然后结合地球自转运动分析了黄赤交角的产生极其造成的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并进一步分析了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最后指出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随时间的变化是造成四季更替的直接原因。

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是自然地理的重要基础理论,对于认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都有着重要意义。

要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需要认识地球的运动规律。

地球自转和公转形成了黄赤交角,决定了地球表面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导致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从而形成四季和五带。

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不仅要分析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还应分析这些现象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及对人类活动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黄赤交角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地球公转运动的一系列地理意义,都起因于他的存在。

因为地球在运动过程中,黄赤交角的大小基本不变,保持23°26′,而且地轴的空间指向基本不变,始终指向北极星附件,由此导致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教材通过了解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和变化的原因,重点阐述了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规律。

通过昼弧和夜弧的含义及其与昼夜长短的关系,重点分析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全球各地昼夜长短产生有规律的变化。

这些都本单元的重点内容。

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随时间的变化,导致地面获得太阳辐射能量多少随时间的变化,形成四季的更替。

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随纬度的变化,使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从低纬向高纬递减,是地表划分出了五带。

二、目标及解析

1.单元目标及解析

单元目标:

(1)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说明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

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2)阐述地球自转的基本规律,能分析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3)说明地球公转的基本特点,能分析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单元目标解析: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即地球在天体系统中及太阳系中的位置,认识地球是一颗即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通过资料理解太阳辐射、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通过学习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征,利用图示分析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2.课时目标及解析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第一课时目标

(1)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及天体的含义。

(2)理解天体系统及其层次。

目标解析

了解天体的含义,认识地球在天体系统的位置,为理解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做铺垫。

第二课时目标:

(1)了解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2)理解太阳辐射及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及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目标解析

通过图示了解太阳大气结构及太阳活动,理解太阳辐射及太阳活动多地球的影响。

根据对地球宇宙环境的认识,总结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

第二节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第一课时目标:

(1)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及速度的变化规律。

(2)掌握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及晨昏线的特征。

目标解析

通过地球仪演示,说出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利用自转速度示意图总结地球自转角速度

和线速度的规律。

利用手电筒和地球仪演示昼夜交替,分析总结原因。

通过演示和光照图总结出晨昏线的特点。

第二课时目标:

(1)掌握地方时产生的原因及计算。

(2)掌握时区的划分和计算。

目标解析

通过地球仪、手电筒演示地球自西向东自转,理解时差产生的原理,根据原理会计算地

方时和区时。

第三课时目标:

(1)认识日期分界线,掌握日期的变更。

(2)会应用地转偏向力的规律判断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情况。

目标解析

认识两条日期分界线,进而掌握日期变更的规律。

根据地转偏向力的示意图掌握偏转规

律,会应用规律判断水平运动物体偏移的情况。

第三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第一课时目标:

(1)理解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速度的变化规律。

(2)理解黄赤交角产生的原因及太阳直射点运动的回归运动的规律。

目标解析

应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分析说明地球公转运动的方向、周期、速度。

利用地

球仪和相关教具演示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并总结成因和运动规律。

第二课时目标

(1)掌握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规律。

(2)掌握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目标解析

了解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含义,由于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使正午太阳高度发生有

规律的纬度变化和季节变化。

能够根据图示总结出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并会计算。

第三课时目标

掌握正午太阳高度在实际中的应用。

目标解析

应用正午太阳高度来确定地方时、房屋朝向、楼间距、太阳能安装角度等的实际问题。

第四课时目标

(1)掌握昼夜长短的计算。

(2)掌握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

目标解析

通过图示理解昼弧和夜弧的含义,推导出昼夜长短的计算公式,并会计算。

通过演示二分二至时光照情况,总结出随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和季节变化规律。

第五课时目标

(1)理解四季变化的原因和四季的划分。

(2)掌握五带的形成原因和划分。

目标解析

通过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和季节变化产生了五带和四季的更替。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本单元对于高一新生,存在明显的难度。

首先,高一新生虽在初中阶段学习过地球运动,

但由于要求较低,只要求了解现象,而不强调现象本身的规律性及其成因。

且时间较长,学生基础较薄弱。

其次,根据学生现有的生活经历,学生分析推理能力及空间想象能力较差,而该部分对空间能力要求比较高,给学生学习造成了困难。

再次,高一新生尚未学习立体几何和相关物理知识,相关知识欠缺也增加了学习难度。

所以在学习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是难度比较大。

因此,在本单元教学中应注意:

一、要从“零起点”开展教学,降低门槛。

二、教学中要尽量多用教具、示意图等演示,以利于学生理解。

三、注意教学难度的控制,在此阶段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即可,不宜把难度扩大。

四、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第一课时

问题一:

教材中图1-1-1“人类信息图”想向外星生物展示什么信息?

地球上适合生命的生存和发展,是因为其所处的宇宙环境有何特点?

设计意图:

引发学生对人类生存环境的思考,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

并引出本节的重点内容。

师生活动:

问题1.什么是宇宙?

宇宙有何特点?

宇宙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体,宇宙既是有限的(宇宙诞生到现在月137亿年,目前观测到的宇宙范围约150亿光年),又是无限的(时间上无始无终,空间上无边无际)。

宇宙具有物质性和运动性,宇宙中各种各样的物质统称为天体。

问题2.宇宙中最基本的天体有哪些?

我们平时看到的天体主要有哪些?

宇宙中最基本的天体是恒星和星云。

常见的天体有:

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等。

问题3.正在发射的宇宙飞船是天体吗?

不是。

地球作为一个整体是一个天体,但地球的附属物或地球的一部分就不能叫天体。

判断物质是否是天体的标准:

物体要成为天体必须穿过大气层,到达宇宙空间。

并且有独立的运行轨迹。

天体分为自然天体(如:

恒星、星云、行星、卫星、流星体等)和人造天体(如:

宇宙飞船、人造卫星、行星探测器等)

问题4.如何区分流星体、流星现象和陨星?

流星体是运行在宇宙空间中的尘粒和固体块。

流星体受到地球引力穿越大气层的过程中发热燃烧既我们看到的流星现象,未完全燃烧完的部分掉落到

问题5.什么叫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是如何形成的?

天体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

构成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

 

问题6.总星系就是宇宙,说法对吗?

不对。

总星系只是目前已知的宇宙。

第二课时

问题一:

距离我们最近的恒星——太阳,对地球的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有何影响?

设计意图:

太阳是距我们最近的恒星,它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地球的能量来源,为生命体存在提供了必要条件。

所以必须了解太阳的结构、太阳活动、太阳辐射对地球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师生活动:

【例题1】读“太阳系模式图”,回答问题:

(1)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太阳,它所以能成为中心天体是因为太阳质量占整个太阳系的99.86%,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2)太阳是地球光热的唯一来源,太阳从诞生到现在一直处于稳定状态,这对地球上生命的演化有什么重要作用?

使地球获得稳定的热量来源,使生命的演化有一个稳定的宇宙环境。

(3)图中行星A水星,B金星,D火星,E木星,G天王星,

地球的左邻右舍分别是金星和火星,距离太阳最近的是___水星_____星。

(4)八大行星绕日公转的方向均为自西向东,且轨道平面几乎在同一平面上,他们的轨道形状都是类似于正圆的椭圆。

反映了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有利宇宙环境是:

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使地球处在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适中的日地距离。

(5)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

(6)E、F行星属于巨行星,A、B、C、D行星属于类地行星,其中有生命物质存在的行星是___C_____(填字母),G、H属于远日行星。

(7)图中包含有两级天体系统。

设计意图:

本例题让学生通过联系教材中图1-1-11“太阳系示意图”来完成,培养了学生的读图能力及思考分析能力。

通过该题,学生了解了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太阳系中八大行星距太阳由近及远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距太阳越远表面温度越低,公转轨道越大,公转周期越长,平均公转速度越慢。

引申出了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进而分析出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有利宇宙环境:

太阳为地球提供稳定的光照和能量;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使地球处于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问题1.太阳辐射能传播的方式,产生的原因及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以电磁波的方式源源不断的向外传播能量。

太阳的核心物质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经核聚变反应产生巨大的能量:

4HHe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维持地表温度。

2为生物繁衍生长、大气和水体运动等提供能量。

3太阳能是人类活动的重要能源。

(它具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廉价无污染的特点)

问题2.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①纬度的高低②日照时间③天气状况④地势的高低。

分析我国太阳年辐射总能最丰富的是青藏高原,最贫乏的是四川盆地的原因?

青藏高原太阳辐射最强的原因:

纬度低,太阳高度大;海拔高,大气稀薄;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大气洁净,透明度好。

四川盆地太阳辐射贫乏的原因:

海拔低,大气层厚;阴雨天气多,日照时间短;大气洁净程度低,透明度差。

【例题2】读“太阳大气结构图”,完成下列问题。

(1)A为光球层,该层出现的太阳活动是太阳黑子(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这些区域由于温度较周围低而暗黑。

周期约11年。

(2)B是色球层,该层有时会出现突然增亮的部分,叫做耀斑(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

(3)结合课本图1-1-15,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与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太阳活动爆发时发射的电磁波进入地球电离层,会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太阳带电粒子流能使地球磁场受到扰动,产生“磁暴”现象。

(4)北美洲受太阳活动影响最严重的国家是___加拿大____;该国居民将看到壮观的___北极光___现象。

设计意图:

通过本题不仅可以了解太阳大气层的结构由内向外依次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了解了太阳活动的类型及特点,光球层上出现的暗黑的斑点,叫太阳黑子,它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色球层中突然增大增亮的斑块叫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

周期约为11年。

进而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太阳活动会产生短波辐射和粒子流,影响地球电离层、地球磁场和大气状况:

1扰动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

2影响地球磁场,产生磁暴

3两极高空,产生极光;

4与天气、气候的影响的变化具有相关性。

问题二:

为什么说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设计意图:

从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比较得出地球是一颗普通的行星,但地球是目前人类发现的唯一存在生命的天体,所以我们说地球是一颗特殊的行星。

师生活动:

问题1.八大行星公转运动的方向、轨道形状、轨道面方面有何共同点?

与其他行星相比,结构特征上有没有特殊性?

据图1-1-11“太阳系示意图”总结八大行星在运动特征方面有相似之处:

公转方向具有同向性;公转轨道具有共面性及近圆性。

根据表1-1-1“八大行星主要物理性质的比较”可比较得出地球结构特征与其他类地行星具有许多相似之处。

问题2.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是因为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及自身的条件有哪些?

 

第二节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第一课时

问题一:

地球自转具有哪些基本规律?

设计意图:

了解地球自转的基本规律,以此为基础来探索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师生活动:

问题1.为什么太阳总是东升西落?

通过演示地球自转,引导学生思考日月星辰东升西落与地球自转运动的关系。

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所以在地球上的我们看到太阳总是东升西落。

问题2.地球围绕着什么在不停地自转?

地球自转的方向怎样?

北极和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方向有何不同?

自转周期多长?

请两位同学利用地球仪给大家正确地演示地球的自转。

自转轴:

地轴。

自转方向: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

周期:

约为23时56分4秒。

问题3.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有何规律?

利用图1-2-2“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引导学生总结出地球自转角速度:

除南北极点外,其余处处均为15°/小时。

线速度的变化规律: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南北极点为零。

问题4.地球在一刻不停的转动,为什么我们感觉不到它的转动?

自转速度均匀,地球大,地心强大的吸引力及无明显对比的参照物等。

问题5.昼夜现象是如何产生的?

由于地球是一个自身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同一瞬间,地球只有一面面向太阳。

向阳的半球形成昼半球,背阳的半球形成夜半球。

问题6.假如地球不自转,有没有昼夜现象?

有没有昼夜的更替?

假如地球不自转但围绕太阳公转,有没有昼夜的更替?

如果有,昼夜更替的周期又如何?

利用地球仪演示可总结出:

假如地球不自转,仍有昼夜现象。

但没有昼夜更替。

假如地球不自转但围绕太阳公转,昼夜交替仍然存在,只是昼夜更替的周期为一年。

问题7.利用手电筒照地球仪,手电筒光线表示太阳光线来的方向,用地球仪演示昼半球和夜半球,在地球仪上找出正午、子夜、由黑夜转为白天和由白天转为黑夜的地方。

昼半球的中央经线此时正值正午,夜半球的中央经线正值零点。

问题8.什么是晨昏线?

晨昏线与太阳光线有何关系?

晨昏线有何特点?

晨线和昏线如何判断?

晨昏线随地球位置变化和移动方向如何?

晨昏线是昼夜半球的分界线,由晨线和昏线组成。

晨昏线与太阳光线垂直。

晨昏线过地心且平分赤道

自西向东由白昼进入夜晚经过的线为昏线,由夜晚进入白昼经过的线为晨线。

随着地球自转,晨昏线在地表向西移动。

自东向西(15°/小时)。

问题9.昼夜交替的周期是多少小时?

它是地球自转的周期吗?

地球表面昼夜交替的周期为24小时,叫做1个太阳日,它不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地球自转的周期为23时56分4秒)。

第二课时

问题一:

地球自转产生哪些地理意义?

设计意图:

引出本单元的重点内容,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师生活动:

问题1.2014年世界杯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办,我们要观看比赛的现场直播,一般是在凌晨2:

00和4:

00,为什么?

地方时产生的原因及其概念?

因为时差的存在。

地方时产生的原因:

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纬度地区的不同地点见到日出的时刻就会有早晚。

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要比位置偏西的地点先看到日出,时刻较早。

地方时的概念:

因经度不同而出现的不同时刻,即地方时。

问题2.地方时有哪些特点?

如何计算地方时?

地方时是东早西晚。

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每相差1°,地方时相差4分钟。

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地方时的计算:

某地地方时=已知的地方时土4分/1°×两地经度差。

注意:

1+”和“—”确定:

“东加西减”。

知东求西用减;知西求东用加。

2度差:

同侧相-,大-小;异侧相加(同减异加)

若两地(已知和未知)同为东经或西经,则相减,两地分别属于东经与西经,则相加,这样可算出经差。

方法:

数轴法

问题3.全球共有多少个时区,时区如何划分?

区时是如何确定的?

如何计算区时?

时区:

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经度每15°作为1个时区。

时区的划分:

 

区时:

每个时区中央经线上的地方时即为该时区的标准时,如“北京时间”,即东八区的区时或120°E上的地方时。

注意:

①中时区:

过格林尼智天文台的零度经线向东向西各7.5度时区,也就是零时区。

②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共用一条中央经线(180°),合为十二时区,十二时区时刻相同,日期相差天。

③中央经线=15°×时区号:

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就是该时区的区时。

中央经线一定能被15整除。

计算区时的步骤:

(注意:

相邻两个时区间时差为1小时。

每往东1个时区,区时早1小时,即加1小时,每晚西1个时区,区时晚1小时,即减1小时。

第一步:

如果已知该地经度,求时区数;

①已知经度求时区:

时区=已知经度/15°——得数四舍五入

②时区差:

同减异加,同侧相减(大减小),异侧相加。

第二步:

求时差,即求时间间隔,每相隔一个时区,时间相差一小时。

第三步:

求区时,所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区差×1小时。

注意:

①“+、-”号的选取同地方时的运算。

②若求出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小时,日期加一天;若所求时间为负值,则加上24小时,日期减一天。

第三课时

问题一:

地球上既然存在时差,我们如何计算日期呢?

设计意图:

引出日期分界线的内容。

问题1.为了避免日期的混乱,国际上把180°经线规定为国际日期变更线,那么180°经线两侧的日期如何变更呢?

日期的人为界线:

180°经线,称为国际日期变更线。

自西向东跨越国际日期变更线,日期减1天;自东向西跨越国际日期变更线,日期加1天。

日期的自然界线:

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

此界线两侧日期的变化与日界线恰好相反,即0时经线以东日期早,以西日期晚。

日期的范围:

由0时经线向东至日界线为新一天,则0时经线以西至日界线为旧一天。

只有0时经线与日界线(180°经线)重合时,全球处在同一日期,亦即中时区为12时,北京时间为20时。

问题2.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舰队攻打阿根廷的马尔维纳斯群岛战役时,舰上的炮手都打不中目标,恰巧舰长的朋友某位地理学家路过该地,给他们做了几分钟的讲话。

此后他们的炮弹几乎百发百中。

请你简略地说出地理学家对他们讲话的大致内容。

什么是地转偏向力?

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发生偏转有什么规律?

地转偏向力:

使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发生偏转的力。

特点:

地转偏向力垂直于物体的运动方向;只影响运动方向,不影响运动速度;纬度越高,地转偏向力越大。

规律:

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

原理应用:

(1)河流沿岸人类活动的选址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河流冲蚀右岸,在左岸淤积,故港口、防洪堤坝一般建于右岸,聚落、挖沙场地宜选在左岸。

(2)炮弹的发射及物品的空投方位确定。

(3)根据天气资料图,正确判断风向及其变化。

(4)根据风或水流的偏转方向判断南、北半球。

第三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第一课时

问题一:

地球公转的基本规律有哪些?

设计意图:

了解地球公转的基本规律,以此为基础探究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师生活动: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图1-3-2,解决以下问题。

问题1.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方向如何?

其公转轨道是什么形状?

地球公转的方向:

自西向东;

地球公转的轨道:

接近正圆的椭圆。

问题2.地球公转的速度是如何变化的?

每年1月初,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公转速度较快;7月初,地球位于远日点附近,公转速度较慢。

问题3.地球公转一周所需时间是多长?

地球公转一周所需时间为365日6时9分10秒,叫做1恒星年。

问题4.黄赤交角是如何形成的?

目前的度数是多少?

产生什么影响?

结合教材图1-3-3总结说明。

黄赤交角的直接影响——直射点(地表接受太阳垂直照射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做往返运动,即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其运动周期为365日5时48分46秒,又叫做1回归年。

问题5.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有何规律?

夏至日→冬至日:

从北回归线向南移动到南回归线;冬至日→来年夏至日:

从南回归线向北移到北回归线;春、秋分日:

直射赤道。

时间

太阳直射点位置

节气

6月22日

北回归线

夏至日

9月23日

赤道

秋分日

12月22日

南回归线

冬至日

3月21日

赤道

春分日

 

问题6.黄赤交角变大、变小或为零,则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如何?

如果黄赤交角变大,太阳直射点运动范围会变大;若黄赤交角变小,太阳直射点运动范围变小;若为零,太阳直射点全年位于赤道。

问题7.如何判读二分二至日图?

①左右法则:

判读左跟右,地轴北端倾向太阳的为夏至,北端偏离太阳的为冬至,然后根据地球的公转判定二分

②最近法则:

判读左右离太阳最近的为冬至,离太阳最远的为夏至。

然后根据地球的公转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